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性、毒品和摇滚乐》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性、毒品和摇滚乐》观后感10篇

2018-03-11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性、毒品和摇滚乐》观后感10篇

  《性、毒品和摇滚乐》是一部由马特·怀克洛斯执导,Olivia Williams / 韦斯利·尼尔森 / Andy Serkis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音乐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毒品和摇滚乐》观后感(一):《性、毒品和摇滚乐》 是谁在利用伊安·杜利?

  惠特克罗斯这个白痴

  这个只有纪录片制作经验的三十岁出头的业余导演意欲“重新发现”伊安·杜利,他真的这么做了,并“顺理成章”的把他拍成了一个励志的摇滚瘸子。

  “人们已经不知道谁是伊安·杜利了”,惠特克罗斯的浅薄好心更像是愚蠢野心。在他看来,在这个充满偶像时代,在这个消费一切的时代,人们已经不知道真正的摇滚乐是什么,更不知何为摇滚精神,于是他需要重提摇滚精神,于是他需要塑造一个榜样

  他发现,伊安·杜利是这个人

  这个小儿麻痹症的瘸子1942年5月12日生于伦敦东部的阿普敏斯特,有着操蛋的童年。由于外形一般,嗓子一般,技术一般,于是投身了朋克运动,组了一支叫做The Blockheads的乐队,快三十岁才开始演出,三十多岁才出名。77年发行了一首叫做《Sex & Drugs & Rock & Roll》的单曲,并且是收录在一张叫做《Sex And Drugs And Rock And Roll with Razzle In My Pocket》的单曲集的B side。这首被收录在B side的单曲成为伊安·杜利日后的金字招牌鲜明的朋克标签。然后就是玩儿姑娘,演出,出专辑,影响新乐队这样的岁月。伊安·杜利后来做过演员,演过《情欲香味》和《乌鸦2:天使之城》等片儿,据说还做过编剧,主持过电视节目。2000年3月27日,伊安·杜利因癌症在伦敦逝世。

  惠特克罗斯从中看到的是伊安·杜利的成就,他认为这是不屈不挠意志力使然。为了宣扬这种精神,以及顺便满足自己的好心和愚蠢的野心,惠特克罗斯编辑了伊安·杜利的一生,使伊安·杜利看起来是一个委屈的充满才华古怪的斗争者,与命运的斗争。这是大家都想看到的,不是么?当然,我们的榜样也是有血有肉的。感情方面,玩儿姑娘这事儿甚至被演绎成了一段浪子回头的蹩脚传奇,当伊安·杜利重新叩响妻子的门时,这个朋克看起来可以和女王喝下午茶。

  那么究竟伊安·杜利是什么样的?他做过大半辈子的朋克,他是个诗人,他有才华并且自恋,他敏感脆弱,他一辈子都没健康过,他是个情种,没负过什么责任,他需要赚钱需要生活,需要偶尔不是一个混蛋,仅此而已。他不需要惠特克罗斯编辑他的生平,更不需要安迪·瑟金斯通过表演赋予他精神和灵魂。如果我们需要通过二手的银幕演绎去了解一个音乐人,这很可笑

  一如伊安·杜利自己所言“我不在乎人们会不会马上忘了我,我之所以在这儿,不是要被记住。我在这儿是为了活着。”他是为了自己活着,他比其他人更清楚自己经历了什么,错过了什么。

  是谁在消费伊安·杜利?是谁在利用伊安·杜利?以一个冠冕堂皇理由。当看到一个朋克在主流价值下被塑造成一个榜样,除了警惕这一切,我内心还有个声音是 “去你妈的”。朋克不需要榜样,也不需要成为别人的榜样。在被作为榜样利用之前,真正的朋克早就推翻自己或者给自己一个过量了。

  1978年1月14日,性手枪出现在旧金山温特兰,这是他们混乱而又伟大的巡演的最后一站。在《No fun》结束时,Johnny Rotten问:"有没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1978年1月19日,Rotten在纽约宣布性手枪解散。这一天,朋克死了,就是这样。

  《性、毒品和摇滚乐》观后感(二):一部关于伊安·杜利的传记片

  提起摇滚、摇滚乐,伴随的总是会有性和毒品这样的话题。本片是讲述的是英国摇滚歌手伊安·杜利的励志故事,而性、毒品和摇滚乐是他的一部作品名字

  我对伊安·杜利并不了解,没听过他的歌也没听过这个名字。从片中看,一个从小残疾的人,却选择了摇滚乐作为事业,或许是环境的影响也或许是骨子里的坚强。和多数音乐人一样,从不如意酒吧演出,经历了解散,还要兼顾家庭情感事事不顺。靠着自己不屈的意志坚定信念,继续着伟大的摇滚,终于成为Rock Star。

  现实中也有更多的人,在各种现实和不如意的压力放弃自己的理想,或许选择了他们毫无兴趣并不擅长的道路。我们一边羡慕像伊安·杜利那样能坚持走下去的人,一边为自己的动摇找各种借口。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的路终归还是自己选择的,只是当人生走完,不要抱怨不要后悔。毕竟,每条路上的风景不一样。

  从电影本身来说,特别是相对于其他摇滚题材的电影,并不是很精彩,他不像大门涅槃U2那样有名吧。另外,故事本身也没有亮点高潮。如果单纯拍成纪录可能会好一点。

  《性、毒品和摇滚乐》观后感(三):性、毒品和摇滚乐

  朗费罗曾经高声吟唱的诗句伟人事迹提醒我们,我们能使一生壮丽”,或许早已经过时,无数传记着力挖掘掩盖在天才光环下被酒精、毒品、或者是混乱的自我所击垮的人生。我们相信真实人类或许更接近阁楼上的那张画像,而不是道连•格雷。

  伊安•杜利,英国朋克乐殿堂级的人物,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只能拄着拐杖表演的疯狂天才。他领军的Blockheads乐队可谓英国New Wave运动中猛将。1979年,其单曲唱片《Hit Me With Your Rhythm Stick》更是登顶英国音乐排行榜,并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百万销量。当然,这些正所谓天才的光环,而背后的故事才是我们所要讲述的。

  他愤怒、好斗,他是个酒鬼、粗俗的登徒子、自私冷酷丈夫同时他却也机智诙谐、不正常家庭关系带来阴影让他内心难免困顿而脆弱。不过,本片并没有执着陈词滥调式的“人性故事”,而是以颠覆的手法并多种形式的杂糅来构建电影,迎合伊安•杜利音乐中强烈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快速的剪切、多变的色彩、卡通动画新闻片段的插入、幻想与现实粗糙质感的交汇,极端风格化。有时候甚至让你觉出点《八部半》或者《24小时疯狂派对》的意思(本片导演马特•惠特克罗斯确实受迈克尔•温特伯顿影响颇多,并且为其电影担任剪辑师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伊安•杜利的扮演者安迪•瑟金斯,你或许不认识他的脸,但却一定记得他的角色——《魔界》中怪物“咕噜”以及《金刚》中的痴情猩猩“金刚”,瑟金斯以真人捕捉技术成为两部电影最大的幕后英雄。而新作《性、毒品和摇滚乐》中的表演,更是为他赢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性、毒品和摇滚乐》并不完美但却尖锐有趣,就如伊安•杜利本人。

  《性、毒品和摇滚乐》观后感(四):More than "利痔"

  有人说这片励志,我不以为然总体基调有些类似《猜火车》。

  残疾人的摇滚就一定是励志了?就不能使纯粹热爱音乐了?不能以一种愤世嫉俗态度表达对别人的嘲讽、同情不满了?只要是残疾人的成就,人们就会把目光集中到他的残疾上,然后冠以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的美名。或许他们只是别无选择的活着。为什么人们不是单纯地欣赏音乐本身?同情的背后是高人一等优越感,这本身也是种隐秘的歧视吧?but they are here to be alive,not to get sympathy.

  我不了解ian本人,仅评论片子本身。情节流畅,并且充斥着浓浓的punk味道男主的表演精湛且不露痕迹,一个爱女人多情、自私、才华横溢幽默的ian跃然屏上。片尾以其摇晃的背影收场着实令我心酸了一把。

  这他妈是个活得丰沛的人啊,你们都专注于他的残疾做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