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经典观后感集
《吸血鬼》是一部由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执导,朱利安·维斯特 / 莫里斯·舒茨 / 瑞纳·曼德尔主演的一部奇幻 / 恐怖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吸血鬼》观后感(一):每个人都会遇见一口棺材,打开后发现自己躺在里面
在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中,老教授伊萨克在他那个著名的梦魇里,碰到了一辆载着棺材的马车。马车撞落,棺材落地,一只手伸出棺材,伊萨克走近一看,棺材里躺着的正是自己。正是这个梦,开启了伊萨克那一场关于追溯记忆的旅行。不知道伯格曼的这个手法是否参考了1932年卡尔·德莱叶(Carl Theodor Dreyer)的首部有声电影《吸血鬼》(Vampyr),片中男主角阿兰·格雷在跟踪行踪可疑的医生时,灵魂出窍,并在一间破落的房子中看到了一口棺材,他打开棺盖,发现里面躺着的正是自己。随后,卡尔·德莱叶采取了棺内人的视角,天花板、两位抬着棺材的木匠,木匠给棺材钉上盖子,接着棺材被抬出,走出房子,这时候,作为“死者”的阿兰·格雷看到了阳光穿过的树梢、屋顶、教堂的尖顶依次出现。这个视角的张力,言语难以体显,每一个细心观察的人都会发现,自己的心吊到嗓门口——这位灵魂出窍的阿兰·格雷先生,是出于梦魇,还是恐惧,或者二者皆有,才走到这样的境地?拍案叫绝!自1895年电影产生以来,有人这么大胆而富有创造力地如此作为过吗?
纵观后世的吸血鬼电影,少不了吸血鬼伸出獠牙,在无辜者光洁的脖子上凿上两个血孔的“典型”画面,嗜血成为吸血鬼电影共同的象征,尤其是特兰西瓦尼亚神秘的德古拉(Dracula)伯爵,他张开双翼,用他骇人的造型时时刻刻地恐吓着这个世界。除了成就最高的茂瑙 (F.W. Murnau)的《诺斯菲拉图》(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后世的几个版本: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的诺斯菲拉图(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给人留下了更多关于黑死病的印象,而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吸血惊情400年》(Dracula)则将重心转移到了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和薇诺拉·赖德(Winona Ryder)的跨越时间瀚海的爱情和神交中;至于像尼尔·乔丹(Neil Jordan)的《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则已经将吸血鬼影片发展为注重明星造型艺术以及讲述吸血鬼物种“孤独”主题的商业电影。讽刺的是,德莱叶在拍这部片子时,也是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但结局完全背离了他和制片商的愿望,卫西谛老师将《圣女贞德》和本片称为德莱叶电影生涯中的两次“失败”(卫西谛《德莱叶的两次“失败”》)。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争先恐后地想让自己“艺术”起来,但最后发现,他们只能待在“艺术”的门外徘徊惆怅,而卡尔·德莱叶的简简单单的愿望,是希望这部片子能够挣到足够的钱,但没有办法,他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艺术直觉,在观众伸进口袋掏钱的当口“出卖”了他。往往是这样,真正的“艺术”只能留在历史中等待正名,此为题外话。
不难发现,后世的吸血鬼经典镜头在德莱叶的这部片子中几乎找不到。它没有吸血鬼的獠牙,没有被吸血后留下的血孔(只有片中少女脖子上留下的一条小疤痕),甚至你都看不到吸血鬼在片中的造型,那位最后被尖木桩穿心的吸血鬼老太婆玛格丽特·卓萍就是片中最邪恶的肇事者。没有造型,与常人一致,这就是德莱叶的吸血鬼造型。刚开始的时候,在不知道该片是吸血鬼题材时,我们还以为,这是个恐怖故事,一个对神秘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即将遭遇他的鬼魅。如同前面所说的,没有造型,吸血鬼的形象无异于常人,真正的恐惧感并不需要在造型上做多少文章,剔除那些我们“后”入为主的元素,德莱叶想讲的“恐惧感”立刻具备了普适性。每个人不需要发现吸血鬼、或者发现自己变成吸血鬼后才能够切身体察这个世界的恐惧。或许是这个原因,伯格曼的《豺狼时刻》(Vargtimmen)与上述的《野草莓》片段,才能够历尽时间的冶炼,在每一代影迷的心坎上重重地留下几道恐惧的印迹。
出于商业上的目的,据说,德莱叶摒弃了《圣女贞德》中被大量应用的人脸特写、快速剪辑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流畅的长镜头,但事实上,诸多特写镜头依然是德莱叶的拿手好戏。由于《吸血鬼》大部分均是室内剧,因此,德莱叶将空间利用得近乎极致。镜头充分利用了光线在室内的明暗对比,吸血鬼自由移动的影子在黑白墙面中时而隐没、时而出现,阿兰·格雷先生,总是睁大双眼,看着在黑暗中若隐若现的影子,他在窄小的空间里不断走动,而他的四周,不是吸血鬼的影子,就是一些奇异的人们,他好像永远走不出去,他的四周——与其说是由具体的物质建立起来的墙,不如说,是由鬼魅们合力筑起来的围剿之墙。我们忽然发现——阿兰·格雷先生,被无处不在的鬼魅包围住了!
即便是在大量的移动镜头中,德莱叶也不忘切入特写镜头,记满吸血鬼故事的书页、人的头骨、少女被吸血鬼吸血后的痛苦表情。最让人惊悚的莫过于,阿兰·格雷先生发现躺在棺材里的人正是自己时,镜头一方面切换了另一条线里木匠的活动,另一方面,不断地切入躺在棺材中的“死者”阿兰·格雷的脸部特写,没有人愿意多看自己死时的模样,哪怕多看一眼。但是德莱叶正试图通过影像告诉每一个人,这或许是你死时的表情。这种诉说,围困了人类共同的心灵,激发了每个人都在劫难逃的恐惧感。
或许正因为如此,伯格曼用一座岛和一座城堡围困住了马克西·冯·西多(Max von Sydow);或许这因为如此,伊萨克在梦境中找到了躺在棺材里的自己;而爱伦·坡(Edger Allen Poe)的用他的猫“喵”吓了这个世界,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写出了私藏爱人尸体几十年的艾米莉小姐。——人类的恐惧感找到了它们统一的经典样式:源自于心灵,挣脱于感官。他们无疑都在证明一个论点:每个人都会遇见一口棺材,打开后发现自己躺在里面。
《吸血鬼》观后感(二):这是最让我掀桌叫好的realCult片
这几天刷cult,德莱叶的《吸血鬼》简直要让我掀桌跺脚了我靠!一回头看这些年恐怖片,不向它致敬你都别叫自己恐怖片!配乐炸摄影炸特效炸群演炸服化炸,realcult不能再real啊啊啊啊。控制一下情绪,以上是看完此片的第一印象,目前已三刷。。。德莱叶太擅长利用人物的表情还有细节的镜头语言讲故事,气氛马上提升N个档次。关于吸血鬼题材看过太多都有点审美疲劳,但是德莱叶这部也是让我首次感觉到没有把吸血鬼过于实体化看待并且转移到诡异神秘的空灵感十足的影片,德莱叶的作品艺术到都快自我熏陶了。
技巧:
与1931年的《杜古拉》比较,全片总体节奏以不急不慌的姿态造就一个值得让人感化体验的恐怖气氛,也是首次体现到能将吸血鬼题材以非直观性的表达形式灵异化与氛围塑造出的艺术品先驱,即使慢也是慢的精彩漂亮。
影片有几波精彩群演的惊悚镜头以致把气氛提到高水准,简直快成现今恐怖悬疑片镜头语言的开创先河。死亡:老爷子临死喂药那缓慢的几幕,你是完全被带进老爷子奄奄一息的呼吸声里,当他的大特写镜头越拉越近犹如死亡和诅咒逐渐逼近留下一丝不舍和对宿命的妥协,瞳孔时而睁大然后越来越大最后断气,全程无对白过渡自然浮夸不沾分毫的演技完整生出紧张压抑悬念的氛围。诡异:同样是慢篇幅的女主姐姐被抬回床上醒来的戏,原本悲观的姐姐从哭脸慢慢变成诡异笑脸面向女主,同样大特写侧脸至正脸移动自然流畅,而且此时配乐一起不诡异才怪。这里看出影片对化妆很讲究,躺床上的人是完全素妆,而其他的下人和女主是显得冷艳哥特的妆感,以一群苍白黑眸更像死人却未曾被下咒的群众反衬一个躺在床上没有任何颓感的脸孔龇牙咧嘴的更显诡异,到结局躺床上的人一醒来却变成哥特容颜飘逸说着自己痊愈腰腿老好了你能不悚。恐惧:男主看见自己被装进棺木这幕戏可谓是全片经典中的经典我都要打人了,1932年就能有这样的创意我不服不行。这里无论第三视觉还是主观视觉做到超前惊艳的水准,男主并非是安详闭眼地躺在棺木而是睁大仰望了双眸。一个是主观的仰视封棺人扭螺丝和吸血鬼的镜头,一个是棺内俯视男主头部下方镜头(因为动作慢一直有种他眼珠子随时朝我眼睛看的冲动这个太吓人),一个是棺外透过一小块玻璃俯视仅男主头部的镜头,这三组几乎成轴对称的镜头和自然景观特写的组合了一种无孔不入的恐惧,透过男主臆想对死亡的命运折服,由内而外生命终结的唐突,无奈,虚浮,飘渺,自然的压迫如同超自然的诅咒折射的是生者对死亡的畏惧,慢慢地归入尘土,当自己亲眼看到自己那堆死不瞑目的双眼,面对时空展示的死亡,一直是人类不敢妄想的梦魇。说到男主灵魂出窍这个时空交替的手法即使偏向颠倒的蒙太奇,可是也将德莱叶对时空叙事的想象力进一步扩大,我却是想着可能男主是坐在椅子上做的一个预知的梦,因为结局并没有死,灵魂出窍的原因这里没有解说的很清晰但保留着神秘很出彩。
以上体现了德莱叶的天赋造就他的才华,可能也是他本人意想不到的。关于技法还有不得不提到里面光和影子的运用,从一开始他就敲定吸血鬼必须是邪化到极端的生物,鬼影憧憧阴魂不散更黑化吸血鬼的阴暗诡异,无声无息可以伸出的毒爪去陷害人类,貌似连影子都在预知着未来的景象,德莱叶用鬼魂黑影对未知与直观进行众多隐喻,如前提及的众人、模糊的自然外景、物体移动特写衬托都是他营造诡异氛围的妙招,而并非去实体化直观塑造吸血鬼的形象,受害人的伤痕等等的冲击性视觉,如果转移到直观性视觉冲击如人物表情他就会以极端姿态呈现,两者相辅相成的极端表现手法感染力相当有力度。而片尾的处理是以交叉蒙太奇来体现出他本人高冷的艺术气质,吸血鬼同伙的医生被管家活埋交错着两人出逃的景象,德莱叶与身俱来的聪慧将机器停止运转的镜头放在了影片最后一幕,一下子贯穿全片死亡的主题,影片邪恶与正义与死神的交替经过一场轰烈的过程而在高冷无情的机械镜头结束,齿轮停止运作相等于邪恶最后的一丝力量被自然外力逐渐磨灭至消亡,没有悲观尖锐的音乐,一切剩下单纯的物理震动声,寂静慎人,心里的诡异却没法马上消散,德莱叶再次强调了自然外力的可怕,一切恐惧来源在未知的外力,如同他亲手塑造的镜头语言一样震慑人心。
这片子幸好是白天看的,晚上看完觉得没法入眠。。。
July 30th, 2017
4:13am
《吸血鬼》观后感(三):“自杀的人没有来生,通过天堂的金色大门被永远关闭”
由于片子较短,所以没有像以前那样看着看着睡觉了然后醒了继续看之后很后悔的感觉。
虽然短,但是一些镜头还是很值得一提:
1.开始几分钟那个年轻人入住房间内举着蜡烛照墙壁,由于黑白片,那蜡烛的火苗十分明晰,给人真实的感觉(其实电影就是实景拍摄,只是我看多了觉得习惯,所以这个镜头小小地打动了我的心)
2.中间几分钟不论室内还是室外,光线明显暗淡了很多。有人讨论说是数码修复(本底片曾被遗忘好多年)的原因,有的说是故意造成鬼影重重的效果。我觉得意外性质的前者居多。
3.雷安被某个老人吸血后躺在某椅子上,然后某个白衣女仆跑过来,她的面目是空白一片的。
4.烧焦般的外景处理
5.灵魂出窍后虚化的灵魂以及看见自己尸体入棺,从棺材中往上拍安装螺丝的镜头,以及棺材被抬出屋子,从棺材里往上看的蓝天、教堂、俯视他的医生
6.电影开头某男河边站着,扛着一把大弯镰刀(我写这个是猎奇性质)、男青年在古怪房子里看到的奇异的各种东西:小孩骷髅头、青年脸的塑像、一个安着瘦细假肢的人走出窗台、墙壁上跳舞的人,黑暗分明的楼梯。
7.划船湖中,雾,呼喊。
8.某个人在挖土,似乎是反着播放的,铲子往上扬起的时候土块正好落入铲子中。
恐怖的效果:开不进去的那个门的旁边柜子里突然走出来的人、某个骷髅头眼睛本是黑暗光线为主,光线一照反而凸显深凹的两只眼。
最恐怖的其实是那些老人。老人真的可以出来吓人的。(没有歧视老人的意思),只是那个呆滞的老太恐怖效果太好了。
还有突然有几秒没了一切声音,也是恐怖。
那个呼唤雷安的姐妹的声音太像一只猫了,音调高。
那个医生被面粉啥的盖住了,实在是逗。
被咬过的女人的呆滞的脸,露出牙齿的笑。
这些演员应该不化妆的吧。不像现在的演员。
电影节奏比较慢,现代人看了闷?
几点不明白:
开头那个老头写着“我死后才开启”,什么寓意?这个老头是先知吗?他说的“她不应该死”是什么意思?
一句台词“自杀的人没有来生,通过天堂的金色大门被永远关闭”是什么意思?
:观后一些人留下来讨论,女主持介绍故事大概,适时地笑。刘师说是具体某些情节无需纠缠,关键是看出哲理,梦幻人生,北欧广袤,于是拍城堡室内追求内心如同卡夫卡,云云。后面几排某男知道的不少。后来又谈及上一周看的《愤怒的日子》等。
《吸血鬼》观后感(四):【270】《吸血鬼》——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吸血鬼》 Vampyr - Der Traum des Allan Grey 年代:1932年 / 国家:德国、法国 / 导演: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主演:朱利安·韦斯特、马瑞斯·萨兹
1、虽是黑白片,但很恐怖哎!
对于喜欢看吸血鬼类型电影的观众来说,这部1932年的作品显然会让一些人失望。它既没有血肉模糊的血腥画面,也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相反,如果是第一次看可能还会难以理解。但是它充满诡异的画面和多变的氛围,却相当出色。即便没有恐怖画面,却一样令人感到恐怖,这与它贴合情节而又不乏张力的背景音乐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