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斯特雷波》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雷斯特雷波》是一部由蒂姆·赫瑟林顿 / 塞巴斯蒂安·荣格尔执导,蒂姆·赫瑟林顿 / Michael A. Levin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雷斯特雷波》观后感(一):回家吧!
六个月前,他们回家了!
we put a step forward,they put two steps backward。
也有幸存的感动。
对于战争不想多说什么,人们对战争的解释已经太多了,也太不真实!
最后。
但愿我们都可以 斩钉截铁的走向回家的路!
go home ,without doubt
----《雷斯特雷波》
《雷斯特雷波》观后感(二):据说 是纪录片
不过很多镜头探究起来,都有点“伪纪录片”、“摆拍”的嫌疑。
片子的基调就是美国人打救全世界的陈词滥调,在看片的时候,我心里给它打了3星,同时也有预感:imdb上肯定是口碑不俗。原因无他——美国人就好这一口。
首先是战争的理由,正如片中无数次强调的:会给你们更多的工作机会。换言之,就是让你们更富裕。
其次是对战争的态度,正如片中对话访谈不断呈现的:美国人对战争是厌恶、悲观、反感、不情不愿的。
然后是战争的手法,正如片中呈现出来的:美军装备精良,战术优秀,稳打稳扎,步步进逼。美军终将取得胜利,这是毋庸置疑的。
美国人通过电影告诉世界上的一切反美力量:“哥帮你们打掉独裁政权,给你们提供就业机会,是你们救世主,可你们不但不理解,还要组织游击队来打哥,还长年累月地打,打得哥很桑心,很委屈。哥劝你们放弃吧,你们再咋整,也斗不过哥的,搞来搞去,只不过在浪费你们自己的时间,不如放弃罢啦~”|
美国人通过电影告诉国内的群众:“我们的孩子在境外流血牺牲,他们为之奋斗的是一个高尚目标,我们终将解放全人类。艰难和困苦是目前的现状,需要你们纳税人的大力支持,与政府共度难关。”
关于美国人为什么要东打西打,是不少看多了战争片的升斗市民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但在此问题上却始终鲜见专业人士发表看法。实际上,大家对美国真正从战争中获得的利益早已有不少似是而非的揣测,比如转移国内矛盾、战后瓜分权益、推广自身理念、贩卖军火发财等等等等,好莱坞的电影从未告诉我们答案,也许真的应该就这些问题专门去拍一部片子。
《雷斯特雷波》观后感(三):管窥蠡测
我们不知道。
我总觉得电影之所以称之为电影,是因为其特殊性,惊险的镜头所表达的是对大量的普通人和主角之间的对比。
可能片子本身不怎么样,还有洗脑的嫌疑,但是拍摄这个片子的人确确实实成了电影。
这部电影我觉得视角上是非常微妙的,你一个战地摄影师,你能干什么,看着身边的同胞一个一个死去?这种对自身角色的取舍,脱俗。在政府,军方能容忍的“真相”和真相之间挣扎,取舍。就一部电影的意义而言,分离道义层面,这个视角是非常巧妙的,很多事情他不说,很多事情他也不能说,但是他可以着重,可以暗示,可以给你看表情,可以让你听语气。从这些镜头里面可以看出一定的反战情绪。你知道战士们身心俱疲,战士的家人们也如此。亲历前几分钟还好好说话的人,在未来不知什么时刻就可能逝去是多么残忍。而这一切,皆是因为战争。从单个生命的生死可以联系到我们的抗战,血的代价不是随便说说的。从这个角度,希望可以让大家理解为什么中日“老是”不开战。战争不能真正解决什么。我不支持战争。
这个电影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到了绝境里面了,没有退路,要么生,要么死。
再反观我们自己,美军换成日军,翻译官翻译的语言换成中文与日语。这种角色的转换,我们国家也经历过战争,我们的心理定位的改变,可以让你更容易看清战争的真实面孔,也更容易审视我们自己。
《雷斯特雷波》观后感(四):.....we're not hunting animals, we're hunting people, hearts and minds........
..............
hey, cunningham, on a side note, hows the fam?
hows the what?
the fam,
the family ?
illy.
good, theyre pretty good
were they happy to see your crazy self?
yeah, yeah, it was a good time, man.got to hang ou at the ranch and everything like that, you know.got to see prett much everyone in the family almost.
your family owns a ranch?
of course.
like cows and pigs and chickens and horses ranch?
like what kind of ranch then?
its like a ranch just with like land, you know,with gates and stuff and trcuks and whatnot, some guys some wildlife, you know, that you shoot at.
okay, s its just a whol bunch of land that they kill stuff on?
yean, its kind of like this.
yeah, but we're not hunting animals, we're hunting people,
hearts an minds
yeah, we'll take thier hearts, and we'll take their minds.
................
《雷斯特雷波》观后感(五):呵呵,笑死了,关键是这哥们一长大就去当兵玩枪了
187
00:16:01,110 --> 00:16:05,950
在俄勒冈长大,13岁的时候 大概就没糖吃了
188
00:16:06,020 --> 00:16:10,220
因为老娘是个TMD嬉皮
189
00:16:10,290 --> 00:16:14,800
她老是做,像是 小嬉皮做的事,我想
190
00:16:14,860 --> 00:16:22,340
191
00:16:22,400 --> 00:16:25,240
192
00:16:25,300 --> 00:16:28,240
193
00:16:28,310 --> 00:16:33,420
194
00:16:33,480 --> 00:16:38,490
我有把玩具水枪 一个海龟,都被父母拿走了
195
00:16:38,550 --> 00:16:40,490
因为它叫"水枪" 就带个"枪"字
《雷斯特雷波》观后感(六):雷斯特雷波的旋律
我喜欢看电影,不单单是因为电影画面,对话或是情节本身,更是因为电影里的配乐,因为每当音乐响起,总是拨动情感最深处的那一根弦,让人兴奋至极也好,让人泪如雨下也罢。当然,这里的音乐可以是实在的,也能是虚无的。
就像这部《雷斯特雷波》,从头到尾,只有片中真实主人公那不成一曲的吉他弹奏,像碎片一样散落在自始至终,尽管没有气势磅礴或是柔美和旋的原声音乐,但我却能感受得到在那个狭窄山谷里回响着的旋律,丝毫不悲壮,丝毫不感伤,丝毫不振奋人心,丝毫不引人怜悯,只有沉重二字可以形容,或许连这个词都远不能及,而只能一声叹息。
纪录片的风格就是如此,特别又是关于发生在最近的战争的题材,不能不让人有此体会。处在和平年代久了,自然就常常忘了千百年前纷飞战火的戎马沙场,离战乱的地方远了,自然就想不起炮火与枪弹中的死亡与哀嚎。这样一部影片,让人能近距离的感受那一份窒息,看完后不论有多少感慨,多少愤懑,多少批判,都觉得无力,毕竟自己只是一个冷眼旁观者,没有资格去评论,也没有资格去感叹,这只是事实,活生生而又血淋淋,离现实很近,却距现实又很远。你不能想象这是怎样一副画面,可你又能通过每一次真实的对话,每一个模糊的镜头,体会到那份切身的恐惧。
也许你是在电影院,或是坐在电脑前,不过把这当做一个茶余饭后的消遣,也许这个电影没有《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拆弹部队》那么惊心动魄,峰回路转(可能其本身就称不上是一部电影)。也许这里没有针锋相对的交火,看不到战士应声倒地的瞬间,也许这里只有一些拼接起来的零散画面,抖动的镜头甚至都看不清发生了什么。也许这里只有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画面,带着几句粗口,弹着吉他,抽着香烟。
这不是电影,因为这里没有理想,这就是现实,因为这里充斥着生活本来的面目,我们感受不到,不是因为它从未发生,只是没有用心体会。
“你在撒谎”。当一个士兵在看到中士死在身旁的山坡上时,他这样说道,满脸的呆滞与不相信。就好像电影里的情节一样,但却来得更撕碎人心。这里没有鲜红的血液流淌,却能体会到死亡的沉重,士兵,塔利班,还有平民,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成为牺牲者。这里没有剧本的环环紧扣,却充满了故事的五味杂陈,这里没有主角,镜头跟随的美军部队只不过是带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切入者,这里只有关于生命的记叙。
那些生活在山谷里的阿富汗居民,生计不能保障,却经受着不知何方而来的死亡的考验,那些被征入谷的美军,喊着为国效力的誓言,最后也只能为自己而战,还有那些似乎是躲在暗处的武装分子,像一群疯狂的宗教徒拿着属于自己的信仰武器。
文化的激撞,信仰的争端,或是利益的角逐。 不管是什么,都是一场属于人类这个物种的沉重,和死亡与争斗周旋,本不是生的意义,却只能成为最终的归宿。
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你说很远,但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其实我们也少不了与一切的瓜葛。可能你看了也就惊叹一下美军的装备,咒骂几句政府的盲目,或是对阿富汗感到无助。
其实我们也能从身边做起,从身边改变,或许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多几分互换的诚心,在冲突发生的时候,多几分冷静,在文化与文化交互时,多几分容纳。或许战争与我们无关,但谁又能说战争不是具体文化生活的放大,不是我们交流互动中争端的表现?
《雷斯特雷波》观后感(七):大刀像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讨论此部电影之前先要纪念一下导演之一蒂姆・赫瑟林顿(Tim Hetherington),就是刚在利比亚被弹片击中身亡的那位战地记者。
所以现在你知道这部纪录片是有多真实了,阵亡时哪有交党费一说,炸弹哪有只炸恐怖分子不炸平民一说,反正这部纪录片会毁了所有你对战争大片的幻想,所谓前线作战不会情节跌宕起伏你方唱罢我登场,更不是英雄主义肌肉男的摇篮,可能连血肉纷飞的场面都很少,如果你在看了《猎鹿人》或者《野战排》之后仍不能理解人们对于越南战争的复杂感情,看看这部纪录片可能会有帮助。
有些人说这部电影不能算是纪录片,因为导演根本没有立场——这些人一定是被迈克摩尔教育多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了。我倒是觉得纪录片应该仅提供材料,而由观众来判断是非——纪录片的目的本来是客观记录,而现在的趋势好像自己没个立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拍的是纪录片。像《海豚湾》虽然制作精良感人至深,但单方面的论据说辞实在太多,噼里啪啦给你批判一遍,不由你接受不接受,太不讲理了。咱们就不提迈克摩尔了,这个厮拍纪录片就是个流氓。
还有人说这部纪录片完全西方视角,那就更是搞笑了,那样的话何必把误炸平民拍出来?我觉得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看到对阿富汗国民军采访,这些人一定被阿富汗平民描述成“阿奸”,美军又不可能完全相信他们,他们夹在中间的感受没人关注过啊,如果有人拍的话一定很搞笑。
其实如果对照伟大的祖国对于抗日战争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美军在山区的部署其实就是“鬼子进村”;而反抗分子当然就是勇敢的“游击队员”了;现在这么多同胞被杀,村民当然要护着“游击队员”了;而同时还有充当翻译和苦工的“汉奸”阿富汗国民军。而这样的冲突又仿佛永远不会被解决——我们普通人只不过是双方绑架的政治棋子罢了,美国人当然不会真的在乎“给你工作,让你们更加富有”,塔利班难道会真的在乎寻常百姓吗?会真的在乎保家卫国吗?
“保家卫国”要拆开来看,“保家”保的是你家和他们没关系所以当然不保,“卫国”卫的是他们自己的国他们自然要卫了。
《雷斯特雷波》观后感(八):反思推销民主的战争——《雷斯特雷波》观后感
纪录片《雷斯特雷波》除了含蓄地宣扬美国大兵的风险精神外,在客观上还将观众引入了对目的在“推销民主”的战争的思考。问题主要有两点:1.为了在另一国家建立西式民主制,强制本国国民参与战争(有可能会失去生命或给一个幸福的家庭带来不幸)代价是否太大?2.推行民主的士兵们并不全然懂得民主的方法与真谛,当他们用伊斯兰世界不受欢迎的方式同当地居民打交道时、当他们错杀或者可能是滥杀平民时、当他们以战争的极端状况为理由拒绝赔偿平民损失时,战争的合法性就要经受严厉的质疑:以民主为目的的战争能够用非民主的手段推行吗?
《雷斯特雷波》观后感(九):那头牛
在这个话语权失衡的时代,没人愿意探究那些看起来似乎是不可理喻的阿富汗人的想法和感受,没人去想为什么他们跟脑子坏掉了一样,非得要拿着几把破AK和火箭筒跟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鬼子死磕。
除非...除非这些掌握话语权的巨人们偶尔想尝一丁点新鲜的东西,我是说一丁点,恩。
——但显然在这部片子里,他们并不像这么去做。
其实,我很想知道那头牛到底是怎么死的...
是如那帮军大爷所说,它闯到了基地破坏仪器,把自己搞的奄奄一息,善良的大兵们不忍心看下去,帮助它超度
还是,因为那个“这里最好的”厨师难得跑到他们哨所,为了让大家开点荤……
为啥,我当时就想起来电影里日本鬼子进村的场景..
很明显,导演也不想让我知道——那头可怜的牛出现的唯一一次,就是结尾片花里脖子被捅上一刀的一幕
tw, 电影里某人手里玩的那把军刀确实不错,我很想买一把...
《雷斯特雷波》观后感(十):战争中的人
时间是剂遗忘的药,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打响之时,多少人紧盯新闻,如看战争大片一样看着这场号称第一次实况直播的战争,而之后,哪怕美军被街边炸弹炸一次,中国媒体都会跟进报导,我们几乎可以数着美军伤亡了解进展。然而,到了今天,也不知道是那边形势开始大好,还是媒体懒得再关注,仰或是有了比那里更糟糕的地方吸引目光,来自伊拉克的新闻瞬间几乎消失。伊拉克尚且如此,在这之前发生在中亚山谷中的阿富汗战争就更少人关注了,这里似乎只有突然又出现拉登的声音的时候,才被连带提提。但在2010年,两部纪录片将我们重新带回了阿富汗的军旅生活,一部是来自美国的备受好评的《雷斯特雷波》,另一部是来自丹麦的《阿玛迪罗》,两部影片虽然关注的是两个国家的士兵群体,但是却都指向了相似的现实和内心世界。
两部影片最相似的地方莫过于人本身,尽管是不同国家的士兵,但是他们对于生活、对于家人、对于朋友,对于战争的态度是那么的相似。两部影片的开场都有临行前的欢声笑语,都是些年轻的面庞,相互打闹,嘻嘻哈哈。美国大兵们对着DV记录着出发路上大家的打趣,而丹麦大兵们更加青春,临行前找来脱衣舞女尽兴玩闹,而在《阿玛迪罗》中也不时出现丹麦大兵在军营娱乐时以看成人电影消遣的镜头,这个年龄段的荷尔蒙之旺盛令人感到真实,也为随时可能丧命的士兵感到一丝揪心。我个人相对更喜欢《阿玛迪罗》一些,它让我感觉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战场生活的感觉,从记录营地和战场现实看,两部影片都是在真实场景跟拍,晃动的镜头和真实的枪炮声都令人身临其境。而或许由于美国军队驻守的征地是一个高山山头,重在驻守,而丹麦士兵驻守征地还承担更多消灭反抗分子的任务,《阿玛迪罗》的战争场面显得更激烈,乃至惨烈,特别面对残酷镜头上,《雷斯特雷波》有所收敛,而《阿玛迪罗》则直面残酷,虽然过于血腥的镜头也马赛克处理,但是已经足以令人感到战场的残酷。而两部影片中,士兵面对镜头的陈述也各有特点,《阿玛迪罗》重在现场陈述,在军营中,士兵们说出他们的所感所想。而在《雷斯特雷波》中,很多都是事后的聚焦采访,士兵们说出对或者一场战斗,或者一个牺牲的战友,或者自己中弹受伤的感受。这两种方式并未绝对的好坏之分,前者更能突出现场的真情实感,而后者是经过沉淀的感受,常常包含更丰富的情感,倒是作为观众将两种叙事交织在一起观看,能感受其中更触动人情怀的共性。
两部影片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动情点”,而《雷斯特雷波》中一位中士牺牲后,一位战友的反应最令我印象深刻。正如片中有位士兵所说,当听说有人牺牲的时候,总会在脑中把熟悉的战友过一遍,希望不是这些人,然而现实又常常残酷的让一个昨天还在跟你对话的战友,今天就血肉模糊的成为一具尸体。
“嘿,谁挂了?”
“鲁格中士他们在上面?”
“什么?他们在哪?”
“冷静冷静”
“什么?怎么了?”
“TMD冷静”
一段急促呼吸下的对话将这种不敢相信战友离去的绝望之情表露的充满残酷的冲击力:
“那不是鲁格中士,你在撒谎,是吧,哥们?”
“我为什么要撒谎?”
“他哪里中弹的?我得看看”
“别看他”
“很重吗?告诉我,兄弟,告诉我,兄弟”
“来的很快,很快,我们无能为力,哥们!”
年轻人们总是可以更快的相互熟悉,更快的打成一片,何况在战场这样的环境中。然而,也正是在战场这样的环境中,死神又快速的夺去你熟悉的朋友的生命,让你感到痛苦、猝然,接着是对自己接下来未知生死的恐惧。
除了美国和丹麦士兵们本身,两部纪录片都跟随着士兵们的战斗行动和当地建设工作,深入到了冲突中的阿富汗普通百姓之中。从他们身上,你能深刻体会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真实状态。他们渴望和平,渴望好好过日子,但是,一边是塔利班曾经的高压统治,和如今对与美军合作者肉体灭绝的威胁;另一边是对来自异国的武装力量的不信任,以及合作的犹豫,阿富汗人民已经见证了太多的承诺,也同时见证了太多的欺骗,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也经历了太多死亡。美国和丹麦军方官员都深入民间,承诺帮助他们建设家园,特别丹麦军方每次军事行动后,还会承诺赔偿这个过程中被打死的牲畜,美军也愿意耐心的跟当地人民讨价还价赔偿些冲突中的损失。但是,这一切显然无法获取当地人民的信任,他们一旦合作,第二天就可能被塔利班割断喉咙,甚至只有迫不得已之时,才悄悄的来到盟军驻地,获取一些救命的资助。塔利班打着反抗侵略者的旗号,让当地百姓活的更艰难;北约驻军打着反抗独裁者的旗号,让当地百姓活的更艰难;这正是比现状更令阿富汗人民纠结的现实,总是看不到希望,总是在空洞的承诺中继续艰难的生活。在两部纪录片最后,尽管经历了磨砺与悲伤,但是美国大兵和丹麦大兵都在兴奋中踏上了归程,而当地人没有归程,只有扎根生活的大地,在一场被动卷入的长期痛苦中陷入漫长的等待,和平何日来?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e3841938c75351e1b211c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