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物滋养》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万物滋养》影评10篇

2018-03-23 20: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物滋养》影评10篇

  《万物滋养》是一部由张钊维 / 张万龙 / 李静思 / 李焱天 / 马婉婷 / 李筱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滋养》影评(一):《万物滋养》第二集:海岸边的流浪导演手记(文:李静思)

第二集 海岸边的流浪

  消失的拍摄对象 - 拍摄的潜水者钟玉业,每天独自深潜,随行的潜水教练说钟下水到底的速度是深水教练都来不了的,非常快,一般人根本受不了那种压力。钟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不只是生活在陆地上啦,人类种类中也应该有很多细分的种类嘛,钟玉业在我看来好像就是一个“两栖类人类”。看着他一次次带好面具一跃入水,摄影机在身旁他也没有什么不同,低垂着眼很认真地做着自己工作,多数的时间沉默,但当他入水后,样子则大为不同,伴随着海洋中的景观,产生了一种张扬自如魅力。他一下去,我便无能为力了,就在他的船上躺着,船边的水面上漂浮着白色层层叠叠的氧气管,制造氧气机器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很吵,我耳边好像已经幻听出了他水下的呼吸声,太阳直直烤着海中央的这条小船,‘这个人和这一切都好自然’ 我被晒得迷迷糊糊地想。

  大家好,我是《万物滋养》海洋篇摄影师冯格南。拍摄海参的水下生态环境是《万物滋养》海洋篇拍摄中遇到的最大困境,因为正片故事的拍摄时间与出参季相隔两季——秋冬交替水温骤降,海参夏蛰冬出,接近冰点的海水已是人类潜水的极限,在此之前我从未下潜过如此寒冷的水域。 就在临近导演要求的交付时间前,青岛迎来了入冬以来最风和日丽的一天,一大早就接到了海岸线了解潮汛的刘哥电话弟弟,今天水肯定好,赶紧来吧”。记得那天外套都没穿,穿着潜服带着机器就到了海边,那是一个风平浪静啊,刘哥说,涨潮前赶紧拍还有3小时。 潜入水底,嗯,坏消息是,比几天前的蓬莱冷体温感觉大约3摄氏度。好消息是,海参有的是。大的小的胖的瘦的,什么素材都拍到了唯独没有拍到海参排脏的镜头。一瓶气耗完,上岸换瓶气继续下水,大约300米的海参生长区域来回搜索了4圈,依然不见踪影。看来需要下潜的更深一些,下潜至最深贴近沙石底,在一个礁石缝隙的夹层里发现了一只和海胆正在斗争的海参宝宝,脏器已经排出,周围不嫌事儿大的小鱼正在分享海参排出的美味,拍完素材把受伤的海参宝宝找个僻静的礁石安置好,新年后它便能生长出新的内脏。 整个拍摄过程在3摄氏度的水温中持续了3个小时, 这就是正片里那段关于海参的镜头拍摄。从那往后,这段经历让我在朋友圈里吹牛了好长时间,接近冰点的水温持续拍摄3小时,当然也有很多人说我是个傻子,但是拍纪录片有时就是要和时间一起,傻傻的等,去呈现那些万物精彩

  《万物滋养》影评(二):《万物滋养》第六集:高原上的温存导演手记(文:李尚)

第六集 高原上的温存

  大家好,我是高原上的温存这一期的导演李尚。

  此刻我正在家看着电脑屏幕,待产,还有一个多月我的二胎宝宝就要出生了,这也就意味着,在过去的半年里,我是挺着肚子挺进的青藏高原,两个月时去调研,三个月挖虫草,四个月上珠峰,五个月到七个月在机房没日没夜片子

  而大宝,则在过去的半年里一直交给姥姥姥爷照顾。因为我们的摄影师是孩子爸爸

  2017年我们记住了葛优瘫,却鲜少有人记得他在1998年的电影《不见不散》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葛优:“这是喜马拉雅山脉,这是中国的青藏高原,这是尼泊尔,山脉的南坡缓缓的伸向印度洋,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尼泊尔王国气候湿润四季如春,而山脉的北麓陡降,终年积雪,再加上深陷大陆的中部,远离太平洋,所以自然气候十分的恶劣。 徐帆:你这又扯哪去了? 葛优:“如果我们把喜马拉雅山炸开同共一道五十公里的口子,世界屋脊还留着,把印度洋的暖风引到我们这里来,试想一想,那我们美丽青藏高原从此摘掉落后帽子不算,还得变出多少个鱼米之乡!”

  只可惜,你们后来看到的发行版DVD中这段已经被删掉了,原因是这段话并非编剧脑洞大开,而是确有其人打算这么做,他在一次饭局上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冯小刚,后被冯拍进了电影里。而这个人后来因为诈骗罪被判入狱,2017年减刑释放,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民企业启蒙者的牟其中。

  喜马拉雅山究竟能不能被炸开暂且不说,如果这个豁口真的出现了,是否真的会有鱼米之乡呢?作为支撑华夏文明的水塔本身成了鱼米之乡,长江黄河是否就不复存在了呢?

  感谢高原的付出,冰冻了自己,灌溉了我们。如果没有高原,就不会有湖泊,田野,甚至森林

  高原是个高度概念,2000米海拔之上的山地聚集的地方就叫做高原。它包含了除了海洋之外的前面几集所有的生态系统,森林,湖泊,旱地,田野,随着高度的变化这些地貌一一展开。想在一集片子里呈现这么多的生态环境非常艰难,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高原的生存非常艰难,无论对于人,还是动物,还是植物来说,饱、暖是生命中重要的两件事情。所以他们耍不出什么花样,而是诚诚恳恳地活着,热热切切地盼望着,大大方地面对生与死。

  没有特别花哨的料理手法,没有特殊的加工程序,也没有需要特别留意储存的方法,一切都是怎么从大自然来,就怎么使用,只是不要用太多,因为生长不易。万物之间的滋养是以一种非常原始与克制的方式进行的。

  当我们逐渐了解到这个真谛后,反而不敢往下拍了。我们怕,过多的关注会消耗这里的资源,怕高原脆弱的生态链条被破坏掉。

  但愿不会真的是这样。

  当你看到这一期片子,就意味着《万物滋养》的六集全部播完了,没看过瘾?只能等下一季喽!

  《万物滋养》影评(三):《万物滋养》第三集:旱地上的斗争导演手记(文:李筱芫)

第三集 旱地上的斗争

  大家好,我是《旱地上的斗争》一集的导演李筱芫。

  看了B站全部弹幕,大家都好友善,受宠若惊!在此补充一下片中没有收录的知识点。

  1. 第一个故事里的童话森林,真的是王天昌爷爷一家用了19年时间,一棵棵种出来的。是沙进人退之后,他们坚持一手建起来的世界。老爷子的故事讲两天两夜也讲不完,有能说的有不能说的。

  爷爷今年快80了,每天坚持种树、守林,他清楚的记得每一棵灌木、乔木的年龄,它们身高与三围的增长带给他很大的快乐。外面来偷苗木偷种子(未成熟的并不能成活)卖钱骗钱的人几乎每天都有,爷爷一直走来走去很辛苦,走路比我们快多了。因为不能开车,会轧了草木,只能靠走,我们总感觉拖了后腿,好在我们的航拍无人机算是派上了点打击坏人的用场。别人给爷爷起的外号都是勺子瓜子傻子疯子这一类的,但是现在,这个建在明代长城遗址旁的村庄田地内外一片祥和

  粉红色的是缺水的棉蓬,忧伤又充满希望~要是没有树木也不会有草类在风中落脚的可能。拍摄的最后一天,下了一场几年不遇的大雨,老爷子一直在自己念叨着“好雨啊,好雨。”总之,粉红色回忆,非常魔幻,如同昨晚的月亮

  2. 羊的头帘是门学问,我也不懂!tony老师可以研究一下。

  如果不是因为山上有蛇和野生石羊,牧羊人是不需要每天跟着羊跑的,羊吃饱喝足天黑自己会回家。蛇和石羊会使羊群受惊跑散,不小心掉进坑里出不来,就需要人解救。有时小羊羔也会吃美了晒个太阳午后打个盹,最后活生生被老鹰叼走。草的生长期是s型曲线的,过度放牧一刀切禁牧这个话题这里就不讨论了。嘘。不过爱吃羊肉朋友们注意了,最好的羊肉往往来自非常干旱的半荒漠化地区,还有盐碱地出好羊也是一大肉食者口诀。

  分享一个幕后花絮,在播出前的最后一刻,我们把西北人大口吃肉,一些男女老少吃的最香的片段删了。烤羊腿羊肉串什么的,很香。心疼,心疼羊,也心疼美食

  3. 托黑豹保温杯的福,枸杞在片子拍摄时已成了网红。虽然从事枸杞种植业的当地人不知道这事,不过只有他们才品过真正的枸杞。枸杞不像葡萄干,脱水以后的枸杞基本都是籽,所以嚼起来很苦涩。并且腊质层会被破坏,随着脱水流失掉一部分营养。但是鲜枸杞,皮薄馅足内容饱满,在嘴里是很实在的爆浆感。枸杞鲜果绝对能纳入吃货清单,有机会一定要体验一把。据说有人在研究保鲜运输技术期待

  关于枸杞子的读音:三个三声字相连,则需要三声变调成二声,连读二三三或者三二三。

  枸杞嫩芽炒制的茶叶没有咖啡因,安神助眠。至于做菜,在银川,枸杞叶菜包子现在很火,还有两广著名的枸杞猪肝汤等等。

  低苦艾的歌是经典的《兰州,兰州》。其实我们还拍了乐队菜市场,做大保健~其实是做艾灸,然后刘堃给三哥调中草药敷面膜等等,挺逗的,可惜没有篇幅放进来了。

  4. 籽瓜非常好吃。瓜瓤可能也只有在西北大家才能吃到,尤其是以前主要还是打籽用。打籽过去没有机器,一个个淘起来比较麻烦。菜市场里是打着“收籽——免费吃瓜”的招牌,逐渐打开瓜瓤市场的。可能现在人的口味高级了吧,籽瓜的清香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因为甜度不高,也不像西瓜(寒瓜)性寒,籽瓜可以放开了吃。我们全组都练就了拍摄间隙见缝插针的徒手吃瓜技能

  下面是手抓瓜肉三部曲:1.用指甲在瓜皮上摁出个口子,再铁砂掌拍击侧面。2. 打开以后,瓜肉会集中在一侧,另外半瓣则是天然的洗手盆。所以在瓜地吃瓜讲究先洗手再吃瓜。当然用工具的话,也可以尝试《天边一朵云》保龄球开瓜法。3.手抓瓜肉。冬天化开冻瓜喝水也很爽。有时候开瓜也像赌石,不是每个瓜都合口味,有的绵有的寡淡,好瓜一块分享。

  5. 更正:1. 餐厅主人姓名应为杜金霞。2. 华夏文明,亘古通今,故中国不能加古字。实在抱歉

  最后,在旱地拍摄经常很感动,变得很在意那些崛地而起的小草,东倒西歪的植物,或者是天天盯着蚂蚁竞走,想拍到一些趣事……但凡有点生命迹象感动。“都活着那。”这是路过一片我以为已经全部枯死的梭梭林时司机师傅跟我们说的话。

  《万物滋养》影评(四):《万物滋养》总导演手记(文:张钊维)

  总导演张钊维,曾执导过《冲天》、《传家本事第二季》等优秀纪录片,都获得不俗的成绩。作为出生在台南的第七代泉州移民,幼时的餐桌生活给予了他创作《万物滋养》的灵感

第一集 森林间的心机

  小时候,我瘦弱多病,母亲经常忙着帮我滋补身体。有一阵子是当归猪肝汤,有一阵子是麻油炒腰花,还有一阵子,是枸杞炖猪脑。为什么会要用这些来进补?母亲也说不出具体科学道理民间传说,吃肝补肝吃心补心,吃什么补什么,大约也就是这样吧。

  尽管我的家乡小吃美食而闻名,并且母亲的厨艺也精湛,但是于今想起来,更多的是对那食材物种印象,而不是口味以及滋补的效果。比方说,每个月总有那么一两天,就会有一个戴着花布斗笠、乡下来的农妇上门来,她揣着竹编篓子,里头装着一个锡罐,一打开,两三条跳跳鱼(闽南语又称花跳,亦即,弹涂鱼)瞪着珠亮的双眼看着好奇围观的我。接着她会施展三寸不烂之舌,要我母亲买下这早上才捕获的滋补圣品。

  这鱼儿是从哪里来的?我一无所知。在那个年代,台湾处于戒严时期,一般老百姓是很难接近海边的,即便我成长于一个靠海的小城市

  但从土里长出来的食材,我倒是不陌生。母亲喜欢种植花草蔬菜,还有养鸡,这是她晚年最大的休闲娱乐。我偶尔回家,会帮母亲撒种、浇水、喂鸡,把鸡赶进笼子,陪着她寻找母鸡下蛋的秘密场所等等。不管如何,在我们家餐桌上的食物,跟它们的原产环境之间,相距并不太远。

  而今天,农妇上门兜售跳跳鱼的这种事,已经一去不复还了。且先不说原产环境经历多少变化,或者破坏,当食品冷冻、长程运输、超市乃至送货上门的通路遍及大城小镇,现在的孩子恐怕是只知道食物的样子,而不晓得食材的样子,更别说是物种的样子。他们真的会是,只吃过猪肉,没看过猪走路。

  或许他们会说,我就只管吃好吃的猪肉就好,何必知道猪走路什么样子?这似乎言之成理。

  但,这反映的是人与生态环境的割裂。

  在冷冻包装与送货上门盛行的今日,在料理达人与美食节目盛行的今日,如果我们只晓得用各种烹调手段来制造美味,而不去学习如何辨明食材的好坏,我们就不会对物种所生长的环境有所关注。小时候,母亲经常带着我上菜市场,让我学会怎么从鱼眼来辨别鱼的新鲜与否,而今天的孩子们,能晓得什么叫做死鱼眼睛吗?如果不能辨明什么是死鱼眼睛,我们又如何能够对河流湖海生态的变化有所感知?仅靠科学专家的调研与媒体报道吗?

  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今天我们关注料理能否让我们健康活泼,那么,追本溯源,我们本就该关注那些作为食材的物种本身是否健康活泼,以及,去关注物种所生长的环境是否健康活泼,而不能只是自视为食物链顶端的享用者,把到手食材加油添醋放进嘴巴就得了。

  从这里,就构成了“万物滋养”的基本思路,亦即,在“万物相互滋养”的认识底下,重新链接餐桌上的料理以及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去描绘两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万物滋养”不是单纯的美食节目,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类节目。美食节目以人类的口腹之欲与饮食文化为主体,会让观众口水直流,而自然类节目则反之,人类成为状似冷静的旁观者,看着野地里头物种的生死流变,从而获得所谓的科普知识。

  “万物滋养”既不是以人类为唯一主角,也不是在描绘一个假装没有人类的自然环境,而是视人类为生态中的一份子,去梳理从物种到食材到料理,这一路的风景。

  我们希望带给观众一个最基本的体会:在以食材滋养身心的同时,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而这体会,不仅仅是落在对于农民、渔夫、猎人、牧民等等人类辛勤劳动的感叹,更是落在对于生养这些物种之自然环境的认知与领悟。我们或需知晓,当我们吃食的时刻,不仅仅是跟锅碗瓢盆、五星名厨、餐桌礼仪产生关系,也是在跟一个更大的环境生态产生关系。这大环境,古人称之为天地。

  从这样的体悟出发,才能给我们一个机会去重探滋养的根本目的。佛教寺院的食堂叫做五观堂,标举了出家人对用膳与滋养的五条观念认知。其中第一条“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以及第五条“为成道业,故受此食”,很可以用来说明,人类吃食与滋补的根本目的与态度是什么?

  该要追求的道业是什么?一方面是为了有健康活泼的身心灵去追求更好的生命体验,而非仅仅是生存享乐,另方面则是为了追求可持续的整体生态,而非仅仅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利益,为了达成这两个根本目的,因此我们须要藉助食材来滋补自身,得以持续劳动、思考、创作与哺育;同时在态度上,我们取用有节,并且在烹调时不辜负食材本身的营养与口味。

  能够认知到吃食与滋补的根本目的,才能真正达致身心灵的平衡健康。

  说了这么多,感觉似乎吃食与滋补这件事变得严肃起来了,还下得了筷子吗?但“万物滋养”其实是采用或轻松幽默、或平易温馨的手法,来表达生态、物种与人的关系。比方说,跟人类斗智斗勇的蜜蜂与松鼠,头大大长得像跳跳鱼的捕鱼阿伯,嫌弃海洋但又悠游其中的珍珠贝采集高手,到了秋天就脚痒的螃蟹跟心机重重的鳜鱼,还有跟在攀岩高手的羊群后面气喘吁吁翻山越岭的牧羊人。。。。在田野间,我们不只关注可耕地里头的食材,我们也注意到野地里的食材;在高原上,我们不只看到人类聚居处的物种,也看到高海拔地带孤独绽放的滋补圣品。对于这些与人类共生的物种,我们用拟人化的语态,来让物种表达他们的心思,用各种摄影的工具与角度,来接近它们在环境中健康活泼的本来面目,我们让人类角色在这当中显得不那么高大伟岸,而是懂得彼此互相依存、悉心相待,甚至互相吐槽。

  “万物滋养”第一季,在短短半年之中,从启动到制作完成,各集团队深入中国的六种地理环境,实属不易。过程中,某集导演因风寒而染微恙,它集导演就会提供所在拍摄地的滋补要方;导演们亲历当地生态的智慧,也奋力从过去习惯性地以人为核心的视角脱身而出,转进到更开阔、也更深邃的天地之间,再回头来看待日常餐桌上常见的食材。而跨刀担任主题配乐的知名音乐人钟兴民老师,在看到摄制团队发来的片段画面时,心中音符旋律就不断涌现。盖因,我们心底都有着对天地之间,万物互养、生态共生的一份敬意与感恩。

  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构想,来不及在这一季当中实现。到下一季,当要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与探索。

  End。

  《万物滋养》影评(五):《万物滋养》第五集:江湖里的追逐导演手记(文:李焱天)

第五集 江湖里的追逐

  大家好,我是《江湖里的追逐》一集的导演李焱天,下面跟大家分享些您不知道的拍摄幕后

  片中的鳜鱼可不是圈养的鳜鱼哦,为了拍好鳜鱼的小眼神,特意找渔民在太湖里捕捞的小鳜鱼,像伺候奶奶一样,小心翼翼的拿回摄影棚,考虑到它的生理,心理,脾气和性格等等,专人专门照顾它三个月才拍出这勾人的小眼神,当然,拍摄鳜鱼的环境,也不止这一处,脑洞大开的你们,发挥想象力吧。现在,鳜鱼正在我北京工作室的缸里游呢

  螃蟹可不像鳜鱼看起来那么温柔,这急切行走的将军经常舞动大钳子要跟摄像机决斗,很多镜头都是把螃蟹转晕了,它才会好好的配合拍摄,为了奖赏我们这位出色的“演员”,拍摄完毕后没有让它下锅,而是在太湖放生了。船上的我们,整天的在水上漂,让太湖给漂晕了,,,,,,

  莲,大家都很熟悉了,不多说,不过这次拍摄多亏了那里的风,荷叶才会迎风飘舞,美极了。当然,也有不感谢风的时候,比如船翻了大家都在水里泡着的时候。

  白鹭,航拍器经常被它们好奇的举动中断了拍摄,为了这些精灵,我们给扇叶加装了防护装置。航拍器反复飞行,后来白鹭也把航拍器当成了飞翔的同类,在芦苇里捕鱼的白鹭,实际上就是航拍器距离它一米左右拍摄的,它不但对航拍器不在意,还经常驱逐这个“入侵者”。白鹭捕食那镜头,绝对是老天给的机会,感谢红彤彤的天。

  拍过一对蜻蜓,交配完,母蜻蜓就把公蜻蜓拖入了水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啊(因为片长关系,这一段没有用上)大家可以想象

  剩下的四角红菱啊,鸡头米,茭白还有很多好玩的故事,大家看片子吧。对了,还有一个暖心的消息,菱角上的那个螺蛳,在我工作室的缸里,生了一堆小螺蛳,有领养的没?

  《万物滋养》影评(六):《万物滋养》第一集:森林间的心机花絮(文:张万龙)

第一集 森林间的心机

  大家好,我是《森林间的心机》一集的导演张万龙。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些幕后花絮。 1、牛确实是在舔屁屁,(跟我家猫似的)。当时我们徒步往原始森林中走,去拍古茶树,在那个满眼绿的世界中,突然出现一群黄油油的牛,我们眼前一亮,就拿起机器拍。但牛这个动作让我们始料未及,目瞪口呆(可能因为它没有手,只能靠舌头)。后来问了跟我们的向导,得知当地村民喜欢把牛放到林子里,然后就不管了,纯放养,到了晚上再听铃铛声找牛。据说这里有黑熊,已经有好多家养的牛被熊吃了。 2、蜜蜂口酿酒,因为花蜜人吃起来不好吃,必须经过蜜蜂口水中的酶作用才能酿好,其实这就是个发酵的过程,发酵后蜂蜜中都是单糖。另外,人的口水也有消炎作用,就跟猫舔自己的伤口一样。 3、松鼠没什么好说的,天下最阔耐! 4、你们不要只心疼松鼠人参好不好(是不是被我们中二的视角带跑偏了),其实万物最终都要尘归尘土归土,人也一样,也会被真菌细菌分解,回到大自然的循环当中…… 说得更文艺一些,很久之后,我们可能是花、是云、是星星…… 5、我们苦中作乐,更新了东北F4的名单:东北大魔王、西伯利亚花栗鼠、中华小蜜蜂、千年野山参。 6、鸡真的是黄金配角,其实我们也拍了蘑菇炖鸡,只是没时间放了 ……我们还拍了山鸡的故事,剧情是一只孤傲的雄性茶山鸡站在茶树顶儿,茶园里突然来了一只老母鸡,茶山鸡准备勾引母鸡的时候,母鸡的身底下钻出了一群小鸡仔儿。在小公鸡失落难当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悄悄来到了它的身边,在一场追逐之后,小公鸡眼前一黑……

  《万物滋养》影评(七):《万物滋养》第四集:田野中的冒险(文:马婉婷)

第四集 田野中的冒险

  大家好,我是《田野中的冒险》这一集的导演马婉婷

  看了弹幕,想到一些有趣的故事,想和大家分享

  《田野》这一集的配音没有换,但确实花了些功夫,和配音老师试了很多种感觉,书生气的不对、磅礴大气的不对、年纪轻不对过于老成也不对,最后我们定义田野的声音应该是个睿智的糙汉子J,如果殷超大大看到大家说“好攻、好苏”应该会很高兴的吧,你们说dei不dei?

  小团山结尾处,孩子们在树上摘的红色毛乎乎的果子是构树的果实,相传是道教仙果,晋代葛洪《抱朴子》中有过记载。小团山的院子里有一颗特别大的构树,孩子们路过的时候经常摘下来吃,搞得下面的果子被摘没了,我只能爬到房顶上去摘,很好吃、非常甜,不过吃的时候要注意有没有小虫子躲在果肉间。

  猫薄荷不是薄荷,是荆芥属,但因为长得像薄荷、大部分的猫咪又很喜欢,就被叫猫薄荷。听延铎说,大约只有50%的猫对猫薄荷感兴趣,可惜我家喵就是剩下的那50%,不然也很想看到它为猫薄荷销魂的样子LOL

  拍鸭子真的是技术活,尤其是成年的鸭子们。想拍个特写,打算从水塘里抓来几只,每天早上刚一靠近,它们就跑的飞快,“水上漂”这功夫,在鸭子身上可见到了。等我们一走远,鸭子们就疯狂的大叫,开启对我们的群嘲…就这样和它们僵持三四天

  金银花都是在傍晚开放的,为了拍到这一刻,每天都要从王琳琳姥姥家的花田里,摘下来几枝状态不同的试验拍摄,摄制组的房间都快成了栽培室,金银花开会时很香,大家的房间也是夜夜飘香:) 第一次试验成功是偶然,我在整理素材时,机器架在一旁也没太关注,忙动忙西一个小时,一转头花开了,拍摄出的效果很惊艳,但可惜是在试验也没有调整构图,素材不能用到片子里…后来也等过三个小时,五个小时,甚至到后半夜…慢慢摸出了规律,总算是拍到了两三组成功的开花延时。

  看到有弹幕说不给姥姥吃饭,这个有点冤枉…去拍摄时候正好赶上农忙,农户家都是清晨出去晚上回来,吃饭也是大家换着班来,有时候一忙起来连饭也顾不上,很辛苦的。

  《田野》中,可爱的小家伙特别多,尤其拍摄集中在夏秋,正是大家活跃的时候。在组里,为了让各位拍摄对象感受到充分的尊重,我们都亲切的称呼各位老师。我们这就有鸭老师,毛老师(毛毛虫),蚯老师,蜗老师,蛙老师,蜻老师……

  其实还有很多好玩的故事,像是摄影师的非酋命一航拍就炸机T_T,小闻家的“女汉子”小萝莉,亳州让人惊叹的药材市场,马齿苋的各种神奇吃法,嗯,大家看片子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