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大会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集
《奇葩大会 第二季》是一部由赵又廷 / 马东 / 蔡康永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葩大会 第二季》观后感(一):第一集0203观感
模仿中年妇女很好玩吗?我不觉得,如今这个时代人们普遍不受穷了,但真的值得奋进争取的事情——像古代考状元那种——也没有,创业不错但太难失败率太高,从政撑死只能当个小公务员,上下层流动其实蛮低的,于是确实容易无聊,奇葩大会找一些特别人类来对抗无聊,挺好的,但模仿中年妇女这种事只会让我觉得,更无聊。
大妈们素质普遍低吗?确实低。说到底素质高的人之所以素质高是因为ta要用素质去维护自己的形象,ta还在上升期,而大妈们已经经历了大半生的坎坷,到了那个岁数她们只关注她们妇女圈子里的形象。但过分黑大妈们也不对,稍微矫正一下也是好事。
说人生要做自己,但怎么才叫做自己呢?吴悠可能压根没听过海德格尔,也从没思考过人生要怎么样做自己,但他做的,就是找自己、做自己。事实上,“做自己”这个道理根本不用讲,每个人都会通过一件一件的事去调整自己,反倒是你一直强调做自己,才闹不清咋样才是做自己。
吴悠的胜负观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倒是侧面解释了什么是道德经,或者说什么是人生哲学,道德经就是从字典里随机抽出来五千个字组成的一篇长文也无所谓,反正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就都可以从道德经那里读到什么,人生哲学也是,只要你自己觉得你的想法是通的是圆的,你就有一份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哲学。
奇葩大会的第二季开播了,一个普通的周六晚上我吃完饭,一边收拾房间,一边开着电脑,有一搭没一搭地听节目。
还是那个风格,吵闹,搞笑。一个接一个的嘉宾,在我看来,都算素人,直到方文山出场。
方文山是我从中学时就非常喜欢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旋律的感觉,总比对文字的感觉慢半拍。初中的时候,正是周杰伦非常火的时候,大家都在追,嘴里哼的也是『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你说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觉』。我却拿着歌词本出神。
我当时在想,方文山,怎么什么类型的歌词都能写。从日本动漫般的场景,到纯粹中国风的芳华,都有。还有,你看这名字,文山,觉得自己很牛吗,文字组成的山峦,好傲气。
他是一个很闷的人,长年戴一顶线帽,面对采访,也通常是问一句答一句,不像其他的音乐人或者艺人,谈笑自若。这些年,也是很久没有新消息。没想到,他到奇葩大会了。
他从后场走出,坐在台上的高晓松跟他打招呼,说文山,好久不见。他却说:晓松老师好。
他谈的话题,当然也不会有太多新的话题,仍旧是谈歌词。仿佛他一直专注于此,从未变移。
但其实方文山最开始的兴趣点,却不在歌词创作上。他是经历了一次梦想的转弯。一开始,他喜欢的并不是文字,而是电影,觉得影像魅力很迷人。
但台湾市场小,20年前的电影市场也不是很景气。既然电影圈进不去,就把兴趣转弯,暂时放弃用画面讲故事,转而用文字讲故事。
人生在世,路不会是直直一条,要想前行,总是要转弯的。
转弯后的方文山依旧很拼,他工作之余,手写了一百首歌词,然后请人打字、排版,投稿了很多家唱片公司。最后只有一家公司的老板打过电话来,那人就是吴宗宪。
他在那个公司遇到了周杰伦,然后就两人开启了流行音乐上的一个时代。
机缘说白了是概率,比如出门,地铁也可,公交也可。但命中注定不是,那是自身的优势和客观实际最完美的结合。
在写歌之前,他干过很多工作。机械维修、物流送货,还给人家装防盗门。但最后他找准了自己的命门,歌词。尽管这个命门不是他一开始最想要的电影。
他没有写了一百个故事大纲投稿电影公司,却写了一百首歌词来投稿唱片公司。有可能内心对音乐更敏感,他却不自知。
他的歌词,慢歌有发如雪、青花瓷,他讲起创作《青花瓷》的过程,眉飞色舞:
天青色是汝窑的颜色,不是青花瓷的颜色。但灵感已经从此开始,只好顺着写下去。
天青色,本是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颜色,应该是天青色等骤雨。烟雨是从地上升起来的,和天青色关系不大。但天青色等烟雨,更有迷人的美感。
逻辑上虽然说不通,但是更具美感。这也有点像人生路径的转向了,灵感的转向,本质是一样的,别具美感,殊途同归。
当这些文字的组合,从周杰伦的旋律中洗脱出来后,仍然具有迷人的美感和优雅的节奏。叫他们是诗歌,一点也不夸张。
高晓松说,他在罗大佑之后,很少会有那种沐浴焚香,来听一张唱片的冲动。但他在唱K的时候,第一次听周杰伦和方文山的歌。当时高晓松把房间里的其他人都赶出去了,让他们重新开一间房,他然后一个人在房间里静静地把整张专辑听完。有点焚香听琴的仪式感。
听到《双截棍》时,前面都是烟雾缭绕,南拳北腿,武功的奇幻和市井的现实结合起来,有种影视剧中隐居大侠的感觉。但最后一句,『漂亮的回旋踢』,忽然让高晓松惊醒,这是游戏啊!是在是市场里玩游戏,那些奇幻与现实的交错,其实是玩游戏的人自己在现实里和游戏中切换。
高晓松说他被方文山刺激了,他本是一个自负的人,叫『我用胳肢窝夹着笔写得都比你好』那种。但后面很长一段时间,他定了一个计划,开始强迫自己创作,要『赶上』方文山,开始用第三人称写歌。高晓松是什么人?校园民谣第一代,也是内地流行音乐历程上的一尊佛爷,都说同行是冤家,能得到大紧老师的这样赞扬,真是不容易。
专注的力量,就是这么强。
方文山最后说,他最近在筹备一个和书法相关的戏剧,尝试着用画面讲故事。算是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最初的梦想。但是要知道,方文山终究是唱片成就了他。如果没有歌词,现在哪会有筹备戏剧的力量呢。
我一直挺排斥所谓的成功学,表面上看是制定人生战略,逻辑上似乎没问题。但有个最大的变量是,人都不自知。如果将错误的数据输入正确的逻辑,产生的结果仍然是错误的。所以我经常说,路径不可瞭望。
而放任梦想自己转弯,其实蕴藏的一个道理是,让社会的打磨和时代选择,去发掘出自己真正的长处。
方文山的历程,无非就是如此。他无非是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也并不能时时刻刻都随意。努力时,要专注,比如他可以沉下心来写100首歌词,而并不知道能否派上用场。选择时,随缘。电影圈进不去,那就进唱片公司,不会在路径上死磕执拗。
真的很期待之后的节目中还有哪些特别的人特别的事,已经迫不及待的盼望下周六晚快点来到了,要不要一起约见《奇葩大会》~(开心)
《奇葩大会 第二季》观后感(三):(第一二集)简单的一些感受
第一集
这季特别好的一点就是把那些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独特的地方只是表面很咋呼还莫名让人尴尬的选手都只放几个镜头片段然后集中剪辑到了一起,不用担心忍受尴尬。
觉得这一季相比于以前不再那么着急或者说是浮躁地表明“奇葩”“多元”这些概念,本质上可贵的东西依然是这些,但感觉心态更平和了,能放下心来去倾听一些也许不是那么抓人眼球但是很真实很有情感的独特性在里面的故事。
戏精牡丹当然是有很好的喜剧表演的素质,所以现场效果也很好,现场反应也很棒,比如,高晓松说喜欢用扇子的也可能是中间大叔的时候接话说但是他们不可能是这样加动作,没意料到的音乐起来后很配合的开始跟节奏做动作,被问网红的收入时能很快把梗抛到思达那里。
吴悠就是一个很真实的孩子啦(其实人家比我大好多)。听到他说面对快要走的偶像时就像面对一个悬崖犹豫要不要迈出那一脚觉得真是很“心有戚戚焉”有时候就是需要多一点勇气才能不后悔。
我之前一直认为“想赢”和“怕输”是等同的,想赢就会怕输,在他身上体会到了这种不同。
好胜心几乎为零的我听到他说,“如果你不在乎失败,那失败给你好了”觉得哇小哥哥真帅。
上学期刚买了一本诗集《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其实觉得讲天青色等烟雨这句歌词写的过程最有趣啦。
以后的嘉宾期待我喜欢的蒋方舟,然后看到那些熟悉的大咖第一反应就是不要把奇葩大会变成了开讲啦就行
《奇葩大会 第二季》观后感(四):每个特别的人生都值得被表达(这是一篇稍显恶辣辣的评论)
看到有些人说奇葩大会的定位问题,批判其变成演讲、脱口秀、访谈节目之类...事实上我没有太纠结它的定位问题。
作为一个曾经的《奇葩说》算不上骨灰级的粉丝,有段时间曾经连续狂刷恶补,直到从第一季看到第三季的时候,我看吐了...
确实,一开始看的时候很惊艳、很抓人眼球。一堆与众不同的奇葩,一堆或切中生活或天马行空的话题,一场惊心动魄恨不能当场撕起来的辩论场面,再加上奇葩选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招式,确实让人看的津津有味,欢乐与哲理好似都收入囊中。
可是慢慢地就会咂摸着,不对,好像有点儿变味儿了。当看着选手们为了胜负欲,忽略自己原本的立场,用花哨的语言技巧去圆一个怎么听着都有点别扭的论证时,我就有点索然无味了。诚然,这对于一个专业的辩论选手来说是基本素质,可问题在于,奇葩说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辩论舞台(当然我在这儿也无法给它下定义),专业辩手和所谓“业余选手“混杂一体,前一秒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跟我宣扬人生经历痛哭流涕,下一秒就有人用专业的辩论技巧跟我论证概念逻辑的谬误,人的思维左左右右不停摇摆。
当然动摇信念、理性思辨是一件好事(至少不能说是坏事),可是当有一次(具体忘记了哪一期)马薇薇(她是让我觉得比较有实力的辩手)苍白地论证某个观点时,我的观感一下子下去了。因为她之前的几乎每次辩论都相对精彩,可那一次,真的有些无力,你说她论证素材没选好也好,说马失前蹄也好,可就是在那一刻我就觉得,无论你有多高超的辩论技巧,你是一个多专业的辩论选手,你也很难完美地去论证一个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至少总有一刻会被人发现漏洞。
可笑之处在于,我并不是把它当成一个专业的辩论节目去看,专业的辩论节目裁判去评判技巧分辨胜负,可奇葩说至少可以说是影响观众“思想”来高低立下。
所以大概就是那一刻,是我再也不看《奇葩说》的理由,我不愿意再去听那些有可能辩手们自己也不信的观点来左右自己的思想。
(从始至终都不否认《奇葩说》是一个好节目,一个好的国产的原创综艺节目,马东、蔡康永他们的想法也都很棒,可就是,它想要的有点多,辩论、娱乐、哲思,以至于杂了、混乱了)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它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我的思辨能力,但这是一个走不出的环,因为一开始思辨就需要质疑,然后就不会轻易接纳辩手们的观点,关键是有人声泪俱下有人冷静理智有人搞笑奇葩,就在某些时候会觉得这些面孔有些“伪善”,好像都在“耍嘴皮子功夫”,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你的思想而已,而非教导你什么真真切切的人生大道理,可他们却表现成像是要那样)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服来撕hhh)
总之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对比来说看《奇葩大会》的感受,那就是,好像它的定位看起来模糊了,好像它还在用“特别”、“奇葩”来博人眼球,好像有时候因为没有笑点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但我觉得弹幕里面有句话说的挺有道理,大意是问“看完笑过之后留下了什么”。
所以这期(呃我也只看了这季)的《奇葩大会》上,有些“特别”的人,他们经历过和你不一样的“特别”的人生,他们有着和你不一样的“特别”的想法,可能在你看来或厉害、或无感、或佩服、或同情,他们讲述出来,或带各种笑料、或娓娓道来,你说它是演讲也好、访谈也罢,最重要的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真诚,以及真实,就像在刘拓分享时有老师说的,他描述的情景编剧是编不出来的。
这也是我如今“摒弃”《奇葩说》,转而欣赏《圆桌派》、以及这次评论的《奇葩大会》这类节目的理由,我想听真实的想法而非炫技,如果想锻炼思辨、辩论能力,我大可以去看专业的辩论比赛和评委点评,但是《奇葩说》,一方面需要思辨判断一方面又被灌输哲理,让人纠结。这其实也跟个人需求有关。
【啊,好像写了一篇文不对题的对比分析贴,摔!】
最后,讲讲本期的几个嘉宾:
戏精牡丹第一次了解,(真没看出才23岁...)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特别有想法的人hhh,整个人透着一股“戏精”的气质,弹幕里有人说像思达的姨妈也是醉了hhh(好吧好像确实有那么点儿);以及,那句“生活就是我的素材“让我觉得,他某种程度上是看得比较透、比较睿智的人(大概就是和那些slj不一样?)嘎嘎嘎,祝一直红~
吴悠,挺服他身上的那股狠劲儿,不服输,不放过自己,很坦诚地讲出心里想法,但就是看着感觉有股“戾气”,不太舒服...
刘拓,很久之前就了解过他,他这个事件对我来说其实有着特殊的意义(具体此处不表),真的看哭了,有两次掉眼泪。看弹幕里说“伊拉克版肖申克救赎”、“建议拍成电影”什么的,赞同;世界上真的有些地方、有些人过着你想象不到的生活,只想说,珍惜眼前,以及为他们祈祷吧;还有弹幕里有句评论说“看似柔弱的文化人内心有股强大的力量”,特地返回去找了这句话,现在这个社会像他这种坚持理想信念的人,真的不多。他仿似格格不入,正如小片里那样,众人都social,他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呆呆的、静静地思考,但这份纯粹,真的很珍贵,即使我或许成不了他那样的人,但却永远希望能看见像他这样的人,致以敬意。
方文山,看他和大紧的对话真的觉得超有意思啊哈哈,对他本人其实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只知道是很厉害的作词人,从他讲的经历来看,那句“梦想是可以转弯的”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理想也能平衡生活的人(表达地有点不到位),就是那种坚持、却不执拗;厉害、也不高傲。你看他婉婉道来那些作词的小故事,好像也没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朴素而谦虚,让人很有好感。以及,真的是有天赋的那种人,看大紧那种”迷弟“心态就知道了hhh,尤其那句“写了那么多,但我还是没有感觉到,上帝什么时候能拿着我的手写一句漂亮的回旋踢”,感动。这种文人之间的交锋和轶事特别有乐趣。
田朴珺?好作...从来没相信过她“独立女性”的那一套...瞟过几眼她写的文章,之前好像有人嘲讽小学水平什么的hh,不予置评。只想说老房子着火,挺厉害的...
以上,啰啰嗦嗦。
2018.2.4 星期日 6:38am
《奇葩大会 第二季》观后感(五):如果我们无法重逢,这一次请让我抱紧你。
看这一季《奇葩大会》有种参观美术馆的感觉,戏精牡丹像油画,明快浓艳;方文山像水墨,清新百转;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刘拓的北大考古学博士,他像素描,没有色彩没有渲染,但简单的光和阴影却足以震撼人心。
这个90年的小伙子在台上讲述的,既是他2015年去伊拉克被政府军当成恐怖分子误抓进牢房的经历,也是在那个陌生国度20平米的幽暗空间里发生的,关于善意,信仰和友谊的故事。
01
“你转过来看一看,我们会帮助你的”
看到黑洞洞的走廊和铁栅栏后扒着的一双双手,刘拓整个人是蒙的,黑暗突然侵袭四周的一刹那,恐惧占据了刘拓的身体,他一点点向小窗投下光的方向挪动,根本不敢回头。直到一双手拍了拍他的肩,说:你转过来看一看,我们会帮助你的。
接下来刘拓的讲述让我整个震惊:那些人用做自我介绍的方式安慰惊魂未定的刘拓;50几度的高温里把空调下的位置让给刘拓,20平米的空间睡不下40几个人,他们轮番站着,却让刘拓能一直躺着;每到固定时间,他们就把牢里唯一的电视调到刘拓看得懂的频道。
我们总觉得别人对我好,起码得有个原因,然而人性之本善就在于,我对你好,没有原因。很难想象如此细致又巨大的善意,竟来自素昧平生甚至连国籍都不同的人,而且还发生在与罪恶暴力等字眼挂钩的囹圄之地。
即使幽暗逼仄的牢房,也留有一扇小窗投进人性的光芒,使穷山恶水孕育出善之花,让刘拓在遍地焦土苦难深重的国度依然能感受到善意的美好。
当然,也不全是美好。
02
“我把我所有能记得的古文一篇一篇的默写”
高温令人难以忍受,光刘拓待的那14天就热死了两个人,也有狱警拿铁链把关押人员打得皮开肉绽。刘拓身处其中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也在努力寻找不让自己崩溃的方法。
牢里停电了没有电视可看,时间变得异常难熬,刘拓就靠唱昆曲来宣泄情绪,不暴怒狂吼不歇斯底里,颇有中国文人的芝兰之气。
他还用狱警给的纸默写古文诗词,他说在那种环境下能看见中文对他是很大的慰藉。我们平常出国旅行看到中文都觉得甚是可爱踏实,汉字之于当时的刘拓,意义更无需多言。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Andy蒙冤入狱,是各种书籍和黑人朋友的帮扶给他重获自由的力量和勇气,奇葩大会的弹幕将刘拓评价为“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不过比起电影的自我救赎,我觉得刘拓更像是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文化信仰对他的救赎。
03
“他一身都是汗,站在阳光底下,闪闪发光”
刘拓的讲述中提到了很多人,牙医艾哈迈德,15岁的侯赛因,医生穆罕默德。其中有一个人和他们不一样,他叫奥马尔,是一个小偷。可能刘拓自己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小偷,竟和他结下了无比深厚的情义。
因为是小偷,牢里的人都不爱同奥马尔讲话,刘拓却跟奥马尔成了最好的朋友。
酷热的天气,奥马尔会塞给刘拓几小块冰;牢里没有枕头,奥马尔就伸出胳膊当刘拓的枕头;他们语言不通,但每当刘拓情绪低落,奥马尔总会为刘拓讲笑话做鬼脸逗他开心。
让我泪目的是他们相识不过十余天,奥马尔却对刘拓做了我认为只有深交挚友才能做到的事。
当奥马尔掏出一枚铁戒指套在刘拓手上,指指戒指,指指刘拓,再指指他,我想我们都懂他要说什么。
刘拓被释放的那天,狱警让奥马尔出来送他,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他就一身都是汗,站在阳光底下,闪闪发光。”
这些细节像一根根线条,描摹勾勒,把当时的情景清晰重现在我们眼前:此去经年我们无法再重逢,那就让我抱紧你,记住你身上的味道。
04
整个讲述刘拓神态平和,没有夸张肢体动作,语言不假修饰,却足以让许多人热泪盈眶。然而刘拓觉得他的经历不伟大也不奇幻,他甚至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羞愧,他说他不觉得自己是“特别人类”,但特别忠于面对生活带给他的一切,也忠于“真实”。
不他也真实的说了自己的想法:虽然非常相见到奥马尔,想带他来看看没有战乱的国家是什么样,但自己却没有任何方法能找到他。没有肉麻的语言也没什么情感升华,回荡在空气中的酸涩无奈,或许也是真实的魅力。
刘拓再也见不到奥马尔了,只有那枚铁戒指还在,还珍藏着回忆:曾经有那样一群人帮助他安慰他,听他唱昆曲写汉字,还有那样一个棕黑的笑脸,在炙热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奇葩大会 第二季》观后感(六):真的很佩服节目组导演组
本来奇葩说奇葩大会也看了好几年了,以为不会再有什么新鲜感,新花样,今年只是抱着看一眼就弃的心态去看。但是看到给出了本季奇葩大会新规则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诶好像不错哦,马上感受到节目组又一次推陈出新,诚意满满创意爆棚。
凭良心说,从制作角度来讲,真的是一个很用心很有诚意的节目啊,用心而且做的好。内容、编排、布景、后期都很棒都不断给人惊喜。光从他们的后期就可以看出来了。内容和编排本来就够有趣了,后期还给加了很多料,而且特别熨帖特别有创意。用的素材好像还都是原创的。。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很多观众也许都不太会当回事,不太注意到,但是这个节目组却做到极致,这帮人真是太棒了。作为一个参与过公交车小电视综艺节目后期制作的设计狗,亲眼见证过后期的剪辑和创意能让车祸现场的录制原片上得了台面。。而“奇葩”做到这样,这里面花的心思太多太优秀了。
相比某些非要我强行笑出来才能保证和朋友一起看的时候不尴尬的综艺节目。。幼稚不走心的剪辑,尴尬的编排,闹着玩一样的主持人,潦草偷懒的拍摄,瞎眼的灯光,掉线的音乐,丑爆毫无创意的特效blablabla一堆槽点。。又或者各方面都够用心了,但就是不好看
《奇葩大会 第二季》观后感(七):神奇人类在哪里
作为曾经内地综艺的标杆,奇葩说这几年不断尝试新的风格,新一季第一期更有种"说出你的故事"的错觉。
1 吴悠拿自己输不起的弱点出来自黑其实是很有启示的;刘拓的故事真实感人,实在是一个很好的电影剧本,且符合奥斯卡的套路。不知道有没有慧眼的导演去拍;还有就是方文山的创作故事,还是很少看到让大紧那么五体投地的人物。
2 博物馆见解口条不错;口技表演曲苑杂坛即视大写的服;拟音师的工作是不错我也想当;自恋和躁郁症患者谈笑风生。
4 脱口秀感觉比吐槽大会还厉害;00后月入10万真的可怕;二十二和冯唐给整个节目上了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奇葩说不是普通的综艺节目了。
5 大胃王的可爱;北京的哥和北京摇滚都是文化符号;“猥琐”清华读书人会是个很好的辩手;俞敏洪最后的分享又是日常上价值,确实如今的中国阶层固化严重,寒门再无贵子,留守儿童有一天会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
6 脑洞博士生有才;即兴表演者无感;表白惠若琪,可惜找了个配不上她的人;拍纪录片又带出生死的话题,有经历者的分析确实很打动人;最后是麻醉大夫乐队和舌尖导演
7 考研老师东北人的直男癌三观也是震惊了;驯宠师和野生摄影师一开始听着像胡说八道最后都走心了;妖男无感;体型平权理想主义但不现实。
《奇葩大会 第二季》观后感(八):牡丹:我为中年大妈正名
经过一年漫长的等待,终于在上周六迎来了《奇葩大会2》的播出。作为一个“奇葩系列”节目的忠实粉丝,给我带来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它改变了我曾经看待问题单一的角度,用更加辩证的方法待人处事,也让我乐于尊重并接受生活中不同的观念,而不是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全世界。在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眼含泪花,传递出了很多有用的观点,真正做到了“以颠覆之名传播正能量”。 熟悉的背景音乐传来,看到熟悉的演播室,和熟悉的主持人和老奇葩们,亲切感扑面而来。《奇葩大会》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玩法,不再是以输送选手为目的,而旨在寻找特别人类,分享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与观点。这使得这个综艺节目不只是停留在选秀与娱乐上,而更加倾向于一个脱口秀和分享大会,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与经历,通过这个平台,向你娓娓道来。 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使得人们像被不停鞭打的陀螺,仿佛永远也没有休息的时刻,而一旦空下来,大部分人会立刻感觉到无聊,而一旦你产生了无聊的感觉,多半会引发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奇葩大会2》正是希望借此在人们的闲暇之余,与无聊的人们一起抵抗无聊,让他们看一看,这个世界上除了正常人类,还有一类人,他们是“特别”人类。 《奇葩大会2》第一期出场的人物不多,有拍网络小视频的网红戏精牡丹,有中国街球第一人吴悠,还有一位经历非常特别在伊拉克蹲过监狱的刘拓,更有方文山来分享不为人知的创作秘密,让观众们欣喜的同时,也收获许多。从方文山的身上,也再次证明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大道理:努力与坚持,真的能改变人生。 这些人物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戏精牡丹。牡丹自我调侃说他是“在网络上拍短视频的十八线网红”,年仅23岁的他,以模仿中年大妈著称,收获无数粉丝,简直成为了“国民妈妈”。 眼下即将过年,很多人焦虑无法抢到票的同时,也在吐槽那些每年回去都会围着自己转的七大姑八大姨们。除了问工资多少的同时,没对象的会被问啥时候有对象,有对象的被问啥时候生孩子,有对象有孩子的又被问买了多大的房子,是否贷款,买了什么样的车,是宝马还是奥迪……这些看似关切的问题直勾勾地触碰到了都市人们的“隐私”。网络上有不少人甚至还创作出了和这些大妈们斗智斗勇的文章和攻略。俨然,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国民话题。 自小生活在姨妈堆里的戏精牡丹,熟知各种中年妇女们的套路和玩法,除了她们经常关心的年轻人的各种情况之外,他也看到了她们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出门玩的时候,大妈们一定会围着丝巾拿着折扇摆着各种各样“一本正经”的造型,看到各种雕像和建筑的时候,也必定会抱住,摆出各种好玩的造型。 对于大妈们的这些行为,一般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有些好笑,更不会谈论她们,但牡丹却专门模仿这些大妈们,并拍成小视频传到网上。牡丹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为她们正名发声,想让人们看到她们不一样的一面,同时也让人思考,大妈们这样做的缘由。 每个人都无法抗拒衰老,也无法阻止生命向前的脚步,这是自然规律,但我们的心是柔软的,谁都不想被社会和生活淘汰。这些大妈们是我们的父母辈,也会是今后的我们,当我们的皮肤变得粗糙,眉角长满皱纹,四肢不再利落的时候,为了不被子孙和年轻一代人忘记,或许也会做出这些举动,甚至更夸张也说不定。 摆各种姿势拍照,穿各种不符合年纪的衣服,她们只是想显得年轻一点,以抵抗强大的自然规律。问候我们的工资、情感生活、买车买房与否,或许并不是真的关心我们过得怎么样,但她们一定是想和我们聊天、说说话,走进我们的生活,也想我们参与进她们的世界。大妈们的这种心态其实很好理解,好比工作后的你,见到了一些中学生、高中生,也回忆起了当年的青葱时光,想和他们说说话,他们却觉得你很奇怪,匆匆躲开一样,那种滋味是不是很不好受? 大妈们关注我们年轻人的方式可能有点唐突,但我们一定要尊重她们,那不仅仅是礼貌问题,也是尊重我们自己和我们变老之后的样子。 牡丹的作品充满乐趣,也给不少人带来了欢乐,但更多的是欢乐之外的东西。看他的视频,会让被生活和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我们笑出声音,也会在深夜时想起远方的妈妈,然后多打几次电话多聊几次视频。 奇葩那么多,网络红人也那么多,但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人喜欢他,他为了目标做了多少努力,也不在于他是否赚了多少钱,那都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他除了为自己之外,还为其他人和社会做了多少贡献。牡丹年纪不大,做的贡献却不小。 我相信,牡丹在奇葩大会的舞台上不管走得多远,他依旧会保持初衷。不知道下周六晚还有哪些特别不一样的人出现,《奇葩大会》第二季这波搜集特别人类的能力可以说十分佩服了,最后祝好。 以上!
《奇葩大会 第二季》观后感(九):走红的一百种奇葩方式(第二期更)
奇葩大会这一季秘制尴尬。
从戏精牡丹开始,演绎了小视频里看了无数遍的模仿,然后告诉大家不要嘲笑中年妇女,投个票就下场了。
米未今年是不是在短视频做多了,开始在长网综上开始玩 密集包袱+心灵鸡汤的套路。但综艺之所以有一个小时的体量,是因为或松散或严密它有一个自己的逻辑线在里面。
这一季放弃了给奇葩说选人这个逻辑目的,表面上更加不受限,实际上做的没主线了。
像这样的节目形式,和把每个选手剪成一个小视频的,微型“开讲了”到底有啥区别???
第一个人告诉大家不要嘲笑中年妇女。
第二个人告诉大家坦然面对输赢。
第三个 看不下去了…
这个节目从奇葩说开始,吸引人的一直都是表达的艺术,自由的可贵。现在变成了走红的艺术,成功的可贵。真的感觉挺可惜的。
#奇葩大会#
@奇葩大会
………………第二期更新
#奇葩大会#
这都是什么玩意儿?
博物馆讲解员这么有意思的身份,
到底谁要听你滔滔不绝说人类体毛啊!!!
转台!!!
谁要听你加勒比海上的白日梦。
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讲解员。
这个梦想有意义么?正常人不应该是,你要好好读书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么。
@奇葩大会
《奇葩大会 第二季》观后感(十):比武论剑
作为一个奇葩说的死忠粉,每一次见的时候,就有很多惊喜,至少在芸芸鸡汤里,收获了些许的碎片,来支撑我这种空中楼阁式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人。
第一个开场的牡丹戏精,因为之前基友非常喜欢他,我也跟着看了几个,我们是西北地区的人,他那个发音,完全戳中了笑点,可是因为之前看视频,仅仅就是笑,今天看他讲他对阿姨的看法,就被扭转了,完全就是啊,妈妈的年代,奶奶的生活,本来很单一,不管是抱石头还是披纱巾,都是当时物质生活匮乏与她们对美的认识导致的,有什么可鄙夷的,我们之后还不是买零食刷剧换老公?就像蔡康永说的,他不是一直疯,他有静,有停顿,这些停下来的思考,让他的带出来的笑,挡开了些许鄙夷,更多的大概是宠溺式的开心。
接下来那个小孩,32岁的吴悠,不知道为啥,他说鳌拜这个点,莫名萌,就直勾勾的傲娇真的惹人爱,如果你在乎输赢,那输给你好了。
然后刘拓,看哭了,大概仅仅比我大一岁,北大考古博士研究生,就让我很膜拜了,讲故事时的朴实,人和人抛弃职业学历的友谊,大概这场友谊最让听者动容的是,那是一段很难得的友情。我们本来活在世界上,物质和人往高处走的思维,让我们常常带着经验主义和有色眼镜去分析,可是,在一个文明社会,这个无疑是很棒棒的,可是抛却了文明,战乱国家,战乱地区的监狱里,大家仍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这无疑是精英的骄傲,可是丢开自己的骄傲,发自内心接受那种狭窄世界百分之百的真心,真的可爱,比傲娇海可爱,完全无剑状态。刘拓讲的时候,俨然有种心中悲伤却宽阔的感觉,要是没有特别深的文化,很难表达的这么悲伤又这么美,过电影一样。
之后好像就是方文山,方文山最近是不是要全面复出了,在圆桌派被他深深圈粉,能感受到方文山心中有一股武侠情怀,他在奇葩大会这个表述我没有特别被戳,就圆桌派哪一集,我就是全面被戳,他讲人要构建联系,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怎样能构建人物感情,要产生共鸣,怎样共鸣,有你,有我,说的真的美。今天才知道原来他是爱电影,怪不得,完全已经架构了场景,歌词就是里面时间地点人物,都有了。
赵又廷结尾说,他们三个分别是行走的图书馆,行走的鸡汤,行走的凡士林,他是行走的平凡人,就会觉得说,虽然这个大会,是看热闹,看道理,可是,我们平凡人,依然是在观看这一场比武论剑里,看各种招式,修炼自己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