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10篇

2022-03-21 15:35: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10篇

  《希望的另一面》是一部由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韦勒·维坦恩 / 卡蒂·奥廷宁 / 汤米·柯贝拉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一):《希望的另一面》:希望在彼方

  (芷宁写于2017年9月6日)

  一些看似普通的人,常常做着不普通的事,“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狄更斯语)”在芬兰著名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编剧、执导的影片《希望的另一面(Toivon tuolla puolen)》里,有那么几位看上去冷冰冰的不近人情的芬兰人,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十足的温暖,能急人之困,特别是新晋餐馆老板维克斯特伦的一举一动,仿佛表示着他的确不是庸庸碌碌之徒,他有着美好的心灵和诉求。

  在欧洲,非法移民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负面新闻,已令各国头脑和百姓头疼不已,在反对声日益高涨之际,阿基·考里斯马基带来了这样一部风格俊逸清新的影片,用另一种视角、另一种心态来看待外来日益严重的移民问题,基调舒缓,不急不躁,平和有爱。

  可以看出,此番年已六旬的阿基有些想法,观众可以认为某些剧情设定或许趋于天真可爱想当然,但绝不能否认其中所蕴涵的主创人员的悲天悯人之心。茨威格曾说过:“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的确,每个身处绝境的人都需要他人的援助之手,而冷漠对立歧视甚至敌视,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阿基营造的故事里,他以幽默美好架构起一个可以抵御外界的纷扰、不公和恶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有着朴素的愿望和行为——希望同类可以从此过上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

  看这部叙事简练圆润、颇为耐看的影片时,很多人会想起阿基的另一部风格简约而温情的影片《勒阿弗尔》。的确这部被归类为喜剧片的《希望的另一面》,有着阿基影片的常用元素,如,一如既往地关注底层疾苦,人物角色看似不苟言笑、古板呆滞,场景画面极简,有舞台效果,色彩、打光、运镜用心,诙谐渗透于字里行间,时不时地不经意地幽默或嘲讽一把,而穿插其中的音乐品质依旧不俗,甚至还有动物设定……当然,曾用演员的纷纷出镜也是必须的。

  不用太过仔细观摩,观众就会发现阿基对该片故事线的处理手法有一些新意,两条线很清晰,但并不急于自影片伊始就勾连交织在一起,而是有条不紊地并行叙述,给人们一种无关的各自一体的假象,随着情节铺叙和人物塑造的行进,两条线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交汇在了一起,且显得错落有致、张力十足,而影片于后半部分的节奏也因这两条线的交汇而变快了许多,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更为丰富,形象也更为立体生动。

  移民线的主人公叙利亚青年哈立德·阿里,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芬兰,一出场的造型便是一种透着艰辛却引人入胜的方式,令人想起小时候看过的老版《双城记》里的某个画面。此后想要获得居留权的非法移民阿里开始投入到各种合法却复杂的程序中,却终不能如愿……芬兰土著线主人公中年男子维克斯特伦,致力于改变自己和妻子的人生,他离家出走、倾销衬衫、赌场博弈、买下餐馆,口口声声地说:“我这个人没什么朋友”。

  不仅维克斯特伦,片中餐馆里的其他员工各个都像是没什么朋友的类型,这些绷着脸的家伙或自由散漫或一本正经地做事,言谈举止间充满了不经意的逗趣,比如应对卫生检查,再比如突发奇想将餐馆改头换面,开了个日本料理,出发点是美好的,手艺是现学现卖的,服务过程是囧囧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这些人可以为了预支薪水而耍点小手段,但在帮助人方面,却如家常便饭般随性,卢梭说:“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当维克斯特伦和员工们商议必须给阿里一个适宜工作居住的身份时,那神情姿态口吻仿佛和确定每天的餐单一样正常而自然,而且本着帮人帮到底的精神,他们看似轻松地“谋划”了一次“单人专车”偷渡。

  餐馆老板维克斯特伦看上去是个古板苛刻的禁欲系,他对待弱势移民的友善心境,令人想起拉布吕耶尔的话:“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 所谓助人助己,温馨的相助事件或许也是解决维克斯特伦和妻子之间中年危机的钥匙。

  另外,对这次港译的片名《希望在彼方》,有些莫名的好感。

  (杂志约稿)

  《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二):希望的另一面:我们永远不知道其他人在经历着什么

  因为欧盟影展,有幸在电影院里看到《希望的另一面》。错过了影片开头的二十分钟,进到影厅,第一幕就是一男一女两位老人,对坐着、谈论着。2017年上映的影片,迎面而来的却是八九十年代的胶片画质。

  故事的讲述并没有“难民”题材一贯的沉重

  影片有两个主角,芬兰“老年土著”维克斯通,还有刚从战乱之地逃出来的哈立德,一个是欧洲大佬式的人物,一个是来自“世界边缘”的叙利亚难民。在描写小人物的电影中,在一堆平凡的普通人中,电影里的很多角色都在闪光,特别是两位主角。

  维克斯通,一个婚姻失败的普通芬兰老头子(没有看前半部分,由网络介绍得知),却比任何一位“英国绅士”都生活得体。西装革履出入各色场所,与各类人打交道都如鱼得水。在追逐什么,又似乎对什么都放得开。盘下了一家毫无前途可言的餐厅,只有啤酒卖得好。他似乎知道自己被骗,但是依然拿出乐观的心态,如经营五星酒店般,经营着自己的餐厅,甚至在思考做什么赚钱的时候,听信了明显不靠谱的“门童”,做起了寿司。那段戏简直是一段绝棒的“喜剧”。

  寿司生意失败,维克斯通并没有怪谁,自己独饮一顿酒,第二天照样

  尤其是维克斯通“机智”地拿清酒和(奇臭无比的)腌鲱鱼应付日本游客的时候,作为观众,你会彻底喜欢上这样一个古怪又充满魅力的“老头”。没错,在他“黑帮大佬”的外表下,他有着一颗老练却善良的心。你绝对无法否认,他对生活饱有很多年轻人都没有的非凡热情。

  而哈立德的生活则更为沉重。他只想找到“唯一的”妹妹,与妹妹重新开始生活。作为一个出逃到欧洲的难民,他对这里(西方、欧洲)的一切规则都不了解。一开始只能在所谓的“收留所”里,等待着自己的命运。他诚实又真诚得面对移民官一遍遍的询问。但最后面对警局的“宣判”,他连一句话辩驳的话都说不出,只看得到他眼中满溢的愤怒。在政府面前,他没有得到任何“人道”的待遇——没有犯罪,却要像犯人一样被审问,被看守。政府甚至还认为——你的国家和你的情况并不糟糕,你并不够“资格”申请难民庇护。

  哈立德无声的愤怒

  人类最悲惨的创造物,也许就是战争与战争所带来的仇恨。无辜的平民被卷入,被动地落入历史最无情的洪流。

  但哈立德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也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妹妹的牵挂,也许是被无情遣返早已不是他经历过的最悲惨的事。

  生活总有希望。

  在政府那里没有得到的,在普通的芬兰人民那儿却得到了。当然,好与坏,善良与邪恶都是相伴而生的。之后的路也不是迎来曙光的路。会继续挣扎,继续如蝼蚁般脆弱,继续带着希望,继续经受绝望的困境。

  看到这张剧照,五味杂陈

  希望的另一面,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生活。但每个人都还有自己的选择。

  一曲思乡的民谣

  .影片中穿插了很多民谣、摇滚歌曲,音乐似乎也在讲述着什么。但本人水平有限,大家可以观影时体会。

  《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三):希望的另一面是恶作剧似的造化弄人

  战争除了给人带来伤害,还能带来什么?

  这是我在看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2017荣获银熊奖的《希望的另一面》后,一直问自己的问题。

  故事发生在芬兰,主角叫哈里得阿里,是个坐运煤轮船从叙利亚偷渡到芬兰寻求难民避祸的男人。

  就算洗了澡,黝黑异域的面容也能轻易把他和本地人区分开。

  他曾经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持续不断的战火令他失去了工作,也让他家破人亡。

  于是他流亡芬兰,麻木的重复着家人遇难的经历,在芬兰的各个难民局辗转,而官方只是把他从一个收容所转移到另一个收容所。

  得不到救助,没有身份,听不懂语言,三个“不”让他在这里也得不到尊重,本地人只当它是个可以任由欺负的怂货。

  在这种情况下他活着的动力,是为了找到他失散的妹妹。

  影片的另一条线是芬兰人维科斯托姆,经历着中年危机的他离开酗酒的妻子离开了家。

  拿最后积蓄去地下牌场玩梭哈,次日天亮赢了很多钱

  他出两万多买了个快要倒闭的餐馆。

  一个寻常日子他去倒垃圾,芬兰人和难民相遇了。他们用“互揍”亲切打招呼。

  于是,他们互相拯救的生活就开始了。

  整部电影没有复杂的场面,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述主角和主角们身边人的状态。

  我觉得导演让他们俩相遇,是拿他们俩的做事例。

  因为难民让中年危机男找到了意义,就是激发它乐于助人的一面。他代表的是接受难民的国家,宽容。

  拿故事中的片段来说,中年危机男买下餐馆的前老板并没有把工钱结算给员工,当员工以周转不开为名向他预支工资。他大方的拿出金钱,并嘱咐不要告诉其他人

  但员工出门就出卖了他,随即每个员工都去向危机男预支薪水。而他也一一给了。

  而危机男帮难民找到了妹妹,让他们团聚,这代表着难民对于庇护国家的援手,内心是充满感激心情的。

  说完故事人设再说剧本,我喜欢导演这种看似流水账实则用记录重要时刻的方式在拍电影。

  什么是记录重要时刻日常的方式?

  人的一生是由无数时间而组成的,而时间中你所经历过必将会改造你,成为你现在的人格。

  而那时刻就是时机。

  比如危机男离开家,才有了奖金,餐馆与救助难民。

  难民选择不被引渡回国,逃跑执着在芬兰找寻妹妹,才得以和妹妹相聚。

  假使他们在选择时退缩,那么也就不是影片演的那个样子了。

  把他们人生总的重大决定,浓缩于一百多分钟的电影,使人印象深刻,这才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大概是一致认为他浓缩提炼出人的选择与美好精神,点题除了战争后人们面对伤痛的麻木与接受。所以才让他拿了银熊奖。

  最后,想说说随时随地出没的芬兰冷笑话。

  芬兰人都是外冷内热的,

  死亡金属,哥特,摇滚......都是他们玩的最好,

  冰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火热的心。

  所以他们是善于自我解闷与艰难平淡生活中能找出乐子的。

  比如复合式厨房就是让客人吃罐头和水煮土豆。美名其曰“套餐”

  比如危机男询问前老板给你们开多少钱时,他和电影的对话。

  虽然芬兰国内难民数不断再增加,每个人都人心惶惶,可他们唱的歌还是那么浪漫鲜艳。

  这样的绝望中开出花来,也算是苦中作乐。

  而故事结尾处,哈里通过好心人与妹妹团聚,当大家以为他们的生活会不一样时,妹妹拒绝以伪造身份留在芬兰,哈里被歧视他的人捅了一刀,让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一开始的糟糕境遇。

  但又画风一转,当受伤的哈力送妹妹去警察局自首,被捅一刀的他和流浪狗一样相互抚慰躺在树下,面对着河岸边的万家灯火,哈力是否能挺过这关,继续后面的生活?导演给出的这个开放结局,似乎在警示着战争仍未结束难民数量仍在持续增长中,而我们是否有能力去接纳他们。

  或许战争除了给人类带来伤痛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深度思考。那思考有关于人生有关于道义。

  电影取名《希望的另一面》,我觉得并不是想告诉你答案只有目睹一切而后麻木无望。而是想让你坚强有所目标的活着,因为活着才有一切,才会有时间等坏的重新变成希望。

  《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四):这部感觉有奖可以拿

  阿基·考里斯马基对于大多数中国电影观众而言,应该是个陌生且拗口的名字。(我也不例外)

  但通过了解,其实阿基导演在西方当代电影世界里,不仅是芬兰本国的国宝级导演,也是欧洲各大电影节的奖杯杀手,国际公认的电影大师。

  被誉为北欧的“冷面笑将”。

  他的电影有个特点,总是在描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

  电影的主题永远是关于流放、异化与孤绝

  《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五):意乃现身市井中而非栖息苍梧下

  《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六):音乐

  TRACKLIST

  quot;Oi Mutsi, Mutsi" - Tuomari Nurmio

  quot;Soi Maininki Hiljainen" - Olavi Nyrhilä

  quot;Midnight Man" - Ismo Haavisto

  quot;Syyspihlajan Alla" - Henry Theel

  quot;A night without moon" - Sherwan Haji

  quot;Tämä Maa" - Timo Kiiskinen / Harri Marstio Ja Antero Jakoila

  quot;Kaipuuni Tango" - Marko Haavisto Ja Poutahaukat

  quot;Skulaa Tai Delaa" - Dumari Ja Spuget

  quot;Takedan Kehtolaulu" - Toshitake Shinohara

  quot;Hoshi O Mitsumete" - Toshitake & Old Boys

  quot;Mortadella" - Jukka Salmi

  quot;Illan Suussa Kun" - Jukka Salmi

  quot;Kurjuuden Kuningas" - Dumari Ja Spuget

  ource: Sígur Le Naif@facebook

  《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七):难民的情绪管理

  interesting

  Happiness, cheerfulness, laughter itself – these are commodities that must be carefully handled for an asylum-seeker. Too little and officialdom won’t like you, too much and your plight will not seem sufficiently sad, damaging your “deserving poor” status.

  穷人、底层、被剥夺者的遭遇也大抵如此

  《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八):希望的另一面到底是什么 这真的是喜剧片吗

  一看到名字时就有种很压抑的感觉,但是看到评分那么高才想打开看看 一开始的两条主线两个男人都在逃离原来的生活寻找希望,绝望中的人不得已才会逃跑,那希望的另一面是绝望吗,两个人的处境都很糟糕,一个失去亲人寻找庇护,一个对爱人失望离家出走,一个按照公民权利走正规渠道结果成为偷渡流浪者,一个走旁门左道却小有成就。一个人走投无路时希望就成了唯一活下去的力量,是神显灵的时候了,如果祈祷就能达成心愿人类还会努力吗,叙利亚人的苦难与信仰相辅相成,主人公诉说战争一开始真主就死了,不再相信神明了,但遇到好心人帮助时还是会感谢真主,那些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从来不会感恩也不会信教。如果真的有神的话也会眷顾那些好心人多给他们苦难才能更加虔诚,那些坏人呢过得好的不会感谢上帝,过得不好张嘴第一句就是干上帝。佛也说了度好人容易度恶人难,如果给好处就信你的教了就证明是魔鬼而不是神明,魔鬼用交易,上帝用福祉,交易真是存在福祉就像皇帝的新装,所以说我不信,但一定要按照神要求的那样生活,那样去为人处世,因为现在是众神当道,被贴上标签就只能认命了,人类的生存指南你可清楚,一个生命要经过多少次轮回才能为人一次你知道吗,万物皆有生命,生命只有生老病死,人生却包含了世间万物包含了整个世界,你还在碌碌无为的等死吗,短短几十年赶快就没了,成为人类让世间的一切皆有可能,但是那些当权者一直在划分等级让凡人认命看清现实,现实这个词有很多种用意,比如说这部电影希望的另一面,看到最后才明白另一面是现实啊,现实不可更改所以大部分人认命,还有一些人认为信教就能改变命运做了一世信徒,要知道信徒都是要有舍去的,不上船永远不知道海上的景色上了船就没有退路了,我需要信仰来完善我的人生,却不想做上帝的羔羊。奇迹的出现最后总有神明来承接,现实啊,人类的固有思想何时才能打破?然而人类却是离不开神明的,心理依赖感情依赖,真像个孩子以为生活在神创造的世界无忧无虑,神罚只是闹脾气吗,人类过得太安逸了,不思进取,谁来打破这个虚幻的世界。请认清现实,觉悟人生

  《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九):迟到观众的流水账

  学校办一个欧盟电影展,连续几个晚上,每晚都放一部欧洲电影节上的获奖作品,正好周五晚上没课,邀朋友同来观影。

  所以,并不是我选择了这部电影,而是这部电影的放映时间筛选出了我,大概这就是所谓命运的随机安排吧。

  再说我的那位好友,她和我并不同校,我俩学校距离约40分钟步行路程。电影18:30放映,和她约了17:30东南门见,吃个饭再入场绰绰有余。然而,能者多劳,学院突然派她去朝阳区给埃及某大学和孔子学院的签约仪式摄影,17:00活动结束,活动地点离最近的地铁站尚有一段距离,叫的滴滴滞在路上,这位朋友未能意识到既然滴滴堵在路上,出租也是会堵的,她招了一辆出租就往我们学校赶,结果18:42才到。

  一、杂音?

  迎着大荧幕坐下时,电影已经开始了20分钟。

  当我能够眼耳心神都聚焦于电影时,我感到耳边一阵异样——杂音?很轻微的嘈杂的类似工地施工发出的噪音持续不断地嗡嗡作响。我本就不懂芬兰语,没了字幕就如看哑剧,但我不喜欢盯着人家的肚脐眼看,这会使我丧失掉捕捉人物面部表情和微妙细节的机会,在字幕和荧幕间切换的我本就有些不耐,背景式的噪音让我更加焦灼,这份焦灼感或许也是由于急切的心情带来的——我错过了20分钟,所以迫切地想要跟上影片的节奏,甚至补回那失去的20分钟,尽管这是不可能的。我想,这噪音总不能是百讲音响效果太差的原因吧,之前也曾在百讲观影,并没有这问题啊。随着故事的展开,噪音没了,这更加印证了我先前的猜测——不是技术问题,导演有意为之。

  和按时入场的观众不一样,我闯入这部影片时放映机已经转了20分钟,我一下子就撞上一帧带有中东风味的男人的脸部特写,他是谁?看上去很严肃?为什么导演将他暴露在镜头下让他接受所有观众肆无忌惮的审视?他似乎处在不利的被审问的情境下。字幕滚动,我被惊到了——这是部关于叙利亚难民的影片!我事先没有做任何功课,还以为这是部家庭伦理影片!我在心中飞速地调整心理定位和观影状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这部电影。

  为什么在哈立德接受询问时背景里一直有噪音?我说不出什么专业的电影术语,只能用仅有的高中死记硬背下来的文学赏析名词表达我的观点。导演大概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轻微的噪音更显出审问时肃静的气氛。不由想起,印象里,中考语文的时候蝉叫得特别响,出来之后几个家长说要粘了他们,不知是否真的付诸行动,但是后几场考试就没有蝉鸣的印象了。我想,世界人民都一样,处于重要关头时,感官总会变得格外清晰,一丝一毫的动静都能乱了心神,持续不断的噪音很容易让人烦躁、焦灼,只怕哈立德的内心也正受着这样的折磨。

  二、火坑?

  噪音的段落只持续了一阵,哈立德和好友的对话冲淡了影片严肃的气氛,节奏放缓,温情笼罩,但警察局的决定使得情势急转直下。审问时的气氛再次席卷了荧幕,官员冗长的对话让人产生暴力冲动,尤其是他说了一连串芬兰语,但字幕上只显示出四五个汉字的时候。我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的观影礼节,也看到哈立德紧咬住了面部叫嚣着打一架的肌肉。官员先是言之无物,我不由对他的套话报以白眼,好在导演并没有让缺乏耐心的观众久候,两三句后终于让官员挑明了重点:“我们”觉得阿勒颇很安全,你回去吧,交通费我们包了。当晚,哈立德回到住处,厨房的电视正在播他家乡的新闻,导弹一个接一个俯冲向街区,硝烟弥漫,整个城市一片惨白,仿佛在戴孝。芬兰官员在睁眼说瞎话,在把哈立德往火坑里推。

  在那个时候,我心里想的不是芬兰政府对待难民有多没人性,我想起了自由迁徙权,人有没有在大地上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民族国家有足够的正当性抹杀这种天赋的权利吗?我一向是个所谓的理想主义者,总是关注这些“虚幻”的“权利”多些。然后又想,对芬兰政府而言,允许难民留在国内和遣返回国,哪个成本更高?我没有答案,只是心疼哈立德。如果导演寄希望于通过这部电影影响芬兰难民政策的话,我想不是全无希望,导演成功地让大陆另一头的人有心疼的感觉,想必芬兰人心疼得更厉害些,民选政府也许迫于民众压力放宽对难民的限制也说不定。

  三、正剧,喜剧,还是,额……辛德勒的名单?!!!

  此刻,我的心情可谓是沉重掺着些奇怪。赌场是怎么乱入进来的?为什么镜头一切到这个大叔身上其他人就笑?我到底错过了什么?!还有啊,这个时刻脱线的女侍应生有点萌怎么办?这不是部讲难民的片子吗?中介舔手指、亟不可待地抽钱、搓手,那种财迷心窍的眼神怎么那么滑稽?哈立德翻墙逃跑的动作有点帅怎么办?作为一部严肃电影为啥要放那么燃的背景音乐啊?

  What?导演是不是拍了两部影片不小心剪到一起了?为啥开始抖包袱了?我的腹肌在帝国寿司四个大字时开始抽搐,肌肉的紧张程度随着招财猫的挥手达到了极致。笑过之后,突然觉得很可悲,你看,中国人自己拍的喜剧让我这个中国人实在笑不出来,一个芬兰导演却能够跨越文化的鸿沟完美戳中我的笑点和萌点。

  好不容易接受了从严肃电影到喜剧的落差,然后却发现,原来这是部隐藏得很深的辛德勒的名单!导演,你玩得太hi了!我好久没有看过这种分分钟来个反转的电影了。

  四、结尾·槽点

  结尾是唯一的槽点,哈立德也忒能了吧,被捅了一刀咋还活蹦乱跳的呢?

  但是我很感谢导演没有虐身虐心,他给了我们一个美的开放的结局。至于,妹妹自首之后会不会重蹈哈立德的覆辙?liberty army还会不会找茬?哈立德会不会因伤而死?对于这些问题,观众一无所知,怕是导演也拿捏不好怎么回答,所以干脆给了我们一个空镜头,让观众看见,芬兰是个美丽的国家。对于导演没有给出难民问题的答案一事,我想说,别强人所难了。毕竟,难民潮就在当下,未来会怎样,谁也不知道。

  顺带提一句,之前哈立德受审问的时候,说芬兰是个很好很好的国家,就有种在给芬兰打软广的感觉啊!到结尾这种感觉更强了,导演,你拍的不会是宣传片吧?

  《希望的另一面》观后感(十):一部优雅与狂野并存的电影

  一个中年危机爆发的男子买下了一个餐馆,有一天他的雇员从外面捡到了一头流浪狗,为了躲避卫生署检查,他们把它藏在厕所里。跟狗一同躲在里面的还有一个叙利亚男子,这个男人在国内曾经是一个体面的工程师,流落到芬兰后,他被四处喊打,官方踢着皮球,把他从一个收容所转移到另一个收容所。

  最终,一个无家可归的男人,带着狗、伤口和无可奈何,两手空空地回到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

  点音符复古的基调进行到底,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一部考里斯马基版的吉姆·贾姆许电影,和大卫·林奇、托德·索伦兹的风格也有那么一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片中让当地的乐团演奏一些原创摇滚音乐作为点缀,让人十分提神,它将优雅和狂野之风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乍看上去像是一部波兰的“进步”电影,用十足的艺术范儿去反对歧视外来移民的偏见,但故事到底还是太过圆润,阿基虚构了一个故事,让受害者变得具有圣洁的英雄特质,并未将残酷伤害进行到底,在审美意识和道德选择方面,规避了更肮脏的东西,这也使得阿基成得以继续做一个成功的有那么一点闭门造车的艺术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