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属于我们的圣诞节》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的影评10篇

2022-03-13 12:5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的影评10篇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是一部由阿诺·德斯普里钦执导,凯瑟琳·德纳芙 / 马修·阿马立克 / 让-保罗·鲁西荣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影评(一):《A Christmas Tale[圣诞故事]》寡淡无趣

  http://axinlove.com/2009/06/a-christmas-tale/

  《A Christmas Tale[圣诞故事]》寡淡无趣

  y @xinl.ve 090616

  救治白血病只有一招,那就是再生一个。新生儿人生的唯一意义只是为Ta的姐姐或哥哥“捐献”骨髓,自己的身体和性命统统被当作“药”用。在虚构的作品—-如法国电影《A Christmas Tale[圣诞故事]》中,再去为了构造的悲剧奉献感情,怜悯和同情并不够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里的小生命已经带来太多的惋惜和悲伤,再去为另外人生里的事件动情,实在难忍。麻木也好,躲避也罢,在无奈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应该比什么都重要。

  带着父母极为功利的想法出生的Henry,没能拯救自己的哥哥,自己又是一个浪荡子。不能给亲人以实际帮助,更不能为家族带来荣光,他的人生在外界看来一无是处,特别是他的姐姐Elizabeth。断绝Henry与家族的关系五年,不允许他拜访或者亲近任何一个亲人,被放逐的人心。Elizabeth行事的乖张,从过分研读弗洛伊德的心理解释来看,可以推之:她因为Henry从出生开始便已无用,对亲弟弟存了轻蔑之心,忽视其存在非常正常(隐含着怨恨,失去哥哥和父母关注的嫉妒)。而导演给出的解读其实是因为Henry和家族都已经幻化为Elizabeth剧本里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必须要按照她创造的情节行进(可怕的编剧,《Synecdoche, New York[纽约提喻]》的同党)。

  在现实题材的电影里,如此魔幻的解释情节,实非是流感病毒烧昏了头,只是导演安置了种种难言的细节。谁写了那封“给Elizabeth的一封信”?Henry独自面对镜头的独白,是否就可以当做铁证?难道不是Elizabeth自己在看信的时候脑海里的想象(电影处理纸面文字的一贯做法)。之所以如此理解,除此之外,本片没有任何地方再有Henry承认这封信存在的时刻。他始终否认与Elizabeth之间达成了某种约定,从而回家团聚过圣诞。当Elizabeth以羞辱的方式退还信件时,Henry有羞愧也有诧异(我无法分辨)。“羞愧”即证明信件可能的确是他写的,“诧异”则表示另有人代书。

  代书的人?自闭的男孩Paul无疑是最有嫌疑。限于篇幅不过分猜测,但同时还要指出一点,既然疯狂的编剧可以把现实和剧本混作一谈,那封信并不是确定的存在也是可能。

  癫狂的情节可以让电影含义隽永,也会晦涩莫名。本以家庭关系和情感取胜的电影,加入更多难以理解的设定,本片过分复杂化了。对异域的观众而言,姐弟之间的芥蒂可以理解,而《A Christmas Tale》的家人关系已经有些离经叛道惊世骇俗。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上的缺失,致使观众无法轻易地进入角色,同时出现的“诡异”场景更进一步的疏离观众。再如何使用“面对镜头独白”的方式,想要把观众拉进电影中,困难重重。时长2小时25分钟的电影,太考验耐心,陷入了寡淡无趣的境地。

  再强调下,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中曾经有个场景,大致是某人在赌咒说要是自己说谎,他的祖母马上就死去,镜头马上切换到一个老妇人从藤椅上倒下,呜呼哀哉。那人是真的说谎了?所以他的祖母马上死去,还是未来时的可能,抑或是导演不过想说明这个誓言的后果会是如何,而故意的画面展示。所以,Henry独白那封信的场景,并不确定。

  ——————————-

  可以看到一些新浪潮的印记。

  A.Christmas.Tale.2008.DVDRip.XviD-AsiSter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影评(二):尼采《论道德的谱系》

  父亲艾贝对于一直沉湎在悲伤中的女儿伊莎贝拉关于“我”到底失去了什么的问题的解答。艾贝引用了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的一段话:“我们,智慧的追寻者,始终不了解自己,原因是,我们还没找到自我,如何在某一天,能找到自我呢?我们的宝藏,就藏在智慧的汪洋中,像蜜蜂总是一再寻找,他们搜集心灵的蜂蜜,而我们的心,只关心一件事:带点东西回家吧…至于其他,关于生命以及所谓的经验,我们当中有哪些人认真对待过了?谁又有时间停驻呢?当钟响了12下,我们会惊觉地问自己,刚钟响了几下,于是,我们竖起耳朵想听个仔细。我们诧异的反问自己:究竟走这一趟,我们经验了什么?然后我们去尝试,如我刚刚所说的,在这12个声响中重新计算,当中的经验,生命,存在,却在过程中又忘了自己算到了哪里,我们不了解自我,对于自我,我们并不是智慧的追寻者…”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影评(三):看演員 看劇情 題材不錯

  來自法國的電影"Un conte de Noël", 片長150分鐘. 一個典型的家庭故事, 從出身時的來龍去脈到幾兄弟姊妹長大成人有兒有女的一個聖誕節, 看完感覺不錯.

  導演是Arnaud Desplechin, 第一次看他的作品, 亦兼任劇本及對白撰寫, 故事流暢. 最吸引之處是演員陣容: Catherine Deneuve(Junon 母親), Mathieu Amalric(Henri 次子), Anne Consigny(Elizabeth 長女/ 與Mathieu Amalric同參與過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潛水鐘與蝴蝶), 等等. 單看演員都已心滿意足了.

  生孩子來救患病的兒子, 新聞都聽過. 此片說的就是如此. 長子Joseph患病, 妹妹Elizabeth及父母都救不了他, 於是有Henri的出現, 目的也是為救Joseph, 卻不果. 然後還有Ivan(幼子/Melvil Poupaud). 亦因為如此, Elizabeth常情緒低落, 好像喪兒一樣心痛, 卻找不到原因, 又和弟弟Henri關係非常差, 後來更對薄公堂. 她願意為弟弟償還所有債項, 條件是以後不要再見到他, 他亦不可以和她的輕微精神病及自殺傾向兒子有任何接觸.

  一個聖誕假期, 一切都不再一樣. 電影主要就是描寫這個佳節裡Vuillard家怎樣渡過.

  家庭故事一向都可以很有看頭, 因為都見到人的真面目, 真性情. 更何況都是演戲之人, 電影會差得到哪裡去?

  三姊弟回家過節, 還帶來另一半及孩子, 既熱鬧又有紛爭. 還有更"多采多姿"的是, 母親Junon患了壞血病, 等骨髓移植. 家中只有兩人的骨髓合適: 有自殺傾向的孫兒(長女的兒子)Paul及最不受歡迎又多問題的二子Henri.

  頗有戲味, 又不缺幽默. 電影是長了一點, 不過還可以. 其中一幕難忘的幽默是一家人在計算Junon接受骨髓移植的存活率.

  電影中不少面孔都非常面善, 原來今屆電影節也有見到他們, 就是"Le crime est notre affaire" (Crime is Our Business)中的幾個子女.

  而飾演幼子Ivan的Melvil Poupaud除了有份參與"Crime is Our Business"外, 更是"Time to Leave"(最後的時光)的男主角, 更有份演出多年前非常出色的"Conte d'été"(A Summer's Tale/1996).

  還有飾演Elizabeth丈夫Claude的Hippolyte Girardot除了"Crime is Our Business"外, 也有份參與"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紅氣球之旅"和今屆意大利電影"Quiet Chaos 在安靜漩渦沉淪到底".

  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 其中一條故事線很動人. 就是Junon畫家姪兒Simon(Laurent Capelluto)對其幼子Ivan的太太Sylvia的愛慕.

  小孩子們都有很投入的參與, 演技出色.

  很值得一看.

  後記: 看畢你或許都會覺得, 每個家庭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電影.

  This is so so true: "In the hands of a Hollywood studio, this film would almost certainly devolve into your typically cheesy tale of family holiday angst, perhaps with Sarah Jessica Parker as Elizabeth and Owen Wilson as Henri. The gods of cinema preserve us from anyone getting the idea to do an American remake of this deeply layered, intelligent film, because I have no doubt that it would be ruined beyond all recognition."Kim Voynar (Cannes Review)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影评(四):德斯普里钦谈《圣诞故事》

  谈谈你的《圣诞故事》?

  我看过一些电影讲移植的问题,移植后有很多生理和心理的问题;这也像是在探讨一个界限、生与死或者是正常与反常之间的问题。我就想怎么样把一些极端的各不相同的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一个家庭像一个大房子,每个房间当中都有一些不同的情节在发生。

  《圣诞故事》尾声这个掷硬币的情节有什么想表达的?

  在这部电影当中想表现一种类似赌博的感觉。母亲Junon接受儿子Henri的移植就是一种赌博,她可能会比癌症给她带来的死亡时间更早死亡;还有里面最小儿子Ivan的妻子Sylvia,她知道当时年轻时男孩子们背着她做决定,觉得自己没有享受到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因为被他人选择了。这个投掷硬币的场景中妈妈和儿子之间隔着一块塑料隔膜,这场戏就像是儿子给母亲提出的一个挑战,我的好几部电影中儿子和母亲都有一种相互斗争的感觉,但是他们两人通过这样相互挑战的方式表达的却是对彼此的爱。正是这种相互拉锯更加体现出了儿子想要留住自己的母亲。

  转场经常使用圈入圈出的方式,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这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早在默片当中、在特吕弗、西科塞斯的电影当中都常常看到这种手法。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让观众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在影片当中Junon走进家里告诉丈夫Abel自己得了癌症这个消息,治疗可能让自己比正常死亡要更加快死亡;当她在陈述这样一个信息的时候,我想要维持她依然是一个非常优雅的状态,我不希望这时候去推进镜头去放大她脸上的表情去渲染伤感的色彩,但是我又希望观众能注意到她的情绪。

  《圣诞故事》除了圣诞节还出现了很多宗教的元素,比如弥撒、电视中摩西劈开红海、孩子一直要等耶稣降临,是有什么含义?

  我在塑造影片中角色的时候,这些角色大都是自认为自己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人,但是宗教却时不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前面提到人们围坐在电视前看到摩西劈开红海,所有人感觉都被深深吸引;但是马修饰演的Henri一下子出现,跟一切都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但是在最后他和母亲去了午夜的弥撒时还是被感动了,想到儿时对于宗教的回忆。我想通过这些东西思考宗教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下存在。

  圣诞故事很多地方似乎是用单机位拍摄的,这样会提高了后期剪辑时的难度,为什么这么做?

  我比较喜欢用单机位拍摄,这样比较容易让演员专注于表演。我也做过多机位拍摄,但是感觉戏剧大于电影。我希望我能更加关注自己演员的表演,演员的表演会在不同机位不同景别下会有不同反应。很奇怪我觉得我在单机位拍摄时感觉更自由,但是很奇怪的是我非常欣赏的几位电影人他们是用多机位拍摄电影的。

  为什么导演拍摄这部电影是选在故乡鲁贝进行拍摄?

  我在来中国的路上读到了一份报纸的报道,说鲁贝是法国最贫穷的一个城市。法国人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你继续这么下去你就只能去鲁贝了,它被法国人看作最糟糕的一座城市,但是我是出生在这里。我希望把这座普通的城市用这种骄傲的方式表现出来。我拍这部电影也是想把这些困难的事情用美好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论是城市的贫穷、身体的衰老还是生活的艰难,用电影把它表现的不那么糟糕甚至令人愉悦。

  微信公众号:DR的话痨现场

  微信:mengyu1998

  微博:@DR邬梦雨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影评(五):真正属于我们的才是带劲的圣诞

  常常我们的春节被春晚代表,被春运代表,被一幕幕看似团圆的团圆饭代表。而真正属于我们的春节仿佛是离的越来越遥远了。而这部《我们的圣诞节》,给我的感觉就是独一无二的。就如某一年的春节我连续的看了《教父》系列。那时候还是一个租VCD碟的年代。对我来说,那时能避开人群看心仪的电影才是叫过年。虽然是看不懂,或者是半懂,总比全懂或不想懂的春晚系列要给劲。关于这部法国的《Un conte de Noel》,个人觉得蛮过瘾,有一种满足了窥视欲的瘾。就如片中常出现的门洞,就如《登堂入室》里面向观众的喃喃自语。他们家的光怪陆离,其实都是家家一本本难念的经。也许这叫窥视文学的手法吧。家丑不外扬的圣诞和家丑不外扬的春节一样让我们在辞旧迎新的快乐中暂时忘却很多过去的忧伤。家中的老父亲是看得开的,既直面了儿孙以及老伴的所有问题,也保全了他对这个家深沉的爱。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影评(六):Marry Christmas?

  昨天在MATE,朋友说:

  My name is christmas, will you marry me?

  这是一个很老的笑话,但老也没什么不好。

  记得原来看过一个短篇电视剧,里面的夫妻也是生了一个患癌症的孩子

  但他们发现孩子生病时,夫妻已经离婚了,有了新的爱人

  为了救这个孩子,这对已经陌路的夫妻内心十分的纠结

  矛盾挣扎之后,他们绝对短暂相聚,再生一个孩子去救之前的孩子

  故事的结局记不清了,但是离异夫妻再聚的那一段却是让人看着挺憋屈

  总之,人都不愿意遇到那样忧伤的人生吧

  但,忧伤其实也只是一件自以为的事情,不是吗?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影评(七):交响乐

  1.电影本身像话剧,一幕一幕,报时间,没有闪回,按时间次序讲故事,所以不会让人看迷糊。

  2.配乐作为角色之一有打扰观众的嫌疑,因为古典音乐几乎盲区,所以去理解配乐和说故事的搭配比较困难,这个肯定影响观影,但情绪是合的,即使不知道每只曲子的出处。

  3.故事本身很universal,不觉得有多法国,就是大家庭的事儿。

  两条线,一条是叔叔嫂子埋在心里多年的爱意爆发于圣诞,表达方式有点“前卫”,当然了这是电影,适度夸张可以接受。

  主线当然是那个大麻烦儿子,和他那个过于紧绷到抑郁的姐姐的瓜葛,以及和母亲的关系。

  所以必须提德诺芙。

  4.这么多年看了这么多法兰西电影国母的片,越来越确定,她真没什么演技。

  德诺芙气质偏冷,即使年长了外表多么贵气还是冷,表演起伏不大。但有的人就是天生属于镜头的,所以我发现导演都太爱给她大特写了,无论她在哪个年龄段,就是往镜头前一站,可以让观众眼神锁住她不放,无敌存在感。

  完全不需要阿佳妮式的歇斯底里。

  加上她人缘好,一代代导演很多还是无名小卒的时候都和她合作。很多女演员只和固定的导演合作,无论是不是情人。毕竟女演员多少有点神经,脾气大,黑暗面多,难伺候得很,导演君如果不是深爱很难投入去拍diva。

  emma tompson曾经说德诺芙是她遇过的最nice的人之一,那是92年,当时她还没封后,颁奖夜她跑去对安排座位的人说,请把我的座位安排在德诺芙旁边。

  国母上大卫莱特曼的节目,大卫问她,希望世人以后怎么记住她,她用数十年如一日白开水一样平淡的表情答,希望同行都说,她是个nice的人。

  这部电影的片眼就是母子戏。

  母亲年轻的时候丧子,导致她对后来诞生的儿子有距离感,她不敢爱得太多了,毕竟经历过巨痛,必须抽离一点。

  这也导致了儿子的叛逆甚至有点自毁。

  多年后母亲需要儿子的骨髓了,儿子以示威的方式回到这个家,面对他又爱又恨的母亲。

  他恨她不够爱自己,但是又爱她。

  所以,谁比德诺芙适合演这样一个母亲,你不可能不爱她以至于因为太爱而恨她不够爱自己。

  在这电影里,她同样是那副白开水一样的表情,不冷不热的对待自己的儿子。

  演技派的马修·阿马立克,加永远不变应万变的国母,

  这戏能不好看吗?

  5.国母和亲闺女演了一对婆媳。

  女儿长得一点不像娘,太像她意大利的爹。

  而且,女儿存在感真的弱多了。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影评(八):阿诺·德斯普里钦的电影(外一篇)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是阿诺·德斯普里钦唯一一部入选CC的导演作品(自然是他所有作品中观影人数最多的),同时也是他最具故事性的一部。这两者并不背离,而是相辅相成。CC的眼光也只能到此为止: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它不可能不受实用主义之影响。但我们得说,《属于我们的圣诞节》是阿诺·德斯普里钦十一部导演作品中最差的一部。

  如果我们还能回忆起在上篇文章中所指出过的阿诺·德斯普里钦电影中始终存在的矛盾——即影像风格与复杂叙事间的矛盾——那么,《属于我们的圣诞节》为这一论点提出了充分的证明。我们也提到了,解决阿诺·德斯普里钦电影中这一矛盾的两种策略,并分别以克莱尔·德尼和埃里克·侯麦的电影为例。但事实上,只有前者可以真正为德斯普里钦提供借鉴,其原因正在于影像风格的放弃将导致德斯普里钦式电影的消失。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显示了阿诺·德斯普里钦在为解决这一矛盾所挣扎的方式:即弱化摄影风格,尝试复杂叙事。我们不再能看到《伊斯特·康》中变幻出迷人影像的德斯普里钦,而是一个讲故事的普通阿诺。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仅人物关系、叙事的线索比之前的任何一部都更为繁杂,而且德斯普里钦采用标题分段、跳转等各种新奇的叙事手法,来让讲故事的动机放大至最强。从而在普通乏味的镜头调度下影像最终导向崩解。

  这一尝试宣告失败。阿诺·德斯普里钦只剩下唯一一条路可走,来保证拍摄的电影是德斯普里钦式的。这是《伊斯特·康》这部杰作所已经作出的证明:放大摄影风格,精简叙事。以此来保证他的电影是体验式的,而不是思考式的。但很可惜,在《属于我们的圣诞节》的失败之后,阿诺·德斯普里钦接续拍摄的两部作品《 吉米·皮卡尔》和《青春的三段回忆》虽然已经不再那么极端,但那个讲故事的阿诺依然跃跃欲试,从而消解了探索风格的德斯普里钦的天分。

  我们可以简单地借助于这一矛盾的对立双方,为阿诺·德斯普里钦迄今为止的电影生涯进行一番缕析。以2000年为界,90’可以被认为是以影像风格探索前导的“德斯普里钦”,而新世纪则被一个讲故事的“阿诺”所占据。2000年的《伊斯特·康》作为两个阶段的过渡之作,将矛盾双方最充分地进行了调和,毫无疑问是阿诺·德斯普里钦的最佳作品。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影评(九):Desplechin的又一部叙事长诗

  法国导演Arnaud Desplechin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位,他入围戛纳电影节的这部新作《圣诞故事》,也是08年我最为期待的欧洲电影之一。演员阵容方面,除了长期合作的Mathieu Armaliac和Emmanuelle Devos,更是加入了Catherine Deneuve与其女Chiara Mastroianni,以及英俊小生Melvil Poupard。

  延续了96年的《现代法国艳史》和04年的《国王与王后》,《圣诞故事》依然是一部叙事长诗般的电影。而不同于前两部电影中长达十年的时间跨度,《圣诞故事》的情节主干集中在圣诞节家人团聚的前后五天之内,并赋予其中每一天不同的主题。

  故事由患病的早夭长子Joseph开始。多年以后,母亲Junon发现患病,需要亲人的骨髓移植,一家人在圣诞节相聚。长女Elizabeth温和却优柔多虑,与丈夫的关系出现裂痕,16岁的儿子Paul罹患忧郁症。在家人眼中俨然不受热爱的次子Henri玩世不恭,带回陌生女人Faunia。小儿子Ivan乐观洒脱,有一个看似完美幸福的家庭。他们自幼熟识的表亲Simon,也加入了这个家庭团聚的队伍。

  故事的发展将我们渐渐引入这个家庭隐藏的秘密和危机。Elizabeth敏感脆弱,对儿子保护欲极强,对弟弟Henri始终怀着莫名的敌意。Henri自小便知自己是为了拯救哥哥Joseph而生,哥哥死后在家人眼中便也只能成为替代品,他时常显得荒谬而愤世,曾经遭受新婚妻子去世打击的他似乎也不再相信爱情。过去曾是的忧郁少年的Ivan因为妻子Sylvia变得幸福乐观,却不知后者与表兄Simon才是彼此的心之所属。而突然闯入的Faunia对这家人坦言:与其面对自己的家人,还是面对情人的家人让她感到更好受些。

  全家人只有Henri和Paul是合适的骨髓捐献者。Elizabeth出于对弟弟的厌恶和偏见,向母亲一再强调要让自己的儿子作出牺牲。Henri口无遮拦却自认问心无愧,宴席上的一番话逼众人以大笑来掩饰难堪。Sylvia得知真相后与Simon重燃爱火,第二天Ivan与他人房中的妻子眼神淡淡相交,却还能够相安无事地一同离开。最终,父亲的一番话似乎解开了Elizabeth的心结。而Henri为母亲做了移植,身着病服的两人平静对望。

  除去各种复杂的情感,我看到的是这一家人的直白、诚实和冷酷。片中几乎没有对于父母的称呼出现,子女直呼其名。Junon和Henri坐在院子抽烟,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表示自己并不以亲人的身份爱着对方。Junon更是对Faunia说过,她嫉妒Sylvia抢走了自己的宝贝儿子Ivan,却不在乎对方抢走Henri,因为她不爱Henri。一次慢跑,Henri对侄子Paul说,真正患有忧郁症的不是他也不是自己,而是对他保护过度的母亲、对自己怀恨的姐姐,Elizabeth。

  也许是适应了导演一贯的节奏,以及本身就对家庭题材较为偏好的缘故,长达145分钟的电影看下来也似一气呵成。被遗传病阴影笼罩的一家人,各自负着人格的缺陷以及对于彼此繁复的情感,在这个对峙与和解相交的过程中,总是让我有所期待。

  可是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觉得头脑里的盘根错节并没有顺开。Ivan和Sylvia这一对幸福夫妻前途未卜。Henri在母亲面前抛出一枚硬币,正反不知,母子两人也许并不能因为这次手术而冰释前嫌。片尾Elizabeth在阳台上的呓语一番,并未擦亮一切,似乎只能是自我安慰。

  回忆曾经的《现代法国艳史》和《国王与王后》,同样情节庞杂甚至难以言述。在《现代》里,Paul从弱冠到而立之年经历了三个女人,看似随性的情节带出多个人物,不消浓墨重彩,让我们在这个小人物的爱情经历中看到他最爱的始终是自己。《国王》以一对离异夫妇各自的生活展开,在现实和回忆的交错之下,其间三个父亲的角色让我有所领悟。

  而这部以皮影戏般的故事讲述开始的《圣诞故事》,其间穿插了主要角色各自直面观众或内心独白式的叙述方式,揉合了导演对于叙事的擅长,的确做到了我所期待的成熟、大气和流畅。只是论其整合力和主题性,在我看来绝对不能算是Desplechin最好的作品。

  另外,影片的细节之处有些耐人寻味。小兄弟俩排演的那幕话剧,应该与这个家庭故事有所联系。Faunia离开前在Paul的手腕上划下的记号,之后少年深情吻过。Faunia的犹太标志挂坠有过一个特写,记得Junon曾玩笑似地把Henri叫做小犹太人。这些情节也许是我在观看时有所疏忽,希望得到帮助和指正。

  又及:影片的背景地点是法国鲁贝,即导演本人的家乡。

  在IMDB看到的十数条评论中,有半数毫不留情地指摘这部电影的冗长、沉闷和过于庞杂。猜测他们都是美国观众。不知法国观众是否都会拥戴他们本国的这位中青代才俊,Arnaud Desplechin的作品。

  《属于我们的圣诞节》影评(十):爱是一条漏网之鱼

  两个多月前,在巴黎索邦大学附近的一家小影院,我跟朋友无意中蹭了一部电影,法语原声,英文字幕。散场时,回头看见了影院门口的“圣诞故事”。

  影片是典型的法式文艺片,人物不多,关系看似简单实则微妙,这就是人少的好处。粗算一下,我大概错过了不到半小时。至今记忆犹新的,不是亨利的犹太女友,也不是那个等待骨髓移植的妈,更不是天生悲情的姐姐。其实她们的表演都很出彩,但我对她们的记忆是静止的。我永远难忘的一段,是在影片最后的十几分钟里。当两个孩子端着早点推开伯父的房间,西尔维娅从床上半裸着坐起,目光与门外的丈夫相撞……一切就这样如此自然的发生了。

  一个女人知道有一个男人像苦行僧一样生活了十年,毫无索取的暗恋了自己十年,她是一定会有所回应的,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她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对待这个人。于是一段维持很久的平衡,必然要被另一种关系所干预甚至取代。

  伦理混乱的故事,并不稀罕。很多时候,如果找不到适当的词来形容却又难以抑制内心激动,我会笑。那天,从西尔维娅迎接儿子送来的早餐时起,我笑了很久,因为不可思议,甚至分担了一点尴尬。法国人,总会让伦理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也就是把实线变成虚线:它不是不存在,而是允许爱情压线甚至逆行。这也是游戏精神的一部分。如果传统伦理是一张约束人性的网,西尔维娅的爱情就如同一条漏网之鱼。家中最年长的男人明知道儿媳妇圣诞夜有事儿,也只是念叨了一句而已,因为,她无论在哪个房间过夜,都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家庭没有我们所熟悉的温暖和爱,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孤独或悲伤的气质。圣诞夜,最温暖幸福的一对儿反而是乱伦的一对儿。

  我一边感叹法国人回归自然的大胆与可爱,一边惊讶于他们对人伦错位的宽容。伦理之美在于合乎人情规范,乱伦之美在于摆脱羁绊。然而,一旦彼此之间相对独立,不再有什么道德棒喝的危险,那么破禁的心惊肉跳也就不复存在,反倒感觉他们乱得合情合理,自然而然。

  若非法国那样的文化根脉,是开不出那样的伦理之花的。圣诞夜过后,西尔维娅带着对这个男人的怜爱又回到自己的男人身边,三个人的平衡发生了短暂的错位。然后,也许会复原,也许会乾坤大挪移。我不得不窃想,若是发生在中国,恐怕要阴阳两隔或同归于尽……

  法国人的爱情,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只可评论,不可效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