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8 20: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精选10篇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是一本由顾爷著作,铁葫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017-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一):文艺复兴的事 原来可以这么有趣

  这是一本很有阅读快感的书,我总共分了三次全部看完(原来看艺术史类的书籍从来没有这么愉快的轻松的看完,基本上都看了一半就看不动了)读书的过程中心愉悦,很多内容让人能笑出声来,内容也很有料,轻松的阅读当中也确实了解了不少文艺复兴的趣事

  首先看一下封面,拿到书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本不怎么“正经”的书,而且封面设计不属于自己喜欢类型,本来阅读兴趣一般,那是什么让我分三次就看完了此书呢?封底是给文艺复兴的巨匠们起的外号,还挺贴切首先看一下目录部分,乍看下去没什么特别,不过读完可以翻译总结)一下这个目录 : 1.文艺复兴具体什么意思 2.乔托为什么是文艺复兴之父 3.弗洛伦萨与美第奇家族的兴盛 4.美第奇家族投资艺术的原因 5.波提切利 6.米开朗基罗上 7.米开朗基罗下 8.达芬奇 9.拉斐尔 10.提香 11.文艺复兴这个词的由来-瓦萨里

  从文艺复兴的发源任人物地点,到经济发展和艺术巅峰时期的巨匠再到文艺复兴这个词的由来,这么一看是相当有逻辑结构。再看看配图和书的内部设计,虽然不算喜欢封面,可内容配图都很充实,基本上都是图多字少,读起来飞快,印刷质量不错,比如下图:会用尖头,圈注,对比方法,让文章内容更好理解,就算有时候比较多也立即就能分辨文中说的是哪幅画,还会用或大或小的黄色文字标出重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好读的原因了。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即使不太了解艺术的人也可以很顺畅读完没什么压力,文风很年轻幽默出现了很多次 按你胃(anyway)这样的词汇,挺有趣,还有很多艺术家八卦,画作本身的八卦,虽然很多地方没有深究,但是能缕清文艺复兴史的大体构架,让自己对文艺复兴有了宏观的概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不会做文艺复兴很伟大这个设定,而使尽力文艺复兴显得更加真实,也会提到一些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等,让我们了解那个了不起时代不是神话,其实也是个真实的时代。

  最后说一些题外话:我自己学画时,有的学生或者老师提到古典艺术等从前的艺术时时,就会说的跟神话一样高不可及,有的学生会想去追求那时的绘画的技术,我其实不太认同,看过一个陈丹青的视频,记得大概说的是这么个意思,古典绘画在当时的功能就和如今的电影差不多人们大部分都不认字,靠着绘画得到很多讯息,画家待遇也跟明星似的,那时候画画是一种技术不光是艺术,那时的绘画和现在的艺术是很不一样的东西,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很多还是停留在古典绘画的技术的层面,感觉很可惜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二):顾爷的感性认知构架

  说起文艺复兴,你会想起谁?是天才选手达芬奇和他享誉世界的《蒙娜丽莎》,还是与他不分伯仲的米开朗基罗?亦或是圣母专家拉斐尔?数来数去,对于那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似乎只能想起那几个人、那几幅画,而对于那几个人之间的“恩爱情仇”,那几幅画背后的故事,却往往知之甚少,亦或是曾经听谁讲过,有似曾相识之感,却终究没能敌得过时间,终究将其遗忘

  在我看来,顾爷是少有的几个能敌得过时间的艺术入门解读作者。几年前,我读《小顾聊绘画》,看顾爷眉飞色舞地讲印象派如同一个偌大的魔教,讲我从未听说过的卡拉瓦乔,讲梵高的疯狂与他的背后推手……时至今日,奇迹般的,我居然都还记得。而这本《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它的艺术科普效果,丝毫不亚于我曾经读过的那本顾爷成名作。

  若追索其原因,这不得不提到顾爷的“独门秘术”——感性认知构架。顾爷的能耐或许还没有达到给艺术史建立感性认知框架的地步,但是陈述一两个有名的画家,一些出名的时代,那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这一次他将目光从互不相关的人转移到一个时代中相互关联的人,还是相当成功的。

  个人看来,这种顾爷式的感性认知构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1、烙印式的标签

  在《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标签,几乎是随处可见,而且非常有趣。比如达芬奇的“坑王”,米开朗基罗的“米肌”,波提切利的“小木桶”。有人可能反对给人物贴标签,因为这会误导读者朝着单一化、平面化的视角去解读一个复杂历史人物。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标签却是给艺术入门者烙印般深深的印象,帮助他们对这些艺术大家们“初步建模”,并且引导他们开始思考——为啥达芬奇会叫“坑王”?为啥波提切利要叫“小木桶”?

  而这背后的故事就更加有趣了,达芬奇被称为之“坑王”,是因为他的兴趣爱好太过广泛,一个作品还没完成,他就已经被别的作品所吸引,导致没填的坑太多;米开朗基罗的名字有点长,称之为“米肌”,不仅是一种简化,还融入了他的作品风格——满屏的肌肉,满满的健身房风;而波提切利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就是“小木桶”,比起原名的拗口,“小木桶”显然更为平易近人,也更方便记忆

  而跟着标签“顺藤摸瓜”,记忆链又会让人想起达芬奇赚外快画出来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最有名的两个成就——西斯廷礼拜堂和雕塑大卫,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维纳斯的诞生》和《春》(乌菲兹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2、清晰明了的名画解读

  读顾爷的书,读着读着会产生一种下意识知识点的感觉。这不是在批评他,因为很多艺术科普类书籍的鉴赏类文字太多,导致读了半天,也没搞懂到底在讲什么,不够简洁明了。但是在这本《文艺复兴》当中,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顾爷写波提切利,顺便谈一谈他的名作《春》,这几年来我看过对于《春》的解读不下十种,但是不得不说,顾爷的解读是最清晰明了的,有点像知识点采集,但是要远比其好玩

  他在将《春》中的每个部分分开解读以后,极为精辟地整合为了一句话(看完真是要虎躯一震啊):

爱情是盲目的(丘比特),但也是上天注定的(赫尔墨斯)。当你得到爱情后,就会变得既美丽又happy(美惠三女神)。最终,你会从一个少女,变成一个少妇。”

  其中“爱情的盲目”是因为丘比特蒙着眼在射箭,“爱情的上天注定”是因为赫尔墨斯一手指天,“少女变少妇”是因为春神被西风之神抓住并强奸,之后变成了他的妻子实现了少女向少妇的转变

  而之所以是以爱为整句话的主语,是因为维纳斯本人在全画的中心位置站着呢。

3、感性的点面结合

  在《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中,光有标签式的强烈印象、清晰明了的解读还远远不够,这些如同点一样零零散散分布在书中各个地方的知识,还无法系统地构成一个时代(当然顾爷也没想讲完文艺复兴吧……),于是顾爷将其“点动成面”,看似胡天胡底的乱侃,实际上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织出了一张时代的大网。

  从美第奇家族的崛起到兴盛,从佛罗伦萨大咖们的“争奇斗艳”到威尼斯画派的闪闪发光,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世纪之争”到拉斐尔的“渔翁得利”……时间的齿轮一直在缓缓转动,只是我们沉迷在那些幽默风趣语言中尚未自拔。

  当织好了这张大网以后,顾爷还不忘给大家“扫扫灰”,毕竟印象深刻的感性认知构架不应该在起地基的地方,就出现松动。正视文艺复兴,就要明白,那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却也是一个平凡无奇的时代。大师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高尚,有的却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龌龊。文艺复兴只是后人前人的一个标签,就像未来也会有人给我们所处的时代定一个标签一样。

  最后,不要瞧不起自己所处的时代,不要沉湎于曾经的辉煌而对现实感到一种堕落的失望。处在光芒中心的人,是看不清自己的光芒的,也许新的一次文艺复兴,已经悄悄开始了……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三):兴奋!这届“艺术轰趴”你我都能参加!

  离看完上一本《小顾聊神话》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这期间读了其他一些讲艺术的书,对比起来小顾的书真是非常有特色。读了他的书,不会产生“教导主任报告”的刻板感觉,而是会油然而生一种参加“艺术家开心轰趴”的兴奋感。

  而这种感觉的产生主要仰赖于小顾通俗易懂,简洁有趣的讲述方式。小顾把那些端坐于神坛,离我们十万八千里远的艺术家重新请回了他们曾经充满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现实生活中,并邀请我们和他一同参与。

  在讲到文艺复兴之父乔托,这位普通读者可能不太熟悉的艺术家时,小顾是这样写的:乔托的画,就好比乔布斯的第一代iphone。现在,如果要你去用第一代iphone,你肯定会嫌弃它,但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却闪瞎了所有人的眼。这就像乔托的绘画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简单的联想,理解起来容易至极,且非常形象,毕竟乔教主和水果机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啊。

  再如提到普通读者可能似熟非熟的威尼斯画派宗师提香时,小顾的描述非常接地气:提香之所以混得那么好,除了命长,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会拍马屁!……当时的肖像画,都是那种类似硬币头像呆滞脸,而提香的肖像画,则让人物在画中“动”了起来!不仅如此,你还能通过人物的穿着周边环境满足客户低调炫富的心理……由于他服务的客户都是达官显贵,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提香是个很会拍马屁的人。”

  你看,再厉害的艺术家其实终究还是个人,是个我们用轻松方式就能尝试去了解和读懂的人。

  又如在讲到艺术界超级红人达·芬奇先生超越前人之处时,小顾是通过讲其知名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而使读者能自然体会的。“而达·芬奇的这幅,他把这十三个人安排得很自然,而且你要通过对每个人的神态动作观察才能分辨出谁才是那个卧底,想象一下当你通过线索推理出‘这个人’就是那个卧底的时候,会不会很有成就感呢?让作品与观众产生强烈的互动,这就是达·芬奇超越前人的地方。”

  再配上原作图和截取的人物表情的局部图,是不是既能过一把侦探瘾,又能更直观的感受到红人艺术家的过人之处呢?

  正如小顾说的那样——“我想只用这一本书的篇幅,把我认为是艺术复兴精华的部分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读者看完后也能对“艺术复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想,在这本书里他做到了……

  这届文艺复兴艺术轰趴,期待你的参与!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四):艺术,并没有那么远距离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欧洲的一抹亮色。

  搜索百度百科,或是一些相关的书籍资料,多半是大篇幅的文字,若不是专业研究,恐怕看着会昏昏欲睡吧。顾爷用简单通俗的语言,配以插图,语言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在我看来,这一段历史,比中学历史课上,要有趣形象的多,更容易记住。

  中世纪,长达一千年,前有古罗马,后是文艺复兴。这也被叫做Dark age的时代,人们饱受各种人间疾苦,唯一的活动就是宗教传播了。当时的欧洲人对于宗教的三种态度:有神论者、无神论者、迷而不信者。神职人员即为第三种,迷而不信者,所说的东西无法检验,只有选择相信。不得不提到的人,圣方济各。若不是看了这本书,对于文艺复兴,我是只记得三杰、蒙娜丽莎、大卫的。圣方济各,作为一个神职人员,很成功的做到了,上至教皇,下至平民。此时,艺术存在的唯一目的,即为什么艺术作品都是以宗教为主。

  徐志摩才华,光是翻译名字这一点上,就足以让我喜欢他很久很久了。翡冷翠、枫丹白露、康桥······这是名字充满了艺术气息,让人心向往。这是个题外话,但是与主题有一丝丝牵连,翡冷翠,即佛罗伦萨,这里有着辉煌一时的美第奇家族。在当时,有钱人不受待见,而在基督教中,放贷是罪恶的。刚好,美第奇家族就是了。所以,就要洗白自己,在圣方济各之后,有了机会,把钱给教会,投于艺术。盖教堂、绘画、挖掘并培养艺术家,反正对于美第奇家族来说,只要出钱就好了。只可惜,这样的富豪家族,后来灭绝了。

  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梦想,是需要金钱支持的,没钱怎么办?要么算了,要么,找投资咯。像现在的风投、众筹等等。总之,有钱了,起码才有把事情做下去的可能。当然了,一些特别有才华的人,例如拉斐尔,虽然前期能力还不及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但是后来自己不断地努力,终于跻身三杰,而他的业务能力却是一直胜于另外二杰的,就免除了像米开朗基罗到战场上去要钱的事。而提香,EQ够高,所以也不缺钱,放在今天,应该是成功学的典范了吧。这个话题好像真的有些扯远了。

  艺术,在这本书中,第一次让我觉得没有那么遥远的距离感,尽管,我仍然不懂得如何去如何去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在看过这本书之后,对文艺复兴有了一个简单清楚的认识。突然觉得自己根本不是一个文艺青年了,对文艺作品,并没有很多的涉猎,更是还没有自己的见解。顾爷,作为艺术爱好者与文艺青年,定是亲身欣赏过这些佳作,而不只是泛泛而谈的挑起话题博读者一笑。他用现代人的幽默语言,告诉读者,何为文艺复兴,为何会发生,以及一些代表人物和作品。作为外行了解,这部作品是很不错的选择。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五):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小顾聊绘画系列的第三本,小顾系列的第四本,也是我看的最投入的一本。

  文艺复兴是一个宏大的题目,小顾的风格一向是深入浅出,所以很是好奇如何阐述这个复杂的命题。

  结果呢,小顾果然不负众望,从容道来,化繁为简,几句话就交代的清清楚楚。

  不愧是普及类读物,看完这本书,即便是从前对文艺复兴一无所知的艺术盲,也可以聊上几句了。

  作为一本艺术类书籍,插图是免不了的。

  小顾系列的插图质量一向非常好,这本书的感受尤其深刻。

  那些一向感觉遥不可及的名画大作,就这样以一种非常亲近的感觉出现在书里,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像我这样对艺术不怎么感冒的人,一来是看不出那些所谓的名画的美,二来是看不出其中的深意。

  小顾用通俗易懂的讲解,以及那些配合的天衣无缝的插图,一下子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画盲如我,茅塞顿开,马上领悟了大师何以称之为大师。

  那些神神叨叨莫名其妙的作品,一下子生动鲜活起来。

  尤其是把几幅同一选题的作品摆在一起,迟钝如我,也看出来了水平高下立现。

  那些听起来感觉特别深奥特别高大上的专有名词,透视法之类,也没那么难懂嘛。

  最近也在断断续续的读《现代艺术150年》,对印象派也算有了一点了解。

  现在加上小顾的对比解说,很多迷糊的东西一下子明朗起来。

  那时那刻,那些人对美的感受,追求,表达,都不再是冷冰冰的解说文字。

  我开始能够体会到,当他们看到一幅画时的感受,能够体会到他们通过绘画想要表达的呐喊。

  说到文艺复兴,自然不能略过众所周知的文艺复兴三杰。

  这三个人的名号,初中历史课上就听过了,可是谁又真的知道他们三个究竟是怎么回事。

  尤其是看过了阿佳妮的电影《罗丹的情人》之后,对米开朗基罗更是没有好感。

  然大师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大师,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名人满天下的年代,能够成为公认的大师,自有其超出时代的高度。

  小顾在这本书里给我们勾画了一个走下神坛的普通人的大师形象。

  没错,他们在艺术上的造诣确实惊天地泣鬼神。

  但是,他们也是普通的人,也是血肉之躯,有性格,有缺点,也要过普通人的生活

  也会面对形势比人强的时候,也要谋生,也要低头。

  比如面对教皇,面对美第奇家族,面对传说中的洛伦佐。

  这些对我们来说不过是故纸堆里的一个名字,在当时,却是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

  作为后人的我们,要诚心诚意的感谢艺术大咖们的低头,妥协。

  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因为有这些风云人物的推波助澜,才有了今天的传世名作。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权贵富豪愿意花大价钱请这些大咖画自己的肖像画。

  老天爷,如果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也会不惜代价的请他们来画。

  这大约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即便是经过千秋万代,仍然能将凝固在笔尖的美,透过纸张,展现给后人。

  席尔瓦的国家阴谋系列小说里,男一号的掩护身份是名画修复师。

  虽然知道老外对于名画的狂热追求,但实际上并不明白为什么名画修复可以有那么高的薪水。

  现在终于明白了男一号的这一掩护身份是多么多么的厉害。

  真金白银真枪实弹的厉害啊,甚至比他那一身出神入化的特工技能还厉害。

  要研究过多少背景知识,研究过多少画作,才能对各位大师的画技了如指掌。

  才能够,在不伤害原作品的情况下,进行修复。

  每一个画家,每一幅作品,都有想要表达的复杂的感情和主张。

  如果没有这些主观的感情和主张,也就没有勾人沦陷的魔力,也就没有真实感。

  即便是讲述同一个故事,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

  印象深刻的是米开朗基罗的教堂壁画,正大光明的裸体壁画。

  如果不是小顾的解说,根本不知道,那是何等的工作量。

  更不知道,米基是这么有个性的一个人。

  或许米基和教皇之间,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翻出来阐述。

  但是宁愿保存小顾笔下的这个米基的形象。

  有点楞,不好惹,可遇而不可求。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看完的,很有趣,原本没想着一下子看完,不知不觉就看完了最后一页。

  这几年艺术史绘画史之类的书出的很多,大多都是大部头,厚厚的一本。

  一大堆的专业用语,冠冕堂皇的教科书式解读。

  随便抽出一段,似乎都可以拿来作为专业试卷的考题答案。

  看的我们这种小市民一头雾水,越发的觉得艺术真是遥不可及。

  其实艺术是一种普世的美,是一种共同的语言,没有国家和民族之分。

  创作这些经典作品的大师,也不都是专业科班出身。

  无奈到了今天,经过了重重的时间间隔,当初种种,都已经成为传说。

  托小顾的福,让这种高雅的殿堂神品,走入寻常百姓家,让美有了温度。

  小顾聊绘画这个系列的书,如果能够反复读上两次,我想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以后再面对纷繁的解释,最起码可以有个属于自己的大致定位。

  不会再像从前那样云里雾里根本不知道谁是谁哪是哪,年代人物乱成一锅粥。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想小顾的本意也是如此。

  通过他的文字,他的整理,让更多感兴趣的人能够在了解的基础上走的更远。

  找一个安然的午后,忙里偷闲的读上一本这样的书。

  再来面对惨烈而残酷的现世生活,也能有更过的从容和快乐吧。

  就连当初的那些大咖,不也是这么现实而具体的活过来的吗?

  所以不用抱怨,也不同悲苦,踏踏实实的走自己的路吧。

  如果能够专注而执着,总能赢得一个可以让自己如鱼得水的空间。

  最后,建议购买纸书。

  书中那些精美的原画插图,纸书更有质感和温度。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六):听小顾讲艺术

  听小顾讲艺术《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

  这是我读小顾的第四本书了,真的很喜欢,也很有收获。不过在网络中看到的是很多很多对小顾的批判。说小顾的专业知识有硬伤,不过看举的例子,也都是不那么明显,不那么重要。老实说这种书应该叫做艺术普及书,就好像科普书一样,是在普及艺术知识。这种书的目标读者是普罗大众,而不是专家。

  就好像如果由科学家来挑科普书的硬伤,那真是不计其数。因为你要普及,就不能太严谨,想要让书有故事有趣味,那就不能太学术,你写成学术论文就没几个人看了。那么为什么别人做科普,没人挑剔,小顾普及艺术,就有人批判呢?还是因为小顾太火了,书这么火,自然很多专家就感觉不舒服,你小顾的专业知识,美术史的了解还没我强呢,你凭什么写这些!是的小顾不专业,是因为小顾是在做普及,普及最重要的是,把这些关于艺术的故事写得有趣!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讲的是文艺复兴,老实说我是学美术专业的,而且特别喜欢美术史,关于文艺复兴的书也没少看,十几本总有了。不过感觉小顾写得还是很有趣。有收获,收获的并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小顾独有的观点,比如提到什么是文艺复兴,小顾就两个字“复古”。很肯定很武断很野蛮,严格讲也有很多漏洞和问题,可是却给你留下鲜明的印象。

  比如文艺复兴之父,用小顾的话讲就是文艺复兴的爸爸——乔托,以前并不是很了解,可是小顾把几幅作品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就看出来了,乔托的透视法,乔托让西方绘画变得立体了。人物还有了表情,可见乔托的伟大,怪不得叫乔托为文艺复兴的爸爸了。

  当然还有圣母百花大教堂原来空着的穹顶,还有波提切利,还有米开朗基罗,还有达芬奇,还有拉斐尔,还有提香。其中篇幅最大的还是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大卫、西斯廷天顶画、最后的审判……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舞台上当之无愧的主角。

  当然小顾并不是在讲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而是给你讲故事,讲经过小顾修改,加料之后,变得有味道有意思的文艺复兴。看完以后你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小顾的作用和意义,我觉得挺好。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七):文艺复兴是一种心情

  文艺复兴是一种心情

  此心情氤氲了整个欧罗巴

  别的盛衰可依其行为而踪迹之

  文艺复兴至今言犹在耳事犹在身

  虽然不会再来虽然是这样

  关于顾爷,从聊绘画1、2到聊神话,再到现在的聊文艺复兴,好像顾爷与我们总是有很很多很多想要聊的。我们想知道的不仅是画本身,更多的是画背后的故事。那个时期,就好像漫天繁星,有些璀璨耀眼,而有些就像流星,转瞬即逝,但是更多的已经淹没在这浩瀚的星海之中。

  如果我能够到佛罗伦萨,能够参观乌菲兹美术馆。面对那些众多的美术作品我一定会感动到热泪盈眶。然后不去评价任何一部作品,艺术作品不应该去听别人的讲解,而是应该自己虚心的去体会,从中悟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如果去佛罗伦萨,我也要看看美弟奇家族曾经在这座城市留下的印记。书中关于达芬奇的一段话,不管是不是达芬奇当时想的,但总是觉得说得很对”模仿古代作品(裸体)和运用现代新发现(透视法),究竟哪一种更好呢?“”当然结合起来更好啦!”文艺复兴就是一场复古运动,但这其中又参杂着一些新的东西,这也蕴含了文艺复兴的精髓!

  现在,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到底什么才算一张好画?像谁?或者迎合大多数人的审美?也许,你首先需要的只是取悦自己吧,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的话,那还有什么信心再画下去呢?觉得已经能够有太多次的取悦别人而怀疑自己,然后将自己束缚,将灵气消失殆尽之后再去找自我。就像乔托笔下的玛利亚,美得与众不同,然后成为了“文艺复兴之父‘。

  将书中关于百花大教堂的这段对话作为结尾。”孩子,你可知道封这个顶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吗?“”嗯!是坚定的意志和过人的才智!“”蠢材!你需要的是钱!“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八):照亮世界的一道光

  看完这本《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后,我的脑子里不停地回荡着这句“世界太Boring,我们要复兴”,竟然自己给它“编了曲”,自顾自地哼出来了。由此可见,这是一本多么欢快又对读者有影响力的书啊!

  一、什么是好书?

  国庆时,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旁听了一位北大心理学博士的心理学课程。短短一天,仅六小时的课,竟让我这个之前完全没有正儿八经接触过心理学的门外汉对心理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完全归功于那位心理学博士深入浅出的讲课。

  这位老师在讲课前就对我们说,讲课的最高境界是:你讲的东西连路边跳广场舞的老太太和卖油饼的老大爷都能听懂,那你作为一个讲师或是老师,就成功了。他说,他正在努力向这个最高境界迈进,而我认为他已经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同理,什么是好书?我认为,虽然因为教育和知识背景及文化水平的不同,不能说能让街边所有老大爷老太太都看懂的书才叫好书,但至少,一本能让有最基本的阅读能力的、对这种类型的书感兴趣的读者看懂的书,才叫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小顾说,可能读者们看过很多介绍文艺复兴的大部头,好不容易一个字一个字、一页一页地啃完了,最后还是不知道书说了什么,不知道文艺复兴到底是什么。而小顾做的,就是通过在书中和读者轻松聊天的方式,把文艺复兴给介绍清楚了,让读者至少知道文艺复兴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小顾做到了,而且也做得很好,至少让我这个对绘画艺术一窍不通的外行,捧着书目不转睛且津津有味地看了好几个小时,还做了六七页的几千字的纸质笔记——因为书的装帧太精美,舍不得划线;内里还有不少画有耶稣基督的画,尽管我没有宗教,但也不敢在书上写写画画,怕亵渎了神灵和耶稣大人。

  二、什么是文艺复兴?

  言归正传,这本书讲了什么?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什么?用小顾的话说,它是照亮世界的一道光。文艺复兴就是复古,即复兴古代文明。“当下太无聊,创新又太麻烦”,只好把老祖宗的东西拿出来晾一晾、晒一晒,再用上,就成了新的潮流。

  在古罗马时期之后和文艺复兴之前的那漫长的一千年,被称作中世纪,也叫“黑暗时期”,因为那时候的欧洲人生活在战争、饥荒和传染病中,不需要艺术,需要的是信仰——基督教,因此,中世纪艺术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传播宗教。

  三、文艺复兴第一人

  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需要一个领头的第一人去点燃事件发生的导火索。那么,文艺复兴第一人是谁呢?是当时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圣方济格。

  圣方济格对文艺复兴的第一个贡献在于他不歧视和贬低富人,他认为,只要富人遵守教义,赚钱其实是一件好事,富人可以把钱捐给他的修道会,这样就能帮助穷人、孤儿和病人了,也有助于富人死后上天堂,得到永生。这个理念非常吸引富人,简接导致后来的巨富——美第奇(Medici)家族巨额资助艺术发展。

  他对文艺复兴的第二个贡献是认为教堂是人与上帝交流的地方,不宜太豪华,又认为让人们了解圣经的故事很有必要,因此使得各大教堂都开始盛行内壁画湿壁画。其中一个湿壁画工匠乔托因为过人的技艺而脱颖而出,他就是后来公认的“文艺复兴之父”。

  四、文艺复兴之父

  乔托创造出了绘画中的立体感和透视法,本来这种专业名词我是看不太明白的,但小顾给出了几张不同的圣母画像,并指出,其他几张画上的圣母,胸部都是平的,而乔托画的《宝座上的圣母》中的圣母,胸部有凸起感。这个解释使得我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是“透视法”。乔托的《犹大之吻》让人看了立刻能感受到那种拥挤感,这是他运用画面来控制观众视觉的绝技。还有《哀悼耶稣》,主角耶稣并不在画面中心,但乔托在背景里加了半堵土墙,将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的主角,这种“指哪儿打哪儿”的方法,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乔托画中的人物都有生动的表情,不再是传统的麻木苦瓜脸,这开启了文艺复兴。“从此,艺术家们开始把注意力从神的身上,挪到了人的身上。”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富:美第奇家族

  接下来,小顾聊到了咱们之前说过的美第奇家族。当我用拼音法打出“美第奇”时,输入法总是自动出现“没底气”的谐音选项,我想说,这个美第奇家族可不是什么“没底气”的,它以开兑换外汇的银行发家,富可敌国,底气可是十足十的。

  佛罗伦萨人没封成顶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顶,五十多年后,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巨额资助了曾经在门匠行业失意的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成功封好了这个至今都无人知晓他是如何封成的顶。

  “上帝关闭一扇门的同时,说不定会让你去修一个顶”。小顾的这句形容布鲁内莱斯基的生平经历的话,成功让我笑翻的同时,也让我懂得,人应该选择自己擅长的、能做出一番事业的行业。

  美第奇家族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封一个顶呢?除了想让被封顶的圣母百花大教堂这样屹立不倒举世闻名的艺术品,让他们家族的名字名垂青史,永被铭记之外,还有一个原因:美第奇家族开的是放贷公司,在基督教中,高利贷被看作是一种罪行,于是,他们唯有通过大量盖教堂来赎罪。

  在美第奇家族中,对艺术贡献最大的是第四代继承人“伟大的洛伦佐”,他全身心地致力于艺术品的收藏和艺术家的培养,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打造成为“文艺复兴顶峰”。

  六、波提切利

  小顾在书中多次列举“世界三大美术馆”之一的乌菲兹美术馆的画,镇馆之宝是画家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春》,美轮美奂,真是视觉享受。而且这位画家的大多数作品都出现了同一个女子——一位已婚贵妇。看来,又是一个阴差阳错、爱而不得的故事啊,看这本书,欣赏瑰丽的绘画,看凄美的故事,真是眼睛和头脑的双重滋润。

  七、文艺复兴三杰

  1、米开朗琪罗

  接下来,“文艺复兴三杰”逐个在书中登场。首先是米开朗琪罗,他一生只干了两件事:装潢西斯廷礼拜堂和创作雕塑《大卫》,可他却是三杰中最富有的,效率最高的。

  壁画的操作的其中一步是根据线稿,沿着线条戳满小洞,教堂的壁画《最后的审判》需要戳的小洞不计其数,却全是米开朗琪罗一人完成。

  这本书第一幅令我惊艳的画作就是米开朗琪罗的《圣母怜子像》,整个画面弥漫出圣母的哀伤,非常震撼。

  而《大卫》,用一块巨型大理石做成,肌肉发达,四肢健美,高达5.17米,是“标准罗马身材”。按理说,大理石做出瘦子,是不可能的事,可米开朗琪罗做到了,这就是他异于常人之处。

  2、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最大的对手和最讨厌的人是谁?达·芬奇。除了他俩的政治倾向和信仰的宗教完全不同之外,还因为达·芬奇实在是太强,太多面手又样样精通,最关键的一点是他比米开朗琪罗帅太多。

  小顾给介绍达·芬奇的这章,取名为“无敌是寂寞”。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应该也找不到一个能像达·芬奇这样跨界数目繁多,同时还样样精通的奇才了吧,他确实是无敌的。

  达·芬奇光是在绘画上的造诣,就已经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了。《最后的晚餐》讲述的是耶稣吃饭时,已经知道自己即将被捕。他对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人要出卖我。”这幅画只靠人物表情和动作,就营造除了紧张气氛。后来还有其他画家画的很多版本的《最后的晚餐》,却都无法和达·芬奇的相比。

  让后人惊艳和研究了多年的法国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达·芬奇画的第几幅《蒙娜丽莎》?BBC纪录片通过科学手法发现,原来这幅画上有两张脸。达·芬奇确实画了两幅,只是全画在那一张布上了。

  同时,让人费解的千古之谜——蒙娜丽莎为什么笑得那么神秘,在这里终于得到了解答。小顾说,蒙娜丽莎的眼角、嘴角刻意做了“渐隐法”,使得她给人一种似笑非笑的感觉。其实,是因为看不清啊!

  3.拉斐尔

  在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在进行壁画对决的时候,年轻的拉斐尔怀揣梦想来到了佛罗伦萨。他通过不断临摹两位大师的作品,慢慢吸取掌握了他们的绘画精髓,并融合了自己绘画柔美和抠细节的风格,创作了史上最美貌的圣母。

  为了出人头地,他争取到了为教皇的私人办公室画壁画的机会,创作出了让他跻身于“文艺复兴三杰”的著名的《雅典学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拉斐尔成名后,雇佣大量人为他批量生产,因此,他成名后的作品再也没有达到过他成名前作品的水准。

  拉斐尔长相非常俊美,又如此有才华,可惜37岁就去世了,那天刚好是他的生日,同时居然还是耶稣受难日。可能耶稣也是拉斐尔的粉丝,要召唤他去画像吧。

  八、提香

  小顾把宫廷画师提香称作是“成功学骨灰级教父”,因为威尼斯画派的提香情商高,肖像画的人物很灵动,不死板,而且还会通过人物穿着和周围环境,满足客户低调炫富的心。如此业务水平高、服务好的画家,怎能不受客户欢迎,不富有,不成功呢?

  九、小结

  本书最后的结语标题简直惊世骇俗——“文艺复兴根本不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文艺复兴”这个词,是人类第一个艺术史学家乔尔乔·瓦萨里取的,在著作《艺苑名人录》里第一次提到。没有他,我们就不会知道以上小顾讲的所有关于文艺复兴的故事。

  感谢乔尔乔·瓦萨里,记载了文艺复兴的始末;感谢小顾,让我们这些不懂艺术的门外汉在读了这本书后,不仅享受了几个小时的视觉盛宴,还了解到文艺复兴是怎么回事。

  作为照亮世界的一道光。文艺复兴无时无刻不在。最后,借用小顾的话来结尾:“甚至有可能,爆炸已经开始了。只不过,我们正处于爆炸的中心,已经看不到罢了。”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九):复古的复兴

  读过顾爷的《小顾聊绘画1》和《小顾聊绘画2》。喜欢他戏谑的调调,精湛的专业和丝丝入扣的分析。读他的书,你能了解到绝世画作那些广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细节。读他的书,你会明白,艺术巨匠大多是伟大平凡的矛盾体。枯燥的艺术史,在他的笔下,总让人忍俊不住,不愿放下,只想就这么读着,笑着,笑着,读着。他的书给人双重享受,读者不但可以感受文字的趣味,还能品味艺术的美好。所以,当得知磨铁图书推出了《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时,我的内心很是有点小激动。

  说来你可能不信,在收到书时,我居然会舍不得翻开。就如同儿时好容易到手了一个心仪已久的宝贝,生怕一个不小心给搞坏了。忍了三天,终于还是忍不住了。晚餐后,沐浴更衣,音乐响起,倚靠床头,捧起新书,开始享受。

  果然,顾爷就是顾爷。二百多页的书,一口气读下来,意犹未尽。全方位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无敌能量王波提切得、处女座文青拉斐尔、成功学骨灰级教父提香、跨界“坑王”达·芬奇、文艺复兴之父乔托,六位世界顶级艺术家和他们那些美得不要不要的旷世杰作,在顾爷精心编导下,如同一部喜剧电影,引人入胜,使人深思。

  曲高和寡的文艺复兴史,经过他的转述,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娱乐新闻。高高在上的创世奇才,通过他的简介,化身为有血有肉的俗世凡人。看着书中的画作,我的内心一直有个疑问。这些究竟是画作还是照片?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即使是现代最专业的相机,恐怕也拍摄不出这样的效果。读着顾爷的文字,我的大脑一直在思考。他该是多么有趣味的一个人,才能把艺术史讲得这么有意思。我最喜欢书中他对人物和事件的总结,一语中的,一针见血。高度精炼的概括,极度现代的表达,精致的版面,流畅的文字,无一不表明了顾爷的专业水平。这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如果你有时间和兴趣,不妨也一起来读一读,聊一聊。

  《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读后感(十):由文艺复兴的蓝色小药丸说开去

  一颗蓝色的小药丸在上,下面环绕五颗红色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赫赫有名的美第奇家族的族徽。为什么是小药丸?因为美第奇(Medici)很像medicine呀!当然,这只是顾爷在《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中的段子,不是美第奇家族的官方解释。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段子瞬间拉近了我们和super豪门的距离。

  文艺复兴是什么?在大众眼里,这是一段牛人辈出的光辉岁月: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有鬼斧神工猜不透如何完成的杰作,也是许多后世艺术家心向往之、自恨生不逢时的年代。以至于提起文艺复兴,我们常常是仰望的。但顾爷依然是那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段子手顾爷,他笔下的文艺复兴褪去光环,简直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娱乐新闻。大艺术家和聚光灯背后的明星一样,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个性中的某部分令他们发挥才华大获成功,另一部分也可能留下遗憾。高大上的族徽变成小药丸更好记忆,而“高冷”的艺术家们接了地气——哪怕是暴露缺点——也会因真实而更让人喜欢。

  大师们之所以为大师,最教人好奇的当然是成功学了。审美的标准不断变化,对艺术价值的取向也见仁见智,活在时代前面名垂青史固然不错,但试问,又有哪个艺术家不希望在有生之年就能名利双收呢?这方面,拉斐尔是令人羡慕的。一方面,他非常善于偷师,要学就学最顶尖的。将达·芬奇擅长的人物表情和米开朗基罗精通的肢体动作兼容并蓄,辅以“抠细节、柔美”的自带属性,拉斐尔实在是悟性了得的“学霸”。此外,明哲随性、审时度势又令他顾客盈门。若非有求于人,谁愿意跟拖延症患者达·芬奇或暴脾气米开朗基罗打交道呢。有了拉斐尔这一备选,上至教皇、下至贵族都眉开眼笑。何况拉斐尔深谙主顾之心,人肉美颜相机非他莫属。

  另一边两位大师就没这么顺遂了,虽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也不缺主顾,但由于种种不同原因,两人的传记作者都提到过他们入不敷出的生活。有个性的人在名利上总不及八面玲珑的人左右逢源。而传记作者也好,艺术史家也罢,都绕不开两位巨擘不和的故事,狭路相逢当接对骂堪比今天的网上互怼,一定可以上头条。可在某件事上,两人或者说古今艺术家是相似的——用他们最顺手的武器“画”报私仇。有位教皇司仪官批判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米开朗基罗就在西斯廷礼拜堂入口正上方替他安排了一个角色:一个被蟒蛇咬住要害的驴耳魔鬼。拖稿王达·芬奇则是在被某修道院院长催稿得不耐烦时以此威胁:我正思考怎么画犹大,要不把你画成犹大?对方识相不言,达·芬奇得以继续拿钱不干活。毕竟艺术家不能轻易得罪,尤其是可能会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不过,会报私仇的艺术家也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啊。

  听着顾爷的八卦走近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生活,熟稔之后更能理解他们的作品,盐野七生在《文艺复兴的故事:文艺复兴是什么?》中说的:“站在他们的作品前,你要做的是把自己当成年少的天才,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地和他们交心即可。所谓天才,只有把自己当成天才才能近距离接触到。”其实,把他们当成我们要更容易些,他们创作时,只是一群以艺术家为职业的普通人。顾爷认为,“文艺复兴”这个概念也不存在,它是瓦萨里“拔高《艺苑名人传》的口号”。我们倒也没必要太执着于高山仰止的口号,平常心欣赏作品、理解作品才不会有隔阂感。

  ——丁酉年读顾爷《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