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路》经典影评集
《语路》是一部由陈涛 / 陈挚恒 / 宋方 / 陈翠梅 / 王子昭 / 卫铁执导,罗永浩 / 徐冰 / 周云蓬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觉得这更像是一部制作更精良的电视采访,称不上电影. 来到百老汇电影中心的跟大家交流的导演宋芳也坦言,时间太短,所以只能采用这个被拍摄对象讲述故事的方式来推进.
12个人,对每一个人大概拍3天,后来再筛剪出每人7分钟的故事.
在我看来,最大的硬伤就是受短片篇幅所限的用力不足. 3天,大概也只能展现一个人的小小侧脸吧.就算被访对象及其真诚,你也只能捕捉那些他们生活的外显状态和一些生拽出的放炮言论.
我觉得这就像有些网站做完访谈节目,懒得去编辑与写作,把速记搞出的文字实录--粗略编辑后悉数奉上. 缺乏充足的了解和观点的表达,是记录者思维的懒惰. 看完我一直想问, 制作方想表达什么? 名人语录?还是寻梦故事?
我承认有很多人的生活态度让我感动,比如环保者赵中以及艾滋病孤儿协会的张颖;有很多人很有趣,比如罗永浩和周云蓬;有很多人的生活我不曾了解过,比如昆曲的张军和舞者黄豆豆....影片不失一个认识他们的途径,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我对每一个人的印象却是模糊的,只是想问"so what?".
这两天刚好在百老汇看了范立欣导演的<归途列车>, 讲述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家庭变迁,包括春运,父子关系,每个人的选择,全球化下的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这个故事他拍了3年, 每年有几个月的时间跟这个家庭在一块,生命交织交叠. 我不了解电影技术, 但就故事来说, 时间打磨的痕迹是没法伪造的. 那些真实的,细腻的,动人的点滴,是在长时间的观察中才会逐渐显现的,没有捷径可走.
所以,站在观影者的角度来看,语路留给内心的痕迹是不足的. 虽然它也试图在小篇幅中尽可能的孕育故事主题,在选角中也足够用心, 但它更像个被即时消费的网络传播短片而非院线电影.
《语路》影评(二):向老罗致敬
老罗或许真的如他所说还是一个内向腼腆的人,看他的每次访谈,总是注意到他眼神中流出的疲惫和忧伤(果然神童都不快乐么?),和他在台上嚣张活跃的形象有很大出入。或许就是因为总是和各种不正,不公,不硬朗较劲太久累的吧。(相较之下,老毛那种与天斗与地斗的豪情真的只是愚蠢的自恋而已)
短片的最后,胖子迈着并不优雅的步伐走出镜头(春晚主持才在镜头前故作优雅),留下一句“做一个好人,就把世界变得好一点”扬长而去。正是这句朴素得近乎小学思想品德课本摘抄的句子让我唏嘘不已,每每在快要沮丧的时候就拿出来听听振作下心灵。在这个菜鸟甘为犬儒并且振振有词,高手争做奸雄还反以为豪的扭曲时代,敢于做一个简单的好人默默地把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真的是需要些勇气和担当的。
《语路》影评(三):从语录到语路
大概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老师,都喜欢向我们传授一些所谓“名人名言”,我现在能一下记起的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据说这些简短有力的话都出自一些名人,有作家,有科学家,也有政治家,总之都是些成功人士,因为他们自身的成功,这些话不证自明,变成至理名言被广泛传播,更有甚者,将其结集出版,冠以《古今中外名人名言100则》之类的名字,大行其道。我曾经对能背诵大量名人名言,并不失时机的加以引用这件事非常着迷,为此曾在很多晨光熹微的早读课上背诵这些话,但我终究很少有机会能展示自己的能力,更没有因为会背大量成功格言而走向成功。
随着我渐渐长大,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大家都不再为一句话充满哲理或者饱含深情而叫好,恰恰相反,现在谁还玩儿深沉谁就是臭傻逼。在这种情况下,劝人成功的语录式书籍自然不会再吃香,但劝人成功这件事至少还不过时,于是他们纷纷改头换面,以励志的形象重出江湖,语录不再叫语录,巧妙地改为“语路”,旨在通过语言,讲述成功者的道路,并以此供人借鉴。
我觉得《语路》,就是一部语录~
卫铁导演昨晚在放映现场说,这部电影旨在展示而非教育,但是就电影来讲,我想这种展示本身对说教方面的倾向性可能很难让导演自圆其说,所以我依然坚持认为,这是一部廉价的励志语录片。
《语路》影评(四):民谣在路上,故事在路旁
片子是盲人民谣乐手,诗人周云蓬的独白,从视觉角度来说他眼前是黑色的,但是他却说心中的光指引他前行。很明显,只是一个励志主题的片子。一个盲人乐手如何成长,如何生活,如何理解美。但是很轻松,很明快的基调。没有悲戚,没有哀怨。
这部电影还是纪录片?或者是所谓的纪录电影?我们不用去搞一场有关纪录定义的讨论,一部好看的纪录除了题材故事等等外,不可否认,真实是其灵魂。关于它的绝对真实,我当然是持保留态度的。但是手持拍摄本身就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真实感。我想这部短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传达的精神,而非要我们去探讨它的拍摄技巧。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敢大胆向前迈出几步么?置身黑暗中人会本能的缺乏安全感,感到周围充满了“暗礁”。作为一个多年视野都是黑色的盲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让他自己讲述想必比再形象再生动的词汇都更能打动每个人的心。
关于老周本人,我之前就很喜欢他,对他也有一定的了解。老周一贯被人们冠以励志的头衔,当然这无可厚非,观片之初,我以为又是一个和那种煽情励志的写的关于老周故事的文章一样。然而,看了片子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镜头没有把老周拍成一个头顶光环的励志哥,不矫情,不造作。一个谦逊的歌者,用儿时记忆中的光亮,一直给自己照眀。关于在音乐道路上如何越过障碍,周的理解是“就像小时候摸索着回家一样,不断的破除障碍”。
全片都在放着一首歌《盲人影院》,这首歌是老周的独白,在社会最底层漂泊多年的周云蓬的歌曲歌唱的正是身边的这些故事。讲述自己的经历,也是贯穿全片的一个线索。与片子主题十分契合,大胆的去冒险,去破除人生道路上一个个障碍,一个盲人他去了中国许多个城市,我们很难想像这途中肯定困难重重,但是却没给我们呈现有多困难,就是忽视它,放弃这些所谓的安全,保险,迎来更开阔的世界。人生就是不断的解决,不断的破除一个又一个障碍。
记得周国平写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你的躯体只是上帝赐予你的一个容器,它会变得老化或者残破不全。然而只要你的灵魂是完整的,你便是一个高尚的人。 何为“灵魂的完整”?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以内心的强大来抵御外界的苦难,用精神的深邃去接纳世界的繁杂,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用想象去构造出一个精彩的世界。老周拥有光明,那光明是我们所无法看到的,无形的光。他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与丑陋,甚至要比普通人看得更透彻。 在路上,一个盲人尚且如此从容不迫。闭上眼睛我试过倾听这个片子,没有丝毫障碍,火车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伴随着老周的讲述,让人心里特别温暖和踏实。开头和结尾都是车站,一个行走着的老周,一个旅者,一个漂泊的歌者。背上吉他,踏上另一列驶向远方的火车,生活还在继续,理想还未竟。他还会用更多的旅行去践行自己的理想和体验,也会用他的歌和故事慰藉更多无处安放的心灵,为他们点一盏灯,照亮远方。
《语路》影评(五):牛逼可以是个座佑铭
其实知道老罗还是挺晚的,想的这,觉得以前那十几年全TM白活了,但后来就不一样了,我开始在新浪关注他的围脖,在优酷上看他的演讲,在网上下载伤眼的电子书,老罗--《我的奋斗》(原谅我的钱如知识一样的贫穷)。
直到看了这部片子,清脆的背景音乐,老罗的侧脸,颇具艺术范的行走,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要改变这个世界,音乐再次响起,老罗再次走开,只留下仰望星空的我,拜倒在他划过的空气里。
如今,我就像一头牛一样天天啃着牛博上的茂盛的草,不为其他,只为做一个比周围人牛逼的人,就像老罗那样,本可以很有钱,但是现在为了生活,他还得努力奔波。
最好的摄影、最好的灯光,保证了贾导在培养一批年轻导演的同时,还可以有一个统一的拍摄风格。
7、8个人物,不同的人生,同样的采访式,同样的有光亮的人生。贾导说的大意是,他希望给社会一股气,鼓励积极向上的人生前景。看完片子以后觉得效果还不错,有让人热血沸腾,想迎着太阳努力向前。看过以后有以下体会:
1、类似于命题作文,设定了人物、事件、开头与结尾,放开过程,接受一切可能性,于是观众看到了纷繁复杂的人生。在选材和人物上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最后题材中艺术出现的更多,城市中兰州出现的更多,有意的仰或无意的?太多的聚集性会减少权威性,就是让人产生,也许在某几个行业,是这样的。
2、谈话式的语言方式。贾导说他近几年偏爱听人说话。我想我爱看他近几年的电影,缘于他悲天悯人的感性思维。人的话语分为很多类,诉苦、夸张、掩饰、认命、说谎、真实........全盘接受是没有意义的,我想贾导在拍电影时肯定会面对大段大段的话语,他从中检出自己需要的,也就是通过一个理性挑选的过程,展现自己感性而又韵味深长的含义。有挑选、有甄别、有抛弃、有放弃,才能在罗生门面前,做那个理性又激情澎湃的自己。其实想说的是,有几个导演年轻和阅历比较少,他们不一定能甄别掩藏的语言。更容易受人物的牵引而改变自我所见所想。
3、因为格调与采访方式的原因,很多苦难被掩藏了。大调调是励志,所以我们大部分看到的是牛逼闪闪的人生,贾导在拍第一短片的时候,用了汽车抛锚来艰难推车的场景,暗喻了人生路上的不易;然后就是跳舞的那个,辛勤的汗水和不断的练习,能让人感到那种不易;其他的就比较少了,尤其是从国外回来的那哥们儿,开好车住好房,有资金,创业只能让人羡慕。
其次是语言式的采访方式。人是很难说出自己的苦难的,第一原因是人性造成的,尊严与自卑感使人更愿意在述说时呈现出坚强的一面;第二是过去的事情,一般人倾向于轻描淡写,被渡过的苦难在一帆风顺的人生前会被慢慢的淡忘成只有回忆而已,对大部分人来说,过去的就过去了,前程更重要的。
我其实很有兴趣,各位导演在面对这个情况的时候咋克服的?其实能看出来,有几个还是有考虑过营造那种苦难感的。
《语路》影评(七):小资+励志+装逼+短片
装逼,光、影、声、音,不装逼怎能体现众导演;
短片,这就是十二部励志小电影虚无章法的组合。
诸位导演的水准真是参差不齐,有的玩味到了一定境界,有的还显稚嫩,而有的可能选择了自己并不能胜任的题材。当然,作为一部集锦,我们不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判,但作为贾导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我们至少可以检阅一二。
不想很装逼的去讲神马叙事云云,我感觉用主人的自说自话去纪录,只是很讨巧。这规避了导演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同时也给看客更多的思考空间。但扪心自问,你有勇气配上几句文字吗?如果我还要求你加进解说呢?或许,这可能会是贾导更高一级的考题。
这些电影还是纪录片?或者是所谓的纪录电影?我才懒得去搞一场有关纪录定义的讨论,一部好看的纪录除了题材故事等等外,不可否认,真实是其灵魂。关于这十二部短片的绝对真实,我当然是持保留态度的。几个角色的场景还原,几个特定的道具摆放,几个刻意为之的表情,还有每个人在片尾统一的走。即使有一点点的不自然,在我看来都会给真实大打折扣。可能你会沉静在怎么去实现梦想的道路幻想里,突然一个不真实把之前所建立的信心全部崩溃瓦解。
纪录片应该带有功能和作用吗?也就是你在看完这片子后有什么收获。反正我的收获是,在现场见了一眼老潘真人,开个玩笑。感觉,就是一种感觉,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观后感因人而易,对于我个人来讲收获挺少,我可能感觉我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会比片中有些人物的更加坎坷曲折精彩。看完片子走出moma后,立刻回归自然,火速去工体吃饭。很就没有那种感觉:看完一部片子后一语不发、沉静其中、不能自拔,良久良久。
我还要说说访问者。没有采访对象不回答的问题,只有不会提问的记者。我始终坚信这句话,并一直自省。人物的语言是这几部片子的支架,可以看出导演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有的效果不佳。故事,讲故事,演绎故事。当然这也有一个信条在我心中:清楚——生动——感人。关于故事讲清楚了没,要看个人的理解;至于生不生动,我还没有太深刻的细节印象;感人吗?我只好保持沉默了。
最后,高水准的工业团队,包括摄影、灯光、音乐、后期,被糟蹋了,如果没有你们,真不知道会惨不忍睹到什么地步。就好像几个小毛孩在指挥一群大叔做游戏。
这些短片其实本该更好的。
《语路》影评(八):贾大导的本意是该击掌叫好的
老实说,一开始我根本没有管贾樟柯他要弄什么,我只是觉得贾樟柯和韩寒、罗永浩、潘石屹这些名字的组合很有意思。结果最尖锐的韩寒没有出现,老罗和老潘的光辉最终没有合力遮住贾大导的魅力。
———————————————个人崇拜分割线———————————————
从第一位开始,欣喜地发现并不是肤浅的成功人士访谈集。12位,称不上都是先锋,有些人其实过得并不好。每张脸都是沧桑粗野的(路上听到有人说了句:这里面潘石屹的皮肤状况最好了。。囧。)。“语路计划”听起来像某种规模性的精神传播。。但这个片子没打算让你崇拜伟人,也没打算用成功学给你洗脑。
也许挑选的12位人物的代表性会遭质疑,去了现场的卫铁导演说是几十个人物里面最终讨论决定下来的。我想片子的本意不是要来来来给你们讲几个励志好故事,而是最大程度地把形形色色的理想和苦难相执的姿态多面地展现出来,去坚持理想,去改变世界,可以是这样的或是那样的。
这些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人生观,并不需要你去认可或反对,甚至在你看来有些完全是何苦惩虐自己的错误选择,但每一段故事里都有叫做理想的微光闪闪发亮,只要能唤发起你心内一点小小的光芒,穿透一点点一直以来你挥之不去的迷雾,那就是语路的意义。
比如徐冰说:你做的事情要有创造力,最好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也许此时你心里那个一直不敢想的疯狂念头,受鼓舞一般浮现出来,你觉得你也可以为这个理想去头破血流。
比如老罗说:我做公司这两年,触动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在理想集团和利益集团的斗争中,最后总是理想集团获胜而告终的。
后来看到某媒体报贾导说:“我觉得中国需要一些非常彪悍的、个性的人,彪悍到可以独立地与这个时代共舞,参与到里面,改变它,影响它。而不是穿上盔甲,说我是独立的,眼睁睁看着所有的事情覆水难收。”
看来贾大导的本意更高层面,每个人不只要自顾自地追求理想,而是如老罗提的那样,其实没有人是单独改变世界的,最终是大家一起来改变世界的。
至于6位新锐导演最后交成什么样的作业,以及12位非演员非演讲家边演讲边演自己的尴尬,都是尝试道路上理想与实际产出的难免误差。
《语路》影评(九):你坚持了吗?
这个电影里,一共十二个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都有一个品质:坚持,可能有很多人和他们年轻的时候一样,带着冲动,带着梦想,可多少年后,为什么只有他们成功了。
因为坚持,坚持你认为正确的,坚持你深爱的,无论有多少风雨,无论有多少坎坷,想想他们吧,他们和我们一样,生下来,是梦想让他们脱离了一无所有的时代。
这种梦想必将延续在我们身上,因为我辈还有着洒不完的热血,有时想想,很多人坚持一件事,如果错了怎么办,我想,那叫固执吧,坚持,就是等他年老的时候,应该不悔当初吧
就像老罗说的,每个人生下来,都洽注定要改变这个世界。
《语路》影评(十):人生就是不斷地在破除障礙:《語路》
六名新銳導演拍攝十段影片,賈樟柯掛名監製並執導兩段,十二位主角侃侃而談,林強的配樂於每段尾聲響起,隨而散發迷人韻味。
尤愛宋方和陳濤執導的部份───台灣觀眾對宋芳應不陌生,曾在侯孝賢的《紅氣球》裏飾演褓姆。對舞蹈執著的〈黃豆豆〉/致力於崑曲推廣的〈張軍〉,雙雙在各自的領域咬牙堅持,一次次賣力排練在鏡頭下魅力無窮,生動且誠懇地陳述過往,字字發自肺腑,振奮人心;巧妙的是,此精神被片中的藝術家〈徐冰〉一語道出:「年輕人必須要有野心,要有對成功的渴望。」
陳濤把阜愛協會會長〈張穎〉對愛滋病童的母愛拍得內斂如燭火,卻最光亮溫暖;盲人〈周雲蓬〉的言論激勵聽眾/觀眾,歌聲悠揚閒適,剪接與色調舒服流暢,柔美如詩。
陳翠梅導演在〈王克勤〉一段捨棄色彩,職業記者潛入鄉村大膽揭發真相,刻劃人心險惡與良知,黑白攝影使其努力不懈的勇敢敬業更為深刻傳神;正如後段〈羅永浩〉所言:「做一個好人就把世界變得好一點。」───可惜這段拍得表面,彷彿招生廣告。
較不喜歡賈導的首尾兩段,設計過度顯得虛假,不見真摯便無法感動──值得慶幸的是,至少比演得太多的《二十四城記》收斂。整部片滿溢熱血衝勁,看完或可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體悟,進而向夢想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