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尔维亚》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希尔维亚》经典观后感集

2018-02-24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尔维亚》经典观后感集

  《希尔维亚》是一部由克莉斯汀·杰弗斯执导,格温妮斯·帕特洛 / 丹尼尔·克雷格 / 杰瑞德·哈里斯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尔维亚》观后感(一):我闭上眼 世界就死去

  多年前读过李晓愚写的我在剑桥 里面就提到了她在剑桥时在那里的电影院看过这部Sylvia 她说 美国的电影总是能闻到浓浓的票房味 而欧洲的电影总是人文

  ylvia无疑是才华横溢的 但是诗人的多敏也毁了她的婚姻 最后她也选择宁静的死亡 她说 你最害怕的事总会在某个时候发生 她假象了无数的婚姻情敌 最后泰得终究是出轨了 (本人怀疑泰得不止只和最后这个女的有染) 两个诗人艺术家相互能碰撞出最激情火花 但是生活里是不能承受太多的激情的 生活终究是要细水长流

  她的一生就像最美的那些诗一样 是谁说过 最美丽诗歌都是最绝望的诗 最纯粹文学都是眼泪 Sylvia和年轻的Ted当初结婚本人认为也是冲动占大多数 两个人哪怕能互相欣赏彼此的才华 但是婚姻是门生活的艺术 Ted是很花心 但他最爱的人绝对是Sylvia 只是忍受不了她的敏感多疑 自己控制不了身体 倒是sylvia的母亲先见之明 我觉得她应该早就看出写端倪 不然也不会对泰德说 要一直对他好 眼神里流露出的分明不信任担心

  这样一个戏剧性诗人的一生 我们也只能在她的诗歌里去想象

  我最喜欢的她的一句诗是: 我闭上眼 世界就死去

  《希尔维亚》观后感(二):不幸的爱情也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啊~~

  很早就买了,买来的碟子上写个“瓶中美人”加上虚无飘渺背景,还以为又是个“Possesion”类型的穿梭片,心想Paltrow怎么总好这口啊。后来某日因为Daniel Craig的原因终于翻出来看了。

  一看到女人因猜忌而狂躁我就有点看不下去(是不是受台湾电视剧影响?)。后来了解了那段真实往事,不禁唏嘘啊。我还是觉得普拉斯的性格很有缺陷,个人不太喜欢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事物也...

  说到沉陷于由崇拜和迷恋组成的狂爱中缺乏安全感、因猜忌而狂躁、把想要留住的人越推越远这样的桥段,是不是真的很classic呢,不幸的爱情也往往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啊~~

  《希尔维亚》观后感(三):一个让我羡慕的女人(不说电影 只说西尔维娅本人)

  怎样平衡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不是因为原本和谐日子受到了威胁,她怎么可能变成这样。

  我知道她爱休斯比自己都多(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先到死亡,和休斯在一起的时候连诗都写不出来了,更何况是死亡了),我羡慕她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她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休斯配得上她),并且陷入到了自己的爱情钟形罩中。。。

  她没有想过后来会变成这样。

  8月19日中午,一个人孑立在十字路口周身燥热环绕了细胞的每一面汽车空洞的鸣声和商场促销放的思想混乱的流行音乐居然超过了空气流动的速度离我越来越远。来回穿行十几次的街道,也没被我记住他那天的样子脑海里对于不公的谩骂终于冲击到罩住我的整个眼眶

  这时候我想起了西尔维娅。

  我将手往嘴边送去,张开因委屈悲伤而微翘和紧闭的双唇,使劲咬了一下,但是还没到咬破的地步,已经很痛了,我又看了看我微白的皮肤下面透出一根根紫色的相互通融的小河流,如果破了,它是不是就有了各自的方向永远不会再循环了?如果破了,是不是所有的也都凝固了,永远都不会再变了?最真诚伤痛

  可是,那么薄那么薄,还是展现出了它强大的抵抗力。我隐约还闻到今早手腕上的香味还在淡淡地飘散,成熟女人的味道,是坚强,是隐忍,是对生活还有希望,是在浑浑噩噩的时候还能清晰的看到阳光直射的方向。我自认为我是一点都做不到的,可我也没能让皮肤破掉哪怕一毫米的小洞。

  辗转了几个小时候后还是回到该站的地方,我以为时间过得很慢,谁知道一下子就撞到头上。

  西尔维娅,我们都是一颗孤独的心。

  《希尔维亚》观后感(四):希尔维娅,死在才情光环下的不妥协女神

  对西尔维娅来说,这段爱情是纯粹的。她爱他,像他爱她一样。

  他们彼此深爱。

  即使在故事发展的最后。

  最后他们的结合,在这里看来是西尔维娅最后的希望。

  如果TED当时同意了西尔维娅的建议,两个人重修旧好,从此相濡以沫。想必就不会有一个自杀的西尔维娅。

  而他们从此就真的会幸福的生活下去吗?或许这甜美的影像只是在西尔维娅的脑海中。

  这种 臆想是支撑她的力量。而对于西尔维娅来说,只有两种东西可以让她生活下去:一个是她脑海中与TED的幸福生活,一个是她自己无可奈何的决绝的痛苦

  西尔维娅爱TED,爱的比自己深。

  也曾有一度我怀疑过影片中所表达的西尔维娅的这种爱情,

  西尔维娅撕掉TED的手稿与心血,她怀疑他,她逼走他,这是她对他的爱吗?

  为什么她不能充满信任的与TED幸福的支撑着走下去呢?

  我相信那种相濡以沫相扶到老的景象对于西尔维娅来说,就是他与TED结婚的时,她对于人生最终的目标与完成。

  那是什么让她开始怀疑亲手毁掉了这一切。

  或许就是因为西尔维娅的天才

  她是个诗人,TED因为她的才情爱上她。

  却亲手把她打造成了一个生孩子照顾家庭衣服蛋糕家庭妇女

  而西尔维娅毕竟真的是个有才情的女人,这种天赋不止表现在诗作上也表现在她天生不完全独特的性格上。

  这种不完整的性格造就了她的才情,也毁掉了她幸福的可能。

  她的不安因为她的迷失,她的迷失因为她想要去做一个标准的幸福样子一般的女人,她做了这样的女人却再次迷失,她把TED当所有,她的才情不再出现,她长期的活在TED光辉耀眼光芒下。终于她变得神经质,变得患得患失,变得歇斯底里。

  她痛苦的要死,观众看的要死,恨的要死,无奈的要死,遗憾的要死。

  这是一种宿命

  西尔维娅一直在抵抗与挑战自己

  保持自己光辉的才情光环,却内心早已无力维持。

  她的痛苦是她的灵感。她的灵感与诗作与她的幸福相悖。她并不懂得妥协于生活妥协于爱情。

  她的这种抵抗是下意识的,因为她别无他法。

  导致她最终自杀的,是最后与TED的那次见面。

  在她即将要崩溃的边缘

  她强制自己坚强光鲜的生活却更加痛苦无比,

  她想放纵,想倾诉,她越来越无助

  最后,她终于举了白旗投降,向TED投降,抛开自己的高傲荣耀,在见识过了生活的残忍之后再次选择重新尝试生活。

  我想这里面有TED的原因,我想也有她真的累了想退后一步的原因。

  而那次的建议TED却并没有含笑接纳。

  他干脆的拒绝了她。

  也干脆的把她推上了死路。

  有些女人天生没有幸福的能力

  痛苦是她们活着的佐证和灵感的源泉

  是他们生命的诠释与感受

  而她们又是如此渴望幸福,却最终被幸福击败。

  《希尔维亚》观后感(五):Sylvia's death

  压抑的电影看过不少,对于这些靠用文字宣泄感情的人来说,相似之处乃是喃喃的自言自语汇集成文字的翔舞,在这些被敲打出的字句中蕴含着定时炸弹般的的情绪

  “dying is an art like everthing else,

  I do it exceptionally well....I do it so it feels

  like hell, like a call"

  “死亡“从Sylvia口中无数次被提及,仿若在她生活中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她溺水,服药,甚至如她的母亲所描述的“她曾经想把自己锁在一块木板下." 爱上这样一个人,被这样一个人爱。怎样才算是美好

  也许是这样的,诗人的神经是最敏感的,因为他们既可以创造天堂也可以把自己带向地狱

  爱这部片的情节是因为爱sylvia的字,遗憾的是女主角的眼神中缺少一种深不可测的绝望,心中不断刻画她真正的模样,和她写诗的样子,一切皆和死亡完美融合。

  我没有悲伤,除了当她的那两个被摆在陌生人怀里的孩子无知哭泣时,我好像一直在等待着sylvia和这个世界告别,她的诗句只有在悲痛时咄咄而出,令旁人欲言又止。

  于是我凝视着身边的窗,所被感动的是记忆中留下的一些碎碎的词句,还有她对爱的,傻傻的执著

  《希尔维亚》观后感(六):希尔维亚的男人

  看完影片后,我只有一种感觉,编剧和导演以及爱过、喜欢或者才开始爱希尔维亚(以下简称X)的人们都会或者已经开始恨特德* 休斯。休斯(以下简称T)就是一混蛋,十足的恶棍!

  喜爱拉斯的忠实读者们跑到坟头上将T的名字给划掉,连电影都如此痛恨他,什么事情不是有起因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据说T和人通奸并且把X的日记烧毁,连他整理X的诗歌也删除了不少,天啊,到底是什么缘故惹的T要将所有的证据所销毁,必然是一些不可告人的,隐秘的,不能为人所知的。哎,他真的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啊!他的第二人妻子把与他所生的女儿杀死,然后也和X一样的开煤气自杀,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还要接二连三的去做,与X所生的儿子也是自杀,他的罪孽该有多深重哦,所以想买《苦涩名声》来看一下,即使说上面诋毁X的不少,替T遮羞的也不少,可是我们已经看到的事实是不能够所改变的,要尊重客观规律不是吗?其实这也是我爱看传记的原因,了解别人所不知道的隐私,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不是吗?

  看看影片中的X吧,美丽而脆弱,即使她是忧郁症又如何,你T不该陪伴她吗?而恰恰是T的无情,带走了X的最后希望,当X和T激情后,X问T我们可以回去到乡下或者想去的地方,和我们的孩子好好的生活。可是T的回答是,回不去了。她-指T的情人已经怀孕了。X既要照料孩子又要写作,还要忍受T的成名给她所带来的痛苦,可是T并不能理解她,或者说他压根就不想理解,他就是实足的花花公子。得忧郁症的人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了它,还受到别人的遗弃,这个别人还是自己的最爱。想费雯丽也是如此的际遇,不要用冠冕堂皇理由来掩盖事实,不能够忍受,那些伴侣们当一方有难的时候,能真正帮助他走到最后的有几对呢,要不然报纸上要登出来呢,让人们去改变,让人们去学习呢,就因为这种人太少,就算他是名人,他也是个人呢。

  所以说女人需要一个好的伴侣,这相当于后半段人生是走向死亡还是重生,没有情感和婚姻,这个女人不完整,可拥有了一个恶劣的伴侣那还不如单身的好,两难。

  不少人说格温妮丝演的不好了,是个花瓶了,太呆板了什么的,我觉得还好了,一个忧郁症患者加一诗人本身就难以表现,你接触过真正的诗人,我没有,我也没看不出来什么不好。是看剧情又不是去看她的表演,传记嘛,难道你还打算当情感大片来欣赏,说实话,前段那些诗歌我都不太理解,那些文字都不懂,我就是一伪文艺青年,没办法

  建议有兴趣的人看看X的半自传体小说《钟形罩》写的真好。

  《希尔维亚》观后感(七):文艺青年生活指南

  《早春》还没看,据说是讲述文艺女青年自己的故事。现在看了这个,觉得也很适合让广大文艺女青年从中吸取教训

  即便在诗歌还能横趟的年代,一个诗人养活另一个诗人仍是一件异常辛苦的事情,更别提一个女诗人来养活一个男诗人,如果刚好是影片里这样一个有自杀未遂史、同样渴望成功坚持写作同时锅碗瓢盆婴儿尿布纠缠着的女诗人,去养活一个创作源泉汩汩冒着泡儿、事业一帆风顺的男诗人,这就不是简简单艰辛了,这已经足够了任何条件升级悲剧

  夫妻之道,是要能够降低风险,生活的风险。城市现代生活,两个同样工种的男女,生活风险要么是0要么就是100%,不好。别说俩诗人不能一块儿相濡以沫,试想一下,比如诗人的反例,两个开发商,肠肥脑满、懂得各种权术、成天出入各种交际场所,两个人可能和谐度日吗?

  不但同一工种要避免,也要让工作场所尽量分开。就算倒血霉俩人都是开发商,也不能都在一块办公,搞不好规划都是一块地皮,那就有的架打了。两个开发商之间吞噬对方的烈火般的爱恋,一样会是一场悲剧。

  所以说,这电影对文艺女青年的教益是非深刻而且易于接受的:无论您在诗歌、小说、还是绘画舞蹈、音乐上有种种异禀天赋,并且有一颗崇尚美、追求美的纯洁心灵,你的处事哲学必须具备一条核心原则:你要有想要傍大款的愿望并愿意为这个愿望赴汤蹈火,就像你愿意为艺术奉献所有一样。

  比如我,就有一颗火热的渴望被富婆包养的少年的心,我就不会想自杀,我也不会没事郁闷,我不求名不求利,就求混个温饱,如果有曾经是文艺女青年的富婆喜欢这部电影,看过之后想起自己当年的二逼岁月,不妨在感动之余也关注一哈我,因为对于富婆来说,想要包养一个纯洁的穷光蛋的欲望,也是令她发财长寿永驻青春的重要哲学理念!

  我说的意思就是某伟人说过的: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特别是对于人生追求来说,正因为懂得这么渊博深奥的道理,我才经常在脑残MM面前吹嘘文艺而对文艺女青年鼓吹金钱至上,我造福了这么多年人类我真TM不容易啊。我觉得我以燃烧生命的渴望等待一个翩翩富婆包养我,这种对金钱万分谦卑的姿态应该可以打动任何一个它的女主人了,吧 

  问号会显得我心虚,叹号显得我自大,我该怎么办……

  :有时候我觉得我自己不是实心的,我是一个空壳,在我的……眼睛后面什么都没有,我作为一个人来测试是阴性的,感觉起来像是我从未……我从未思考过任何事情,我从未写过任何东西,感受过任何事情,现在我需要的只是黑暗,黑暗和寂静——伟大的作家值得一个人去努力成为,但是一个不死的平庸的人同样值得去努力成为,不死族也是WAR3的一支力量嘛。伍尔夫、奥康纳、现在又是普拉斯,我的天哪,作家的人生多数不尽如人意,而女作家尤为如此。

  2:米国还是一个相当尊重传统的国家,好莱坞一线演员也会经常出演艺术家的传记影片,我想即便动机单单只是盈利,也难以抹杀艺术家对艺术家的怀念和尊重。反观某国,死了的人就被人遗忘了,而活着的跳梁小丑们却能吃香喝辣,希望他们死了坟前P都没有。

  《希尔维亚》观后感(八):完美主义的女性之爱

  永远的西尔维亚.普拉斯

  大月亮/文

  有没有一种爱情,可以让人放弃绝望。在直抵心房的时候,让追逐的步伐放缓,生命的新绿抽丝。爱情,呈现在外的是缤纷妩媚,它搅动着风,一卷就钻进了女人的心里,横扫她的世界,当这股力量衍生的温存来不及消化之际,它们转眼就变成利刃,然后,毫不留情地,恶狠狠摧毁着感情的堡垒。是的,爱情走了,只留下了身体的废墟,那是一座会呼吸的空城,眼睛是捕捉信息的媒介,脑子只是用来陈设的装饰。这样的痛,淋漓尽致地挥洒在西尔维亚的身上。她敏感、焦躁、抑郁寡欢,她成了一只多疑不安的母猫,在休斯的面前,她试图打开一个出口。只是,徒劳。一次又一次地徒劳,她崩溃了,在看不到天空的天花板底下,她睁大双眼,祈祷死神的降临。

  西尔维亚也曾青春过,她披着黑色的巨大斗篷,骑着自由的单车,在老旧的青石板路上飞舞,她的热爱,是单纯的。厚重的红唇和摇曳的文字。她爱它们,胜过一个女人对男人的仰慕。直到遇到他,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男人-休斯。

  她坐在浓夜笼罩下的台阶上,一遍一遍地念着,她成为休斯太太的名字。是的,她对他一见钟情。倘若,这世界上能有个与她相匹配的男子,那么,休斯就是这样的男子。她认定了他,她倾倒在他的才华之下。而她的美貌和灵气,同样也赢得了这个男人的眷恋。

  他们闪电般地结合到一处。

  她曾对他说过:死去,是一种艺术的事情,而我,尤善于此道。

  她对死亡,有天生的直觉。她是不幸的,在八岁那年,她敬爱的父母,上吊自杀。这让她对死亡,有了不同常人的认知。死亡,成为她短暂一生最无法逃脱的劫难。虽然,这种劫难之上,闪耀着无数光环,可是,死亡终究是死亡。

  她愿意为他而死,为了爱情而死。

  从开始到结束,她的确那样做了。

  随着他们的孩子出生,西尔维亚觉得生活的夹缝越缩越紧迫,紧迫得让她窒息。休斯的事业陷入停滞,而她,逐渐被世人认可。休斯的爱,好像也随着这种转变,日渐单薄。

  她要留住她的爱情,他本来就是她生命的另一半,无法分割,无法分离的另一半。她若失去,她的生命,也将无法善终。

  在她强烈的要求下,西尔维亚和休斯,搬到了安静的乡下。在那里,他们度过了幸福地,不被打扰的短暂时光。

  如果不是阿西亚夫妇的来访,他们的安宁恐怕会延续得更长一些。

  西尔维亚捕捉到了他跃跃欲试的偷腥行为,而休斯,这个花花公子,他让她“如愿以偿”,在阿西亚离开的第二天,不管不顾地奔向风骚的她。

  西尔维亚的爱情,狼狈落幕。

  她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她一个人盯着空空荡荡的天花板发呆,她一个人跑到电话亭前,胡言乱语。她一个人哄着孩子睡觉,在寂静的,失眠的夜里,她癫狂地写着关于死亡的诗。她把孤独的灵魂,融进了作品,把死亡的气息,铺满了整座房间。

  在保姆来来临的几个小时前,她安顿好孩子,把自己关进厨房,尔后,泰然地拧开煤气,这是她第几次自杀了。她闭上眼睛,倾听上帝的召唤。第一次,她把大量的安眠药吞进弱小的身体,她想和父亲一起走,一起去体验升上天国的神秘,那一次,她的母亲发现救了她。第二次呢,她扑进了大海,大海却没有收留她。她想,可能是上帝想要成全她和休斯的相遇与相爱吧!

  现在,休斯离开了她。投进了另一个女人的怀抱。西尔维亚,无法这样无生气地活着。

  当保姆来到的时候,她已经被上帝接纳了。

  终于,她如偿所愿,在爱情逝去,无法挽回的无奈中,结束了自己,也结束了一代传奇的故事。

  六年后,阿西亚用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渗透着每一种灵魂。

  《希尔维亚》观后感(九):Truth

  因为是悲剧,所以一直没有去看它,直到这个周末,郁闷中,翻出来看了

  Gwyneth Paltrow 的演技一向出色, 似乎,对此,我也并无什么要写的. 也许,只有在特别好或者特别差的时候,人的话语才是最多的吧.而当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赞美之词总会觉得苍白.

  突然想到了,每次有畅销书,那么什么纽约时报之类的,就会评价.往往那样的评价让我会汗毛直竖---太夸张了吧~虽然,那确实是种习惯做法吧. 这里不妨归纳为文化差异~CULTURE SHOCK.

  扯远了~

  其实,整部片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最后一刻

  从SLYVIA自杀前的准备工作---为孩子做最后的早餐,打开孩子房间的窗户,关上门;将门窗的缝隙用胶布封好...到最后,救援人员冲入公寓,抱起床上的孩子,然后尸体被抬出公寓

  而尸体被抬出公寓那个镜头是最令人伤感

  茫茫白雪,只有覆盖着尸体的布是血红的,那种色彩的反差让人倍觉...

  而在救援人员冲入房间的那瞬间,当粘在门上的胶布纷飞起来的刹那,我落泪了~

  是SLYVIA的偏执,对感情的束缚造成这样的结果吗?还是TADD的花心造成这样的后果呢?

  也许都有吧~环境,关系,性格,境遇造成了这一切

  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SLYVIA的逆境,就不会有她如此伟大的诗~

  荒谬,残酷,但却是真实的.痛苦孕育伟大?!

  Truth loves me! 当SLYVIA发现丈夫外遇的对象竟是自己的朋友时,她这么说~

  而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希尔维亚》观后感(十):Mad Girl's Love Song

  quot;I shut my eyes and all the world drops dead;

  I lift my lids and all is born again.

  (I think I made you up inside my head.)

  The stars go waltzing out in blue and red,

  And arbitrary blackness gallops in:

  I shut my eyes and all the world drops dead.

  I dreamed that you bewitched me into bed

  And sung me moon-struck, kissed me quite insane.

  (I think I made you up inside my head.)

  God topples from the sky, hell's fires fade:

  Exit seraphim and Satan's men:

  I shut my eyes and all the world drops dead.

  I fancied you'd return the way you said,

  ut I grow old and I forget your name.

  (I think I made you up inside my head.)

  I should have loved a thunderbird instead;

  At least when spring comes they roar back again.

  I shut my eyes and all the world drops dead.

  (I think I made you up inside my head.)"

  ——Sylvia Plath "Mad Girl's Love Song"

  大一的时候偶然在图书馆借到了The Bell Jar,当时是因为我读了Sylvia Plath的Lady Lazarus,诗的最后一句:"Out of the ash/I rise with my red hair/And I eat men like air."把我吓到了,我不明白什么样的女子写得出如此愤怒狂放的诗句。

  翻开The Bell Jar第一章,我读到了这样的句子:

  quot;It was a queer, sultry summer, the summer they electrocuted the Rosenburgs, and I didn't know what I was doing in New York. I'm stupid about executions. The idea of being electrocuted makes me sick, and that's all there was to read about in the papers-giggled-eyed headlines staring up at me on every street corner and at the fusty, peanut-smelling mouth of every subway. It had nothing to do with me, but I couldn't help wondering what it would be like, being burned alive all along your nerves. I thought it must be the worst thing in the world."

  她就用这样异常冷静的语调开始叙述自己的故事,这种沉着简直就像一个杀人犯的自白,让我想到了Lolita里的Humbert Humbert的开场白。

  接着她写道:"I felt very still and very empty, the way the eye of a tornado must feel, moving dully along in the middle of the

  urround-ing hullabaloo."

  Esther,一个英语专业的女学生,应邀去某女性杂志社实习。看到周围人好不兴奋的样子,她却只感到可怕的寂静,就如同处在龙卷眼,麻木不仁,了无知觉。

  她有自虐倾向,强烈的感情在她内心深处翻滚,必须找到一个出口释放它们,否则就找不到存在感。

  她非常自负,孤傲。坚强的外表下是一颗极度敏感脆弱的灵魂。有人说,她太极端,仅仅因为失败的婚姻而崩溃,无法理解。又或者,仅仅因为一时才思枯竭,就用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亦是不聪明的做法。对这样一个女人来说,她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她最需要的,不单单是爱和创造,而是一种强烈的存在感。爱和创造都只是为了增强这种存在感而已。在她的自传体小说The Bell Jar的结尾处充斥着这样的句子:"I am. I am. I am."

  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她有的只是过人的才气,太过强烈的感情。她就像凤凰一样,必须经历过毁灭才能浴血重生。对于她来说,毁灭是本能,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杀才能换得内心的真正平静。

  最后,她成功了。

  The Bell Jar终章里女主角说:

  “A bad dream.

  To the person in the bell jar, blank and stopped as a dead body, the world itself is the bad dream.

  A bad dream.

  ...

  Maybe forgetfulness, like a kind snow, should numb and cover them.

  ut they were part of me. They were my landscape.”

  关于Ted Hughes,我不想多说什么了。到Amazon上搜了他的诗集Birthday Letters,感觉他的诗远不及Sylvia的 Ariel,毕竟那些诗是用她的鲜血写就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