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俊少年》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英俊少年》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06 21: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俊少年》经典观后感10篇

  《英俊少年》是一部由汉斯·海因里希执导,海因切·西蒙斯 / 海因茨·莱纳克 / 保罗·达尔克主演的一部家庭 / 音乐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俊少年》观后感(一):恒庐艺术影吧《英俊少年》观后座谈会纪要

  恒庐艺术影吧《英俊少年》

  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1年4月9日(星期六)10:40—11:25

  地 点:杭州恒庐美术底层讲堂

  与会者:丁云珍、曹玮芬、王络星、刘海庆、何 吉、黄陈锋、符锡琛、陈更新、黄光华、

  徐柏林、李桂鑫、吴秋硕、谢卡卡、陈江锋、朱锡林、符璞、牛玉竹、范达明

  记 录:刘海庆

  范达明(主持人):恒庐影吧到今天,刚好是开张一周年。在恒庐美术馆的积极支持下,我们去年4月是从献映法国影片禁忌游戏开始影吧活动的。影吧的影友有较大的流动性,但至今也还是形成了一批相对固定的影友群。观影后的座谈是大家互相交流的很好方式,通常我们一个月至少有一次比较认真的座谈。因为一直没有解决现场记录人员条件,一些影片座谈过后就流失了,当然,我们还是有小牛(牛玉竹,豆瓣网名“卓甚么”,近日更名为“燕子李三”——整理者注)那样的对电影与影评非常热心的影友,他事后都能写出评论上网,发在我们在“豆瓣网”的每月活动的“论坛”上。上周同新来的影友刘海庆交换了意见,她愿意义务来做座谈的记录,她是杭州师范大学学汉语言文学的在校生。我们座谈时就请她来做一下记录。今天的片子不超过90分钟,还有一些时间,我们来开一次有记录的座谈。就所看影片或配音译制影片的问题,大家来谈一谈。《英俊少年》这部片子,今天来看,正可以说与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对上号,是不是可以说他们是在建设德国特色和谐社会了?同时其中也有贪污腐败、走私等问题。不过这片子是在40年前就拍摄了的。小牛,刚去了上海造访了永嘉路上海译影旧址,请他先说说吧。

  牛玉竹:上周去了上海永嘉路323号,上译厂的老址,田汉先生旧居亦无几步之遥。本想造访童自荣先生,惜缘悭一面。不过领略了繁华都市一隅的老上海风貌,不胜唏嘘。想起本片配音演员:李梓、乔榛、丁建华、毕克、刘广宁……可谓群贤荟萃了。

  范达明:上译厂的那一批可惜大多都退了,不少还去世了。最近读了一本以上译厂名义出的书《魅力人声》,介绍了48位配音演员,却无乔榛、丁建华两人的介绍,一查网上信息发现乔、丁与其他人之间的矛盾很深。

  牛玉竹:正如艺术都有高峰低谷,电影和译制皆然。德国因为“二战”犯下的大错开始反思,提倡真善美,如同法国电影的新浪潮运动,或是剑走偏锋,或是中规中矩的纯美学,但40年后的《罗拉快跑》的节奏心态,则一看已知大不同

  范达明:本片是上世纪70年代两个德国尚未统一的西德的作品,1981年我国引进译制公映。主线是家族中两代人由积怨到化解,隔代的亲情一家三代的其乐融融。前半部分是亲情伦理,后半部分有动作感觉主题还是比较积极的,影响最大的是影片的插曲,《小小少年》、《最后的玫瑰》等,当然小主人公出演本片前已算成名的少年歌星了。

  曹玮芬:今天带了女儿一起来看,觉得她可以学到些东西。比如小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在丧失母爱、独有父爱的情况下,却可以改变重大事情

  何 吉:本片反映了几个问题:富二代、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诚信等。如以前约会,最多迟到个十分钟,现在四五十分钟的不在少数。比如片中外公故意丢的钱包,现在我们很多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就捡了不还了。所以这个影片的题材如果由中国脸孔、中国的社会环境等中国元素来翻拍的话,应该会有很好的社会反响和意义。

  范达明:前阶段我们的电视都风行播映谍战剧,近来有讲亲情的,比如上海的东方卫视就隆重开播了连续剧《家常菜》, 片名还加上了“绝世好男人”的头衔。

  丁云珍:《英俊少年》片子里的小孩子虽然年龄小,却有颗正直善良的心,有勇气。但我们现在的小孩子,因为亲情和责任心教育的缺失,碰到类似这种情况会怎样呢?我家里曾住过一个德国的小孩,和我外孙一般大,但我发现俩孩子完全不同:我家的一个很宅很封闭,德国来的一个却很开放了解外面的社会——我们把孩子关在笼子里,等他们长大了到底会怎样呢?

  陈更新:我过去对外国电影印象大好,一是看不懂,二是好多打打杀杀的、刀子捅捅出出的,不过今天这部片子我觉得很好:贴近实际,比较现实。就是比起上次的《巴黎圣母院》也有意思得多,因为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关系。它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法律、社会风气等很多方面都是很好的参照。比如对不正之风的打压,对子女教育的示范,都有启示

  戴帽老先生:我觉得有三点:一是本片对于我们中国的情况有一定教育意义,但别指望太大;二是影片可以联想牵涉的问题面太广,我们教育体制问题没解决,遑论其他;三是各人自己价值观是不同的,所以要改变现状也跟主观有关

  谢卡卡:刚刚有个阿姨对比主人公的胆量和勇气反思自己,我也有同感,不过我即使有胆量,也未必有他的韧劲儿。但我总体的感觉就是电影很美好,也给我一个启示:哦,别人是这么做的。还有他的歌声,我想我还会愿意再听。

  符 璞:本片说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因此受人歧视,得不到亲人关照,受一些不良影片的影响还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你问现在的学生:雷锋是干什么的?有的竟然问你,他是香港歌星么?这不禁让人想到:但凡贫穷落后地方,教育就跟不上去,反之,教育就上不去的地方,往往贫穷落后。

  朱锡林:小男孩的歌很好,艺术是真善美的象征,而且有遗传,因为他妈妈是会唱歌的,但生下男孩就去世了,那是有胎教。今天的中国小孩大多很自私。我在钱塘江看到一个小孩,让把糖给他爷爷奶奶吃,怎么都不肯。外国人真善美的根从胎教就开始,长大一点么,就教着给他5个苹果分给别人吃,就像我们古代孔融让梨,而且教他视恶如仇。中国很多人对恶的东西却不闻不问,正气不足。比如我住的小区老是有人偷汽车电瓶没人管,我管了还遭殃。我看到美好的东西会流泪,我觉得应该“人人热爱艺术,人人有真善美”,年轻人坚持理想,只有这样,社会问题才会慢慢改变。

  陈江锋:这个片子给了我一个榜样爸妈也这样教我,但社会大环境反馈给我的有时却是矛盾的。

  黄陈锋:只想说片子很美好,很感动。.

  2011年4月15日整理

  4月27日补充

  《英俊少年》观后感(二):久违了,我的英俊少年

  好奇心动,一时兴起,于是上天入地,终于找到了这部电影。瞄了一眼年代,1970年,还好,不算太老。1970年,欧洲艺术电影早已经进入黄金时期,好莱坞更已经经历了二度辉煌。这边厢神奇的特吕弗已叱咤了十多年风云、那对面死老头子希区柯克已调戏了无数金发美女。比之上学期看的惨不忍睹的40年代默片〈浮士德〉,同样是德国出品的〈Heintje〉现年不过三十七,还算得上风华正茂

  电影看得多了些,越看越挑剔,丧失了很多乐趣胃口被喂得越来越刁,再看电影之时往往不能卒片,忍不住便是一句“天下无片”,遂遭众人怒目而视,恨恨骂我是学院派的臭文人,人人欲杀之而后快。一半是伤怀,一半还有些自鸣得意,于是渐渐告诉自己不必有过高期待。借钱老儿的一句比喻:看电影于我,便如同鸦片瘾发作的时候,别人递过来一支香烟

  抱着这样的心态,半夜12点诸事告一段落,才慢悠悠打开影音文件。心里先存了份想象,上译出品,经典译制片,大约是七八十年代之交传入国内,大约是社会主义大中国文化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大约是一个天真活泼善良坚强聪明伶俐小屁孩的英雄经历,大约可以参照〈卡桑德拉大桥〉〈士兵之歌〉还是〈雁南飞〉?又或者,是《庐山恋〉〈归心似箭》还是《小花》?

  胡思乱想一通,东倒西歪胡乱坐在床上,咖啡为伴,薯片为友,懒懒看来。不料,在那歌声初响起来的一刻,我心头一怔,似曾相识,竟恰如同宝哥哥脱口而出一句“这个妹妹我在哪里见过?”哑然失笑:至少十多年的错位,到底哪里借来这一份熟悉?

  且看他不急不徐,讲述着一个分毫不出人意表的故事,却看得人越坐越正,收起嬉笑换微笑,认真却开怀。看这小小少年,充沛的活力可以感染一切麻木成人,朗朗的歌声可以点燃每一个古板的灵魂,纵有些微忧伤微风拂过,却立刻消融在天真明亮笑容里,倔强更惹人爱怜。

  听他放声歌唱,高亢又嘹亮,清澈如同初夏阳光。看那恶管家栽进池塘,肥肥爷爷做广播体操,可爱老爹和漂亮阿姨满眼放电,坏人如此容易伏法,凶老头如此容易从良,一个半小时华丽极致的清朗童声里轻舞飞扬。全景的画面里天蓝云白草绿花红,夜空里的霓虹点缀着新生都市初现的妩媚,处处只见生机勃勃,描绘人物却如轻笔勾勒,略作夸张如漫画一般。淡淡的喜剧色彩漾着浓浓的温情,欣悦与天真满满的快要溢出来——黑漆漆的深夜里,我咬着嘴唇忍着笑,八戒吃了人参果,令狐打通任督二脉,怕也难得如此的满心畅快。

  想起一个最朴素道理简单永远最有力量。我曾在老伯的《处女泉》里感叹过这一至理,如今又意外将其重新拣起。心里那股暖洋洋的感觉,如果不是感动还能是什么呢?

  看多了精巧高妙的所谓艺术电影,很多时候会心生厌烦,怪那技巧玩弄得露了痕迹,更怪它太娴熟。时常沉醉于那精心铺设的结构里,然而终影却惶然无所获,只觉得富丽的表层下一片空芒。咬牙切齿之余时常感叹,以牺牲欣赏快感代价来读书和观影,这样的事情必得告一段落。回到〈英俊少年〉式的叙事,不期然地竟然被打动。我莫名其妙地随口哼哼,竟唱起了“小呀个小二郎,背起个书包上学堂”,回过神来不禁大笑。果然十多年的错位,我怎可能懂得那七十年代的歌谣,然而贯穿全片的那一份童真童趣——岂不正是所有人普遍可达的共鸣

  你总会有那样一个时刻,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旁若无人,边走边唱;你总会有过那样倔强却清澈的眼神相信是非对错善恶有报如同眼睛一样黑白分明。你也一定遇到过凶凶的长辈,一定受过委屈,也一定有本事转眼忘记,立刻心无芥蒂又开颜。你或许没有他那样传奇的经历,却一定也在心底里编织过无数次的传奇,然后举起拖把骑着扫帚追逐鸡鸭猫狗,或是高呼呐喊着和小伙伴冲杀战场洋洋得意次次凯旋,自编自演着小小少年的传奇剧——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每个儿童都可以是英雄。这简单到极点的故事,这简洁到极点的电影语言,不带一点炫技,不沾一点浮夸,居然就那样轻轻巧巧地,那样快快乐乐地,在三十七后又勾起了另一代人同样温暖童年记忆

  暗自揣度:或许,惟有如此人所共有的情绪,才会如此简单,也才会具有如此的力量:简单,却直入人心。这电影仿佛洗净铅华,回味却隽永悠长。平空拣来一次感动,久违了,我的英俊少年……

  《英俊少年》观后感(三):纯美的歌声代表着一段美好的回忆

  影片已经很久远了,即便是前些年又重看过一遍,但情节和画面依然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好象给狗染成了绿色爸爸被无罪释放了,其他的就不记得了。但是那首歌,与歌曲相关的美好回忆,却每每想起心里都是那样甜蜜柔软的,洒满了阳光的林荫道,灿烂的笑容,浓绿的枝叶鲜花铺满的广场欢快笑声父母那样宠溺的笑脸,异国色彩艳丽的世界。。。

  那时还小,是二十七、八年以前的时候吧,那时的中国与现在晃若隔世,记得大姨和姨夫从德国出差回来,给我们放幻灯片,讲他们在欧洲的见闻。我们吃着欧洲带回来的巧克力和黄油,看着新奇的胶片幻灯片,听着那首《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幻灯片上异国风情色彩艳丽,那是我从不曾了解的世界,放到最后,是一张拿错了的胶片,屏幕上贺然出现一个英俊的少年站在飞机的悬梯上,颈围鲜花的花环,挥动着手中的花束向一群欧洲人灿烂地微笑,大姨甜蜜地说,那是当年姨夫公派留学德国时,下飞机大家欢迎他的场面。那时,我幼小心灵被这种幸福及美好的画面震撼了,涌出了无限的憧憬,伴着那首《夏日最后一朵玫瑰》。

  那段日子过得非常快活,虽然只有几天时间,却带给我太多的见闻,以至于快三十年过去了了,当时许多的场景却还能历历在目,至今难以忘怀。海因切、英俊少年、夏日最后一朵玫瑰,成了有特殊意义的几个名词,代表着那个曾经充满了憧憬与向往的童年时代

  《英俊少年》观后感(四):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

  伽蓝 Dec.19, 2006 1:04  于深圳景田

  昨天下午是《英俊少年》,今晚是《乡村女教师》。我那个年代之前的人才记得这些片子,而且是真心喜爱这些片子。

  在我们那个年代,这个世界非常简单,就是门前的土路,下雨天操场上的积水,下午回家在平房门前摆开的小藤桌做功课,还有夜里满天的星星和睡在架在两条长板凳上的临时木板床。还有部队和场部看的电影,电影散场后浩浩荡荡回各区路上的自行车和步行的人……,在那样的记忆里,生活就是简单得象一杯白开水。

  很多年下来,这种生活逐渐过去了,淡忘了,很多年来我以为我的生活就是在27楼上孤零零窗子里的影子。昨天下午妈妈叫我,来不来看啊,英俊少年?话音未落,那首熟悉的歌就唱起来了,好啊好啊,来了,把手上的事情一丢,冲过去。所有的歌我都记得,可以跟着海因茨一起唱。妈妈还说前几天有另外一个电影也是这个男孩子演的,也是唱了很多歌,也仍然是这样阳光明朗动人的歌喉。

  今天晚上,正和朋友聊着,然后听到外面电视的对白有什么瓦尔瓦拉·……夫娜的名字,跑出去问,什么片子?妈妈说,你喜欢的,乡村女教师,哈哈,我拖着66过来一起看,告诉她我这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看这样的片子的时候,你的嘴角就是自豪和微笑,这样的片子里就是光明和正气。有丑恶,有犯罪,有自私还有狭隘,但所有阴暗的都不能妨碍和影响你,所有负面的都将远离你,所有最美好的都在你面前一一展开,而你只需要张开你的胳膊去尽情地拥抱。

  我会跟朋友们说,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这些美好隐藏在很多东西里面,例如这样的电影里,当然,可能只有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才会这么说,现在的孩子肯定没有看过这些电影,并且他们不会喜欢。这就是时代不同了。当然当然,我理解。我只是喜欢看我喜欢的那些东西,当然这些也是妈妈他们那辈人喜欢的。甚至可能是我外公他们那辈人喜欢的。

  明天我要去找找《英俊少年》里的歌的下载,还有这个男孩还演了什么片子,还有他在做什么,他多大了,他有什么故事。如果我听到这些,会非常高兴,我还可以给kaka她们看,即使她们不喜欢:)当然,我可以带回来给妈妈看,妈妈一定喜欢:)

  如果生活中有能让你这么愉悦的东西,那么这个世界不是非常美好么?

  我很开心,我的孩子,你看我现在在微笑,等会儿我就去睡觉,然后暖暖和和地去做梦。你看,这个世界还是很美好,你看,我们还是很开心……,你看……

  http://www.samgharama.com/subentry/article/samgharama/samgharama17/mhsh.htm

  《英俊少年》观后感(五):海因策唱的那些歌

  海因策唱的那些歌

  ——看西德影片《英俊少年》

  范达明

  海因策是西德影片《英俊少年》中的主人公。他心地纯朴,对父母充满深情厚爱,时常唱着父亲教他的那首母亲生前最爱唱的歌;他诚实坦白,拾金不昧,弄脏衣服不撒谎;他意志刚强,只要外公一天见不得他那受诬而落难铁窗的父亲,他一天不叫一声外公;他行动果敢,只身跟踪陷害他父亲的走私犯,一往无前,似同一个真正的侦探。影片把海因策的形象塑造得那么可爱可敬,呼之欲出,使人看了深受感动。特别是听他反复唱那些原版的歌:无论是唱片商、游艺场游客、狱吏、女律师乃至街头的幼儿们,还是父亲、女管家乃至外公本人,即无论是外人还是亲人,听了他唱的歌的无不为之感动。海因策以他的行动与歌声,赢得了蒙受不白之冤的父亲的人身自由,也最终赢得了本来对海因策父子深有成见的外公的爱,赢得了所有影片观众的心。

  其中海因策唱的那首《最后的玫瑰》是一首苏格兰世界名曲,也是一首他们家传的歌,是他母亲爱唱的因而也是深爱他母亲的父亲、外公诸多家人所喜欢的歌。可惜母亲生下海因策就去世,《最后的玫瑰》也就成了美丽年轻的母亲的最后的歌,成了家人们寄托对母亲的美好怀恋的象征。

  自私、自负、贪富欺贫的外公本来就反对父亲娶母为妻,她的早亡使失去爱女的外公加深了对父亲的仇视,海因策父亲被外公的企业解雇,海因策父子也被赶出家门,上两辈人从此结下了不解之怨。

  而大企业家的外公财富积聚得愈多,人的感情却也失去得愈多;从与海因策父子分开后,失去一切亲朋的外公性情更加乖戾,被人称为“恶魔”、“暴君”和“臭老头”。然而外公对于自己已故女儿的怀恋与海因策父子俩对于海因策已故母亲的怀恋是共同一致的,是不会改变的。海因策正是无意中以他恋母的歌声,唤起了外公内心深处由于贪婪财富与偏见所被埋藏、被压抑了的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海因策心灵与行动的诚实正直,改造了外公被扭曲与异化了的人性,使这位天上的“暴君”与地底的“恶魔”又复归到地面,复归到人。当海因策“指挥”着外公玩小火车、练长跑、捞鱼与骑马的时候,原先见不得海因策的外公,此时与海因策已结下了忘年之交,以至于在海因策因跟踪走私犯而几乎遇难的关头,能得助于外公的势力与警察的配合而脱险。影片中作为海因策的对立面所塑造的外公这位大企业家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在财富增殖下反导致人情贫乏的矛盾,这就击中了发达资本主义造成人性异化之弊病的要害,有进步性的一面。

  《最后的玫瑰》等歌曲的歌词并未翻译,绝大多数不懂德语的中国观众为什么听了这些歌也能感动流泪呢?这是影片编导运用了无词的电影语言做了形象的注释——当海因策到外公家住下第三天给狱中的卡尔(他就这样称呼父亲)写信时,伴随海因策头部特写与歌唱的声音,影片叠印了一系列画面:家中自己房间内陈设的玩具和镜框中父亲的肖像,自己为父亲出门买的一本介绍加拿大的书和为祝贺父亲生日准备的蛋糕,红的玫瑰花,母亲的肖像,自己在母亲墓地前的献花,飘零雨点的池塘和风中的拂柳……这就从一开始为我们建立了歌唱与孤寂的海因策对囚禁的父亲与去世的母亲的怀恋的有机联系,给海因策的歌声染上了深沉、浓厚的感情色彩。当女管家带海因策到母亲生前的居室,他又唱起那首《最后的玫瑰》,一边望着墙上母亲的画像,一边对照着自己项链小盒内同样的母亲画像,女管家听得老泪纵横,觉得已故的海因策母亲又来到了眼前:而在暗处注视这一切的外公,也被大大触动了心灵。影片在这时的歌声中又别具匠心地切入了特写镜头:几片玫瑰花瓣掉落在桌面一本母亲生前打开的书页上,这正切合了《最后的玫瑰》这首歌的题旨,隐喻了在场人物对海因策母亲不幸早亡的哀怜与悲悼。

  意味深长的是,像《最后的玫瑰》等这些歌被海因策贯串地唱在影片的始终,然而它们在海因策的歌喉中并没有被唱得凄楚悲悯、软弱低下;在寄托对父母亲厚爱深情的同时,展现的是海因策这个天真烂漫又知情达理的英俊少年同感情的挫折与厄运的不幸进行搏斗的主人翁进取精神(这具体表现,又如:因父亲蒙冤入狱而写信告诉父亲,希望自己当侦探——后来果然当了小“侦探”;在追踪到法国尼斯因语言障碍受骗而最后回答外公自己要学法语,等等)。这是诞生了马克思与恩格斯、贝多芬与歌德的伟大德意志民族固有的进取精神,内中有着高亢的激情与刚毅的力量;而正是这一歌声的激情与力量,使一个濒于崩溃的祖孙三代的家庭重归于合,当然,它也是使这一家庭以外的其他人(包括我们中国观众)因此而由衷地受到感动的原因。这中间是很有些值得我们中国电影工作者在拍摄儿童少年影片时借鉴的地方。

  1981年10月27日写于Y.C.

  2005年5月22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相关链接]

  影片信息:

  西德特拉电影艺术公司摄制

  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 1981年国内公映

  彩色故事片

  编剧:巴·安德斯

  导演:汉·海因里希

  摄影:海·赫尔金

  主演:海·赖因克

  主要配音演员:李梓(海因切)、于鼎(海因切之父卡尔)、杨文元(海因切外公伯特霍德)、丁建华(律师雷娜特)、富润生(律师希拉)、赵慎之(管家施兰妮)、毕克(管家昆特斯)、周瀚(花匠)、尚华(游乐场员工)、乔榛(公司经理恩格哈)、严崇德(公司经理之子小恩格哈)、程晓桦(公司秘书)、童自荣、施融(公司员工)、杨成纯(警官)、孙渝烽(狱卒)、王建新(小听差)、刘广宁(彼得森太太)、戴学庐、翁振新(小恩格哈同伙)

  《英俊少年》观后感(六):对于英俊少年中歌曲的认识

  英俊少年中的配乐很少,最突出了吸引人的是小主人公海因切仰着头

  给观众带来嘹亮的歌曲,因此电影情节为歌唱找出种种理由。看过背景资料侯,

  发现电影中的歌曲都是海因切亲自录制,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金嗓子,5岁便登台演出,小主人公那成熟高昂的童声,不管是忧伤还是快活,既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渲染了故事所表达的即刻情绪。

  【引领故事发展】“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

  小主人公海因切出现在清晨的街道上,手拿玫瑰和刚买来的新鲜面包一

  路歌唱回到家,俨然小管家一样喂兔子,“命令”父亲起床,煮咖啡,

  和父亲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的海因切比较同年龄的孩子显的有些成熟,也更有担当。“但有一天,风波突起,忧愁烦恼都到了......”

  爸爸因为被诬陷而入狱,而自己也面临和排斥自己的外公同住一个屋檐下,海因切为爸爸请律师,寂寞的住在豪宅的地下室里,自私固执的

  外公和真诚的海因切在偷偷观察对方,相互误解,然后在摩擦中了解对方,渐渐的,外公因为海因切的到来,心底尘封的偏见被亲情融化,最后小主人公勇敢的帮助警察抓住诬陷父亲的真正贪污犯,一家人消除隔阂,欢聚在游乐园里,令人高兴的是海因切不仅救出爸爸,“改造”了自私的~资本家~外公,还收获了美丽善良的律师继母。

  【渲染情绪】在爸爸过生日的当天,海因切穿着鲜亮的红色毛衣,唱了一首轻快的生日歌,乐曲中不时有清脆的打击乐器的声音(好像三角铁),画内音小主人公敲碎瓷质存钱罐的声音也是设计过的,击碎时和着节奏。另一个例子是在海因切在地下室里给父亲写信的时候,微微蹙着眉唱起《梦之陆》,脑海中浮现出父亲,母亲,玫瑰等等画面,玫瑰花瓣的凋落也暗指母亲的早亡。海因切孤独的感受不言而喻。

  【故事情节相互照应】电影中多次出现了娇鲜欲滴的玫瑰画,在开篇,在准备爸爸生日时,在妈妈的卧房。。。这些都是因为那首传唱百年的苏格兰童谣——《最后一朵玫瑰》——海因切母亲最爱的歌曲。

  【暗示情节的发展】在片尾,团聚在一起的海因切,爸爸,外公和律师坐着象征圆满的摩天轮(我觉得在很多书籍,影视作品中,摩天轮的意象代表着圆满和幸福,它缓缓升到空中,远方尽收眼底,目光仿佛能够蔓延到未来,摩天轮载着对未知未来的期待,把那份憧憬带上蓝天。

  而且海因切和爸爸去游乐园的时候并没有坐摩天轮,我觉得是有意和片尾对比希望不是想多了),海因切唱起了《你的爱你的脸》,不时的看看微笑的爸爸和阿姨,暗示了他们的相爱。

  单纯的有些幼稚的情节竟然很紧凑,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回忆一下那首权当回忆下《小小少年》。更推荐《放牛班的春天》,不完美的故事总是更倾心

  《英俊少年》观后感(七):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http://www.shanghaitari.com/cd/The%20Last%20Rose%20of%20Summer.mp3

  ------------

  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还在孤独地开放;

  所有她可爱的伴侣,

  都已凋谢死亡;

  再也没有一朵鲜花,

  陪伴在她的身旁,

  映照她绯红的脸庞,

  和她一同叹息悲伤。

  —

  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

  孤独地留在枝头上;

  愿你能跟随你的同伴,

  一起安然长眠;

  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

  轻轻散步在花坛上。

  让你和亲爱的伙伴

  在那黄土中埋葬。

  —

  当那爱人的金色指环,

  失去宝石的光芒,

  当那珍贵的友情枯萎,

  我也愿和你同往;

  当那忠实的心儿憔悴,

  当那亲爱的人儿死亡,

  谁还愿孤独地生存

  在这凄凉的世界上!

  -----------------------

  看过德国电影《英俊少年》的人,大概不会忘记海因切在思念母亲时唱的这首歌。这支抒情委婉又包含着丝丝哀愁的歌,原是一首爱尔兰歌谣。《夏天最后一朵玫瑰》,不仅激起了许多伟大作曲家的灵感,更是得到了众多歌唱家的青睐,以至传唱百年而不衰。

  虽然只是一首民歌,可是却有相当深的根源。原名是《海得堡》的古爱尔兰曲调,后来由19世纪杰出的爱尔兰诗人和歌唱家托马斯·穆尔,重新改写、填词成。《夏天最后一朵玫瑰》。歌曲优美动听,使得不少作曲家加以改编,贝多芬、门德尔松曾将之改编成钢琴幻想曲;德国作曲家弗洛托将它用进歌剧《玛尔塔》中,在歌剧里,这首歌安排在第二幕的一个情节中:村民隆涅尔倾心于到雇佣市场游玩、化名为“玛尔塔”的女官哈莉特,偷取了她带着的一朵玫瑰花,要她唱只歌才肯把花还给她,于是“玛尔塔”就唱了一曲《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在乐曲开头,我看到的是生命的喜悦、对美的赞叹,可明明是首悲伤的作品,为何要将它写得如此开怀、跳跃?我想也许不必如此迫切地去揭拭那道无可抹去的伤疤,让美丽的事物在我们的生命里多停留,是件多么快乐的事。。。。。。可是愉悦的心情终究会随着生命的枯萎而变色,无论它曾经多么娇美。

  主题部分的曲调悲哀足以使人落泪,在这里,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平静面对残谢和死亡的心境,尽情宣泄悲伤的情感。既然只剩下自己孤独的存留着,这与死亡又有什么区别?或许让根茎花瓣落入泥土与同伴们长眠,才是真正的归宿,这段乐曲清清而幽幽,回味无穷。 接下来的3段变奏,逐渐透出了对生命即将消逝的坚忍与闪现最后灿烂的心态。

  尾声,则是形将憔悴之无奈,再看不到耀眼的光辉。最后3小节,在轻柔的分解和弦中,留下的只有一声无形的叹息、和她一同叹息悲伤。

  《英俊少年》观后感(八):我也有个外公,他也给我买过小火车

  蹲在那个破水泥乒乓球台上,我得意洋洋,边上一圈我的小学同学,我舔了一口手上快化了的冰棒,认真地说 “我也有过外公,他也给我买过小火车”。他们脸都跟我一样被老师画得唇红齿白剑眉星目,羡慕的姿态让我很享受。

  这是九月的下午,那一年我八岁,读小学三年级。为了筹备“向祖国××生日献礼”大型演出活动而排练的间隙,因为嗓门大,因为我妈认识我的班主任老师,因为我是机关小学周边地区最可爱小朋友TOP 5, 所以我被选中了参加童声合唱团,排练的曲目,就是上星期老师刚带我们看完的《英俊少年》。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型文艺活动,兴奋得像狂奔的野狗,我让妈妈给我买了崭新的白衬衣和蓝裤子,我求阿姨把我的白跑鞋用粉笔擦得干干净净,我还缠着外婆买了2包话梅给我润喉。她们都笑眯眯地答应我,外婆说 “要是你外公还在的话,他肯定又会叫你这个小猴子…”

  外公在我4岁时候就去世了,他从来没给我买过小火车。

  我对他的印象,仅仅是银白的头发,老花眼镜,全套的假牙,此外的一切都模糊了。只不过在外婆等人的念叨中,经常会提起他“你外公 最疼你了”“你名字是外公起的”“你小时候外公带你去亲戚朋友家 一去就叫你背诗”“你外公说 你长大了 要么是个坏蛋 要么很有出息”“有一回中午 你睡觉滚到床底下去了 大家都屋外到处找以为你自己爬出去了 还是外公用个手电一照 床底下把你捡回来…”如此这般,我才知道,跟电影里一样,他很疼我,他很讨厌我爸爸,他经常给我买东西,他没电影里的外公有钱。

  日本人侵袭长沙的时候,外婆跟家人一起撤退到了桂林,外公也跟着去了,这个穷小子,当时在暗暗的追求外婆。这个幸运的家伙居然在桂林找到了我外婆家的住所,并且也在附近找了个地方呆下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个人都如同蝼蚁,谁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防空警报响彻全城,他在思念一个女人。8年后,他俩结婚了,一起走遍了大江南北,山东、淮南、江西,辗转在各所学校教书,文革时期双双被关入牛棚,随后又下放到农村,再后来是平反,退休,做了我4年外公,然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湘西篾匠的儿子,虔诚的基督徒,优秀的语文老师,2个孩子的父亲,努力养活全家老小包括寡居的姐姐及外甥女的男人,一辈子没让我外婆干过活的模范丈夫,被关入牛棚的“反动学术权威”,解放前某个学校的校长,49后战战兢兢的老实人,我妈妈的父亲,我的外公,在我4岁的时候去世了,享年66岁。

  他最疼我的,我知道,假若他在的话,肯定会给我买小火车,无论我四岁,还是四十。

  (很久以前我把这篇放在豆瓣,后来随着ID的被删除内容也消散不见,今天是4月27日,外公去世33周年,再发一次,我很想念他)

  《英俊少年》观后感(九):因为这个外孙 外公重新生活

  海因切的父亲被诬陷而进了监狱,辩护律师把他安排到他外公家里。当初,海因切的外公竭力反对海因切的母亲的自作主张,在海因切的母亲嫁给他父亲后就断了同海因切父母的关系。现在也只是法律的关系才很勉强地让海因切生活在家里。海因切的外公自他女儿离家后就变得对生活毫无乐趣,在自己的公司里总是训斥员工,回到家里也老是扳着脸,成了个人人既讨厌又害怕的“老不死”。他外孙刚来时,他还不肯认,甚至想”考察“他:一天在大门边,老头知道他外孙就要经过,就把自己的钱包掏出来放到地上,显然想看看他外孙检到后会怎样处理。(他刚放好钱包,鸟儿就在他头上撒了一垛屎。)但是慢慢地,他被他外孙的纯朴无华吸引。海因切和老头一起做游戏,陪老头钓鱼。海因切的天真烂漫重新燃起他对生活的热情,老头居然变得象是重新活过来似的。老头把海因切带去公司,居然向着办公室的办事员们,很傲气地说“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外孙。”

  我看,这是这本电影的主题,精华和最精彩之处。可以说,这部影片是部儿童片,也是成人片。而海因切在片里唱的几首歌,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部影片在中国放映,非常成功,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为此,有关人员联系到在经营一个农场的演海因切的演员,想安排他来中国访问,和他的影迷们见面。但后来此事似没有消息了。

  《英俊少年》观后感(十):你好,我悄然远去的童年

  在我没有上学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的片断,记得这首悠扬的《小小少年》,记得他在游乐场唱起歌曲,余音绕梁,甜美的童声让大家如痴如醉,让那个灌唱片的奸商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但我只记得这些了,因为我没有看过全部。

  那歌声,在我脑海中回荡,伴随着我的童年,那是阳光,是美好,是童年的无忧无虑,小小少年,没有烦恼,但愿一直这样好。我甚至倔强的人为,这是一部斯拉夫社会主义国家的片子,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反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唱出欢乐的歌。

  20年后,当我在唱片店捧到这张电影时,我双手颤抖,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童年,海因切阳光的笑容,充满活力和爱的家庭,耳边又响起了那首小小少年,我刹那感到,自己又是一个小孩子了。

  是的,这是西德的片子,柏林墙那一边的,那里也有蓝蓝的天空,绿绿的青草,阳光的歌曲,迷人的欢笑。当我听到开始时那熟悉的歌曲,我的心中便充满了阳光,甜蜜与爱。此后,听到了童年熟悉的配音的声音,听到了《两颗星星》、《最后的玫瑰》……童年模糊的记忆在一点点地清晰起来,似乎我看过全部?似乎我只是像外公说的那样,刻意去忘记?

  这部片子就是我的童年,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梦想着那么大的一套火车,喜欢大家在一起玩,喜欢唱歌,喜欢欢笑,喜欢到游乐场,喜欢外公陪在身边的三世同堂,童年的孩子,天很蓝,海很蓝,跳动的是欢乐的音符,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好人会有好报,坏人终将被惩罚,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绝对。

  那为什么我会哭出来呢?是因为伤感于自己的成长?感怀于自己的成熟?还是感慨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或者仅仅是听到海因切那荡涤心彻的歌曲,感觉自己又再次回到了那个单纯的年代,那个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得日子?单纯的如阳光般刺眼的年代,我却再也无法正视了。

  谢谢你,海因切,你的笑容,你的歌。

  你好,我悄然远去的童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