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嘉年华》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嘉年华》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21 20:5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嘉年华》经典观后感10篇

  《嘉年华》是一部由文晏执导,文淇 / 周美君 / 史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嘉年华》观后感(一):不要通过抹黑中国哗众取宠

  首先,这个电影是否有“抹黑”中国的嫌疑呢?片中的情节真实存在的,还是艺术创作的?有没有刻意地夸大呢? 其次,金马奖垂青这部电影,是否因为湾湾借机“丑化”中国呢?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我们的目光应该聚焦于更多积极向上发展,而不是盯着比例微乎其微不良现象做文章。 我想,目前中国的大多数人应该过得很幸福吧。

  ————————

  现在一些作家,一些戏子,故意放大中国的不足之处,或者假慈悲慈善,来凸显政府的所谓不作为。进而借此机会挑拨群体关系,肆意抹黑政府在改善绝大多数生活以及谋求发展的努力

  中国幅员辽阔,一小撮儿人拿着放大镜去恶意炒作,放大一些不足之处,居心何其险恶!

  《嘉年华》观后感(二):豆瓣评分8.7 这部中国版《熔炉》告诉我们,比起孩子被性侵,我们更应该关心伤害的孩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嘉年华似的时代

  喧嚣之下我们没有时间耐心

  去重新审视成长的意义。”

  最近携程幼儿园虐童事件、红黄蓝幼儿园性侵事件等一连串有关儿童安全新闻,刷新着民众认知底线,让人感到绝望

  儿童,这个本应该被保护的群体,却被迫在这样的年纪承受这样残忍现实,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就在昨天,平安朝阳公布了红黄蓝幼儿园性侵事件的调查结果

  看到这样的情况通报,我衷心的希望这样的结果是真实的。

  孩子们没有受到伤害,这才是最重要的。

  就在上周,正当民众对于红黄蓝幼儿园性侵事件愤怒极致时候,一部关于幼女性题材的电影《嘉年华》上映了,这是中国第一部挑战禁忌话题的电影,被称为中国版的《熔炉》。

  这部片子,没有知名演员导演制作团队,也没有大肆的宣传推广,公映首日影院的排片率仅为1%,但这部低调而现实的电影,却在豆瓣上被观众评出了8.7的高分。

  更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唯一一部入围的华语电影,并一举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三项提名,最终斩获最佳导演奖。

  整部影片中,都看不清坏人面孔,没有呈现出残酷的犯罪现场。

  影片一开始,导演用了10分钟就交代了两名幼女被性侵的事实:12岁的少女小文和同学小新被高管会长带去了海边酒店玩,半夜的时候,这位看起来颇有权势的刘会长强行闯入了两个少女的房间

  事后,学校察觉出了异样,将两个女孩送去了医院进行检查,检查出的结果是处女膜破裂,两名少女被性侵了!

  性教育缺失,导使两个少女对自己遭遇并不清楚,在医院体检后,竟然懵懵懂懂的问道:“什么是处女膜?”

  得知女儿被性侵后,早已离异并不幸福的小文妈妈气急败坏的给了小文一巴掌,并撕扯掉了衣柜里小文所有的裙子,嘴里歇斯底里地骂道:“我让你穿这些不三不四东西。”甚至还一把把小文拖到了厕所中,剪掉了她的长发

  小文为此选择离家出走,去海边找打工爸爸。没想到的是小文的爸爸更是软弱无能,面对女儿的离家出走,竟然说要让妈妈把她接回去。

  另一边,受害者小新的父母,在面对施暴者刘会长提出的只要不再追究,就会承担起孩子上私立学校的费用,并且给了小新的父母一部新的手机的时候。小新的父母竟然没有原则的选择了默默接受

  在他们看来,与其没有能力战胜邪恶力量,倒不如用女儿无法挽回的“早晚都要失去的贞操”,来换取一个自己永远都无法提供给孩子的优越教育条件

  酒店的老板也因为担心这件事会影响到酒店的生意,影响到自己,没有保存监控视频

  施暴者还买通了警察,并勾结了医院的医生,对两名性侵女孩进行了第二次体检,得出了跟第一次而安全不一样的结果,并对外宣布两名女孩“下体无损伤”的结论

  最后,事件以酒店的监控系统老化无法保存视频,医院出具的“无损伤”证明等判定案件缺乏证据,予以驳回,施暴者继续逍遥法外

  家庭、医院、警方,这些本该是孩子的保护伞,却在影片中变成最尖利的刀,戳进了女孩们手上的心灵,小文的眼神也一次比一次冷漠

  金钱、权势的博弈中,没有话语权的小文成了唯一的牺牲品。

  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一部电影,倒更像是一部真实的社会纪录片,因为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以新闻的方式在我们的身边真实的上演着。

  整部电影在讲儿童性侵,但又不仅限于儿童性侵。施暴者是看不清面容的刘会长,而造成这种悲剧的,几乎是所有人。

  小文身为受害者,在遭遇性侵后,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反而在遭受侵害后还承受着来自身边人的各种折磨

  小文被学校发现性侵之后,学校同学对小文的嘲笑;

  父母得知女儿被性侵后,非但没有去抚慰小文受伤的心灵,反而谴责小文的不三不四;

  医院两次对小文的检查,先后得出的两个不一样的结果,第一次说处女膜破裂,第二次说下体完好无损

  医院医生不顾小文的感受,在媒体面前公开了检查结果;

  警察以查案为由多次逼迫小文回忆当晚的遭遇。

  我们无法得知作为受害者的小文的身心有多么的痛苦,也无法知道她要如何挺过来,更无法知道她会如何面对未来

  这一幕幕的画面人心如刀绞一般的疼痛

  而本片中另一位16岁女主小米,在案件发生的当晚,偶然从酒店监控中看到了一切,并用手机保留了证据。

  但是当律师询问的时候,她要拿钱才肯回答律师的问题,并妄想用手机拍的监控视频“敲诈”犯罪嫌疑人。

  也许此刻,会让人有些不解?为什么目睹了整个事件发生过程的小米不愿意站出来,帮助受害者取证惩罚施暴者呢?

  这里要插入另外一个故事:就在3年前,年仅13岁的小米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了15座城市后,最终选择在这个“温暖的”海边城市留下,因为这里“即使流浪街头也不会觉得冷”。

  因为没有户口,她只能在酒店当临时的服务员,打扫房间、倒垃圾,替人值班,做别人不愿做的活,拿着月薪不到600块的工资

  小小年纪,却变得天真而又世故。为了筹钱办张假的身份证,继续留在这座城市中活下去,她选择了这么去做。

  为了生存而挣扎,为了利益而进行交换,这是弱势群体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事情发展到这里仿佛已经看不到希望了,难道就真的拿施暴者没有办法了吗?“弱势群体”难道就理应被强权欺压,没有一点公道吗?

  当然不是!

  影片中由史可饰演的公益律师,当得知了小文的遭遇后,为了保护更多的女孩,为小文讨回公道,勇敢的站了出来,面对强权势力警察、刘会长,积极取证。

  当道貌岸然的刑警队长问她“你干这行十多年了,就没想过做点别的吗?”她坚定的说:“这类案子需要做。”

  是的,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我们不应该做沉默的大多数,我们要站在犯罪的对立面,为无法发声的孩子维权,讨回一个公道。

  影片中的小米在“敲诈”施暴者失败后挨打入院,甚至被酒店开除了。为了继续生存,小米差点走上“陪客卖淫”的道路

  最后,当小米从电视上看到刘会长和造假的王队长、被法院判决的消息后,最终醒悟。在“卖身”的最后一刻选择了逃离,穿着白裙子,戴着耳环,驾着摩托车驶向有曙光的远方。

  整部电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性压抑,官商勾结、家庭关系扭曲、人情世故病态,拜金主义盛行、男权阴影笼罩的中国式社会图景。

  这部影片没有选择暴力和煽情来达成情绪的宣泄,而是选用旁观者视角,让每一个人反思当事情发生时,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太多时候,我们对于这种事件表现出来的愤怒,要多于我们的思考。当层出不穷的事件在媒体上逐渐冷却,过后人们又恢复到什么都没有发生的状态。可是那些曾经受到过伤害的孩子都怎么样了?没有人去关心!

  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熔炉》!同样是关于幼女性侵题材,韩国电影《熔炉》上映后引起了整个韩国民众和社会的关注

  电影上映第6天,光州警方组成专案小组重新侦办此案。电影上映第37天,韩国政府出台《性暴力犯罪法特别修正案》(也就是著名的《熔炉法》),让我们看到打破沉默的意义

  而这部影片的意义,我想不仅仅只是成为中国版的《熔炉》。

  它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要提醒我们,当事件发生后,我们要去做些什么?

  《嘉年华》中受侵害的小文,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却承受了最多的非议。

  妈妈在指责小文太过打扮却忘了她才是受害者;爸爸在听到此事的时候,非但没有替小文伸张正义恶人绳之以法,却要求妈妈把她带回去;小新的父母非但没有同小文的父母同仇敌忾,反而帮着施暴者反过来劝小文的父母息事宁人;医生,警察在金钱利益的面前,也成了施暴者的帮凶。没有人去关心小文受到的伤害,和对小文的关爱

  反观我们,每一次曝光都无一例外会使我们群情激愤,无不在指责恶人,感慨女孩要保护好自己。

  可是,当人们在谴责犯罪事实的同时,却忘记了无论怎样的世界,犯罪总会存在,而对受害者的关爱却恰恰是我们最容易忽略和缺失的。

  文晏导演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嘉年华似的时代,喧嚣之下我们没有时间与耐心,去重新审视成长的意义。”

  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人的保护和关爱。

  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要警惕孩子的善良被坏人利用。在孩子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侵害的时候,我们要去保护被伤害的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帮助孩子走出内心阴霾,避免遭受二次伤害。

  作为旁观者,在这类事件发生后,我们在群情激愤、指责坏人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感慨女孩要保护好自己,将坏人绳之以法才是对受害者最好的保护,因为我们的孩子也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成长着。

  最后,愿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还孩子一片美好蓝天

  《嘉年华》观后感(三):生而为人,对不起

  看过很多韩国,日本和其他国家关于这个主题的电影,比如最具代表性的韩国的熔炉,日本的黑暗中的孩子,泰国的解剖...相比较而言,嘉年华很内敛和客观,过于内敛了,要想刺激麻木无知毫无正义公平心的大多数中国人略欠火候。导演的角度很好,没有刻意煽情洒狗血,又发人深思,很难得,是华语电影的经典作品。能通过审查公映,也是中国民主进步的一个代表吧。海报上小文阴沉怨恨的眼神,代表着中国受到性侵的女性的普遍遭遇,出于对女性的歧视,人性同情心的泯灭,和大众习惯麻木不仁,受害者成为了被歧视,侮辱,和虐待的对象,而犯法者,多数是有权有势的人,很多都逃掉罪行。影片正面反映父母,老师,警察,和医生的丑陋卑劣,十分难得。非常感谢导演!继续努力!

  《嘉年华》观后感(四):嘉年华给我的启发

  [cp]#2018电影#004#嘉年华[电影]# 性侵题材,却没有暴力的镜头点到为止。 这片子给了我一些新的角度去看电影,电影并非非要再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非因果必要面面俱到, 呈现自己想呈现的,表达自己该表达的, #嘉年华#意在表现种种的社会现象,而非纠结于结果是如何 最后的事态如何扭转,家庭环境给孩子内心带来的孤单,小文的父亲是否签署了合同,医院警局官官相护,同学爸妈懦弱和妥协,不关注孩子的受伤,只在乎孩子的名节。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电影要做的是给人思考,而书是给人向导。 简简单单 不追求华丽摄影语言,希望我的片子也可以努力做成这样[加油][加油]#2018观影##性侵受害者记录##电影推荐# 关注私信分享你资源哦[心][照相机][哈哈][/cp]

  《嘉年华》观后感(五):我没看出来这片好在哪儿

  如果就像前面有篇文章说的那样,将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黑暗的东西一股脑的塞进一部电影里面就算好片,那这本身是不是就是有问题?开篇给小米那么多镜头,还有两小孩被性侵的时候,小米是在监控系统上看了清清楚楚,而且自己还拿手机拍下来了的.遇到这种事不是应该马上报警吗?就算她自己因为是黑户不敢报警,适当的去骚扰一下也行吧?去敲个门假装送东西都可以吧?害怕不能带个防身的东西?哪里面可是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孩子!她做了什么吗?还有明明将视频用手机拍下来了,后面给的视频还是电脑上留存的,她手机里的呢?后面消失了,同样消失的还有小文的母亲。还有另外那一对父母,胆小懦弱又贪小便宜,为了自己可以把自己女儿往火坑里推,当他们女儿天真的问小文处女膜是什么,还说爸妈说她们没事了一脸相信的表情,也就大概能知道她就是大部分普通家庭教出来的三好学生了,班主任可是质问过她还想不想上重点中学了的。再就是结局了,我不管她是为了过审还是故意的,就是一个糟糕的败笔,完全看不出来反转的点在谁那里,一个律师?一对父母明摆着不追究了,就靠那个表现出来的什么用都没有的小文的父亲?还有小米的结局,突然的觉醒,轻松的逃跑,还有前面那么多跟律师的铺垫,我一直以为律师会帮助她重新走上社会,16的小女生,又刚经历这么大挫折,说不闻不问就不闻不问了?说好的一直为女性发声呢?就靠最后那莫名其妙的觉醒和简单到极点的逃跑?派个人守住不在屋里守要在外面守?还特么有后门的。这部电影,除了两个还不懂事的小女孩和律师,其它所有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包括小文的父亲.她妈怎么说的?窝囊废!初次小文去父亲那里吃的什么?稀饭咸菜,还是一人分的。还有,可笑至极的是,真正的强奸犯全程没怎么露脸,开头开房都是只有声音,不知道这样拍出来的用意在哪,反而对小文的特写镜头多到数不清,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隐忍吧。哈哈哈哈

  《嘉年华》观后感(六):救救电影

  观影过程中 ,几度失控 。而这几次的失控不是那种共情、同理心使然的失控,而是尴尬的颤栗、爆笑以及怒骂。诡异的人说着诡异的台词 ,刻意的意像拧成一股浓浓的“假”味——没有一个立得住的人物。谜一样的人物动机 ,人物塑造都靠抽烟 ,所有的一切都显得莫名其妙, 流露着学生作业都不如的技术上的粗糙。就算除却政治正确的大陆版“特色”结尾 ,这片子也绝算不上一部合格的电影 。垃圾 ,真垃圾 ,我学生写的故事都碾压它一百条街。 最可悲的是无法理解一边倒的满分好评,如果单单就是因为三个颜色事件就无脑打满分,那“电影”这个东西本身的尊严在哪里 本身的意义在哪里?然后看豆瓣的个别差评后面的一些留言就可见一些端倪,为什么后面跟的都是固定那几个id的人身攻击和道德绑架呢?如果怀着最恶意的揣测那就真的细思极恐了,靠事件去请水军通过道德绑架搞营销这个事情简直突破了我对“龌龊”这个词认知的上限,相较之下,《逐梦演艺圈》起诉豆瓣这个事情真的就显得可爱很多。道德绑架这个事情,也真的令人发指,觉得烂的也不敢说,怕引火上身,所以就沉默了,再加上金马奖黄袍加身,更沉默了,还多了点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审美有问题,所以想打差评的真的彻彻底底完完全全沉默了,这一手玩的是真6。可,这真的是部有问题,有很多问题,根本没法看的一个鬼东西啊。红黄蓝呼吁民众,救救孩子,但是看完嘉年华(真不想给这鬼东西打书名号,这玩意根本不配被称为作品),我想说,救救电影。

  《嘉年华》观后感(七):除了结局之外 很真实

  【影片观感】

  影片没有采用常见的很宽的大荧幕,荧幕比例很真实自然。

  导演也没有用过多的剪切、拍摄技巧。

  小米这个角色没有过多的“演技”。

  总之就是很 真实,让我感觉就好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小米就好像我童年认识的那些女孩子中的一个。

  但是,太压抑了,仅仅有的几个稍微愉快的镜头,马上会被恶心的现实掩盖。以至于,最后美丽优雅的小米,看似在走向自由,对我来说,却觉得那是像梦一样的 不真实的镜头。

  所以我不喜欢最后的开放性但是相对积极的结局,对我来说太不真实了。

  我也知道,过申要求正能量。所以更加不相信。

  “三种颜色事件”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我也深切的意识到,原来之前的我是那么愚昧无知的在 爱护我伟大的祖国。

  不管是对于电影,还是现实,内心真的有千万个 草泥马,我跟自己说要冷静。但我还是不相信。

  【影院观感】

  我看的是22:50的午夜场,可能是大学城内的影院,又是周日,人不算少不算多,前面三排只有2个人。

  就坐在我前面,低头可见,她们把脚踩到前排椅子上,肆意 踩 蹭 怎么舒服怎么来。

  我心想,我要拍拍她的肩膀,然后说,实在不好意思,打扰一下,你的脚这样是不是不太好。

  可是我没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心情太差,内心太愤怒,我怕我说出来的话会变成拳头。

  她不是无法受教育的小米,她开心的用着新出的iphone全面屏手机,她看电影要吃的零食多到,需要把垃圾放到旁边的空位上。

  荧幕中的文文离家出走,躺在梦露脚边。 觉得讽刺。我打开闪光灯拍下了那双没有素质的脚。

  又替她悲哀。

  又感到无比的愤怒。

  《嘉年华》观后感(八):Angeles wear White, but White has gone.

  影片最后的那一句广播,我真的觉得是文晏导演为了过审而加上的。看看现实里……嗯……不过也不能这么说,毕竟通告里说了,还在进一步调查中。虽然我的信任也在最近的一系列虐童、禁言等事情中在逐渐消磨,但是这事应该还会给个结果的……毕竟,影响范围太大了……不可能那么傻……

  唉,不过要是真的就这样不了了之,你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干脆别要孩子了,一了百了,还省心。

  不用担心自己有没有资格做父母,不用担心孩子……不行,不行,这种思想跟大方向不符,毕竟现在的指导方向是二胎。

  不过,染黑了,还能洗白吗?就算你漂成白色,大家也知道里面是黑的。纯洁已逝,唯剩伤痛。

  正好昨天去了思南路的周公馆。本来是想看看不扫落叶的街道美景的,没想到大部分都已经扫掉了。顺着思南路走了走,看到很多人在一栋别墅样的房子前排队,过去看了看,原来是周公馆,遂也进去参观了一下。房子里的布局、摆设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电影、电视剧里总能看到的绿色台灯安静地停在木质的写字台上。

  看到这些的时候在想,周总理,不知道现在这个样子的中国,是否已经算得上你心中的盛世呢?也许上层已经算是了,但是下层呢?

  您的故居保存的这么完整、干净,为什么那些纯洁的孩子就不能保存的完整、干净一些呢?

  这世上总有污浊,我们也终将生活在这污浊中,慢慢沾染一些污浊。可是能不能让这进程慢一点?慢一点呢?让那些烂到底的污浊,离我们的纯洁远一点呢?

  可惜……

  Angeles wear White, but White has gone.Besides, someone are Condoning the occurrence of this incident.

  《嘉年华》观后感(九):追求极致的文晏导演,美的让人颤抖!

文晏导演

  女性意识的觉醒难免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离开钱谈精神的东西,无用且痛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参与分工后,人们也越发开始注重女性的生存状态。

  文晏导演试图通过自己的镜头表达对女性生存中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极为难能可贵。

文晏:“这个社会时如此浮躁,是如此喧嚣,就像是嘉年华。但在浮躁和喧嚣的背后,有太多东西被遮挡住了。

  我们往往看到金钱利己者,站在金钱之上,用最优质的资源继续索取金钱,穷奢极欲,最后贡献给被索取者的却是一堆自己的粪便,群众在他们眼里真的是傻子。

  可是,我们真不傻。文宴导演无疑是用心待观众的,观众也是知道的。

  问题是:导演如何做到把一个简单而沉重的故事升华到一个重大深刻的意识问题呢?

  想要了解这一点,必须从电影中一个个符号展开。

  电影从玛丽莲.梦露开始展开。

  小米、小文两个故事主线也随着展开。

  电影中的女人,唯有小米和小文是和玛丽莲.梦露有过直接接触的。

  至于为什么,梅米在后文中一一讲解。

  我们从玛丽莲.梦露身上每一个符号开始,探索导演如何用玛丽莲.梦露贯穿整部电影。

红色的脚指甲

  电影开场,小米便看着玛丽莲.梦露的雕像,用手摸着雕塑的脚,磨砂着雕塑红色指甲。

  这个镜头,象征着小米对成为真正女人的渴望。

  中国女生的性别意识崛起总是一夜之间的,往往缺少一个渐进的过程。而缺少必然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

  我想如果你是女生肯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偷偷穿母亲的高跟鞋,偷偷涂着母亲的指甲油,和几个好朋友私下偷偷化妆。

  当你做这些的时候,你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女性性别。

  小米站在玛丽莲.梦露的脚下,磨砂着她红色的脚指甲,眼睛看着她修长的腿,继而是白色的蕾丝内裤。用手机拍下她的腿,拍她长裙下的蕾丝内裤,一次拍了很多张。

  这些镜头,文宴导演充分的告诉了我们,15岁的小米开始想要变成一个女人

  反观电影中的小米:她穿着一双平底鞋,一件旧的运动拉链外套,一条休闲9分裤。

  这种反差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反差,也是一个女人和一个女孩之间的对比反差。

  值得注意的还有: 电影中的人,每一个在梦露身旁都显得很匆忙,她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和这个性感的雕塑来张合影

  而唯有小米是站在那里,唯一深情凝望着雕塑的人,她在思考这个雕塑,也在反观自己。

  电影中,丽丽坐在前台,用红色的指甲油涂抹着自己的手指甲,这个和雕塑的红色指甲前相呼应。

  同时,电影中小文在被母亲剪掉头发后,发泄的把妈妈的红色指甲油倒在水槽中,作为报复。

  小文用这种方式报复自己的妈妈,可想指甲油对于她妈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须品。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文的妈妈抽着烟的手,每一个手指头都是红色的指甲油,和丽丽红色的指甲油形成呼应。

  红色的脚指甲和红色的手指甲,为什么会成为电影中女性争相追逐的象征呢?

  回答这个不得不从生理和心理以及文化背景去思考了。

  简单而言:红色最能够引发男性的兴奋,红色最能够彰显女性的性别特征,社会认为拥有红色指甲的女生更能够得到男性的喜欢。

  梅米有一个女同事,有一天涂着红色的指甲,她平时不怎么爱涂红色的指甲,可是当她尝试一次之后,发现那一天中自己吸引男性的注意比平时不知多了多少倍,而且还有男性主动表达了对她红色指甲的喜爱。

  从此之后,她便总是涂着红色的指甲。

  爱涂红色指甲的女生感觉不涂就像没有穿衣服一样,没有安全感。

  所以,电影中的小米、小文、丽丽、小文的妈妈把红色指甲油的作用演绎的特别到位,从女孩,到即将成为女人的女孩,以及女人,这三个性别意识不同的人身上,看到女性性别意识崛起的路程。

  文宴导演对女性这个话题思考的非常深入

  剧本整整打磨一年可不是白干的,每一处镜头设置,道具安排、意象设定都是经过细致考究的。

  这种追求极致,真是赏心悦目的很。

金色发套

  小文出场的时候,头上戴着一个金色的头套。

  金色的头套,想想就觉得杀马特,可在导演的电影中,金色的发套象征着玛丽莲.梦露金色的卷发。也象征着女孩和女人的一墙之隔。

  小文离开酒店后,丢下了那个金色的发套,而小米捡到发套后,没有扔掉,而是收藏了起来,她喜欢吗?

  反正梅米觉着电影中金色的发套特别杀马特。

  但是,小米和小文可真的挺喜欢。

  她们喜欢的不是发套,而是发套的象征意义,象征一个成年女人。

  当小米收藏了这个金色发套后,这个发套也因为小米的收藏,为整部电影情节的展开铺了一条线。

  未完,点击下方看原文:

  嘉年华详评

  《嘉年华》观后感(十):用温柔明亮的镜头语言,拍了一个阴暗沉重的超现实主义中国故事。

  《嘉年华》,今年唯一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也是一部优质国产作者电影。用像少女那样温柔的、明亮的镜头语言,拍了一个阴暗、沉重甚至有点超现实的中国故事——12岁女童性侵案。导演文晏制片人出身,这是她第二部长片作品。 讽刺的是,一个高度现实主义的题材,在豆瓣上的影片介绍竟然是“女性青春成长的故事”,还“如何让成长的烦恼变为成长的契机”。 故事发生在一个海边小镇,所以绝大部分时候画面都是暖色调的,镜头里有很多次出现海边沙滩和阳光。那些对焦两个女孩子的诗意镜头(比如小文和小欣在巨大的喇叭造型玩具里玩耍,结尾无家可归的小米穿着白色公主裙骑着电动车飞驰在海边公路上)甚至有时候会让人忘记影片沉重的主题。 导演文晏深刻的女性主义视角是我最喜欢的一点,没有那种“喊口号”式的女权表达,但每一个设置都耐人寻味。比如:海滩边巨大的梦露雕像最后被吊车吊走,仿佛一次具象化的「女权的大型坍塌」;又比如,片中的所有女性角色,各有特色,代表了中国当下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女性,但除了片中唯一一个坚持正义、在经济和道德上占据优势的女性角色律师之外,其余女性角色无一例外受到男性的桎梏甚至伤害,如被性侵的小女孩的妈妈,在影片前面得知孩子的妇科检查结果时,是极端愤怒的,在医院直接对丈夫骂了起来,但没过多久,就在实施性侵的刘会长的金钱贿赂和丈夫的安抚下选择了妥协和沉默。 另外,十几岁小演员们的表演很惊艳,尤其是11岁的小演员周美君(女主角之一的扮演者),甚至比成人们都要出色,大量特写镜头让人感觉到她未来成为优秀演员的灵性。与之相比,感觉片中成人演员反而显得表演不自然甚至有些脸谱化,给影片减分。 《嘉年华》不足的地方在我看来还是挺明显的。 一个现实题材的剧情片对导演的结构功底大概要求不小,看得出来导演在处理《嘉年华》的双线结构事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还是有一种导演试图表达太多的感觉。比如小文的离异父母破碎及破碎家庭对青春期女孩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缺席,女主角小米的“黑户”身份与户籍问题等等,当然为主线故事提供了一定context,作为观众能感受到导演的人文立场,但就影片内容而言,容易变成「乱炖」,什么都想表达反而会失去平衡。 影片最后荒诞的结局(省级专业医生和警长一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两位女孩子下体没有遭受性侵的痕迹),全场只有一个还没被“打点”的小文父亲表达了对不公义的愤怒,活生生一副当代中国超现实主义图景。这也可能是全片情绪最激动、最发泄的地方,因为其他时候,镜头里的海边小镇都是「岁月静好」的。尽管并不是新奇的情节,甚至可以说很老套,但与影片整体氛围的对比,还是让结局像一记猛捶砸在每个观影者的心上。 总觉得拍社会题材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更为“柔性”的表达方式,导演们表达的不仅是愤怒,还有与时间对抗的决心。 惊闻《嘉年华》11月17日国内上映,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惊喜。毕竟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已经让我的很多朋友提前下了判断:这片绝无希望在国内上映。所以得知它要上映,赶紧安利朋友们去看,毕竟这是一个宝贵的能够欣赏国产好片的机会,也是一个让中国的独立电影/艺术电影走进大众视野的机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