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观后感10篇
《回归》是一部由安德烈·萨金塞夫执导,弗拉迪米尔·加林 / 伊万·杜布朗拉沃夫 / 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归》观后感(一):另类唯美
无比精致的电影,清冷的色调几乎将悲怆的内核都抽离了。每个人都按着他们应该有的反应做出行为,却把整件事情推向一个温暖而残酷的结尾。
当片头那片混沌的水域,以浓稠到化不开的暗绿向我弥漫逼近时,一股窒息压抑感瞬间灭顶。湖底沉没小船的轮廓若隐若现。它承载太多,终究覆没。它使一切安静下来。
兄弟俩见到父亲。12年未见的父亲,歪着脑袋仰面躺在床上,腹部盖着一条毯子。他安静的睡着,双目紧闭。那是,中世纪众多画家笔下描绘的受难后的耶酥,被放置在停尸布上的场景。这预示着一切将是个悲剧。无疑地。在此之前,他们对他的印象仅仅是一张夹在厚重图画书中的褪色照片。有褶皱和积灰。
他们喝了酒,在气氛诡异的饭桌上。他们辗转反侧,因为他们即将和12年未见的父亲,开始一次旅行。
他们只需接受一个事实:父亲回来了。
他们对他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不知该以何种口吻和父亲说话。绝对服从或逆来顺受似乎都是不妥的接纳方式。父亲是严厉的,甚至不近人情的。他如同训练军人般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他们做错事或不服从自己,他打他们,但给他们喝酒,让他们开车。他是父亲。他是客观世界。他为两个孩子打开那通向现实的门。
我们都必须生存。母亲将安德烈抱下了高高的铁架。然而,在母亲的怀抱中,他的一生将不会经历成长的阵痛。当他眼睁睁看着父亲为了救他,而从高台上不慎失足坠落而亡时。他一夜长大。他是自己从铁架上爬下来站在父亲冰冷的尸体前。作为被血与惊竦被动带入客观世界的孩子来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自己去面对这个事实,找到属于自己的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承载父亲尸体的小船沉没了。安德烈失声喊着爸爸冲入湖中……父亲永远回不来。他是如此爱自己的父亲。当一切都为时已晚。他的爱,在脆弱的心室中以一种畸变的状态喷礴而出。他自幼的敏感多疑只因他缺少父亲。他的性格塑造过程中一直缺少一位刚强的角色参与。而这个角色,只有父亲才能承担起。
在暗绿色的湖底,一切安静下来。从高高的铁台往下纵身一跃,耳边只有风的声音。时间停滞。
苏联解体后,精神上处于无政府主义的人民急需一个如父亲般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领袖或政党。片中父亲是以导航员的形象出现正是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与母亲而言,父亲更较威严伟岸,刚强有力可教人成长给人启迪。即使他是多么粗暴或有时是蛮不讲理,但那宽广的爱是无私且给予人力量的。总而言之,这是个另类唯美的寓言故事。
《回归》观后感(二):痕迹
除了一部俄国电影外,很久没有能吸引我从头到尾聚精会神的电影了,这部俄国电影名字叫作《回归》。故事是说有一对兄弟,哥哥是个没什么主见的人,弟弟是个倔强但没什么胆量的人,他们与他们的妈妈生活在一起,从他们记事起,父亲就离开了家,已经14年了,从来没有回来过。有一天父亲突然回到了家,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非常男人的男人,开着一辆红色的小汽车,这让孩子们觉得新鲜。父亲带着两个孩子踏上了一段旅途,从小与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在旅途中感受到了一些从未感受过的事,比如来自于这个他们称为父亲的男人的专横、暴戾,在旅途中他们也体验到了一些丛未体验过的事,比如一个男人应该有的能力和责任感。兄弟二人对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有着不同想法,哥哥对能力和责任感到逐渐认同,而弟弟却永远在对暴戾和专横反抗。有一天,在一座孤岛上,兄弟二人出海钓鱼超过了父亲规定的时间,因而担负掌握时间责任的哥哥被父亲狠狠的揍了一顿,面对着如此暴戾的父亲,一直心怀不满的弟弟心中的悲愤爆发了,恐高的他挥舞着匕首喊着要杀掉他的父亲,却哭喊着爬上了一座高高的了望塔,父亲想爬上塔与他谈谈让他冷静,结果失足摔下去,死了。兄弟俩没有哭,也没有惊慌,异常的平静,恐高的弟弟自己爬下了高塔,没什么主见的哥哥冷静的指挥着弟弟把父亲的尸体运回海岸,一举一动透出与他们相处了短短七天的父亲的影子……最后,小船和父亲的尸体一起消失在了大海里的一刹那,兄弟俩流下了眼泪喊着——“爸爸”,他们的感情终于爆发了。
从前有一句诗里写:“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在这部电影里,父亲就象一只飞鸟,飞过孩子的们的生活,他们从前的生活里没有父亲,他们之后的生活里也没有父亲,但这个仅仅却在他们生命中出现了七天的男人却为他们的生命注入了一种已经缺失了很久的叫做“父性”(我不知道是不是有“父性”这一说,总之就是一些人生命中通过父亲才能获得的东西)的东西,我想“回归”大概就是这种精神上回归。关于这部电影,还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摄影,冷色调加宽广的视野,在我的感觉里俄罗斯就是这个样子。算起来这部电影也不过是我看过的第三部现代俄罗斯电影,它们都没有让我失望,也许俄罗斯电影从来就是贵精不贵多吧。
《回归》观后感(三):似曾相识燕归来--简评俄罗斯电影《回归》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题记
电影《回归 Возвращение》 是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狮奖。2003年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一直想看,只是各种原因一直法看到。而看到此片时,时间离上映已经过去了8年,但给我感觉就是这片子似乎还是在昨天刚上映的新片,有点感叹岁月的流逝如此之快。
故事极为简单,讲叙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去俄罗斯北部的小岛度假,一路上他们遇到各种困难,父亲皆能顺利解决,然而父子间的距离却始终没有拉近。他对待儿子们格外严厉,大儿子安德列对此小心应付,小儿子伊万却桀骜不驯。然而就在父子情感的隔阂中,父亲突然死亡,给这次旅行带来了无尽的悲伤,在这巨大情感之后,儿子们也开始渐渐明白父亲,孩子们也在这痛苦之中的开始成长。至始至终,都是一部沉静的悲剧故事,我们看到的了一种忧伤的美。
看完此片,让我完全没想到的这部片子居然是导演的处女作,这凛冽凝重的色调,细腻的情节,完美的画面构图,极其丰富的镜头语言,很唯美的摄影,倒像极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的作品展。不从思想艺术性的高度来说,就单从美术摄影的方面,我都要给此片评上5星。如果不加上故事情节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领略俄罗斯西伯利亚风光的纪录片。
人们都说《回归》是一部政治的隐喻,父亲与儿子分开的时间恰好是12年的时间,正好和苏联解体的时间一样长,我相信这不是简单的巧合,想必是导演特意为之。没有父亲的孩子在这12年里早已失去了方向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停滞,整个国家缺乏活力,就像茫茫雪海中迷途的北极熊,何去何从无人知晓,导演正是借助电影对12年来俄罗斯民族和历史进行反思。告诉人们俄罗斯民族正在努力找寻自己的精神回归之路。作为一个大国,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他们既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欧洲人,也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亚洲人,而使俄罗斯民族具有了双重性格,就如同影片中的两个孩子一样,一个逆来顺受,一个桀骜不驯。而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的孩子与一个威权的父亲的情感冲突。突出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对于苏联解体后的孤独和绝望。正是这种孤独和绝望,迫使他们寻找着自己最后的归属。渴望整个民族精神的再次回归。
影片在故事叙述有着极其巧妙的处理手法,比如说,影片从开头到后面,一直很顺畅,沉郁而又平淡,有的观众很可能就在这种缓慢的节奏中,进入梦乡。直到父亲的坠落突然死亡,让故事嘎然而止,这种看片的感受就像坐着被牵引的火车,突然之间来了个急刹车,让人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身体,直接跌倒在地。瞬间中断的反差,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以至于在心中留下不能忘却的伤痛感。让我不得不赞叹导演高明纯熟的电影表现手法。
如果说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结尾的片段,连串的一组黑白照片,是大儿子在出行一路拍摄的照片,每张照片就像幻灯片样,在屏幕上匆匆掠过,记录着路上看过的风景,以及每个人的表情,记录着路上的点点滴滴,有漠然的神情,有开心的笑容,有淡淡的哀伤.....但是一直没有出现父亲的形象,直到最后一张照片,出现了年轻的父亲抱着孩子,也许这就是影片最后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告诉我们本片的主旨----父亲的回归,一种精神象征似曾相识的归来。
《回归》观后感(四):覆水难收方知后悔
这注定是个悲剧,一个因爱引起的悲剧。
当一个12年未遇的父亲突然闯进你的生活时,你是怎么想的?对此,两个儿子的反应截然不同:大儿子安德烈满心欢喜,翘首以盼;小儿子伊万就有点抵触心理了。事实上,这同他倔强、任性的性格有关。于是,在看死严肃无趣的父亲面前,俩人的冲突由地下转为正面,并不断升级。
所谓的钓鱼旅行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有趣,充满了意外和冲突。伊万对父亲的不满与日俱增:从家里晚餐时直说红酒不好喝,到餐厅里拒绝吃午饭,再到责怪父亲为什么不驻留钓鱼。几乎每次得到的都是如军人一般的父亲对他的强制执行和惩罚。在那次责怪父亲不让钓鱼后,伊万被父亲赶出车外,淋了场大雨。重新上车后,他带着哭腔问:“为什么要带我们来?我们和妈妈、姐姐过得很好的!”父亲没有做正面回答,也许对于这12年,他有着难言之隐。
孩子们,特别是伊万越来越弄不懂父亲的举止:安德烈钱包被流氓抢走,父亲反而对着他抽耳光;汽车陷进泥土发动不了,要在轮胎下垫树枝推车,父亲嫌安德烈笨手笨脚,猛地把他往车上推,使他撞出了鼻血;去小岛途中船的发动机坏了,即使下着瓢泼大雨,父亲还是坚持让他们吃力地划浆前行。。。这一切温顺听话的安德烈还能接受,因为他对父亲充满了崇敬之情。可任性的伊万就受不了了,他觉得这是父亲在耍他们,把他们当工具使。
其实父亲所有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儿子的爱,他迫切地想让儿子快点长大。他想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们:遇到困难挫折不能胆怯低头,要勇往直前,齐心协力。然而,他没有考虑儿子们的感受,他们整整12年都失去了父爱,现在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一个慈父,而是一个古板、严厉地近乎偏执,甚至连听笑话都面无表情的中年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伊万一直在抵触他,开始不叫他爸爸,后来又把他的碗扔进海里报复。父亲没错,他一直爱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在岛上他还带他们去塔上眺望,也许这是全片最温馨的时刻了。他只是错在了爱的方式上。
在儿子们因钓鱼晚归后,冲突升级到了最高峰。伊万拼命地奔跑,跟影片开头的奔跑一样,心中充满了不信任导致的恐惧。父亲为了追赶他,竟然从塔上摔了下来,撒手人寰。两个孩子不知所措,终于安德烈决定把他的遗体带回去。
平安地返回了陆地,突然他们却发现父亲的遗体还在小船上,而船正在不断漏水下沉,此时伊万一下子幡然醒悟,大声呼喊着“爸爸”,不顾一切冲向水中要把遗体救上来。结果还是晚了一步,父亲沉入海底,真的离开他们了。两个孩子站在岸边,想到了父亲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再望着茫茫大海,思绪也同这一样混乱茫然。
覆水难收方知后悔。只希望小伊万今后再碰到影片开头跳水的时候,不在胆怯,勇敢面对。这,也是父亲最希望看到的。
题记
有一段时间,甚至于现在,俄罗斯文化对我的影响久久不能忘怀。乡愁,土地,和野蛮这三种是我对俄罗斯文化的第一印象,其中影响我最深的仍然是塔可夫斯基的对于生命的思考。美国文化和俄国文化在过去的某一时间形成了两股极具分裂的力量。从现在通看历史,我仍认为美国电影文化要比俄罗斯电影文化的影响力要大,因为俄国的电影文化不如美国电影做的精美,包括当时的很多苏联的电影流派到最后影响力越来越小甚至于无。
《回归》Возвращение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处女作,电影的影调冷冽到了极致,除了父亲开的红色的车,几乎没有其他颜色。在塔可夫斯基的《乡愁》里诗人流亡意大利开的也是一辆红色轿车,究竟是由心底的抒发还是向塔可夫斯基的致敬只有导演本人了解了,但不难看出塔可夫斯基对俄国电影的影响仍然存在。电影当时是2003年,播出之后影响力很大,被认为塔式的俄国电影又再一次崛起,但从现在看来,虽然有塔式电影的影子,但仍然没有延续的趋势。导演本人说:故事是以寓言式的故事讲述,不想因为他自己的解读影响了观众的解读,但是只要循着自己内心来看一定会在电影中得到自己的答案,这点故事空间的延展性足以让钻牛角尖的影迷们内心雀跃。
再讲讲导演本人的,就能让人更加客观的看待一部作品。导演是1964年出生,同时代的中国导演应该是娄烨和管虎会比较接近他的年龄。娄烨是95年拍摄的《周末情人》,00年拍摄的《苏州河》,而萨金赛夫是2003年拍摄的处女作也就是这部电影,相对导演里起步算是晚的。因为是以演员身份毕业,他当时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拍片,一直到很久之后才进入一家电视台有机会拍摄电影短片。《回归》对他来讲是一部意义重大的电影,如果对于刚毕业的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让你十年内都没有机会拍摄电影。而十年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会是什么样?
故事本身很简单,12年没回家的父亲突然回来要带两个儿子安德烈和伊万去旅行,旅行期间用近乎暴力男人的方式教导两个儿子一些道理,最终伊万终于忍受不住跑向高台,父亲在爬上高台的时候失手掉下去摔死,而安德烈和伊万用父亲之前教的技能造了一个木筏,木筏最终落水,父亲和父亲很久之前埋藏的盒子一起沉入海底。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怎么这部电影做的这么干净?”没有一丝浪费的嫌疑,镜头仔细观察之后发现都是近乎打磨好的,演员台词没有一句浪费,表演没有一丝夸张。这样之下的控制力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冷酷和严峻。
关于摄影的调度,虽然没有很长的镜头调度,但是仍然能看到导演对于长镜头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之前也有想过一模一样的调度,可是我的镜头单纯的为了长镜头调度而牺牲了故事本身的逻辑性,有一段时间我还误以为这是一种风格,后来我明白我错了。全片出现的很少有配乐,基本上都是干净的对白和环境里的声音,这点也很喜欢,不煽情。剪辑上对于演员的表演处理的也很干净,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里很少出现三个人以上的景别,伊万,安德烈和父亲几乎是分开的,这也是加强隔阂的一种镜头处理的方式。
影片的开头出现在海里,安德烈和伊万和玩伴们一起玩,伊万因为不敢从高台跳进海里被小伙伴亲们嫌弃。而第二天伊万和安德烈在一间废墟的工厂里撕扯回到家里发现母亲告诉自己父亲回来了。父亲躺在床上在睡觉,母亲留给安德烈和伊万的是背影,奶奶一个中景链接了一个眼神的近景。父亲睡着时的羽毛,以及安德烈和伊万翻找的相片。这些处理我不想刻意的解读,但是我能看到某种影像独一无二的叙事魅力。很多人都试着解读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可是电影看到四遍,最吸引我的还是这种视觉极强的处理。所以说这部电影包含着制作者的纯粹,和干净。越是干净而纯粹的东西引起争议就是越多,这点我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本来还想多写一点,但是就想写到这里了。这部电影让我很激动的一点就是,我仿佛看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电影大门,那扇门如同伊万追赶安德烈的那道门,有若隐若现的光芒,但是走进去之后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回归》观后感(六):小评安德烈萨金塞夫《回归》:父权与弑父之间游弋
从两兄弟具有明显隐喻的名字“安德烈”和“伊万”起始(致敬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电影一直致力探索“父亲与儿子”的关系。缺席了12年的父亲,突然闯入了他们的生命,三个人疏离又意图弥合的状态不断地在“父权”与“轼父”之间游走。
而电影空间和主题构成的方式很难让人不去设想影片另外的政治寓意。前苏联的意识形态可比作父亲(父权),两个儿子在父亲缺席的12年时间里(影片拍摄于2002年,离苏联解体刚好12年),失去了方向。当父亲作为闯入者重新回到他们身边时,两个儿子的不同态度和意志,体现了一种既期待又排斥的矛盾心理。父亲最后的意外去世,两个儿子那稍显冷漠的态度表示,也昭示了现在俄国更加开放的姿态(情感上虽然对前苏联还有精神联系,但对于姓“资”还是姓“社”已经不再执迷)。
影片镜语风格颇有俄国电影以往的精神气质,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是一位值得关注的作者型导演。
《回归》观后感(七):爸不得爱你
“爸不得爱你”这个片名翻译的很台湾腔,但是先入为主,看的dvd就这么翻译的,也倒觉得直白。
镜头装了滤镜的颜色很忧郁,估计导演想让世界看看俄罗斯的文艺片也可以这么冷峻的甘冽。
片子前面除了画面好看,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闷,直到"爸爸"突然从平台上落下去.....我那时嘴里还嚼着东西,然后波澜不惊的剧情就变的波浪翻涌了,眼泪一下出来,嘴里的东西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
我一直期待"爸爸"能突然睁眼醒过来,然后继续旅行....因为什么都还没有交代,爸消失那么久又为什么回来,为什么去码头拿东西,为什么去挖...
开始一直嘲笑哥哥亲热地喊着爸爸的弟弟,最后一刻自己也大声地喊出了爸爸...成长是一道不能愈合的伤疤。
父亲就是一道结,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
音乐配的很美,带着小电,节奏沉闷忧伤都和着电影的镜头,缓缓而出。结束的时候淅淅沥沥的雨声前面那个哑嗓子的俄罗斯民谣很好听。
《回归》观后感(八):无解的人生寓言
2003年,当俄罗斯电影《回归》捧得威尼斯金狮奖后,安德烈•日瓦金采夫——这部惊艳的处女作的导演面对关于影片含义的各种追问不胜其烦,最终他颇为抗拒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我没有将它看作是每天常见的故事,或者一个社会性的题材。它不是简单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从一个神话化的角度去看人生。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
影片从星期日开始,在星期六安息日以父亲的尸体沉于湖中终结。一星期的父子之旅暗合了上帝创世的七天。
影片中父亲第一次出场就同时呈现出神与死亡的意象——沉睡中的父亲完全是15世纪意大利画家曼泰尼亚的名画《死去的基督》的翻版。影片最后,当死去的父亲被放置在船上时,他依旧是这个姿态。
《回归》观后感(九):神秘与强硬——评《The Return》
不久前从朋友那里借了五六张碟。这张名为《爸不得爱你》的片子被我排到最后才看。因为当时碟上的海报还不是现在看到的两兄弟划船的这张,这个中文片名使我想当然地认为这又是一部在一个拥挤的家庭里面,镜头转来转去的视野狭窄、沉闷无比的家庭伦理片(虽然我并不排斥这种片)。但是,看完之后。画面的沉静、冷涩和人物的强硬、固执在我的脑海里面交织在一起,久久挥之不去。
影片的情节并不张扬,叙事结构也是娓娓道来的那种。一个失踪十二年的爸爸,与两个儿子出行到一个荒岛,克服了重重困难,父子间的矛盾却也不断加剧,最后在一声巨响中悲剧收场。但是我不否认,我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种纯粹、沉静的摄影风格和人物(尤其是父亲)强硬、果断却又能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的性格。
先说摄影风格。影片一开头,出现在镜头的就是沉没于海底的一艘船只,令人浮想联翩:这艘船是怎么沉没的?影片中的人物会跟这些船产生什么关系吗?紧接着,一个人跳入水中,然后镜头就出现了伊万兄弟和他们的同伴在跳水台上,而这个跳水台很突兀的出现在海堤上,四周都是海,只有一条海堤通向这个跳水台。应该说,影片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一种无比神秘的气氛,而影片的摄影风格为营造这种气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蓝灰的主色调正适合营造这种气氛。在开头一段之后,影片基本再未任何其他人物一个镜头,全是在描述父子三人在旅途中的情形,途中空荡的公路、原野、海滩、小岛和木屋,无不给人沉静而又空洞的感觉。
犹记得在多次的旅途中,我都会在一直寻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空荡的小径、茂密的森林,唯有鸟声作伴,可能正是这部影片的画面契合我的这种审美特性,所以令我久久难忘。
其次说父亲的性格,冷酷、强硬、不苟言笑。所有问题都能克服,简直是神的化身。从影片开头到结尾,影片都刻意给父亲保留着浓厚的神秘感:他为何离家12年?又为何return?木箱里面的铁盒子装的是什么?他要去办什么事?所有这些直至影片结尾都未透露一丝答案。但是,毫无疑问,正是这深深的神秘感给这个角色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小儿子伊万,完全不像其他影片一样给小角色设定的纯真无邪的形象,他固执、好强,却很明显幼稚,与父亲的性格形成了正面冲突。而哥哥安德鲁的性格一开始是随和而不鲜明的性格,而悲剧发生之后,仿佛一下子成长了,成为父亲的角色。
《爸不得爱你》2003年第六十届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获得者,是自40年前《伊万的童年》捧得金狮后俄罗斯电影的最佳成绩。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导演安德烈维雅简锡夫的处女作,首次执导就又如此成绩,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导演表示该影片是对人生的一种神秘主义式的审视。片中北方的湖泊与森林的粗糙之美为这部关于人性的电影增添了一份风味。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影片。
《回归》观后感(十):《回归》---俄罗斯情殇
lt;回归>又译为<爸不得爱你>,是一部堪称上品的俄罗斯电影.影片描写的是一对兄弟12年未曾谋面的父亲突然归来,面对这位一直存在于照片中的男人,父子间无可避免的猜疑、恐惧、敌意和爱恨情仇终于演化成最终无可挽回的悲剧结局。影片以父子三人的一次荒岛之旅铺展情节,其中穿插几幕父亲类似于特工的怪异行为.旅途中,每逢遇到困难,父亲总是以袖手旁观的姿态,使用类似军训的方式试图使两个孩子体会成长的艰辛,然而拔苗助长非但无益反而在父亲与儿子之间引发了不断升级的种种冲突,因为父亲忽视了儿子最珍视的东西---尊严.终于随着一声巨响,父亲与孩子间的隔膜演化成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而关于父亲的诡异行为以及他试图寻找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影片并未片语交代.这看似无关影片主旨,无关父子感情的悬念,正是导演功力的极大体现,手法干净,利索,仿佛一声清脆的响指噶然而止,留给观者充分的想象和感叹.
对于一部电影,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倾向.针对<回归>,哥哥认为影片中的儿子极端可恨,在他的概念里孩子对父亲必须绝对的服从,而我却更多倾向于儿子,认为父亲的强权忽略了儿子在情感的需求和缺失.当然,我们两个人的感受纯粹属于个体感受,如若认真去追寻导演的立意,我想只能到浩瀚的俄罗斯文化中去探询一二,或许能够嗅到些来自那个神秘民族的文化气息---神圣,忧郁,极端而又激情四射的俄罗斯.
对于哥哥那一代人,他们的成长历程毫无疑问受到了来自红色苏联的影响,白桦树,三套车,丹娘,乡村女教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今在他们的记忆中仍然代表着苏联,代表着他们年少时的梦想和如歌的青春岁月.然而,这个"在正确的时刻到来,又在意想不到的时刻突然离开"的红色苏维埃仅仅是俄罗斯漫长年轮中短暂的74年岁月,而在艳红的背后属于俄罗斯的是一双深邃的目光,她充满着苦难,沧桑,流亡与诗歌,至今仍通过普希金,托尔斯泰,莱蒙托夫,列宾,巴格香等等众多敏感的灵魂意味深长地注视着我们的生活.或许曾经我们误读了俄罗斯,只因那荒唐的岁月而忽略了深沉,沧桑,充满悲悯情怀的真正的俄罗斯.
1961年中苏关系彻底决裂,至80年代末,苏联走向解体而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二者渐行渐远,确使摆脱了红色苏联影响的中国具有了更宽广的视角审视我们这位邻居,体察她民族的特质,感悟她深邃诗意的气质和独特的宗教情怀.公元988年,基督教的光辉普照广袤的俄罗斯大地,成为千年不衰的东正教.自此,宗教让俄罗斯民族第一次拥有了人类的眼光,她们向往人类的平等,向往没有贫富贵贱差异的平和世界;自此生命本身变得不再重要,而仅仅是个体从苦难走向救赎的一段路程;自此,追求幸福变得不再重要,对尊严的维护和对人类的拯救使俄罗斯民族充满了人道关怀.学者王康说:因为对上帝的绝对忠诚,使对绝对真理的不断求索成为俄罗斯万死不辞的唯一的信仰.
quot;我不是凤凰却在火里歌唱,我是冰的篝火,火的喷泉..."书写下这动人诗篇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选择用自杀的手段完成她最圣洁,纯正的回归.何谓回归?回归是一种对苦难的蔑视,回归是一种对个体尊严的绝对尊重,回归更一种"独自路上"的忘我境界.了解俄罗斯的宗教情节,是充分理解<回归>中父子情感的重要前提,一个拥有了后代的俄罗斯的男人,对妻子和孩子的绝对忠诚是其必须担当的绝对义务,而对个体的充分尊重更是父亲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必须为其构建的精神家园.影片中的父亲和儿子或许都没有错,但冲突的发生虽非他们的初衷而必将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然,因为他们拥有的是共同的宗教情怀:对自我生命的绝对忽视和对自我尊严绝对捍卫.可见,尊严的存在是不分长幼,不分男女,不分贫贱的,它与我们所谓的孝道似有冲突,而细细体察,尊严比较于孝道似乎来得更高贵,更博大,更悠远...
卡夫卡说:当我们生活的世界陷于不义时,惟有受难才能让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积极的联系.在我们生存的当下,在我们因无聊而唏嘘的时刻,细细体会<回归>中幽暗,悲怆和神秘,一丝丝属于俄罗斯的宗教情怀,属于俄罗斯的苦难气质,属于俄罗斯的救世情怀难道不能让我们也思考些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