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要回头》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不要回头》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13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要回头》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不要回头》是一部由玛丽娜·德·范执导,莫妮卡·贝鲁奇 / 苏菲·玛索 /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要回头》观后感(一):看到最後都沒看懂

  看到最後都沒看懂,電影一介紹就迫不及待的去網上google簡介。這才順著介紹梳理開。

  劇情還是蠻有意思的啊。莫妮卡眼見童年摯友的離世,內心的強烈創傷讓她從此之後將自己當成了珍妮。直至某一天,已經是兩個孩子母親的莫妮卡在事業瓶頸的壓力下,內心的自己開始跳出,那個電影中頻頻出現的女孩,原來就是那個少女時代的莫妮卡。

  她開始認識真實的自我。在這個過程中,珍妮的臉漸漸變成了真實世界的莫妮卡。

  哈哈。我很是懷疑,這是完全的虛構,還是有根據的演繹呢?人的認識真的可以被自我扭曲如此嗎?

  不管怎麼說,這都是部有趣的電影,雖然第一遍沒看懂。

  《不要回头》观后感(二):本该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片子可惜被大卫.林奇拍了

  剧情其实很简单,活着的是莫妮卡,苏菲小时候就死去了。可是同时在那场车祸中莫妮卡丧生了记忆,醒来之后,她把她当成了苏菲,所以一开始丈夫、孩子,都本应该是如果苏菲没有死的生活轨迹里的样子(如果苏菲没有死,她长大后应该会嫁给莫妮卡的哥哥。而这个母亲这个符号则是错位的,白头发的是苏菲的妈妈,而小餐厅里的是莫妮卡的妈妈,自从苏菲死后,白头发的就把莫妮卡当成苏菲来养了,可是莫妮卡应该一方面由于记忆缺损只记得母亲这一符号应该是小餐馆里那个女人的样子,另一方面应该是车祸丧失记忆后先天性的排斥陌生女人,然后记忆自然选择了一个刻在她心里的母亲符号,也就是说,看着白头发的,想着是酒馆里的)

  随着当莫妮卡追寻童年记忆(那个一直出现小女孩就是莫妮卡小时候的样子),一切问题自然都解开了,莫妮卡发现她不是苏菲的时候,心灵真正的释放的时候,站在客厅里默默的看着苏菲和她告别,然后回了她自己轨迹里。

  这部影片总的来说拍得有点表现派了,我觉得可以拍得直白一些,有很多的手法都是重复来重复去的,导演就是想用这种玄而又玄的手法刻意来拉开观众们的审美距离,使得观众感到陌生化,就如《穆赫兰道》一般,但是不同与《穆赫兰道》的是,《穆》的陌生化有一种让人深陷其中久久回味并且想去极限向它靠近的效果,可是这部影片的陌生化让人在看整部影片直至结束后,始终产生的是一种烦躁感,换句话说让人有点蛋疼。我想,也许这就是涉及到了这个所谓表现手法的“度”的问题。

  其实这部影片个人觉得可以拍成一部节奏快速的商业片,心理挣扎的戏可以稍作简单一些,再加入一些商业片的矛盾冲突,会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个人觉得至少效果会好于现在这个样子。就如标题:本该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片子,可惜被大卫.林奇拍了

  《不要回头》观后感(三):人格的析出与融合

  被这部电影所吸引,并不单是因为苏菲*玛索和莫妮卡*贝鲁奇两大世界最美的女人联袂出演,而是在豆瓣上闲逛时,看到了这部电影影评的标题——《能看懂这部电影的人,凤毛麟角,转一个懂的影评》,当然我并没有点进去阅读,但它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什么样的电影,能让作者认为95%的人都看不懂?

  苏菲*玛索,我的最爱,不作解释;莫妮卡*贝鲁奇,认识她是从我爸妈专门摆“非儿童适宜类电影”架子上的《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开始的(看的时候还小)。法国电影,戛纳电影节享誉全球,但是法国电影我却不是非常的喜欢,总觉得有点过于浪漫和疯癫,个人观点

  分析这部电影,不分析它的情节是不可能的,这里我想把整部电影的核心先串起来,再分析玛丽娜*德*范的功力深浅(申明:介于我没有看过任何电影的影评和后续的分析报导,如果有不对地方,请大家多指教)

  影片开始的,出现的是由苏菲*玛索扮演的珍妮(其实是玛利亚),一个幸福四口之家的女主人,她在写一本小说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光,8岁的时候,由于一场车祸,她失去了所有的记忆,现在她想努力的回想起一些过去的东西,因为那对于她来说,很重要,当她走出编辑社的时候,她看到了一个女孩,一个棕色皮肤,长头卷发的女孩,这个女孩贯穿了整部电影,潘多拉的盒子由此打开。

  在这里,请允许我,不遵从导演所巧妙安排的断续拍摄手法,把这部电影按照顺序方式,讲述一下。

  关于故事情

  多年以前,一个法国女人带着女儿珍妮到意大利一个魅力无限的小镇旅行,她们结识了热情好客的餐厅女主人一家,珍妮和女主人家的女儿玛利亚玩的很开心。餐厅女主人(日后那张照片里最左边的女子;苏菲*玛索所扮演的珍妮察觉变化前的母亲),也许并不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或者迫于其他什么原因,把自己的女儿玛利亚,送给了那个来旅行的法国女人,法国女人把玛利亚当做是自己的女儿一样抚养,然后一场车祸,打破了这个美满现状,玛利亚失忆了,由此她变成了珍妮。(电影看到最后其实才告诉我们,莫妮卡*贝鲁奇所扮演的玛利亚是真实存在的,而苏菲*玛索扮演的,一直是玛利亚心中的珍妮,那个8岁前一直玩乐的姐妹),因为珍妮要写的那本书,她体内真正的人格——玛利亚的人格(莫妮卡*贝鲁奇所扮演)开始苏醒,并且析出到珍妮的日常生活中,珍妮发现,她的脸开始变成恐怖的混合体,她的家人变得陌生,她的房屋变的凌乱她的感情变得脆弱,她开始莫名的流泪,神癫的发火,不住的在马路上兜圈却总是找不到回家的路,现在她的样子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位她所陌生的人——玛利亚的模样,直到她发现,连自己的母亲都变成了别人的样子,她心里最后一根防线被冲破了。(电影里面有一个细节,当她发现丈夫和孩子都变样了,但是她母亲来看她时,容貌依旧,她长长的舒了口气,并且抱着她母亲,这里体现了当时珍妮内心极大的宽适)玛利亚绝望的冲到自己的屋内,对比着照片,突然,她发现她所“熟悉” 的母亲出现在一张老旧的照片中,并且,照片中的那个女人(意大利餐厅的女主人)身上戴着一条家里有的项链,为了解开这一切的身世之谜,她只身前往照片中的小镇,在那里,她发现了自己的哥哥,自己真正的母亲,妹妹,家人,以及她自己。回家的路上,她拒绝了和所有人的交谈,自己的生母,自己的养母,只是一个人坐上火车,忽然间,似乎是身体的躁动,她走进洗手间,这里请允许我用华丽转身这个词,在换完衣服以后,我们惊奇的发现,玛利亚又变成了珍妮,没有了焦躁,没有了绝望,没有了困惑。她回到家中,看着玛利亚(她自己,这时的珍妮其实只是一个心中的影子)抱起自己的孩子,亲吻自己的丈夫,重新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影片的最后,两个女人一同书写着自己的故事——“梦中楼”

  关于疑问

  大多数影评人把这部电影归类为悬疑片,因为玛丽娜*德*范在这部电影中,用非常隐晦的手法,把所有的故事线索都串在了一起

  问题1:意大利女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玛利亚,送给法国女人去抚养?

  这个问题,玛丽娜*德*范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情节处看出来。首先当珍妮刚开始察觉到身边的变化,情绪变的比较焦躁时,她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儿子吃饭的时候手没有摆在桌上,女儿的双脚随意的晃动都成为了她斥责的对象,甚至推翻了桌子,来发泄情绪;其次影片刚开始时,珍妮从驾车到家里做饭,一直都是她丈夫在陪着儿女玩,而自己基本上没有和孩子们有什么亲热的玩乐;然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珍妮的母亲在“变脸”前所说的最后几句话——“你不爱你的孩子,但是你可以假装爱你的孩子,你可以假装关心他们”,这句话一说完,母亲立马“变脸了”,其对整部电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点出了玛利亚人格中的母爱缺失,那个最早出现的母亲形象,那个意大利女人,不爱她的孩子,这在后面的人格塑造中打了铺垫。

  问题2:为什么玛利亚吃个苹果就变成珍妮了?

  苹果在西方哲学中,象征着启明的意思,亚当夏娃偷吃了苹果而看清了世界,牛顿因为苹果而发现了造福万代的万有引力,苹果这一意象,在许多电影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例如辛德勒的名单等),在本片中,玛利亚吃完苹果,代表着,在她了解了自己两种人格以后,在自己玛利亚人格析出后,她融合了两种人格,就好像拼接了一对天使翅膀,只是这翅膀并不是关于爱情,而是关于父母子女之间亲情的翅膀,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篇中所说,要用华丽转身这个词,电影给我们的镜头,是玛利亚变成了珍妮,其实,是玛利亚变成了珍妮和自己两个人,这在最后的回家镜头中有所体现。

  问题3:到底谁是真,谁是假?

  我相信,车祸的那段电影镜头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了,玛利亚活了下来,珍妮和弟弟死了。

  问题4:为什么影片最开始给我们的是,苏菲*玛索所扮演的珍妮人格,而不是莫妮卡*贝鲁奇所扮演的玛利亚人格?

  车祸之后,玛利亚就失忆了,而且纵观电影,我们可以看出,玛利亚少女时代是父母爱缺失的,而法国女孩珍妮,有幸福的家庭,她的父母子女之爱是完整的,每个人生来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也向往着有爱的生活,所以隐藏在玛利亚体内的,幸福的珍妮人格就在失忆后,占据了优先的地位,或者说是,优先析出到玛利亚的生活中,如果不是因为要写那本书,也许,玛利亚自己的人格永远都不会苏醒,珍妮会一直过着幸福四口之家的日子

  问题5:为什么之前玛利亚母亲的形象是生母,丈夫的形象是她的亲哥哥,孩子的形象是法国女人家庭的两位子女?

  游子再远都会有思乡之情,恶徒再坏也会有怜惜之物,玛利亚也是,虽然她小的时候母爱缺失,被送到了别的家庭抚养,虽然在新家庭中有亲如姐妹的珍妮陪伴着她,有呵护有加的法国“妈妈”爱护着她,以至于在失忆后做出人格选择时,都优先选择了珍妮的人格,但是那毕竟是她的家,她的亲人,她的母亲,她是爱这个曾经“抛弃”了她的家的,所以即便是以珍妮的人格生活了下来,即便是变化前,她所代表的是幸福美满的形象,在她的心中,那对家的执着,对家庭的爱,还是使她眼前的万物发生了变化。人们常说象由心生,一个心理潜意识时时想念着家的人,把自己的丈夫幻化成自己的哥哥,把自己的孩子,幻化成曾经玩乐的弟弟妹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且对比下玛利亚觉醒前后法国家中的情况,珍妮形象时的家庭,温馨整齐,充满着浓郁温暖感(用的是暖色调,浓重的棕红色),而觉醒后玛利亚的法国家中,凌乱,阴沉,到处堆砌的杂物书籍,和充满压抑感的光线(用的是冷色调,惨淡的灰白色)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关于导演

  玛丽娜*德*范是法国新生代导演,她所曾执导的影片例如《La promenade》、《沙之下》、《八美图》都有不错的口碑。她曾说过,这部电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己遭遇的一场车祸,当时医生拿着手术时的X光片给她看,她看到自己骨头的一部分已经切除了,由此产生了关于肉体精神之间的真实存在感,以及关于人性多重人格的探讨,这部电影也由此孕育而生。本片作为09年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参展影片,获得了极大的关注成功

  关于电影

  许多人都说这部电影拍的好,到底好在哪里?是好在两位世界级的女星同台演出?好在导演巧夺天工的构思与拍摄手法?好在让95%的人都没看懂?(这个说笑了=。=)还是好在它那个“唬人”的“悬疑”两字上面?

  《阿凡达》收获了亿万票房,却在奥斯卡上基本毫无斩获;今年我们又见证了《盗梦空间》,被《黑天鹅》,《国王演讲》,《社交网络》,挤出金球奖的颁奖台。电影好坏众说纷纭,但是我个人觉得,一部好的电影,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立意高度,有了这一根灵魂,一部好的电影才能站得住,才能够拔的高,就好像丹尼尔•汉德勒所说的——“不汲取于社会的童话故事,永远只能印在2.5美分一本的小册子上”电影也一样。

  我一直不同意把《不要回头》归类于悬疑片,惊悚片,或者是恐怖片,它其实应该是一部家庭亲情片。这是一部讲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爱情,更贴切的说,是母亲与女儿之间亲情的电影(在国外,儿子会由父亲培养坚毅独立性格,女儿则由母亲主要负责教育,但是国内许多大城市男孩子都有严重的父爱缺失情况,产生了我们所说的娘娘腔,柔弱的性格,这里不作深入讨论,仅作说明)。

  电影所讲述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传递。玛利亚所代表的是,母爱缺失的形象,珍妮所代表的是有完整母爱的形象。玛利亚8岁前缺失母爱的生活,与车祸后,被法国女人悉心照顾,拥有母爱的生活共同造就了她体内的这两种人格,而由于前面所说的,内心深处,珍妮那种喜欢被爱,希望去爱人的人格影响,玛利亚暂时变成了珍妮,活到了当下,但是由于玛利亚自身人格的影响,她虽然活在了当下,心里却是陈旧往事的片段,甚至在对待自己的孩子上,都延续了玛利亚人格的特征,对自己的孩子不是非常的爱,不是非常的关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一座桥梁,是一种传递,而在玛利亚这里,这根链条却断档了。玛利亚站在代表父母的这头,而珍妮站在代表子女的这头。这部电影之所以启用两位女演员出演同一角色,并不是为了故弄玄虚或者掩人耳目,加强悬念感,而是要通过两种人格之间互相的析出,融合,达到使玛利亚心中这种,父母对子女以及子女对父母之间亲情的桥梁最终能够衔接到一起,最终从玛利亚的心里传递到她的现实生活中,传递到她对下一代的爱中来(影片的最后,我们发现,从意大利回家的玛利亚给孩子们带来了礼物,还抱着自己的女儿进了房间,亲吻自己的丈夫,她已经不是那个珍妮形象时,不怎么关心自己儿女的母亲了)。而且电影绝妙的手笔在于,这一切都是由那个缺失母爱的玛利亚人格(莫妮卡贝鲁奇扮演)优先做出改变而得到的,她看到了抛弃她的生母,她有理由恨她,但是她发现自己还是爱他们的,她在自己的家中尽情的舞蹈,她释怀了这种断链的爱给她带来的痛苦,她主动走了过去,修好了这座爱的桥梁,使自己的生活,使自己与孩子,父母,兄妹之间的生活充满了亲情,充满了爱。就像那句话所说的,爱,是一切美好生活的源头。

  关于人格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梦的解析大师,但他同时也是人格分析的大师,他曾经指出每个人都有多重人格,在遇到生活中一系列的突发事件,或是打击后,都会显现出来,每个人所有的人格拼接起来,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有的人的人格,好似一对翅膀的左右边,现实梦境,棱茎分明;而有些人的人格,则像是象牙塔,平常你所见的他,只是他人格塔中的基座,占据着他生活的大部分,但是,那些一层层不为人所知的人格,那些占很小部分的人格堆砌到一起,当它们经过析出与融合(结合一些自我内在或者外在的心理咨询调整),最终组成了一座类似于哥特式尖顶的楼阁。人们所熟知的哥特建筑,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灰暗和阴沉的盘绕、尖耸后,在顶端迎接你的,是光明。

  珍妮和玛利亚最后写的那本书还记得叫什么么?——梦中楼,那是她们新人格的开始,一个融合以前所有悲欢和痛苦,承载着爱的哥特式人格的开始。

  《不要回头》观后感(四):不要回头

  一名有两个孩子的女作家总是回忆不起来自己8岁之前的情景,因此总是希望探究而精神紧张。在她的新书遭到出版商的否决后,这种情绪愈演愈烈,最后竟然疑神疑鬼,总认为自己是另一个陌生人,同时对于原本熟悉的事物越来越陌生。最终她选择的出走,去了意大利一个小镇,去找寻自己的记忆。在小镇,她知道了整个事情的真相、也找回了自我。

  本片是一部心理悬疑片,虽然渲染的手法比较一般但是题材却很新颖,而且结尾有点出人意料。同时两大“老美女”的同台表演也是看点之一。虽然苏菲·玛索的戏份不如莫妮卡·贝鲁奇多,但是最难的部分都是她的表现,只是可惜岁月不饶人苏菲·玛索已经初显老态不若莫妮卡·贝鲁奇风韵犹存。本片导演是法国电影节公认的新星,值得一看。

  《不要回头》观后感(五):两个美女的【不要回头】

  苏菲·玛索 和莫妮卡·贝鲁奇,都是享誉已久的大美女

  不过这部片子是真的比较一般

  最起码我多次看到了苏菲玛索的老态

  这不能不让人感慨

  另外情节设计得都有点让我匪夷所思

  虽然最后费力弄懂了

  ynia发表在博客synia·s的评论:

  因为苏菲玛索,所以看了这部片子。我想我开始看的感受一定与大多数的人一样,有些茫然。那些慢慢出现的变化让我无法理解到底是幻觉还是真实。一直到最后的车祸,以及紧紧牵着不愿放开的手,我明白了。其实它是在向大家阐述着童年无法忘却的亲情与友情,以及一种无法割舍的执念。

  住在法国的美女作家珍妮(此时是苏菲玛索扮演),有一天突然发现她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她的丈夫,她的孩子,她的母亲,她家里的摆设,她墙上的照片,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他身边的亲人们的面孔渐渐的变成了陌生人的面孔,她再也认不出走了很多遍的街道,她墙上的照片和录像里的自己都变成了另外的一个女人(莫妮卡贝鲁奇),就连照镜子的时候,她自己的脸都在变化,然而大家却没有发现这一点,他们只是觉得她有些神经兮兮的,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她完全成为了另外一个人,苏菲玛索不在了,原来她所看到的,摸到的丈夫,孩子,母亲也不在了,存在的自我,变成了另外的一个女人,那是一个她小的时候曾经见到过的小女孩长大了的摸样,但是她记不得她是谁了。于是,她决定回到家乡,去探明一个究竟。

  答案其实很简单,在电影的最初出现的由苏菲玛索扮演的那个珍妮,其实只是一个幻像,她是真正的珍妮(莫妮卡贝鲁奇扮演)的一个童年的朋友,她的养母的女儿,在一场车祸中死在她的身边,而真正的珍妮,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自己是苏菲玛索的幻觉之中,就像倪匡的故事里的那个男人一样,她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她亲人的面孔,气味,她的屋子里的陈设,都是她想看到,她的大脑告诉她的感官的一场幻觉,但这幻觉,也是存在于她的大脑之中的,你要它多真实,它就有多真实。直到有一天,电影开始的那一天,女作家珍妮并不是开始做梦了,而是从梦里醒来了。她并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而是从另外一个人从新变回了自己。

  这是一个精神分裂者的世界,是人们害怕的未知的世界,在无数的电影中,它是恐怖的黑暗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你不知道的世界里,也有亮色。而珍妮像纳什博士那样,选择了不求助精神医生,而由自己来解决一切,也自有她自己的道理。在影片的最后,珍妮回到自己的家中,此时,她精神分裂的人格从她自己的肉身中剥裂出来,她看到了她,站在门口,那是她生命中的朋友,也是她的另一个“自我”,她们默默相望,最后,她选择让她留下来,和她永远在一起。

  《不要回头》观后感(六):你可以通过这部片子,感受精神病患者的精神世界

  将此片当悬疑、灵异看是一种浪费,这部片子表现的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眼中混乱破碎痛苦的世界,通过第一视角让人能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们的,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当你眼中的亲人甚至自己都变换模样,当你深切的感觉其实并不存在的身体疼痛,当你开始质疑你自己一贯的认知,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如何可知?观影时的迷惑,混沌之感,正是他们每天的真实状态。

  玛丽亚一直以珍妮的身份活着,开始质疑自己发现真相必定需要一个足以引起质变的导火索,个人认为这一点应该再加强一些。

  我感觉评分有点低,多半是因为倒霉催的翻译!就算是瞎编也都是病句,逻辑不同,很多关键的信息都没有翻译出来,导致很难看懂,这是学生练手的作业么。。

  苏菲和莫妮卡两种不一样的美,一只红玫瑰一只白玫瑰,两个人的搭配让人感觉非常舒服,赏心悦目啊赏心悦目,莫妮卡的床戏女人看了都会受不了的。。话说那不是乱伦么。。

  两人同框美呆了~~~

  《不要回头》观后感(七):自从看了精神病电影,我就变的精神多了

  看之前我还先上网查了查评分,不高,基本上看过的都说没看懂。这直接导致电影前半部分我一直处在十分得瑟的状态:女主不就一得了卡普格拉妄想症的神奇女纸么,你们这群鱼唇的人类啊居然表示看不懂!结果,这枚神奇的女主角在电影中途开始怀疑自己的脸不是自己的脸,然后所有的人都一个个变脸了!虽然苏菲和莫尼卡都很美,但是导演你把俩半边儿脸拼一个人身上真的合适吗?我真的是在看精神片儿不是在看恐怖片儿吗?!

  一变脸我就知道尼玛自己猜错了,卡普格拉妄想症的临床表现应该为患者认为被替换亲属的长相没变!导演你坑人也不先说一声儿,害我白得瑟了半小时~然后我又进行了各种猜想,从最后可以看出里面肯定有一个人是死了的,问题是到底谁死了呢,是苏菲还是莫尼卡,是变脸前的那货还是变脸后的那货?而在后面突然出现在女主跟前还和女主丈夫变脸前长的一样的那个男人是要闹哪样!人艰不拆,我已经被整部片子的逻辑框架整吐了!

  对于有轻微电影脸盲的妹子来说来,苏菲和莫尼卡的脸我傻傻分不清啊,这一变一变儿的完全看的我眼都花了啊!心灵感应和灵魂附体肯定不是,多严肃的片子啊,又不是科幻片儿。人格分裂也不像,逻辑根本对不上。还是女主小说和现实混淆了?卧槽,都不像啊!!逻辑君你在哪儿,你的主人在召唤你!!

  还好最后妹子通过一句台词顿悟了:“你不是她啊,她早死了!”这句话就是迷雾中的灯塔,沙漠甘泉,千万人中的林志炫啊!只因为多看了那一眼!

  它的神经病般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女主这枚奇女纸小时候接受不了苏菲的死亡就把自己当苏菲了,(注意~前方高能)不是把自己想成苏菲是觉得自己就是!她的脸是苏菲的!后来的丈夫也是!她妈也是!!问题是她自己真实的脸不长那样儿啊,丈夫真实的脸也不长那样儿!连她妈的脸也不太对劲!

  所以在后来工作不顺心,精神上的压抑太重的时候,她就越来越感受到了埋藏在深处真正的自己,所以所有人都来开始变脸了!变回他们原本的脸!(极度怀疑女主脸盲症很严重的啊,不然为毛二十几年自己眼睛看见的都不是真实的脸)变成真正的样子,而不再是女主原先眼中或者想象中的脸

  至于为嘛会遇见跟他丈夫变脸前一样的男纸,则是因为她潜意识里将丈夫的脸臆想成了苏菲出车祸时在一起的小男孩的脸,那男孩没死,苏菲死了。可能印象太深,导致女主结婚后自动就带入那个小男孩的脸了,所以后来当她回到原来的家乡的时候,就发现了那个真正的男孩跟她丈夫是长的一样。最纠结的莫过于那个跟她丈夫长一个样儿的汉子根本不认识她,所以他俩睡了一觉……她觉得她把他丈夫睡了,他觉得是偶遇的艳遇啊【简直虐心】!!而她的母亲其实是养母,女主当年离家出走鸟,潜意识的把养母的脸又给脑补成以前的母亲脸了。后来亲生母亲不认她,导致观众也跟着脑子乱……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部炒鸡让人风中凌乱的精神片儿啊,片子完全是神经病的思维逻辑,那个奇葩女导演按照女主思维走的剧情,开始女主不知道自己有病,一切正常,观众就也觉得挺很正常。后来女主自己也搞不清楚自身的来历,思维完全混乱的,导致观众也乱。直到最后女主把自己从一个普通精神病成功zuo成了一个精神分裂患者,问题是最后她自己也知道自己有病了,但又回不来现实……这个神奇的导演很神奇的把要表达的意识和现实的对抗表达的完美呢。

  本来把影评整在空间里了,后来想想还是推荐一下子嘛~片子挺不错的。

  《不要回头》观后感(八):回头是岸——《不要回头》观影手记

  人类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剖析也是日渐透彻。电影人敏锐地捕捉着人们对心理活动探索的巨大兴趣,再加上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更为详实,所以拍摄的此类型影片也从一开始由新鲜感驱使下的浅表猎奇逐渐转变为对试图解决现代人实际困惑的质疑与反思,一次次挑战着观众的思维极限。

  《不要回头》是法国美女导演玛丽娜·德·范继处女作《切肤》之后又一部探索人格分裂者内心世界的影片,该片侧重于具有双重人格的主人公本身对回归正常生活的强烈渴求。

  年过不惑的苏菲·玛索和莫妮卡·贝鲁奇同台飙戏,完全不同的脸孔和气质却将同一个人在双重人格驱使下的姿态与眼神衔接地天衣无缝,把那种面对突然完全改变的生活时所产生的恐惧与无措以及对童年因车祸带来的巨大心灵创伤而被抹灭的记忆的本能寻找,还有略带清醒状态下的人格突换的痛苦与克制演绎地淋漓尽致,把观众完全带入了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强烈地希望代替她弄清事情的真相。影片能如此摄人心魄,从导演到演员,表现都是几近完美的。

  影片起名为《不要回头》别具深意,主人公珍妮明知回头面对自己潜意识里被刻意压制的童年记忆是十分痛苦的,但依然选择勇敢面对,最终靠着毅力摆脱了童年阴影,逐渐找寻到真实自我并回归正常生活。原来,只有回头才不至于越离越远,只有回头才是岸。

  :影片看于2011年1月29日深夜

  《不要回头》观后感(九):原来都是翻译惹的祸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真是一头雾水。奇怪的对话,诡异的表情,突兀的情节。。。原来这一切都是翻译惹的祸。

  简单来说,一辆车,坐着爸爸,妈妈,他们的女儿珍妮,以及餐厅老板娘的一儿(杰森)一女(玛利亚),后来发生了车祸,珍妮死了,玛利亚失忆了,于是妈妈就把玛利亚带回法国,当成珍妮来养,而一直以来玛利亚也把自己当做珍妮,也许是珍妮本来就有些喜欢杰森,于是把自己的丈夫泰罗也想象成杰森的样子。生活一直这么过着,但是由于一部得不到上司满意的小说,玛利亚精神紧张,逐渐开始怀疑自己,于是许多小时候的记忆涌上心头,她也开始去查找真相。

  基本上我是这么理解的,但是我不明白电影里常常出现的受伤鼓起来的包和腿变粗是什么意思,希望高人指点。

  《不要回头》观后感(十):剧情关键点分析:照片、车祸

  首先引用《异度空间》影评的一句话:这是一部颇有诚意与风格的心理影片,着意展现的是人的内在心理世界。

  关于剧情的解析就不多说了,自己可以到处看看。下面仅仅说一下自己没找到解释的两个疑点:相片与车祸。

  相片:有三个人,中间和右边两位在后边剧情可以很简单的得到印证,就是开车来接“莫妮卡”的养母及女儿小"苏菲”,小“苏菲”金色的头发以及表情都可以很好辨认,养母也很明显啊,可以仔细前后对照。照片左边的人物看起来应该是“莫妮卡”现在的养母(第二养母),当时“莫妮卡”在问养母时,养母当作不认识这个人,可能是不想触及女儿的伤痛童年记忆吧,但“莫妮卡”通过项链得到了确认,相片左边的人就是现在的养母。小时候的好朋友小“苏菲”一家人出了车祸,就剩下了小”苏菲“的母亲以及”莫妮卡“,莫妮卡心理……变成了”苏菲“,由于种种原因小“莫妮卡”又过继给“第二养母”抚养长大。而第二养母应该是“莫妮卡”第一养母家的女佣人、保姆吧(纯属个人猜测),照片拍于“莫妮卡”来养母家之前。

  车祸:注重细节的影迷肯定看到后面在汽车里,”莫妮卡“前后的衣服出现了变化,而其他车内景,人物衣服都没变。导演可能是为后边小“莫妮卡”与“苏菲”的快乐相处做些铺垫(养父母接“莫妮卡”时并没有出车祸,并且她与“苏菲”相处了一段时间,这样可以为众说纷纭的“姐妹情”做些铺垫),总之情节处理也模棱两可,无法做出完美具体的判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