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10篇

2018-02-17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10篇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是一本由张靓 / (眷尔)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一):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

  佛说:“与谁路遇与谁接踵,与谁相亲与谁反目,皆是命定,挣扎不出。”

  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纷扰,会遇见不同的事,爱上不同的人。

  女人一生何其短暂,在人生路口中,总会犹豫不决选择,总会按捺不住好奇,更是会遇见各种稀奇古怪的人,女人不知道真正的出路口在哪里,不知道那个人、那场婚姻究竟是否正确,究竟是否等着自己

  所以,遇见,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词汇,是关系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点。

  在国际联盟的一次演讲会上,徐志摩认识了林长民。这一天演讲,徐志摩做主席,林长民演讲。以后,林长民与徐志摩便成为莫逆之交。林徽因则是在徐志摩初次与英国作家狄更生的会见中认识徐志摩的。

  “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混了半年,正感到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狄更生先生……第一次见着他是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说,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这是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说法

  林徽因在《忆志摩》文中说,她初次遇见徐志摩,是在他初次认识狄更生先生的那次会见中。

  而后便是1920年的秋天,林长民与徐志摩情谊颇深,屡屡拜访林家。

  林徽因也就一次又一次遇见了戴着眼镜出现在她们父女面前的徐志摩,她把他当作父亲朋友,还很有礼貌地叫了一声:“叔叔……”

  可那年,徐志摩才23岁,他已与张幼仪结婚,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但这丝毫抵挡不住爱情来得轰轰烈烈,它会冲击着荷尔蒙和多巴胺,让人欲罢不能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倾心,他看见眼前这个像是被无数次理想诗化的女子,心里荡漾起久久的爱恋

  涟漪

  于是,从那一刻起,这个穿着白衣容貌秀丽的女子便成了徐志摩心里永恒追求梦想的寄托。我们再细细想来,一个是留学三年的青年男子,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他们的爱情在相遇后波澜泛起,久久不能平静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二):那些世间极致绚烂

  太多人愿意用红玫瑰白玫瑰来形容林徽因和陆小曼这对民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绝代女子。于是作者张靓用了很多国内作家喜欢用的一个表述做了本文的名字《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这是一道非常难以回答的选择题,背对着的是风轻云淡的她和魅惑众生的她,当然这个选择题,也不需要我们来回答。

  本书采用穿插叙述,每一章大致按时间顺序,讲述着同一时空的两人的各自经历,当然由于大环境一致和两人都与徐志摩有着一段刻骨铭心感情,所以这种叙述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依然能够读到二人各式各样擦肩而过交集

  很多人爱林徽因胜于陆小曼,大致的原因也可理解。一位直到最后还是保持了中国女性所有的完美一面,无论是知书达理的性格,还是与丈夫相濡以沫的婚姻,包括了对于家庭、对于祖国的感情,林徽因几乎做到了那个时代女性所有的完美极致。

  但我并不觉得陆小曼就真的落得了下成,如果大家的评判标准生活幸福美满,那也许陆小曼真的差了很多,毕竟无论是晚年生活的清贫还是艺术成就上的名声,她都稍显暗淡,即使她的画依然在民国的画坛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然而我想说的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位女主角并没有什么差别,她们都在自己的理解上将自己的生活理念做到了极致,无论这种极致是极端美好,还是极端的堕落,都是一种世间难寻的绚烂。林徽因一生追求精神上的崇高和艺术上的大成,她一生与梁思成锦瑟和弦,也得了一位为她钟情一生默默守候的金岳霖,她在建筑上的成就,在诗坛留下的佳作,都显示了她一生的理念得到了收获。而陆小曼呢?道德伦理、琴棋书画不过是她弃之不顾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她其实驾轻就熟,她追求的是个人单纯快乐,什么可以给她带来这种快乐她就会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而且事实证明了,只要她想要就一定能得到,这也许并不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但她竟然一辈子做到了即使在这种价值观下生活,她也能活得下去,想来更是传奇

  本文将二人成为绝代双姝,这里的美不单指的是相貌,更是二者独特的性格魅力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三):一样坎坷,别样美丽

  大概在两年前,有好友状态说,林徽因是绿茶婊的鼻祖,陆小曼则是祸水。当时,我没反驳,因为觉得在喜恶一个人这件事上起争执,是徒费口舌的。浮躁社会人云亦云的不少,在对一个人或者某件事并不是十分了解的时候,不要着急妄下评论。要拥有自己的立场清醒判断力。当然,对一个人喜欢或讨厌,这多少会带有主观成分

  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唔,民国向来多奇女,我最喜林徽因。

  最早认识林徽因应该是因为《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剧。但那时候小,完全是在当电视剧看,再后来,应该是在高中,在《美文如歌》一辑中看到了一篇关于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文章

  林徽因有很多标签,国民女神,建筑工程师,才女…也有贬说成绿茶婊的。

  直观来说,那些认为林徽因是绿茶婊的,大概是因为她那一生的情爱纠结。

  林徽因初识徐志摩的时候,还只有十六岁。十六七岁,那种暖暖的少女梦,怦怦的少女心,遇见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免不了会荡漾起涟漪。风景如画的伦敦,风度翩翩诗人,情窦初开的少女。但是,动心归动心,林徽因是理智的,毕竟徐志摩当时还是有婚姻的。在林徽因给徐志摩的分手信中,她说道,“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居住下去。我要逃避,逃得远远的,逃回我的故乡,让那里浓荫如盖的棕榈、幽深的古宅来庇护我,庇护我这颗不安宁的心。我不能等您回来后再做这个决定。那样,也许这个决定永远也无法做出了。”足以见林徽因的克制,理性洒脱。后来,林徽因也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选择了建筑,这让他们走在一条人生道路上,再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也许他俩的感情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她嫁对了。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讲了吗?”这也是爱情啊。她和梁思成相濡以沫的平淡生活才是真谛,相守陪伴才是永恒的温暖,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当后来,林徽因觉得自己爱上了金岳霖的时候,梁思成让她选,她仍是坚定的说,“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还有一点,讨厌林徽因大概就是都认为林徽因没什么特别好的女性朋友,李健吾作过这样的描述:“(林徽因)绝顶聪明,又是一副炽热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做仇敌。”说冰心还曾写过一篇《我们太太客厅》来含沙射影针对林徽因,但是冰心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那篇小说的原型其实是陆小曼。其实,那只是小说而已,并不是纪实文学

  不能过分抓住林徽因的感情生活,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事情都只是在不停的争议,继而被放大夸大。事实上,抛开事业作为,在个人生活上,没有什么绝对真正的圣人

  不要忘记林徽因是以才女形象走进人们视线的啊,她在建筑界的不凡功绩,用生命挽救景泰蓝,在她缠绵病榻还坚持执教的,更有“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的风骨……

  陆小曼: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有一种女人仿佛天生就是为目光而生的。陆小曼活得熠熠生辉,她享受他人的瞩目和赞美。她是习惯被娇惯的,出身世家,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还精通两门外语,是社交圈的的明珠。她曾说过“从前多少女子,为了怕人骂,甘愿牺牲自己的快乐和身体,怨死闺中…她们可怜,致死不明白是什么害了她们。”可见,她活得多么的肆意和酣畅淋漓。她与王赓离婚,为了和徐志摩在一起,不惜打掉腹中孩子。自此落下病根,再无生育能力

  她和徐志摩的婚姻几乎不被所有人看好。梁启超说: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婚后二人世界,虽浪漫缱绻,但也抵不过生活的琐碎,因翁瑞午,她染上烟瘾,在烟雾缭绕中,葬送着自己最好的年华。她追求极致的快乐,亦敢爱敢恨。

  徐志摩的那场飞机事故,陆小曼的世界轰然倒塌。“小曼蓬头散发,大概连脸都没有洗,似乎一下老了好几个年头。”她受的批评也最大,她也不再出去交际,终生素服。每日供着志摩的遗像,给他上鲜花。面对谩骂,她从未做过辩解,她收敛锋芒,心如死灰大概是她那样子。她的那篇《哭摩》,情真意切,悲伤痛跃然纸上。在给徐志摩的挽联里也说自己活下去的原因是“欲死未能因母老”“遗文编就答君心”整理出版徐志摩的作品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陆小曼和翁瑞午,大概也有不少人诟病。其实,有些事情,如果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上,情有可原。她刚刚丧夫,没有固定收入,还拖家带口。她说:我对翁其实并无爱情,只有感情。“我的所作所为,志摩都看到了,志摩会了解我,不会怪罪我。”

  ……

  这本书以林徽因和陆小曼作对比,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用她们的故事告诉所有我们如何抉择。

  林徽因,陆小曼,都是坎坷的。一个流离病死,一个早早守寡。各有各的不幸,然后她们却又是美丽的,一个活得饱满,一个活动坦荡真实

  林徽因,我很容易想到黄碧云的一句话“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林徽因真是没有什么时间可浪费,在贫病交加时,仍孜孜钻研。她在倾尽所有的生活,让生命有更多的可能

  陆小曼活得坦荡、干脆,真真实实的,活色生香,不虚幻,有股劲。不怕被误解,即便被争议也保持着独立人格见解

  林徽因像一首哲理小诗,淡然,饱满,余音绕梁;陆小曼是一幅明艳的画,吸睛,让人过目不忘

  无数人解读,无数人有不同的见解。

  而我们,举手投足皆是生活。

  努力,迎接饱满的生活,寻找真实的自己。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四):如花美眷也终究过眼云烟

  林徽因和陆小曼,都是民国最负盛名的美女,身边有无数的优秀的男人仰慕着。多少年来,一提到民国女子,这他们两个总会被放在一起比较。有种“既生瑜何生亮”的苍凉幽怨。

  其实,她们之间何曾平静过。这两个女人的一生一直在较量,只是林徽因以完美的姿态呈献给世人优雅离世,而陆小曼,一生光艳凄凉,备受谩骂,直到死后也不能和夫君同宿,不能为世间所容。

  同样出身富贵之家,同样从小就读诗书、精外文、学钢琴跳舞、习山水绘画、拿著名女校的文凭、请举止优雅的外教;且是同样的天生丽质和天资聪颖,又同样出落的仪态万千且才情兼备……为何结局却如此天差地别?抱着这么多的问号,我读了《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

  这本书以林徽因和陆小曼的人生经历为蓝本,从她们的出身、爱情、才华、事业等方面入手,对比讲述她们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事业观,用她们的故事告诉所有女性朋友:女人如何做对爱的选择题。

  m(>^ω^<)m “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的选择题

  “记否她临别的神情,/满眼温柔酸辛,/你握着她颤动的手——/一把恋爱神经?”这是徐志摩《月夜听琴》中的诗句,写的就是林徽因。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堪称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动人、最浪漫的篇章之一,而林徽因是否爱过徐志摩,却长期存有争议。林徽因很美,才华横溢,她出过国,学过建筑,主演过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全剧英语台词。这样一个女人,放到现在就是备胎连起来能绕地球一圈的“女神”。所以诗人徐志摩为她死,学界泰斗金岳霖为她伤,建筑大师梁思成为她缱绻一生。而林徽因在这些男人之间也是游刃有余。夸徐志摩的“心情洁净的,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老有那么许多不折不挠的勇气”;为了金岳霖,她对自己的丈夫梁思成摊牌:“我苦恼极了,我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是以暮年金岳霖重谈林徽因的时候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此情只应天上有。”;然而最终她还是以一句“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回答了梁思成的问题“为什么是我?”她的这一道选择题做得极其聪明。三十年代初,夫妻两人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而这也是她以完美的姿态名垂千古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m(>^ω^<)m “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陆小曼的选择题

  偏爱陆小曼的人通常是因为陆小曼的真,而她做的这一道选择题也恰恰是因了她的真性情下的那股既勇敢又庸懒的颓废劲,靡靡至极,一如《日出》中的陈白露,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在多数人眼里,陆小曼的身份,一直定格在“徐志摩遗孀”这层附属关系上。甚至连徐志摩的死,都与她有着很大干系。她也不辩解,自此洗心革面,素衣玄服,不再出入社交场所,慢慢淡出交际圈,日渐被人遗忘。徐志摩坠机身亡,大家一致认为,是陆小曼的挥霍无度,导致了徐志摩沪京两地奔波,以致出了人命。她一直采取缄默的态度,将这个无辜的大包袱背了大半生。后来,她从阴影里走出来,重新捡起一支笔,写过长篇小说,写过散文。再后来,又把那支画笔拾起,重新拜师学艺,潜心绘画,专攻山水,直至一九四九年后被上海画院吸纳为画员,做起了专业画家,靠绘画为生。她再也不是文人眼里的交际花。原本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落得如此收场。她常常一个人寂寞地在家看英、法原版小说,因为没有儿女,跟堂侄女陆宗麟来往密切些,晚年的饮食起居都得益于这位堂侄女的照顾,直到她死。

  m(>^ω^<)m 截然不同却同样精彩的人生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很贴心的附上了两人的经典作品——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和陆小曼的《皇家饭店》。两人的写作风格同样清新,富有现代气息,描写细腻,技巧新颖,读之令人恍入其境,且富有戏剧意味。不禁令人赞叹,上帝给予她们两人的其实一样多。而为什么两人结局却如此不同,正如书上写的:“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两人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处世态度,她们的人生观也在这样的家庭设置里慢慢发生变化。”林徽因和陆小曼从小就接受着当时最优质、最丰富,且是中西结合式的教育;从后来看,俩人在诗歌、外文、绘画、钢琴上的造诣,也是各有见长,难分伯仲。

  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而陆小曼,1956年与王亦令合作翻译了《泰戈尔短篇小说集》、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艾格妮丝•格雷》,还合编了通俗故事《河伯娶妇》。除《河伯娶妇》得以出版以外,前两者因各种原因都未能顺利出版,日后,手稿也随之遗失。要说才女,陆小曼也是担得起的,绘画、翻译、写作,哪一样她不干得有声有色?可是比起林徽因的风生水起,陆小曼的才女身份被命运生生遮蔽了。她留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二三十年代北京社交界的交际花、王赓的前妇、徐志摩的遗孀,任凭她怎样才华出众,都洗不了这三重大山的阴影。

  合上这本《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惆怅无比,比起男人来,女人永远处于弱势,才女也不例外。明聪貌绝的陆小曼,到末了,却落得非议满身寂寂而终——还是那句话,女人的出色,大多没有好收场,像林徽因那样的,人人赞,人人夸,实在是个异数。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五):一念往左 一念向右

  每当我们评论一男两女的三角关系时,总喜欢用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所以林徽因和陆小曼这两个民国最耀眼的女子难免被捆绑在一起比较评论,只因她们生命中共同的那个男人。张靓以一左一右两个截然相反的空间坐标来形容这二人,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这本《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观点新颖,用二位佳人的故事引发出对当今女性爱情、婚姻生活的探讨。

  这一本书算不得传记,却需要作者付出比写传记更多的努力。书写二人的生平事不难,难的是在把二人放在一起的时候仍能够做到清晰有序,重点突出。林陆二人和徐志摩之间的故事离不开三个词,相遇、相爱、错过,然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她们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的属性,林徽因是才女,她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但是她骨子里蕴含的是理科人的特质,严谨、克制、理智善分析;陆小曼也是才女,她的文字感人至深,骨子里是比文字更感性的灵魂,故她表现的更为张扬、恣意和无所畏惧。

  张靓分析二人在生活态度和感情上选择和做法完全相反时,剖析了家庭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林长民不见的是个好丈夫,却真真是个好父亲,领先于时代的父亲和落后于时代的母亲,一个风趣睿智,一个苛刻哀怨,夹在其中的林徽因艰难的成长,她的心中固然有对爱情纯真美好的向往,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对婚姻的悲观和恐惧。与徐志摩相恋是真,在这忘情的相恋中她仍能以理性到严酷的思维分析出她和他并不适合在一起生活,即使分手是刻骨的痛苦,她仍然能够分手,这样的克制,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和睦美满的家庭为孩子抵挡了风雨和愁苦,性子便是骄傲而张扬的,就如陆小曼,活的真实,爱的执着,那些没有被悲苦消磨掉的能量都存储在她的心中等待释放,不然就会憋出病来;徐志摩也是如此,着魔似的离婚,将身怀六甲的发妻抛弃在海外,这种炽热烫伤了林徽因,在遇到和他同样感性和任性的陆小曼时,点亮了对方,也焚烧了对方。

  爱情之中无对错,作者以林陆二人的故事做案例,分析了女性在情感心路上的迷茫和选择,及这些行为的根源,为女性读者们提供思考的空间,不验证对错,只思索你所选择的是否能将你带到想去的远方。《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没有传记的理性克制,却多了人文式的亲近关怀,正如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林徽因写分手信时经历了怎样的决绝,陆小曼哭摩时又经历了何等的锥心,却从她们的人生中读懂了爱情。

  文|团团花哚 2016.07.26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六):也许,她们的命运在一开始就已注定

  虽然对林徽因和陆小曼这两个人的名字耳熟能详,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去看过一本专门写她们的书。说来惭愧,因为总是在一些文章里看到关于陆小曼纸醉金迷生活的描述,我甚至一度以为陆小曼只是个颇有才情的红尘女子。没想到陆小曼竟然是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而且精通英文,还曾经担任过北洋政府兼职外交翻译。但是她和同为富庶家庭出生的林徽因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情,最终也度过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的确可以说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都说时势造英雄,可是我们必须承认,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让自己人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大势。换言之,绝大数人的人生,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就好比一个出生在穷乡僻壤的农民子女,如果没有经历过特别能触动他的事情,他这辈子大概也只能成为一个比他父辈稍微富足一点的人,而不可能成为第二个马云,因为摆脱现在的状况就是他父辈对他的期许,过得比父辈更好就是他被潜移默化了的人生目标。而林徽因和陆小曼的人生走向,也可以说是同样的在一开始就注定好了的。

  林徽因和陆小曼虽然同样出生于富庶家庭,但是林的父亲留过学、执过政,眼界自然和一般人不同,对于女儿人生的期许当然也会不同于一般人。张幼仪说林徽因是个双脚能自由行走的女子,但这身与心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对她的纵容甚至是鼓励。林对于建筑学的兴趣正是起于父亲带她游历欧洲之时。而就算是放到当今这个时代,一般的家庭恐怕也不会允许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跑去学习建筑学吧?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身心自由的新时代女性,并没有选择和情窦初开时遇见的浪漫诗人徐志摩在一起。没有在一起,当然是因为爱的不够深。但是难道林就深爱着梁思成吗?林和梁成婚多年后,金岳霖出现,林曾对梁说;"我真是快烦恼死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可见,林对于梁的爱未必就深到非你不可的程度。但是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她最终都还是选择了梁。撇开林自己的道德底线来说,我总觉得她两次做出的决定都与她的母亲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林的父亲虽然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先进者,但是林的母亲只是个没什么文化的女子,可以说是有点胡搅蛮缠,又没有儿子。相较于林的母亲,林的父亲更偏爱另一房。夹在父亲与两个母亲以及其他同父异母的弟妹之间的林,处境应该颇为尴尬甚至无奈。这样家庭环境下的林,一定希望自己组建的家庭是“正常的”,一定不愿意再陷入扭曲复杂的家庭关系中。但林遇到徐的时候,徐还和张幼仪有婚姻关系,且还育有一子。林遇到金的时候,林自己又处于已成婚状态。两相比较,大概还是梁最适合成为自己的丈夫吧---一个足够爱自己,能够给自己一个健全而简单的家,甚至在事业上也可以和自己携手并进的那么一个人。

  陆小曼虽同样出生于富庶家庭,但是父亲只是一个商人,而且陆家只有她这么一个女儿,难免宠溺,这也养成了陆娇蛮的性格。作为陆家的独生女,她自然一向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大概正是她能够无视他人的眼光,恋上徐志摩后能够毫不犹豫地和王赓离婚,徐志摩死后又与翁端午同居的最大原因。如果换成林,一定会仔细考虑和衡量这之间的利益和后果,做出更符合世俗眼光的决定。但也可以说,正是陆的娇蛮害死了徐志摩。如果不是她挥霍无度,徐志摩可能不会北上教学。如果不是因为她不肯陪徐志摩一同迁往北平,徐不需要两地奔波,最后也就不会遇难。虽然飞机失事只是偶然,但是就算没有这一出,我总觉得陆和徐还是走不到最后。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夫妻二人,如果对人生的追求不一样,也会越走越远,最后分道扬镳。陆会觉得和王赓无法继续生活下去,不正是因为王赓只专注于工作和前途,而不能和陆一起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吗?

  也许,在林和陆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就早已悄悄启动,正自动地往某个方向驶去。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七):《绝代双姝》:对情感秘境的努力接近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对情感秘境的努力接近

  林徽因与陆小曼也算是民国最声势浩大的女人了,而且她们都各自有自己从属的“粉丝”无数,两派之间还会因各自的立场与话语,像她们的生前一样处于微妙的对垒状态。

  其实,作为女人,林徽因与陆小曼身上体现出的是女人的多样性的一个棱面。单个的她们,显示不出女人的全部复杂性,她们之间的距离与差异,也正是因为她们身为女人内在上的雷同。而不可否认的是,她们之间拉扯到一起的原因,则是因为她们的中间,有着一个共同的男人徐志摩。

  因为徐志摩的存在,林徽因与陆小曼成为一对镜像中的女人,有了比较的可能,而这正是《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这本书作者选择的切入点与落墨点。

  作者张靓在书中,并没有过多涉及到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与选择的不同,而是力图从两个女性身上,汲取出各自人生所能够提供给我们的启迪,从这一点上说,作者显然是仁心宽厚的,她巧妙地回避了两个女子留下话柄多多的道德性评价,对她们生存曲线中的负面因素统统一概摒弃,而是以理解的眼光,从她们各自人生波动中,去捕捉足够有益的营养。

  既然林徽因与陆小曼之间有过围绕着一个共同男人的爱,她们之间的爱的方式,便注定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爱,分成多个环节,作者把爱切割成细小的碎片,每一个流程里,都显现出的是爱的不同价值。这种流程里,包括爱的相逢,爱的结合,以及爱的陪伴,在这个流程里,“遇见”是重要的,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遇见”的时候,关键是体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才能缘定今生。保持自我,是“遇见”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种观念,也是女作者结合当下的中国现实而作出的近似于苦口婆心的忠告。因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情境下,在爱的天地里保持真实的自我,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

  林徽因与陆小曼的人生取向肯定是有差异的,但是她们有着她们相同的执着,她们的选择没有高下之分。张靓在书中,盛赞了林徽因的理性,知道自己选择什么,用事业强大但不强势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陆小曼虽然相衬之下,更多了一份悲剧性的意味,但作者还是在书中发掘出她劣境中如何超越自我的诸种作为,将她的人生亮点定性为“勇于和受伤的过去说再见”。

  而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陆小曼比林徽因更能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性,也更能洞见一个女人生命里的全部欢喜与悲伤。当然张靓的这本书并没有对林徽因与陆小曼的爱情秘境作进一步的探讨,女作者在书中的意图,只是抽出历史上的两个女人的不同选择来展现不同的生命路径,但我想,有时候,女人的所作所为的不可理喻性,可能不一定都能用一个简单的“爱”的概念就能够阐述得清楚。

  即如陆小曼而言,她为什么在婚后对徐志摩如此冷落?她宁愿一人呆在上海,让徐志摩孤处北京?而徐志摩到上海看望她,她却不给徐志摩独处的机会,最后徐志摩不得不在到北京之后寻找妓女泄欲?这其中隐衷我们自然无法猜透,但仅用一个看起来外延过大的“爱”,的确无法涵盖两个人的真正关系。其实综合各方面的记载资料来看,陆小曼在性生活上存有阴影,陆小曼与前夫王赓离婚的时候,发现自己怀有身孕,不得不去找了一个德国大夫做了流产手术,但留下的后遗症,却是她每过夫妻生活时,就会发生晕厥。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后来她与徐志摩日渐疏远的原因。徐志摩后来在信中感叹,陆小曼整天出入交际场,却不给他一个独处的机会,这其实背后的原因,可以说是一眼就可以知道的,就是陆小曼害怕那种夫妻亲近的时刻,因为她的身体承受不了,而徐志摩却是一个生理上颇为健康之人,后来他一人独居在北京之时,还在信里向陆小曼提到自己逛窑子,现在有人常常认为这是徐志摩的天真,其实徐志摩在这里表达的是自己是一个正常的男人,具有常人的生理欲望,可是在你那里却得不到满足,所以,他写出这一点,实际上是将陆小曼一军。陆小曼的苦恰恰在这里,而却有苦说不出。她当年为了与徐志摩走到一起,发现自己怀上了前夫的孩子,但是为了与心爱的人无障碍地同行,还是义无反顾地扼杀了正在孕育的一个生命,她为爱付出了何样的牺牲,只是这份付出,却得不到现在的丈夫的认同与首肯,反而以他在外面种种风流情事来刺激她,更令她提心吊胆的是,徐志摩的初恋也在北京,徐常常有意无意地在信中,提到他拜访这位初恋——就是林徽因的详情,陆小曼的伤痛不仅是肉体上,也是灵魂上的。她预感到丈夫要被夺走了,于是,她想拼搏一下,拉回属于自己的丈夫,她怎么做的?就是去演戏,演出自己的风情,打出自己的反响,其实她那时身体很不好,却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去看戏、演戏,沉浸在一个虚幻的舞台上,她的用意,其实是想升华自己的魅力,在舞台上展现一个风情更加万种、更加美丽的自己,她是想用自己的一个特长,战胜她的爱情上的威胁,拴住丈夫的心。她演戏的时候,并没有回避徐志摩,还希望丈夫能够扮演戏中的男一号,只是徐志摩不感兴趣,她依然动员丈夫扮演一个小配角,就是想让丈夫感到她在台上的风韵。直到有一天,徐志摩空难而亡,陆小曼才觉得她唯一愿意表演给他看的观众,已经没有了,她的表演欲望才顿时烟消云散,她以泪洗面,素面朝天,还要承受着害死丈夫的流言蜚语,其实她不过是想拼却全力,去抓住那一份愿意一生经营的爱情。常言道:女为悦已者容。那个喜欢自己的男人已经去了,她也失却了人生的动力与取悦别人的心情,从此她坠入尘埃,再也不是一个诗意的灵魂,也不是一个飘逸的仙子。与王赓生活了五年,与徐志摩共处了五年,而之后的三十三年,她是与一个“只有感情而没有爱情”的男人翁瑞午厮守在一起。女人的悲哀就在这里。洗尽铅华,她还需要严酷的生活,女人的美丽,其实是男人营造的一个梦,制造的一个虚假。男人赞赏一个女人,其实有着最显而易见的目的,就是想侵略她。在女人的背后,有着最庸常的不堪目睹的原生态与世俗化。据陆小曼的晚辈回忆,陆小曼身体不好,排泄不畅,不得不经常用香油灌肠,在一个男人们赋予香词艳句的女人背后,其实是最缺乏浪漫的女人的本质。陆小曼繁花似锦的背后,是她必须面对最严酷的人生,给她生存条件的翁瑞午其实说起来也算是一个“人之禽兽”,竟然勾引十八岁的女佣,生下了私生女,你想想,一个男人的勃勃色心,在获得了民国四美之一的女人之后,竟然还不是情欲的终点,竟然会侵占一个足可以做他女儿的女孩。陆小曼在人老珠黄的时候,看到身边寄托的男人竟然如此色心勃郁,她会看透男人什么?在她一生中如转马蓬一般飞过的男人中,无一不是在她的面前展现了欲海的无边与放浪的澎湃,直到她晚年的时候,身边的那个同样垂垂老矣的男人,给她划上另一种伤害。陆小曼后来收养了那个私生女,也许显现出她的一种负疚,一种永远为男人承受罪过的女人悲悯,还有无奈。回顾一生,陆小曼在她的人生终点的时候,她宣告了民国时代的死刑,而认定了当下时代更具有人性的一面。

  林徽因与陆小曼有值得言说的巨大空间,毕竟她们的真实的生活,被云山雾罩着,令我们难以深入进去看透人生感情的实质,但正因为“情为何物”的永久之谜,人类的文学艺术才能够一次次地将自己的笔触近乎徒劳地尝试着去解释人类的感情本质,我想,我们每一次力图对真相与意义的复原,都可能意味着对人类情感真相的一次接近。从这个意义上讲,《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这本书在众多的关于林与陆的书中,是再一次对情感真谛的努力贴近与寻访,并由作者给出了我们能够获得收益的生活道理。这一点,是这本书将旧闻化成新意的价值所在吧。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八):秋水为神玉为骨,绝代双姝见于书:读《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有感/ 阮玖

  林徽因与陆小曼,花月喻其貌,秋水喻其神,怀玉喻其才,缱绻喻其情。二女合璧,可谓绝代双姝。天下如此多娇女,林与陆不得不提。翻开书,二人的往事从尘封岁月中轻轻飘出来,落了一地的细碎花瓣。

  林与陆被人熟知许是因为她们的恋爱情事。陆小曼早年定亲王庚,后与徐志摩结为连理,在痛丧夫君后与翁瑞午一同生活。林徽因的眼波曾在徐志摩身上流转,然而她最终嫁与梁思成为妻,后遇挚交金岳霖。除此之外,臣服于二人旗袍下的男子不计其数,而真正对她们生命起重要的影响也许只有这几位。

  从初步相识,到渐渐相知,再到真心交付。一切缘起于最初偶然却宿命般的相遇,相遇后才有惺惺相惜与长情陪伴。从书中我们可以窥见陆小曼和林徽因在与后来的恋人初遇时曾迸发出怎样的光芒,也看见她们如何抉择自己的终生伴侣。婚后林徽因与梁思成相濡以沫、携手共进,而徐志摩和陆小曼却争吵不断、磕磕绊绊。彼此迁就和慰藉是让爱情在婚姻里延续的真谛,恋人的陪伴对女人而言是何其重要的呵护。陆小曼和林徽因在丈夫之外,还有男子甘心默默陪衬。林徽因之于金岳霖,陆小曼之于翁瑞午,何尝不是心上的一颗朱砂痣呢。

  然而世人对二女的了解是否仅止于此,唏嘘于她们的情事,却不知二人的父母与家庭。林徽因是人们眼中无瑕的美玉,父亲是才子林长民。但她是妾室所生,因而早早成熟独立。陆小曼有优越的家室和显赫的背景,自幼被捧在掌心,个性娇纵。细细想来,二人性格似乎已经注定了二人的命运与殊途。但也正是相异的个性使得林幽如兰桂,陆艳胜玫瑰,气质迥然,皆为传奇。

  假使女子只有貌而无才,那她也许只是一只待折的花枝,折了就离腐朽的死亡不远。而才情,是女子曼妙身姿下的根系,使得女子区别于庸脂俗粉。气自华,诗书使然,林徽因和陆小曼亦是如此。林擅诗歌,一树的花开满了多少个人间的四月天,《笑》镌下神与美、诗与画。相较之下,陆小曼似乎一向被认为只是朵交际花,是众人倾倒的名媛,实则有翻译作品、散文、小说等流传至今。尤其《哭摩》一文字字泣血,待到铁树开花,枯木发声也要唤回爱人,实在不忍卒读。除文学造诣外,林陆二人均擅美术。陆小曼是画家,有的作品清纯灵秀。林徽因长于建筑,于国徽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颇有贡献。

  王勃《七夕赋》有云:“金声玉韵,蕙心兰质”。金声为二女之貌美,玉韵似双姝之才情。而蕙心兰质,恰是林陆之内在。蕙心、兰心,蕙兰之花蕊也,冰清玉洁之致。一言以蔽,可谓真、善、美。不失其率真、不掩其善心、葆有其大美,林陆二人,盈盈一身秀骨!

  林徽因与陆小曼,哪里是千字能写完的呢。两女光彩如明珠,是人生传奇,也为世人好奇。露重风斜,满庭落花,佳人已逝。幸有书在,忆海拾贝,林陆如生。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九):是什么造就了两位才女悬殊的命运

  一提到林徽因,人们自然会想到陆小曼,她们被人们称为绝代双姝。本来是两个毫无姐妹血缘关系的人,因为经历相似,命格迥异而常为人习惯并相提论。她们同为才貌双全的女子,同在社会上因文笔才艺而著名,却最终林徽因安享晚年,陆小曼孤守人生,此间种种皆从徐志摩为一转折。

  林徽因虽与徐志摩为初恋,却深知其有家室不可为之,他同张幼仪的感情并无不妥,尽管浪漫甜蜜的感情让人着迷,却不如梁思成的爱来得稳固、来得踏实。林徽因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对建筑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选择同时喜爱建筑的梁思成,或许比风花雪月的徐志摩更忒切实际些。陆小曼当时也是上海社会一名媛,琴瑟书画样样精通,又是天生丽质,自然驳得众多男士的追求。然而陆小曼为何偏偏选择了婚姻有所变动的徐志摩?为何选择背上拆散别人家庭的恶名?以至于通过家庭、社会、友人的重重阻碍,小曼终于同徐志摩走到一起,本应是新的开始,可却未能幸福相守。两位才女如此悬殊的命运,大概要追溯到不同的家庭经历了。

  多数人提起林徽因,头脑中映射出的便是一种文雅气质的女性形象,那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恬静之美,却少有人会想起她糟糕的童年。林徽因同父亲和继母长大,她一面恨父亲对待母亲的态度,另一面又气生母的不争气,从小体弱的她别无他求,只愿有个美满的家。虽没能如愿得到家庭温腻的宠爱,她却怜爱同父异母的弟妹们,照顾他们的起居。正是这样的家庭造就了林徽因敏感、谨慎的性格特征,以及外柔内刚的品质。她努力塑造自己,聪明的她收到祖父的影响,不仅学业优秀,后期还留学海外。可以想象,当这样一位才女在遇到徐志摩时,她带来的吸引力非同一般,从她的早年家庭经历来看,又是多么渴望一份温暖和家的归宿。然而徐志摩的身份并不可能给予她所想要的生活,那些感情是真实的,也是刺痛的,她选择了做知己而非伴侣,既是份勇敢,也是种智慧。

  相较于林徽因,陆小曼的童年生活好了很多,她因自幼体弱受到父母更多的照顾,得益于母亲的多方面细心培养,陆小曼出落成才艺佳人,很早就出入于上层社会交际圈中,她喜欢备受瞩目的感觉,喜欢光彩照人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她灵性与正直中透着股自信和高傲,以及对纸醉金迷生活的不可抗拒力。当遇到徐志摩的时候,她做出了同林徽因相反的选择,逆着父母的反对,徐家的反对,社会的冷眼,最终同徐志摩结为夫妻。岁有圈内名人相祝,可从梁启超所用的贺词上看,二婚、希望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坚守到最后等,当时社会舆论的态度可见一斑。

  陆小曼与徐志摩这段不被看好的婚姻,并未如童话般逆转悲凉的结局,虽说彼此相爱,却是种错了位的爱,陆小曼过惯了奢华的生活,而徐志摩因与张幼仪离婚,生活自然也拮据起来,为了满足小曼的生活,徐志摩开始忙碌接课讲课,疲于奔波,不仅永远与自己梦寐的感情生活无缘,还为此最终在一次航班中,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如果不是因为陆小曼的生活奢侈,不是因为她不顾徐志摩的感受只知沉醉于灯红酒绿,徐志摩也无需这般生活,更不会去乘坐航班,从一开始不接纳小曼的徐家,更是怨恨交加,到死都没能让小曼迈过徐家大门。爱人的死让小曼着实好好震惊了下,接着是天翻地覆的改变,她戒了烟,断了乱世的酒会,只一人懊悔为何不早些醒悟,她开始整理亡夫的手卷,也如亡夫一再期待的那样重拾画笔和文雅的气质,然而这些都已为时过晚。小曼有着不亚于林徽因的才华与美貌,也如愿与徐志摩走到一起,可最终的结局不能不说是她多半的原因造成的,如果她不选择徐志摩,或许阻碍会少很多,如果她肯踏实度日,或许可以同爱人长相厮守,如果她不那么骄傲奢华,或许她的才华可以绽放更多的光彩。然而,这些仅仅是如果。

  一个人的早年经历很重要,选择亦重要,然而这其中的关键,是一个人成长中所形成的人生观念,最基本的品质。陆小曼没有什么不好,她爱得真实,爱的执著,她勇敢自信,不屈服命运;林徽因并无特别,她过着普通的生活,有着相同的社交圈,她童年艰辛,后为人妻母持家过日。只因人生追求不同,意志不同,命运竟从岔口越走越远,无法回头。然而,林徽因与陆小曼的成就,以及她们的故事,仍为世人所流传,所感叹。

  《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读后感(十):人生精彩在自我

  人生精彩在自我

  ——读《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

  滁人也

  林徽因一点儿也不左,陆小曼也并非一直向右。

  ——题记

  涉及林徽因、陆小曼的书,我看过多本,如《光阴似水,待你如初——陆小曼的烟火人生》《梁思成的前世今生》《徐志摩传》《林徽因传》等,大多以其中一人,或者以其相关的某个人为切入点,然后不由自主地涉及了这两个人。而从两个人的角度、以对比写法来呈现的,却只是这本《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

  该书的作者是张靓,现为青春文学杂志《花寂年》的副主编。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新生代作家。她从林徽因、陆小曼两个人的幸福体验、爱情观、生活观等方面入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夹叙夹议,以思辨的笔调,对两位主人公的生平主要经历,尤其是在爱情、工作、婚姻等方面的经历,娓娓道来,并配上不少点评,为读者了解这对民国才女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视角。

  该书一共分四章:爱与被爱,是女人们的选择题;你若安好,才是晴天;我的才华,配得上美貌;真善美是生命最傲娇的姿态。另外,还以“附录”的形式,在书的最后呈现了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和陆小曼的《皇家饭店》。

  该书评价林徽因总体感觉非常自然:早早的就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夫婿的时候,以自己的志趣为重要标准,因此选择了同样学建筑的梁思成,而没有选择浪漫盈身的徐志摩,婚后注重经营自己的婚姻,哪怕是金岳霖用诚心打动了她芳心的日子,她依然过得理性、实在。因此,林徽因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同时在事业上也颇有建树。作者说:“婚姻是一门艺术,只有夫妻两个人达成一致的共通点,拥有相互同等的价值观,他们才能因爱而将自己的婚姻紧密相连。”或许,这就是作者在给本书命名时说“林徽因向左”的原因吧?

  可是,陆小曼难道不爱徐志摩?该书作者给了读者非常明确的答案:不是不爱,而是爱得刻骨铭心。这从徐志摩发生空难后,陆小曼从此毅然决然地从灯红酒绿中抽身出来,从此要做一个徐志摩心中的“新女性”一事上可以看出来。但是,陆小曼的爱情、婚姻经历注定坎坷。她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被宠任性,嫁给军官王庚,不可能得到风花雪月的浪漫。徐志摩,这个因为爱情而出名的诗人,恰恰是陆小曼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于是,陆小曼与徐志摩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走在了一起。但是,爱情不等于婚姻,徐志摩的浪漫,更多的在诗中。徐志摩爱陆小曼,但他不可能跟着陆小曼“任性”。这样,陆小曼就开始了奢靡的生活,并不知道珍惜宝贵的爱情和令人羡慕的婚姻。这个时候,徐志摩空难离世,陆小曼才恍然惊觉,遗憾的是,觉醒得太迟了。这之后的岁月,陆小曼一改“交际名媛”的形象,与医生翁端午过上了烟火夫妻的真实日子。陆小曼“向右”?笔者不是很认同。笔者以为,陆小曼有过一段与林徽因完全方向相反的日子,但是,终究来说,陆小曼的人生,是从“右”到“左”了。

  人的一生,是向左还是向右,到底由谁说了算?从林徽因、陆小曼的传奇经历中,读者你或许会和笔者一样感觉:人生精彩,自我左右。当然,这两位民国的“绝代双姝”,到底其人生向左还是向右,每个人的评价可能都不一样——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作为距其时代较近的“后人”,我们的评说是否中肯,又有待后人评说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