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的观后感10篇

2018-02-21 21:2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的观后感10篇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是一部由安德鲁·亚当森执导,乔芝·韩莉 / 斯堪德·凯恩斯 / 威廉·莫斯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 / 冒险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观后感(一):《纳尼亚传奇》:信任勇气智慧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09157582.html

  纳尼亚传奇1-2005

  一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的片子,听说评价不高,就一直放在电脑里。最近0day出了第三部,我的系列片补完计划也该看到这个系列,正好拿出来看。看完之后,果然不出所料,是一部超级闷的大烂片。

  这部影片面向的是儿童观众,所以整个影片的情节都很儿童话,就跟童话书里的一样邪恶的女巫统治了王国,善良的四兄妹联合被压迫的人们一起反抗她,并最终取得胜利故事,简直是弱智的可以。如果说情节弱一些,影片可以在叙事上突出自己特点,可是本片没有这么做,竟然是平铺直叙流水账一样的讲述着故事,很乏味。这样一部影片,我在看片的过程能不睡觉吗?

  脸谱化的人物苍白的对白,模式化的情节,可以说本片没有任何特别值得欣赏地方。本片的节奏超级拖沓。在影片前一个小时,只讲述了四兄妹进出衣橱的事情。这么简单的故事,完全可以用十分钟搞定,竟然罗哩罗嗦的弄了一个小时还多,真不知道编导想表达什么。影片接下来又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讲述逃亡以及遇到大狮子的过程,这段故事也抻得太长,一点必要也没有。只有最后高潮的接近三十分钟的场景,那规模宏大的打斗,结构还算紧凑一些,也使犯困的我打起一些精神来。整部影片看来,编导用了很多无意义镜头表现情节,经常在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上将镜头停留时间过长,根本没有必要。所以,硬生生的将这部情节简单的电影抻成了140分钟。

  通过情节可以知道,本片是一部魔幻片,可是我除了影片结尾那段打斗之外,我一点也没感觉出这是一部魔幻片。大部分的影片时间内,几乎没有特效,只有白皑皑的雪,绿色森林,和几个半兽人。难道是影片的特效制作,全投入了片尾的大决战?不管如何,不均衡的场景设计,使得整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大打折扣。前半部的影片,看起来像一部超长乏味的电视剧

  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本片演员相貌。搞不清本片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电影。我对于影片的背景并不了解,只能通过画面猜测,应该是一部按照大片规模拍摄的魔幻片。那就应该符合大片的制作水平,演员可以没有大牌明星,但至少应该养眼吧。可是本片的四位主角,养眼都称不上,只能说是相貌平平,非常一般。女人没有漂亮的,男人没有帅气的。真不知道,编导从哪里找来这么几位小演员来这样的魔幻大片里做主演。其他演员也是如此,全片稍微有些名气的,只有Tilda Swinton,可她在好莱坞也不算是一线。难道制片商还是因为要制作片尾的宏大战斗的特效,消减了演员的费用,请来了这么几位不出名,报酬低的演员?不过要提一下,Georgie Henley的表演还是不错的,很有灵气。

  可以说,本片缺点多多,但是本片还是有些优点,比如场面宏大,画面自然音乐大气等。而且在这140分钟内,它教会了小孩子几个大道理:要信任自己的亲人,信任自己的朋友,面对恶势力要有战斗的勇气、要勇敢,而且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寓教于乐,这就是一部超级大闷片告诉我们的大道理。

  综合来说,一部按照大片规模制作的魔幻片。弱智的情节,缓慢的节奏,以及相貌一般的演员,使得这部影片沦落为一部二流之作。不看也罢,省下的人生140分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纳尼亚传奇].The.Chronicles.Of.Narnia.2005.BDRip.X264.iNT-TLF

  序列:0224

  2011-03-15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观后感(二):万岁,好莱坞的流水线

  (呃……如果看到无极和血馒头,请不要怒,这又是一篇旧文,而且还是敷衍老师作业

  下《Narnia》看。

  这是一部不用介绍的片子,至少对于我们这些有很多闲暇时间的人来说,不用介绍,是一部票房飘红的好莱坞大片。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和畅销书一样,是流俗的同义词,受到我的格调高雅室友们联合抵制。我不得不偷偷摸摸戴上耳塞,羞羞答答拉上床帘,然后一路快进。之所以要看这部片子,一是为了写影评交作业,二是因为我想看看电影会把这个我十年前无论如何不能读懂的童话改编成什么样子。所以是带着谜题看了一遍。

  当然,结果应该用乏善可陈来形容。充满了俗套的玄幻元素神话元素,比如通过一道门走进另一个世界,比如胆量和灵魂成长,比如农牧神、女巫,还有一个就是我当年一直没有弄懂的狮子为什么自寻死路,现在明白过来后发现是对耶稣受难的模仿。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充斥了其母体好莱坞的人物元素和叙事元素,比如童话里沉稳干练、十足英国绅士派头的鼹鼠先生变成活蹦乱跳、咋哇乱叫的小跟班,和《木兰》里硬生生塞进一条自以为是、专门搅局捣乱的小丑龙一样,让人忍受不了

  不过平庸的电影未必没有值得记录的地方。其实归根到底不是影片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原创性的创意人情动于衷,而仅仅是它用以拼凑成自己的一些固有元素本身的效力,让人一层一层掉鸡皮疙瘩,或者打动人心,使人暂时性情绪激昂。比如叛徒二哥回头是岸了,大姐小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大哥却一脸严肃深沉,让他回去睡觉,在他擦自己肩而过后,劳动人家转身,故作轻描淡写说一句以后不要乱跑了暗示兄弟情深暗示谅解宽恕。这种场面如果再配上竖大拇指和眨巴眼睛,就是最完整典型的好莱坞套路,看多了直起鸡皮疙瘩,比看样板戏还冷。另外就是大敌当前大哥扬刀立马,充满依恋地对一边的人马头说你会一直在我身边吗。人马头点头。刚看完《Brokeback Mountain》有点过敏,总怀疑戏外有戏,大哥和人马头有一段断背情。这也还是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老把戏,不过看过之后仍旧让人产生一种易水壮士慷慨悲歌的万丈豪情,简直要大腿一拍,大叫妈的,大丈夫自当如此,保家卫国,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然后在自己一立方米大小的小衣柜里翻找暗格。

  所以说,有一些东西,因为深深地植根在人性里,无论多么泛滥地使用,还是历久弥新,永葆效力,比如男人的暴力欲望,比如女人的爱美之心。

  平庸的影片一般是四平八稳的,出不了大错,不会引来一片骂声。这种导演与其说是在创造什么,不如说是在拼贴什么。在好莱坞这个体制完善的庞大电影生产线上,一切低风险的电影元素早就经过无数次安检而获得免检资格,陈列待取,所以一般的大小导演,安守本分,不想在艺术性和思想性维度出彩,全心全意筹办视觉盛宴,同心同德共创票房佳绩,好莱坞的资本优势技术水平绝对不会让他们名声挂彩。C. S. Lweis就是这样一个乖导演,可以称为好莱坞“体制内”的模范职员。所以,平庸的导演、平庸的演员、平庸的影片与品味一般的观众、站街女一样的市场合谋,协同制造出一个票房一路走高的光鲜数据事实也好,假象也罢,商家挣钱,观众娱乐,散场走人,各回各家,各吃各饭。

  但是我看完电影吃完饭还得补赎原罪一样写影评。还得绞尽脑汁看能写出点什么新颖怪异的东西出奇兵占领注意力。于是不由得想到《无极》,想到馒头,想到很多根本不搭界的东西。

  先说“无聊之极”和馒头。

  想到其实“无聊之极”不能怪陈凯歌一个人,也不能怪剧组那一堆人。要怪就怪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制度化的电影工业。工业的标志机器大生产和标准化生产,也就是一段时间里面可以量产多少多少电影或取名电影的胶片附着物,它们的市场流通量多少;而且可以给这些产品划分为一个一个类型,比如爱情片、枪战片、喜剧片和其他类型无聊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中国大陆的电影业现在没有产量,以至于“无聊之极”只有张艺谋的几部商业片可以作为前车之鉴。那几部板车用自我牺牲方式探明中国电影市场沼泽里某处某处不能通行。陈凯歌的大篷车满可以绕开这几个冒泡的车坑,多走一两步,可是,一贯自视甚高的陈凯歌完全没有吸取经验,在张艺谋栽过的地方摔几个跟头,然后在一个更阴险的泥坑里姿势很不优雅永远奉安了。就说取这个名字,完全延续了自张艺谋《英雄》开始的大而无当的取名方式并推向高潮,《英雄》已经够让人苦笑不已,继而有《神话》,这次更是用《无极》让人无聊之极。

  馒头。现在看到馒头就想笑。馒头成为一个关键性道具和情节搭建平台,不仅是中国电影的悲哀,中国电影工业的悲哀,更是馒头自身的悲哀。

  馒头何罪?

  罪不在己,罪在中国电影工业还没建立,复仇片还没有建立商业类型,也就是说其标准化零件还没有成系统成建制。

  就好像C. S. Lewis的两部电影,既是根据两部名著改编,也是根据好莱坞救世类型片的标准拍摄的,或者说动用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标准化零件组装出自己的产品。两部名著能够搬上银幕,也是因为它们符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好莱坞元素完整齐全。

  从这个意义上说,Lewis是一个很优秀组装工人

  而陈凯歌不是,他应该清楚自己的历史地位是中国电影工业标准化的探索者,他只能是一个一丝不苟产业工人,提供一个不是太可靠的数据给后来的同路人作参考。可是,陈凯歌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艺术家,要拍出自我,拍出个性,拍出能写进电影史的艺术电影。

  其结果是他进了网络发展史、口水史和绞杀史。

  那么,陈凯歌有没有给中国电影工业留下一点可以用作铺路石的标准化碎片呢?

  不是专业人士,不能下结论,反正馒头可以用来沾血治痨病不符合类型片要求,馒头可以引发心理变态和二十年后的迫害追杀,更是匪夷所思。匪夷所思的,就成不了标准化零件。

  从美国经验来看,标准化零件要求简单而直接,可以随时拿来组装。就拿《Narnia》为例,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善恶分明,谁是好人谁又该死一目了然,余下的就是正义历经磨难战胜罪恶,对于道德头脑来说毫不费劲;狮子代罪而死并且获得新生也是西方文明里一个妇孺皆知宗教典故;而且很值得注意的是最后兄弟姐妹四个登上王位时被宣布代表的四种美德,不但属于西方伦理哲学所注重的七种德行,而且将四个人的言行抽象概括,贴四个标签加以标识,也是简单化、直观化的一种手法。

  所以,不得不赞赏好莱坞电影工业标准化的智慧,虽然这种标准化的结果对电影有很大的害处。但是,从自身文化中选取人所共知的文化元素,既简便易行,又能减少宣传观念所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真是何乐不为

  从这个意义上看,陈凯歌很失败。他生造的国度居民非驴非马,人物衣着举止、观念或者举世未有,或者左拼右凑。他以为他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可以给观众完全新鲜的感觉,可是,离开自己熟悉的人情环境、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除了隔膜,观众还能有第二种感觉吗?看过几部英国历史片的我倒是觉得《Narnia》里Narnia自卫军的铠甲忠实于历史原型,简直像看到自己家的东西一样亲切

  最蹩脚的就是那个馒头和馒头引发的血案。胡戈同志眼光很准,一下子看出了最大的问题出在馒头上面。陈凯歌大大地挑战了一次观众的惯性思维。明明抢馒头的恶性罪犯是小谢霆锋,而骗回馒头并出于自卫袭击小谢霆锋的小张柏芝何错之有?馒头应该是小谢霆锋时刻反省自己过错的罪证,而让小谢霆锋从小到大记仇的应该是,比如说,被小张柏芝砸过头盔后留下的脸上的一条疤或者额上一个洞之类的东西,陈凯歌在这里究竟有何匠心?大艺术家的匠心独运起来果真千万人匪夷所思。

  而正像我说的,别的都不是错,错就在于一部市场化运作的电影让千万人匪夷所思,大呼上当。《英雄》至少有一个伪历史主义的命题可供百度历史吧的半历史“精英”们磨磨牙或者磨磨键盘,《无极》什么都没有,除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馒头。

  我这样说,意思当然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著作权属于我们的胡戈同志。

  胡戈同志是好同志。

  再说其他,范围很大的其他。

  其实评论这部电影更多是对自己小时候阅读童话的回忆,所以,对于电影的忠实度很关注。基本上来说,电影没有改变这部童话核心情节,基本上非常忠实。大概是童话已经足够惊险刺激,情节足够吸引人,所以,导演不必冒险改编。

  看完之后在Q上问表妹有没有看这部大片,她的回答很不屑,说谁有工夫看这种低幼档次的垃圾(lè•sè)电影,你看了?我赶忙回说没看,再有时间也不用这种无聊电影消磨,那是慢性自杀。我接着说实际上你应该熟悉这部童话的,就是我小时候那套八卷本连环画《世界童话名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的,里边的一篇《魔橱》。她说哦,我还说怎么我对所有童话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说呵呵,那可是宝书,搜罗极广,可惜现在七零八落,残缺不全了。

  然后想到跑得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洞察。他说过大意如此的一段话,就是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品可以几十年停留在一个核心技术水平上,而外层则用大量的花边装饰和泡沫填充,于是乍看起来世界日新月异,消费品花样翻新,人类生活斑斓多彩。不可不谓之洞见也。

  比如流行歌曲,产量是惊人的,旧歌手宣布退休的寥寥无几,退了的还重新包装重新打拼,而新歌手又通过各种各样的管道涌进音乐圈。

  American Idol,超级女声,我型我show,就是流行音乐圈量产生力军和后备军的庞大滤网,网眼极大。消费社会,对歌手显示出巨大的包容力和最少供一碗饭的养活能力。

  电影工业也是如此,其中尤以好莱坞为最。不停地生产电影,也就不停地为新老影星提供工作岗位和饭碗,于是对所有热爱电影和热爱出名的青少年充满了无限放大的吸引力和灿烂光芒。还是拿工厂作比,可以说流行音乐界和电影界掌握着根本不用担心萎缩的庞大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地,食用过其产品的消费者都有趴在它们生产线上不走争当原料的潜力。

  电影工业有两种原材料,一是人,二是素材。这是两个层面上的材料。重点说说素材。素材其实还是一百年以前的那些素材,无非是爱得死去活来的痴情男女,枪林弹雨里的孤胆英雄救世主,拿菜刀乱砍人的精神病患者,等等。可是,在观众眼里,今天的电影和一百年前甚至十年前的电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今天是数码的,以前是布景的,今天是电梯里,以前是楼梯上,今天是异次元宇宙的侵略者,以前是火星来的八爪鱼,不是很明显不同吗?

  当然不同,花边装饰和填充材料很不同。一如跑得里亚所言,核心没有多大改变。稍微清醒一点的电影爱好者们总在翘首期盼着一个真正富有创造性的电影导演的出现,带给我们真正从未体验过的思想震撼,或者至少是会心一笑。

  但是其实跑得里亚说的话也只是转述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君王说过的话。这位君王叫所罗门,他说阳光之下并无新事。所有新事只是旧事的重新排列。当然,后一句我是有版权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社会并没有超脱一切时代的实质不同,消费社会也只是一个排列形式,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也只是把古人的话换一种环境和形式再复述一遍。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出三代有其道理的。引申到其他领域,则有几大哲学家著作之外的哲学不必读,几首代表性音乐之外的音乐不必听,几部经典电影之外的电影不必看,等等说法。

  所以,还可以说,除了我那套八卷本连环画之外的童话集可以不读。

  由此推出一个关于文明的论断:知识的增殖,文明的进化,就是排列形式、花边装饰和填充材料的膨胀过程。这种过程在古代中国的存在方式是盛产学问家,在西方则盛产思想家。而我们仍然乐此不疲,以为自己掌握了新知识,懂得了新道理,获得了新生命。

  所以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我开始觉得为了一部烂电影生气太不值得,因为除了几部经典电影,别的都不过是花边和泡沫,而花边和泡沫的目的是造成一个假象,即包裹花边和泡沫的那层画皮下面是不带一点水分的干货。既然我纯粹为了娱乐,为了消费社会里紧张学习或工作之余的娱乐,没有必要动真感情,否则厂商会歪嘴笑的。推广开去,对于娱乐界造假也不必大惊小怪,拿着话语权叫骂追打,例如花儿事件,有些人就明显缺乏娱乐界的平常心态,长篇大论声讨花儿,真好像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腐败的大宋朝廷,要替天行道,恭行天罚;或者活在上古三代大同世界,白茫茫一片人心真干净,花儿们是路拾遗导致大家夜闭户的恶人,要痛加诛讨,否则世道就坏了。

  但是谁又知道这些叫骂追打是不是也在制造假象呢?毕竟消费社会消费水平高,大家都要混口饭吃,既然缺乏创造力或者说剪贴能力或者说排列能力,就只能一面菩萨低眉地数着稿费,一面写着金刚怒目的道德文章。

  那就无怪乎是我自己不明世故,和潜规则无缘了。

  所以,在消费社会里,我们总要小心翼翼甄别假象。像我们一部分人投身其中的馒头事件,就是一个假象。陈凯歌是拍摄了一部烂片,胡戈同志是剪辑了一部好片,网上是出现了网友的压倒性声音,不过,这个事件到底有什么意味呢?我觉得这个事件不过制造了一个假象,我们这帮不缺钱并有闲情逸致的所谓“精英”和“半精英”很天真很自我中心地以为自己是置身于一个时代主题里,在共建一个时代焦点,全国人民都在看着我们,或者,我们就是全国人民。

  可是,我们的话题就是全国人民的话题吗?

  我只是觉得,网络是一个有着强大生产能力的假象制造机器,它用话语权的方式制造了一个圈子,将一小部分受过教育而又有闲钱的“精英”和“半精英”从十三亿中国人中切割出来,在他们大脑里植入一种假象生成程序,使得他们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以为网络已经将全天下一网打尽,于是平民可以进入话语中心,可以进入主流社会。宣称blog将中国网络、中国文学甚至中国文化带入了草根时代,是幼稚的“思想者”大脑抽筋,是可笑而可怕的假象和谎言。如果草根指的是大学生、公务员和白领,那么城市下岗工人、农民工和农民算什么?泥土?

  所以说,陈凯歌也好,胡戈同志也好,热闹喧嚣的网上口水战也好,都是假象的一部分。陈凯歌的“无聊之极”进不了中国电影史和文化史,只在网络口水史和绞杀史里占据一两行文字,而网络口水史和绞杀史也是一个假象。

  假象,消费社会和信息时代的一切产物的实质。

  戳破所有假象,我们将发现这个中国只剩下几样东西还那么真实而残酷,残酷得让人有脚踏实地的感觉。

  这些真实而残酷的东西是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民工追讨工资和三农问题。

  还有一般家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以及非常家庭的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

  我的影评也是个假象,是赶作业花了一个晚上缝补出来的充气娃娃。

  很糟糕很蹩脚的充气娃娃,一戳就破。

  不过正因为它的蹩脚,说明一定程度上我还是诚实的。

  有诗为证:

  诚实的人不为《无极》暴躁,

  诚实的人不为《Narnia》叫好,

  诚实的人睡得着觉,

  诚实的人明天还要起早。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观后感(三):走神

  本来满期待的一部片子,因为里面的人物和万智牌太贴近了,以至于看到宏大的战争场面,只顾着想那些不同种族的士兵比较像哪张牌的画面,而忘了投入的欣赏精良的画面和身临其境般的音效,嘿嘿。特效做的真的很灵,尤其是 半羊人和半人马,一点也看不出电脑合成的痕迹。拜一下那个电脑制作。里面的第N个主角,阿斯兰,那个狮子,也不错,感觉也不像是电脑做出来的。为了这个狮子的名字 也害我走神了半天,总觉得这个名字好熟悉,但是一时又想不起来是在哪里听到过 。然后想啊想啊,终于想起来了,是前阵子被狂P的 高达SEED的男主角——阿斯兰^_^!那个冰雪女王,看上去是挺冷酷阴险的,和《地狱神探》里面那个天使差不多傻。就是不明白,她拿的那个法杖点人,为什么是变成铜像 而不是冰雕呢?这个更符合故事环境吧

  写写看 ,有多少怪兽是万智牌里面有的 呵呵(非万智牌迷可以掠过下面一段文字,嘻嘻)

  冰雪女王:其他的我不太认识,比较像的可能就是葛加理女王撒芙儿,呵呵,不过冰雪女王穿的衣服比撒芙儿多一点 哈哈。

  阿斯兰:草原雄狮。

  半人马:半人马守卫。不过电影里的那个半人马首领是黑头发的,比较帅 ,嘿嘿。

  狮鹫:尖鸣狮鹫,其实更像艾文信众

  反派首领牛头人:动员义士,欧度鲁突击兵。

  狼:森林狼

  类似某人的生物:腐沼小恶魔(九版),或者是 悼亡索尔兽。KKKK

  帮阿斯兰咬掉绳子的老鼠:利齿鼠,吱叫老鼠,等等。万智牌里老鼠好像比较多,可见 外国的除四害工作么我国搞的好,KK

  还有啥~~~~,好像么有了。嘿嘿。

  最后,恩 ,这部片子还有一个教育意义,那就是,不关是热巧克力,糖果还是馒头,陌生阿姨给的东西千万不能吃·····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观后感(四):喜欢这种单纯

  在学校BBS的Movie版上面看到了有人的推荐,说是很不错的片子,在北美票房已经超过了《金刚》,忍不住的好奇,恰好又有DVDrip下载,就拿来一看了。

  和女友一起,在我的小房间里面看完这个故事。说实话,片头那段躲避战乱的内容,恰好在忙其他事情,和后面是完全不一样的色调,这种对比的味道,很强烈,暗暗到有点压抑的颜色,一下子到白雪的世界,再是五彩斑斓,每一种颜色,每一种味道,透着完全不同的东西,对比这下,最初的那段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小女孩演绎的满有味道,天真烂漫,单纯的性格简单的信念,虽然不是多么漂亮,却处处透着灿烂,即使在冰雪的世界里面。教授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古灵精怪,勾起好奇心。

  满喜欢这个故事,很单纯的魔法故事,简单的善恶,连小孩子都能看懂的故事,正义的一方都是威猛、帅气的动物,邪恶一方都是丑陋的,有点像建国初期中国电影的味道了,呵呵。也就是这种单纯吧,喜欢这个。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观后感(五):纳尼亚传奇第一部:Disney VS BBC

  因为近期有观看《纳尼亚传奇》第三部电影的计划,但由于我以前对这个系列几乎是一无所知,所以打算在看之前先把这以前的几部电影都看一遍(想看书感觉可能来不及了,而且近期我也没有看书的打算)。之前第一部的电影我很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后来我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原来早在1988年,BBC就推出过根据这本书改编的剧集,正巧BBC版的《纳尼亚传奇》也让我给找到了,于是就让我先后把这根据同一本书改编出来的两个不同版本的影视片都给看了一遍。

  我在看前对这两个版本有一个大体的估测:迪斯尼版在画面效果上应该是比BBC版要好很多,但在忠于原著方面BBC版应该是要更胜一筹的(按照以前的经验)。现在这两点都已得到了证实:

  在演员方面:

  迪斯尼版的这4个小演员应当说选得还算可以,当然演技上也就那么回事。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是小女儿Lucy,而且我发现她的扮演者Georgie Henley正是后来演小简爱的那个(BBC的06版《简·爱》)。BBC版的演员,演两个男孩的演员选得还可以,但演小女儿的演员貌似就比较残念了(其实如果看不见她那两颗大门牙的话应该会好些),这一版的Susan倒更像是4个孩子里的老大,不过他们的演技看起来貌似是要好点。另外相比之下,BBC版的白衣女巫看起来似乎更有那种女王一样的气质,这倒是更和她自称女王那点相符。

  在画面效果方面:

  毕竟是不同年代的作品,这方面BBC版自然是无法和迪斯尼版相比的。借助电脑CG的效果,迪斯尼版的画面即便是达不到顶级效果也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影片无论是动物还是神兽、怪物形象都制作得非常逼真,影片也比较注重场面效果,比如开始纳尼亚的那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就制作得不错,还有两军交战的时候,影片展现的战争场面还算比较壮观。而BBC版的画面,我想如果还能接受老版《西游记》的画面的化那应该是完全可以接受本剧的画面的,本剧的外景拍摄还是很不错的,但本剧除了狮子以外的动物都能明显看出是人来扮演的,至于那些会飞的怪物本剧则干脆是用动画结合实景来展示的。

  在剧情方面:

  在大体的主线剧情框架上,这两个版本的差别不是很大,这样算起来迪斯尼版的改编貌似还不算太离谱。

  在细节方面(读完原著后的意见):

  在细节方面,这两个版本的差别就大了。如果先看完BBC版后再看迪斯尼版,就会发现迪斯尼版在细处是砍掉了很多东西的。现在已经读过原著,这样我也来个逐条比对:

  1.迪斯尼版的开始是4个孩子的家遭到空袭,妈妈把孩子们带进防空洞,但Edmund却因为要把爸爸的照片抢救出来而险些丧命(看到这个还以为他们爸爸会是本片的某个线索,但看完后却发现其实什么意思也没有),之后他们是乘火车来到教授家。BBC版则是直接从4个孩子上火车开始,而且他们到教授家的这段路程也比迪斯尼版要简洁得多(原著虽然交待了二战背景,但不过是几笔带过而已,甚至在原著也没有多少意义。所以若真拍一段战争场面纯属多余,BBC版完全舍弃这段的做法是很明智的)。

  2.这几个孩子从衣橱进入纳尼亚的经历。迪斯尼版Lucy最初是因为玩捉迷藏的时候躲在衣橱里而意外发现这个世界的,之后第二次Lucy是在半夜醒来后Edmund也跟着从而两人先后走进衣橱而进入纳尼亚,第三次是因为4个孩子玩球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玻璃为了躲避管家而都选择躲进衣橱从而都来到了纳尼亚。BBC版最初是在4个孩子参观城堡的时候Lucy因为对衣橱感兴趣自己走了进去从而发现了纳尼亚,第二次才是因为捉迷藏Lucy和Edmund都是选择躲在衣橱里(但他们进入的时间不同),第三次是因为来了客人但不能见孩子而让4个孩子在衣橱里躲了一会。另外,BBC版的这几个孩子每次走进纳尼亚前都知道先穿上外套(BBC版这几个孩子进入纳尼亚的方式跟原著是完全相符的,迪斯尼版对此自作聪明的改动反而让人看起来有些别扭。不过迪斯尼版对几个孩子来到纳尼亚是否换上外套这点做对了,毕竟这些都是别人的外套,他们是不敢随便乱动的,最后一次才下定决心穿外套出去的)。

  3.前两次走进纳尼亚的经历。半羊人吹起笛子后,迪斯尼版Lucy先是看见炉火展现出了魔兽在舞蹈的情景,接着她就睡着了;BBC版Lucy是看着炉火的时候做起梦来,梦见魔兽在起舞的情景。第二次走进纳尼亚的时候,BBC版是有一段Lucy再次见到半羊人的片断,还有一段是白衣女巫和Edmund在帐篷里进行了一次长谈的情景(这一段是迪斯尼版做得更符合原著,但总体说来两个版本对此都做了一些改动)。

  4.Edmund偷偷离开海狸家到女巫城堡的那段路上,BBC版展现了他在这个时候是经历了一段思想斗争的过程,他的内心(从他体内分出的一个影子)多次从他身体里跑出来责问他这么做到底对不对,但都没有阻止成功(原著没有这段描写,不过加上也并非画蛇添足,可以弥补之前对Edmund心理描写过少所造成的缺憾)。

  5.迪斯尼版Edmund在女巫的城堡里见到了那个半羊人,并亲眼目睹了他被女巫折磨且最后被变成了石头的情景。迪斯尼版女巫先是派狼去海狸的家去捉人,但因为找不到回来后,女巫按照Edmund提供的线索让狼先朝着去见Aslan的方向去追,自己驾驶着雪橇在后面跟着。BBC版女巫计划好让狼去海狸家杀了这几个人,如果他们已经逃走就沿着他们逃跑的方向追击,自己则驾驶着雪橇朝石板方向前进,以便从前方堵截他们几位(总体来说,两个版本对这块做得都算合格,不过Edmund在原著并没有亲眼看到被抓后的半羊人,因为他此时早已变成石头了)。

  6.BBC版的圣诞老人更像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形象。(迪斯尼版的“圣诞老人”形象实在是个败笔。不过我查了一下“Father Christmas”跟“Santa Claus”并非是源自同一传说,所以迪斯尼设计的形象貌似不算错,但原著“Father Christmas”的形象基本就是按“Santa Claus”来写的,而且现在这两个词已经基本没多大区别,所以这还真不如就按我们熟悉的形象来设计,这至少容易让人认出来)

  7.BBC版对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表现得更好,而且这种季节变化是让女巫遭遇了尴尬事——她的雪橇因为地面冰雪融化而给抛锚了。结果本来她是比那一行人快的,却因为这件事让她落在了后面,导致她试图从前方堵截的计划失利(原著有这段描写,也是迪斯尼版缺失的地方)。

  8.BBC版Aslan派出的那些飞行魔兽是在女巫准备举刀杀了Edmund的时候把他给救了出来(这是对的)。

  9.BBC版Aslan和女巫谈判完后是让附近部落撤离开石板,而且他此时已经提前把领导任务交给了Peter(这是对的)。

  10.BBC版Aslan在被女巫“处死”之前是受到了更多的侮辱(这是对的)。

  (总评:迪斯尼版2.5、BBC版8,BBC版完胜)

  现在看起来,如果要看画面效果的话则迪斯尼版是首选,但若更倾向思想一类的东西的话那应该选择BBC版。从忠于原著的角度上说,迪斯尼版算不上合格,原著的很多东西都没能体现出来。相比之下BBC版虽然做到了忠于原著,但仍然只是很普通的改编,不太具有吸引力。加上后面BBC把两本书压缩到一季来拍,这样能拍出多少内容也可想而知,所以我不打算继续看后面的BBC版《纳尼亚传奇》剧。

  :当年BBC的《纳尼亚传奇》系列剧集也只是坚持到拍摄完第4本书而已。现在新开的这个电影系列不知道能不能把这7本都坚持拍完,但迪斯尼是拍完了前两部后就已经转手。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观后感(六):童心未泯

  看了《纳尼亚传奇》,才发现本不怎么吸引我的海报背后却是一个美妙的童话故事。从小就喜欢童话,长大了知道结果总是好的,没什么挑战性,还是喜欢童话。因为不用去担心不用去焦虑不用去难过,结果一定让你开心一笑。2005北美票房冠军,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童话,和妈妈一起看的,看的心情平和而美妙,心也温暖起来~

  和以往看到有魔力的东西一样,一直想要随意门的我现在也想要一个Narnia里面的魔衣橱,进去后,面前一片冰天雪地,好纯洁动人,有善良的小鹿、聪明的海狸、威猛帅气的雄狮阿斯兰、还有会给礼物的圣诞老人……多美妙啊。以至于影片最后正义战胜邪恶、冰融雪逝露出春天的绿时我还有些舍不得原来那白茫茫的软软的雪。就连象征邪恶的恶女巫,即使她还演过《康斯坦丁》中的恶天使,我也觉得她扮相如冰雪女王般,好美~原来我对雪是那么的情有独衷~~~

  也许人长的再大,内心深处都还是一个孩子吧~永远长不大……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观后感(七):有魔法的衣橱总是别人家的

  本来还收藏了1、2、3部,看完这第一部,后面可以解除收藏了,提不起兴趣。不过,或许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不是那么公平,因为观看过程是少有的多人一起看,中途难免说话走神,这让我无法全神贯注,所以,以后人多聚会,还是看看不用那么费神的综艺节目就好,电影什么的留着自己独处的时候看吧。

  关于衣柜里的故事看了好多好多,有梦幻美好的,也有恐怖灵异的,好像打开那扇门,便会通往一个未知世界,而且里面一定存在着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因此也导致对衣柜还是有一定畏惧心理的,如果让我背对着衣柜睡觉,那会很忐忑。但小时候捉迷藏还是会躲进去的,只是直到游戏结束,也从来没有什么怪事发生,只觉得里面有各种衣服的味道,还有黑暗的窒息感,以及听得见的自己的心跳声。

  觉得童话幼稚无趣低级别的人很可怜。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观后感(八):对照书和电影

  最近看了原著,认为有两个地方导演改得不好。

  第一个地方是白女巫的形象塑造上。在原著当中她不仅邪恶,而且还很愚蠢和可笑。但在电影当中,导演大概为了制造某种反面人物的压迫感或者为了这部电影更有大片气息,弱化了白女巫愚蠢可笑的一面。举两个例子,一是半人马等一众救下埃德蒙时,原著中白女巫还没有集结起军队来,只有她和她的矮人仆从在,半人马他们是当着女巫的面救下埃德蒙的,并且当时是想要抓住白女巫他们,白女巫和矮人吓得变成了树桩和石头,才得以幸免抓捕。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对于电光火石的救人瞬间的描写,对于半人马直接的有趣交流的描述,以及女巫和矮人的狼狈。而在电影当中,这里被改编成了半人马他们偷袭得手,在女巫不知情的情况下救走了埃德蒙。第二个地方是女巫去和阿斯兰谈判时其实没带什么仆从,就一个矮人,因此没有电影里那种八抬大轿,而在谈判结束准备离开时,女巫问阿斯兰我凭什么相信你会信守诺言,阿斯兰大吼一声,随后,在原著中,女巫吓得张大嘴愣了两秒后,提起裙子落荒而逃(想象一下那个画面),而在电影里,女巫就是被吓得坐在了轿子上,但还是保持着镇静,慢悠悠被仆从们抬走了。

  第二个改得不好的地方,与其说不好,不如说不对。导演直接自相矛盾。在电影彩蛋当中,老教授(应该就是《魔法师的外甥》里的Digory)对lucy说只有你在不刻意去找的时候,你才能从衣柜去到纳尼亚。但是电影里三次通过衣柜纳尼亚是什么情形呢?第一次是捉迷藏,无意中发现,这说得通,第三次是为了躲避,也说得通,但第二次导演设计成了lucy半夜起床主动去找纳尼亚,这就是刻意寻找了,按理说lucy这次是不可能通过衣橱到达纳尼亚的。而在原著中,第一次lucy是单纯出于好奇进衣柜看了下,发现了纳尼亚,第二次才是捉迷藏,躲进去后进入了纳尼亚,第三次是为了躲避。按照原著,三次都是不刻意的,这才说得通。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观后感(九):《纳尼亚》——温和的土耳其快乐糖

  冰女王安坐在鹿雪橇上,用一杯热可可引诱衣衫单薄的爱德蒙,还应

  他的要求变出漂亮银盒里的土耳其快乐糖。几块表面沾满白色糖粉的

  软糖,诱使爱德蒙出卖了半羊人杜纳。

  这部影片的故事很老套,邪恶残暴的冰女王,对抗威武正直的狮王亚

  斯兰,2方势力交锋,争夺纳尼亚的统治权,结果当然邪不压正。故

  事设计的二战背景很蹩脚,跟林海雪原的童话题材完全不搭调。

  四个孩子充当纳尼亚的拯救者,大哥彼得面容肖似当今的万人迷威廉

  王子,彼得平时对弟弟爱德蒙有些严厉苛责,因此造成后者内心的反叛,

  不单为了几块甜蜜的糖果,更为了获得女王的“赞许”和“嘉奖”,

  弟弟毫不犹豫打算将自己的兄长姊妹交给冰女王。

  小妹妹露西在这4人中最具有狮王的精神。她一直明眸闪烁,纯真信

  任,首次误闯纳尼亚,她就欣然接受半羊人杜纳的邀请去做客,一点

  都没有疑虑戒备,如此天真无暇的好奇心和信任感已经与现实中的人

  们相隔久远。

  面对露西清澈的眼睛,听她说“可是,我把你当朋友!”,换了任何

  人是杜纳,都一定会打消诱拐她的念头,甘冒风险护送她返回。善良

  原本植于内心,毋须唤醒,露西唤醒的是半羊人一直不敢期待得到的

  信任。我们何尝不同样渴求这种发自内心的信赖?

  观看迪斯尼的电影,无论风格主题,《纳尼亚》,《公主日记》,《

  加勒比海盗》,都不会让人们带着忧伤、大喜大悲、沉重思考命题离

  开影院。为了迎合相当比例的青少年观众的嗜好,迪斯尼当然不能端

  上一杯加了大半颗柠檬榨汁的龙舌兰,轻易也不会动用整套盛行于路

  易十四时期的孔雀珍禽大餐。这也是迪斯尼全线产品迄今经久历存的特定市场规律。

  假如《指环王》正是此类令人惊叫连连的盛宴(孔雀内套着天鹅,天

  鹅内套着家鹅,家鹅内套着野鸭,野鸭内是子鸡,子鸡里面是鹧鸪,

  鹧鸪含着一枚卵,最终卵还可能是空的,内藏稀世珠宝)......

  《纳尼亚》跻身大片太过勉强,尽管宣传战略需要它必须跟《指环王

  》作场象征性金兰结拜,但《纳尼亚》到底不是皇家珍禽宴,也不是

  南美之夜的性情豪饮。

  从标至本《纳尼亚》都只是一份精巧的开心糕点——甜软温和的

  土耳其快乐糖而已。或许还施了点儿是轻柔的浅蓝色魔法,人们得以

  从容地享受故事,没有强烈的感触,只是几分冒险,一些喜悦,伴随

  着脑海里常见的挫折,整个过程没有刺激。

  如果确信自己童心洋溢(无关年龄),迷恋田园式的浪漫,还是可以

  从这部片子里面找到很多令人怀念的东西。

  每个孩子捉迷藏时都想躲进去的衣橱,深不可测、通往神秘世界;

  露西可爱的英伦装扮,小翻领衬衣,羊毛小开衫,头发一侧的小蝴蝶

  丝带;

  还有熟悉的狮王亚斯兰,与《狮子王》木法莎别无两样,一头伟大的

  狮子,完美的父爱和坚毅。他走上神坛自我牺牲的那一幕,引人泪下

  。(我偷偷哭了)

  这些,对《纳尼亚》,对迪斯尼,对挥别时更愿意轻松微笑的我们,

  也就足够。

  《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观后感(十):童话

  神奇的事情总是发生在孩子的身上。

  可是大人们就是不信,特别是那些自以为是大人的人们。

  这就是大人的悲哀。

  这就是童话故事的开始。

  又是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

  战争是永远的主题,和平是必然的结局。

  每个人的每一件道具都会有用处,英雄也永远也不会死,死了也会复活。更别说那些被女巫变成石像的人,他们是一定会复活的,但是却必须要被英雄摸一下,或者女巫先死。

  什么都是假的,想得出就做得出,场面和细节同样真实。可假的永远是假的,心里的假造就了眼前的真,不再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只相信自己心里的谎言。

  当一个孤独的王,不受任何人的勉强,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下一分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