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嫂》的观后感10篇
《阿嫂》是一部由黄精甫执导,林嘉欣 / 曾志伟 / 任达华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嫂》观后感(一):疑问不断.剧情也不断
真的很多疑问.自身想问问导演‘黃精甫’,很多为什么。整部片中音乐也几乎同时在80分钟内,而且音乐是很欢快,很轻松的音乐,几乎到了一些动作镜头,都会插入些轻松音乐,不过整部片强调的应该是“快乐”两字。但是却用黑帮题材来去体现“快乐”。反正整部片本人看的不是很明白,也蛮有点疑问。
第一,开头的小红帽,这究竟是谁,为什么片后要突出他.?
第二,洛华的心理,反正就是为什么。
第三,百德对洛华是什么?
第四,洛华对百德又是什么?
第五,那个寺院高僧又是什么?
第六,本片名称是指?
最大的疑问是第一和第二,本来就看不是很懂这片,然而搞出了第一和第二这两个严重的疑问。
除了疑问,其实本片还蛮符合‘黃精甫’导演的风格。
本片是“快乐”,就阿花死了拍个垃圾桶都拍的这么快乐。
《阿嫂》观后感(二):只是无神而已
倒觉得没有评论所说那么不堪。当然缺点是非常明显的,剧本很单薄,我本来期待那么有吸引力的故事大纲会以更有张力的剧本为依托的。所有的人物都不丰满,那么一大票好演员的确是浪费掉了。嘉欣收起以往甜蜜的小微笑耍酷斗狠倒是别有一番味道。我宁愿看她接这样的戏而不是什么后备甜心。刘心悠同学是真的不会演戏啊。虽然是第一部戏有可原谅的余地,我也的确相信她会有所进步,但是她不会成为那种一流的演员。演戏这个东西还是需要灵气的。想想人家张柏芝的第一部戏。想想人家林嘉欣的第一部戏。想想人家娜塔莉波曼的第一部戏。差距啊~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东西留下印象。刘烨饰演的保镖临死前抓着的手机,振动的屏幕上的“她”,是最最令人动容的地方。
《阿嫂》观后感(三):比第一次看更垃圾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高一,那时还没有很透彻和深刻的明白这部电影.刚刚在电视上重温了一次<阿嫂>.真的真的很垃圾,完全没有黑帮仇杀的感觉.像是小孩子游戏一样的打斗,而且格外的不真实.
最后撞车大战之后,他们那些黑衣西装人竟然一同出来推车,装完人又推车,难道在玩碰碰车吗?
彻底晕倒.
感觉一部黑帮片变成了文艺风格,而且文艺得不深入,黑帮就更不想提了
导演应该去拍青春文艺片吧,港产文艺需要你
《阿嫂》观后感(四):爛到極點
除了爛,還可以說些甚麼?
關於這套電影,其實只消寫一個「爛」字就可以收筆。選角爛、劇本爛、剪接爛、拍攝爛,完全是為了令人割櫈而拍攝的作品。
選角方面,女主角劉心悠真的肩不了整套戲,強行擠出來的表情、生硬的肢體的動作、完全沒有感情的說白,令看的人感到難受。用新人不是不行,只是至少也要選一個合格的來用吧?聽著劉小姐的說白,真的有種打爆營幕的衝動。口齒不清,還可說因為角色是竹昇妹之故,但毫無感情的把對白抖出來,每一隻字也像說得很辛苦似的,聽得人比說的人更加辛苦。至於林嘉欣其實也是選角錯誤吧?要林嘉欣扮演比劉心悠年長這麼多年的洛華完全不能說服人。縱然林嘉欣已經二十七歲,但天生一副甜美的baby face,即使扮演中學生還是能令人信服,如果是由她演菲比的話,相信會好得多。當劉心悠的樣子看上去像廿多歲,而林嘉欣看上去也像廿多歲,二人看上去其實差不了多少,當已然嫁人的洛華失去丈夫時菲比還是個小孩子,兩個人並排起來,洛華未免保養得太好,而菲比也未免過於未老先衰吧?電影的男角不乏好戲之人,然而真的有這個需要嗎?刻畫不足的角色其實只是對演員的一種浪費吧?
故事其實還可以,然而,劇本卻爛得緊。沒有個性的對白,千人一面。如果不加上演員的演繹,單純地拆開來看,根本分不到是誰的對白。菲比理應是個天真純潔的女孩,然而在劇本的描述,加上劉心悠的演繹,令人不禁懷疑菲比的智商是不是比一般人低。天真的過了度,就成了白痴。而且不曉得是玩弄影像過了頭,令可以刻畫的地方減少,還是為了掩飾劇情的薄弱而玩弄影像,情節的刻劃過於點到即止,甚至是未到就止,平面得緊。
最後是拍攝及剪接的問題。廢鏡很多,拖慢了節奏,應快不快,應慢不慢。鏡與鏡的接合位也做得不好,過於跳脫,以致有點不連貫的感覺。如果要重剪的話,大抵影片只會剩下一半。影像其實是說故事的手法,故事始終還是最重要的,如果為了影像而傷害了故事,未免有點本末倒置吧?
http://chinakolau.net/wordpress/?p=336
《阿嫂》观后感(五):六大影帝烘托出一部烂片
看了《阿嫂》。
技巧的痕迹太过明显,简直无处不在提醒它们的存在,其结果就是连色调气韵都不一致,更不用提神韵。
本人没看过《无间道》,今次总算一睹六大影帝的风范——果然是演技派,一个个都在那里拼命斗技术活儿。任达华刘烨的角色本身面目模糊,再怎么卖力也是白搭;方中信的角色是乐天派,于是他就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傻笑;曾志伟又恢复了他在《房东老爸》里的慈善本色;黄秋生永远在那里犟头倔脑——舞台腔那么重,干吗不去演话剧?或者索性去走T台,装酷耍威有的是机会。
都在卖弄自己,到底有没有人从角色本身出发去体察、去领会、去演绎的?
六个影帝衬托一个阿嫂?原本以为这个新鲜的题材可以再现中国妇女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结果还是一个黑帮、纯真、佛理搅和一团的杂烩——香港导演天真起来还真是纯洁得可怕。硬生生搀和进佛理,又做不到化入无痕,不免令人想起若干年前那一出令人作呕的咩咩咩。理与人纠缠半天,理还是理,人还是人,理不融于人,恰似油不融于水,导演忙着加油添醋,大概忘了自己其实一脑子的水。
——需知,我与我佛最远的距离,不是脚踩佛像大口啖肉,而是明明就坐在佛堂手执经卷,却言不及义。
刘心悠同学饰演的角色,一句话,就是天真得可耻。她忘了这一切都是因她而起?到头来只有一句“我什么都不想做”,有用吗?
林嘉欣是个好演员,当年找仇家灭门时的痛苦被她表现得很真实感人,然而剧情和角色本身的局限又令她好似浮光掠影般淡出淡入,纯属浪费。再加上她轻柔温婉的嗓音,扮凶斗狠时也不免语带缠绵,这可怎么办呢!
本来两个迥异的女子之间也许可以撞出点东西来,终究也是草草收场,白白糟蹋了上百只沙瓤大好西瓜。
《阿嫂》观后感(六):沉溺在自我的實驗而忽略其他投入到電影的單位實在是一種罪行
黃精甫的火氣一直很盛,《阿嫂》較之上一部初登主流之堂的《江湖》更具火氣,可惜從電影的整體質素看,黃導是次實驗的火玩得太無節制了,把優秀的演員、故事和資金都一一搞垮。
不用累贅詳細講解,本片的鏡頭運用具極高實驗性,除了精雕細琢的構圖、前衛的影像如把畫面分隔成三個小圖和九十度旋轉鏡頭外,黃導也大玩了不少概念先行的電影語言。比如是片末清一色全黑的車戰表達了同門互鬥、象徵清純樂觀的小紅帽和秋生殺害兄弟後的切指儀式等。上述臨臨種種的動作對於但求四平八穩穩住票房就功德完滿的影業低谷無疑是連番難能可貴的實驗。
只是,過度沉溺在自我的模塑和實驗而忽略其他投入到電影的單位實在是一種罪行。我不知道黃導有甚麼魔力能吸引這麼多優秀的演員和不少的投資;我只知道就算一直為人所詬病,比較妄顧觀眾和投資者的王家衛至少能為香港影業取得歐洲一邊的知名度和為演員帶來一座座的獎項,而反過來,黃導可以交給大家的隨了連串失望外,還有甚麼呢?
本片令人不滿的地方不少,為首的一定就是故事交待的缺失。前作《江湖》的編劇同樣被批評為平淡欠高潮,但這尚且是技術問題。今回《阿嫂》真正令人氣憤的地方不在其編劇的質素卻在於黃導撚弄鏡頭有餘,劇情交待不足。這是態度問題。依故事的主題「兩隻小白兔跌入狼群....」出發,觀眾不難發現故事的內容較之影片展示的劇情可以豐富得多。電影的監製竟可容許導演犠牲一個完整的劇情交待以換取撚弄鏡頭的時間,較之黃精甫,鄭丹瑞看來更該被問責一下。
依筆者的愚見,既然黃導的強項在於畫面構圖和影像調度,他的作品自然不該抹殺自己的長處;只是較之在同一組鏡頭中重複玩同一種技巧,何不多添幾種花式玩多幾組鏡頭呢?換句話說,黃導何用重複慢鏡特寫一個接一個掉落的硬幣?何用反覆特寫劉心悠和劉燁於車內的一段對話?又何用單調地把車撞足五分鐘?不若多添幾組情節,如洛華出身、兄弟間的性格背景和背叛者是誰的懸疑鋪展等,再在其中繼續表現黃導的運鏡花式,不是劇情和靚鏡都相得益彰嗎?
另外,筆者認為較之前作《江湖》,本片被明顯比下去的還有氣氛的凝造。縱然《江湖》被批評為MV味過濃,但最少影片交出的氣氛完整統一,比較能夠煽動觀眾的投入。然而《阿嫂》一片的基調則讓人難以捉摸(沉鬱凝重、純真溫馨、寶相莊嚴等不斷穿插),甚至電影整體的節奏也是不著邊際地失衡,觀影時筆者甚至覺得無所用心,因為根本難以投入!
說了不少壞話,其實本片也不是全然沒有佳句的。開場花哥買生日熊仔一段、有教父第三集影子卻別具美感的演奏場襲擊和向東手機的「她」都是匠心獨運的地方。所以總的來說,黃精甫導演的《阿嫂》雖然因實驗性的比重過高而落得慘淡收場,唯對於處身低谷,急需求變另覓出路的香港影業,黃導始終是一員不可缺少的猛將。
《阿嫂》观后感(七):改变世界还是适应世界,这是一个问题
这部电影总体上评价似乎很不好,但我觉得还可以,可能自己不懂得影片技术,只知道看故事而已。看过两遍,一遍是2年前了,都不记得情节了,只是记得当时被结尾那句话感动了一下:她也许无法改变世界,但她尽最大努力改变了周围的人,这个世界需要一点纯真。今天又看了一遍,虽然不再像第一次那么感动,但还是比较喜欢。
导演黄精甫对此片的描述是:“很多年前,一只小白兔跌入了狼群。为了生存,她掩饰了自己白兔的身份,告诉别人,自己是头狼。多年以后另一只小白兔也跌入了狼群,她并没有改变自己,而是勇敢地改变狼群。白兔就是两位阿嫂——林嘉欣与刘心悠。”
同为小兔子,但选择了不同的生活:一只选择了适应世界,而另一只选择了改变世界。她们同样地无助和无奈,同样需要选择,但是结果却不同:小妹死了,而洛华是大姐。世界不也如此吗?改变世界的人往往都是理想主义者,同时也很可能是一场悲剧;而适应世界的人可以取得所谓的成功。最后一幕,黑涩会的大哥大姐们都在推车救小妹,也许他们曾经也是个纯真的人,也曾想做一个纯真的人,或者即使现在是混混,也许心中还有一丝纯真。
改变世界还是适应世界,就像哈姆雷特所言,TO BE OR NOT TO BE IS A PROBLEM。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至于选择什么则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取决于每个人“内心的声音”。
在一些事情上也曾经迷茫于做出何种选择,但现在看来生活总是很多选择但也不仅仅是选择,我们更应该听听内心的声音。生活有时更像一门艺术,我们都是那个踩钢丝的猴子,在左右为难的选择中把握着平衡。
记得有一种化学材料,滴进墨汁中会奇迹般的使墨汁变回透明的液体。如果你信奇迹,这种材料就一定存在。
生活中你又想改变什么呢?好多人会说,由不得你。因为似乎被一股力量推到了某个位置上,我们就变得被动了。如果你是落入狼群的羊,你会伪装自己是狼呢?还是用心去改变狼?不要急着回答,请像我一样,看完《阿嫂》。
出现字幕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下错电影。白底紫色的字,像是一部浪漫电影的开始,缓缓传出的背景音乐,也让人觉得非常温馨。“阿嫂”,不是所谓的涉黑电影吗?
投影仪,画面上的小女孩活泼、可爱。画面停止,几个大男人在忙碌的准备礼物:百德忙着做菜试菜,阿花精心挑选了一个娃娃做大,大风逼着经理买了商店的非卖品水晶,辰在裁判面前放下一垛钞票,要他们看着办……原来画面的小女孩长大第一次参加音乐比赛!
有人偷袭,百德等人迅速撤离。音乐比赛、庆功宴立刻取消。
怀疑人:洛华。
15年前她因丈夫被杀,发誓要杀阿鬼全家。百德对着大家说那个3岁的女孩到18岁就娶她,她是阿嫂,谁都不可以碰她!洛华离开。
15年后的现在,洛华要百德实现诺言,否则她就可以……
转眼,百德被杀。
怀疑人:洛华。
辰说百德临终决定要小妹做他位子,大风反对。第一次开会,小妹被吓哭。回家后,大家决定送小妹回美国。途中出事,保镖向东决定把她送到寺院里。那是他们最后的坚守阵地。同时,阿花知道百德是大风所杀,找他理论,遇害而亡。小妹遭人追杀,向东惨死。
怀疑人:洛华。
小妹去找洛华问话,得知是叔叔们的内部争斗。辰承认当时百德并没有叫小妹做他位子,是他怀疑大风而故意说起的。他决定清理门户,除掉大风。
次日,多辆汽车在公路上相撞。小妹带着和叔叔们的合照赶到现场,却被大风的车撞倒在地,血流不止。洛华和辰急忙上前救她,她说:“先救叔叔。”
据警方报道,两大黑社会集团互斗现场,有一18岁女无辜死者,与此案无关。黑社会集团重要负责人洛华、辰被捕,所有成员解散。
看完电影,会觉得导演有点天真。在电影中特意安排了“小红帽”——小妹男朋友的角色,他们因为救人而认识,小妹在日记中写到:“他是一个好人。”故事最后,“小红帽”到达现场,送上生日礼物。还记得小妹说:“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记得我的生日?一定有人会记得的,我的叔叔们很疼我!”
小妹的确在改变她的叔叔们和那些黑社会老大们,但她真的没能改变什么。即使她努力了,也不见得得到什么。
两代阿嫂,不同的选择。一个选择伪装,一个选择改变。是你,你选什么??
《阿嫂》观后感(九):说说阿嫂
昨天的电影频道播了新近导演黄精甫的《阿嫂》。尽管《阿嫂》在网上是骂声一片,偶还是要表扬黄精甫几句:
作为新进导演,在风格上保持自己的特色很重要。黄在很多细节把握上体现的精致和独特的视觉是让人感到惊讶和赞叹的。比较有特色的几个镜头——
1、片中杂糅的两段线条动画,虽然有人说这两段动画让人对于电影的风格产生了混淆,但偶觉得这种极端的运用在本片中更显得有生命力。当纯真面对这复杂的世界,与后面悲剧性的极为产生了极为浓烈的对照;
2、菲站在自动扶梯去开会的时候,那段平行拍摄的镜头非常有独创性,画面构图都可谓出类拔萃;
3、菲跑出去,几位叔叔跟在后面跑出去的镜头,突然逆时针旋转90度,也是影片给人的亮点之一。让我突然找到《不可撤销》里的那种晕眩感。
不过,影片得到众多恶评也确实因为该片自身存在的缺陷:电影首先是在讲述故事,如果故事都没有讲好,细节再精致、画面再漂亮,观众都还是会抱怨。实际上,看完本片,我倒觉得并非是黄不想好好讲这个故事,而是这个故事里掺杂了太多的东西,使得原本清晰的故事变得晦涩和艰深起来。先不说一众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单是表达主题的关键——林家欣饰演的骆华和菲之间的对比性——都显得太过肤浅和苍白。结尾的警察收拾残局,又和整部电影的节奏格格不入,实属画蛇添足。
《阿嫂》观后感(十):不说很差是客观的仁慈
很想用两个刻薄的字形容这电影——垃圾
可无论如何,总还是有些于心不忍
最起码,cast还不赖
黄秋生,任达华,方中信,这3个越来越有男人味的老酷哥一出场
就让人有还想看下去的念想
更何况还有黑帮老大专业户曾志伟,以及内地影帝刘烨
不过刘烨在这片子里算是废了……想在香港发展也不用这样毁自个儿
看得出,剪接和过场做的很用心
玩了很多花样,放了很多心思
只是,越是这样,越是让片子有一种太浮的感觉
完全没有了黑帮片应有的凝重
真对不住导演一番苦心的用大气恢弘的音乐来营造气氛
特别是其中的两段动画,本身美的很单纯
但放在电影里……失败
此外,编剧让人有拖沓之感
用林嘉欣来出演大姐头的角色,是比较有票房吸引力的想法
无奈,林嘉欣实在是拿不下这种类型的角色
即使摄影哥们用的角度都那样了,还是毫无霸气
她现在的深浅,只演出大姐年轻的部分就该over了
不难想象,如果这个角色换吴君如来演,效果会是如何不同
林MM另一个很失败的片断是她打儿子的那场戏
情绪明显太不到位,毕竟还稚嫩,阅历问题
而且,抽儿子嘴巴前后两个镜头之间,明显情绪衔接不到位
以至于导演后来不得不只用她的声音来唬弄过这场
也不难想象,而如果这场戏让潘红来演,她会表现出怎样内敛的神情
片子里让人找不到北的地方还很多
海边救人的桥段真是白痴到极至
而后和白痴快递造型的小红帽再相遇,更是可笑的让人抓狂
还有那富丽堂皇的佛殿,简直就是巴洛克式的教堂
主持带发修行,竟然还有一辫子
这还不算,后来还穿着雪白的袈裟,很帅的用武士刀砍人切菜玩
有意思的是,寺内除了主持,似乎没有其他和尚了
奇怪,是谁来点这上千只蜡烛的呢?是谁把佛殿擦的更法国餐厅般亮堂的呢?
哦,不,哥们记错了,最后出现过两个武生,跑的衣袂飘飘,花拳秀腿了两下
结尾,大型碰碰车派对型车祸后
竟然出现偌大一个黑帮团体对一个小mm上下集体紧张,人人神情焦虑的场面
算是明白了,原来根本就一大型偶像club,顶着帮会的头衔,追星而已
最终关于开心的台词,关于生日的设定,还有结尾歌曲的风格
让整个电影风格忽然为之一转,成了一青春励志的偶像剧,导演不可谓用心不良苦
全剧唯一一个让哥们不骂娘不嘲笑的场景
是在该剧中超低水平演出的刘烨叔叔,死的时候,拿出手机
来电显示上显示对方的名字只有一个字——‘她’
ok,总之,演员都不错,演的都很烂,导演一定是很努力
但,努力不是制造垃圾的借口,尤其还浪费了那么多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