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名利场》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名利场》观后感10篇

2018-02-17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名利场》观后感10篇

  《名利场》是一部由米拉·奈尔执导,瑞茜·威瑟斯彭 / 加布里埃尔·伯恩 / 詹姆斯·鲍弗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名利场》观后感(一):名利场历险记——观《名利场》

  晚上看书看到眼睛迷梦,倦意乍起,于是开个电脑找来一部不知自己何时下载的电影来催眠一下,选中《名利场》的最初想法其实很简单,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好熟悉,好象是部名著,因此也想用着不多的时间欣赏下大布头的作品

  《名利场》叙述一个失去了自己穷困潦倒的父亲和法国舞蹈演员母亲的女主人公贝基·夏普,在童年生活中已经非常向往自己某一天能够拥有那些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奢华生活,而由于自己低微的出身,在当时的壁垒森严等级制度的英国,这样的想法只能是一种奢望,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天生丽质的他,以坚韧不拔精神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规则范围内,成功运用一些常规与非常规手段征服了整个英国上流社会,在名利场中沉沦起伏,最终完成她自己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人生体验

  虽然相比充斥整个戏剧中的名利浮华让人目不暇接,然而在浮华的背后,戏剧中仍然可以找到一种相比名利浮华更加可贵的平实与真情。一直呵护关爱着艾米莉娅的军官(名字忘记了),以至最终与夏普共赴印度,回归自然生活的军官1(不记得名字)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让读者看到戴着虚伪面具的伪装面孔背后还有如此真挚的情感,超越虚华而朴实的情感。

  当主人公的人生定位空虚奢华的生活的时候,一切的资源都成为其实现如此最终目标工具,姿色,才智亲情友情……而当一切的资源都被其利用透彻之后,回头过来,才知道所谓的名利不过是刹那烟花。名与利,固然可求,但那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如果过分追求名利,名利就会成为心头最大的诱惑,人也因此变得贪婪、虚伪,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颗纯洁的心。而当她在经历这一切之后,一颗永恒炽热的心依然在等候着她,她终于重新体认到了善良宽容、谦和、淳朴、友爱、和平宁静,寻找到了身体和心的归宿,让时光从的的身外从自己的心内慢慢地流逝如水,从中领略生命的全部意义

  主人公由平静闲适的生活选择了闯入奢华虚无的名利场,一翻觥筹交错灯红酒绿后,他会发觉生活中比名利更重要的还很多很多,于是,当最后平淡的生活向她走来的时候,她又重新回归平实,回归自然,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构成了一部完成而简练的名利场历险记,主人公收获的是真实的人生体验,而观众领悟到了除了这种体验的全程或许还应该有更加坚定信念,走平实的人生之路,即使这条路崎岖而充满荆棘,但是这条路的风景更多,更加真实,更加惬意

  《名利场》观后感(二):带上旅行箱,又笑得很漂亮,像没受过伤

  对这种片子感兴趣初衷源自对那个时代欧洲社会的好奇,以及对欧洲旧时代服饰的喜爱。不幸的是这部电影,印度导演将自己满满的爱国情怀绑架了一部以英国旧上流社会的美国电影。咖喱味太重。没有看过原著,很多人说女主是心机女,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女主本身的家庭背景下,想要往上爬无可厚非。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谁没有。但在整个过程中,至少还是能看到她对懦弱朋友付出真心,为投机无所作为只会埋怨的丈夫出面谋求生活,看似无情地送走而已却在最后还是为儿子着想。看上去她一直在追名逐利,但我认为其实她一直只是在找一个安稳的家。从开始结束,每当看到她和那个旅行箱在路上的时候,感觉还是很辛酸的。最后兜兜转转她还是和胖子去了印度,看似是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我却想到之前那个上校朋友的那句话,我要去印度,因为那是我能找到的离英国最远的地方

  《名利场》观后感(三):面目全非

  本来想给三星的,不过被爱奇艺死贱死贱的速度折磨抑郁了,两星足够了。

  想以电影的方式来快速了解名著真的越来越难了。明明夏普是个很坏很坏的女人,为什么搞得这么深情款款大义凛然充满智慧善良真诚?!还没看到结局就已经不想看下去了。这样拍有意思么?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从一开始看就无法把剧情和英国联系在一起,怎么都像是发生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影片欢快的基调也有点让人出戏的冲动。萨克雷明明是要抨击社会好不好,不要这样煽情励志不行

  既然从本质上都变了,干嘛不直接换个名字啊。这个名利场的关系到底有多大,我也没觉得这里的世界多浮华。换个温情些励志些的名字呗。不是说改编就被改编的好不好,最起码有些原则啊!要是改编了百分之九十还叫改编,那就真没意思了啊!

  《名利场》观后感(四):超级失败完全失望

  超级失败的电影。又一次的证明了英国的东西还是要请英国人自己来拍才是王道。好吧这次是美国+印度导演。详情请见中间穿插着的N场莫名其妙故作华丽的印度舞。用来撑场面?而所谓英国社会的效果都是靠大家眼熟的英国演员演几个配角营造的——哦,这是伪英国人拍的乱改名著。

  整个电影看下来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到别扭。律政俏佳人小姐脸张的一看就很sharp,真正sharp的人怎么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这人很sharp呢。还只能靠马尔普小姐怪异的mm mm说话方式和角色刻意的怪异着装来体现社会的扭曲。氛围营造感为零。特别是看到后面十年后母子相认团圆的场景,还all you need is love……不如干脆用印度歌舞把披头士的歌唱一遍。虽然BBC的也修改了结局,但是可比性为零。

  这电影实在是失败。万年潜水的我完全忍不住要上来嚷嚷两句。对美国的名著改编作品不抱希望了。用再多的英国演员学再好的英国口音也改变不了这是美国制造的事实。感叹一下这世界上存在着BBC真好。

  一下:竟然我心目经典的Ms Sharp-Natasha Little在里面演着jane然后看着别人来演自己的角色。太讽刺了不用担心她比你差远了。

  《名利场》观后感(五):Vanity Fair

  这个版本的可观性是很强的,编剧基本上删除了小说中表示虚幻的意味(vanity有一层近似于浮华的意思,即辉煌灿烂之后终归徒劳),在华美的氛围,从千头万绪的小说中,将Rebecca那丰富精彩的人生提炼出来献给了观众,大大地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不过,如果改编者真的看过原著并了解萨克雷的创作意图,我怀疑他的心里是有些矛盾的。为了迎合观众们两个小时的欢心,可怜的编剧不得不挥动屠刀,把线索繁多的小说砍得鲜血淋漓以合适秤盘的大小。毫无疑问,小说是多主角的时代讽刺剧,而电影却变成了提供给一个名为Rebecca Sharp的女子的大舞台。Rebecca确实被萨克雷写得有些不堪,小说里她是个没心没肺的虚荣女子,玩弄所有人于鼓掌之间,她不爱任何人,只爱自己。早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观众,已经认为这是一种过于苛刻的处理。电影编剧显然也偏爱Rebecca的性格,She’s bold,independent and versatile,于是愿意在道德上还给她一个更优美形象:Rebecca只不过是爱慕虚荣(连这点也不是十分突出,虽然在印度舞蹈的场景中,那种无端的奢靡感,喻示着某种堕落,已经让包括可怜的罗登再内的场内外观众感到无聊不安),却并没有冷酷无情。电影里的Sharp如此坚强乐观、善良,配得上编剧许给她的那个活色生鲜的未来。这里所有人几乎都美化了,由于对rebecca的痴情,罗登被编剧爱屋及乌地塑造得毫无缺陷,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英俊士官和十足的大情圣,就连花花公子奥斯本的形象也由于在他的墓地前痛哭流涕的父亲而增色不少,然而我们亲爱的鼻涕虫艾米利亚却成了唯一的例外。她的戏份不仅减少许多,形象也格外地古怪和懦弱。艾米利亚的软弱依赖性,以及她的迟钝,使她成了现代编剧眼中最不能容忍的一个角色。然而平心而论,当时的社会上,像sharp一样的女子能有几个?艾米利亚作为常态女性形象,却具有难得的善良和痴情,但是她根本无法为自己改变些什么。正如同当时的萨克雷没能欣赏sharp的独立,如今的编剧也不能理解艾米利亚的软弱的善良。萨克雷嘲笑了一切,但是不忍心嘲笑人类的深情挚爱,即使这些爱情是如此地狭隘盲目。编剧能正视并美化男性的这种情感,却通过艾米利亚,流露出了对女性独立的苛求。从这点来看,人总是要被时代裹挟而带有某种局限性的。

  片头的ballad“she walks in beauty”风格纯正,散发出那个时代独特的优美、阴郁和神秘感觉。足以让观众们怦然心动,充满期待。但这种风格只是在片头和Rebecca在侯爵家身着黑衣唱那首red rose时出现,剧中的音乐部分时间是欢快的,以适合编剧心目中那个乐观坚强的女主角Rebecca。除了可圈可点的配乐,影片的画面效果和演员挑选也堪称上流。印度风格的宴会令人印象深刻,和小说中的游乐场场景大相径庭。不过,艳美而有些阴郁的画面色调,富有暗示性的桥段和紧凑的情节接续,都带有一种东方的梦幻气息,很了不起。要说全剧的vanity(虚幻感)体现在哪里,第一是多年以后戴着黑面纱的寡妇sharp在赌场里见到了奥斯本的儿子,第二就是这个场景了。演员服装令人印象深刻,除了那个时代代表性的柔软淡雅女士长裙(现在看起来怎么像所谓的韩版的?),还有许多衣料笔挺、颜色艳丽的服装,尤其是Rebecca和几位男演员的。演员都很漂亮,或者说非常有个性:Rebecca尖尖的下巴妩媚的眼风,艾米利亚天真而显得有些傻气的圆脸型,黑头发奥斯本的傲慢和势利,姿态各异的老辈家长们,还有后来成为毕脱牧师的那张苦瓜脸,真是太绝了。

  《名利场》观后感(六):无法置身事外

  2小时,终于坚持下来了。大体记录一下感受

  回望整部片子,感觉比想象中有更多值得讨论的点了。总体感觉有点现实有点奇幻,人物塑造表现可谓惊艳历史线索的穿越也是碉堡了,会法语的Rebecca Sharp(就这一点已经可以让我想到很多),印度元素几乎是个硬伤,混合着拿破仑战争的大背景,又来4个人在已是物是人非的德国重遇更添猎奇感觉。整个故事似乎已经超越了原著作者书里要传递的东西,攀援名流社会的名媛虽然光彩夺人,但背后也有鲜为人知的辛酸无奈战火纷飞脆弱的爱情灰飞烟灭金钱两面性和在利欲下女性这朵玫瑰的香消玉殒……最记得里面说过一句话,每个人其实都是名利场里的人,其实都在渴求着一些东西。追求物欲的Sharp终于在沧桑过后觉悟平凡之美,旨在暗示可怕的更是精神上不可救药的贪婪,能把人性推向毁灭的边缘

  零零散散的一堆感受还来不及整理,先记下来,不然很快就记不起了。

  首先是整部片子,看完不得不感叹制片人的痕迹非常重,几乎到处都能见到这个所谓“隐形”的“作者”。记不得文论流派里有哪个流派是非反感作者的显现化的,这作品在这点上肯定是不能忍的。片子的理念似乎还没有到达“作者之死”的境界……虽然萨克雷也是加尔各答出身,虽然Joseph Sedley去了印度,虽然Marquis of Steyne喜欢看印度舞蹈,也不至于出现那么多关于印度元素的镜头吧……

  其次是留意到Rebecca会说流利法语这个背景。片里好像是Crawley家里的一个人说,一个真正的淑女不应该会说法语(A real lady wouldn't speak it (French) half as well.)。这是为什么呢?很快就让我联想到在A Streetcar Named Desire里出现的Blanche DuBois,一个南方没落贵族女人,和Rebecca Sharp除了身份地位不同(Rebecca是个孤儿,出身贫寒),都是非常有内涵、凭着几分姿容和学识去争取男人的芳心,引诱男人们和自己厮混占男人们的便宜,攀爬权贵的这一类型的人。所以一个懂法语的女人暗示着法语是她在外面水性杨花的资本,她本来不需要操法语也能好好地生活。所以Rebecca一口流利的法语,本来是个优势,也正因为女人有突出的优势,才证明她容易被这些优势利用或利用这些优势,在利欲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在原著里萨克雷为作品设了个标题:一个没有英雄的故事,在这部电影版里也得到体现。整个故事虽然都围绕那几个主要的角色来展开,虽然有我们习惯定义的“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甚至把Rebecca就定义为反面角色而其他的都不过是让他们受些磨难最后还是因为他们回头是岸所以他们还是修成正果这种成见,但是其实却是这部作品没有英雄,没有真正的主角。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作品里的某一个人,或是好几个人的化身。谁说过我们不曾为了更好的生活奋斗过?谁说们我们没有为了改变自己黯淡的家庭背景、尴尬的经济状况和糟糕的感情史而作出过妥协、奋斗和重新争取?我们总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一份更好的生活,为了一份能够把握的感情而付出努力,甚至卑躬屈膝,遍体鳞伤,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总会希望得到合理的回报。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的事情。就像Crawley的妈说,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付出(I should have guessed that nobody does anything for nothing.)。而Rebecca最后悲剧的原因,恐怕就是在这个祈求回报的心理上太过于依赖和沉陷了。当贪婪变得理所当然,一个可怕的事实正在慢慢的靠近:失去在所难免。

  Amelia虽然有着不错的身份,生于一个不错的家庭,但命运也让她历经抓弄和磨难。家里破产,丈夫奔赴战线却死去,婚姻遭反对,自己被嫌弃和冷落……和Rebecca相反,她是从光彩走向下坡路,这个过程一点也不比Rebecca后来急转直下的路容易走。所幸的是她能平常心对待,加之身边有个始终不离不弃的蓝颜知己Dobbin。命运仿佛也在抓弄这两个人。经历过无常世事的沧桑洗礼,这两个人却还是闹出了矛盾。Dobbin在心底爱着Amelia,却知道说出来只会伤了Amelia的心,因为Amelia心里一直觉得Osborne还爱着他,他还没有死。而事实上是,Osborne在赴战前一直躲避Amelia,也没有看她寄来的信件,因为她失去财产和地位,他已经不喜欢这个女人,才奔赴战场的;而且也死在战场上了。Dobbin在拍卖会上把Amelia家破产时抵出去的心爱的钢琴买了回来,却听到Amelia说钢琴是Osborne买来的,我能体味到他的心情,而镜头也给了足够的时间展示这种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从这里一直隐藏着内心最痛苦的爱慕之情的Dobbin存了相当大的勇气打算继续藏掖着,但最后还是忍不住爆发了。因为自己最喜欢的人竟然说出了伤人的话。原来自己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在她的眼中自己既不是父亲也更不是丈夫……是朋友?这也许不过亦只是我一厢情愿而你仅仅愿意我做你的朋友罢了吧……情节说到这里,其实也可以说连我们习惯定义为正面角色的Dobbin也是在付出中渴求得到某种回报的一个体现者。我们都在付出些什么,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继而努力表现自己,期待着通过这些努力付出,可以得到些回报,哪怕回应也好。最后,一似乎不经意的话成了最后一根稻草,近乎压倒了这个向来默默付出的深沉的Dobbin。

  所以没有英雄,其实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平凡,纵使他们腰缠万贯,有着怎样高贵的头衔或是地位,在人性的弱点上,没有什么的不同。维基上对这部片子还提到一个观点,就是说2004年版的这部片子也有把Rebecca表现为她的贪婪所造成的惨淡结局也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就这部片子来说,确实也可能是导演要表达的,至少在刚才简单的分析来看,Rebecca追求社会地位和金钱也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爱情增加一点砝码,这样敢于解开自己尴尬的女性身份争取表现自己,但求过得更好,在那个被紧缚的年代可谓是“离经叛道”,只能接受如此命运,但毕竟还是带着她那个时代背景的束缚,有其局限性,局限性正是后人来看值得同情、理解和深思的根据。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作者对整个当时社会人们表现一本正经内心各打着利欲昏心的小算盘的伪善进行映照、讽刺和鞭挞,也其实是对现代我们逐渐变味的努力目的的一种质问,对我们重新审视付出和奉献、适度原则等等的人生问题再理解的一次诱导指引。

  我们每个人都是片子的每个人,我们即使只是个观众,看他们的故事,也许会对里面每个人都嗤之以鼻,觉得爱情幻灭也好,感叹人生就是一场戏也好,怎样都好,我们终究还是现实里的人,我们都活着,努力着,付出着,期待着,物质或精神的回报,或多或少地。我们不可能成为经院里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任何收获的圣人,大多数的我们为了生存,只是大多数的平凡人。看过片子,或是合上书卷,我们反思自己内心原始的声音,唯一能做的就是学着做到,我们即使无法置身事外,也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尽管,这可能需要你我一生的时间。

  没有办法,因为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

  《名利场》观后感(七):《名利场》导演你就不能sharp一点,累

  我觉得这部电影能懂的人一定不多。当然了我也不是说自己完全能看懂这部电影。 首先,这部电影绝对是有思考的。那些背景,服饰,布景 ,都是那么的精细。人物的关系与情感好似冰山一角,通过特定的剪辑表现出来,而剪掉的部分好像更多。 人总是随遇而安的,无所谓好坏,女主追逐名利,和那些聪明的人做朋友。我只想说上流社会所谓的聪明人更能和女主交流吧,她就是他们的宠儿。女主把一切想的太美好,她崇拜上流社会,就像那个老男爵一样。最后竟然要强奸她。

  这一切看似美好,却总是为了生活而奔波。女主家的入不敷出,战争 ,没落的贵族。他们最终追求的不过是一份自由和爱。

  总之这是一部没有什么套路的电影 ,电影的跨度很大,只感觉人生无常 。我们没必要批评谁,我们只能厌恶违背自己道德的人。最后女主和以前的追随者去了印度,那里仿佛自由的国度,无忧无虑。

  《名利场》观后感(八):迷人又可怜的贝姬

  从片头曲就被吸引的电影,片头的音乐真的很好听。女主贝姬非常有魅力,聪明、迷人、有野心,但是她也重感情。对唯一的朋友,能帮把手她总是会愿意帮。对自己的丈夫,丈夫要上战场,为她想好自己战死后的一切,可她那时候想的也只是要丈夫平安归来。还有母亲的画像和自己拥有的父亲的最后一幅画,她其实都想留下它们在自己身边,可是却都没办法,到了最后,她什么都没留住。那么聪明、那么坚强有野心,可是在名利场最后也还是声名狼藉,什么都没得到。

  如果拥有了物质基础,我相信她会是个很好的妻子、很好的母亲。对贝姬和罗登这对儿有些遗憾,如果罗登继承到遗产,两个人生活不那么窘迫,他们应该可以很幸福。不过兜兜转转,贝姬到底最后还是和最初遇到了艾米莉亚的哥哥在一起,去了印度,相信最后的生活也应该可以过得安稳富足了吧。而艾米莉亚和都宾还好最后在一起了,傻姑娘最后幸好没有错过幸福。

  《名利场》观后感(九):没有看过原著,也没看过影评,空脑看的这部片,女性的视角

  只能说,我记得最清楚的台词就是伯爵说的那句话:生在名利场(上流社会)的好处便是较早的明白名利的虚华和追逐者的愚痴

  虽然becky并非出生名门,但是她得到了华丽丽的人生经历

  有人会嫉妒别人的美貌,而美人微笑忍下一把辛酸泪

  有人会嫉妒别人的人缘,而交际花何曾不哽下人们的恶言针

  有人会嫉妒别人的出身,而大小姐嫁给了薄情的商人后

  有人会嫉妒别人的情人,而寡妇的心却迟迟归于真情郎

  故事可以有千万种版本,台词可以转换各国语言,场景也只不过是装点。

  对于一个女性,也许有句话曾从长辈那儿听闻:幸运的女人一辈子跟一个男人,不幸的女人一辈子跟许多男人。(源自小说《胭脂扣》)

  不得不喜忧参半地承认女人一生中的快乐和痛苦源于你爱或恨的男人

  有的女人获得了爱,有的人付出了爱

  有的女人获得了优质的生活,有的人在繁重的生活终老

  可以肯定的是,你要什么,都得牺牲。你为你的选择后悔了,还不如毅然的忘记,坦然的活下去。

  身前身后名,近身远宅声。越是你珍惜,越是骄傲的东西,越会要了你的亲命。欲望不可怕,怕的是谁也没有适可而止。

  《名利场》观后感(十):非刻意游戏于名利场

  贝姬与几个男主人公的故事发展情节几次出乎我的猜想,比如贝姬和乔治、罗顿以及侯爵之间的关系发展。以片名看,我以为贝姬是个刻意策划并主动投身于那些对她有用的男人,然而并非如此,她拒绝乔治、真爱罗顿、不甘于委身于侯爵,而且成全艾米丽亚的爱情。总的感觉是,贝姬并非刻意游戏于名利场,而是生活所迫求一立身之地。

  故事始终围绕这贝姬发展,但是我还是被杜宾对艾米丽亚的深挚爱情所深深打动,情节虽然老套,却是最牵动我的一条线。杜宾和艾米丽亚,也是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形象。

  扮演贝姬女演员的长相有点怪,不漂亮、也不性感;倒是艾米丽亚的形象,非常纯净、美丽。此外,片头很唯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