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馆》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茶馆》影评10篇

2018-02-14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馆》影评10篇

  《茶馆》是一部由谢添执导,于是之 / 郑榕 / 蓝天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馆》影评(一):劳苦一生努力一生,悲凉一生

  《茶馆》看完了,实在悲凉。看的时候有些感慨想发,终于还是没发。过了几天,留下的感触更少了。

  有人说,社会没有改变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循环。某些方面是的,人不过是生老病死。社会永远充斥着名利争夺。但生活是悲喜剧,老舍的这部剧专把精神放在悲剧上;人心好坏,这部剧又多把精神放在人的坏处上;人人不易,每个人都是时代经历者,推动者,没有谁有特别权力埋怨这个世道。那个时代都有黑暗,你要是深入那些黑暗,你会觉得悲凉。甚至绝望

  时代向前,但是有坑,而且坑都多是人挖的。那些随着时代掉进沟里的人,是不幸的。但是大坑还是在我们众人眼看着被挖了,也许自己也出了几把力!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生天养天杀,若是天作孽,能违则违,不能违,死则死矣。自作孽,自己承受,死则死矣,也没有话说。但是很多时候是别人作孽,自己受罪,这就是不公不平!不平则鸣!就要反抗,就要有所作为!不然,甘做鱼肉而已。

  自认为不能反抗就不反抗了?要做一辈子顺民?连着自己的子孙后代?人这一辈子,不能如此偷偷摸摸,柔柔弱弱,人那一股子血气,是要我们活的更好的,是要我们做人的,不是我们做蓄生的。活得不像人,只是活着?!那么时代的黑暗就会持续蔓延!

  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不能不做。能做多少无所谓,能做到什么程度无所谓,但是放弃了,以为没有办法了,麻木了,那就是最终的屈服了。

  我们可以与天地和好,我们可以与水火合好,我们与自己的不幸和辛苦和好,与自己和好,但是我们绝不能与不公不平握手言和!不能与令人发指的恶行,令人恶心的龌龊握手言和!

  《茶馆》影评(二):说点儿《茶馆》,再说点别的。

  想写了而已。

  高中课本上老舍的那篇《想北平》至今难忘文章末尾的那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也被自己经常拿来用作词穷却情深表达,就说这么一句,足矣。所以老舍的这篇应该是高中课本上最喜欢的一篇了吧,也因为老舍,因为《想北平》,结缘了《四世同堂》,和如今才看的《茶馆》。

  骨子里喜欢老北京那浓浓的古城味儿,胡同,四合院,豆汁儿,老头儿,公园,还有那听着特别窝心的北京话儿。说起,至今还未曾去皇城脚下走走。

  还是比较偏好历史剧,喜欢那滚滚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无力感,悲惨无奈心痛,道不尽的苍凉。那才是令人心底一颤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又突然想起苏大大的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个人在天地,历史,宇宙中算的了什么,纠结于个人命运的沉浮,显得太过于小家子气。这会儿,心境大气开朗起来。可毕竟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也是微观到宏观,一小见大,以个体命运窥见整体命运。比如《四世同堂》和《茶馆》。

  《四世同堂》高中暑假阅之,三部曲:惶惑、偷生、饥荒。那时候不嫌厚,只要能不做作业,什么都看。现在,浮躁,几页书都未必能耐着性子看,惭愧。当时沉静在那段历史之中,感叹祁家四世同堂的命运,小羊圈胡同住户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和个人与国家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看完一样的寒,一样的凉,和《茶馆》一样。

  《茶馆》之前考试那会儿特别想看,可是没考完试没背好书哪有心思慢慢品呢,不急,留着吧。2015.1.19看过。心中感受也如同短评“心底一沉,阵阵酸楚。人走茶凉,世代更迭。三处,看的落泪。老戏骨们,处处透着讲究啊。”

  王掌柜依靠在他的那一方土地,茶馆门前,刘麻子被贪污腐败混账东西诬蔑当场拉出去看头那段,王掌柜那神态,道不尽的苦楚,镜头一换,同样的动作和神态,可早已鬓角斑白,脸上长满老年斑,旁白“二十年了,王掌柜很老啦...”鼻子一酸,泪水打转,就想叹气。大清国已完进入民国。一间茶馆见证历史。改良,改良,良,哪儿...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二十年后,茶馆,已没有梁子给它挂鸟笼啦。清王朝没啦,辫子没啦,作揖没啦,可生活还在继续,历史还在向前,茶馆那帮子人也老了。

  片尾,掌柜老了常四爷老了秦二爷为自己撒纸钱祭奠祭奠,“我爱国,可谁来爱我?”再见,再见,再见,,,“看透人生世事雍容大度,一份长者特有的悠远情怀。”

  细节感动之处太多了,才疏学浅也不赘述罢。

  也很荣幸通过这部剧,知道了于是之,郑榕 ,蓝天野,英若诚等这些表演艺术家可惜有几位已逝去,恨晚。

  最后,想看话剧版的。

  再用老舍的一句“言语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来表达对他,对他的作品以及北平的情感

  2015.1.19. 16:38家里真的开饭太早,母上又在催,就写到这儿吧。

  《茶馆》影评(三):观影||1982年,《茶馆》,我们还能看到他们最好的模样

  凌晨看完了1982年,《茶馆》,是电影,而不是话剧。北京离这太远,没有条件去人艺的剧场里看,就在电脑屏幕前,安安静静地看着。

  看完用浏览器搜索了“老舍”,才知道8月24日是他的忌日,51年前,他沉思了整整一天,随后自沉太平湖,永远离开人间。虽然隔了半个小时,但凌晨看《茶馆》,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纪念吧。再搜“于是之”,又知道92年的谢幕演出,他因为身体上的病痛,忘词,跟观众道歉,感谢观众的宽容。他是一个被人艺后辈视为“高山仰止”的演员,也有很多的故事

  我的专业与文学无关,与艺术更无关,自认为不是这块料,写点琐碎的东西,就算忙里偷闲吧。

  老裕泰,王利发经营的茶馆,风风雨雨几十年,从清末,到民初,再到抗战之后,解放之前。茶馆是什么地方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沏一壶茶,讲讲世事,套套人情。既有国之大事,又有家长里短,既能纵论古今,又能休闲娱乐。说它大也大,说它小也小。

  你看那王利发,承着父辈生意,“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生意人,精明是精明了点,但心肠不坏啊。他苦心经营几十年,好意交代着“莫谈国事”,随着时局变动而不断改良,最终也敌不过“越改越凉”。

  这台面上大大小小的人物,谁与谁都可以八竿子打不着,谁与谁也都可混成熟相识,在这其中陪着说好话,帮着赔不是的,就是王利发。秦二爷是他的房主,松二爷、常四爷是他的主顾,刘麻子在他的茶馆里干下流的买卖,唐铁嘴吸着鸦片寻个落脚地,官场的眼线嗅着反动的气息……这有权有势的,耀武扬威,这没权没势的,奢求一口饭吃。王利发是个小角色,茶馆风云场,他却是那个定海针。

  于是之先生演得好啊,王利发前期的精明,中期的忍气吞声,晚期的无奈,矛盾,都演出来了。有人演戏是戏,有人演戏是人。心境不一,呈现的气象不一。

  再说那秦二爷,初登场,辫子轻甩,何等意气风发,想照顾孩子的穷母女,却又按住不动,大概觉得杯水车薪吧,满心要“实业救国”,和庞太监会面语带讽意。可后来呢?抗战期间,工厂被日本人侵占,国民政府时期,工厂又被视作“逆产”而没收,大半辈子事业,全空了。老了老了,一句“有钱不如吃喝嫖赌。”这对自己的否定,杀伤力也是很大了。

  一场戏那么多人,个个都有特色,若是个个点评过去,三天三夜说不完,这里还想说的,属我最喜欢的常四爷。我是个比较容易情感带入的人,这样观剧不好,太情绪化,也不够宽容。可就为了那句,“我爱咱们的国,可谁爱我啊?”常四爷一角算是住进心里了。从来都不缺这样的人,可偏偏从来最苦的就是这样的人。常四爷因一句忤逆的“大清国要完。”被关进牢房,他还是旗人啊,“恨铁不成钢”啊,大清真没了,半生自食其力说白了普通人不就盼个公正无欺的世道吗?但没有啊,没有啊!这也是寻常人可悲之处:拗不过世道。这样的人,是傻子,也许也的确无能,但起码良知还在,那句发问,也就是无望的表达。

  戏总有落幕的时候,人,该离开的时候也会离开。那年荒凉,有人说,十年浩劫后复排《茶馆》,演员们好像在演自己,经历了那十年,还活着,重新看《茶馆》,好似明白了老舍的心情

  哀,莫大于心死。

  注: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益书小站”。先转于此处

  《茶馆》影评(四):咱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流不完~

  1、“咱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流不完。”

  2、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

  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掌柜,只图儿女健康生意好,结果老婆孩子却早逝;

  好打抱不平、敢喊“大清国要完”的常四爷,最终提着篮子卖花生,自己觉得一事无成

  一心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最后厂子被政府收走,机器被当废铁卖掉;

  茶馆最后一场戏,三个老人喊着送死人的号子,撒着捡来的纸钱,按老规矩先祭奠了自己,了却此生,当人都散去,也带走了茶馆最后那点精气神儿。

  《茶馆》影评(五):【304】《茶馆》——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茶馆》 年代:1982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谢添 / 主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

  1、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被搬上银幕!

  1958年老舍的话剧《茶馆》诞生,由焦菊隐、夏淳导演,首演就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60年来,这部话剧已被北京人艺上演了数百场,也是北京人艺300多部剧目当中的代表作。90年代末姜文也曾想邀葛优、李雪健等人重排《茶馆》,但因发现北京人艺这棵大树太深了,最后不得不放弃。可见,北京人艺的版本已经超越时间地点,是无可撼动的经典。1982年,谢添把这部话剧搬上了银幕,将原本3个多小时的时长压缩为两个小时,内容更加精炼,同时在演员的表演方式上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并请来首演的原班阵容: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人出演,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2017年恰逢北京人艺建院65周年,由濮存昕、杨立新、梁冠华、冯远征等人重排的《茶馆》上演,受到广泛好评。

  2、旧中国的社会图景!

  老舍对于北京人艺的演员们提出的要求是:“要把《茶馆》的文化演出来”。《茶馆》的文化就是它深刻的现实主义内涵。从结构上,它属于纵线时间轴上的横向比对,以相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处的境遇差异,来达到讽刺和批判目的。茶馆老板王利发从左右逢源走投无路,秦二爷和常四爷从意气风发到风烛残年,唐铁嘴从落魄到发家,无不跟当时的政治风向有极大关系。也是那些混乱的年代,才让刘麻子拐卖人口、庞太监要娶媳妇这种事得以发生,而刘麻子和唐铁嘴的后代竟也继续从事不法营生,一代一代在沉沦。常四爷的那句“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就是对吃人的社会做出的控诉。

  《茶馆》影评(六):再读<茶馆>

  老舍在《茶馆》中机智俏皮的语句,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使人发笑或者苦笑不得,有时还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让我明白了《茶馆》为什么被称之为“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的葬礼”。

  《茶馆》中,我印象犹为深刻的是吴祥子与宋恩子这两个特务。一句“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道出了他们的“办案原则”。这两个前清的走狗,“专办革命党”的,也许很多从事革命活动仁人志士就遭到了他们的残酷迫害,他们死心塌地为清政府效力。可是,一改民国,本来应属于镇压对象的他们摇身一变又成为“新生政权”的“同志”,“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这透露出的是一种“狗性”,就像哈巴狗一样唯“饭”是听。无论是哪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对走狗都是需要的,他们不一定需要忠臣,却无法拒绝走狗。宋恩子、吴祥子凭着他们原有的狗性被新主人看中。丧家之犬得以找到新家,继续干着走狗的勾当,再一次将他们的狗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实在是“他们前生修来的福气”。这让我想起《圣经》里一句话:“恶人茂盛如草,一切作孽之人发狂的时候,正是他们要灭亡,直到永远。”就算宋恩子、吴祥子再怎么像孙悟空般会“变”,也变不过时代的步伐,时代的潮流终将淹没他们!

  时间如白驹过隙,真是没错!光阴荏苒,转眼之间,由民国到了21世纪的摩登时代,茶馆保留了下来,吴祥子、宋恩子的“精神”也保留了下来。

  西方有位哲人说过:“时间决定状态。”的确没错,吴祥子、宋恩子在民国时代是特务,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不再以特务的身份示人,而是以另外的方式存在着,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虽然有些地方过于尖酸刻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一些事实。

  在某些方面,中国人的确够丑陋。就拿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来说吧,用孔庆东的话来说就是:“中国人一看到日军的侵华历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就恨得牙痒痒,一看到柜台上的日本产品又眼红耳热。”在中国和日本,都有一大群狂热而盲目的“爱国者”,这对两国来说都是祸,而非福。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日本仍是“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虽然生活在城市的中国人几乎家家都有三五件日本生产的电器产品,但在网络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战时仇恨与愤怒,却远远超过其它任何一个国家。这些小市民式的爱国主义者大声呼吁人们“抵制日货”,可有哪一次做得像韩国人那样彻底?说实话,我讨厌韩国人,他们总是那样自负,自负得让人讨厌。但我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确实是一个有血性的民族,他们对日本的态度“能屈能伸”,从不放弃对日本的对立的立场,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赚取日圆的机会。难怪大韩民国会成为唯一一个得到日本道歉的国家。

  大江健三郎,这位日本作家在1994年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在暧昧的日本》的演讲。这位戴着宽边眼镜、头发花白的作家,“横眉”与“俯首”的气质都像极了生活在黑暗的中国旧社会的鲁迅。在演讲中,他说道:“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正从根本上被置于暧昧的两极之间。”我想,没有一个词能比“暧昧”更适宜概括日本的了,这种“暧昧”大大增加了中国人理解日本的难度。中国人的确不了解日本。记得几年前姜文为拍摄电影《鬼子来了》,到靖国神社取景,却遭到国内不少“爱国愤青”的谩骂,这真是一种可悲的“爱国”——连敌人的实际情况都不愿去了解,又如何能够战而胜之?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有信心说自己真正了解日本的人寥寥无几,其中黄遵宪、梁启超、郁达夫、周作人即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其中周作人又实在让人不解,他为何从五四启蒙的先驱堕落为替日本人服务的汉奸?周作人是二十世纪中国读书最多的作家和学者:希腊神话、日本俳句、英国文学、民间歌谣、人类学、心理学……一共犬牙交错的数十个领域。陈平原先生说过,今天的学者能在一个领域内赶上周作人就相当不错了。然而,周作人智商之高、读书之博,并没有阻止他落水当汉奸,真让我感叹:卿本佳人,奈何作贼?

  因此,在我看来,“了解日本”是“关怀中国”的重要环节。据新闻报道,武汉有所大学的学生把校园中的几棵樱花树砍了。我只能对他们幼稚的举动感到好笑。砍掉几棵樱花树,能起什么作用?相反,这种行为还会遭到日本人的耻笑,耻笑你顽童般的无知。

  近一两年,随着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的先后上任,随着“破冰之旅”、“融冰之旅”和“暖冰之旅”的先后进行,中日关系也逐渐从僵硬走向缓和。我们期待有更加祥和的前景。

  《茶馆》中,王利发的茶馆里挂着“莫谈国事”四个字,由这四个字中,我似乎明白了崔久峰为何要出家当和尚了:当人们都在闲情逸致地喝着茶,而你,崔久峰却要高谈国事,别人肯定会把你当作异类。国事,应该人人都要关心,尤其当今:人民当家作主,国事就岂只是主席和总理的事?

  曾在缅甸作战的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今日需要的不是好勇好血的言辞,而是纪律与组织!”本人很同意他的说法。今时今日,我们想的不应该是如何砍掉校园的樱花树,如何像美国在二战时用两颗原子弹把日本人炸得满地找牙,我们想的应该是:如何从现在做起,学好自己的知识,如何让中国早日发达起来,有与日本人并肩站的资格。不要让《茶馆》中的情景重现:王利发找不到没有打仗的新闻,李三拿不到自己应有的工资,崔久峰的爱国情怀不能表达,甚至,唐铁嘴抽不上自己喜欢的“白面儿”……

  《茶馆》影评(七):幸运的我们

  一个茶馆,一群平民,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上演三场不同的悲欢离合。人,一直没变,变的是这个世道。人只是想好好地活下来,好好的生存,为自己的后代能够平平安安的而努力着。

  三个老朋友,从一开始就在想着改良,改良之后的社会能够变得更好,能够让人与人之前不再欺凌,在发生事情的时候,能够按照道理办事,不再依靠某一些权贵。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方式是多样的,但实质是一样的,为了生存,有的人自食其力,凭着良心做事,有的人实业救国,想改变国家的现状,让人们不再受外国人欺辱,有的人继承着父亲留下来的茶馆,只是想让父亲的茶馆能够不在自己的手里倒闭。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梦,做着平凡的事。

  强烈的对比,强烈的讽刺,四十年过去了,什么都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是那额头的皱纹,那满头的花白的头发,还有身体的蹒跚。到最后,连给自己送终的人都没有,只剩下自己,自己给自己送终。

  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好。我们不会像茶馆里的人一样,到死了,都不知道改良是什么,改良的前景在哪里,我们会有一个好的社会在前方等着我们。我们是幸运的。

  《茶馆》影评(八):生如泡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几天前在国家电影资料中心看完,10元钱,喜欢那悠闲老片的感觉。看完但觉大厦崩塌,天平失衡,嘴吐苦水,生如泡影。20年、20年的时间片段,各色人物,起起伏伏,都落了个恍如一梦的感慨。

  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当了一辈子的好人,“改良,改良,改了一辈子的良”,清末子随父业,满脸赔笑,精神地打理着茶馆,应付着各色人物;抗日期间,将茶馆后的房子改为公寓,提供大学生住宿,茶馆也换了装扮,艰难度日;抗战胜利,鬓发苍苍,茶馆更显破旧,“先收钱后喝茶”“不赊账”的规矩让王掌柜自己都觉得脸上无光,茶馆为了经营,曾请说评书的说过评书,现在竟想聘用“小叮当”舞女招揽生意。逢迎拍马、低三下四,算计经营、爱财势力,能说会道、聪明伶俐,在什么样时代努力找寻着那个时代的活法,可结果呢?

  郑榕饰演的常四爷,一亮相就是一身正气、敢言敢干的人物,活脱脱是一君子的形象。给乞讨的母女买饭,不喜空话、敢想敢为;“我看大清国是要亡的”,慨叹时代衰败、道德沦丧,只是一味钻孔、自私自利,他一身派式道出了一句真话。可也是这句话招了败身之祸,被两个如同黑白无常一般的家伙听到,导致了囹圄之灾。“一生不求人,自给自足”的他铮铮铁骨,没有被生活的颠覆打到,纵然一无所有,自己经营,诚实劳动,种地做买卖,又从一无所有做起,一排乐观气,无愧天、不怍地。

  蓝天野饰演的秦二爷,“一生财大业大”,在哪个时代都能算的上是一个人物,有自己的想法,想着“实业救国”。从清末年就敢跟在太后旁边侍奉的太监叫板,满腔热血;也惹人非议,说是说有的钱财都自己挣了去,哪有什么救国。在影片中着墨不多,都是旁敲侧击些故事来。可最后,到了民国年间,一个莫须有的缘由就把“那辛辛苦苦造的工厂变成了垃圾了”,他哀叹于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付之东流,到头来依然一场空。

  三个人物最后的那场给自己的”祭奠戏“可谓把全剧的悲剧成分推到了高潮,活人自己给自己祭奠,害怕以后连有人给自己烧纸都没有。纸钱飞落,轻轻浮浮,在黑色的空间里略显哀美,慢镜头空镜头把戏剧性推送到极致。

  最多的感慨是,导演没有留下一点美的地方,窒息到让人无法呼吸。命运无常,不留活路,所有的角色都随着无常的大时代风起云涌,在时代背景下显得那么渺小,我方唱吧你登场。影片从头到尾,唯一人性的一面是舞女“小叮当”在陪小刘麻子走后回来的回眸一笑,偷偷告诉王掌柜小刘麻要霸占茶馆,仿佛觉得还有点真情的地方。

  像这部电影窒息封闭的电影,想不出太多。黑泽明的电影,纵然人性复杂、善恶难辨,但又都留着希望,《罗生门》那孩子;金基德是关注与道德与性吧,是后现代的悲哀。也只能在中国电影里找寻不见出路的电影吧,电影是好电影,感受却让人难受。电影里那震耳甚至于刺耳的配乐,让我想起《霸王别姬》里的音响,振聋发聩,可怕你感觉不到。

  《茶馆》影评(九):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部电影使我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

  王掌柜一辈子做良民,开着茶馆贴贴服服得伺候着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鱼龙混杂的人群中,总是他八面玲珑的处世之道充当着茶馆的润滑剂。他见证了朝代的更替,历史的痕迹,到最后也只有感叹社会之不公,社会之现实与残酷。

  常四爷一生没多大出息,却有一腔爱国热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最黑暗的清朝末年,人心浮躁,情绪骚动的人群中,自己虽没多大本事,却施舍一对落难挨饿的母女,让人心冷漠的社会多了一道亮丽的人性的光辉的风景线。然而在那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里,这样的有限的施舍也许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无奈在死前只能给自己留点冥币,以慰在天之灵。

  秦二爷也算是个人物,他一生倡导实业救国,为了自己的救国理想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却落得被日本人没收家业,在那个战争年代,自己毫无缚鸡之力。也只能感慨社会之现实,国家弱则民受欺。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社会之潮流不可逆,人的力量有限,只有敢于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才能在社会谋得生存空间。我明白了在现实社会中。

  《茶馆》影评(十):小茶馆里的动人细节

  这部老片子看得我感动个不停:老戏骨们演得很走心很传神,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使之连续感和戏剧性很强烈,人物衣着打扮、言语上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时代感很强。尤其是最后剩的三位老友一起总结生平,然后一起欢快地撒纸钱玩的场景很荒诞却也很打动人。因为知道那并不是疯了的举动。其实看到常四爷向另外两个老朋友秀出他在卖花生米的篮子里为自己备的一点纸钱,我还忍不住笑了,感觉挺可爱的;当然也会很心酸,因为那是他跟在别人的送葬队伍后面捡来的,而他自食其力撑到现在,终究是没有钱给自己置备置备好好地走。不过他的好朋友宋二爷离去时,常也凑钱替他置办了东西。从戏的最初到最末,爱玩物逗鸟、胆小怕事的宋二爷和一身正气、耿直而自立的常四爷就总是一块儿出现,是一对性格互补又投机的至交,常当初被捕时,差人都说了只要宋去做个证,没他什么事,宋却还要在茶馆里到处找人帮常求情,而不是和常撇干净关系然后赶紧逃跑,足以看出宋其实是一个老实、善良的人,虽然他拉不下脸来做粗活,但是也不应该沦落到被人捉去整死。到底是一个多么混乱的年代。

  最后的最后三个人开心过后,秦二爷要回了,他说:“我没得说啦!~再见!” 就转身了。然而当他走到门口,却又回头不舍的看着身后的两人。接着常也道别离去。明明大家都知道不会再见了。TAT

  另一个分别的场景是三皇道的人要来抓那个大婶和他的儿子,大婶要在王大栓子的护送下逃走了。走之前反复对王掌柜说:“老掌柜,您硬硬朗朗儿的!” 待人走后,馆子里就老掌柜一个人。他对自己说:“要我硬硬朗朗儿的做什么呢!?”

  还有一个离别的场景是王掌柜的儿子一家要去避难了,王掌柜嘱咐孙女的一番话也很伤感。虽然说突然一下背景音乐又吓到我了。。

  百度了一下,发现演常四爷的演员郑榕饰演过旧版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

  而饰演茶馆王掌柜的于是之老先生在前年过世了。对于是之等老演员的逝去表示惋惜和悼念,也盼望新时期有更多像这样有内涵有张力的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茶馆》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