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是加缪》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谁是加缪》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04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是加缪》经典观后感10篇

  《谁是加缪》是一部由柳町光男执导,前田爱 / 柏原收史 / 吉川雏乃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是加缪》观后感(一):老导演的不老情,评[谁是卡谬]

  影片的第一场戏只有一个镜头,一个7分钟的长镜头。交待了男女主角开始了长达90分钟的向大师致敬历程。这个长镜头摄影师用了很多拍摄技术,平拉,大角度的摇镜。以现在电影的发展来说这种程度基本属于小菜一碟,而且这个长镜头也没太多技术难点,只要场面调度控制力强一些的导演都能应付自如,但这个镜头看起来还是觉得过瘾,因为它很好玩。第2至第5个镜头是客观镜头与主观镜头的快切,这组镜头第一次看是极其平常的,但故事结束以后再回头来想这组镜头,那是有意味的,可能没有那么深奥,但这组镜头与第一个镜头形成了对称关系,两组人,两对关系,把接下来的剧情理得很顺。

  剧情的呈现与发展部分应该是导演柳町光男个人想法的映射,对年轻一代颓废、自傲、散漫的担忧,也是对自己脱离时尚的一种怀疑,因此片中的老导演中条在性格上就显示出不坚定,无论是选择重新拍电影还是追求爱情上皆如此,最终他自己都不清楚是被命运愚弄了,还是被自己愚弄了。片中有许多对混乱的爱情关系,数量多到差不多可以排列组合。故事无须观众了解其中的爱与不爱,这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那个“混乱”,一个对社会的所指。

  影片的高潮是最后的一刻钟,剧情突然急转直下,很难弄清结局是真是假,或者说这个开放式的故事本身就没有结局。达成这一效果靠的不是剧本,剧本在这种手法面前是毫无表现力的。为达到这种效果,柳町光男在最后一场戏中只用了客观镜头(如果没有看错的话),所以在逻辑上就无法辨认故事的结局,另外报幕时的“电影外”镜头更是增加了离间效果,柳町光男真是把电影玩到底了。

  《谁是加缪》观后感(二):戏剧化的美

  一个不再拍电影却依然享受着众多学生尊重的老教授中条,坐在长椅上看草地上跳舞的一群女生。他的目光停驻在其中一个身上,虽然她并不是站在中间。年轻的,充满活力大学生时间的宠儿。他在她身上看到美,青春热烈,一个年迈丧妻的中年男人早已失去东西

  故事并没有停在这里。如果这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次邂逅事情简单许多,然而身处于同一个学校,相遇的机会实在太多。她总是穿短裙,表情矜持,不给他半点多余关注。而中条尽管试图控制自己,却无法忍住贪婪把握住每一次擦身而过时机,好像他真的在她身上找到阳光,找到空荡荡的人生出路

  这实在是一个太魂断威尼斯,太维斯康蒂的故事。而指导电影多年的中条对此当然再熟悉不过。或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他贪婪地追逐着那个女孩离开背影,他已经将她视为自己的塔齐奥,而他则是艾森巴赫,一样孑然一身,一样身负才华与声望,一样贪恋年轻的肉身,一样丑陋衰老

  一部艺术作品力量是不可估测的。中年教授迷恋上一个年轻女学生,而且起因只是她在草地上展现出的青春活力,换而言之,他对她一无所知,连她的名字什么都不知道。他应该感到羞愧。然而因为《魂断威尼斯》,这一切都变得很美。他的卑微,激越,他在灵与肉之间的苦苦挣扎都可以被放大化。这些已经变成了艺术本身,而那个女孩就是他的缪斯女神。他不再是什么导演或是教授了,他也不再管什么才华、天赋,尊敬,在女学生面前的只是一个老去的男人,身形佝偻神情委顿,躲在阴影可怜兮兮地望着她,为她的美丽惊叹。她多么美啊,而他又多么爱她,每一次在脑中勾勒她的轮廓都感到心灵悸动

  如果这世上真的有什么让人不敢直视,那一定是美,纯粹的感官上的美,就这样浮在表面的美。

  她只是美的。她的美让人不需要思考,又让人想到一切。被这样的美所吸引的是来自内心深处原始冲动,是情感,是人生的枷锁,是古往今来所有人的共同命运。祖与占为之倾倒的雕像嘴角神秘笑容,维斯康蒂在片场看到的瑟瑟发抖的贝格,小男孩眼中的玛莲娜,莱斯特与浸泡在玫瑰中的安吉拉,诺丁山的书店老板和电影里女主角突然绽开的笑容,沈从文与张兆和,王尔德与波西,菲利普与米尔德丽德。他们都为纯感官的美失去理智。纵然容貌的美是盛夏的水果,却曾经那么甘美和热烈,最易失去,也最不易得到。

  于是那么多人都前仆后继地踏上这条路,沉沦于美,毁于自己所爱的东西。

  似乎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戏剧化的世界里。先看到爱情电影,再真正谈恋爱,以为自己早就懂得了什么是爱,于是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试图模仿。而一个艺术化的人,当然不会吝啬于在生活中制造艺术,当然希望让自己也变成艺术。最终当然“什么是爱的艺术,什么是艺术的爱,她自己也分不清了”。

  这实在是一个太简单不过的话题,理智与情感,五个字就能概括。几乎是所有文学艺术里逃不掉的话题。然而被困在其中的人却无法脱身而出,可见人毕竟也只是动物,要满足感官上的欲望,又要为这种感官上的情欲寻找理智的托词,多少获得一点精神上的慰藉

  顺便说,这个角度只是断章取义,电影想讲的还是加缪那套= =

  《谁是加缪》观后感(三):谁是加缪?

  拍电影的学生

  搞不清楚剧本里主人公的杀人动机

  英俊导演

  搞不清楚身边女人思维逻辑;

  女助导

  搞不清楚为何他们的亲吻只给她以空虚

  斯文教授暗地跟踪年轻女学生

  托学生约她出来吃饭

  却发现她原来是学生的妻子

  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小小的赌局。

  英俊导演想要阻止女友坠楼

  不想自己却跌落

  那一刻

  导演女友不能确定自己

  是否早有预谋。

  男主角用小榔头敲打老妇人的头

  发现原来死也如此困难

  这一切只是演戏

  还是生活。

  随着一声卡,

  电影结束,

  每个人手持抹布

  擦拭地板上殷殷血迹。

  生活充满荒谬,

  不切实际脑袋里一念闪过,

  不过实验一场。

  《谁是加缪》观后感(四):青春是否相等於無聊?

  青春是否相等於無聊?因為無聊,所以就抱了一種「不如試試看」的想法,不為甚麼,一切都只是因為無聊才做的,傷害別人,甚而傷害自己,其實都只是為了無聊罷了。

  喜代子在拍攝的過程中感到迷惑,到底書中人為何要殺人?弄不清,想不楚,是因為無聊所以才想殺殺看,這到底是怎麼一種感覺?男友不在身邊的這段 日子裡,喜代子分別跟直樹及本杉接吻。男友回來之後,喜代子沒有隱瞞,直直地告訴了男友一切,並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無聊,只是因為想試試看會怎樣,才跟 那兩個人接吻的。男友原諒了喜代子,然而,真的可以不介意嗎?「試試看」傷害了男友,也都傷害了喜代子本身。男友問她覺得怎樣,喜代子說很恐怖,以後也都 不會這樣的了。

  ユカリ深愛著男友直樹,然而直樹卻當她是提款機多於是女友。ユカリ失望,走到天台去,一派要自殺的樣子。同時在天台拍攝的直樹看見女朋友站在天 台的邊緣,一派要掉下去的樣子,立刻衝上前,想把她回來,結果卻被ユカリ推了下去。ユカリ殺直樹不是因為恨這個男人,而是因為「想試試把他推下去會怎 樣」,只是為了無聊,沒有任何其他理由

  聽到ユカリ只是為了想試試而把直樹推下樓,眾人立刻玩作一團,你握我的頸,我打你一拳。電影去到最尾講述拍攝殺人的那一幕。鏡頭的交錯,其中一 段寫池田殺死老婦,池田拿起刀子一下一下的插入去,那一段看不到鏡頭,而且池田那種不欲被人知道似的演出彷彿像是臨時角色上身,在拍攝現場突然殺人似的。 可是鏡頭一轉,卻看見拍攝組在屋外拍攝池田追著老婦的戲份。到底是拍攝與成品片段的交錯,還是池田瞞著眾人殺死了老女人?電影最本的時候,眾人不停抹著地 上的「血」,大家都是冷冷的,看著這悠長的一段,開始想會不會是在大家玩著你「殺」我、我「殺」你的無聊遊戲時,突然有人提出「去試試殺人怎麼樣?」,然 後大家在拍攝的時候由池田起刀,眾人把真實的殺人拍在電影裡去。

  電影的故事其實挺簡單,只是人物眾多,用了交錯的方式來表達,看起來就豐富了。故事並不是特別出色,最有趣的在於對其他電影的指涉。眾人在街頭奔跑,長鏡頭看著幾個人跑過十字街頭。這一段是杜魯福電影中常見的。至於其他的,在電影裡尋找吧,不在這兒細說了。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87

  《谁是加缪》观后感(五):荒谬-体验与质疑----《谁是加缪》

  加缪,存在主义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当生命面对死亡的终结时,存在本身便发生了荒谬感。而超越荒谬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穷尽现在的生活,就如西西弗的幸福在于他不断地去体验并藐视他不得不重复行为。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的莫索尔因为“阳光刺眼而去杀人”,这种说法只是莫索尔自己身处“世界的局外人”感到异常荒谬而冷漠的措辞。正如加缪在他的哲学随笔中提到的,人因为开始清醒认识自己的处境而感到荒谬。因此莫索尔荒谬的行为源于他对于人生存在的虚无性有了清醒而深切的体验。

  电影援引《局外人》来试图解释17岁少年杀害素昧平生的老妇人背后的动机。然而荒谬本身不可解释的特征使得这些学生无法进行一致判断,因此他们选择了通往荒谬唯一的途径,就是“体验”。无论是《魂断威尼斯》中的奥森巴赫,还是《情泪种情花》中的阿黛尔雨果,他们都成为了围绕在这群学生周围的荒谬存在的例证。而喜代子对于偷吻的体验,池田对于中性的体验,年轻夫妇对于诱惑的体验,在体验存在的时候,荒谬也就继而发生了。我不知在日文中“无聊”是否具有“荒谬”的含义,这些学生拍摄的《无聊杀手》本身具有的荒谬性以及拍摄过程中发生的众多事件的荒谬性,在电影最后“亦真亦假”的戏中戏结构中得以强化。当电影本身模糊真实和虚构两者所指的界限的时候,当凶杀从虚构中延伸进入真实生活中,使得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其真实的存在性,反思本身同时引导了荒谬的发生。

  除了电影中众多的人物在生活中遵循这实证主义者的要领,不断体验可能的生活,《谁是加缪》本身便是一个实验的产物。导演在质问“谁是加缪”的同时,通过电影技法和众多致敬桥段不断地质问着“谁是阿尔特曼,谁是沟口健二,谁是戈达尔,谁是维斯康蒂?”电影开篇6分58秒的长镜头主要分为前半部分的运动长镜头,跟拍多个剧组成员介绍出场角色,还有后半部分一个固定长镜头,透视教授的感情心理,对白中涉及到《大玩家》《魂断威尼斯》《大地在波动》《洛克兄弟》等众多大师作品。在一个咖啡馆中,两个学生讨论了戈达尔《男性女性》中的场面调度。电影中间部分,导演让众多乐器和两个演员同时发出声音,从而实践了阿尔特曼和戈达尔的声响实验。电影结尾又是一个极其出色的“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导演将电影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谁是加缪》观后感(六):病态的快乐毒药

  是否存在着这样一件事情,让你在理性上认为是不可做的,在感性上却又极想做的。

  就像有段时间我会不敢看镜子,害怕控制不住的把手指戳进眼睛里,我不敢带还是婴儿弟弟窗台玩耍,害怕他不是因为意外而掉下窗台。

  感性与理性之间有一个临界点,他就是会毫无理由的出现初衷大概就是“想试一下做了之后会怎么样”?这个临界点我从不敢接近,也不太敢提及或直面。

  这个故事则给观众展示了这群文艺青年以及文艺中年徘徊在那个临界点上以及越界之后的事。

  电影前部分实在乏味,但结尾真真假假的戏中戏让人大呼过瘾。

  最后,珍爱生命,远离傻逼文青。

  《谁是加缪》观后感(七):荒谬的人性

  呃,又一个荒诞的故事。一群大学生拍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高中生“因为太阳耀眼了”这样一个荒谬的理由而杀人。呃,简直是为了杀人找的借口呗。我看到最后不太明白,那个池田是不是真的把老太太杀了?好像是啊……

  片中围绕拍电影的小故事很多,人物关系复杂,但是看着就是挺顺畅的,佩服。电影里的角色都是生活中比较典型的人,有些个典型到不太正常的程度。池田给我的印象最深,他的眼睛真的漂亮,但他的眼神,很可怕。在他杀人那场戏里,不知怎我就想到了刘烨(绝无贬义)……

  看完的那晚,久久难眠。究竟老妇是否被杀?那一片的殷红是那样的刺眼那样可怕。戏剧与现实间的混淆,人性的暴露所在?或许,人性、人生活的世界,本来就充满荒谬。电影想要表达的或许就是这个吧。

  里头还有人物间乱七八糟到有点无厘头的纠葛,甚生无奈

  俩字,好片,值得一看。

  呃,喜欢看这些不轻松比较费脑又压抑的电影,看完的那个纠结呀。

  《谁是加缪》观后感(八):《谁是加缪》之一:目光背后的阴影 爱情的利刃

  题记:

  “你爱我,还是爱电影”,这真的像台词,在不同的场合此起彼伏上映,没有答案,除了力度和深度,男人没有一句话可以相信!

  ――――卡夫卡·陆(KavkaLu)

  柳町光男借剧中人之口说出了长镜头不是作秀,自己却以一个七分钟的长镜头向大师致敬,从跟移到拉移炫了一把。许多影迷也开始寻找所有的致敬点,这是一部好玩的电影,甚至连音乐也用了《魂断威尼斯》里马勒的音乐,在午后的校园,主角们鱼贯而来。

  在这个长镜头里街舞和柔道选手的镜语甚至比那些致敬式话语更有意思,影像首先是非话语的。教授的凝视张狂而必然,这是不需要沟通的年代,任何轻触键盘的手都会推开命运的们,爱情的双方不会没有预兆就离隔,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爸爸喜欢妈妈的乳头,谁能忘记这种满足感,只要是合适的钥匙和匙孔,随时都可以打开愉悦之门”。这段台词接进了男女关系的本质,其实,更为直接的表述是只要你足够的勇气和技巧,没有一扇门是有锁的,愉悦的期待和被蹂躏的快感是隐性决定的,你的眼睛就是一柄利剑,凿穿端庄,凿穿那幽闭的门禁。

  一个趋于中性的时代,性别已经无法证明被动和主动,只有施暴和受虐的共体,在满是狐疑的街上,我已经无法知道你属于那边?!

  电影是什么?一个拍摄前的水塘倒影或许已经预示后面故事的镜花雪月,电影在二维空间里依靠景深创造了三维的世界,我们看不到头,我们找不到头。导演为了实践戈达尔的电影观,让那些注视镜头的路人告诉我们镜头的存在。

  更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镜头拉回到了凝视的教授那里,它足以让我们疑问,世界是镜中,还是镜中是世界!

  杀人是这部影片的主题,这个主题试图通向的是一个简单“真理”,动机!可,我们真的可以在事后分析出那一瞬的张扬,还是在情侣的嫉妒里真的找到那柄地狱的钥匙,因果的奇妙永远是另一只靴子,在我们快要忘记的时候,敲击我们昏昏欲睡的神经。

  在相处里,一切是不对等的,男人希望没有约束的生活,而爱着的女人总是相信漫长的子宫孕育同时可以俘获男人的心。男女关系里只要有了金钱的杠杆,它就不再可信,不出卖自己的人凤毛麟角。

  我欣赏柳町光男所造就的间离和荒诞感觉,他所思索的问题延续了日本上一世纪六十年代电影对于存在主义的偏好。片子应用了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的台词,更以复杂的影画对立模式告诉观众我们彼此的话语在叙述中彼此抵消,在学生们对词的章节里,人声和乐器的不和谐是对戈达尔《芳名卡门》音效实验的致敬,它同时也预言了沟通的不确定和不可能性,在一片纷杂里,每个个体仍旧孤独!

  这部去年我错过胶片的电影却给了书写中国院线制度可行性的我新的启发,当下未庄,我们除了恶搞,2000之后的导演可曾在电影语言的本体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张军钊的《弧光》以及黄健中《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都对电影语言进行了探索,今天呢?更多的所谓第六代却以粗制滥造的画质号称纪实风格,那是放屁!

  (之一,未完待续)

  【附录:影片资料】

  《谁是加缪》2005日本

  又名:谁是卡谬

  导演: 柳町光男

  主演: 前田爱、 柏原收史、吉川日奈

  片长:115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4.5(一种视角,一种探索)

  2007年3月6日 星期二 下午23时10分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谁是加缪》观后感(九):我们和电影的关系

  上周末的淘碟所得,一般要花钱买碟的时候,我往往就很注意了,没谱的,没听过的,有概念但知道自己不会喜欢的,绝对不买。但是这部片,偏偏是之前完全没听过的,买它只因为封皮上清新的海报风格(不是上面这张)很讨人喜欢,再加上“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那几个字,还是有那么一点说服力的~

  MMS以为会是部有趣的片子,我看简介时也以为会是那种荒诞到癫狂型的,结果开篇一个7分钟的长镜头,让人不得不正襟危坐,想着应该是个年轻导演,拿片子做实验呢,事实证明片中向大师致敬的语言和我看不出的模仿痕迹的确不少,但是自从导演在老教授这个人物上着墨越来越多开始,我就感觉到这个导演,绝对不会年轻。当群戏的四五条线依次有条不紊地展开,这一点就更加肯定了,没有哪个年轻导演能做到这样的群戏控制能力,除非日本真的出了个我没听过的小奥尔特曼。因为是群戏,线索和情节都相对较散,初初看的mms和蕊姐都相当不适应,完全理解,想当年我一个人猫在电脑前看《高斯福德庄园》,前一个小时简直想死,后来才慢慢品出滋味来,到了《牧场之家好做伴》时,就已经完全适应群戏思路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承认,看奥尔特曼式的群戏是相当消耗精神力的,众多的线索有对参与度的极大强迫,在我看来,看电影,往往是参与得越深、精神力消耗越大。

  扯远了,说回《谁是卡缪》,除了群戏,影片的另一个特点是很强的话剧感,很多场景都体现了这一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影棚外讨论参差各乐器齐鸣的一场戏,从感官上都不是电影常用的手法(以我的浅薄见识来说),白话了的“混乱”,更像是导演自己情绪的一次肆无忌弹的抒发。我很喜欢那场戏,因为可以简直赤裸裸地体会到导演的情绪,这种交流的距离之近,真的仿佛话剧。

  说回群戏中的各个主要人物点,设计得十分平衡有趣。剧组的年轻人们各个有故事可讲,有的人物虽然戏份不多,却也不会显得可有可无,那个喜欢拿手机拍摄的神经质场记就是一例。个人理解,在年轻人的这一群落,导演的观点简直就是“混乱”两个字,这从感情线混乱无敌的设计就可以看出。开始时我是很烦这种多角关系设置的,后来想一下,毕竟是群大学生嘛,大学时候,不就只有谈恋爱和追逐梦想两件事好做了吗?呵……在我看来,人物设置最出彩的是“由加丽”,她是学生群唯一剧组之外的人,但她的人物特性,倒似乎更加“电影”一些,就是这样的反差,给影片带来了很多说不出的化学效果。

  还是没有说到主题,还是以一贯一厢情愿的角度吧,这部电影在我看来,除了什么青春啊无聊啊混乱啊的表面元素之外,其实讲的是“我的电影的关系”,没错,一定要这样带入来讲的。片子拍电影的主线,带出的是影片中不同人与电影的关系。Playboy导演,电影对于他,是证明自己的工具,很多人喜欢的替补导演,电影对于她,是需要不断研究的东西,有点gay的男主角,电影对于他,是找到自己的体验工具,制片二人组,电影对于他们,是充满热情的梦想,场记,电影对于她,只是没什么分别的社团活动,摄像,这个人物非常内敛和简单,电影对于他,就是电影本身。而之前一直没有提到的老教授,其实是调节整部影片年龄调性的重要存在,电影对于他,更是有着相当复杂的解释,我想,以我的年纪,还是不要那么狂妄地去分析电影于他的意义了吧?总的说来,影片中的年轻群体,看似目标明确,实则都相当迷茫和混乱,这是几乎每个年轻人的状态,而代表未来的迟暮教授,是最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但是,生活的讽刺就在于,等你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一切都太晚了,你已经没了去争取的资格和能力。

  影片有个相当精彩的结尾,第三人称的镜头视角,间或插进来的几句“cut!”,让片尾的凶杀案难辨真假,收尾的镜头,剧组的人安静地擦着地上的鲜血,呵呵,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和电影的关系吗?

  远到可以拿真和假来区隔,近到可以完全融合在一起。

  《谁是加缪》观后感(十):青春就是一场秀——《谁是加缪?》

  上村:“威尔斯的《罪恶的接触》开头场景长约三分钟,《半途而废的骑士》约六分半,阿尔特曼的《大玩家》有八分钟的长镜头,但仔细一看,事实上是两个镜头,通过后期剪辑才看起来像一个镜头。”

  吉崎:“中条教授喜欢的沟口健二导演,我也觉得不错。”

  上村:“沟口导演的长镜头并不是为了作秀,你看过《元禄忠臣藏》吗?”

  吉崎:“是没有剪切场面的那一个吧?”

  上村:“前后片加起来一共3小时43分的画面,前篇有67个镜头,后篇有78个。”

  吉崎:“通常的电影是多少个?”

  上村:“大概500到600个。”

  ……

  在时长达到6分55秒的开场镜头中,摄影机玩命般地在导演精心构置的场面中游走不绝,从校门一进来,到校园里的草坪深处,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在相遇和对话中亮了相,4段对话,6组以上的人物关系全交待了,故事的前提、背景也尽含其中。导演提溜着摄影师架着谁用谁牛的斯坦尼康,把推拉摇移跟的花样玩儿全了,心里较着劲:不切不切就不切,这时候,我看到了他心里和所有学电影的孩子一样的东西。

  这样东西说不得,一说就酸,不说,它应该深深地沉到心底里去。

  就像上面这俩哥们儿的对话,观众们是不会懂的。优秀的电影拍给观众看,卓越的电影拍给导演看。电影史上的伟大之作,从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到罗伯特•阿尔特曼的《大玩家》,那都是拍给导演看的,他们就像鸡精一样,大众吃的是菜,再好的味道,全提炼出来凝成一块搁人嘴里,谁都吃不消。这两个少年人穿着朴素,兢兢业业,架着书本去上导演课,一路上将大师佳作如数家珍,就像两个习武少年在意淫着高手们决斗时的一招一式,自己没手艺,但可以拼一拼谁更熟悉,你知道那8分钟的长镜头有猫腻,我还喜欢沟口健儿呢,你喜欢沟口健儿,我连沟口的电影多少个镜头都记得一点不含糊。

  在这个典型的好莱坞式长镜头里,导演通过工艺展示达到视觉奇观的意图已经非常成功的达成了,然而更加成功的,在于这个自嘲。这个成功的长镜头,嘲笑了长镜头本身,以及热衷使用它的人。而在接下来的所有情节中,本片延续了这种自嘲。

  这是个“戏中戏”,讲述某日本电影学院学生拍摄一部叫做《无聊杀手》作业的过程。这个作业的题材和日本诸多动漫、青春片的主题一样,关注“死亡”——一个变态学生杀人如麻的故事。然而开拍在即,创作者们都想不出主人公的杀人动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寻找剧力动因的工作过程中,剧组人员竞相胡搞男女关系,就连中年丧妻的指导老师中条教授也动了春心,恋上了法国文学专业的美女Rei,结果图穷匕首见地发现,这小妞竟然是超龄学生大山的结发妻子,勾引中条教授是两人有意为之的游戏。

  如果说每个导演都对他的人物有一种态度,那么导演柳町光男的态度应该是带着怀疑的。电影一开始,他就和观众们一样在像角色提着问题:你们想干嘛?

  我们想干嘛?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也一直在问。每个人都在生活流的惯性里游戏着,扮演着叫做自己名字的角色,然后就不断有危机发生:学生导演的女朋友要自杀,导演前来相救,却自己被她推下楼去;副导演趁高大威猛的男友出去参加登山队,企图和导演搞,未遂,又差点被性向不明的男主角强吻,彼时他刚刚向中条教授表白同性爱意遭拒绝;中条教授被小妞欺骗之后,穿着一身白色西装回到办公室醉酒砸东西,瘫在自己过世老婆的照片前不省人事,学生们感到一看,这情景俨然就是《魂断威尼斯》中男主角的结局——那是中条教授的精神圣经。

  似乎有一个答案,像《无聊杀手》男主角的杀人动机一样呼之欲出。每个人都试图以自己的身份做一件事情,来让自己振奋,或者只是震惊一下,由此找到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亮丽自我。就像那个无聊的杀手因为无聊而杀人,生活的墙急需被打破,却找不到出口,别说出口,连打破它的理由都模糊不清。我们活得衣冠楚楚,我们在追寻电影梦想的路上,然而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它囚禁着年轻的心,让勃勃的血性无处释放。释放,是年轻生命的最高任务,然而菁菁校园之中,我们可以拍暴力电影,可以跳街舞,可以乱搞男女关系,我们甚至在选择爱同性还是异性的时候挑花了眼……当一切成为自由,一切都能自由的时候,怎么反而,我们无法释放了?

  当我以为在上述那些小情小调的谜团中,这部电影即将向许多艺术片一样不负责任地给一个不了了之的结局时,它卓越的结尾给了我非同小可的惊喜。它动用了妙手偶得的场面和镜头调度方式,让任何一个观众都无法在最后一个镜头出现之前猜到,杀人的一幕究竟是不是弄假成真了。一番紧张过后,电影中的年轻人们关掉摄影机,围成一圈蹲在地上耐心地擦掉竹席上假的鲜血,我在银幕前松的一口气和字幕一起徐徐上升。正在此时,一拍脑门,全都明白了。

  哗啦啦的一声大幕拉下来,导演与观众一起撕开了他对人物们的疑团——青春就是一场秀。

  秀是什么?秀就是,无论怎样的得轰轰烈烈都是假模假式。就像那些站在女生宿舍楼底下用蜡烛摆人家名字表白爱意的行为一样,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远远比实际驱使它们的动力要强烈。盛大的仪式下是远远不够深沉的情感,青春的行径依赖于阻力的产生,没有阻力,就没有破除它的时候那响当当的动静,没有动静,原本虚弱的情感便无法发挥得貌似壮烈。因此,自由之下的青春实际上是寂寞的,自以为浓得化不开的情结,不是无法释放,而是无可释放。

  可不是吗?何样强大的愤怒能够至于杀人?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也只能自说自话地想“嗯,大概是因为无聊吧”。可惜无聊虽然难耐,但终不置人于死地。中条教授的绝望没有让他真的死去,被女友推下楼的学生导演,也没有真的死去,差一点好像假戏真做的男主演也没有能够真的杀死老太婆,一切都是强弩之末,一切都还不至于来真的。

  鲁迅先生说,中国旧派书生的理想是早上起来,吐两口血,由丫鬟扶着来到院子里看雪。血要吐两口,吐多了,就伤了大雅。“无病呻吟”的贬义带着些许的草率,人们给某些行为贴了这个标签之后便往往弃之不管,忽略了它们上面携带的人类内心对表演性的渴望。而这样的表演的欲望,只有在青春的秀里才能合情合理地得到释放。毕竟,俊男靓女怎么“作”都可以被称作年少轻狂,只有当老胳膊老腿的中条教授还沉浸在对《魂断威尼斯》的模仿秀里时,才会让我们觉得有那么一点,无聊。

  再看开头,那一段对名导长镜头的如数家珍的长对白——奥逊•威尔斯,罗伯特•阿尔特曼,沟口健二……这些的名字对于热爱电影的年轻人来说,光是那到嘴里来说一说,似乎都很过瘾。然而这个“瘾”里面有蕴藏着什么呢?除了对电影的热爱之外,也搀和着那么一点表演性。说白了有点“显摆”的意思。又不完全是出自虚荣,因为虚荣这东西,还承载不了这样深情的基调。我们的确需要表演,演一个标注着自己名字的角色,躲在行为的帘幕后面,像鲁迅先生说的另一句话那样,举起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