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手造中国》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手造中国》经典影评10篇

2018-03-20 20: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手造中国》经典影评10篇

  《手造中国》是一部由子健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造中国》影评(一):堪比《舌尖上的中国》,为这样的国产良心疯狂打call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前段时间,一部“三无”国产纪录片超级火爆,叫作《寻找手艺》.

  片子背景,无资金,无技术,却拿下了豆瓣8.8的高分。

  在它刚被拍出来时,导演拿着它四处推销,结果被十三家电视台拒播。

  最终它却在年轻人玩的b站,大火特火。

  出自《寻找手艺》

  《寻找手艺》讲的是中国199名传统艺人故事

  跟片子一起火起来的,还有“中国传统手工艺人”这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

  原本不受重视的他们,开始慢慢步入国人视线,并引起了年轻一辈的关注

  这些手艺人,都各自掌握着一套即将失传的精湛技艺

  做秤、做纸、做面花、做年画、绣花、打铁、雕刻等等。

  (手工做刀)

  今天君君说的这部国产纪录片,跟《寻找手艺》很像。

  片子选取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瓷 器

  从选土、制模、烧制、雕刻、绘画等等,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匠人的独特魅力

  《手造中国》I 2017

  豆瓣 8.6

  君君鉴片

  《手造中国》

  适用人群:纪录片爱好者

  推荐理由:画质精美;国产良心片;

  推荐指数:★★★★★

  电影时长:5*30分钟

  观看平台:爱奇艺、腾讯视频

  我们都知道,中国和瓷器的英文是一样的:China.

  可见瓷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地位

  想当年,西方国家人们总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收购瓷器,漂洋过海之后,再小心翼翼的把它们陈列在最高柜子里。

  那些自称日不落帝国贵族们,只有在招待最最尊贵客人时,才会拿出一套来自中国的瓷器。

  《手造中国》就是通过手造瓷器去展现中国人精神世界

  当今时代,当快捷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当缓慢成为一种缺陷,当一夜暴富成为人们争相追逐手段......

  很难想象在我们身后,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韧执拗、几十年如一日做着一件事。

  那些繁杂枯燥艰苦的手工制瓷工序,那些为一门手艺耗尽毕生精力的匠人们,很难不让人动容。

  瓷,源于瓷土、融于水火、塑于人工、成于天意,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囊括了瓷的一生

  《手造中国》共有五集,以《水土》《器度》《画心》《守艺》《薪火》来讲述瓷器的前世今生。

  片子不长,但让瓷彻底活了;

  更令人感动的,是甘愿站在瓷器背后的那些匠人们。

  老詹:把人的温度一脚一脚踩进泥里

  老詹,是景德镇里为数不多掌握原始制泥技术的工匠

  为了挑选出上乘的原料,他常年坚守在一个山脚下、水碓旁。

  用手将矿石一个个挑选出来,挑在肩上运到河边清洗。

  经过一系列的浸泡敲打工序,最后再用光脚踩泥。

  每隔一周,要用脚一点点的踩上两个小时

  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感受泥中的气泡,将它们排出;还要把人的温度和力量传给瓷泥。

  这些都是现代化机械制泥无法蕴含的人工味道

  三十年,老詹一直守在这个水碓旁,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人与泥相对,万籁俱寂,四下无声。

  老吴:下错一刀,便功亏一篑

  65岁的吴文斌,是一名薄胎(把泥坯修薄)的高手。一直想把泥胎修到1毫米薄厚,还能烧成完美的瓷器。

  几十年如一日的修泥、利坯,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薄胎,重点在薄。把泥坯修到毫米薄厚,全凭双手泥土感觉

  每一次下刀尽量去感受到与泥土的摩擦所产生的变化

  利坯匠人都要做到心无杂念,每一次下刀的力度都要拿捏精准,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只有时刻保持着一百二十万分的小心,才是对前几道工序匠人劳动成果尊重

  江姐:每一笔都是对自然热爱

  青花工匠江姐,执着古老的技艺,一直潜心研究青花瓷纹饰的绘制。

  她喜爱植物,热爱自然,将对自然之美的感悟用于青花绘制。

  江姐喜欢安静的绘制她的青花,就像她真爱自家的花草一样。

  而也只有匠人内心宁静才能使得画笔下的这根枝条缠得起,绕得住。

  这样的制瓷匠人还有很多。

  小邹一家四代坚守着为陶瓷绘画制笔的手工活计,每支笔不过10元的价格,却有着繁杂的制作工序;

  老吕将几代人研究的秘诀在开窑前讲给了新参加工作的两个大学生学徒。

  希望传出去的是技艺,留下来的是瓷魂。

  中国电影在资本的助推下膨胀畸形发育,质量和口碑时常让人尴尬愤怒

  庆幸我们还有这样的纪录片,一种最早的电影形态,也是中国资本尚未介入的一片净土

  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者可能如街边流浪者一样穷困潦倒,但他们的作品心灵清澈如露。

  这部《手造中国》便是如此,它充满了《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的味道。

  真实亲切民间故事,拥有和“舌尖”一样的魅力,一个想让人吃,一个想让人把玩。

  传统而精湛的老手工艺,拥有“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寻找手艺”一样的匠人精神

  在物欲横流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他们是唯一能静下心做事情的一群人。

  也是唯一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珍宝,并坚持自我传承下去的一群人。

  可是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也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手艺在社会中谋生、立足。

  我们更喜欢称他们为“匠人”,只是因为“匠”这个字,特别形象体现出了他们平日的生活

  他们不比我们任何人高尚,也不比我们任何人卑微

  在匠人心中,每一个成品的陶瓷就像自己亲手养育长大的孩子

  就算不怎么成器,也要带回家悉心照料,直到它消失殆尽的那一刻。

  现代社会,机器总是快速而精准,但是唯一的缺点是它缺少人情味儿

  沾有手掌温度的工艺品,才真正有生命。

  一块陶瓷,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自泥土,经过千锤百炼和雕琢后,才能成为一品上好的瓷器。

  它们带着匠人的体温,走进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与日常。

  我们无法预测这些匠人会在未来历史上,留下怎样的印记

  但是我们知道,世世代代的子民在瓷上中国生活,又在生活里创造

  它们脆弱又刚硬,细腻又粗犷、封闭又开放,这就是这片厚土上永续不绝的生命力

  匠人们,不仅仅是用手的温度在温暖着整个中国,更是用心锻造着中国。

  成仙大道千千万,匠心只是其中之一;

  凡夫俗子金钱泥泞摸爬滚打,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抬头看一看天上的七彩祥云。

  《手造中国》影评(二):指尖上的中国

  水土,讲了瑶里的古法制作瓷器需要的高岭土,怎么配置原料。试照子这个过程最终决定了瓷器的后的胎体完美度。对徒弟严厉师傅真体现了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呢。

  器度,拉坯需要的尺子原来是竹片啊,拉皮匠人看着粗犷爱玩比手劲儿,其实却有着对泥土的细腻感知

  画心 ,原来瓷器画的不光是对美的精雕细琢,也是一种宁静平和心态~

  守艺,就像里面的年轻人小徐说的,这种技艺笔记学习周期长,工资又不高,越往后学习的人会越少了。对父辈理解又心疼的同时,小徐这样的年轻人也挺无奈的

  薪火,讲了瓷器爱窑里的烧制。从薪火中淬炼出来的瓷器,带着匠人的精神,被赋予生命力,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纪录片里某个瓷器老师傅说,他们这个活儿不比人家画家单纯画画,还得要懂水土,温度,原料的化学成分才行,这门指尖上的活计,是需要艺术科学紧密结合功夫的。

  难得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里面的精神,绝对对得起China这个词儿~

  《手造中国》影评(三):最好的事,是认真做事

  你说最好的事,是享受人生,是兴趣相关,是无忧无虑;可是我说最好的事,是认真做事。

  说实在的我是个讨厌看电影看剧的人,不过我还蛮喜欢纪录片,所以朋友推荐这部片子给我的时候立刻就去下载来看了。

  总觉得片头很像《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喜欢纪录片的配音,男低音和标准的普通话合起来就像在遥远的古代,宫廷中的那些匠人用钢铁与泥土相互敲打的声音。《我在故宫修文物》算是大型纪录片了,只不过看到后面有些索然无味,故宫的生活离我太远,去故宫在我记忆中遥远的仿佛像是上个世纪事情模糊的记忆中也都是人头攒动的故宫广场了。

  不过景德镇,却是我记忆中深刻样子。景德镇的陶瓷,也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大家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总喜欢说匠人精神,说在物欲横流的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他们是唯一能静下心做事情的一群人,也是唯一一群还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珍宝的人,可是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也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手艺在社会中谋生,立足。不过我还是喜欢称他们为匠人,只是因为“匠”这个字特别形象的体现出了他们平日的生活。他们不比我们任何人高尚,也不比我们任何人卑微。

  在匠人心中,每一个成品的陶瓷就像自己亲手养育长大的孩子,就算不怎么成器,也要带回家悉心照料,直到它消失殆尽的那一刻。一块陶瓷,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从泥土中来,经过多层的历练,经过雕琢,最终成为一品上好的瓷器。有意思的一点是,在从泥土中筛选的时候,由于需要一些特殊的成品,匠人们总喜欢精挑细选最适合自己作品的泥土,有的需要薄,有的需要纯,有的需要暗。不过只要在某一方面特质的泥土最终都会被挑走,成为匠人的心头肉。这总让我想起人。俗套的话说,没有两片叶子相同的,不俗套的话说,每个凭本事赚钱的人都很厉害啊。其貌不扬相貌平平,一鸣惊人,深藏不露,那么多词形容这些人,我却一个都不想用。我想评价他们,认真。

  有句老话,艺术源于生活,其实在我这里,话应该反过来说,生活源于艺术。整部纪录片,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不是陶瓷多么的精美,或是整个制作过程的繁复,而是匠人们的眼神。从泥土开始,匠人的眼神中就带着敬畏,爱戴,怜惜与热情去面对大自然的一方土地。他们眼中的笃定与坚韧,透过光滑的陶瓷面折射,加之阳光的粉饰,从众多人群中脱颖而出。也许他们走在路上,是正常不过的普通人,甚至会因为贫穷而收到许多刻意避开的目光,但是一旦拿起陶瓷,拿起刻刀和泥胚,他们就是最美的人。粗糙的双手和光滑的瓷器,细腻而大胆的下笔,狂野又细致的塑形,无不彰显着人造手工的魅力。机器总是快速而精准的,但是唯一的缺点是它缺少人情味儿,沾有手掌温度的工艺品,是有生命的。

  我喜欢静静的看别人认真的做一件事,总觉得那是种享受,看着别人很投入的样子,嘴里或是念念有词或是沉寂如夜色,眼中闪烁的光总能吸引我;我也喜欢看别人对自己的作品喜笑颜开嘴角的弧度让我觉得幸福

  你说最好的事,是享受人生,是兴趣相关,是无忧无虑;可是我说最好的事,是认真做事。

  《手造中国》影评(四):景德镇需要这样的纪录片

  景德镇是一座神奇城市,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时常会有冲突,或者互补相干。但是作为中国人精神符号的陶瓷,历经百年的沧桑,面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走到了当下,该何去何从?景德镇是中国陶瓷的一个缩影,景德镇该如何面对这一波文化发展的大潮?如何从历史中走出来新的历史?不仅仅是景德镇的课题,似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课题。《手造中国》带着这个问题,甚至带着某种文化的忧愁来到景德镇,选择了非常传统的手工制瓷,因为目前景德镇最多被提及的,或者说自己最为外界称道和神奇的就是传统陶瓷了。但是,子健团队显然是花了心力的,他们不仅仅比其他的影像团队更专注于陶瓷工艺,以瓷器烧造的工序过程作主线,完整诠释产业链,而不是只关注装饰绘制,比如对于原材料就专门一集来讲述。除了专业性以外,手造中国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把镜头对准了人,烧造瓷器的人,通过人的喜怒哀乐和瓷器的生产烧造之间的关系来诠释瓷器之美,很独特,也很打动人,无论是给母亲做寿的女儿还是带徒弟的师父王工,师徒父子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化解。这些鲜活的人血脉里流着瓷器的血,通过片子打动了那些对瓷器只有神往而还没有接触的人,更打动了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我们这些镇巴佬。

  可以说,手造中国是倾注了情感的作品,这种情感,景德镇人懂!景德镇人也当珍惜!也会珍惜!

  话说回来,这部片子的投入与产出是不能匹配的,云泥之别,摄制团队的付出至少我们看得见,想告诉兄弟们的是:你们并不是孤独的,假若有需要,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会尽力的,不是为你们,是为这个行业与这座中国人的城市!

  诚然这部片子还有空间,比如可以关注一下当下的景德镇,各种资源、力量汇聚过来,形成了少见的文化现象,这个城市是在如何嬗变?还有很多人该着重书写,比如提供了帮助的御窑元华堂;以及有些专业性的知识点也有商榷的地方等等。但是,瑕不掩瑜,《手造中国》是一部好片子,致敬子健团队!

  《手造中国》影评(五):中国人的大智慧

  从中国宝藏到手造中国,体现的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大智慧。这些手艺经历了各种沧桑巨变,历经几代甚至是几十代都未曾流失,更不该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代被泯没。希望手造中国这个纪录片,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手艺的重视,能够让传统手艺得以延承,能够让我们未来的子孙还能感受到中国人的大智慧。希望这部纪录片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手工制瓷手艺,了解制瓷背后的故事。

  向这些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手工制瓷匠人致敬,如果没有他们的坚持,可能今天就看不到这些手艺,看不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向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以及工作人员致敬,在这个追逐利益的时代,还能为手工制瓷手艺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实属不易。感谢你们,能让我看到中国手工制瓷手艺,能让我体会到传统手艺独特的魅力。

  《手造中国》影评(六):景德镇的瓷器是神器,匠人是仙人,故事是神话故事。

  中国电影在资本的助推下膨胀畸形发育,质量、口碑日益让人尴尬和愤怒。庆幸我们还有纪录片,一种最早的电影形态,也是中国资本尚未介入的一片净土。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可能如街边乞丐一样穷困潦倒,但他们的作品和心灵清澈如露。这部纪录片借瓷器说“非”人的事儿,低、平、实视角一窥仙人的痴、善、念。

  现在的世道神仙少,妖魔横行;就说真实的景德镇是啥样,那是世俗眼中的光怪陆离,诚如偌大的中国经济与文化在开玩笑般荒诞互怼。导演是蒲松龄自有心中的一片乐土,探访暗藏在小镇中的仙人们,景德镇的仙人与凡人的区别在于:仙人傻,凡人聪明。聪明人不干傻事儿所以成不了仙,所以凡人的事儿导演不表,只给大家讲讲仙人的故事,说一段快要消失的传奇。

  成仙大道千千万,匠心只是其中之一;凡夫俗子在金钱的泥泞中摸爬滚打,谁顾得抬头看看天上的七彩祥云。

  《手造中国》影评(七):随便写写

  不知道该怎么写,那就想到什么写什么吧。目前爱奇艺出了5集,我先看了3集,就先随便说说前3集。

  每一集开头的画面很美,我是真的很喜欢水碓转动,水滴随着它呈抛物线飞出又滴落的那个画面。

  第一集有提到“瓷 源于瓷土 融于水火 塑于人工 成于天意”这句话。其实,我个人有些不理解,或者说是不太赞同“成于天意”这个词的。形形色色的瓷,有手工制作的,有机械化生产的。但是,不管是哪种生产制作方式,更多的是需要对制作过程的付出和掌控,这一点做得好,瓷制作的成功率也会相对提高。也许,这和我自己不信天意,对这一词敏感有些关系吧。

  很喜欢这部片子的剪辑。以前看过其他题材的纪录片,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过于围绕主题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应该懂我的意思?)。这部纪录片 《手造中国》 ,大部分时长在讲瓷器制作的具体过程,很高兴,剩下的大部分时长,用来讲诉了和这个瓷器有关的人、情。让我更为清晰的感觉到一件瓷器里面所蕴含的情,让人更加明白,瓷器不仅仅是一件物品。

  拍摄期间,手工匠人们随口说出的那些话,很普通,但给我挺大感触的。比如,石头和麦子的比喻、瓷器制作是科学、“还有更难走的路,没办法,想要好东西”等等。当这些话伴随着他们制作瓷器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给我的感触比单纯的文字深的多。

  对了,拉大件瓷坯的那个画面真的是我没想到的。在我的印象里,瓷器拉坯都是一个人慢慢完成的,一个人能更好的掌控它的变化,就是自己心里更有个数吧。没想到,大件拉坯竟然是好几个汉子共同完成的。一个汉子掌控大局,另外几个扶着他的手,一起辅助他一起完成拉坯工作。想要拉出好坯,这配合度这默契得有多高呀!真的很佩服!不由得再次感叹团结合作的力量。还有,那位利薄胎的老师傅,话说的真好。不要怕失败,哪有不失败的,练这门手艺,练的是胆量。哪门哪行都这样。

  每一集,我都觉得后面的节奏有些过快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节目外的某些因素造成的。其实,我私心想着,能不能一个小故事一集。或者如果碍于其他因素,时长限制,我个人更希望删减一些小故事或者删减一些讲人物时所拍摄的一些过渡场景,比如,去某个地方时,去的过程可以不要或者再简短些少一些。

  我不太会夸人夸作品。所以,可能这篇剧评,我写的建议多于夸奖。但就我看的这3集来说,拍的真的不错了。我看了导演的剧评,知道了拍摄这部纪录片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所以我更希望每一集长一点,每个故事再细化点。我并不想这么久拍摄的东西,就呈现出这么点。

就写到这里吧。我这剧评也没个主题,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了

  《手造中国》影评(八):匠人就是:干卿蛋事!

  记得景德镇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很多年了,所以片子里的师傅才需要开车跑那么远的路去买材料。

  现在大型城市的高速、高铁修得四通八达,越是交通方便的地方越是有更多的机会,也造就北漂、海漂、广漂、深漂等等生活方式,景德镇是中国最早的移民城市。因为大人们喜欢这种高岭土烧出来的器物,景德镇就这样成为了当时世界的中心,一发不可收拾,当年的学徒、帮派、匠人、攀附在瓷器行业周边的行当,一起构建了一个举世瞩目的艺术高地。辉煌时期,自称日不落帝国的那个国家的贵族们,只有在招待最受尊敬的客人时,才有机会拿出一套来自中国景德镇的瓷器。那不知道产自哪家作坊的瓷器,漂洋过海之后被小心翼翼的陈列在最高的柜子里。

  现在中国有六个瓷都,景德镇的高岭土却没有了。

  景德镇要守得住得靠人,纪录片也是,耐不住性子哪来的好东西?拍纪录片别叫苦叫累叫没钱,从拿起摄像机那一刻起,你自己就选定了。

  《手造中国》里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有舌尖的感觉,一个想让人吃,一个想让人把玩。片子被拍出来了,虽然只有三年,但干卿蛋事,它就是它。

  《手造中国》影评(九):中国匠人的众生态

  以我为主导的纪录片《手造中国》从2014年孕育到2017年出生,历时3年,算得上创作团队的心血之作。在爱奇艺、B站和网易公开课等网络平台播出的这一个月里,看到了一些观众和网友的讨论、指正和鼓励。作为创作者,非常欣慰。正因如此,我也觉得该花些时间仔细回顾和梳理一下,在这部片子制作过程中,给我留下的一些记忆。

要想把中国的陶瓷和景德镇拍明白,难!

  我们先以 “对话”为题,聊一下125分钟的最终成片之外,给我留存印象的“对话”们。当然那些对话时长可能要以万分钟计。此文只摘其中点点滴滴。和两位前辈的两次对话,让我记忆犹新。一次是两年前,《手造中国》在经历8个月的调研和分集规划,准备开拍。我和专业顾问向元华老师聊天时,问向老师:“您觉得我可以拍了吗?”向老师的回答是:“8个月正好,3年的话,可能就不敢拍了。”第二段对话是前期拍摄完成半年左右,因为其他的事情,我和某位知名“艺术家”打电话,通话期间聊到了我在制作的景德镇手工瓷纪录片,莫名地激起老师言辞激动的且夹杂着英文的怒斥。怒斥长达半小时之久,核心问题是“别扯什么匠心,我在你还没上学的时候就拍过景德镇,那是个到处造假骗钱的地方。我太了解你们电视的那些伎俩,给我摆一个造型,让我对着镜头笑一笑就完事了。”听完了一个“过来人”的漫长训斥,我只在最后回了一句:“您说的那些,在景德镇的确有,我拍的这些,在景德镇也存在。用这么长时间做一部片子,再不拍点真东西出来,根本对不起自己。”这两段对话,一段是鼓励,一段是批评。但原由却是一个,都是说我可能还没把景德镇看全、看透,没有完全了解中国陶瓷。

  的确,要想把中国的陶瓷和景德镇拍明白,难!特别是拍明白当今的景德镇,就更难。景德镇的门派众多:有延续古法传承的仿古派,有依传统基础改革的创新派,有接收西方思维的学院派,也有外来艺术家推崇的陶艺派。景德镇的生态环境更是复杂,有国外大牌瓷器的代工作坊,也有当街“打磨,泡海水”的做旧作坊,有拿着外来机械压坯印花的瓷器当手工瓷卖高价的无良商人,还有抱着捡漏心理来“交学费”的古玩爱好者。每年还有上百个各有角度,规模不一的摄制组光顾。林林总总,光怪陆离。在众多的“角度”当中,去选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拍摄,则是难上加难。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来拍这部片子呢?答案也很简单,8个月的所见所闻,虽不完整,却有了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感受。我只想借影片表达感受,不在乎之后是好评还是骂名。我相信即使拍的不是瓷器,能凭心制作一部影片,内心就会无悔。冯唐说过:“文字,往往比的不是谁比谁强,有的时候却是弱,是弱弱的真,是嚣张的真。”所以这次我们只遵循内心所观所感,用影像和文字如是表达。希望经验得到积累,以后的作品中影像和文字都能更上一层。

调研众生相,瓷魂注其中

  在调研的期间里,我们走访了几十个作坊和工厂,从采矿到制作,从制作到销售。各个工种的从业者我们见了将近100位,见了几百件瓷器,也听了几百个故事。这里不乏已经脱敏的“高人”,两句半打发我们走,也有很多当局者迷的从业者,意识不到自己匠心的存在。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工匠精神”。

  就比如,某次对话,只有一个字:“啊!”叹号代表情绪,也是这声“啊!”,给了我这个外来者体会手工陶瓷是制作者心血的机会。那是在一间出产粉彩瓷器的手工作坊的调研,我们来参观的时候,打破了房间里十几位正在专心绘制的师傅的工作。当时一位同事因为好奇,伸手摸了一下摆在木架上尚未烧制的小块瓷板。引起了全场工人的一声惊叫。因为可能这轻轻一抹,报废了大家几十天的劳作。当时我的理解是:“就像一块装有我们剪辑了两个月影片的硬盘,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格式化了。”还有,被收录到第一集中,已经改行开农家乐的矿工老汪,我们去他那调研的时候,在农家乐有过几次尴尬的对话:“你们北京来的摄制组,一定要在我这多花钱点些好菜”,“9个人才300块的餐标,没法给你们做啊”。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乐老板,进入矿洞挖矿时的认真和精细,谈吐里对自然和祖辈的敬畏,仿佛和充满烟火气的农家乐老板是两个人。从矿洞出来后,我感触良多,匠心是要挖掘的,这东西已经融入血骨,只是他们未曾意识到。

  之后诸如:“在我店里,谁要不双手拿我做的瓷器,我都不愿意和他做生意。因为他们不尊重我们的心血。”-某作坊主“早年间做的仿古瓷,被客户买到海外,后来又当古董卖回了国,我们本意不是这样啊,但毕竟扰乱了市场,这是原罪。现在都要在瓷器里面打上作坊标记,或落下作坊的底宽。”-某作坊主“景德镇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产能,都是在为日本和欧洲代工。”-某知名媒体记者“你们是哪个电视台的?有介绍信吗?有证明文件吗?拍摄要瓷器还是要钱?”-某作坊主“你拍我设计的东西,就得给我品牌做一个植入”-某作坊主“子健,你们下次什么时候还来?一定给我打电话,我去接你们。千万不要提钱。认识你们真高兴!”-摄制组在景德镇雇佣的司机“就是你那天见到的我那个徒弟,自己偷了我的青花料画瓷器,还烧出来了,天天藏在枕头下,后来被我发现了,给他摔了。”-某作坊主对话太多,不能一一列举。只是再阅读了众多匠人之后,会带给我反思。我又何尝不是众生相里的一个,现实中,有生活压力,有信任危机,有对工作的执着,也有孝敬长辈却分身无术的无奈。有时,羡慕这些被我们纪录的匠人。因为有人帮他们记录了故事,影像化了埋于匠人内心的瓷魂。希望《手造中国》这个没有任何商业植入的影片,不是一个没人仔细端详模样,吃一次扔一次的快餐盒,而是一尊心血锻造的精品瓷器,有他留存于世的价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爱奇艺、B站和网易公开课围观~~

  《手造中国》影评(十):愿我们都能在这喧闹的都市中找到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

  在现今浮躁诱惑颇多的大社会中,能择一事,终一生的人越来越少 这也是为什么看完这个纪录片会在我们年轻人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会让我们反思会让我们片刻的宁静。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在坚持什么,又是什么值得我们去追求。而我们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究竟是为什么而学习?是为了养家糊口,追上时代的步伐,还是兴趣使然,为了随心不从众。我们这一代相比较父辈那一代,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现自己的才华施展自己的拳脚。但,就因为选择太多导致我们不能静下心来,听从自己内心声音,大多数的时候都是随波逐流。我们现在所缺的就是目标,所迷茫的也是找不到目标找不到学习生活的意义,导致自怨自艾无所事事。如果目前对未来没有想法却又苦于找不到目标的朋友,我的建议是暂时不要去想 去旅游去看书去和各个年龄段的人交流。总会有所感悟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愿我们在喧嚣的尘世的找到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