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至暴之年》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至暴之年》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06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至暴之年》经典观后感10篇

  《至暴之年》是一部由J·C·尚多尔执导,奥斯卡·伊萨克 / 杰西卡·查斯坦 / 大卫·奥伊罗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犯罪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至暴之年》观后感(一):至暴之年:一个商人的试图独立无奈

  有剧透。

  看完《至暴之年》,也看了很多评论,大家都提到aber是个守法的商人,我基本同意这个描述(他是一个没有被发现违法证据的商人),但怀疑aber的动机

  出淤泥,染不染另说,肯定知道淤泥是个什么样子的。Aber的岳父是黑帮老大,他被人欺负到头上了为什么还不找黑道帮忙?货车被抢他反而叫老婆不要告诉她老爸和老哥,家里进强盗了他也坚决不买枪不请保安公司?为什么aber这么怕事?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地区检察官正盯着他,他不想有把柄落在检察官手上。为什么不能落人把柄?影片没有解释。商人言利,从利益角度分析,aber可能觉得,落人把柄付出代价,将远远高于被偷被骚扰的种种。我推测,aber内心里不想做那种依附权力、成为政客提款机的商人?

  所以游走在法律边缘生意的aber,最大的原则就是不能被抓到把柄——不是说他不能违法,而是不能被人抓到证据。这里有两个层次,第一公司违法了,做了假账,所以抄家时他要转移账本,不能让检察官发现。但他有个后手,就是第二,假账是他老婆做的。万一万一最坏的结果,他还能保住自身。

  Aber的这种内心戏是我推测的,但也不是没有证据。全剧他一直在装,要做个正派商人。但是在走投无路悬崖边上,他老婆送出小金库支票的时候,他终于演不下去了。他内心已经收下了这根救命稻草,但嘴上一定要问,这支票安全吗?我拿出去不会被人抓到把柄吧。

  由此,aber的处事原则就清晰了:aber要做一个外表清白、没有把柄、不被人敲诈的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aber这么怕被人抓到把柄?被检察官敲诈能有多可怕?比家人被枪威胁还可怕吗?

  想想还真是这样。偷油、袭击员工、恐吓,这都是小伤,把生意做大都能赚回来,可一旦被检察官敲诈上,无休止的进贡不说,命门就在别人手中,叫你随时关门坐牢也是可以的。

  所以这里的至暴,指的到底是谁呢?暴力是最原始的强制力。然后是权力,背后有枪杆子撑腰。进入资本社会,资本也是一种强制力,但是带着温情的面纱:被钱驱使着干活总比被枪指着头干活好多了。

  影片的结尾,赞到不能再赞。大家都夸了堵弹孔,夸+1。但我更要提地区检察官。这个老狐狸,一直阴死阳活,爱搭不理,一心查案的鸟样子,最后终于露出了尾巴,要和区域最大石油商结成同盟,这当然是政治同盟了。为什么检察官一开始不盯别人盯aber?因为aber做大了(开场他的律师自嘲说这算一种荣耀)。检察官盯他为的什么?结局就暴露了,不是为狗屁揭发行业内幕,纯属敲诈勒索(所以要敲诈行业老大)。最后检察官为什么又求和?这是最精彩地方。当你冒头的时候,他要踩你,当你冒出了头,成为高山的时候了,他又要攀你。Money works!Aber真特么的实现了他的fxxx美国梦。

  Aber成功了,他成为曼哈顿最大的石油经销商,公司将会越来越大,计量、账目、税金的事儿自然下属代劳,他不知情。他在地方政坛开始拥有话语权,他有一个司法界的同盟,双方心照不宣不踩红线共同做大也要一起分赃。全片没看到血浆,也没听到几声枪响(要是一声不响就更赞了),但权力和资本两种强制力,斗了两个小时,终于合体。不想依附权力的aber,最终还是体面的靠向了权力。

  《至暴之年》观后感(二):剧情流水账--严重剧透--不是影评--个人备忘

  1981年,

  片子开头,一辆油罐车被抢,司机被打伤入院。

  男主做石油生意,包括购买,运输售卖。他的妻子是当地黑帮老大的女儿。被打伤的司机是男主的一个老员工。

  这一年年是男主至关重要的一年,他押上全部身家购买一块地皮,该地皮地理位置便于原油运输,并且几个大的储油罐可以帮助他在低价时囤积石油,获取更大的利益。交付定金后,他被要求在1个月内付清150万全款。

  这一年对他来说也是艰难的一年,油车被劫,家中有人盯梢,公司被法院调查等等。

  安抚老员工后,他开始为贷款准备。贷款工作进行的还算顺利。

  对于油罐车被劫,车队经理劝他为每个司机配枪。他认为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予以拒绝。并且对于妻子私自配枪也极为愤怒

  做这个行业的人不可能完全清白,警察在他女儿的生日会前来搜查,他和妻子急忙将未整理好的账务隐藏。虽然这些账务妻子之后确认并无漏洞。

  司机伤愈后回来开车,再次遭遇抢劫,这次他拿出携带的枪支反击,不过这样举动惊动警方,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司机暂时躲避警方。

  这个事件的爆发让银行拒绝了他贷款请求。距离买地的最后期限越来越短。

  男主找到司机交给警方,司机再次逃脱。

  男主找到对手借款50万,虽然附加条件苛刻也只能答应。

  男主找到弟弟抵押两人共同的公寓。获取20多万。

  男主终于抓到抢劫他油罐车的人,并且知道了其中一个购买赃物的竞争对手,他要求对手赔付20多万以偿付他这一年被盗的石油。

  男主找到最后一个可以借款的生意伙伴,却被对方狮子大张口

  这是他的妻子拿出存折,这里是她近些年从他们生意中私自挪用的款项,可解这次燃眉之急。虽然对妻子之前的行为异常愤怒,权衡利弊后他仍然决定用这笔钱完成交易

  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并且由于他的成功,地方检察官也从与他敌对,转化为愿意与他合作,一切似乎皆大欢喜

  之前逃跑的司机持枪来到现场,那个司机一直以他为榜样,想要成为男主那样的人。但是现在男主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而司机一无所有,官司在身。绝望的司机选择自杀,临终前希望男主可以照顾他的家人。

  子弹穿过司机的头颅,同时也将油罐打漏,黑色的石油缓缓流出,伴着鲜红的血迹。男主向司机走去,拿出手绢堵住油罐的枪眼。

  因为电影名字是至暴之年,观影过程一直在想男主是不是接下来会爆发,用暴力解决问题。但全篇男主并没有使用真正的暴力,最厉害的一次也只是将偷油贼暴打一顿。可能片子想表达的并不是那种行为上的暴力,而是心理上冷冷的暴力,目标只有成功,只有石油,其他一切行为只为这个目标服务

  《至暴之年》观后感(三):基业之始

  看过了《夜行者》再看这个,才知道什么叫“就怕货比货”。老鸟和新手的差别,妥妥地摆着呢。

  成功真的都是靠安利卖出来的吗?其实不是的。那种只靠嘴巧心黑脸皮厚就能包打天下的人设,多半是成功学的拙劣版本。在一个不开挂的世界里,比你会撒谎的人多得是,不好糊弄的人更一抓一大把。何况作为一个黑帮老大的女婿,更多的手段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把柄。自作聪明变成“作死”的概率相当不小。

  跟《利益风暴》的冷眼起底不同,尚多尔对八十年代的实业家还保留着一些念想。旧时代的实业是一种创建和积累,而非捞一票走人的投机。创立一家公司并维系它的运转,乃至将之传承给子孙,对应着古典的“王者”隐喻——因此本片会带有浓厚的“教父”气息。这是一个漫长艰辛、充满风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播种下的每一步,都将随着时间结出相应的果实

  因之,理智信用曾经商业时代不可或缺的资本。尽管人人都认为一个可靠而清白的人是傻瓜,却也心知肚明,和这种人合作是收益最大的选择。即使在弱肉强食当中也有规则。一个完全遵守规则的人,固然会比作弊者们辛苦更多,却保留了自身的价值。流言和污蔑可以一时遮天蔽日,但无法攻破一座真正无懈可击的堡垒。而阿贝尔用看似“理想主义”的“窝囊”所要铸就的,就是这样一座堡垒。

  每个想要“创建王国”的人都有野心激情。阿贝尔娶黑帮之女,接手岳父的产业,包括使他“引人注目”的土地扩张计划,都显示了他的这一面。但真正能够成功的人,是懂得如何用理性去驾驭这野心的人。他反复地强调“相信”,让员工在推销时一定要用信任打动客户。这并非伪善的说教。在一个陌生人选择陌生人的商业社会里,信任就是最大的财富。所以最令人憋屈的段落,当属那个初出茅庐业务员惨遭黑手——那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对“信任”的打击,完全可以摧毁一个人的三观。然而杯具司机的那条情节线也在同时证明热血上涌、以暴制暴只会让人泥足深陷(还连累了银行不给公司贷款),接踵而来惊慌失措乃至“违约”逃亡,则一错再错,通往不归之路。唯有在残酷世界的面前仍能保持冷静和自制的人,才能生活的“压力风暴”中守住食物链的上游。

  理性并不等于迂腐和天真。安娜是“下木夫人”型的强势内助,阿贝尔却一直希望她置身事外,“把一切交给我处理”。这里有传统观念体现,也暗示着他对妻子性格的某种看法。当妻子交出“私房”时,他愤怒于夫妻间的信任受到蒙蔽(作为妻子管账的夫妻店,这一“信任”着实性命攸关),但爆发之后也做出了应有的决定。在回旋余地有限情况下,他仍然不失尊严,坦白揭穿同行们销赃的事实。面对来者不善的检察官,如果自己心里都没有底,当然藏起账本方是上策……与那些腾云驾雾的“创业神话”相比,这种折磨人的节奏更接近当事人的内心世界:那是在黑暗未知和偶然里航行,稍有不慎,便会《一切尽失》。而且和那部影片中的变幻莫测海洋一样,社会击沉你,不需要给出任何理由

  在尚多尔看来,这些能够在风浪中苦苦挣扎人才是支撑这个世界的基石。《利益风暴》里玩弄衍生品的金融掮客,不过是在透支这些人创造的财富和信用,用以制造泡沫浑水摸鱼。新世纪商圈“35岁前赚足退休金”的乐活伦理,跟这种一砖一瓦的“创建王国”也早已格格不入。但当年的巨头们,很可能就是这样一步一个坎地建造起了他们的土地和王国。与这个世界相处,从来没有捷径,没有秘诀,更没有什么成功学。

  《至暴之年》观后感(四):资本主义成功学必看--男人学会坚定

  如果你是一个事业刚刚起步的石油经销商,在你拼尽全力吃下一块地的过程中,经历竞争对手抢劫原油、苦逼员工持枪犯法、银行伙伴釜底抽薪、地方警察没事找事流氓上门捣乱等一系列“挑衅事件”,你会怎么做?

  直接“以暴制暴”?你当然有这个能力,毕竟谁在你旁边的女人就是布鲁克林黑帮老大的闺女。你也有这个财力,毕竟有富人朋友支持你。当然,你也有这个脑瓜。

  可是你为什么要一忍再忍呢?因为你清楚的知道,在美国,一个商人要想做大,他必须足够的干净。干净的商人才能一步一步真正迈入美国的上流社会。

  看完这个电影我想到了韩信,当他遭受胯下之辱的时候想必也是这么想的吧,匹夫一怒,血溅五步,王者一怒,流血飘橹。狗咬了你,要打狗,但是不要去咬狗。

  这部电影教会了我们,男人一定学会不要和牲口叫板。而要坚定的将自己的良心留到最值钱的那一刻,这样你才能日到黑帮老大的女儿。

  《至暴之年》观后感(五):至暴之年

  断断续续看了好多天才看完,一开始不明白。80年代的纽约这么乱?路上抢劫,有人持枪伏击?

  男主伊萨克并不帅,或者说不是我的茶,但是最近看他的电影真不少,而且每部水准不错,《醉乡民谣》《星战7》还有不露脸的《X战警:天启》,真对他挑剧本眼光佩服,要么跟大制作要么是大导演,而且部部都抢眼。

  影片开始就是他在奔跑,然后他的司机被抢,他去签合约,并不公平的合约,他搬家,他的家被窥视,他面临的问题一点点展开,他在被调查,面临指控,他的司机被殴打至医院,他的销售员被殴打,说好的银行贷款被取消,他面临破产,名誉扫地。。。他坚持的清白做事到此为止?他一直在坚持,劳模姐姐饰演的他的妻子是黑帮的女儿,他要像他的岳父那样?他要给它的司机配枪么?他怎么应对呢?

  他面临的重重压力,屏幕外的我都有感觉,怎么办?松一口气掉下去就是万劫不复。这时候。。。他笔挺的西装革履一丝不苟头发能帮助他吗?

  当然他度过了难关,他别无选择,他陷入了他的困境。但是他。。官司解除,土地拿到,只是这个人已经不是影片开始奔跑的人了。这时候才发觉这真的是像教父致敬的电影。

  影片里他的被殴打的司机是另一条线,他们都是拉丁裔,他崇拜白手起家老板,希望沿着他的道路走上成功之路,但是没有可重复的路,他走上了亡命之路。

  千百万人都奔跑在路上,谁能走到自己想走的路?

  《至暴之年》观后感(六):暴力之路

  不懂为什么想到看《至暴之年》,也许是为了看查斯坦姐姐吧,现在一想也是看伊萨克。

  莫拉雷斯本想做个老实本分的石油商人,希望买下码头扩大生意;但在“至暴之年”,有人抢夺他的油罐车,地方检察官查账,自己的司机又涉嫌非法持枪,银行拒绝贷款…面对种种暴力,他在妻子影响下,走上暴力帮派路。

  如果不是其他影迷提醒,还真没发现对《教父》的模仿痕迹,从配乐基调、画面到主角伊萨克与帕西诺的几分神似,尤其是长相,还有所谓“美国梦”,都是如此。配乐也有《教父》的优美,而包含时代气息;舒缓的节奏却衬托主角焦躁的心情。画面不似油画般华丽,不过也不错。

  伊萨克和查斯坦的表演很突出。伊萨克开始是个向善商人,不与帮派为伍,坚持所谓勤劳发家致富;但是面对暴力、抢夺,检察官刁难,银行退缩,他只能狠下心来;查斯坦有些像麦克白夫人,在丈夫耳边煽风点火,自己也心狠手辣:持枪冷酷地枪毙鹿,挪用公司资产;但同时还会劝丈夫不与其他帮派来往。查斯坦演好了一个蛇蝎。

  查斯坦管伊萨克叫“美国梦先生”。那么什么事美国梦?在异乡,一块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发家致富?那么非得走帮派路线才有可能吗?盖茨比不清不楚(还可能是个黑人),柯里昂掌握一个犯罪帝国,更不用提还有那么多的帮派。老实人必须变得狠毒吗?狠一点是必要的,过于儒雅会被他人碾压;拉帮结派无非是为了与自己境遇类似的人合作共赢,但犯罪却越界;不过在暴力、黑白模糊的地带,不沾染灰色,休想平稳生活、工作,只好染上暴力习气,何况本来生意就不一定清白。不得不说,这是种悲哀。

  是什么让伊萨克变得冷酷呢?除了环境,我想还有内心的欲望、对成功的渴望,也有保护自己的需求。如果正常合法的渠道不能成功,只能诉诸暴力。

  看了一下,当时写下的时候,还在等着查斯坦的《火星救援》呢。

  《至暴之年》观后感(七):比较失望的平庸之作

  上个月在飞往巴黎的卡塔尔航班上看了一半这出《暴力年代》,现在终于得以欣赏全貌。坦白说是挺失望的,因为去年看过《一切尽失》大感意外,还是很欣赏这位新导演的美学实验追求的,真没想到这部新作突然转到美式主旋律来了。整出戏的风格平稳统一,不愠不火,最赞的是灯光、美术布景和服装设计,基本上还原出80年代纽约的原始模样,至少在我幻想中是如此,连男主角的化妆和服饰也让我立刻联想到《教父》里的Al Pacino。复古味道出来了,可是剧情故事却让我觉得味如嚼蜡。反反复复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个为实现美国梦不择手段的“正当”商人,以及他身边深藏不露的妻子,还有一大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难兄难弟的琐碎事。这种故事放在当今美国社会来说简直司空见惯,比起那些股票地产互联网大亨的发迹史,真是小巫见大巫。不晓得这种虚构的人物传记的现实意义究竟何在?当然,如果冲着奥斯卡颁奖季来讨好评委的话,那答案确实是昭然若揭的,可惜最终也只能拿下一个女主角提名,光芒四射的Oscar Issac竟然连提名的机会都没有,还真够讽刺的。

  《至暴之年》观后感(八):个人备忘

  整部电影挺平淡的,主角也显得有点pussy、有点偏执,直到影片的最后,主角的朋友(兼前员工)在主角面前自杀,主角的老婆(之前一直牛逼轰轰的)高声尖叫,而主角则是默默地缓步上前,看都不看尸体一眼,掏出一条白手绢堵住了油桶上被子弹打出的枪眼,让石油不再淌出,然后说了句:Call the police。 这才是“至暴”,前面的一切铺垫都值了!

  主角的老婆从开始成立公司就开始偷税,瞒着主角积攒了一大笔钱,而正是这些脏钱,挽救了主角断裂的资金链,没有让黑帮的人得以插手主角的生意。 这对一直坚持合法经商的主角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影片最后,主角和之前一直为难主角的DA并排站在冰面上,讨论各自的野心和政治,就未来道路的方向达成了一致。

  《至暴之年》观后感(九):什么才最暴力

  看见标题还以为这又是一部黑帮大片,等看见电影的镜头我只能情不自禁地赞道:“我靠!”

  这是要给《教父》拍第四部吗?

  主角那张扑克脸随时都在提醒着我:下一秒就要出事!比如忽然掏出手枪或者那种带转盘弹鼓的汤姆逊嗒嗒嗒打死所有跟他作对的人——结果男主连一枪都没放。

  故事一直在铺垫,主角的油罐车一直被抢,他的弟兄们被欺负,一把上膛的手枪出现在主角的家门口。

  主角的朋友们里有运输工会的元老要抢着替他出头,大黑帮的继承人跟主角喝酒,更不要提他自己的媳妇就是布鲁克林黑帮老大的闺女,一直在怂恿他用暴力解决问题。

  我告诉自己:马上要打了!

  然后主角还耍着他那张扑克脸承受一切。我去,模范商人哪!

  所有人都在问主角:你为什么非得要那块地?

  主角的回答是:“钱。”

  我几乎就相信了。下面的剧情就应该是主角的信念崩溃,然后拿起枪解决问题,把暗中害他的人一个一个挖出来在大街上毙了……直到主角走进理发馆跟竞争对手摊牌的时候,我还在期待他大衣兜里装的是一把手枪。

  结果什么都没发生。

  所有问题都在电影结尾给出了答案。

  主角默默走过好友的尸体,掏出手帕堵住油罐的破洞。

  什么才最暴力?这才是最暴力的。只有这一刻,我才理解了主角究竟有多冷酷,比拿着枪的匪徒冷酷一万倍,比黑心的商人冷酷一万倍。

  因为什么也不能动摇他“做正确的事”!

  暴力是最容易的选择,但是你先得弄清楚对手是谁。最后证实抢他油罐车的只是几个尝到甜头的小混混,当然替这伙人销赃都是主角的“生意伙伴”。

  “好人”银行家抛弃主角的时候他们也是在做“正确”的事,可惜他最后证实做了错误的决定。

  一直跟主角为难,甚至一度威胁到主角整个生意的地检署官僚反而在电影结尾跟主角结成了新的联盟,因为他知道这块地在正确的人手中会产生决定性的政治影响,而主角就是正确的人。

  什么才最暴力,钱吗?带着黑礼帽留着长鬓角的犹太人拿钱走人,他们得到了钱;黑帮二代目最后借给主角钱,他自己也说了:跟我们借钱可有你受的,你要好好考虑。主角当然会让他满意。那个主角竞争者的胖孙女拿出了一份大有赚头的借款合同,她当然会赚到,更别提他们还暗中为偷油贼销赃。

  但是十年以后,所有从主角身上赚钱的人都会臣服在他脚下,仰视他。

  只有黑人官僚看到了真相,也只有他知道打造一份清白的履历对政治人有多么大的助力。当然,主角的律师最后也看懂了,他最终明白老板不是个理想主义者,也不需要保护。

  一直嚷嚷着找娘家老爹出头的老婆叫最后那一枪给吓到了,只有主角安静地等待着好友自杀,眼睛都不眨。

  主角用白手绢堵住了黑色的石油,而不顾脚下流淌着鲜红的血,做了正确的事:Call the police.

  通向更高阶层的路在主角脚下展开了。

  什么最暴力?

  我的第一个答案是枪,后来枪输给了钱,最后钱输给了决心——一直向上爬,直到社会顶峰的决心。

  《至暴之年》观后感(十):活脱脱一个“岳不群”

  当崇拜自己,忠心耿耿的员工拔枪自尽,子弹穿过头颅,打穿了身后的储油罐,红色的鲜血与黑色的石油在雪白的大地上交汇,一向对员工照顾有加的老板急忙上前,掏出手绢,堵住的不是员工流出的鲜血,而是油罐里漏出的石油。

  美国梦大致都有一个目标,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这一组镜头给所谓的“美国梦”钉上了一个两极分化的结局。本片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的纽约,一位做石油生意的男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自己既定的目标,主题离不开“人与金钱”,不过导演尚多尔采用了“黑帮题材”的叙事手法,格调略显文艺,影片也处处散发着“黑色电影”的气质。若说是在致敬经典黑帮电影,观者觉得倒还谈不上,更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在“照虎画猫”,还是挺极致的那种,因为观片感受不怎么愉快,那种表面流的功夫你还是能从一开始几组镜头就能感受到,但黑帮电影的内核本片就远远没有触及了。

  男主从头至尾都奉行着自己的准则,目标是不会给他带来困扰的,造成困扰的是如何达到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就得选择有近有远的道路,这类似于行军布阵中的“上中下三策”,男主总是选择最正确的那条路,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影片所塑造的男主艾伯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表面上为了梦想积极打拼,实则他已经拥有豪车洋房,美妻娇儿,处于人生巅峰,然而想走到更高处的他,所制定的目标自然而然的引来了竞争者和大麻烦,从故事的开头顺风顺水,到警察、地检、律师、地主、银行、下属、竞争者轮番来找他麻烦时,他还是秉持着最初的信念,那就是暴力解决不了一切,要走到纽约的上层社会,出身一定要干净,所以在警察搜屋的时候,男主急切的把账本都隐藏起来,而事后证明那些账本根本没有问题。在收购地皮的紧要关头,妻子拿出了一直挪用公司款项的账户,男主从开始的暴怒瞬间便接受这一切,并和妻子“同流合污”,要说明一下的是,男主的妻子是黑帮大佬的女儿,贯彻的原则就是黑吃黑和以暴制暴,这与男主的行为准则是相悖的,但在紧要关头,男主放弃了准则,而大部分时间都在坚持做正经生意的他,突然急转的态度,足以证明其性格的复杂之处,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假道德,结合前文下属自尽,他所表现出的举动,再一次证明,在资本主义下,在动荡的年代,做好人是没有出息的。

  在影片最后,一直找麻烦的警察也与男主化敌为友,钱权勾结,这种伎俩我们在熟悉不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