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 第二季》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见字如面 第二季》是一部由关正文执导,周迅 / 姚晨 / 喻恩泰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字如面》这样的节目很危险。 一小撮儿伪知识分子占领了话语权,断章取义地解读他人的书函,别有用心地散播三观不正的思想。 真正的劳苦大众苦于没有话语权,无法当面驳斥这帮一无是处的臭老九。 悲哉! 对伪知识分子进行再教育,必须再次提上日程了! 太祖当年对这帮伪知识分子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见字如面》更危险,让一帮戏子伶人粉墨登场,炮制各种奇谈怪论,宣扬种种浅薄见识,为反华势力、网络特务、文化汉奸张目鼓吹,实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荼毒,可恨也! 这样的节目不仅要停播,更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奉《见》为“神作”之辈,思想已被荼毒至深,日后若不能及时矫正三观,我华夏神州危矣! 我们宣传战线的同志们也要注意了,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切记啊!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二):一点杂感及建议(若有下期:-|)
看得出这个节目在不断改善进步,私以为这次不论主题,信件选择还是嘉宾都透露出一种思辨的野心(这显然危及了我们伟大的广电和人民意志)。精简版绝对超5分级别。喜欢配乐。解信这边,错过了三人行,但刚看完圆桌派再来简直幸福~ 相对的,缺点也很明显,导演的节奏控制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操作:声情并茂,不紧不慢的为各路爸爸打call;点评总收不住,无法与朗诵方协调(最初同情嘉宾大佬,到最后同情起主持人)。前期准备也有点混乱啊,明明解读室那些雕塑一样的学生、表演痕迹明显的提问,全部交给那个女主持的话,节约了时间又不会显得两者太鸡肋……本来两个主持已经够微妙了……
当然,啰嗦这么一大堆,都是建立在这种节目还能看第二期的可能基础上。:)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三):见字如面2
第二季见字如面,说实话是在百无聊赖点开腾讯视频,被周迅吸引进来的。特别喜欢周迅的气质。这个时代,人和人,节目和人,都是靠着一眼的气质互相吸引的。我平常很少看综艺,了解的不多。看到周迅就点开了,等广告的间隙,脑海里残存的是董卿朗读者的感觉,心想,不要尴尬的表情和多余的煽情了吧?
然后主持人开始说话了,声音真的无可挑剔,磁性,韵味,感情,耳朵很舒服。我算是个轻微声音控,平时打开电视,能从很多甚至央视主持人的话中听出别扭的,不动听的,让人忍不了的成分,地方台的更多,可是,这个主持人真的很好,好东西是不可多得的。他的声音已经超越了个人形象,他说话时,整个人显得年轻,高大,帅气,超越了自己。然后是信的内容还有艺术家的演绎。都几乎是完美的。恰到好处的离开,恰到好处的投入个人感情。
我个人不太喜欢读完以后的解读环节,包括主持人,嘉宾。并不是不好,各有所爱吧,我比较喜欢读信之前的导入和背景介绍。
希望节目继续这样的风格。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四):泪点失控的第一集
作为时差党的我,午饭的时候发现新一季的第一集首播,而且网络还比电视台播的早了一个小时,趁着老板不在偷偷的在办公室点开视频,结果泪腺全部塌掉,全部!嗯,下次一点要晚上办公室没人的时候看。
说说看完的感受吧,其实我很懒从不写长的影评,但是这期的主题和最近发生的事意外的走心。也许是人到三十的边缘,比二十出头的时候看到了更多的生死,遇到了更多事情,更加了解人性的复杂性。
也就是最近这一年,相识的人去世,前任舍友抑郁症自杀未遂,朋友父母多次化疗,大学舍友得了甲癌,房东得了肺癌。最近房东带着太太来交代房子的事,我和不熟的房东太太抱头痛哭,谁也每当到一直不生病的房东竟然得了肺癌,房东这次带他太太来交代房子的每一个细节,有种交代后事的感觉,明明知道肺癌这种预后并不好,我还是说,现在医学发达肯定能好,一定要坚持积极配合化疗。房东和他太太也是心领神会的挤出一个笑,我心里也是百转千回不是一个滋味。
看腾讯视频的时候,我开了弹幕,最后结尾,有个弹幕大概是说观众入戏太深,我想大概发这条弹幕的人年龄还小吧……
1.赞助明显多了,广告有些出戏,不过转念想想没有这些赞助,可能也不会有第二季,所以也就忍了。
2. 嘉宾阵容无比强大,读信方面不想上一季反过来调过去就那几个人,这次十分丰富。评论方面,许子东老师带上了老朋友腰封小王子梁文道,有种回到锵锵的感觉,貌似后面还会有别人十分期待。
3. 主持人方面,加了徐涛,女主持人终于不着急的火急火燎的打断评论了,节奏方面更好。
4. 场地方面,读信的地方似乎有点过大了,我倒是喜欢上一季那个小小的场地,距离感好些。
5. 评论区背景的观众可以适当减少些吧。
最后,希望这个节目不要走偏然后每年都能和大家见面。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五):首播初感,见字如面,心泛涟漪
我说
像之前大嘴姚所说这真是个安静的节目。从第一季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华丽的舞台,喧宾夺主的后期跑跑跳跳大笑大闹。只有安静的聆听历史的声音,家人,爱人的声音,还原此情此景。
让人如此动情,光是听就能浪费我一包面巾纸。
这节目真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第一季的惊艳给我带来继续追第二季的惯性。
戏精讲解
从归亚蕾,张国立,何冰,张涵予老师们演绎告诉我们演员的台词是多么重要,就连人家的一口痰都是有演技的。比起今年夏初某水果台办的读书节目。演员演技上可多了不止一口痰。
新的一集,我放了包纸抽在身边,封封信泪崩,到最后李真的信不能自已。希望他能康复。
周迅的女子力,赵立新老师的霸气,李立群老师的无助咽喃……….声音一到画面已出。
许子东老师和梁文道老师的精彩讲述,有种英雄略同。还是说下太平轮那一段,主持人一句你有认识和它有关联的吗?梁文道和许子东老师讲话真是解气。不同书面,他们就是见证人。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六):豆瓣9.5,中国最好的综艺仅播一集就下架了?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
如这诗,如这信,如你遇见这字,如我遇见你。
笺短情长。
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七):依旧动情,唤起每个人内心的感情
首先有几点我个人感觉不如第一季,1. 这个赞助有些出戏,天天贷不断出现,主要是我觉得这个赞助不太搭这节目;2. 我不太喜欢这次的场地,读信人的场地不如第一季,之前有那种小座谈的感觉,然后有追光,而这一季像个大礼堂,仪式感太强了。解读人的场地也有些奇怪,有吧台,还有书柜,一些素人散坐其中,有点杂。
1. 加了徐涛这个主持人,这个声音实在是太有魅力了,而且在读信前讲述背景,这个设计很赞,能更容易带入这个场景。
2. 终于把之前那个女解读人给换了,太喜欢插话了之前,这次的到现在为止感觉解读蛮有意思的。
3. 这次好多新的读信人同样很出彩,周迅作为开场很惊艳,一个小女生的信很适合周迅来读,周迅后面一阵静默含泪,观众鼓掌,她口型还在说不要鼓掌,真的很可爱真实; 第二个是赵立新,老戏骨,开始的那段自述很有意思,和听众对话;第三个是李立群,很有代入感。。。这些艺术家字里行间读出来的感觉依然如第一季般动人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八):看完后不怕死,也不怕活得很久很久
早就预留了周末的时间,边做一个文艺美少女,边看《见字如面》第二季。
这档被誉为娱乐圈清流,林更新评为从艺以来最走心的综艺节目深得我心。
刚好借它洗一洗最近诸如C位之争、撕X旧账、反目成仇的娱乐圈花边。
没想到看了不到五分钟就虐成狗,说好的文艺美少女瞬间变成肝肠寸断的苦情大婶。
文姨自带干粮,不收一文广告费,真心安利这个节目给你们。
这一季加入了讲述人的角色,负责给大家交代每一封信的来龙去脉。
这很重要,不交待背景,不放到彼时的情景当中,信的内容就会很难懂。
徐涛绝对担得起讲述人的重要角色,这个在配音界扛把子式的人物,声音超好听,一张口自带3D立体环绕音效。
还多了一个解读人,梁文道,要是窦文涛能来,就可以继续收看《锵锵三人行》了。
讲述人,读信人,解读人,刚好把节目分成背景介绍、分享内容、情感解读三个部分。这是第二季的新形式。
另外,这一季对内容进行了整合,每一期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爱恨生死、世相众生、古韵和先锋、传承和生长、忠义和背叛等等。
生生死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导演把第一期主题定位为生死,五位嘉宾六封信,全都跟生死相关。
周迅一上来,没有一点点防备,就把人虐哭了。
太平轮相当于中国的泰坦尼克号,1949年1月从上海启航开往台湾基隆。
夜航中不幸与建元号相撞,随即沉没。共932人罹难,仅38人获救。
一个从没出过远门,不会游泳的女大学生,是那次海难38个幸存者之一。表哥与她同行,却不幸遇难。
她在获救的第二天,给父母写了这封家信。
周迅读:
奇怪得很,我淹在水里,脑筋一直很清楚,很镇静,我一直认为不会死,只是一场梦。
我心里一直在想,我真的死了吗?真的,就死了吗?总之我还没死。
当读到她回到上海码头见到舅舅时之前,周迅停顿了,她读不下去了。
他快要哭了,可是我又能怎么安慰他呢。
周公子读信代入感很强,短短一封信,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跟着她的声音经历了整个事件。
听众能清楚地感受到灾难发生时她的无助和茫然,以及获救后内心压抑着的无从化解的巨大悲伤。
解读人梁文道说:“因为幸存都会有罪疚感,她会问,为什么我活着,而别人都死了?”
这让文姨想到1958年足球史上慕尼黑空难的幸存者哈里·格雷格。那次空难中,他的7名队友和3名俱乐部官员遇难,他因为救人而被人们称为“慕尼黑英雄”。
格雷格说:“我最初感到一种古怪的负罪感,觉得自己活下来,那么多朋友却死去。在随后的40年里,我无法面对死者的遗孀和家人。我无法看着这些人的眼睛,因为我活下来,而他们挚爱的人却死了。”
为什么我活下来,他们却死了?
或者说,为什么他们没有像我一样活下来?
周迅读完这封信,可能觉得自己有些失控。面对观众的掌声,拿过无数奖项的她害羞了,不好意思地往桌子下面藏藏藏。周公子突然的少女萌,戳到我了。
还好第二封信不是很虐,让大家缓冲一下。
这一封是赵立新读的吴三桂写给父亲的信。原文是文言文,赵立新读的是白话文。
老百姓都以为,吴三桂带清兵入关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听了这封信才知道原因其实非常复杂。
当时的吴三桂腹背受敌,对外,皇太极雄兵压境,对内,崇祯自缢,父亲被李自成俘虏。他左右为难。
李自成逼他的父亲给他写劝降信,吴三桂接信后,给父亲回了这封信。
父亲,既然你不能当一个忠臣,
儿子怎么能当一个孝子呢?
现在就算有人把你放在油锅旁威胁我,我也不会看一眼的!
选古装正剧演得极好的赵立新来读奸雄吴三桂的信是极贴切的。
他情绪饱满,语气铿锵,一会儿激昂愤懑,一会既怒且伤,七情上面,把写信时的吴三桂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头蓬松的乱发加上略带沧桑感的小胡子,换上一身铠甲,可以直接上戏了。
第三封信又是个虐的。
这封信是台湾乡土作家黄春明写给次子黄国峻的,父子俩都是出色的小说家。
儿子自杀后一年后,黄春明写下这首短诗。内容很平实,就是老父亲跟晚归的儿子唠家常。
“在处理最复杂的事情的时候,用最简单的文字。”这封信这样轻描淡写地说着最深重的悲哀。
读信人是台湾演员李立群,一个跟写信人差不多年龄,差不多长相的老头子。(此处能感受到节目组的用心!)
作者和朗读者都十分克制,然而第一句就让人泪目了。
国峻,
知道你不回来吃晚饭,
我就先吃了。
妈妈总是说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
还是那么多,
还多了一些象鼻虫。
妈妈知道你不回来吃饭,
她就不想烧饭了。
她跟电饭锅都已经忘了,
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
妈妈生下来就是为你烧饭的。
国峻,一年了,你都没有回来吃饭。
……
袁哲生跟你一样,
他也不回家吃饭了。
我们知道你不回来吃饭,
就没有等你,
也故意不谈你,
可是你的位子永远在那里。
黄春明似乎还存在着某种幻想,儿子只是出去玩了,说不定某一天他会突然推门进来,口中嚷着:“我回来了,妈,有没有吃的?我快要饿死了!”
许知远在解读时说:“老舍说过,恋上什么,你就死在什么上面。”
黄国峻就是这样执著的人,他在出版第一版小说时,父亲黄春明给他作序,他写道:“我担心他以后身殉小说。”结果一语成谶。
这封信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反思,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又是生命的责任。一个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还属于身边爱他的亲人。
草草结束生命,把视自己如珠如宝的人抛舍,让他们日日承受生不如死的痛苦,实在是大大的不应该。
在台湾,这封字字锥心的信,曾挽救了许许多多想过早结束自己生命的年轻人。
读这封信时,台下一位有了点年纪的女人,哭得十分动容,只有当了母亲的人,才能领悟到这封信是如何诛心。
你在时,你是全世界;你不在时,全世界是你。可是,你却再也不回来了。
太难过了,文姨先去哭一会儿……
接下来是周迅读的一封收信人很特殊的信。
民国飞行员陈怀民被日军的飞机围剿,最后关头他驾机冲向敌军最精锐的那架飞机,跟对方同归于尽。
事后,陈怀民的妹妹陈难悲伤不己,她给日方驾驶员的妻子美惠子写了一封信。
她们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同时失去了亲人。
这封信写出了中国人对战争和侵略者的痛恨,写了对失去亲人的美惠子的慰问及同情,以及国难当头之即,中国女性责无旁贷的勇气和决心。
当时这封信曾被送给郁达夫,请其帮忙润色。
郁达夫看过后只说了一句:这样的心灵之作,不必做修改。
心灵之作最打动人,这封信当时曾被全国各大报刊争相转载。
可惜,美惠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看到。
第五封是去年琼瑶发表在网络上的一封信,写给她的儿子儿媳,安排自己怎样“死”这件事。
节目组请来的读信人都非常适合“角色”,周迅的女学生,赵立新的奸雄,李立群的父亲,以及归亚蕾的迟暮美人。
琼瑶的读信人是第一代琼瑶女郎归亚蕾,如今她优雅地成熟老去,到了足够解读“终老”问题的年龄。
琼瑶阿姨八十岁了,老太太活得通透,正视死亡这件事。
她要求儿子儿媳,万一到了那一天,请他们务必帮助自己有尊严有体面地死去。
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在信的最后一句里,琼瑶写道:珍惜生命,尊重死亡。这是本期主题的宗旨,是每个活着的人要思考的。
这期最大的泪点,让人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封信,李真写给妈妈的《对不起,妈,我生病了》,哭到停不下来。
李真是个湖南农村娃,家里不宽裕。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第三天,确诊为白血病。
就在快要有能力回报家庭回报妈妈的时候,他生病了,白血病。
哥哥给他供了骨髓,却发生了排斥、感染,三年来多次病危抢救,随时挣扎在生死线上。
这封信之所以感人,不是作者出来卖惨求可怜,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家人守望相助,不离不弃的情义。
李真的母亲一直没有放弃儿子:
只要人还在,其他的都不重要。
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悲哀无非是:穷尽了毕生力气,却始终换不回我一世安康。
四岁的侄子问爷爷,为什么我们家的房子这么破,我们都知道原因却又不知道如何回答。
二嫂曾一度心痛地不敢听见我的声音,七岁的侄女哭着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吃零食了,把钱留给叔叔治病。
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啊。
李真是不幸的,同时他是幸运的。有这么多爱他的家人无私地帮助他。
骨瘦如柴的他身体已经达到了承受的极限,让他不想坚持,有次晕迷让他有种从未有过的舒适。
但他不能死。
这份舒适很可能换来的是你们永恒的痛。
我可以坦然地接受病魔带来的一切苦痛,甚至死亡,却真的不敢看你和姐姐抱头痛哭后那无助而又无神的眼眸。
那真是比用刀碎心头肉还要难受啊!
李真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也是打动观众的泪点。病痛没有让他丧失地生、对生活的希望。
他在录制结束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生活虽然跟我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却也让我生命的遇见变的更丰富。
我想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继续和它死磕到底。
虽然输了现在,但我坚信可以赢得未来。
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活少钱多的工作是没有的;心想事成的好事只发生在过年的祝福短信里,所以,坚持到底就对了!
本来文姨对黄志忠始终差那么点感觉,不过,这次读信马上对他路转粉。
一个好演员,都有一颗敏感善解的心,快速进入角色,体察人物的内心。
他几乎是流着泪读完这封信,最后与妈妈做约定时,他收起眼泪,笑着对台下的李真妈妈说:
妈,愿您能收住泪水,笑看过往!因为我只是换个方式,守在您身旁。
看到这,泪腺像坏掉了一样,不停地渗水。
观众被虐到了,导演你满意了吗?
《见字如面》的导演关文正曾说:
“催泪只是真性情的辅料,《见字如面》真正的价值在于从每一封信件里感受一场人生的修行,那些蕴含在文字里的真实故事,那些信件里不经意说的话,总能在生活里,在经历里找到共鸣。”
从一封封信中,我们能看到生命无常、守望相助、家国历史……仿佛从中拉长拉宽了自己的生命,过瘾。
第一季播出后,《见字如面》成了大腕演员的点将台,实力演员也都想来读一回。接下来几期的读信人有张丰毅、何冰、姚晨、吴刚、于和伟、明道、杨立新等。
这么多实力派,声控党已经迫不及待了。
《见字如面》,每周二相见。
坐等播出,求轻虐。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九):我们需要写信的庄重
如今是这样一个时代,思维被信息的极速浪潮挟卷,来不及感受就已经不由自主地跟着冲到下一个热点,不假思索地发表言论,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在朋友圈的点赞和插科打诨中完成,谈钱媚笑才是常态,谈感情是给彼此找不自在。
不是社会的宽容变多了,而恰恰是在某些方面极度地少了,在貌似的宽容之下变得狭隘多了。
诚然这也已经成了一种普遍而正常的生活方式,它没有禁止和杜绝任何事,在极速、表面的大风向之下,人们的另一种需要沉静的情感需求被凸显出来,正是一个圆融自洽的背反律。
于是一封书信变得沉甸甸而让人欢喜了起来,虽然也有着怀旧、文艺的流行标签(流行不反感,标签化才值得反感)作祟,但大概更因为人们对速度和戏谑的疲累,偷偷冒出水面喘口气,静止、柔软也是不可磨灭的需求。
我是个喜欢安静、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效率的人,因而喜欢这些穿越时空而来的书信,同时也是一个戏剧爱好与实践者,所以喜欢这些遥远的心声所描述出的鲜活的人,他们的处境与悲欢。
第一期的主题直奔生死,有种残忍的坦荡。简单说说每一封我最喜欢的地方:
1、第一封,太平轮脱险的女孩写给父母的家书
周迅的朗读,是大水过后狼藉一片、荒芜而绝望的平静。道长说得很对,许多幸存者都不幸福,因为余下的“生”背负了太多重量,因为见识过人性最深处的善恶,刻骨地感受过人的肉体与精神双重的渺小,有一种畏惧住在了心里。
2、第二封,吴三桂写给父亲吴襄的诀别信
我本身学的是古代文学的专业,读过许多文人的奏章、书信,文言文是那么一种克制而具有张力的文体,士大夫们依靠为生的信念和尊严就在这些短小内敛的句子中,有哭有笑,有坚持有抵御,面目庄严得可爱。
张定浩在写《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文章中曾感慨,文字的力量是狂风一般,可以携裹着人走到绝望境地。文字本身不是刀剑,可因为对信念和名节的执着,被赋予话语权的文字就有了生杀予夺的力量,千秋史笔,不是将帝王将相打入牢狱,就是被帝王将相杀死。
3、第三封,黄春明写给次子黄国峻
“我到现在才知道,妈妈生下来就是要为你烧饭的。”
无法不想到每次回家时在厨房里忙活的妈妈,人间至情本就围绕在每一个人周围,天才那种致命的困惑与苦恼,常人无缘承受,是上天的公平。
4、第四封,陈难写给美惠子
描写空战的气势,遥想美惠子的温柔动情,还是对祖国正义战争的信心,这样得体又深情的措辞,若是当时女学生的普通水平,那可真让现在的我们汗颜了。
5、第五封,琼瑶写给儿子儿媳
“雪花从天空落地是很短暂的。”
非常喜欢这句被摘出来做名字的句子,让我想起小学时候站在家中院子里痴痴看雪花落到地上,从屋檐到地面那高过当时我的个子两倍的距离,一片雪花竟坠落得这样快,不到三秒,旋即成尘。
8月底在马来西亚,看了一部当地华人剧团的剧目《善终》,主题与琼瑶这封信相同,只是终究将“死”这件事说得太简单了点,剧中的老人们都要求没有痛苦地死去,子女们为了要留住父母愿意花上大量的钱财砸进医院,而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同意许子东的说法,并不是每个家庭在面临离别的时候想到的都是爱。
6、第六封,李真写给妈妈
“对不起,妈妈,我生病了。”
同样出身于农村不富裕的家庭,独自进入异地大学读研究生,不敢生病,生了病不敢告诉父母。
这一封听得格外心酸,因为像极了我的父母家庭,贫穷却善良坚强,用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来熬过一关又一关,在他们身上这像是一种本能。
在见识过社会与人性的种种荒唐之后,我才懂得珍惜这份近乎愚笨的坚韧。
一身如蜉蝣寄于沧海,血脉中天赐的联结是唯一确定的一点暖,万望珍惜。
《见字如面 第二季》影评(十):第一集尤感而发
今天看《见字如面》二季,略有感触。谈生死,先不谈节目是否完全真实,而且强行打广告,影响节目效果,或者强行装逼,姑且谈谈主题,生死。 讲沉船,经历过死亡边缘,我没有体会过,只能想象,模拟,但是逝者如斯,没办法,这就是命,这就是结果。 然后,(有点忘了,看了看豆瓣,尴尬脸)吴三桂写给父亲的信,白话文版总是少了些什么,感觉不强烈。评价一个人不能片面,要不只能是个扁平的人物,不是一个立体三维的生命体。这是一个点,另一个是,单纯的说信,以及点评,我不太了解背景,不能妄加揣测,且搁置,以后补全。 接下来是父亲一年后写给轻生儿子的话,简单的母亲的动作,表现,刻画出思念孩子,悲痛到时时刻刻每分每秒,母亲生来就是为你做饭的,那种痛,希望不要有更多的人知道,体会到。真的不要知道,不用知道最好。 陈难写个高桥美惠子的信,希望世界没有战争,永远和平,想到《战狼》,动乱中的人民,家里破散,在水深火热中,来世生个好地方,能安安静静读读书,恋恋爱,走走路,听听歌。 关于琼瑶的愿望吧,算是,尊严死,这个写不说,想和最后一起说。 对抗病魔三年的儿子写给妈妈的信,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最难过的是,其实我死不死没什么,真的无所谓,我认命,但是看着你们哭,我,看着你们坚持,我,真的不能放弃,我,知道我不是为我自己活,我是你们的期望,你们的骄傲,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眼泪总是忍不住往下流,绝望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点希望后的更大的绝望。这就有琼瑶尊严死的想法了,跟更多的是家人不想你走,也许是孝道的表演,也许是不舍得分别,割舍,我真的想死,我活够了,我放下了,经历过了,老了,你可以勇敢的说,但我们年轻,我们小,我们为什么要承担这样的痛,我们,我们还是孩子,还是少年,只能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没有什么个人批判,只是尤心而感。 不喜勿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