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特勒回来了》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希特勒回来了》影评10篇

2018-04-13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特勒回来了》影评10篇

  《希特勒回来了》是一部由大卫·韦恩特执导,奥利弗·马苏奇 / 法比安·布施 / 克里斯托夫·玛丽亚·赫布斯特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特勒回来了》影评(一):希特勒只是希特勒而已

  我认为这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讽刺异味尤其严重表现导演个人政治态度有点传道的意思。穿插了大量官方吐槽,自带鬼畜简直(出现美妆博主发仿妆视频我也是笑抽了),还有估计在九十分钟左右出现的引用帝国的毁灭那一段,布景、打的光、分镜几乎都是一样的。这些都让政治这种比较凝重的话题变的轻松起来,不那么压抑

  后来的结尾我觉得很妙,天台上走火开的那一枪是开在脸上的,打脸啊,哈哈哈开玩笑的。元首倒下去的时候尸体消失,呼应了元首的突然出现,结合现实来讲,会不会是导演隐晦的在告诉我们元首之死扑朔迷离

  重新出现也就是再次复活后的元首给我的感觉气场隐隐就变了,可以说我感觉整个电影的氛围都变了。男主最后在精神病院是有深意的,男主在嗅到阴谋味道(后面会提到)明白真相以后,冲进医院乱砸一气,这是他在拼命的挣扎和反抗,不仅是和元首更是他自己内心。最后他出现在精神病院,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是因为男主元首才会“走红”的这么快)还是被“精神病”“疯”了,我们不得而知。男主只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一个生活中的小角色象征了大部分的“小透明”们,别忘了希特勒只是希特勒,是被人民选出来才成了元首,是人民和那个社会时代背景早就了希特勒。

  说到阴谋,仔细回忆整个电影的内容,元首从凭空出现的碌碌无为开始小有名气,可是莫名其妙的玩脱了(被光头黑了),生活又开始无比凄惨,呆在一个小房间里写书,后来书火了,元首卷土重来势头更劲,四处演讲宣传。说到这里,咝,是不是有点熟悉?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惊人相似的啊。

  元首最后坐在车里,换上的是黑色皮质的制服,异味着元首的地位已经大不同与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了,增加的黑色色块也给人无形之中的压抑感。开车的时后经过的人给了不一样的态度,比中指挥棍子的给我影响尤为深刻。这难道不是举着反对希特勒反法西斯旗帜结果自己暴力无礼的要死吗?

  一味的批判希特勒无疑分三种情况胜利者的歌功颂德失败者的推脱责任受害者的歇斯底里。任何发生的事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大环境里,都是找的出来发生的道理的,真的很讨厌过分妖魔化希特勒(并不代表要给谁洗白或者忽视对犹太人的迫害)。我觉得我们应该正视历史,去客观评价,承担好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味的给自己开脱。还是那句话,希特勒只是希特勒,被人民选出来才会成为元首。

  顺便一说,其实我还是蛮喜欢这个题材的,但是拍的水平真的很一般,剪辑也没那么顺,都有点网络剧的感觉了,特别是元首采访普通老百姓的时候,都有点经事直播的感觉了,有事要帮忙就找帮女郎~(武汉的朋友应该懂这个笑点hhhhh)

  《希特勒回来了》影评(二):历史一直在重演

  我们以为历史我们都记得,却已经忘的差不多了;我们以为吸取了历史教训,却一直重蹈覆辙

  电影《希特勒回来了》主打的是喜剧但折射出了历史、人物媒体、社会现状等诸多问题思考。刚开始的轻松有趣演变成最后的惊悚荒诞类似《驴得水》的黑色幽默,不由让人一身冷汗

  《希特勒回来了》影评(三):《希特勒回来了》:一则被称为喜剧的寓言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希特勒回来了》被定义为喜剧,其实不科学

  不过在前面的部分,是有这种感觉,首先从主角富有争议特殊身份看,就很有戏剧效果,尤其是当他碰上穿越这种小说惯用的手段以后。顶着标志胡子军装形象的希特勒走在当代德国街头上,起初的茫然和并非群众演员真实路人好奇惊讶形成鲜明对比,还有希特勒在任何时候都极具激情的演讲节奏,都不禁让作为外人的观众能会心一笑。

  然而当希特勒入戏以后,整部电影也就恐怖起来。

  这位元首本性依旧,他的优势并没有因为对时代的不适应产生半点偏移,仍然具备大规模杀伤性,那种气场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抗拒的。希特勒善于利用环境,他更是一个心理大师,无论民众还是阴谋家都有专门的针对方案,因此能畅通无阻迅速接近自己的目标。而当代背景也为希特勒提供良好发展基础,德国各种危机造成的民众情绪几乎就是几十年前的翻版,再结合娱乐至死的社会氛围,都让这位上世纪支配世界的超级恶魔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复活。

  人民反感希特勒吗?恰好相反,电影角色里,每个人物都想通过希特勒来谋取私利。落魄记者、不择手段的电视台总监野心勃勃女强人……到后来,都发展成为助纣为虐狼狈为奸的龌龊地步。从某个层面看,他们都是希特勒再次实现阴谋的帮凶。还有更多的普通民众,他们意识上不承认希特勒,仅仅以此作为休闲对待,却在不知不觉中深深陷入这位元首的现实扭曲力(甚至可以称之为黑暗版“人格魅力”中),成为忠实教徒。

  明明无关政治,却也能成为历史的助推,是无辜民众造就希特勒,也许不止希特勒。

  如果这只是电影虚构情节,那不过讽刺,及时反思就可以了。糟糕的是,《希特勒回来了》采用大量街拍,效果等同于真实采访。当演员奥利弗·马萨奇扮演的希特勒出现以后,许多德国人都向他“代表”的元首致敬,围观、追捧、合照、拥抱,甚至还有“我们需要集中营”这样的极右翼反动口号出现。马萨奇对这种“就像成为了一位明星”的感觉非常恐慌,他可是希特勒啊!

  对此,德国《柏林早报》摇头,“一个假扮的希特勒,一个小胡子,就很容易人们不再压抑自己,这深刻揭示了德国的黑暗面。极右势力潜伏到了今天,并且找到了新的形式”。类似的担心,还有很多,专家怀疑是数十万难民的涌入使得右翼极端势力抬头,这很可能导致德国辛苦打造的趋势毁于一旦。就凭这点,《Er ist wieder da》一书就非常有意义

  扮演者马萨奇对希特勒崇拜非常震惊,好在他仍然有理由相信理智仍然存在,因为拍摄过程中,他经常被揍。而影片里,同样有这些镜头。有一位男士非常讨厌希特勒,当“希特勒”威胁惩罚他时,丝毫不惧。在“希特勒”卖艺谋生那一段,某位长者勃然大怒,“如果2014年有人来到贝鲁特中心广场模仿希特勒而公众能容忍的话,那这对德国而言,不是什么好事”。这两位应该都是现实中的德国人吧。

  而在中国民间同样有一大批希特勒拥趸和思想执行者。

  “你摆脱不了我,因为我是你心里的一部分,我来自你们所有人”。

  电影的最后,希特勒意味深长地道出这样一个真相:原来造成超级恶魔的元凶是人性丑陋一面。这句话高度概括主题,把希特勒抽象化,从而揭开普通民众潜在的邪恶本能。如果我们再联想,这个真相更不遥远,甚至就发生在生活中,比如网络暴力。只要掌握乌合之众的情绪规律拥有煽动手段,就能够在互联网兴风作浪制造片面教主崇拜,聚众反智,成为意见领袖,比如某大型中文问答论坛。虽然从内容表现看,没有国际事件那么庞大,但网络暴力同样影响深刻。回到电影,当小记者被关进精神病院,电视台总监和希特勒深入合作,就已经无法阻止纳粹第二次运动的爆发。

  电影结束了,可故事才刚刚开始。

  或许,每个人都有希特勒。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氧气是个地铁(linfanity1991)

  《希特勒回来了》影评(四):“我的世界观坚若磐石”

  前面还当做是拙劣的政治喜剧,漫不经心的看着,嫌弃进程太慢,笑点也并不很容易理解,快进了又快进,直到犹太老太太惊恐愤怒表情放大,对比希特勒的坦然平静,“他回来了”才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震撼。被看做民主先锋的希特勒,挥手致意的人们,还有最后的一幕幕真实场景,配上“敬请期待”,才觉真是辛辣。

  中文版的简介根本是错的,哪里是希特勒到现代被当做二流喜剧演员的政治喜剧呢。剧中台词明明白白,“那时候,希特勒登台之前也被当做笑话”,而到影片最后,街道上人们都微笑,手微微抬起,向希特勒致意,这分明可以看做政治讽刺片,至少,绝对是一部认真传达什么的正剧。

  最初当做喜剧看得时候,会觉得元首好可怜,看过简介自以为知道他会沦为二流明星后,不由得总觉得替他难过,有英雄末路的意思在。想想也有道理,战争年代已经过去了,在这个风平浪静的时代,人们就是那样看看喜剧或者好莱坞大片,做做梦,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做些螺丝钉似的工作日子太平不得了,谁需要一个元首?哪怕真正的希特勒穿越过来又能做什么?想起过去有一个时代人们曾经那么认真的坚持什么、尊敬什么、信仰什么,为什么赴汤蹈火抑或不惜残害生灵,又不禁肃然起敬。那是一个严肃的时代。甚至感到当今世界的自由放任都是对严肃价值的一个亵渎。

  人格在外界环境的突变之中最能彰显。人们看热闹,嘲笑,欢呼……希特勒则除了最初穿越的慌张以外呈现出一种惊人的平静,“我的世界观坚若磐石”,因此哪怕时局转换,希特勒也立刻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对2014年的世界做了判断:绿党可以结盟,抑或帝国可以崛起,等等。然后交谈、行动、说服、写作、宣讲……在普遍的价值空洞之中,他有清晰的价值与判断;他有激情的表达和稳固的人格魅力。他属于政治。

  我的政治素养还是太差,尽管看过很多新闻,知道欧洲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仍旧无从判断,人们是否在期待一个希特勒回归呢?补完课再刷一遍。

  《希特勒回来了》影评(五):一不小心超了140字......

  只能说,希特勒真的是一个政治天才,也是一个魔鬼,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能够将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恶魔释放出来的魔王,而信息时代的社交网络只会让他如虎添翼。这部电影在现在难民大量涌入欧洲的背景下上映,主创们应该是想警示人们不要走向极端的民族主义吧。

  另外,德国的喜剧电影水平很高啊!简直是深刻优雅内涵啊!一开始元首不明不白地出现还给我一种廉价穿越剧的感觉,可是后来越看越停不下来了,看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希特勒回来了》影评(六):最优秀穿越片、最优秀未来政治、社会写实片。

  《他又回来了》,阿道夫·希特勒回到现代德国成为一名二流脱口秀明星。电影的拍摄手法穿插了写实风格,将演员直接置身于现实社会勃兰登堡门跟拍、以真实而无事前预言的镜头来反映人们的内心是如何看待希特勒的存在的。电影中,人们都认为这是一场cosplay秀(其实他真是从帝国大厦地下室突然出现在现代德国的),又惊喜好笑,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依然受到了欢迎。2014年秋冬拍摄的电影,希腊已经崩溃、欧盟前途渺茫、穆斯林虎视眈眈贫穷、躁动、不满似乎和1920年代的德国有些类似(虽然德国经济依然强健),作为一名强权政治领导人,其现实意义在未来的欧洲势必会被重新评价,因为在难民的压迫宗教冲突日益严重、犯罪率激增、失业率升高,势必引发社会动荡,让民众不满。现实生活中一旦出现类似希特勒的人物必然受到人们追捧,道理很简单:我为何不为自己的家人争取一份生存空间呢?如同电影最后所描述的那段文字一样—希特勒精神是所有人的一个部分。这里我认为并不仅仅是指德国人,这句话的含义属于所有人类,穆斯林更是如此,他们从来把这种思维付诸于行动。因此人们需要一名政治强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而希特勒的复活,就是这种心理的投影。这部半喜剧半严肃的政治喜剧电影内涵之处就在于此。这就抛出一个问题:接下来的欧洲政治走向该如何?很明显在随拍的德国街头,大部分人对希特勒是充满怀念之情的,有个辱骂他的人还被人围殴。为何不呢?希特勒可是占领了整个欧洲、顺便报了一战的仇,还为德国人提供了工作、医疗、社会保障教育机会住房、暖气、食物,把德国建成了一个工业强国,跟是将一个民族置于空前团结之下。电影中也说了,是人们做出来选择他的举动。尽管最后所有人都和他一起灰飞烟灭,谁能保证未来的欧洲不再出现这样的人物?因为人们需要这样的人物。

  《希特勒回来了》影评(七):人是爱的结晶,就不要去纠结历史前辈们留下的仇恨

  无厘头幽默,黑色幽默,政治梗,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作为一个喜剧片因为太严肃我觉得算不上及格,但是介于它独特视角与深刻的内容完全可以给6星。故事的内涵令人警醒,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个细节,来到现代世界的希特勒,再了解了历史的情况下,按理说知道自己代表着什么:罪人,纳粹分子,独裁者。然而他不但接受了现实接受了历史,而且关注现在,考虑未来。相对于那个懦弱的发现者,最后发现者被历史仇恨所束缚而呈现出了的病态,与希特勒形成鲜明对比。

  深刻领会到。历史却实不可遗忘,但历史不是让我们记住仇恨,而是让我吸取教训防止重蹈覆辙,不是让我们仇恨一个民族,而是学会拒绝暴力与杀戮。珍惜现在把握未来才是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希特勒真的向影片所表现的那样具有如此民主、自由的价值取向,我觉得可以原谅“他”

  《希特勒回来了》影评(八):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希特勒

  假如希特勒回到现代社会中,他会如何面对这个社会,而现代人又会如何对待他?这个天方夜谭似的问题,似乎绝无可能发生,但喜爱反思的德国人却以此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希特勒回来了》,以亦庄亦谐的方式,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希特勒给世界所造成的灾难,可谓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祸之一。其纳粹主义思想,亦是遗毒深远,影响着当时及今后的人们,而且并不仅止于德国人。他的铁蹄践踏过整个欧洲,甚至远至非洲,将战争阴影笼罩于全世界之上;他的种族清洗计划,让数百万犹太人生灵涂炭;他的整个体制整个意识形态,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极权主义味道。

  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恶魔。希特勒于1945年兵败自杀,其一手缔造的第三帝国也告崩溃,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希特勒的自杀,却不意味着纳粹思想也随之而去,更不意味着他所代表的极权主义也寿终正寝。相反,在他死后的七十年里,纳粹主义思想一直阴魂不散,而极权主义仍在时时地威胁着整个世界。

  当今德国与世界的情形,与希特勒所崛起的年代,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经济的困境,种族的问题;环境的灾难,政治的厌倦;思想主义的博弈,未来发展的迷茫……这些问题困扰着三十年代的德国人,同样也困扰着当今世界。也正因为如此,“希特勒”才在电影里“应运而生”,希特勒回来得也恰是时机。

  当身穿纳粹军服的希特勒,从汽油燃烧的火焰中苏醒过来,回到现实社会中时,缤纷而繁杂的现代世界,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元首晕头转向。科技的发展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不可同日而语,电视与电脑的广泛使用让其眼花缭乱;种族的混杂而居即使在德国也相当普遍,连希特勒也惊呼难道奥斯曼帝国取得了胜利;人们的思想也不再整齐划一,对于琐碎之事的关注远甚于政治。

  希特勒面对着这个他已不再熟悉的世界,除了抱怨浪费电视这么个大好工具之外,还有着诸多的不满。如发觉波兰居然还存在,柏林的街头到处都是有色人种,叫嚣着把“蓄着大胡子的人”都赶出德国;德国竟然是疯婆子当权,而且这个女人的“脸皮与胸部一样下垂”;而德国人普遍对政治淡漠,只热衷于一些无聊的节目,精神萎靡,“幸好他们还踢足球”……

  但希特勒毕竟是一代枭雄,绝非凡俗之辈。他有着极其灵敏的政治嗅觉与判断力,还有着极佳的口才,在短暂的不适应之后,希特勒很快就在现代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发现了让其重新崛起的机会。他感叹到,这么薄的电视,多么适合用作宣传工具进行政治动员,向民众灌输其思想,现在竟然被用来演示烹饪节目。希特勒很快就成为了电视红人,他在现代的德国刮起了一股旋风。

  那么,当希特勒回到当今的德国,当今的世界,他又会如何行事呢?他所面对的世界与人们,虽则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相似之处,但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八十年,一切皆已时过境迁。尽管现在有了像电视这样更好的宣传工具,有了如电脑这般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但社会变得更加多元,且战后几十年对于纳粹真相的揭露,也让大家对于那种集体的狂热保持着几分怵惕。而且,德国战后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迅速,到现在已是欧洲经济的引擎。比起当时困乏而衰退的德国,至少在经济上已无当时的基础。因此,希特勒如果想重返政坛,比起三十年代的德国,可能还得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

  希特勒的政治敏锐性在于,他能迅捷地分析形势,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首先是在形式上,他充分利用现代的工具,让自己掌握着舆论的主导权。他又上电视,又拍电影,还出书,常常深入民众之中,与大家合影留念。这让他成为了媒体的红人。同时,他还指斥着国事,抨击着德国人民所不爽之事,畅谈着自己让德国民族复兴的梦想,为自己聚焦着人气。他走的是一条正常的政治之路,不得不说,希特勒本人有着极佳的成为政客的潜质。

  至于其政见,他显然不会放弃那套纳粹思想,但为了适合当今的形势,他得做出修改,与时俱进。在政治的路径选择上,显然国家社会主义已经很难迎合今人之心,富裕的德国人将更多的心思放在环境之上。因此,嗅觉灵敏且本身亦是个环保主义者的希特勒,将环保主义当成了自己的一个目标,并提出要与绿党结盟。虽说是电影在开玩笑,但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其实挺符合逻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台前的希特勒,也是抓住了当时最为时髦的社会主义,再加上德国民族主义的旗号,将整个政治玩得风生水起。

  希特勒无疑是个种族主义者,这深置于其内心之中,也给他及纳粹形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反犹政策,与其说是他或者纳粹的发明,不如说是他们迎合着德国人内心的情绪。在当时整个欧洲,都弥漫着反犹主义的迷雾。而在现今的德国,种族问题依旧潜存于人民心底。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追求纯粹的民族,而且一向自视甚高。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移民问题在德国变得越来越严重。中东战事连连,穆斯林难民迅速地涌向德国,在去年底达到了高潮。因此,作为种族主义者的希特勒,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话题,而且一定会将其放大至最大化。

  当然,他会将犹太人的问题暂放一边,而会竭力地鼓吹宗教之间的矛盾,并将此种矛盾提高到关乎西方文明的存续与德国民族存亡的高度上。无论如何,难民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德国的首要问题,而德意志民族心中对于绿化的恐惧,已经多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犹太人富裕的仇恨。在奥地利,极右翼的政党已经抬头。在欧洲,普通民众心中的天平已经偏移。在德国,难道不会出现另外一个“水晶之夜”吗?他们不敢公开地说出内心的担忧,但会期望出现一个希特勒来为其代言。其实,纳粹的思想无处不在,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希特勒。

  某种程度上说,希特勒并非一个个人,而宁可说他是一种现象。他是很多人内心愿望的一种投影,是潜藏于人类头脑深处中邪恶的一种外化,他代表着大众的一种情绪。希特勒的名字,并非只是纳粹主义或者法西斯主义的象征,他可以幻化成任何一种主义,在任何适当的时机,他就会翩然而至。他体现着一种极权的思想,他蔑视着他人、特别是其认为是劣等人的权利,总将自己打扮为救世主,将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命运的选择,“你们只是命运之钟里的齿轮,而我则是命运之钟里的指针”。他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所有人,最后将世界带入疯狂之中。

  然而,他总是强调自己代表的就是人民的意志,就如他在电影中所说,“人们为什么追随我?他们心底里都像我,有着同样的价值观”,“你无法摆脱我。我是你的一部分,来自你们所有人。”确实如此,他从一个不得志的三流画家,从一个落泊的一战退伍军人,一跃而成为德国政坛中最大的力量,并在1933年通过选举,以压倒性的胜利而获得政权,才开始其法西斯统治的。

  他的成功上台,一方面在于其敏锐的眼光与极佳的口才,他能准确地找出当时德国人民的痛点,了解他们心中的郁闷与痛苦,也知道他们的愿望与期盼;同时,凡是看过或听过他演讲的,都不得不佩服其极强的煽动性与蛊惑力,他那滔滔不绝的演讲与激情得近乎尖叫的声音,确实也征服了不少的听众。说白了,他身上具有一种天生的政治家气质。另一方面,在一战中遭受沉痛惨败的德国人民,也在艰难的战后生活中,寻找着一位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的领袖。当时德国社会,有着成就纳粹的土壤,双方一拍即合。因此,也可以说,纳粹主义在当时与德国精神气质相吻合,是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

  电影中对于这一点的反省,是相当深刻的。“1933年的人民没有被洗脑,元首被推选出来并清晰讲述了他的政策,德国人民认可了。”当电影中的希特勒被指责是“怪物”时,他巧舌如簧地予以辩解:“那么你也必须谴责那些推选这个怪物的人。他们也是怪物?他们只是平民老百姓,他们把国家的希望托付给一位非凡的人。”不得说,他的反驳相当有力。影片的最后,他面对着正在因难民问题而在抗议的人们,他满意地说出了,“人民,才是我所依赖的”。

  写到这里,想起了茨威格的一段话:“无论谁,如能给予人们一种新的协调和纯洁的幻想,就立即能够激发人类最神圣的活力:自我牺牲和宗教狂热,成百万人象是中了邪一样准备投降,他们允许被蹂躏,甚至甘受强暴。……他们愿意毫不抗拒地追随这位领袖,实现默示的灵感‘甘于奴役’。就这样,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人民只是为了希望保持团结一致,心甘情愿地让人在他们脖子上套上轭,并且还要亲吻那把枷锁强加于他们的手呢。”

  与其恐惧希特勒的回来,也许更应该警惕这个幽灵后面的人民。

  《希特勒回来了》影评(九):时代变了 纳粹的土壤却依然潜藏

  在《互联网时代》第八集忧虑中,《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舍恩伯格说,“遗忘”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脑非常容易遗忘当下与我们不再有关联的事情,我们原谅他们的同时,也开始遗忘他们的过失。

  时间已经走到了21世纪,科技推动的社会进步让德国社会发生了方法面面的变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早已不同于希特勒的时代,所以当希特勒回到现代时,会有这么多的戏剧冲突。

  但是,这真的是一部喜剧么?

  希特勒犯下的历史罪行,或者说他给无数人造成的伤痛就和我们这个时代没什么关联了是么?原来希特勒还挺可爱的么?

  多么大的讽刺!只有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以无比的愤怒表达了她对希特勒的不可原谅。

  希特勒回到现代回答了人民为什么会追随我,因为他们心底都像我,和我有相同的价值观,即时到了现代,也没有改变。

  《希特勒回来了》和《元首在现代》的影片名称含有深刻的讽刺。 时代变了,可人性深处潜藏的罪恶基因依旧可能成为纳粹的温床。 希特勒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到现代依旧有效,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技术让我们享受了无数生活的便利与生产的效率,人民越来越幸福的同时。 但是, 技术也为人做恶提供了新型智能犯罪的可能,人性的恶开始得到更大的刺激,所以的安全感都将面临新的危险,人民沉浸于美好幸福之时,也开始失去了安全意识与警惕意识,技术的漏洞极有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当然,互联网时代重新认识思考应对安全问题是国家与政府的最首要议题,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互联网时代的新安全意识也将是公民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片的主控思想非常有价值,戏剧化的表达在增加很多喜剧元素的同时,留下的问题引人深思。只是有些事件与场景感觉有些许不连贯。

  互联网时代,网络和影像可以使得人民用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以快速便捷的的信息获得成本,完成对于历史教训和严肃问题的反思。还是要给这个时代点个赞!

  《希特勒回来了》影评(十):历史总会重演

  据说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人类唯一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就是人类永远不会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我并不知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情境,具体语境是如何,侧重点在于强调“历史发生不受人意志影响”还是“人类太愚蠢不可救药”。

  但总有很多时候,人们痛心疾首的告诫大众“历史总会重演”,以期待大众由于对某段历史的恐惧而作出违心的选择,强行将历史推离其原定轨迹。“重演的历史”变成了诅咒,变成了魔鬼,变成了梦魇。而如果换个思路,重演的历史可以被理解成可重复的实验。而一个实验只有可重复了,才能表明其表观之下内含着更根本的道理,更本质的内动力。总结这些“重复的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最好的切入点。

  但历史研究又是困难的。一方面并没有两段历史是完全一样的。各方条件总不能像在实验室里搭反应一样严格控制变量。而历史事件的变量又多如牛毛,于是哪些变量才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是否是相同的某个变量决定了两个相似历史的走向,抑或两段相似历史有着根本不同的决定因素,都是让人伤神的问题。

  另一方面,就算有了想法作出假设,历史事件也很难做实验去证明。作为生狗,我发现某个蛋白可能有某种功能,那我大可以找个细胞把这个蛋白的基因敲掉看看会发生什么。但是没有人有胆量敲掉人类社会中的某个变量。

  在这困难的条件下,依然有无数历史学者前赴后继,帮助人类理解是什么铸造了历史。并不是人类的愚蠢造就了重复的悲剧,因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智力分布是短时间内恒定的,或者可以说大众作为整体总是愚蠢的。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这个分布的平均值会缓慢升高,但升高速度几乎不可见。与其指责民众,不如深入挖掘一下,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悲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