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女教师》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女教师》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22-03-21 15:3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女教师》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女教师》是一部由扬·霍布雷克执导,苏珊娜·莫拉利 / 苏珊娜·科内希纳 / 琼戈尔·考绍伊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教师》影评(一):拼爹时代,你孩子的“起跑线”还好吗?

  明天就是9月1号。又到了学生开学报道、家长与宝贝们“斗智斗勇”,每天接送上下学、监督检查学习作业,开启“超人”模式的时候了。

  你以为“小祖宗”不在家,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吗?你以为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放宽心了吗?以下这部电影真是如一盆冷水,给家长兜头浇个透心凉。唔~也算是给秋日的暑气降降温。

  这部捷克斯洛伐克的新电影,片名叫做《女教师》。

  《女教师》影评(二):不该这么当教师

  看完心里有点乱,小时起就一直听着各种赞美老师的话语,蜡烛呀春蚕呀什么的,还有一个节日专门为教师而设置,很多所谓的青春片里把老师黑化了不少,但那些都是为了衬托年轻的学生们,对这些电影里的老师并没有什么恶感,前些时候发生了三色幼儿园的事,大家也都只能骂一骂,没有健全的法律以后类似的事禁止不了,看到本片的片名时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一部歌颂老师的电影,看了前半截还以为会是先抑后扬片尾反转,看完了才知道这是在揭露教师行业内部的败类,像医生这种没有节日的行业被影视剧揭露了无数次了,中日电视剧都没少干,专门揭露教师的还真是第一次看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去念师范的人都是怀着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心态去的,什么人类灵魂攻城狮之类的念头也许极少数人会有,但是太少没必要去考究到底有几个,付出劳动获取酬劳是一个教师理所应当的事,也不可耻,老百姓所极度痛恨和厌恶的是一次次突破下限的索取,主要的问题在于制度和社会贫富不均,教师们总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片子中的家长们能反抗成功,而现实中天朝的老百姓连反抗都不敢,根本就不是个人行为个别现象,是整体的沦陷,赶走一个再来一个也是差不多的。有些事情连普通人都不应该做的,当老师的也别做就行了,也不指望各位老师多崇高。

  《女教师》影评(三):特色生存法则

  苏联时代的历史回顾剧,所有社会主义制度下以权谋私的特色生存法则。我有个朋友在80年代巴结了一个外科医生,逢年过节送礼从未间断。她最好的朋友之一,三十年前是卖肉的。这些都是小人物为自己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所以剧中达玛丽教师并不会觉得自己不对,她理所应当且游刃有余。现在我们的制度被分割成内和外,体制内那块这些东西依然存在,早已根深蒂固形成一种灰色文化。不参与游戏者,寸步难行。所以特别能理解电影里,大家签名联署的尴尬场面。包括维护者,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极其自然的事情,反抗注定没有好下场。

  现在的中国多个体制外的社会人脉,从单纯的巴结到更多寻求一种互惠关系网。其实也是人人猜忌相互利用,这感觉糟糕极了。所以我觉得十分悲哀,当人类不再单纯快乐,就是一种人文的颓丧。

  《女教师》影评(四):感谢老师不毁之恩!将来的孩子能顺利、正常的离开学校都是奇迹

  老师是园丁,学子是花朵......对不起,这个三观再正常不过的格言已经过时了,遭到嘲笑了,被遗忘了,仅仅封存在上了好几层灰的,不再印刷的教科书。

  曾经有篇很火的文章说,老师稍微一个动作,几句话语,就可能让心理没有成熟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阴影,影响其整个未来的人生走势。

  这,真的一点没有夸张。

  在学校这个高度浓缩的初级社会中,我们总能看到外部成熟社会施加的影响。

  教师,学生,父母,和无处不在权力(不是权利),构成了一个复杂罗生门,颇为让人胆战心惊的人生修罗场。

  在学校是需要拍马屁的,无论父母在社会上身份如何,来到学校可能被一个年纪轻轻的教师教育得狗血淋头。

  在学校是需要“无偿奉献”的,无论你的孩子如何聪慧有加,成绩的结果是父母是否有伪装的很好的“进贡”。

  你以为父母有着“冲我来,放开我的孩子”的决心就可以相安无事了吗?

  太天真了。你的孩子,下一代,可能在潜移默化,在学校这个大染缸中,变为下一个你,具有和你一样的思维,处事模式。

  有洁身自好的家长,可能还会首先被孩子改变。家长和学生的身份立刻变换,强迫你改变当前对待社会的方式,让你再次“入学”,接受权力的规训,老师的教导。

  夸张了?耸人听闻了?

  来,我们先看下发生在1983年的,一个东欧国家学校的故事。

  《女教师 Ucitelka》,就赤裸裸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老师利用自己的权力,利用学生,控制家长的恐怖故事。

  台译片名为《老师有问题》。那我们来看看,老师到底有什么问题。

  女老师达玛莉,作为班主任,来到教室和学生见面的第一件事情除了问询每位学生的名字,

  令外就是把学生父母的职业记录在案。

  然后,通过控制学生的成绩,偷偷泄露答案,考题,让家长自愿提供各种帮助,来换得孩子成绩数据上的提升。

  影片《女教师 Ucitelka》采用明显的交叉叙事,以家长的闪回倒叙,让现在和过去发生碰撞,让我们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影片一开始,学生的家长在校长的号召下,来到学校,并以学生在教室的座位就坐。

  这个家长会是为了弹劾班主任达玛莉。

  整个事情的起因是班上的一位女士有了自杀的念头,并且因此住进了医院。

  几位家长开始叙述自己孩子在达玛莉到来后发生的种种可怕经历。

  影片就此,在家长会的现在时和孩子们与老师的过去时中交叉进行。

  达玛莉的教学体系下,家长根据自己的职业,需要向其提供无偿的帮助。

  菜市场的免费给其送来食物、维修工免费给她维修家电、美容院的免费给她理发、家庭主妇免费给她烤蛋糕......

  以此,达玛莉会给这些提供了“帮助”的家长的孩子泄露考题,以此提高其成绩,并且在学校多多照顾。

  但有些家长并不愿意提供这些作为的帮助。

  影片集中于三位学生做了重点处理。

  爱跳舞的孩子,因为父亲不愿意给达玛莉走势蛋糕去国外,而导致其成绩倒数第一。

  喜欢摔跤的孩子,虽然敢在教室冲撞达玛莉,当为了保护另外的同伴,不得不放弃了摔跤练习。

  由单亲父亲照顾的孩子,眼看父亲事事受到达玛莉要挟,痛斥其为恶毒的母牛。

  众多学生为了获得学分,不得不在下课后主动去达玛莉家中打扫卫生,有的家长还到学校去打扫教室。

  达玛莉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教师的身份。

  有人质疑,为什么达玛莉有这样的权力。影片特地把时间设置在了1983年的东欧。

  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下,达玛莉虽然职业是老师,却有着连校长都忌讳的权力在手。

  她能够在课堂上偏驳的诅咒一个智商正常的孩子,永远只能得最后一名,绝对无法获得升学机会。

  在家长面前凶狠的说,你的孩子以后能够扫厕所就不错了。

  仅仅凭借个人喜好,她就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之路。

  滥用不受监控的权力,让她甚至可以以此破坏学生的家庭。父母双方为了是否去讨好达玛莉意见不统一而造成家庭破裂。

  家长、学生,教师的关系完全混乱,成为了社会权力控制者与被受控制者之间的服从关系。

  令人吊诡的是,在家长会上,有的家长公开支持达玛莉的行为,而选择在控诉书上签字的家长寥寥无几,甚至遭受唾骂,“你的孩子难道没有得到好处吗”?

  随着一位又一位家长勇敢的站起来讲述自己孩子的经历,很多家长内心其实发生了变化。

  当在当众情况下,他们依然不敢签字。

  就在家长会后,连校长都失去信心时,很多家长陆续找到办公室,偷偷在申诉书上签上了字。

  影片结尾太值得玩味,

  那位爱跳舞的女孩,继续跳舞,成绩倒数第一的她,成为了医生。

  摔跤手放弃了摔跤,成为了修车工人,兼职摔跤教练。

  单亲父亲家庭的孩子,出国留学,成为了科学家......

  时间来到了隐喻颇为明显的1991年,

  达玛莉来到了新的课堂上,继续着她的教育方式,记录下每位学生家长的职业。

  《女教师 Ucitelka》以双线交叉叙事建构了故事结构,同时影片在主题上也有里外两层。

  表面是讲述了一个课堂和学生发生的事情,其实指涉的是当时、甚至现在的社会。

  一位无力反抗的母亲质问其不愿提供帮助的丈夫,“你不是对抗一位老师,而是整个学校,你需要改变的是这个社会”!

  以家长会的成年人的世界和孩子们代表着的下一代社会作为对比,我们发现,孩子们的未来可能和其父母一样。

  就连导演也以值得玩味的开放式结尾留下了悬念。

  看吧,世界变了,意识形态变了,但像达玛莉这样的教师依然在课堂上教育着我们的下一代人,一切会有变化吗?

  联想下我们的现在,一切真的变了吗?还是只是变得更加隐秘而已。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不受约束的权力在作祟。

  在其控制下,“上供”是正常的,而且你没有不“上供”的权利。

  将这个学校和课堂,放大到整个社会;将达玛莉这种人物放置到教育系统以外的另一个社会组织中,其实都是成立的。

  令人担忧的是,学校和社会失去了缓冲地带,直接成为一个和社会现实完全同一的情境,我们的下一代提前开始以当前社会的规训法则生活,这样,我们的社会将失去前进的可能性。

  而这往往是部分人最愿意看到的。

  《女教师》影评(五):一个小小的现象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越来越觉得这种黑色幽默的小故事更有意思,讲述我党的一位女教师,利用师生的这层关系与家长建立所谓互帮的友谊,毫无嫌弃,大到公务员领导,医生,小到做个蛋糕,修个电器的普通阶层,倒是没有偏见通通为己服务,然后还要说是家长自愿的,而家长们在讨论会上也表现出畏怯这所谓的『师权』,深受伤害的伤害的几位家长表示申诉,也会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私下隐藏的黑色交易让多数人难为启齿,为了孩子也都是委曲求全,结局依然最后做出申诉签字的决定。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80年代,作为我党的优秀教师,享受政治地位的优越性,校长也无法单独撼动红权,当然捷克斯洛伐克在90年代改宪法为万恶的资本主义并分别独立后,才会有如此讽刺『为人师表』所带来的社会风气,也不难想像那样的场景,可能当你看到这部片子,你就会说这不就是谁谁谁嘛,为人师,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也许一个不好细节就会造成孩子们的心里阴影,直接影响未来成长,一种社会风气也会交给孩子如何这样的环境生存。影片借教师问题来讽刺社会风气和政治体制,尤其是最后高超的关系手段又开始新的教师生涯,极具黑色意义

  《女教师》影评(六):侮辱、体罚、受贿、性侵……这些“衣冠禽兽”配当老师吗?!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

  前两天,“师生互删耳光”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网友大都把矛头指向了回扇老师耳光的学生,说他这样做太不尊师重道。

  《女教师》影评(七):没有教师权威 就没有民族未来

  因为文化背景不同,总觉得影片像是个小说,末了旁白对几个学生的未来进行了说明,才知道片中的事情竟然部分真实的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令人吃惊!幸好我们没有国家没有这样的老师。

  不过,一些人的评论中,竟然将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师现状归到这部电影的情形,我不知道片中的场景哪里跟中国有吻合度,反正我没见过这样的教师。

  第一,没有见过这么明目张胆地索贿的。有个别老师,可能家长送礼了会态度好点,我也送过,但真不是老师打电话或是暗示送过,送礼,只是求多多关照,怎么可能会平时测验时告诉你答案,划重点什么的,我相信中国没有这么荒唐的,不过这可能与国外建立了那种档案记录有关(也就是最终录取成绩并不是只有高考,要结合平时的成绩表现,这是我的猜测,不然太说不过去了)其实也明白不一定就多多关照,但是,我觉得中国人送礼,总是带有情的成分的,这里的情还有对教师身份的抽象认同,也有对中国人情方式的抽象认同。

  第二,中国没有这么认真的家长会。在中国,还是比较多的分析成绩,而不是讨论班主任本身,而也没有哪个班主任强大到校长都怕,要联合家长对付。当然,我说的认真的家长会,是说家长们对待签名的态度,不会盲目签订什么,必须在大家面前陈述自己的理由,很有民主精神,感觉。

  第三,中国也没有这样的学生,被老师欺负到这种程度,也不可分化学生,因为中国所有的教学方式是集体化的,教师无法分化学生,起码是无法行之有效地分化学生。

  还说另外两点,

  有人把教育、制度与人性等等联系起来,并把制度视为重要前提,这样的结论其实是停止思考,轻信网络传言的结果,试问同一制度,为何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差别就那么大,要说制度,现在的越南、老挝、朝鲜什么的跟我们肯定也不一样,肯定是跟制度有关系,但是不至于决定,如果真是决定,办教育很简单,制度革命就可以了,而教育改革是傻瓜做的事情,因为制度不变,教育不可能变,人性也不会改变!真是这样的?

  看到这里不少评论家长什么多重要,请问,既然家长都这么重要,能不能让广大农民工朋友全部回家,或是把娃都带到上班的地方去,目前的情况是家长都来不齐,何来家长会?这几年,大家思想有转变,开始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这是好事,但是不要神话家庭的重要性,如果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那么在当前两种教育不可兼得的时候,为什么不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重要,这种重要不是跟学校教育比的,它跟学校教育没法比,是就孩子未来竞争而言的,因为随着国家的大力行动,学校教育这一块基本上是公平的了,问题是国家不可能也做不到拉平家庭教育啊,所以家庭教育成为学生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认识不到这一点,整天提什么中国最需要教育的是家长,不是瞎扯是什么?人人可以对教育说上几句,但不要乱说,我看到有些乱说,说错的竟然是所谓的教师,心寒,你们还怎么搞教育?!

  另外,鉴于下面有些人的评论 我补充几个容易混淆的词汇 以及 对标题进行回应下

  “”权威(authority):“权威的标志是被要求服从者的不加质疑的承认;无论是强迫还是说服都是不需要的。”[5]服从权威是一种非反思但又自愿(而不是强迫的)的行为。以下是网上搜罗的,政治学教材中也可以查到的内容。

  这个观点后来被哈贝马斯发展为“交往权力(communicative power)”概念,[3]它的最突出特点是:权力和暴力绝对无关,权力只能是存在于平等对话与沟通的基础上。由于政治就是对话与沟通,因此不是建立在权力而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政治,不是真正的政治,毋宁说它是政治败坏和政治无能的表现,是前政治现象。(详下)

  武力(force):特指自然力或者社会运动释放的能量。暴风雨、台风是典型的自然力,群众性的运动导致的那种从众力量,则是典型的社会环境力,这是一种被情不自禁地裹挟着走的、带有力量,带有盲目性和强迫性。从阿伦特的解释看,把这个词翻译为“力量”似乎更好。

  那么有些人能够明白 标题 为什么是 没有教师权威,就没有民族未来了吧

  这部影片,反映的根本不是教师权威,是教师暴力,因为剧中的服从带有胁迫、说服等方式。问题是为什么没有教师权威就没有民族未来呢?权威是对“非反思”性质的,决定了权威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刚性的也是最基本的底线共识所产生的效力,教师作为特殊的身份,无疑是儿童进入社会之前,底线共识的捍卫者也是塑造者,所以一些观影的,不要把反对教师暴力跟教师权威混淆。

  再接着这个话题,为什么没有教师权威就没有民族未来,权威是那种不用反思的服从,反过来说,权威的形成是必要的,这样人们就不用对别人的任何行为提出反抗,也就是说,权威只有打破旧权威,树立新权威的问题,而不可能没有权威,没有权威导致的才是极权政治。就说这么多吧,消解更多的,百度下,权威跟政治、人性、教育等关系吧。因为对权威的集中研究在二战后,现在成果也比较多,只要你想了解的话。

  《女教师》影评(八):这个老师,不仅有毒,还冷到骨髓。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拥有塑造孩子灵魂的权力。

  正因为这种权力,他们也具备带给孩子梦魇的能力。

  今天的这部电影,黑色、幽默、犀利。

  捷克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这部电影都有——

  《女教师》

  影片改编自一个令人唏嘘的真实事件:

  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在伯拉第斯拉瓦郊区的一所国小。

  女教师达玛莉,依仗权势肆意羞辱学生,用在校表现和成绩操控家长,要求他们满足她的个人利益。

  最终造成一场学生自杀未遂事件,引发家长连署开除失德教师达玛丽。

  新学期,一身碎花裙的女教师走进教室,谁都以为这只是一位庸常的小学老师。

  一切进展都很常规,唯一有一点异常,她对每一位学生家长职业都详细盘问。

  剧情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女教师的真实面目。

  主动承担女教师家佣人、修理工角色的家长,他们的孩子能得到女教师的“指点”,而拒绝承担这些工作则会遭到女教师无情的报复。

  女教师接待家长们,由闲话家常到颐指气使,要求满足她个人欲望,由含蓄表达到明目张胆,直至歇斯底里。

  这戏剧性的演变,话语,表情,举手投足,实在是太精彩了。

  影片一边对女教师的无良行径娓娓道来,一边展开家长们在连署会上的争辩。

  连署大会现场——家长们的辩论大会正越演越烈。

  自杀学生的家长,反抗女教师恶行的父亲,连署的家长人数少得可怜。

  反对连署的家长却相当不少。

  他们主动承担了女教师的家务活,他们的孩子受到了女教师的“指点”。

  作为既得利益方,他们一齐庇护女教师的恶行:

  “帮助连老师没有错,不能因为丹卡(自杀学生)崩溃就怪老师。”

  “老师是教师典范”

  “是你们孩子不努力,我儿子虽然受到打压,但是刻苦用功,后来居上。”

  大部分人选择沉默,他们静观其变,选择优势阵营。

  连署大会上的种种争论,展现了阶层差异导致的众生相。

  富人掌握更多社会资源,能为女教师提供更多的服务,他们的孩子也得到更多的指点。

  而穷人则相反,中产阶级理所当然的选择沉默。

  再来看,女教师林玛丽本身就颇有背景——学校的主席,亡夫是官员,姐姐在莫斯科身居要职。

  背景很深,连发起连署的校长也非常忌惮——搞不好自己也会被摘帽子。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也沾上了成人世界的不良风气。

  受到“指点”的学生隐瞒事实,被报复的学生成为了大家欺凌的对象。

  自杀学生丹卡一度受到指点,一朝被“抛弃”,气急败坏之下,当着全班的面指责一个女生,说她成绩好是因为受到老师的指点。

  表面看来是检举,实则是对丧失特别优待的不忿。

  食堂里,同班男生排挤丹卡,将她挤出队伍,辱骂她,场面不亚于日韩的校园霸凌。

  资源分配失去平衡,不公和无序便会极大地激发出人性之恶。

  连玛莉老师嚣张到如此地步,家长们却纷纷听命于她,甚至成为帮凶,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1983年,苏联处在解体前夕,政治腐朽,官僚风气盛行,捷克也是局中人。

  这场课堂引发的闹剧,何尝不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呢。

  女教师扮演者苏珊娜·莫拉利的精湛演技,无疑也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她可以和蔼可亲地讲着故事,却能秒变咆哮,紧接着是雨点般的拳头,歇斯底里的吼叫。夸张的神情举止,将自大和无耻诠释得让人生畏!

  看人的眼神时而意味深长,时而冷冽,时而压迫。

  笑容中透着满满的虚伪。

  尤其是对待猎物时,简直就像作势欲出的猎豹,两眼放光,四肢蠢蠢欲扑。

  本片的悬念设置也十分扣人心弦。

  插班生的父亲去而复返,由沉默的观望者最终变成坚定的连署者,原因何在?

  原来,有一天,这位身材高大气质深沉的父亲一下子撞入女教师的心里,成了她魂牵梦萦,势必征服的对象。

  而知道女教师真实面目后,这位父亲拒绝勾兑,选择了正义。

  这种大快人心的形式颇像经典“翻盘戏”《十二怒汉》。

  最令人叫绝的是结尾。

  被驱逐的女教师连玛丽,最终又换了一间学校,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新学期开始了,她仍是一身碎花连衣裙,一张人畜无害的面孔走进教室。

  一切都是那样平静而又常规,自我介绍后,她开始点名——

  “下面,叫到名字的同学请站起来,说一下自己父母的职业。”

  至此,我全身的寒毛不觉竖起。

  要不是我已经长大,不会再让任何特例反转,否则三观必毁。

  这个老师,不仅有毒,还冷到骨髓。

  《女教师》影评(九):枉为人师

  想起了夏洛特烦恼中的班主任老师,在学生婚礼上,提到学生名字没有印象,当提到学生送过的礼物时却如数家珍。

  为师者为恶,比普通人要坏1万倍,虽然我们不能用完人的标准去要求老师,但是作为教师这个职业,请你至少要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呼。

  本片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塑造了一个为恶的教师形象,更多的是塑造了众多成人的形象。校长和同事迫于该教师的背景不敢声张,家长们迫于孩子在老师手中而不得不满足老师不合理的要求,并将它合理化为能力范围内的互相帮助,而反抗者则被扣上了自私自利的帽子。真是真真一场全民闹剧。

  影片的最后,自私自利的教师虽然被从这个学校驱逐出去了,而被她歧视的孩子们也得到很好的结局。但在下一所学校,还是同样的开场白,真的令人不寒而栗。

  《女教师》影评(十):回忆杀——梦魇重现

  唯一一部直抵内心深处,让我泪流满面的电影……

  也许对于没有经历过老师校园暴力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只是众多电影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可对经历过类似事情的我来说,却是永远不可触及的痛。

  小学的时候,数学奥数不好,常常被老师点名训斥,站在同学面前挨粉笔头。当时对数学仅有的一点点热情也慢慢被如此耗尽了,直到现在,我都很怕数学。不只是心理上对学科的恐惧,更多的是对过去回忆的恐惧,我很害怕。语文本来是我的强项,结果六年级换了班主任,很不欣赏我的文风,各种打压我。我认认真真写好的文章,她从来都是看都不看就丢在一边。学期末的,我都不敢回头看教室后面那面黑板,因为一学期下来,别人写作得的小红花都多到写不下了,我的却只有三朵,全班倒数。可是每篇文章我真的都有好好写,仅仅是因为她不欣赏,就可以看都不看扔在一边。升学考试之前,因为我想自己在家复习,就没有去上她的辅导班。结果换来的是她对我的冷嘲热讽和鄙视的推搡。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的我紧攥着拳头,狠狠逼自己转身不让泪留下。

  后来上初中、高中、大学类似的事情看到太多,类似的老师也遇到太多,渐渐麻木,也渐渐对人性失望,对社会失望。高中的时候,上的是我们当地的重点中学,进的是重点班,此类事更是多的不胜枚举。因为看的太多,有段时间竟然对生活绝望,陷于抑郁。绝望之后,慢慢学会看开,学会了委曲求全,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蒙上眼塞上耳朵,事不关己,遗世独立,与此同时永远关上的,还有心门。反正同学间只有竞争没有真情,反正老师只认送礼只认权力交易,反正人性就高踩低原本如此,一切都很自然,没有什么大不了,竟然就这样慢慢走出来了。

  原本正是花季的年龄,可只有我知道,青春靓丽的皮囊下隐藏的是一颗早已千疮百孔的心,扎满了绷带,伤疤多到数不清。一代一代人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那些被冠以教师名义的利益交易者还在重复着摧残花季摧残未来的伟大事业。谁来改变?谁敢反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永远不会原谅这些人。如果将来我有了孩子,我一定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我不要他怕我,不要他把我当家长,我要他把我当成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我不会随意拿他出气,更不会不分青红皂白肆意惩罚。我会走进他的心灵深处,给他流血的创口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温柔的吻,贴在他的心房静静聆听他的倾诉。他哭,我陪他一起哭;他笑,我陪他一起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