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命之女》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天命之女》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18 21:2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命之女》经典观后感10篇

  《天命之女》是一部由Vanessa Roth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命之女》观后感(一):有梦想的话,多少岁都不晚。

  1.

  原来一个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也可以获得成功。乔治博士49岁以前是一位非常成功银行家,他告诉自己50岁以后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他卖掉了自己福布斯排行榜上前500的企业,回到印度买了一块地,办起了学校,一个真正的“梦工厂”。凭借一己之力,与偌大的印度,数千年的传统僵持着。他要让贫穷的、“最低种姓”家庭孩子教育去最好的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命运,改变社会。太有想法!太有意义了!有了想法并且大胆的付诸行动,这其中多少蜿蜒曲折不得而知,但乔治博士都克服了实现了,不仅改变了那些孩子的命运,同样,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

  母爱伟大不局限于女性地位高低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几位单身母亲,她们虽然自己没有受到教育,但拧着一股信念,打破了世人言语,承受着家人偏见,忍受着半年见孩子一面痛苦,把自己才四岁的孩子送到学校。她们在镜头下不爱说话,十分腼腆,但眼神里对孩子流露出爱,真实有力,让人动容。看见她们也会想起自己的妈妈,我也好想好爱她。

  3.

  两种价值观就是两个世界。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完全不同。在学校里他们民主平等、自爱受着开放的西方教育,回到家里虽然终于投入了母亲温柔怀抱,但也回到了现实中,言行举止思想似乎和周围的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乔治博士说如果这些孩子成功以后是不断地换大房子,而不是帮助同样困境的人,那他的教育是失败的。孩子有了思想,进入大学,有了自己的梦想,成为艺术家歌手,但这个学校的孩子是背负着家庭、社会,注定实现不了梦想,很现实残酷,给你思想剥夺你梦想。

  多少次听到孩子们歌声内心感到平静。一部好的纪录片让人思考,帮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形成有价值价值观。积累足够的物质基础,找到充盈内心实现价值的梦想,let's do it!

  《天命之女》观后感(二):追寻即自由

  片子目前的豆瓣评分只有74人,9.5的高分在豆瓣算是少见。 纪录片一共四集,单集约60分钟。讲述了五个来自印度最低种姓的女孩一家为她们提供14年免费教育的住宿学校的成长过程众所周知,印度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女子出嫁必须陪送丰厚的嫁妆。女孩几乎从小被视为赔钱货,家务劳动一律由女性操持,普通人家的女孩十几岁就会被安排嫁人,二十几岁前生下孩子,如果嫁妆不够丰厚成婚后还会受到丈夫的虐待。 而种姓制度在印度有着几千年历史,人被分为四种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最低下又有贱民,又被称作“碰不得者”,他们被视为低贱和不洁。即使在印度宪法明文废除种姓制度后,种姓制度的影响依然严重。 (图一、图二) 前段时间火热的《摔跤吧,爸爸》其背景也正是如此。 片中一个叫Shilpa的女孩在她十四岁左右,她祖母就提出希望她嫁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女孩的叔叔。 在Shipa十四岁时,对这一切几乎毫无认知。家庭在孩子的认识里是自己可以依赖对象,而祖母在她心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人,对于嫁给叔叔这件事女孩在当时没有坚决反对,甚至一度同意。 可以设想,假如没有一个这样的受教育机会,或者说没有这样一个使自己拥有独立能力的机会(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思考上),女孩的命运是一眼可见的。 (图三) 或许我们难以设想这件事,但当你成长的环境对这一切感到顺理成章时,一个人如何能做出局外人眼里看似必然的反抗呢? 这所叫做ShantiBhavan的学校,创办人是一位美籍印度商人,他在49岁(1997年)时决定回印度,为当地最穷的家庭建一所学校。 为了使有限资源最大化,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能获得免费教育的机会。而从学校毕业的孩子身上背负的是责任的传递,他们必须回馈家庭和帮助他人。 如果帮助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再帮助一百个人甚至一千个人,那最终会影响整个社会。 学校严格的要求学生理想追求之间有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回馈他人的要求使得学生必须去尽可能寻求稳定且有良好收入职业,有的学生寻找到平衡,比如做律师记者。而有的则在个人兴趣追求与所背负的责任间徘徊。 名为Preetha的女孩,她个性活泼敏感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歌手、艺术家和摄影师。 学校提供免费教育的目的是使这些孩子将来能够改变家庭处境乃至对他人提供帮助,而女孩这些梦想看起来更涉及私人感受,于是校长建议女孩去读经济和历史,为考公务员准备。 (图四) 学校里会有很多西方义工,他们的想法跟印度文化有很大不同,所以孩子们必须去学着判断什么是正确的并且取得平衡。 对于整个印度传统文化,个人的彻底反叛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但她们可以选择的是不按照社会的既加印象麻木地顺从“命运”。选择的权利第一次被放在了她们的手上,一种开放的可能作为前景隐约有着追求的曙光。 对于人来说,追求的可能本身是一种自我的主宰感。 不确定性是始终伴随着的,但正相比于在平坦大道上开车的人,陡峭狭窄道路会使人在把握方向盘时更集中精力目的地是一种摸索下的逐渐明晰,但道路本身需要自我的选择。 (图五) 印度的教育竞争中国相比只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乃至他们的经济考量和社会阶级分层问题,很多地方看的时候都觉得感同身受。 教育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是自由,那么我们追寻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自由不意味着无负担快乐,而是在选择面前的独立思考与对自我命运把握的能力。

  自由,是一种去爱的能力,不是狭隘的着眼于自身,也不是空泛抽象概念,而是一种通过自身行动建立的与社会中他人命运的相连感。

  《天命之女》观后感(三):观影随笔

  看完这个纪录片,让我联想到中国的希望小学,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有很强的影响力,普及了知识。可是记录片中的思想教育,激发了人的源动力。究竟是为了什么才兴办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才去学习努力,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人不是为了利益而活,回想自己的出发点,我们那时可能还没有钱的概念。在日复一日生活中,保持清醒路途可能是曲折的,但是只要你知道你要去哪里,不放弃前行,你就会到达。

  前阵子看了政治课本,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也出现过很多的失误,走了不少弯路,可是它就这么被建设起来了,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完善拨乱反正。我们也一样,要传承那些宝贵理念,所有活着的人。

  《天命之女》观后感(四):选择权的代价与宝贵

  这是个温情故事,美籍印度裔商人卖掉公司在印度当地为那些种姓制度下被歧视为“不可碰触”的贱民阶层孩子提供从第一天上学到第一天工作的所有援助。

  而又不仅仅是个温情的故事,四个小时影片内还充分展现了,这些幸运儿在接受教育后,她们在教育环境与社会现状中的撕裂,经济压力的负重,社会所习以为常的女性歧视,还有她们在获得选择权时又与家庭需要和培养期待冲突。而这些撕裂使是她们获得选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好在影片结尾时,我们会发信,被记录的几位女生即使仍然被现状撕扯着,但是她们超越了她们的祖祖辈辈,成为了自己人生主人

  :想起来龙应台给自己儿子写的,大意是让你好好学习并不是让你如何如何,只是让你在面对未来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2:选择的几个主角都很有意思。有脚踏实地成为忽视的,还有一个家境较好,心思活泛而茫茫终日的。另外两个比较对比,一个向外思考执着向前成为了律师,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直向内思考最终成为了记者。

  瞎写几笔,别见怪,吐血推荐就是了,四个小时的纪录片看得我欲罢不能....

  《天命之女》观后感(五):实现自由意志漫长之路

  很少看也不太喜欢看纪录片的我,把大概四个多小时的《天命之女》断断续续看完了。讲述的是一位美籍印喬在其49岁时用自己的全部财产在印度的创办了一所学校,专门培养来自“贱民”家庭的孩子,负担他们从4岁到工作那一刻的全部费用,目的是为了帮他们脱离贫困脱离歧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同时让他们有能力去造福社会的其他人。当然,条件是每个家庭只能选择一个孩子进入这所学校,而且在读期间必须成绩达标否则会被该所学校淘汰。

  不得不说,创办者的梦想和做法是伟大而令人钦佩的,真心的为弱势群体和整个印度社会着想,关注他们最切身的利益。但同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也是一场实验,用十几年的金钱心血去培养一群孩子,希望他们成功成才并且还能回馈学校回馈社会,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一旦这些孩子不能完成梦想或者没有去帮助他人或者在成功后自己挥霍金钱,那么这一切的付出就失败了。所以,创办者的这所学校对孩子们来说是福音,对他来说则是一场巨大的赌局。庆幸的是,看到纪录片的最后,那些已经走出学校的孩子们并没有让他失望,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岗位,以各自的方式在帮助家庭与其他人。如果没有这位创办者,想必这些孩子们中的女性早已早早嫁人,过着和他们的家庭一样饥不择食的生活吧。

  本来,这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大结局了,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有没有这所学校的存在,孩子们的出生已注定是一场悲剧。只不过因为有这所学校的存在使他们避免了更大的悲剧。悲剧是来自多方面的,无论他们身处何处,他们都是来自印度最底层的姓氏“贱民”的孩子,到哪里都会被歧视;无论他们身处何处,在他们尚未成功之前都无法改变家庭和父母极度贫穷的现状。就如纪录片中的一个女孩,即便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印度排名第三的法学院,进去后依旧与周边同学存在巨大差距,包括出身、学识、背景等,这些隐形的因素使她被排斥被孤立,看着令人心疼,但这就是现实啊。另外,从进入这所学校起的那刻起他们要面对的就是两个世界带给他们的夹击,一个能学习文化与享受自由的世界和一个家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虽然在成长的路上他们对此倍感困惑,但这也是前进和奋斗的动力吧。

  最想说的是另一个悲剧,一个冠以自由与爱之名而强加给孩子们所谓正确价值观的悲剧。被选中的孩子来到这所学校,的确是过上了十年衣食无忧并且还可以享受良好教育资源的生活,对比他们的父母和其它的兄弟姐妹简直不能再幸福了,但他们的思想何不是被强烈控制的呢,看似自由民主的天堂并没有自由民主可言,不准确的说,他们只能是试验品。贫穷的出身使他们只能接受别人的善意与馈赠,而任何的幸福都不会无端端的降临,必定是有代价的,这份代价就是孩子必须成功,必须走上创办者认为有用的职业道路上,比如律师、医生教师、公务员、记者等,而摒弃画家、歌手、舞者这些在创办者认为不切实际的职业。这就是创办者给他们强加的不自由意志。我没有办法说创办者是错的,因为大概无论谁去做这件事,都会和他一样吧,毕竟他所说的那些职业能最有效率的获得成功和帮助他人,而在他看来不可行的职业或许他心里不是真的反对,只是那需要更大的金钱支持,无法一一满足每个孩子的要求吧。片中有个孩子说的很对,就是法学院的那个女孩,她说,只有实现了经济独立和自由以后才有资格谈梦想。的确是这样呢。所以,其实不是什么唯钱是论,只不过,想自如地游走在这个世界,足够的财富前提罢了,这是世界的规则

  看来,实现自由意志其实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创办者的做法或许是令人推崇的,是不是应该看得更深一点,他是想通过强加不自由意志帮他们实现自由意志的吧。

  《天命之女》观后感(六):逼女儿嫁给亲叔叔,只有这个地方干得出来

  《战狼2》横扫暑期档之前。

  印度神片《摔跤吧!爸爸》被誉为今年最大的票房黑马。

  这部口碑爆棚的印度片引发了一连串蝴蝶效应」。

  比方说,反应神速的国产山寨版——

  《天命之女》观后感(七):实现自由意志的漫长之路

  很少看也不太喜欢看纪录片的我,把大概四个多小时的《天命之女》断断续续看完了。讲述的是一位美籍印喬在其49岁时用自己的全部财产在印度的创办了一所学校,专门培养来自“贱民”家庭的孩子,负担他们从4岁到工作那一刻的全部费用,目的是为了帮他们脱离贫困脱离歧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同时让他们有能力去造福社会的其他人。当然,条件是每个家庭只能选择一个孩子进入这所学校,而且在读期间必须成绩达标否则会被该所学校淘汰。

  不得不说,创办者的梦想和做法是伟大而令人钦佩的,真心的为弱势群体和整个印度社会着想,关注他们最切身的利益。但同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也是一场实验,用十几年的金钱和心血去培养一群孩子,希望他们成功成才并且还能回馈学校回馈社会,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一旦这些孩子不能完成梦想或者没有去帮助他人或者在成功后自己挥霍金钱,那么这一切的付出就失败了。所以,创办者的这所学校对孩子们来说是福音,对他来说则是一场巨大的赌局。庆幸的是,看到纪录片的最后,那些已经走出学校的孩子们并没有让他失望,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岗位,以各自的方式在帮助家庭与其他人。如果没有这位创办者,想必这些孩子们中的女性早已早早嫁人,过着和他们的家庭一样饥不择食的生活吧。

  本来,这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大结局了,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有没有这所学校的存在,孩子们的出生已注定是一场悲剧。只不过因为有这所学校的存在使他们避免了更大的悲剧。悲剧是来自多方面的,无论他们身处何处,他们都是来自印度最底层的姓氏“贱民”的孩子,到哪里都会被歧视;无论他们身处何处,在他们尚未成功之前都无法改变家庭和父母极度贫穷的现状。就如纪录片中的一个女孩,即便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印度排名第三的法学院,进去后依旧与周边的同学存在巨大差距,包括出身、学识、背景等,这些隐形的因素使她被排斥被孤立,看着令人心疼,但这就是现实啊。另外,从进入这所学校起的那刻起他们要面对的就是两个世界带给他们的夹击,一个能学习文化与享受自由的世界和一个家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虽然在成长的路上他们对此倍感困惑,但这也是前进和奋斗的动力吧。

  最想说的是另一个悲剧,一个冠以自由与爱之名而强加给孩子们所谓正确价值观的悲剧。被选中的孩子来到这所学校,的确是过上了十年衣食无忧并且还可以享受良好教育资源的生活,对比他们的父母和其它的兄弟姐妹简直不能再幸福了,但他们的思想何不是被强烈控制的呢,看似自由民主的天堂并没有自由民主可言,不准确的说,他们只能是试验品。贫穷的出身使他们只能接受别人的善意与馈赠,而任何的幸福都不会无端端的降临,必定是有代价的,这份代价就是孩子必须成功,必须走上创办者认为有用的职业道路上,比如律师、医生、教师、公务员、记者等,而摒弃画家、歌手、舞者这些在创办者认为不切实际的职业。这就是创办者给他们强加的不自由意志。我没有办法说创办者是错的,因为大概无论谁去做这件事,都会和他一样吧,毕竟他所说的那些职业能最有效率的获得成功和帮助他人,而在他看来不可行的职业或许他心里不是真的反对,只是那需要更大的金钱支持,无法一一满足每个孩子的要求吧。片中有个孩子说的很对,就是法学院的那个女孩,她说,只有实现了经济独立和自由以后才有资格谈梦想。的确是这样呢。所以,其实不是什么唯钱是论,只不过,想自如地游走在这个世界,足够的财富是前提罢了,这是世界的规则。

  看来,实现自由意志其实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创办者的做法或许是令人推崇的,是不是应该看得更深一点,他是想通过强加不自由意志帮他们实现自由意志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