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锈与骨》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锈与骨》经典影评10篇

2018-03-04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锈与骨》经典影评10篇

  《锈与骨》是一部由雅克·欧迪亚执导,马提亚斯·修奈尔 / 玛丽昂·歌迪亚 / 伯利·兰内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锈与骨》影评(一):是什么拯救了那些我们所热爱

  我始终觉得欧洲人在电影里谈感情方式跟美国人不同,他们习惯细腻无比的起承转合光线角度细节安排以至于睫毛的颤动都是给人感觉粗糙”的老美无法想象得到也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现的。

  其实并不是很喜欢题材,只是冲着Marion和海报去看的。故事在略显诡异的配乐中缓缓展开,画面和人声都有种家用摄像机的私密感。之前一直宣传这是一部励志作品,讲拳击手怎么克服手骨碎裂重新取得成功的故事,但实际看完了之后怎么都没感觉到“励志”,反倒是觉得影片在大部分时间,都弥漫着一种无奈的味道,不断变化世事让人难以接受,无法控制角色命运的潮汐不断向前,只能用不断的自我认识成长来勉强对待。

  影片最后,是男主角的独白:“别的地方骨头碎了也许还有机会长。但倘若手掌碎裂,骨头就永远长不齐全了。在某个瞬间,疼痛会回来,像针一样,像碎玻璃一样。”听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啊!太狗血了,他和其他苦命男主角一样再也不能拳击了!但是他继续下去了并成功了,只是说“所以在拳击的时候要格外小心翼翼,才可以免于双手彻底报废”。影片结尾对成功的表现是淡又带点温情的。经过了之前在医院那段令人窒息的沉默、哀痛和带着哭泣声的Je T'aime,这个男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成长。我有一瞬间觉得,他赤手空拳敲击冰面的时候就像是在完成的人生中的一场拳击赛,没有退路,只能胜利的一场比赛,当你如此接近地站在死亡的面前并且要为那个可能逝去的生命而奋起一搏的时候。

  从原先的暴躁到碎裂的手骨,从约炮到走廊里的表白,从生气失去理智孩子的头到疯了一般地在冰面下搜寻孩子的身体一个男人心智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无数的细节。

  还有印象很深的是女主角独自在阳台上做训练鲸鱼动作时刻背景放着她出事时表演的背景音乐,她做着动作,像身体还完好时一样,自信有力。通常情况下在狗血片里,她应该一想起那段音乐那些手势就泪流满面,摔锅砸碗,痛苦万分。但在这里她没有,即使在最痛苦的开始,她也只是低声哭泣,反复问“你们把我的腿怎么了”,后来只是静静坐着。可能男主角确实有帮助她燃起希望,但他却无法帮她去除心魔,重拾热爱。

  我们看到在巨大的海蓝水族箱前面,她站着,裤管空空荡荡,却仿佛一个乐队指挥,让曾伤害自己的鲸鱼在一个又一个手势之下起舞,这温和默契和充满冲突和谐之美让人为之动容柔软的感情是无法忘记,无法伪装,无法被时间消灭的。这一段她一直是背影,可这沉默的背影却比任何语言都告诉我更多,我很想知道她的表情,但心里又很清楚的知道她是什么表情,只是背影,却温柔到无法言说。我看着她伸出一只手臂,鲸鱼慢慢游走消失。这是她在说再见,没有恨意,没有愤怒,只是再见。在这场美得惊人的无声的舞蹈里,她原谅了鲸鱼,也和自己和解。

  而后半段男女主角的分离也是种人生常态。在酒吧里,她终于还是不能忍受他带着其他女子离开,对自己却只是漠视。人心终究是善妒的,尤其当你付出了许多真心,她身为残疾自卑也在这个时候发作,我想他们的感情真的到头了,那个男人并没有那么真心的对待她。她视他为拯救者,他却只当她是个随时拜拜的炮友。但在他最脆弱的时刻,陪伴他的,除了家人,就是她电话遥远声音。我觉得其实他也不是不想她,只是那一刻,她真正从他眼里走进了他的内心

  生锈的肉体和碎裂的手骨,每个人都会被击倒被伤害。身体会残缺,可心中的热情却能够被拯救。那究竟是什么拯救了他和她的热爱?是三小时之后终于睁开的小小双眼?还是碧蓝背景中轻盈游动的影子?是满嘴是血时看到的开车门走下来的那对假肢?还是黑暗走廊里压抑的低泣?又或者,在这个巨大又不完美世界里,没有人比别人更能参透生活意义,只有记忆温暖原谅了伤害的可怕。能拯救我们自己的,终究只是我们自己。

  《锈与骨》影评(二):烈爱重生

  有些人,如果不是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是永远都不会有交集的。

  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这是一个事实

  当存在一些特殊的原因时,就会产生故事,关于交集的故事。

  众所周知神秘亿万富豪李春平,如果当年不是因为打架被劳教,出来后哪都不要他,他不会孤注一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一门心思想出国,进而遇到那位神秘的好莱坞巨星,更在十几年后获得几十亿美元遗产,然后,又做了很多很多的慈善

  这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故事,真实的。

  生活中当然不只有好莱坞这一种,比如像《锈与骨》这部片子中的。

  片中的男女主人公本来也是绝无可能有交集的。

  男主人公,拳击手阿里,生活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落魄无比”,打过四年拳击两年泰拳的他,沦落到打零工为生,偶而还干点偷鸡摸狗的行当,有一个5岁的儿子妈妈从来没出现过。

  女主人公,训鲸师斯蒂芬妮,生活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风光无比”,有一双引以为傲的性感的腿。

  这样的两个人,本来不会有交集,偶而的擦身而过就是斯蒂芬妮去过阿里当保安的酒吧喝酒,阿里想要猎艳,给斯蒂芬妮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

  直到,斯蒂芬妮因为在表演中失去双腿。

  所有人看她的眼神都充满同情和怜悯,小心翼翼。斯蒂芬妮自己呢?把自己封闭进斗室中,连窗帘在白天都是拉上的。

  故事进展到这里,如果交给好莱坞来拍,那便是成了《灵魂冲浪人》。肉身被咬残,主人公都来不及颓废,就奋发图强,进而超越自己,超越大众,成为新的美国式英雄

  撕心裂肺起,圆满励志终。

  那是在美国。

  而这是在法国。

  那个导演叫麦克纳马拉。

  而这个导演叫雅克·欧迪亚。

  电影一开头就触目惊心,街头流浪走投无路残羹剩饭,儿子在冬日里脚上穿着的凉鞋特写,没有玩具成天与狗为伴的少年姐姐愁苦的脸,无不在彰显着一种生活的真实,虽恍惚却逼真。

  女主人公一日间天上地下,这时她能面对的,是那个她以为会永无交集的阿里,颓废的阿里,和颓废的自己,不是因为惺惺相惜,也许是因为陌生吧。

  有时,我们更愿意向陌生人倾诉,因为,那样会无负担网络上这头和那头的许多故事,更多也是因陌生而起。

  阿里对斯蒂芬妮绝无半点同情。他推着她东跑西逛,还让她去海里游泳,而游泳回来的斯蒂芬妮的感觉,却是绝无仅有的好。

  故事到这里是不是该向浪漫发展了?没有。即使有,也只是像大海中的一朵浪花那样,是一个小小的点缀而已。

  他还是继续落魄,他去打黑拳,她连杯速溶咖啡都冲不好,如厕很尴尬,黑拳打起来拳拳到肉,牙齿横飞。而她,还是很在意,别人看她的眼光,只是,以前她最享受成为众人焦点,而现在,最怕别人看到她的残肢,哪怕是装上义肢可以行走之后。

  有人说这部电影能感受到这样一种价值观:不为上升某种精神,不为战胜谁,不为说教,没有惺惺作态的“隐性评论”。一切就只是人生,而主人公也不再是故事“为我所用”的附属品。

  这可能是欧洲和好莱坞的最大不同,欧洲的人文环境耐心度容许它不断出产这样的影片。

  他也可能用极简主义讲一个极繁的故事,像迈克尔·哈内克的最新作品《爱》,一间公寓有一辈子的故事,絮絮叨叨就说完了,结局就像那被撬坏的门锁那样,看得让人倒吸凉气:我老了,会不会就是这样?

  是不是这样你都得承受,这就是电影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有很多种底色涂抹在生活这块画布上,抽象浓烈,具象简约,分裂,和谐,残酷温馨,淡,雅,拙,朴,不管哪一样,只要是真实的,就有存在的理由,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在那里。不能因为我们不喜欢就否定另外一种存在,像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时说的那样: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人不哭。

  莫言的原话是这样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

  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神情

  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

  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电影当然是一种表演,所以,这种表演更不应该让所有人都哭,或者都不哭。

  哭与不哭,不能代表主流或非主流;哭与不哭,都是一种自由,跟随自己的内心就好。

  有人说这部电影能感受到这样一种价值观:不为上升某种精神,不为战胜谁,不为说教,没有惺惺作态的“隐性评论”。

  一切就只是人生,而主人公也不再是故事“为我所用”的附属品。

  这可能是欧洲和好莱坞的最大不同,欧洲的人文环境和耐心度容许它不断出产这样的影片。

  《锈与骨》影评(三):怎么看《锈与骨》

  入口:阶层

  明面上是爱情故事,但若隐若现、如蛆附骨的仍然是有阶层。一个下层的男子遇到上了一个台阶的女子。不像《流浪者》里那样表明的露骨,更是设计了主角是因为沾花问柳而主动抛弃了女子——就像是导演有意地要避开关于阶层老生常谈悲剧,但终究还是阶层让故事显得好看了。你再看,那男子最后终究会是受到了命运的惩办而痛哭流涕,那女子尽管断去双脚,却是在指挥台前重现光芒,你看那镜头给得,是多么的娇艳

  文艺不一定全会带来快乐,读得进才是正道

  公众号:怎么读。(赠书赠碟目录见内)

  《锈与骨》影评(四):锈与骨

  这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与自我修复的片子,两个悲惨的故事合为一股,基调却异常平实和缓,导演并不刻意表现生活残酷的一面,也不沉溺于泛滥的悲悯之中,全片情节的铺排看上去似乎清淡随意,实则心思细腻,它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悟:生活中的变故无法预料,命运的走向总是不由自主,有些伤痛即使被修复也永难痊愈,我们能做的只是小心翼翼地活着。

  片子摄影出色,清冽中带着暖意;男女主角的表演真实自然,尤其是歌迪亚的演出,很精彩。女主角假肢部分的特效一流。细节抓人。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场景是,女主角装上假肢后回到水族馆,她站在巨大蔚蓝的虎鲸箱面前、背对观众,做出一个又一个训练虎鲸的动作,虎鲸依着她的指挥做出一个接一个的回应。这个场景无声无息,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壮美。

  《锈与骨》影评(五):On Rust and Bone

  IMDB和豆瓣上的得分都不低,但却很不喜欢的影片。印象深刻的,是摄影和片中的光。

  摄影就像男主Alain那颠沛流离性格和命运,一直在游移和对焦,总是被桌椅、车窗框和人的背影挡住,疑惑着寻找自己的目标。而光就像影片另一个主角一样,不停的充满几乎每一场镜头:屋外谈话时从房顶越过的一串泡泡状的光柱(我试过很多次,在现实中仅凭肉眼是不太可能看到的);骑电动车时路旁与阴影交替闪过的光斑;从人晃动身影轮廓线上通过的耀眼光晕;水面晶莹剔透闪烁不停的光点;以及女主Stephanie出事后让她初时抗拒之后用整个身心欢迎的泛光。虽然影片不喜欢,但里面的光却喜欢得不行

  男女主角的表演都很好,配乐也用的极为合拍。综合素质真的不差,就是,我很不喜欢。其实影片主题沉重---生命的机缘与不测,但拍摄的方式以及影片的配乐(尤其是最后一首歌),却给我感觉很轻。看完之后我一直在回想的是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里的第一个小故事数学家通过计算,告诉自己的儿子可以去家附近的湖面滑冰,结果冰面厚度不够,儿子葬身湖底。

  《锈与骨》影评(六):C'est la vie.

  生活是什么?

  生活就是在你不知道的时候,照着你小肚子上猛击一拳,打得轻,你可以趴那儿休息一会儿,喘口气儿;被打得太重了,就掉几滴眼泪,再多喘两口气儿,多休息几分钟,然后还得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这就是生活

  充满残缺和不完美,这才是生活的本质。重要的是,当面对这种残缺和不完美、有时甚至是灾难的时候,你如何选择?

  有时候,别人会帮你一把,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影片中没有直接交代Stephanie为什么在出院后要给Ali打电话,我想这可能是女性的本性在起作用。比起Ali,Stephanie的前男友实在是过于矮和小(气)了。女性在最脆弱的时候,潜意识中恐怕需要一个高大雄壮的男性来保护她。而Ali不仅仅保护她,更激发起了她的斗志,让她向前走,走到海里去游泳(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去找回以前的自我和自信。Ali主动提出充当她的炮友,她也认可并选择这么做,这更让她找回做女人的感觉。以前的她受到男人的密切关注和垂涎。事故让她对自己不再自信。这也可以对应到她后来为什么要在夜店狂扁那个请她喝酒的男人(poor guy),其实那个男人本身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运气不好,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对错误的人说了错误的话。

  【这里有个细节,当Stephanie第一次与Ali交欢之后,Ali离去,她在阳台上开始找回自己训练虎鲸时的手势。性,对于一个人建立自信的意义,通过此情节完全表现出来。究其本质,这跟男人看重自己的size、看重交欢过程之中和之后对方是否感到”爽“,是一样的。导演以如此手法表现,正像是给了我们一个仔细打量Stephanie的心理状态的猫眼儿。】

  而Stephanie对Ali同样重要,他在地下搏斗的艰难时刻,是Stephanie激励了他的斗志(Stephanie在那个时候的表情令人难忘,歌迪亚的表演令人难忘!)。经纪人出事之后,是Stephanie站了出来,为他继续提供出场的机会,这些机会为他以后参加正规比赛打下良好基础。儿子出事后,他在医院里,Stephanie更是主动给他打电话表示关心,Ali也在最关键的时刻说出了“我爱你”。也才有后面的一切。

  [前两天微博上热传一个段子:北京,一个平凡的下午五点半,却有着不平凡的爱情故事上演。失恋多日的他接到她的电话。「飞机还有两小时起飞,你如果来了,我就不走。」她终于决定在去美国前给他最后的机会。他放下工作冲下写字楼,坚定地说道:「我爱你。等我。」两小时后,她飞走了,他还在三里屯打车。

  如果真的爱他,为什么不能拿着行李回来找他? 反而一定要他去机场。将未来寄托在别人和不可控的因素之上,而不是自己去努力争取,这不是矫情是什么?别跟我说什么女孩子的尊严,这跟尊严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有,也是她太把自己当回事,更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她没有把自己摆在跟他同样的位置。]

  片中很多元素都起到很好的前后呼应,狗、汽车模型,一些伏笔的设置更令人赞叹,比如Ali的姐姐在超市的工作,以及此后因为Ali的经纪人所做的事情而丢掉工作;比如Stephanie训练虎鲸的动作,在不同情节和场景下出现,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些伏笔的设置完全随着情节的进展而慢慢显现出意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做作,不说教。不像很多好莱坞和国产电影中的镜头,导演就差举着导筒,揪着你的耳朵然后对着喊:我是要这么这么这么滴,你应该那么那么那么想……

  更值得琢磨的,是Stephanie在前面丢掉了腿,而她通过假肢让自己变成了与正常人一样的人;Ali在后面弄伤了手,却靠自己的努力拿到了金腰带。一双脚和一双手,生活让你失去它们,你还是可以用某种方式得到更多。

  在素材和镜头的运用上,让我想起邹静之说王家卫的话:他用的镜头和素材,都是其他导演抛弃不用的镜头和素材。观众都不傻,别觉得有点什么没有交代清楚,观众就不明白。这是从编剧和拍摄手法的角度。

  从立意角度来看,不站在道德高地上,而是把生活的复杂性展示给我们看。从这个角度说,国内导演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锈与骨》影评(七):绣与骨

  本以为是部苦情片儿 没想到还挺欢乐的 片子值得一看 没有大肆渲染悲情赚取眼泪 虽然平淡 但不见得是坏事 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过于平淡了 很难让人有情绪起伏

  影后就是影后 微笑流泪都恰到好处 毫不做作

  她可以平淡 可以不完整 但是她坚强 倔强 不离不弃 她需要的也无非是个有激情且可以无视他的缺陷的人 就算他生活在社会地层

  两个在生活中挣扎的人 相互依靠 相互营养 给了对方勇气 和不平淡的故事

  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转眼之间 由不得你一味去悲天悯人 你的痛苦别人很快就会忘记

  但是要微笑 要活下去 像普通人一样

  《锈与骨》影评(八):《锈与骨》:钢铁是如何炼成的

  导演: 雅克·欧迪亚

  主演: 马提亚斯·修奈尔 / 玛丽昂·歌迪亚 / 伯利·兰内尔 / Armand Verdure / 席琳·萨莱特

  对这样一部电影其实总觉得把握的不那么准确,因为虽然本片涉及了一些较为沉重的大问题,整部电影却没呈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基调,不卑不亢的整部电影所传递出的是一种近似于压抑的状态,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分,男女主人公两条线都很压抑,似乎生活的不幸使得两人相遇,也正是不幸让两人磨练出了一种坚硬,尽管生活依旧不幸因坚强而变得不那么悲悯。

  这不是一部心灵鸡汤式的电影,人物还挣扎在社会的边缘,女主角是从主流走向边缘,而男主角是从边缘渐归正常再走向边缘的过程其实更映射了人物的内心,这部电影有着一个不怎么吸引人的片名,却充满了动人的情节。影片刻画了两种不同的命运的悲剧,女主角突如其来的打击令人唏嘘,失去的双腿似乎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能力,那种来自内心的压力使得她的生命充满了消极,而反观男主角似乎是一个一直沉沦在社会底层的人,命运的不行大多是来自性格,但似乎两个人的相遇所产生的激情使得命运有个负负得正的转变。

  本片另一个值得人欣赏之处便是演员的表演十分到位,在命运面前都是弱者却不低头的坚强或许也是本片片名的由来。幸好这并非是一部人定胜天的电影,也没有那么的主旋律,人性的亮点便从那种犹豫和徘徊中深入观众的心中,想起来那部从来没有看过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因这么以血肉之躯对抗命运的故事。

  《锈与骨》影评(九):肉与骨

  1、Sam:再见。我会打包薯条给你的。

  2、掉进冰窟里面,救,使劲救。

  3、Ali:敲冰的时候弄伤了手。骨头碎裂了。

  4、Ali:人类手掌有27块骨头,如果你断了一条腿或者一只手,当它开始痊愈时,钙质会让骨头重新长出来,而你的腿或手会变得更加强壮。

  但你的手掌碎裂,骨头永远也长不齐全了。

  在每一场战役,每一次出拳前,你都要记得这一点。

  你要小心翼翼,但在某个瞬间,疼痛会回来,就像针头,就像碎玻璃。

  5、特别喜欢玛丽昂·歌迪亚坐在阳台比划训鲸动作的那组镜头,美翻了。

  6、关系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sometimes naive的人,面对一切,凡事平等,从不judge。她给他打电话时他礼节性地问道:你还好哇?

  她问:你不知道我的事吗?

  他说:知道啊,电视上都看到了。

  一副聊天气的样子。没有同情,没有小心翼翼,没有一大通安慰。大约是这种置身事外却又淡如水的关心,让她决定踏出第一步。

  7、Ali:想游泳吗?

  《锈与骨》影评(十):励志法兰西!

  相对于好莱坞的励志电影这片子绝对算得上是成年人的励志电影,简单、平静更接近于真实世界,却会让我燃烧。两个孤独灵魂的交集设计得竟是如此巧妙,果真是牛逼的法国人,虽然有些许重口,但我的弟弟还是相当的认可。其实,对于这电影的任何夸赞都多余且做作的,法国式故事、结局、男人、女人以及一切的一切,法兰西!

  一直以来我发现很多我心仪的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并不高,评论也大多是些“某某导演、演员发挥一般、正常”“故事情节沉闷”等等一些不着边际、模棱两可的不拉不拉!相对于很多“影迷”,我是根本记不住那些演员和导演的名字、生平、八卦(尤其是洋人),很多都只是混个脸熟,所以我对电影的判断其实很简单,想象下同样的故事、资金,中国人来搞会是个什么样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