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馆》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茶馆》影评10篇

2017-10-15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馆》影评10篇

  《茶馆》是一部由谢添执导,于是之 / 郑榕 / 蓝天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馆》影评(一):社会又变革,茶馆六十年

《茶馆》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内涵,因为它有历史的沉淀。
  不可否认,历史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看似离我们很远,可我们就处于后辈的历史之中。
  小小的一个茶馆,反映了社会的几次变革,反映了几代人的命运,反映了多年前的中国和中国人。几个主人公的身上有人性的弱点与优点,同我们一样。但我们比他们幸运,没有处在那个腐朽的时代。那个小小的茶馆的兴衰,凝聚了时代的变迁,成为了现在的经典。
  小茶馆,大历史。小历史,大生命
  最后一幕最是心酸,令人推崇。三个老人撒着纸钱为自己祭奠后,鞠躬互道再见,独留掌柜默然,捡起几张纸钱为自己再撒一把,颤颤巍巍拿起那有着六十年时光积淀的汗巾,缓缓退场......
  最后,向《茶馆》致敬,向老舍致敬,向国产经典致敬。
  拙笔见谅。
                                                                                                                             2017年 6月

  《茶馆》影评(二):没唱以前,先得"噢--",这干吗呀?引人注意听。哦。

(快板过门)
一九五三年,美帝的和谈阴谋被揭穿,
他要疯狂北窜霸占全朝鲜。
武松他.....

对不起 唱错了

噢,这个竹板儿打,(我这)进街来,铺户这个买卖两边排,
是也有买,也有卖,
也有这个幌子和招牌。
金招牌,(我这)银招牌,
里里外外的挂出来。
这边儿写:特别(这个)减价大赠彩;
那边儿写:(这个)白送一天您快来。
说你也来,我也来,
(这个)大掌柜的发了财!
您老发财我沾光,
路过相求来拜望。
一拜君,二拜臣,
三拜掌柜的大量人。
人量大,(我这)海量宽,
刘备老爷坐西川。
西川坐下了汉刘备,
保驾的臣,三千岁。
人又高,(我这)马又大,
豹头环眼把胡子乍,
是大喊三声桥塌下。
夏侯杰,落了马,
曹操一见也害怕。(小过门儿)
我在那边儿拐了个弯儿,
我扭项回头拜这家儿。
我拜了他,不拜你,
你说傻子没道理。
大掌柜的真不错,
站在(这个)门口儿一个劲儿的乐,
您把(这个)铜子儿给几个,
拿回家去好治饿。
这位掌柜的好说话儿,
他留分头、光嘴巴儿,
身上穿着个蓝大褂儿。
手里边摇着个白折扇儿,
不扇屁股扇脸蛋儿!
噢,你叫我走,(我这)不能走,走到了天黑空着手,
一分钱我这也没有,
老傻还得饿一宿,
我求掌柜的高高手,
你要给钱我就走!
哎,叫我去,我不能去,去到了天黑吃谁去?
一没房子二没地,
老傻多跑几里地。
掌柜的别说推辞话,
穷人沾光没多大。
噢,大掌柜,你别起火,那刚才来的可不是我。
他是谁,我是谁,
别拿张飞当李逵。
我是我,他是他,
各人有钱个人花。
大掌柜的看一看,
你别拿孟良当焦赞。
噢,一句话,(我这)算白搭,你说掌柜的不在家。
掌柜的不在你老在,
你老办事更明白。
我看掌柜的走不远,
有这个买卖把他管。
里推外,外推里,
大掌柜的就是你。
噢,你说没有我说有,这个票子洋钱柜里头。
你要有钱你不拿,
票子不会往外爬;
你要有钱你不动,
票子不会往外蹦;
不会爬,不会蹦,
我求掌柜的往外送。
噢,说我贫,那我就贫,我不偷不摸是好人。
我一不偷,二不摸,
三不打抢,四不夺。
这个数来宝的流口辙,
我不耍贫嘴不能活。
噢,大掌柜,你听其详,截(打)周朝列国就有我这行。
孔夫子无食困陈蔡,
多亏了范丹老祖把粮帮。
借你们吃,借你们穿,
借来(这个)米山和面山哪,
直到如今没还完。
我不论僧,不论道,
不论你回、汉和两教,
天主堂,耶稣教,
孔圣人的门徒我都要。
噢,我从小没念过《三字经》,您这个字号认不清。竹板儿打,我(这)迈大步,掌柜的开了个棺材铺。
您这个棺材真正好,
一头儿大,一头儿小,
装里死人跑不了,
装里活人受不了,装里…… 要说面,咱们净说面,和出来,一个蛋,
擀出来,一大片,
切出来,一条线,
下到这个锅里团团转,
捞到碗里莲花瓣,
又好吃,又好看,
一个人儿吃半斤,
仨人儿吃斤半,
大掌柜的算一算,
算不上来你混蛋。哎,数来宝的不害臊,你给多少我都要。
什么叫棉袄、大衣、水獭帽儿,皮鞋、围脖、大手套儿;
凉席、蚊帐、大炉灶,
这个电灯、电话、电灯泡;
这个汽车、楼房、现金和支票,
桌椅、板凳、盆景儿、帽镜,
连内掌柜的我都要。要打架,咱往西,咱俩打架值不得。
要打架,咱往北,
一对一个你白给!要打架,咱奔正南,是数来宝的万万千,
越聚傻子人越多,拆了你这个兔子窝!噢,稀里里,(我这)哗啦啦,这个大掌柜的把门插。
说夜间插门怕失盗,
这白天插门为什么?
竹板儿打,细留神,
八成里边死了人。噢,竹板儿打,(我这)迈大步,掌柜的开了个棺材铺,
您这个棺材真正好,
一头儿大,一头儿小……说来的巧,来的妙,掌柜的成家我来到。
这个亲戚朋友把喜道,掌柜的站在堂前哈哈笑。
前边铜锣开着道,后边跟着八抬轿,
八抬轿,抬进门,
(这个)伴娘过来搀新人。
是铺红毡,捯喜毡,
一捯捯在了喜桌前。
有一对喜蜡分左右,
喜字儿香炉摆中间。
拜罢了地,摆罢了天,
拜罢了天地拜祖先,
拜罢了祖先拜高堂,
夫妻交拜入洞房。您这个洞房真正好,一头儿大,一头儿小……

  《茶馆》影评(三):小茶馆 大世界

看了书再看电影,一样的内涵,但却是不同的味道。
时间为线索,带我们走进那个年代,去感受那时候人们的生活。 刚开始是欢快的骨板,街上车水马龙,各种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茶馆里面,店小二的吆喝声不断,人们一边喝茶一边下棋。好不热闹。在这样热闹的场景中却有一块冷漠的牌子“莫谈国事”。可见在那个年代人们都是小心翼翼的活着。可能稍不留神就会说错话引来祸事。
所有的主要角色在一开始说话就表露他们的性格。例如专门拐卖人口的刘麻子,他这样说“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流不完”。越是日子不好过,就越会有更多的人为了谋求苟生以卖儿女这样悲情的方式求得生存。太监总管庞公公就是一个花钱只买小姑娘的这么一个人。我看着这一幕,不禁冷笑,感叹人民生活的悲哀
 接着是军阀混战的年代,茶馆在改良中谋求生存。人们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无奈,百姓对“革命”二字没有真正得到理解。剧中一句话“大清国不一定好,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这一句话,真的是很深刻,直白的反映了当时百姓对民国政府不满的情绪。也道出那时候的民不聊生。哎~
 在最后,开篇便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凉感。打骨板的先生瘫坐在路边唱着悲凉的快板。王掌柜为了茶馆能够存活下来,也被迫打起了请女招待的注意,但终究是救不了这个六十多年的老字号。最让我感触的是影片最后,三个老人在茶馆里给自己撒纸钱,黑黑的茶馆已是破烂不堪,与影片开头的那一副繁华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只能叹息。

  《茶馆》影评(四):生如泡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几天前在国家电影资料中心看完,10元钱,喜欢那悠闲老片的感觉。看完但觉大厦崩塌,天平失衡,嘴吐苦水,生如泡影。20年、20年的时间片段,各色人物,起起伏伏,都落了个恍如一梦的感慨。    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当了一辈子的好人,“改良,改良,改了一辈子的良”,清末子随父业,满脸赔笑,精神地打理着茶馆,应付着各色人物;抗日期间,将茶馆后的房子改为公寓,提供大学生住宿,茶馆也换了装扮,艰难度日;抗战胜利,鬓发苍苍,茶馆更显破旧,“先收钱后喝茶”“不赊账”的规矩让王掌柜自己都觉得脸上无光,茶馆为了经营,曾请说评书的说过评书,现在竟想聘用“小叮当”舞女招揽生意。逢迎拍马、低三下四,算计经营、爱财势力,能说会道聪明伶俐,在什么样时代努力找寻着那个时代的活法,可结果呢?    郑榕饰演的常四爷,一亮相就是一身正气、敢言敢干的人物,活脱脱是一君子的形象。给乞讨的母女买饭,不喜空话、敢想敢为;“我看大清国是要亡的”,慨叹时代衰败、道德沦丧,只是一味钻孔、自私自利,他一身派式道出了一句真话。可也是这句话招了败身之祸,被两个如同黑白无常一般的家伙听到,导致了囹圄之灾。“一生不求人,自给自足”的他铮铮铁骨,没有被生活的颠覆打到,纵然一无所有,自己经营,诚实劳动,种地做买卖,又从一无所有做起,一排乐观气,无愧天、不怍地。    蓝天野饰演的秦二爷,“一生财大业大”,在哪个时代都能算的上是一个人物,有自己的想法,想着“实业救国”。从清末年就敢跟在太后旁边侍奉的太监叫板,满腔热血;也惹人非议,说是说有的钱财都自己挣了去,哪有什么救国。在影片中着墨不多,都是旁敲侧击些故事来。可最后,到了民国年间,一个莫须有的缘由就把“那辛辛苦苦造的工厂变成了垃圾了”,他哀叹于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付之东流,到头来依然一场空。    三个人物最后的那场给自己的”祭奠戏“可谓把全剧的悲剧成分推到了高潮,活人自己给自己祭奠,害怕以后连有人给自己烧纸都没有。纸钱飞落,轻轻浮浮,在黑色的空间里略显哀美,慢镜头空镜头把戏剧性推送到极致。    最多的感慨是,导演没有留下一点美的地方,窒息到让人无法呼吸。命运无常,不留活路,所有的角色都随着无常的大时代风起云涌,在时代背景下显得那么渺小,我方唱吧你登场。影片从头到尾,唯一人性的一面是舞女“小叮当”在陪小刘麻子走后回来的回眸一笑,偷偷告诉王掌柜小刘麻要霸占茶馆,仿佛觉得还有点真情的地方。    像这部电影窒息封闭的电影,想不出太多。黑泽明的电影,纵然人性复杂、善恶难辨,但又都留着希望,《罗生门》那孩子;金基德是关注与道德与性吧,是后现代的悲哀。也只能在中国电影里找寻不见出路的电影吧,电影是好电影,感受却让人难受。电影里那震耳甚至于刺耳的配乐,让我想起《霸王别姬》里的音响,振聋发聩,可怕你感觉不到

  《茶馆》影评(五):【304】《茶馆》——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茶馆》 年代:1982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谢添 / 主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
 
1、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被搬上银幕!
1958年老舍的话剧《茶馆》诞生,由焦菊隐、夏淳导演,首演就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60年来,这部话剧已被北京人艺上演了数百场,也是北京人艺300多部剧目当中的代表作。90年代末姜文也曾想邀葛优、李雪健等人重排《茶馆》,但因发现北京人艺这棵大树太深了,最后不得不放弃。可见,北京人艺的版本已经超越了时间地点,是无可撼动的经典。1982年,谢添把这部话剧搬上了银幕,将原本3个多小时的时长压缩为两个小时,内容更加精炼,同时在演员的表演方式上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并请来首演的原班阵容: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人出演,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2017年恰逢北京人艺建院65周年,由濮存昕、杨立新、梁冠华、冯远征等人重排的《茶馆》上演,受到广泛好评。

2、旧中国的社会图景!
老舍对于北京人艺的演员们提出的要求是:“要把《茶馆》的文化演出来”。《茶馆》的文化就是它深刻的现实主义内涵。从结构上,它属于纵线时间轴上的横向比对,以相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处的境遇差异,来达到讽刺和批判目的。茶馆老板王利发从左右逢源到走投无路,秦二爷和常四爷从意气风发到风烛残年,唐铁嘴从落魄到发家,无不跟当时的政治风向有极大关系。也是那些混乱的年代,才让刘麻子拐卖人口、庞太监要娶媳妇这种事得以发生,而刘麻子和唐铁嘴的后代竟也继续从事不法营生,一代一代在沉沦。常四爷的那句“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就是对吃人的社会做出的控诉。

  《茶馆》影评(六):无希望的生命

今天中午在家里用电脑看的,看到结局突然不可遏制地大哭起来,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完了到阳台还是激动地哭。来得太突然,整个观看过程会恨一些人会恨那个时代,但都没有要哭的感觉啊,在结局情绪来得太快太激烈。其实在二爷四爷告别离开茶馆,镜头给到掌柜的又给到椅子上的蓝布时我都没反应过来,拍那条布干嘛,可当镜头再到掌柜的的脸,就突然明白了他要干嘛!眼泪一下就涌出来了。一边哭一边摇头在心里呐喊不、不要这样,可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走向那个结局,因为不知道他到底还能怎样,难道要他眼睁睁看着自己一生苦心经营的茶馆被人霸占吗。苦难不可怕,穷不可怕,甚至死亡也不那么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希望。活了一辈子,也是在苦难中挣扎了一辈子,一辈子要结束了,眼前都还是乱糟糟人不人的世界。那个夹板说唱的在茶馆面前奄奄一息时,他看不到希望,掌柜的最后拿起蓝布条走向房间时,他看不到希望。以前很不理解自杀的人,觉得再怎么样活着都比死了强啊,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呀。现在好像有点能理解了,死了什么都没有,活着也是没有希望能更好的,没有哪个比哪个是更好的选择。突然也有些理解屈原为什么选择跳江自杀了。

在那个夹板说唱的身边的那两个小孩,他们肯定也是经历了太多,我不知道为什么导演会安排两个小孩在身边,但我希望他们后来是见证了希望的到来,好的生活的到来。总不至于所有见过那个时代的无奈的人眼里都只有无奈,总有人坚持到了后来,总有人看到了希望,总有人终于幸福。

当时四爷的那句我爱我的国家,可是谁来爱我呢!真的是,国家不幸时代不幸,辜负了多少人。他们都是积极地,认真生活的,可还是满目疮痍。

在那个遭暗杀的雪夜,梅长苏说,你看外面的雪下得那么大那么猛,但我们都知道它总还是会停的。

在零下四十度的阿勒泰,李娟说,冬天那么冷那么长,但我们知道不会一直是冬天,冬天过后终将迎来春天。

以前看电视那些革命者临牺牲时,仍饱含热情与希望地说,革命终将胜利。

他们看得到希望,所以无惧。所幸我们的时代也是,并没有那么完全力不从心的事,想做的,慢慢来,总会有些收获。

  《茶馆》影评(七):观影||1982年,《茶馆》,我们还能看到他们最好的模样

凌晨看完了1982年,《茶馆》,是电影,而不是话剧。北京离这太远,没有条件去人艺的剧场里看,就在电脑屏幕前,安安静静地看着。
      看完用浏览器搜索了“老舍”,才知道8月24日是他的忌日,51年前,他沉思了整整一天,随后自沉太平湖,永远离开了人间。虽然隔了半个小时,但凌晨看《茶馆》,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纪念吧。再搜“于是之”,又知道92年的谢幕演出,他因为身体上的病痛,忘词,跟观众道歉,感谢观众的宽容。他是一个被人艺后辈视为“高山仰止”的演员,也有很多的故事。
      我的专业与文学无关,与艺术更无关,自认为不是这块料,写点琐碎的东西,就算忙里偷闲吧。
      老裕泰,王利发经营的茶馆,风风雨雨几十年,从清末,到民初,再到抗战之后,解放之前。茶馆是什么地方?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沏一壶茶,讲讲世事,套套人情。既有国之大事,又有家长里短,既能纵论古今,又能休闲娱乐。说它大也大,说它小也小。
      你看那王利发,承着父辈的生意,“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生意人,精明是精明了点,但心肠不坏啊。他苦心经营几十年,好意交代着“莫谈国事”,随着时局变动而不断改良,最终也敌不过“越改越凉”。
      这台面上大大小小的人物,谁与谁都可以八竿子打不着,谁与谁也都可混成熟相识,在这其中陪着说好话,帮着赔不是的,就是王利发。秦二爷是他的房主,松二爷、常四爷是他的主顾,刘麻子在他的茶馆里干下流的买卖,唐铁嘴吸着鸦片寻个落脚地,官场的眼线嗅着反动的气息……这有权有势的,耀武扬威,这没权没势的,奢求一口饭吃。王利发是个小角色,茶馆风云场,他却是那个定海针。
      于是之先生演得好啊,王利发前期的精明,中期的忍气吞声,晚期的无奈,矛盾,都演出来了。有人演戏是戏,有人演戏是人。心境不一,呈现的气象不一。
      再说那秦二爷,初登场,辫子轻甩,何等意气风发,想照顾卖孩子的穷母女,却又按住不动,大概觉得杯水车薪吧,满心要“实业救国”,和庞太监会面语带讽意。可后来呢?抗战期间,工厂被日本人侵占,国民政府时期,工厂又被视作“逆产”而没收,大半辈子事业,全空了。老了老了,一句“有钱不如吃喝嫖赌。”这对自己的否定,杀伤力也是很大了。
      一场戏那么多人,个个都有特色,若是个个点评过去,三天三夜说不完,这里还想说的,属我最喜欢的常四爷。我是个比较容易情感带入的人,这样观剧不好,太情绪化,也不够宽容。可就为了那句,“我爱咱们的国,可谁爱我啊?”常四爷一角算是住进心里了。从来都不缺这样的人,可偏偏从来最苦的就是这样的人。常四爷因一句忤逆的“大清国要完。”被关进牢房,他还是旗人啊,“恨铁不成钢”啊,大清真没了,半生自食其力。说白了,普通人不就盼个公正无欺的世道吗?但没有啊,没有啊!这也是寻常人的可悲之处:拗不过世道。这样的人,是傻子,也许也的确无能,但起码良知还在,那句发问,也就是无望的表达。
      戏总有落幕的时候,人,该离开的时候也会离开。那年荒凉,有人说,十年浩劫后复排《茶馆》,演员们好像在演自己,经历了那十年,还活着,重新看《茶馆》,好似明白了老舍的心情。
      哀,莫大于心死。
      注: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益书小站”。先转于此处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茶馆》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