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洞频率》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黑洞频率》观后感10篇

2018-02-18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洞频率》观后感10篇

  《黑洞频率》是一部由格里高利·霍布里特执导,丹尼斯·奎德 / 吉姆·卡维泽 / 肖恩·多伊尔主演的一部科幻 / 犯罪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洞频率》观后感(一):喜欢这里浓厚亲情

  浓厚的欧美幸福家庭标准版本:

  爸爸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妈妈爱宝宝,宝宝很听话,还有一条可爱的小狗。

  一家人相亲相爱

  呵呵,没有像中国这种压抑利益目标规范化的人生

  也只有富饶的欧美人可以只为自己的理想而活吧。

  老爹从小的理想就是一名消防员,而且他很出色

  他们不但幸福的生活,还有一栋别墅

  奇怪的是这栋别墅三十年也没有拆掉。

  也没有相关部门管理支在房顶的天线,三十年后它依然支在房顶。

  没有人怕它会引起火灾。

  妈妈是一名护士,他们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和爸爸亲热,并且非常自然不扭捏做作。

  夕阳里,漂亮的妈妈光脚站在厨房里边为家人忙碌晚餐边听着音乐舞蹈

  那场景简直是美透了。

  回想起来,心里都觉得好暖洋洋的。

  好吧,说多了就透剧了,喜欢的朋友切点水果享受着2小时剧情吧。

  《黑洞频率》观后感(二):黑洞频率:跨界达人的成败得失

  有人说中国电影最大的毛病是对“类型”的界定不清晰,这不是最大的毛病也是很大的毛病。但就算在好莱坞,对类型无法驾轻就熟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这些没有掌握商业时代电影真谛的“物种”,很快就被好莱坞星球淘汰了。然而,就在类型片大行其道年代,却常常有人剑走偏锋且收获颇丰,我愿意指名道姓点出来的,首先就是格里高利·霍布里特。

  当年颇为抢眼的《一级恐惧》、《哈特之战》、《黑洞频率》都是其作品,从这些影片中我们能发掘出甚为丰富元素:科幻、犯罪、战争家庭、惊悚、灾难……如果一个元素成为一部电影的关键词也就无甚称奇,但是如果数个元素同时抢占一部影片的情节走向,未免让人有些情绪失调。很多时候,霍布里特更像是一个不同类型的跨界者,在失调与协调之间,成就了其独特的叙事美学。

  先来看《黑洞频率》。

  它是科幻片么?也许是。是灾难片么?算是。是犯罪片么,是啊。是家庭片么?当然是。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

  夺人眼球的首先是它科幻片的外衣:当惯了科幻影片制片人的托比·艾默里奇亲自操刀编剧,讲述了一个电波在不同时空互动的故事。但是,如果深入看片,时空穿梭也好平行宇宙也罢,科幻在这里与其说是噱头,不如说是幌子,撩拨到一大帮科幻迷们的神经,却犹如隔靴搔痒。助推情节前进的,不是“改变了的过去如何改变未来”,而是忧郁的詹姆斯·卡维泽饰演的警察约翰,如何游走在对父亲深深的爱和侦破南丁格尔凶杀案之间的暧昧不明。由于没有在电波时空传递的前因后果上过多着力,很多喜欢扯相对论淡的硬科幻迷们不屑下嘴去咬破绽。相较而言,艾默里奇领衔制作人的另一部影片《蝴蝶效应》似乎更得人心,它祭出“混沌理论”的大旗,立刻迎来硬科幻迷们的热烈讨论。晚于《黑洞频率》四年之后成片的这部《蝴蝶效应》中,关于“不同的决策带来不同的结局”的命运大分割,对故事的走向的划分更为清晰,虽然生硬但却绝不失协调,它似乎以《黑洞频率》为起点,在命运大挪移的光转流离之路上,走得更远。

  再来看《黑洞频率》的灾难片元素。“灾难”本不该成为《黑洞频率》的关键词,但为拍摄火灾而烧掉的25000加仑丙烷、主演丹尼斯·奎德在仓库大火中收获的缝了16针的头部创伤,显然不是闹着玩的,这一切只因为丹尼·斯奎德饰演的是一名消防员。当我看到影片开头火场一幕,几乎认定这将是一部灾难片:丹尼斯·奎德临危受命,穿越火海,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人于阴阳边界。但这场开篇大戏不过走一个过场,剧情很快归于平淡,我们的目光随着主人公年轻时对棒球的迷恋,又过渡到极光照耀下高耸的天线,最后——几乎令人疑惑地——转而投向年少主人公与消防员父亲的父子情谊。直到主人公发现电波穿越时空的惊天秘密,谷仓火灾大戏才重装上阵。虽然大火激动人心,但明显是在主线剧情外的一次用力过猛,因为接下来的线索,突然转向“南丁 格尔”连锁杀人案。

  这就引出了影片的第三个属性:犯罪片。对于导演霍布里特,犯罪片可谓信手拈来。他曾因指导《纽约重案组》(NYPD Blue)的部分剧集而荣膺艾美奖,而其大荧幕出山之作《一级恐惧》,也是一部犯罪心理片。《黑洞频率》显然是他放手一搏的另一次机会。影片中,30年后的儿子与30年前的父亲联手断案:儿子靠父亲收集的证据找到嫌凶,父亲靠儿子指点的线索亲手擒贼,并且,二人与罪犯数次巷战肉搏,最后一场客厅遭遇战可谓经典桥段:在不同时空的同一时刻,父子两人居然共同遇敌,随着镜头来回切换,观众的视听也遭受了双重压迫,为了两个场景中的人物共同揪心。父子两人靠电波携手出击的段落,几乎是整部影片的亮点所在

  另一些无法忘却的片段就是卡维泽忧郁的目光和深情泪水。目光所向,写满了痛失父亲或母亲悲伤,泪水无声,仿佛说尽对无法挽回过去的遗憾。影片真正感人之处,是渲染至深直抵人心的父子亲情和家庭温暖。30年后的小约翰尼已经成为一名警察,但父亲却死于火灾,当他发现电波的秘密如获至宝,不断地唤回父亲的重生,经历过几次失败:谷仓大火、吸烟导致的肺癌……父亲终于出现,而母亲也由于约翰的不断地改变时空,遭受了生死几重天。我们看到约翰永不放弃地挽回再挽回,而几起几落的剧情跌宕,也使得催泪观众成为必然。很多看过影片的观众说:哪个经历过痛失亲友的人,不想通过一切机会挽回他们呢?《黑洞频率》成为最方便的弥补过失的救命草和后悔药,结结实实地发挥效力,让观众一诉衷肠。

  跨界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造出或是顾此失彼或是厚此薄彼的“四不像”,但《黑洞频率》虽然有旁逸斜出,但却绝不芜杂。比如,各种元素在马上就要失调的时候点到为止,像两场大火的戏还有关于棒球的几场戏等。另外,各种元素始终保持着前后呼应和随时互动,比如消防员父亲的职业设置,为改变命运提供了方便,也为警察约翰挽回父亲生命提供了感情支撑;护士母亲的职业设置,与父子携手侦破的“南丁格尔”连锁杀人案息息相关,甚至母亲成为某个时空中的被害人;棒球不仅是维系父子感情的道具,也成为后来证明父亲清白的证据。这些元素环环相扣,不露痕迹

  在经历了“科幻片”的时空感和未来风、经受了“灾难片”的千钧一发和扣人心弦、经过了“犯罪片”的层层悬疑和深深恐惧,影片终于通过宣泄家庭情感尤其是父子亲情,到达了数个类型元素锦瑟和鸣的巅峰

  可见,导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很乐意在一部片里同时玩转各种类型元素,真可谓跨界达人啊,但稍有不慎,便有马失前蹄危险。之前有《一级恐惧》就有节奏拖沓和“到底在探讨心理疾病还是法理公正”疑惑的弊病,之后有《哈特之战》的战争和法律元素孰重孰轻的失衡问题。看来,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戒掉“贪心”二字,把一两个关键词讨论清楚,其他的,再说。

  《黑洞频率》观后感(三):宿命时间旅行悖论在“平行宇宙”观点面前算什么

  围绕在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奇幻而又温情的电影。

  我必须得说,是我喜欢调调

  有想象美好有温暖有阳光有一切积极乐观的情绪。

  我们常常疑惑,

  命运,那个冥冥中看不到的东西,我们能通过自己改变它吗?

  或者,不说命运,

  回看历史

  当我们果真有一天,能够通过时间机器,回到过去,

  那些曾在无意识不经意错过的遗憾犯下的错误遗留的念念不忘

  能再来一次吗?能修正吗?能弥补吗?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在1895年提出“平行宇宙”之后,

  我们便有了肆意畅想的更广泛空间

  这畅想,不得不说,能叫我们获得满足

  既然这个世界里我没得到的另一个世界的我得到了,

  既然这个世界里我留下的遗憾另一个世界填补了,

  既然这个世界里我不具备的另一个世界能成全我,

  那么,

  当有那么一天,

  这一道黑洞频率向我们开放时,

  我们所更要学会的,不也正是认真体会这一刻吗?

  不然,我怎么能在另一个世界里,尽情愉快地与早已双鬓发白的老父亲来一场棒球运动

  不然,我们怎么可以那么欢乐的深深拥抱身边的爱人和孩子?

  不然,我怎么能知道,

  经历是那个最博学的老师

  《黑洞频率》观后感(四):适合全家人一起来看

  中文片名不明所以,感觉和黑洞没有半毛钱关系,不过可以当做 happy ending 的蝴蝶效应,但是我觉得并不比蝴蝶效应差,评分低了一点或许是因为 happy ending 总是逼格差一点吧,然而在我看来此类穿越时空电影,导演们都喜欢拍成 bad ending ,毕竟 bad ending 总是更有深意一点,所以这部片子算是反其道而行之了,但是最后跨越时空的枪战确实出彩,感觉还是逼格不够,这种科幻片都是导演炫技的好机会,特效,剪辑手法啊之类的,但是本片朴实的手法或许正符合了温馨的故事内核,不会让观众费了很大的劲,却仍需要看影评来了解影片到底在讲什么,总之,是一部适合全家人一起来的电影

  《黑洞频率》观后感(五):过去、现在与未来……

  没认真看之前不太看好本片。但是看完过后我发现,我彻底的错了。绝对力荐本片!

  若我能与过去对话

  第一、我会告诉我小学时候的奶奶那天早上您别出门,在家里休息吧;

  第二、我会告诉我高中时的外公,您那天晚上就在2舅家过夜吧,别回去了;

  第三、我会告诉2010年时的自己,别傻了,那个女孩根本就不值得你去爱。

  若我能与过去对话,那我现在的生活也许会完全不同。但是我无法与过去对话。所以我只能让时间渐渐的冲淡这些不堪回首记忆。以及好好的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

  也许是我的感同身受,所以当主人公最后得到了本该就属于他的幸福家庭生活时,让我感动泪流满面

  《黑洞频率》观后感(六):一个有意志和胆识的勇敢无私消防员好爸爸

  有责任心热爱家庭,爱老婆爱儿子,爱抽烟,爱棒球,爱摇滚乐,有意志和胆识的勇敢无私消防员是他的爸爸他真的好福气,当然还有我也很喜欢的漂亮妈妈。

  可能我有些英雄化他的爸爸,不过管他呢,不过是电影,无所谓英雄不英雄主义,本来这也是我们强加给一些电影的定义

  说实话,在片子开头我并没有被吸引,断断续续的看了两天,才看完整部片子,而我也好像深陷其中,极光和太阳黑子造成的时间黑洞引起的时空混乱也使得我穿越了。电影是幸运的,因为圆满的结局,他的勇敢无私好爸爸用他的来福救了他的命,并且告诉他:我还在。那一刹那,我的软弱暴露无疑,大团圆结局让我无比的欢喜,无比的欣慰---电影没白看。

  我是喜欢皆大欢喜的,没有必要总是给观众添堵只是为了让电影的朝艺术性和文艺性靠拢。

  好片子我从来不考虑剧情的逻辑性,只要能够自然流畅的延续和过度,面对本来无解的时间与空间问题不必深究。当空间的吐露蛾子效应变得粗制滥造时,时间的吐露蛾子效应展现了魅力。这与多拉A梦的时光机和如果电话亭有本质的不同,漫画里的解释是在时光穿梭后或者使用如果电话亭后,延伸了宇宙无限大的本质,让时间重叠而又后果不同的空间多元化,从而使得个人的命运发生本质的改变。而北极光和太阳黑子引起的时间黑洞不是多元化空间,而是即时改变结果,也就是未来。因此就有了隔空取物,确切说是隔时空取物,和穿越时间的雕刻,还有穿越时间的子弹穿越时间的记忆更改。

  约翰自己说,我的人生本来就充满了突发事件,大概是这样,记不准了。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也都是充满了突然,联想到港片非常突然,突然到结局处突然到了高潮,高潮突然又迎来了结局,就是这么突然,我感性大发,认为人生本来就没有设定好的程序,如何选择除了自然本性的感知就是外界给予的干预,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

  感性结束后,就是再对电影的感慨,一部无线电,完完全全的改变了他的一生,改变了原本糟糕的人生,他的糟糕来源于他的爸爸死于一次救援行动中的一次错误的选择,因此,他提醒爸爸要选择另一条路,而另一条路却是常规选择中应该放弃的选项。

  他没有死,未来却也发生了改变。狗逼杀人犯警察为什么入院没有说,但是他大难不死后跑去看望媳妇儿,却又无意中挽救了本该挂掉的杀人犯,一连串拯救行动也就就此登场。

  本来一个无意的举动,却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巨大的麻烦,而这个无意识又是自己大难不死的激动和庆幸,正应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好在警察儿子精明强干,思路清晰,果断通过无线电,利用时间优势遥控有意志胆识勇敢无私的老爸与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才又转危为安最终寻找到了幸福。

  爸爸教儿子学自行车是和儿子让爸爸坚持到底时所表现出来的对意志和胆识的理解是值得学习的。关键时刻,一个意志品质坚强的人会是最终的成功者。

  《黑洞频率》观后感(七):由这部电影引发的一点点想法

  拍电影就像发文章一样,创造出一个完全新颖的拍摄方法或说出别人不曾注意的道理道出人性的丑恶或其他新发现就像提出一个新的方法理论一样,那就是一篇好文章。但大多数还是在别的电影上有所引申,这就是师兄师姐教给我们发文章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还有的电影就是综合其他电影的各种元素,有的成了烂片,有的就如这部电影一样,应用得恰到好处。如果把一个好的方法理论引用到适合他的领域去,也不失会一个好的发现。

  这部片子诉说了和蝴蝶效应一样的道理,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改变其中哪怕一点点,都会引起翻天覆地地变化,而正是这自然的奇妙之处。

  给五分不是因为它像黑客帝国那样的电影在某些方面带给我震撼和一种全新的科幻世界,而是我觉得不是每一部电影都有那么多的创新,当我们达不到创新的时候就应该像这部电影一样。在整个电影的过程中我都有欲罢不能的感觉,尤其到了最后想要马上知道结局又害怕错过其中的精彩情节,这真是好难得。

  不是每个人都是伟人,不是伟人的每个作品都那么有新发现。社会发展到现在己经很发达有很多现成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我们只需要尽量多的去涉及了解,在合适的地方得用合适的智慧结晶,也一样可以达到创新的效果。这就是我一个小小公民普普通通即将工作的人的想法。

  原谅我的不思创新。。。ps:找创新好难的说。。。

  《黑洞频率》观后感(八):以科幻叙亲情,何必吹毛求疵?—我是这样看《黑洞频率》

  看到不少质疑《黑洞频率》漏洞和逻辑的影评,说篡改历史有违科学精神,或者是影片中时间推导欠缺严密云云。那么按照这些人的逻辑,这部片子最大的败笔和漏洞是什么?答案:导演给出了确切的结局——这大约便是最大的缺陷了。

  一些所谓“烧脑”电影:诸如《记忆碎片》,《蝴蝶效应》,亦或者是《黑客帝国》之类,普遍喜欢采取开放式的解释——导演和编剧对于影片中的悬念不给于充分解释,“留给观众一片想象的空间”。于是乎,才有了关于“脱离matrix的人”来到的世界真实与否的大讨论,才有了对于莱纳•谢尔比记忆拼图是真实还是受其心理影响而篡改的思考…

  其实任何一部含有开放式解释的影片,观众根据剧情推导出的“真相”,很容易被其他细节推翻;而如果用这些细节作为依据推导出的“真相”,往往又缺乏剧情依据。

  《盗梦空间》收尾的陀螺引起影院内一阵惊叹,网上一搜其解释不下十种,而且大多言之凿凿有理有据。原因为何?

  其一,真相认知度——观众对于影片中的某些信息发现与否;对于已发现的信息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其二,影片不太可能是“完美逻辑”,不排除自相矛盾(可能不明显)的纰漏。最主要的一点:信息不对称——我们只看到导演展示给我们的“冰山一角”。

  话题扯远了。

  因此,这部作品多少让一些怀着看科幻片探讨哲理反思人类的人大失所望——居然把真相明明白白地摆在面前,没有了跌宕冲击的震撼和纠结困惑的悬念,甚是不爽。

  其实看完《黑洞频率》,的确让人想起《蝴蝶效应》。只不过少了许多纠结和迷思,增添的是温情和感人——尤其是当John在一些列曲折的“跨次元交流”后父亲重回身边时的确催人泪下。

  一部用科幻手法描写亲情的经典之作而已。

  《黑洞频率》观后感(九):挥着亲情的蝴蝶是美丽的!

  我承认我是冲着好评和科幻元素而来,我承认我还是不小心把大体情节小小剧透了,我承认我很怕太大的期待后是太大的失望,而事实的结果是我只是对我的失望而失望.....诚然,因为我是被感动了。

  十年前的电影如今看来还是充满了经典的味道,犹如咖啡般浓厚,这在一开始就已经有此印象,正如很多影迷一样,前半部分的情节很多人都可以大体顺着自己思路走,因为怕这样,也因为之前小剧透了下,我已慢慢学会如何去抵消大脑的功能,更多空着脑瓜子跟着导演的屁股走。当长大后的小约翰就那么偶然地与已离去并且还是30年前的父亲对上话,这种看似老套的方式却想必在很多科幻片当中是少有的奇妙感觉,也许温情的作用就是如此,就那么容易触及到同样血肉之身的神经,约翰在父亲相隔30年的另一头如此不敢相信,又一度哽咽。也为此,连我自己都和主人公一样忘了接下来要发生的蝴蝶效应,历史和未来就这么扑朔迷离地变化,结果的发展竟落在这对父子间,弗兰克更是这历史齿轮的直接推动人。这也让他从救火英雄升华为救人英雄,与杀人狂之间的周旋肉搏以及被陷害到逃脱期间精彩不停,特别在证实自己与未来儿子的通话达到清白时更是为其握拳捏汗,以为一再波折凶手擒拿后的归于平静,却又突然反转,镜头此时对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剪辑效果发挥到极致,父亲儿子在不同时空里却又一同(平行)命在旦夕,简直扣人心弦!而最后白发苍苍的老爸一枪结束凶手,终于出现在未来儿子面前并说了一句我还在这,与儿子相拥那刻,我也终究热泪盈眶,亲情的感动瞬间顷刻而出!要知道,除了新增的记忆,眼前的父亲对约翰来说,已经等了30年之久!而弗兰克的父亲和英雄形象我想也已经让人大为崇拜。

  虽然看过多部蝴蝶效应的片,但蝴蝶效应在本片中的演绎依然还是如此奇妙,甚至也巧妙地运用到了证物上,我不去分析理会科幻的所谓逻辑漏洞,因为眼前看到的更多是一部饱满爱的情感大片,这也让我发觉自己在大爱悬疑片却迎来过多压抑的结局面前显得如此抗拒而矛盾,原来我还是更多的愿意接受阳光圆满大结局哇。

  《黑洞频率》观后感(十):历史真的可以改变吗

  看完整个电影明白为什么叫频率了,但是真的没明白为什么叫黑洞!

  故事开始是一场救援,在危难关头救出了几个人,然后爆炸了~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有开始的那一段···大概是为了突出父亲的工作吧

  之后就变成科幻悬疑剧了!两代人因为无线电联系到一起了,然后发现是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父子的对话,父亲不相信儿子,但是儿子希望自己能救父亲,至少不让父亲死于三十年前的大火!但是改变历史真的好吗?!蝴蝶效应真的是这个世界最恐怖的理论之一。

  当历史和你的记忆不一样的时候,真的不会怀疑是自己的记忆出了错吗?这么说来,记忆才是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东西!

  所以历史出现了错误,死了更多的人,甚至他的母亲也死了!队长希望自己的父亲可以挽回那些错误,但是这还是不对的,队长把很多谋杀资料泄露给他的父亲,父亲知道了,虽然在拯救一些人,但是改变历史的人过多的参与历史,还会改变更多的东西吧···

  但幸好父亲不是坏人,只是过多的参与历史的改变,但是历史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改变了历史,虽然是只为了自己的事情,但是有的时候想一想真的很吓人,特别是一觉醒来,也许整个世界都变了!

  幸好这时喜剧结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