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尼塞:疯狂的心》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尼塞:疯狂的心》影评精选10篇

2018-04-11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尼塞:疯狂的心》影评精选10篇

  《尼塞:疯狂的心》是一部由Roberto Berliner执导,格劳瑞·皮尔丝 / 罗伯特·罗德里格斯 / Fernando Eiras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塞:疯狂的心》影评(一):我们到底谁有病?

  在一个环境中,当大家都遵循心照不宣定律行事,哪怕是错误的,如果有人打破了这种气氛,剩下的人就会愤怒的说,“这人不是有病吗?”假如他再触犯了其他人的利益,那可能离“死”都不远了。这事前不久刚刚发生在“中国病人”袁立身上,这两天又来了一部电影

  ——《尼斯.疯狂的心》

  (以下有严重剧透)

  这部电影是中国首部引进的巴西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2015年已经在巴西上映过了,该片曾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的奖项。

  《尼斯.疯狂的心》以1944年里约热内卢郊区的精神医院背景,讲述从医学院学习归来的女医生尼斯·达·西尔维拉回到医院工作。她拒绝采用新型高强度电击疗法和额叶切除术来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主张图画、小狗和爱来帮助病人,用爱而非恐惧来治疗病人,开启了一场巴西精神病治疗“革命”。

  电影以冷漠开场,手持镜头跟随尼斯的背影来到一面巨大的铁墙前,她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套装伸手敲门,没有回应用力再敲,依然没有回应,来回数次,当她愤怒的砸门时,终于有人来打开了。

  穿过昏暗肮脏混乱病房,她走进医生们分享各自治疗方法会议室中。这时,镜头第一次给到尼斯正脸。然而接下来她面对的是一位医生当场用病人实验自己的“电击疗法”,这让那个被束缚手脚的病人痛苦痉挛、甚至口吐白沫。

  尼斯当然坚决反对这种惨无人道的治疗方法,精神病人也是人。在所有人的白眼中,尼斯清理出医院里一块废旧的区域开始她“爱的实验”。

  为了呈现真实历史,这部电影的拍摄地设在了当年尼斯真实工作过的医院,影片中出现的精神病人,既有演员也有真实的病人。而且为了展现更真实的人物发展成长,全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拍摄,这种做法在任何影视作品中都是极其少见的。

  接下来,尼斯努力拉拢了几位战友并用各种方法接近病人,观察、倾听、跟他们玩游戏,甚至拥抱病人。故事出现重要转机是其中一位男医生提出可以让病人们画画,他找来颜料、画笔、纸,这小小的一方天地,仿佛是上帝为这里的人们开启了一扇窗。

  自然,大家开始画的并不好,几乎全是无序的颜色线条,但他们沉浸其中,没过多久,他们开始画出几何图形,甚至丰富创造力十足的画面,他们有的画出了精神被摧毁前的意识画面,有的画出了心中的上帝,连知名专业画家看了都惊讶赞叹,尼斯的实验开始奏效了。

  天才疯子总是在一念之间!也或许只有心底单纯干净的如精神病人一般,才能创作出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尼斯开始不拘泥于医院高墙之内,她还把这些人带进了真正的大自然当中。在这一段画面里,光影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当斑驳温暖阳光透过树叶照在他们脸上,我们感受的到,他们的心里也终于开始透进了光。

  在这部电影中,所有快乐场面都运用到了世界上最珍贵而又免费的东西:阳光、空气和水。

  为了让病人有感情寄托,他们还养了很多条狗,这对治疗也确实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尼斯和她的伙伴们的做法触犯了医院其他医生的利益,他们孤立尼斯,对她进行威胁、恶语相向,甚至最后残忍的害死了所有病人养的狗。那一刻所有病友都歇斯底里的大叫,包括尼斯。

  至此,我们终于分不清楚“有病”的到底是谁?

  影片结尾,在尼斯与体制对抗时戛然而止,将更多空间思考、回味留给观众。

  走出影院,电影里一位病人常常说的一句话开始在脑中盘旋,“垃圾是被人分出来的,种子不是垃圾。”然后他不停的从各个垃圾桶里努力把像豆子一样的种子翻出来……

  《尼塞:疯狂的心》影评(二):一些背景

  y胡子@胡续冬(转了他的朋友圈)

  “强烈安利国内院线罕见的巴西电影《尼斯:疯狂的心》,花了13年准备剧本诚意之作,摄影、剪辑、表演节奏把控都很见功力,既浸入,又节制,巴西电影的实力从此片可窥见一斑。可惜排片率不高,而且马上要下线了。各位抓紧!

  片中精神病医师的原型Nise da Silveira传奇一生其实够拍好几部电影了。需要提一下的是,电影讲的是1944年Nise重返精神病院工作的那段著名经历,但是刻意没有交待她为何是“重返”。事实上,Nise在1930年代就参加了巴西共产党,并因此被捕两次,第二次被捕是在1936年,Nise被医院的一个护士告发说她藏有马克思著作,她因此入狱一年多,和巴西共产党带头大哥Luís Carlos Prestes著名的德国共产党老婆Olga Benário Prestes关在一起,后者的传奇故事有电影《Olga》可供了解。1937年Nise出狱之后,因为上了恐共政权的黑名单,到1944年之前都找不到工作,只有从事地下活动。影片开始的场景,就是形势稍微宽松之后,Nise重返精神病医师岗位的史实。

  如果不了解她的政治立场的话,很容易把影片里她对精神病人的态度理解为一种泛人性化的博爱实际上她在40年代有过一些言论,认为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劳动阶层地位和精神病人在医学框架内的地位微妙相似

  另外就是,影片拍摄的这段时期,在Nise的生活中还有另一条影片没有涉及的绷紧的线,那就是她从1944年恢复工作到1960年代,一直都被秘密警察监视。1960年代军政府独裁开始之后,秘密警察怀疑她和古巴以及欧洲各国共产党联系密切,悍然闯入她的家中去搜查,然而这次没有搜到任何马克思著作,只搜到令人惊愕的几十只猫。警察问她:“你为毛养这么多猫?”Nise回答:“因为猫不懂得宽恕,而我也不懂宽恕。”Nise活了94岁,1999年去世,终身无子嗣,但有无数猫咪。她虽然是巴共的著名党员,但她其实一直对党的组织纪律颇有微词,她更接近托派,尽管她也不愿给自己戴上托洛茨基的标签。”

  少女到老年的尼斯

  《尼塞:疯狂的心》影评(三):《尼斯:疯狂的心》短评:尼斯对精神病人疯狂的爱心

  这是关于尼斯医生的巴西传记片。而且非典型,一是因为她摒弃了传统电疗或者脑额叶切除手术,用艺术来治疗病人,与病人玩耍,送他们狗加以辅助。二是因为不同于好莱坞的传记片,它的结局是很悲伤的,是为了生存下去对体制的一种妥协,但同时尼斯她的决心很强。所以要通过举办艺术展览,让普通大众看出这些精神病人内在的光芒

  这种光芒也在电影运用光线方面做的非常好,必要时刻给整个电影带来一丝温暖。而且本身镜头不像是星战8一样那么花哨,更多以纪实手法记录尼斯治疗病人的过程特别喜欢镜头跟着画画的刷子走的那种感觉,特别是如果在画绿色,就感觉整个电影生机盎然

  最后夸一下演员阵容,虽然基本上都是素人面孔,但是都给人很深得印象,比如叫拉斐尔的男孩,喜欢帮助他的女医生。

  推荐文艺青年看《尼斯:疯狂的心》

  《尼塞:疯狂的心》影评(四):致敬《尼斯,疯狂的心》,致敬荣格

  新年第一部电影,从头悸动到了落幕。

  荣格迷,迷恋荣格的潜意识与曼陀罗,甚至迷恋荣格的神秘学。

  看这部电影的内心悸动与读《金花的秘密》一样,泪是从心底淌出来。仿佛心底那块湿搭搭,阴郁郁的角落突然被阳光照到,瞬间明朗了,共鸣了,感动了。---终于。

  《尼斯》这位女精神病医生就是那束阳光。拥有一颗炽热的心,温润照耀病人急待治愈的心灵

  有音乐,有画笔,有欣赏的人,有小狗,有郊游,精神病院象一座幼稚园。不再象以前那么摧残无人性:电击与冰戳。

  天才与疯子只一线之差。他们的画甚至比很多职业画手完美。精神病人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方法来他们的心灵修复与自愈。需要医生的耐性与专业。需要人性。

  一位职业女性实现自我专业价值路途充满了权利与政治的阻力---光明总会到来,尽管来的那么不易,因为内心的坚定

  而人生的自我实现有多种方式,到达尽头的殊途各不相同美不胜收

  最后感叹下所有演员精湛细腻演技华丽丽的背景音乐,唯美的空镜头。

  真诚又平实,干净又深度

再次感叹巴西小成本电影的力量

  《尼塞:疯狂的心》影评(五):并非老生常谈尊重 理解 包容

  幸运不过如此,仅在本地艺术影院上映两天就下架的这部电影,另我有机会观看到真是机缘巧合。果然是拿下大奖被各种赞誉的电影,切入点为精神病患者,传导着一种对人性的探索。即使是精神病患者亦需受人尊重,我们需要以理解包容的心态对待与我们不一样的人,他们只是关闭了正常语言逻辑思维能力,但仍然可以表达自己。通过艺术:绘画、音乐;通过体育:球类运动等:都是可以治愈人的心灵的方式。

  对于我的思考:在护士带患者进入房间时,一直在呵斥病人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摸,在病人捣乱或破坏绘画颜料时,护士直接想到去阻止病人的行为;在病人出现自理能力问题时,亦是嫌弃的态度。以上这些行为,真的非常熟悉,因为我们经常这样面对自己的孩子,经常对孩子说“不能”、“不要”、“不可以”,在孩子出现捣乱时立即限制他的行为,甚至会埋怨孩子把自己弄脏。但只有尼斯医生说,不要去限制他们,只要他们觉得自在舒服就可以、只有尼斯医生说,不要向他们灌输你的想法,唯一需要做的是倾听、耐心陪伴,当对方提问时候给予需要的回答。这些,不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吗?

  尼斯医生敢于对主流治疗方式提出质疑,是具有贡献牺牲精神的,她的工作很有价值意义;然而作为我们,很难说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有意义的,我们日复一日的工作着,价值何在。

  这部电影给予我们启发的还有很多很多。

  《尼塞:疯狂的心》影评(六):秩序的重构、夭折与维系

  精神病在卡尔·荣格的概念中,简而言之是隔绝人的意识和无意识的壁垒被破坏后,无意识侵占了意识领域从而主导人的行为的一种状态。换句话说,在任何意义上,精神病人都回到了童年——他自己的童年,人类总体的童年。那是原始,是混沌,毫无秩序可言。但在荣格之前,随着科学和唯物主义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肉体是一切的基础,通过对肉体施加影响,可以改变人的精神。影片中的所有暴力的治疗,都是基于这一核心观点。而不幸的是,这种观点在随后的时间中大行其道,影片背景设定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仅仅是这些实践开端罢了。在影片《革命之路》设定的1955年,美国人仍然运用电击疗法来治疗精神病患者。而直到现在的中国,电击仍被用于规训——虽然这与精神病的治疗已经几乎没有关系了。

  而影片所表现的,尼斯医生所采取的方法,无疑更先进,更人道,是对荣格学说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对精神正常的人所有效的规训,亦即构建秩序方法——就是那些头发梳的一丝不苟,道貌岸然的医生们,还有最初的男护士利玛所能做的那些——对这些精神病人是必然无效的。在这些人之间进行秩序的重构,如果按照荣格的理论来进行,则必须让他们重新从幼年时期成长起来。尼斯医生所构筑的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环境,自由信任、表达、感情、关爱、陪伴、快乐……他们不需要太多现代文明成果的浸染,而需要这些基础的东西来重构意识,来让他们“抓住一些什么东西”,模仿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也许这需要很久,但并不需要人类进化至今那么久。即使是精神病人,他的意识也必然残存,也就更容易重回“正常的”社会

  但实践中的乌托邦必定脆弱。建立这个环境花费了一整部电影的时间,破坏它却只需要一组镜头。在作为乌托邦组成要素之一的宠物狗全数被杀后,这个环境便已然无法挽回地崩溃了。阿德琳娜的一声声“murder”(我知道不是英语,但葡萄牙语我不会。。。)就是这个乌托邦的安魂曲,同时也真正刺痛了作为观看者的我的心。但要追究它被破坏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存在破坏了已然形成的秩序。“医院不准养苟”是既有秩序的体现。在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视角之下,精神病人是一种麻烦,一个可以被淘汰的对象。为了他们去破坏秩序,在“正常人”看来是完全不值得的。影片中也提到,尼斯医生所做的“不仅是医学的,也是艺术的和政治的”,其政治性正是体现在此处。

  而它的艺术性则几乎是对荣格文艺理论的展开了。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都是人类无意识的体现,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与精神病人是有相当大的相似之处的。所以在荣格的理论体系下,精神病人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而关于作品中的意象,我读书不精,所知甚少,就不再展开了。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的观感相当不错,十分值得一观。值得讶异的是,它为什么会被拿到院线呢?。。。但不管怎么说,能在院线看到这部电影是我的幸运。正好最近想读福柯大神的《古典时代疯狂史》,就以此作个引子吧。

  《尼塞:疯狂的心》影评(七):医者仁心

  看不得讲人性的片子,因为只要陷入情节中就会被感动到无力看现实世界。在逐渐长大之后,我发现,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需要政治正确,需要符合大众审美,需要资金支持,总之现实因素让人无力坚持,比如尼塞,这只是精神病治疗成功案例中及其稀少的个例,在同事的不理解中以及现实情况的种种阻碍下,能够实现医者的仁心太难太难。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两件事情,一是最近很火的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事件,我无心揣测杨永信的治疗手段是否正确,但是作为医生,医德二字他没有做到,但这恰恰是作医生这份职业的初衷。《尼塞——疯狂的心》这部片子中恰恰有电击治疗的片段,这是另一位医生采取的治疗手法。尼塞恰恰是相反的,她采取完全给予患者自由的方式,让他们从自然中,从生命中,那些与生俱来的感悟美好事物的本能中,达到治疗的目的。第二个我想起的是最近看的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讲述的是“我”与精神病人之间的对话,用正常人思维理解的疯子,在他们的逻辑世界中却是天才。这也是本片想要表达的,精神病人也可以有极高的艺术天赋,甚至因为我们看待事物方式的不同,他们的艺术造诣比常人还要高。感谢这部电影,记录了这样一位精神病医师,为病人敞开主流社会的大门,为常人拨开一扇理解病人的窗户。也许在他们的世界中,我们才是那个不可理解的疯狂病人。

  《尼塞:疯狂的心》影评(八):我们有一万种方式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不要放弃

  我们有一万种方式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换句话说,我们有一万种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存的方式。比如有的人选择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网络直播最火的2017年,“老铁666,刷个潜水艇”,轻轻松松月入百万;有的人凭着一身的长处迎合了这个时代的狂热爱好,成为了明星和焦点人物,站在了大众娱乐和追捧的顶端;有的人削尖脑袋想要进入体制,过上梦想中的稳定和安逸的平稳生活……“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如果你正苦苦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推荐你去看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人物传记电影:《尼斯:疯狂的心》。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一个里约热内卢的女人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考的途径。

  故事发生在1944年前后,尼斯·达·西尔维拉(Nise Da Silveira)是一位神经医学专家,博士毕业后,应聘进入里约的一所精神病医院,成为了那里唯一的医治精神病人的女性医生。

  在前几个世纪里,人们对精神病人是非常不友好的。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记载了西方的历史上精神病人曾经是如何被残酷地对待的。在中世纪,精神病患被视为“恶魔附身者”,人们驱逐精神病人,把他们赶到“愚人船”上,将船推向大海,让他们在海上自生自灭。17、18世纪“疯人院”在法国出现,那些患精神疾病的人们被囚禁在高高的围墙中,在虐待、饥饿和疾病中等待死亡。19世纪以后,以治疗为目的的精神病院终于出现,然而最初对精神病患的治疗是非常不人道的,医生们采取割除他们的脑白质的方法剥夺他们的智力和意志,令他们彻底愚痴,或者对其进行惨无人道的电击。

  那个时候的人们把疾病看作是一种惩罚,一个人若患上了精神病,他就丧失了全部做人的权利,甚至已经不是人,而是唯恐避之不及、理应与之划清界限的猪狗或怪物,人们对精神病人越是粗暴和残酷,越显得自己是理智和清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中写道:“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然而在那个灰暗的年代,太多的精神病人成为了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牺牲品。

  在电影中,尼斯第一天上班就目睹了一位精神病患遭遇电击后痉挛不止的残酷画面,自信满满的治疗者还向大家展示了幻灯片,宣传自己是如何通过用冰锥在病人的大脑上穿孔、通过破坏大脑的脑白质成功“治愈”了多位病患的。在众人的鼓掌声中,尼斯皱起了眉头。在那个“医生只能是男性”的年代,没有一位医生同僚看得起女医生尼斯,她被分配进了一个最不起眼的部门,她无权直接治疗精神病患,只是负责精神病患每天的放风活动。

  在里约的精神病院里,精神病人活在暴力和冷漠之中,他们浑身污秽,屎尿满身,每天被强迫做枯燥劳累的苦工,被护工和医生随意的殴打和辱骂……尼斯顶着同事们敌意的眼光,坚持给精神病人穿上干净体面的衣服,禁止对他们的打骂和侮辱,跟他们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世,带他们郊游,让他们养小狗作为宠物,甚至让他们拿起画笔开始作画。

  尼斯医生最崇拜的人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荣格的书中曾经写道:“人的精神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同时也有着强大的自愈性。”正是这一句话令她坚持着她的医学理念——她坚决反对用残暴非人道的方式对待精神病人,主张用另外一种方式,艺术的方式、爱的方式,令他们的精神系统缓慢自愈,最终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

  难忘的是影片中的一个病患反复絮叨地说着:“我不是精神病人,我只是被精神病困住了。”人不应该因为患上某种疾病就被打上烙印,从而失去做人的尊严和身份。

  在尼斯医生和几个自愿帮忙的护工的努力下,奇迹发生了,病人们竟然创作出了令人惊艳不已的画作:一开始仅仅是凌乱的线条,慢慢变成了类似于曼陀罗和诡盘的圆,再后来是房子、人物、风景……随着绘画的进展,病患们的病情开始转缓,他们渐渐恢复了语言功能,停止了暴力行为和喃喃自语,甚至他们开始坠入爱河……他们的画也引起了当地最有权威的艺术评论家的注意,他发现最美的构图、最精到的布局、最奇巧的颜色,竟然出自一个个精神病人之手。那些曾经被侮辱、被唾弃、日日生活在屎尿堆中的“疯子”,在尼斯医生的治疗下,竟然成为了令人惊叹的画家和雕塑家。

  尼斯医生用画笔代替了冰锥和电击,用爱与关怀的疗法取代了传统精神学的非人道的虐待式和剥夺式的治疗。

  在任何时代,理念的先行者总会成为众人的眼中钉、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中。尼斯医生所获得的成就和关注大大地激怒了医院里男权思想至上的“医疗权威”们,在某一个清晨,精神病患们发现他们深爱的宠物狗一夜之间全部被人杀害了,本来因为尼斯医生的努力而大有好转的病人们又一次陷入精神崩溃的状态中,狂躁的费尔南多袭击了一位护工……

  于是我们看到电影中从头到尾都强悍无比的女医生尼斯,在医疗主任面前低声下气地哀求他不要切掉费尔南多的脑白质——因为费尔南多是病患中画画最好的一个,而切掉脑白质就等于剥夺他全部的绘画能力……请求自然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在费尔南多痛苦的呻吟声中,尼斯终于忍耐不住,在无人的办公室里嘶吼了起来,回到家在丈夫的怀中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剧情在此戛然而止,在电影里我们知道,后来尼斯医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潜意识美术馆”,陈列出她所治疗的病患们创作的惊艳绝伦的油画和雕塑,同时她还是动物疗法的先驱,开创了用宠物治愈精神病患的先河,为现代的精神医学治疗揭开了新的一页……整部电影用了克制的手法,表达了女医生尼斯是如何在受传统精神医学裹挟的精神病院中,打破常规,用爱和艺术的力量治愈病患的。导演将她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同事间的矛盾对立、最终取得的成绩,都用轻描淡写的方式去表现,仿佛结果并不重要、困难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跨出这一步,成为一个比时代的主流更前进一步的人。整部电影充满了令人动容的细节,尼斯医生面对充满男权意识的暴政和非人道的传统精神治疗的霸权,勇敢地孤军奋战、百折不挠,深深地打动人心的同时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从众”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潜意识中的思想,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要追求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某种相似和相融:不能逾越规矩、不能当出头鸟,不能做出格的事。然而事实却是,所有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前进的人,恰恰是敢于打破传统和规则的人,也是勇于向大众、主流和诸多约定俗成的规则说“不”的人:在哥白尼之前,没有人知道地球是圆的;在梵高之前,没有人知道油画的色彩和线条还可以这样分布;在普鲁斯特之前,没有人知道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还能够这样构建;在佛洛依德之前,没有人知道意识之下还深深地潜伏着一座巨大的冰山;在图灵之前,没有人知道计算机还能做到人类无法完成的事情;在比尔盖茨之前,没有人知道可以通过窗口的方式向电脑下达指令;在乔布斯之前,没有人知道手机竟然会这么好玩儿……

  一个迎合时代的潮流和趣味并获得了大众肯定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而一个思想超前于这个时代、并且带领着这个时代前进的人,才是伟大的不朽者,这个人不一定是他所在时代的成功者,却一定是整个人类的英雄,被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

  在电影的最后,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是已经90多岁的尼斯本人的采访镜头,她面对着镜头缓缓地说:“人有无数种方式可以活出真的自我,不要放弃。”

  纵观历史,无论在哪个时代,当有的人为了取悦大众而焦头烂额,为了融入主流而自我催眠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则开始了更为遥远、艰辛和寂寞的路程。人有一万种方式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如何让自己的一生活出某种深度、广度与厚度,这是一个自我选择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

图片为尼斯·达·西尔维拉(Nise Da Silveira)本人

  《尼塞:疯狂的心》影评(九):敬仰神一般的尼斯医生

  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巴西,家境很好的尼斯医生再次回到里约热内卢的精神病医院工作。她拒绝采用新型高强度电击疗法来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受到包括院长在内的其他医生排挤。尼斯使用医院已被废弃的作业治疗区开展工作,用图画、小狗和爱来帮助病人,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的“革命”。

  电影开始尼斯医生身着职业装,一次两次三次最后是玩命的敲打精神病院的铁门,看得人真揪心,也代表尼斯医生在医院工作的不容易。

  电影看得很让人感动,在单位因为意见不合,与同事有些冲突,甚至受到领导的刁难,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尼斯医生面对精神病患者,他们确实是人,也是无法自控思维混乱的人,他们有喜怒哀乐,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他们一旦情绪失控时,对他人的伤害极具突发性,也无法预料后果。

  尼斯对精神病患者用心倾听,用爱关注,用情支持,那种坚强和耐心,超越了人类真是有神一样的力量,令人钦佩了。说心里话,我对尼斯医生肃然起敬,要知道对待精神分裂症患者,别说画出作品,就是能让他们安静的坐下来,拿起笔那简直是了不起的大事。不仅让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做下来,而且让一群精神病患者坐下来,静下来。不大小便失禁,不目光呆滞,不用大便抹到墙上,咋做到的,尼斯医生真是神人。

  被尼斯医生感动的还有护士护工们,他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你有很大的转变。无法想象尼斯医生能用超强的毅力和耐心,让患者投入到绘画创作中,能够进行简单的人际交往与沟通。

  电影最大限度的展现了艺术之美,温暖和煦的阳光透过树枝洒在脸上,能让人感受到温度;猫星人舔着哭泣中尼斯医生,观者的心也似平复啦;清澈透亮的溪水漫过脚踝,病患的脸遥望远方,你能感受到他穿越的情绪腾飞的心理变化。

  不过物质生活和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让精神科大夫做到尼斯医生今天的成绩,估计也很难很难。

  《尼塞:疯狂的心》影评(十):尼斯,温暖的心

  《尼斯·疯狂的心》(罗伯托·柏林厄,巴西,2015),2018年影院第一部。本片最早于2015.10.25在东京电影节亮相,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和影后,2016.4.21巴西公映,2018.1.5内地公映。影票来自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2018.1.6)。

  看到最后,我想到了《血战钢锯岭》,虽然两片风格完全不一样。这是因为,整个故事经过明显的艺术再创作,匪夷所思,但是结尾亮出真实的影像或照片,又不得不信。

  尼斯是一位精神病医生,这是部传记片。本片充满人文关怀,看过的人肯定同意。我旁边的小伙子抹眼泪,本片确实容易触动人心,但绝不刻意煽情。这主要体现在较轻的配乐和营造真实感的手持摄像。

  我从电影中感受到一种观点,精神病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表达,但是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他们(说不定在他们眼里我们是精神病),而且很少有人愿意去亲密地了解他们。实际上这正应了《一念无明》的观点,《一念无明》有个隐喻,天台的花为何会死,环境不好或无人打理。

  但是,本片没有把上述观点作为重点,重点是病人的惊奇和主角的伟大。导演应该多提炼有用的信息,主角是否伟大还用你说?

  其他医生都被塑造成鼠辈,手法太虚假,这是商业片编造反派的套路,完全不适合风格平实的文艺片。导演可能想突出主角的伟大,但我还是上面那句话。我觉得主角的所作所为离不开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虽然电影里没有。为何片中的患者都是艺术家?我想也有常人,只不过电影里又没有。

  我的思路可能有点偏,最终结果就是本片是一部平稳操作的传记片,顺带温暖治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