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静静的嘛呢石》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静静的嘛呢石》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2-18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静静的嘛呢石》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静静的嘛呢石》是一部由万玛才旦执导,洛桑丹派 / 确赛 / 巨焕仓活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静静的嘛呢石》影评(一):快乐是什么

  电影节蹭片。

  据说这是一部导演拿奖拿到手软的片子,源自于该片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第一部由藏族导演执导的本土电影。剧情非常的简单,描写了一个小喇嘛回家过藏历新年的三天时间发生故事

  看着片子,想起了曾经思考的一个问题快乐是什么?

  千金奢食是快乐,粗茶淡饭也可以快乐。片中的小喇嘛,看到唐僧喇嘛(《西游记》)的故事,并期待这将这么好看的故事同师傅一起分享,勿容质疑是快乐的。他们的快乐是那么的简单,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纯净。回头再想想我们自己,每天生活在逼仄的空间里,有些时候看不到落日的余晖,能够看到天际线的日子更是奢侈。这种环境压抑心灵,怎么能够和每天都看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不用登高也可以对着浩淼的远方发发呆的他们的相比?

  跑远了。

  始终认为,藏族题材是一座深藏已久的宝藏。里面蕴藏的简单、快乐富有内涵的珍品,其数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芝麻开门”以后,面对缓缓打开的大门,狂喜的我们,该如何将这些珍宝呈现于世人

  《静静的嘛呢石》影评(二):最动人的,是生活

  跨界与误读——万玛才旦的电影与文学

  05月25日 周日 18:30-21:00

  每次去单向街都拿个手机边听边记,想着把听到的切心之语记录下来。你懂的。每当嘉宾或者提问的观众说到那么一句话,有强烈共鸣,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同意,用一句英文就是:I can’t agree it anymore.单向街真好,给了我们沟通途径。读文章,看电影,还可以看作者,看导演,听听他们说些什么。有时候,你从作者身上可以看到另外的东西,而文章或电影里很难察觉。

  这次是电影《静静的嘛呢石》放映,结束后导演会来跟大家做交流。电影讲的故事很简单,西藏一个寺庙的小喇嘛在过年的时候,回家跟家人团圆,再回到寺庙。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生离死别,但电影却吸引人从头看到尾,不知不觉被感染

  想先说说这部电影感动人的细节。其实说感动,没有泪流满面那种矫情,很多地方只是会心一笑而已。

  第一个细节,是关于勾魂的故事。回家之前,小喇嘛的师傅催他睡觉,小喇嘛不愿意睡,师傅说:每天晚上梦里小鬼都会来称小孩体重,要是不够重,就把小孩的魂儿给勾走。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夏天,夜里,几家大大小小去村头乘凉,月光下小孩跑来跑去,跑累了,板凳坐在大人怀里,黑暗中显得格外有安全感,这时问,“奶奶,给我讲个故事吧。”或者“婶婶,我想听毛猴子的故事。”(毛猴子,大概是长着毛的魔鬼意思)然后,大人就开始说话。夜色微凉,一阵阵小风吹过,奶奶慢慢的语调随着鬼故事的发展变得有一股吓人的力量,小孩只觉得颈后微凉,缩缩脖子,使劲儿往奶奶怀里钻一下,左看看,右瞅瞅,再继续抬头望着大人黑黑的脸的轮廓,听故事。古人有“小国寡民”的梦想,我童年时候的生活,应该算最接近的吧。可如今,20年过去了,我所在乡村,已经面目全非,在人们举手投足间,你能够很清晰感受到一股商业和市侩气。原来的朴素已经消失无踪。西藏,地处偏远,加上受佛教文化影响,应该算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幼儿期,生活中原始思想和朴素仍旧在人们的生活中。

  第二个细节,是唐僧喇嘛的故事。故事中唯一的冲突点就来自唐僧喇嘛的VCD。小喇嘛被父亲用马接回家,穿过一片荒凉的草甸回到村里妈妈到门口迎接儿子,边问“在庙里没有受苦吧?”边亲亲额头,又告诉最小的儿子快去叫哥哥姐姐,就说小喇嘛回来了。弟弟一溜烟——真的是一溜烟,路是土路,天气干燥,跑起来一阵土被踏到空中——跑去叫哥哥姐姐。然后,小喇嘛回到家发现一个大事,家里有电视和VCD了,弟弟告诉他是哥哥做生意赚钱买的。其实,电影在小喇嘛回家之前,在庙里的时候已经做过铺垫,小活佛家里有电视,小喇嘛也跑过去看,小活佛和小喇嘛坐在电视前,小喇嘛问有没有别的,小活佛回答只有这个,电影没有给出电视上的画面,只有声音,毫无疑问是央视,新闻报道伊拉克战争。等到小喇嘛回家,发现了两个现代化的电器,简直是意外之喜。走着坐着都想看唐僧喇嘛。新年第二天要去放生羊,头天晚上央求爸爸,终于同意他看一集;看智美更登戏剧时回家后,让爷爷放风,跟弟弟一起偷偷开VCD看;寺庙的师傅经常给他讲《西游记》的故事,他又央求爸爸把电视机和VCD放在马背上带去寺庙给师傅看。对《西游记》,我们看的是孙悟空,对唐僧,我们称为“迂腐”,还编了个“only you”来讽刺他。而对有信仰的藏人,他们看的是唐僧,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他们自动把唐僧叫做唐僧喇嘛。

  最后,爸爸赶着马回家,马背上驮着电视机和VCD,小喇嘛送爸爸到垭口,跟爸爸要了VCD的盒子如获至宝一样带回了寺庙。把盒子放在经房的桌子上,一个人看着盒子,看了很久。这一幕让人泪眼婆娑。在这一幕,导演要表现主题并不清楚,也许他根本无法清楚的表现,就像小喇嘛以后的人生,是继续“西天取经”,还是还俗去做生意?小喇嘛自己也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师傅已经决定去拉萨朝圣的时候,带着小喇嘛。

  第三个细节,其实是很多的细节,人际交往中,简单不做作。比如小喇嘛的爸爸来接他回家时,与师傅之间的交谈。爸爸说,这是给您的新年礼物;师傅说,谢谢。一切顺理成章,没有多余礼节。小喇嘛和爸爸回家路过篆刻嘛呢石的索巴大叔的帐篷,爸爸坐下来,与索巴大叔聊天,索巴大叔有一个在外做生意的儿子,言谈间能听出那个儿子不孝。索巴大叔从帐篷里拿出儿子的信,和一个苹果,给小喇嘛。吃苹果吧,大叔说。对一个孩子长辈也保持着疼爱似的尊敬,让他帮忙读一封信,也要给他一个苹果。

  第四个细节,就是天人合一影片用一喜一悲两个细节,表现藏人生活的朴素自然。小喇嘛的哥哥,和他的朋友们,在演《智美更登》的舞台剧——所谓舞台剧,很简陋,舞台是一个寺庙院子屋檐下,观众搬着自带的小板凳,多为信仰虔诚老人,转着经筒,黑红的脸上刻着皱纹真实岁月痕迹。小喇嘛和弟弟发现了有放录像的,一块钱一个人,他们没有钱,于是回去跟哥哥要。回到屋檐下,《智美更登》还在继续,小喇嘛蹲在屋檐下,说,给我点钱吧,扮演智美更登的哥哥此时正倒在台上,回头说,我还没演完呢。此时却有老奶奶说,智美更登,你就可怜可怜他,给他钱吧。智美更登,额,也就是小喇嘛的哥哥,无奈从兜里拿出钱给了小喇嘛。这一幕,观影现场的人,都禁不住笑了。镜头打乱了戏里戏外的界限,让戏里的哥哥成为戏外的智美更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是这个意思吧。

  悲剧,是索巴大叔的突然离世。小喇嘛和爸爸在家待了3天后回庙的路上,听说了消息。爸爸说,前天回家的时候,还跟他聊天,怎么突然就去世了。生命如清晨的露珠,转瞬即逝。小喇嘛和爸爸绕着路来到索巴大叔家,亲人们忙着处理身后事,而他的儿子始终没有回来。索巴大叔的亲人,把没有刻完的嘛呢石拿给了小喇嘛。此处的象征意义也许是,老人没有完成的,要孩子来继续。

  有时候,看看周围,我在想,所谓文明,带给我们便利和舒适同时,到底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呢?《河童之夏》里,那个有情有义会喝酒会相扑的河童说,作为回报人类也要失去灵魂吧。现代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离土地离基本的灵魂越来越远。

  在这个时代,我们总是怀念童年,怀念过去。我们生活过得好了,反而更怀念以前清苦的日子,为什么呢?

  虔诚,漫长枯燥的生活,苍凉大风恶劣环境,人们依旧信仰着佛祖,在日出日落之间生老病死用心行善,这才是真实的西藏。电影,和文字,把生活艺术化了。这里,有真正的生活,是艺术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影片的导演万玛才旦说,他10岁的时候捡到一本白雪公主,开启了创作之门。很戏剧性的经历,可却是藏区最大的真实——在枯竭中,星星之火,就可以点燃一个孩子如宇宙般的梦想。

  臧人们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你折腾你们的,俺们过俺们的。他们用永不止息的转经筒,告诉我们,最动人的,是生活。

  《静静的嘛呢石》影评(三):小喇嘛留下的光碟封套

  lt;静静的嘛呢石>里,新年回家的小喇嘛“心动”了——他久久地站在庙边小路上,看着父亲的身影、马儿驮着的电视机、DVD机和唐僧喇嘛的光碟渐渐远去,他的央求只留下了光碟的盒子,和他珍爱的孙悟空面具一起,揣在怀里。

  这是一部西藏题材电影的,主题依旧是外来现代文明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更具体一点是对研习藏传佛教的喇嘛的冲击。整部电影有点禅意,完全可以套上那个著名的心动还是幡动的故事。

  村子会计家的二儿子到庙里当喇嘛了。喇嘛的生活清苦,年少的小喇嘛对老喇嘛的收音机、转世小活佛屋子里的电视机和DVD机满怀好奇,受制约的学经生活让他无法正常接触这些常人的娱乐,年少的孩子只能用朴素而幼稚方式获得少量的机会去观看这些影象机器中带来的外来世界。

  然而,过新年了,小喇嘛跟着父亲回家了,家里新买来了电视机和DVD机,小喇嘛的好奇可以在大年初一到初三这三天中得到满足,而且,带来的正好是《西游记》——藏族人说的唐僧喇嘛的故事,这都为小喇嘛与现代文明的接触准备了各种可能。可要么电停了,要么得过传统新年——早睡早起给羊放生、在村头看一出传统藏戏,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被挤去,小喇嘛最后是在爷爷放风、弟弟偷放电视的窘迫情况下,偷偷地看了电视。高兴之余,他提出要把电视带回庙中,给庙里的老喇嘛们看——“师父总是给我讲唐僧喇嘛的故事”。故事的矛盾又转到寺庙里。后来,寺庙里的喇嘛们都高兴地整日整晚地看,连小活佛也来借碟了,小喇嘛的看碟后来就变成在老喇嘛和小活佛住所之间不断奔跑换碟,直到父亲要回家。

  原本,西藏的风情已经让这电影有了吸引力,说西藏喇嘛的生活则更让人好奇,而更大的卖点在于,整部电影主创人员都是藏族人,所谓的“原汁原味”就此得到充分的保证,朴素而不张扬的画面、简洁但独具特色的对白、不紧不慢地节奏,很可惜,我只看了这一部藏族人拍的藏族电影,所以我不知道这种制作风格是否是他们的传统风格还是学习其它后的风格。

  但画面里的很多东西让我重忆起去年到西藏的经历和感受:那些光光的山、山坡上的寺庙、有点简陋的藏戏、还有喇嘛的屋子、在风口鼓鼓飘动的经幡。。。。。。所有的这些都亲切朴实,这是西藏才有感受与电影。而且,这里的思维也是西藏的思维:整部电影没有惯看的电影中编出来的矛盾跌宕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在风光片通常会大秀的高原蓝天阳光绚烂色彩宗教隆重的仪式,只有显现在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小冲突小变化,如果不去留意,也许它们就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溜过了。这也许与西藏宗教本身世俗实用功能有关。而这些小波澜,正是大风浪的蓄势,我们这些汉族人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观望,又会如此新鲜感觉到

  小喇嘛留下的光碟封套,就象孩子离开父母去一个陌生地方必须带着自己的心爱玩具、又或者是单身汉在床头贴的明星照片,这似乎是一个可以在心动与不动之间让他维持平衡精神符号

  村子里帮他刻嘛呢石的老人在见过他的第二天——大年初二半夜突然死去,嘛呢石还没有完成。是的,生活还要继续,只能在固定的环境中继续。小喇嘛必须抚平内心的冲突,在宁静的喇嘛庙中继续生活。就象那无言的嘛呢石,普通人心愿只能在不经意中静静诉说,若干年后,一切都将消失在无声无息中。

  《静静的嘛呢石》影评(四):和神在一起的日常生活--《静静的嘛呢石》+《举自尘土

  和神在一起的日常生活--《静静的嘛呢石》+《举自尘土》

  2007-01-12 11:59:00

  《静静的嘛呢石》

  昨天下午三点,中华电影城。

  1、

  看完《静静的嘛呢石》忽然想起来回过头看自己,恍然原来我们都是无神论者。这样子已生活数十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而看到另外一群人与神生活在一起的日常生活,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是没有神的。

  我理解万玛才旦说的那种忧伤。就像目睹了一块嘛呢石在风中慢慢地被蚀掉,一点一点感到它在消亡的那种忧伤。而风中的嘛呢石会忧伤吗?大概不会吧,它那样安静那样知天命

  过去投向西藏的目光基本上是景仰式的,甚或猎奇式的。皆因我们是外人。而《静静的嘛呢石》全部由藏族人班底完成,他们的生活也终于获得了一种日常的平视。

  有时候会觉得“日常”在中国来讲竟成了一种奢侈的词汇。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过度”,从大片压顶到时尚逼人,什么玩意儿总是在很轰动的抢夺眼球,我们似乎已经很少能够以平常心注视周围。

  似乎跑题了。说回《静静的嘛呢石》里那些和神在一起的人。对于他们来讲,和神在一起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儿子在寺院当喇嘛,过年了要给牲畜送礼,要为了神放生,节日的娱乐是看一部关于施舍与爱的佛教经典戏剧。他们和神在一起的生活之平常,就像我们天天都在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

  电影里有篇幅较长的关于智美更登王子无限施舍的传统故事,看了很感慨,这就是他们的神。虽然这个故事在被搬演的过程中总是被打扰,包括一个酗酒的年轻人,可是能感觉得出神就在那片土地上的呼吸。呼吸,很日常的动作。

  这种与神在一起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看得出,在这部电影结束之后,还会有更惊心动魄的变化。万玛才旦说还有两部,小喇嘛还会去到拉萨,去经历更多的挑战。我们会不会看到一幅破裂的图景?我想我已经预感到了,所以对拉下来的两部带给我些什么真的有些提心吊胆。

  2、

  《举自尘土》

  去年12月看的,忘了具体时间,一直说要记下来。可惜看到的只能是碟片。我很想在银幕上能够再看一遍这部电影。

  看的时候很意外,对中原大地上还生活着这样一群人。虽然村庄的生活跟我们知道的一样破败、令人哀伤甚至,绝望。可是主人公们是基督徒,绝望的生活于是呈现出不一样的气息。

  他们所处的现实都是我们借助媒体或者敏感的同情心所知道过的:

  女主角的丈夫一直躺在病床上,是矿工,严重的砂肺病患者,总是发出揪人的喘鸣。

  他们无钱看病。拖欠了医院很多钱。

  女儿很懂事,可是因为拖欠学费被退学……

  沉郁的被复述过多少次的现实,连唉一声都觉得太沉重。不过,在简陋的饭摆上桌时,母女俩却会做饭前祷告;在重病的丈夫床前,有教友来探望(这个场景让我有些滑稽地联想到过去的党组织);在灰暗现实挤压的间隙,有一些集体生活,为一场婚礼练习打鼓……

  宗教就这样渗入了他们的苦难生活,苦难在继续,但似乎减弱了一些沉郁。在哀苦无力的忍耐中,生活没有改变,但似乎有了支撑。

  一个月后看完《静静的嘛呢石》之后回想起《举自尘土》,两个电影都是讲了一群与神在一起的人的日常生活。信仰有如呼吸一样自然平淡。可是方向上却是相反的,前者是神的气息开始出现裂纹,慢慢减弱;后者却是刚刚开始接触到神。

  事实上,直到目前,我仍然是个无神论者。一贯忘本,也早已习惯了“活着”式的苦熬。而这两个电影终于提供了不一样的图景。

  身处现代中国苦闷的广场,不仅只是凝望中心处的碑状建筑物,也可以时时仰望天空,或者闭上眼睛。即使,在如此观照的时刻,从心里涌出的仍然是叹息,和哀伤。

  《静静的嘛呢石》影评(五):从短片到长片——静静的嘛呢石

  马修文老师说,一部优秀的短片,如果要改编成长片的话,往往都不会很成功,不过万马的《静静嘛呢石》却是个例外。

  上午马老师先放了短片,看完之后,说实话感觉挺一般的。尽管可以看出导演的真诚与关注点的与众不同,但也许是片长只有20分钟的原因,再加上DV拍摄的缘故吧,导演万马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不能完全能够令我理解。比如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单从一个电视机上,并不能令我完全信服。虽然这个短片也在国际上拿了大奖,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同学在观影之后所说的最多一句话便是:“这也没什么啦,搁我我也能拍出来。”

  不过,一个多小时之后,当老师把《静静嘛呢石》的长片放完,我却不禁对万马的才华暗暗钦佩,并为刚才自己的自大而惭愧不已。从技巧上看,他能够将一个20分钟的短片改编成100分钟的长片,靠的绝不是简单的填充,而是复杂与细腻的延伸,而这些所谓的技巧依靠的却是导演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过人的敏锐思考。

  影片前10多分钟,基本与短片的故事一样,这首先就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因为在我浅薄的意识里,一部短片如果要改编成长片的话,应该就好像是一条肉,被切成好几段,每一段的中间再填上新的内容。然而万马并没有这样做,他是把原来的一条肉,只切掉结尾一小段,中间扩展了第一段的内容,最后又很好的与结尾处衔接在一起。仅从剧作上分析,这样做的效果显然要比第一种更高明和巧妙,而且更具有完整性于说服力。

  小喇嘛弟弟的出现,是长片所出现的第一个新内容。小喇嘛的弟弟学习汉文,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走出西藏到更广阔的地方。而之后出现的另外几个新内容,比如在传统戏剧《至美更登》的演出时,小喇嘛和弟弟却偷偷跑去看电影;观看戏剧时,老人们感动的落泪而年轻人却喝醉了酒;戏剧演出结束后,年轻人跳起了迪斯科而背后却传来了一个老者的歌声……这些桥段都很好的发展并延伸了之前的小喇嘛小活佛看电视机所要表达出的那种矛盾,即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其实再往深了想想,这其中也夹杂着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我不懂宗教,但是我知道每个宗教的信徒都有着自己的理想,那便是他们崇高而不可亵渎的信仰。小喇嘛小活佛看电视,电视里演的正是《西游记》,《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获取了真经,而现实中的小喇嘛小活佛却真的能够到达他们心中的那片圣地吗?小喇嘛小活佛看电视,因为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不要忘记他们也是和我们弟弟妹妹一样大的小孩子,但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却不能尽情享受这一切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小喇嘛送父亲走时,向父亲要了《西游记》VCD光碟的空盒子留作纪念,当他戴着孙悟空的面具打开盒子时,里面什么也没有,不知道那个时侯,小喇嘛悟到没悟到究竟什么是空。我想,应该没有吧。

  我记得弗洛伊德好像说过:最高贵的爱情,往往存身于苦行僧的生活里,他们终其一生在与原欲的诱惑挣扎不已。这里虽然没有爱情,但是作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类来说,小喇嘛、小活佛、其他僧人,包括现实生活中另外一些舍掉一切独自上路的追梦人,他们也必将终其一生与自己的原欲作苦苦挣扎。从这点上看,万马对于人性的探讨,使这部影片显然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静静的嘛呢石》影评(六):我2月就去西藏看《智美更登》啦

  从电影院出来时心里非常平静,心里却有一种鼓胀着的幸福感,这片子里没有坏人也没有任何冲突,一个很单纯的故事。它发生在神秘的西藏,但是我们基本上没看到惯有泛滥的风景,这应当是出现天空最少的西藏影片,但是片中仅有的几个静态镜头,斜拍屋檐悄悄露出蓝色的天空一角以及沉默的吊钟,传递出身处边陲人们的内心安宁。

  影片主线有两条,一是小喇嘛回家被电视剧《西游记》所吸引,要求父亲带电视到寺院给老喇嘛看;二是围绕着春节必定上演的藏戏《智美更登》所产生的事情,包括哥哥妹妹的参演,台下老年观众与小孩子截然不同的反应等,并且顺延而出小喇嘛回家路上碰见的刻嘛呢石的老人,小神佛以及最后的祈愿大法会。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生活场景,就连小孩子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传统的藏戏,导演似乎也无意批判,当小喇嘛找正在演出中的哥哥要钱去看录像厅那一段,台下某个女人说:“智美更登王子,你就施舍给他几块钱吧。”大家哄堂大笑,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这段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不动声色的表露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生活其实并不妨碍传统戏剧的继续;刻嘛呢石的老人孤身一人住在山上,但他因为拥有信仰而显得十分安详。而小喇嘛为了让老喇嘛看到唐僧取经,把电视特地搬到寺院,且还请朋友们都过来看;为送《西游记》给小活佛在山坡上来回奔跑时,导演用了一个远景,一下子让我想起了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他们有着同样淳朴的眼神。

  影片音乐除了小喇嘛和朋友们在山坡上所哼唱的一位藏族歌手的歌曲,其他主要就是藏戏《智美更登》的吟唱,分别以碟片放映、排练和正式上演三种方式出现。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简单且多次循环重复的歌声令我十分着迷,宗教音乐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魔力,更能亲近人们的心灵。

  .s.这部影片是在广州举办的“先锋光芒”影展时在天河电影城看到的。

  《智美更登》,其实我老是把它说成 喜美拉登,哈哈。

  《静静的嘛呢石》影评(七):信仰与世俗的交汇

  西藏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这里的人有着虔诚的信仰,僧侣的地位很高,在一般人的眼中,这些人都是神圣的人。

  在几个国家合拍的电影《色戒》里。可以看到这一点,僧侣的地位高于一般的人。如果说《色戒》背负很重的宗教色彩,探讨人生的意义的话,那本片则充盈着一种入世的清新。

  主角是一个小喇嘛,对新鲜事物的新奇不下于对于经书的热忱,电视里形形色色的事物无疑更加吸引眼球,在这里电视不仅仅作为一种媒介而存在,在此充当着他的另一种角色,是世俗的象征,是一种宣传教化的工具。是人际关系之间利益的转换器。

  当小喇嘛去帮助活佛收拾房间时,电视机深深的吸引住了小喇嘛,在活佛的授意下,监督活佛背诵完功课,获准看一会电视,在这里小喇嘛只是活佛的受益者,是在别人权利下的支配。当回到自己的家中,可以看电视时,无疑这种权利深深的打动了他,在爷爷的授权下,他要求带着电视提前回去,好让师傅也看到电视里唐曾取经的故事,而此时老师傅打算去圣地朝拜。在这里电视里的西行与现实中的朝圣有种暗合。小喇嘛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出于自己的考虑,多看几集电视。不至于受到父亲严格的时间限制。

  当电视来到寺院,于是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活佛与师傅来到小喇嘛所在的地方,在这里这种地点的变化是一种权利的重新定义,是一种屈尊下位,而权利的中心无疑是电视机,电视机里播放的西游记。老师傅决定带着小喇嘛去朝圣,不能说没有受到电视里西游记的影响。

  这里宗教与娱乐的交汇,使观众发出坦然一笑,老师傅无疑将自己比作西天取经的唐僧,而唐僧是有徒弟一起取经的,当电视上出现蔚为壮观的佛教圣地,如来佛祖威严高坐的场面时,这种严肃的气氛在宗教看来是一种绝对的权威。正如常说的众家看红楼梦一个道理。当电视里最宏大的场面出现时,小喇嘛的爸爸却担心电视机发热烧坏电视,对比之下,使我们看到世俗和宗教的界限是如此的分明。

  电视是本片的真正主角,围绕着电视一切得以展开,伟大的艺术是不言自明的艺术,这需要解读,尽管有过度阐释的危险。电视里第一次播放的节目,虽不甚清楚的让观众知道讲的是什么,但还是可以听到党派的字眼,电视以及其他媒介首先作为教化的工具,其次才具备娱乐的功能,这是中国的实际情况,联想开来,活佛也是这种教化的产物,只是作者表达的是如此的含蓄,发人深省。

  做为学生作品,无疑是成功的,在镜头语言上也很到位,当父亲接小喇嘛回家的那个远景与携带电视机回寺院的远景完全上升到一种哲理的高度,暗含着入世与出世的含义,天之高,人之小,苍穹下的万物都如蚂蚁一样奔忙。任何方向的奔忙都是一种寻找解脱的途径。

  向作者致敬!

  注:短片

  《静静的嘛呢石》影评(八):孩子的心里,到底住着个啥?

  《静静的嘛呢石》其实还是讲了个传统信仰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的故事。通过一个孩子同时又是一个小喇嘛的视角和定位来描述之。作为一个孩子,小喇嘛对身边的事物是好奇的,对于一个村里唯一的小喇嘛,他的内心也是矛盾的。与他的兄弟在讨论两人学的不同内容时,在看到电视上男女亲密镜头时,带着面具看着面前的青年人们群魔乱舞时,参加大法会之前,回头又看了一眼VCD的盒子时……影片中许许多多的细节,都表达了孩子内心的纠结于矛盾。

  影片还有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就是演员的表演方式:不知道是因为非专业演员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大多数情况,演员的台词表达是非常平和,或者说难听点是比较木讷的。这种表演方式带来了两个效果:一方面,影片中的很多桥段感情表达不够,缺乏一定的感染力,当影片本身的内容缺乏张力的时候,观影过程就会产生困顿感。另一方面,演员木讷的表演,在相当一部分桥段中造成了很妙的冷幽默效果,又提升了观影感受。

  电影总体来说表现得非常平实,和缓。导演想从描述人的生活方式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挺值得一看的。

  《静静的嘛呢石》影评(九):想家。

  断断续续的终于看完。这就是一个小喇嘛平实的生活,虽有现代性的诱惑波伏,仍旧重返每日诵经的节律。在藏传寺庙中,能经常看到诵经的喇嘛,闭目凝神,不为外界所动(佛教普遍世俗化的悖论日演日烈,然汉地的喇嘛却比汉地僧侣及藏地的喇嘛凝静得多),一直认为信仰也需丰实的视阈,并不支持过于单调纯粹的修行——直到丰富的知识、视野及总体性的世界都无法救赎人类的那一刻。

  出现的只是,寂静的寺庙、安恬与空灵的铃声及单调的平安经或金刚经的咒文,赋予了一种返乡的感觉——那感觉曾经只在亲人的胸脯、爱宠的肚子及春梦里体验过。从此以后,每当无助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忆念铃声及咒文声,寂静之寂静、永恒之永恒,那是铭写在宇宙内部的心脏般的鼓动的频率和音响。它是超越利契的目的性的名言。

  想出家的人其实只是想回家,此意向一旦生起,与爱欲并无差别。印度教生起世界的爱欲之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无为法及通往清净境界的前形。

  《静静的嘛呢石》影评(十):助人,才是重要的

  影片多半时间是在讲帮助别人观看电视剧《西游记》,为了让小喇嘛能看电视《西游记》,小喇嘛的爷爷为小喇嘛看哨;小喇嘛为了让自己的师父和同伴能看上《西游记》,央求把自家的电视机和VCD搬进寺院;终于可以痛快看《西游记》了,小喇嘛却来回奔跑着为小活佛传递VCD光盘,自己并没能看上几集。

  而作为买电视机和VCD的人,小喇嘛的哥哥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的上镜机会,他的主要镜头是在村民藏戏演出中扮演了主角智美更登,在影片里他却因为不愿意借出电视机,挨了批评,“与智美更登相比,你怎么连一个电视机都不愿意借出去”。

  在这个故事里,谁买的电视机不重要,看电视也不重要,帮助别人看电视才是重要的。在智美更登的故事流传的藏区,人们把施舍、助人行为,看作人生意义,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以这个影片做引子,我讲一件事,因为都是和施舍、助人有关,就附在这个电影条目下面吧。

  经常坐车的车站,有一个“常驻”的捡垃圾的人,我和他也成了熟人。今天在等车时,我不耐烦的抽起了烟,他在旁边,于是也递给了他一支,给他点上。算是搭上了话头,和他聊了一会儿。

  可能是因为很少有人跟他说话,他结结巴巴,吐词也不清,听不清他说什么。他说话时始终笑着,牙齿不齐,左眼红肿着,那张脏兮兮脸上的笑容竟然有点羞涩。我问他是从哪来的,他用手往北划了一下,我也没听清他说什么,我说是不是温泉镇啊,他点了点头。

  旁边有一对青年人,那男青年喝完了最后一口矿泉水,他流露出想要空瓶的意思,那人伸手把瓶子给他,他张开了手里的塑料袋,示意投在里面,可是那人在投瓶子的时候故意把瓶子扔在了地上,他只好再捡起来。他这个张开袋子的动作,其实是想要一些人与人的平等,说明他也是从事一种劳动,不想乞怜于人。他还有更酷的行为:有时自己在垃圾筒旁边用绳吊一个袋子,他的意思是你要投空瓶或者报纸,就直接投在我的袋子里吧,省的我再去掏垃圾筒。但是扔空瓶的人却要让他明白施舍的意义,必须让他在地上捡起来。

  把一个空瓶扔在地上,和前几日新闻报道中的要求受助人感恩的事件,都是同一种社会心理,一种人与人的不平等观念。岂不知,那些受助人也需要人的基本尊严,也有追求尊严的权利。他们除了遭遇物质的困境,还被太多怜悯的眼神和冷眼包围。一些受助人没有公开感恩,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相信他们内心是不会忘记曾帮助过他们的人。在这个崇拜金钱的社会里,贫穷就像是羞耻的补丁,如果他们在媒体上曝光,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把他们打入“另一个阶层”。助人并不是需要别人感恩,这应该是一种对自身有好处的自觉行为。

  在宗教意义里,施舍是一种赎罪行为,净化自己,减少自身的罪孽。人生的完满,需要通过助人来完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