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盲·道》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盲·道》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21 09:33: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盲·道》经典观后感10篇

  《盲·道》是一部由李杨执导,李杨 / 杜函梦 / 于越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盲·道》观后感(一):十年磨出来的不一定是剑,也有可能是JB

  我承认,标题是有一些过分。但作为曾经号称“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的脊梁的导演李杨,拍出这样的片子,我真的有理由愤怒。

  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部电影烂,有太多曾经艺术水准超高的导演在生涯晚期拍出远差于自己巅峰的作品,但《盲·道》不同,这是一部从文本水准,到电影技法,到演员表演,再到制作水平都远低于国产院线电影基准线的电影。可能只有那种上映一天票房不足6位数的无人问津的电影能够与之相提并论,这种电影,我没看过,也不想看。如果放在我看过的国产电影的维度中,《盲·道》的水平应该是和《何以笙箫默》在一个水平线,但演员表演更差劲。《小时代》、《笔仙》等一众国产烂片在《盲·道》旁边都显得熠熠生辉。

  很多没有看这部电影的人不理解我的愤怒,当然,电影本身质量上的烂是我愤怒的理由,但绝不是最主要的理由。我愤怒的最主要原因是在于本片的谄媚;恶心;为了龙标的阿谀奉承劲儿;占着“盲”这个系列在国内影迷圈子内的名气而圈钱,对影片文本、制作不管不顾的态度;还有最最让人生气的,为了拍摄所谓的现实题材电影,去在一个足够现实的设定下去实现自己低劣的正义使者和恋女癖,这完完全全就是吃人血馒头的行为。

  也别谈什么为了审查妥协,预算不够拍的糙,这真不是影片变成这样的理由。电影工作者也就别卖惨了,说真的,哪个电影工作者不惨?就你最惨?

  这部电影甚至让我怀疑,之前的《盲井》和《盲山》的拍摄动机是否有那么单纯,是真的为了关心这些底层人民,还是选择一个底层人民题材,就为了进影节,从而取得名利呢?

  我最后也希望,千万别有人因为我的这个评论从而对这部影片产生好奇,我曾经因为这样的好奇心去看了戛纳有史以来最烂的电影《最后的模样》,烂到让我怀疑人生。就像格斯·范·桑特没想到《青木原树海》竟然会是《最后的模样》的场刊评分的三倍一样。我他妈也是真没想到,竟然有生之年能在电影院看到和《最后的模样》烂法一样,但各项指标还是要指数式下跌的电影。

  最后我还是想重复标题里的话,十年磨出来的不一定是剑,也有可能是JB。

  《盲·道》观后感(二):睽违十年,李扬去哪了?——《盲·道》

  昨天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有幸参加了《盲·道》的首映,资料馆更是打出——睽违十年,李扬回归的标语。可是李扬还是那个当初的李扬吗?在进行了无数的自我安慰之后,不得不面对李扬并没有回归这一残酷现实。

  的确,对于看过《盲山》和《盲井》之后的大部分人,“李杨”这两个字曾代表了中国电影界的新希望。从当时2003年,李扬的第一部导演作品《盲井》开始,尖锐又深刻的笔触揭露的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中国现实状况,弱势群体的无知与被打压,专业与非专业演员之间无缝的配合使得这部影片的现实残酷意味更加真实,一部对利欲熏心,唯钱得道的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这部影片虽然没有给李扬导演带来投资,带来知名度,但至少成为了一些对中国电影失去信心的人在盲盲大道上的光亮。(推荐影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1014007/&dt_ref=02B380E3F459AA448E530105625086E976469B6FD190C6BA69206A2A4BF5B8B0DA894359571DDD63&dt_dapp=1)而后他的第二部影片《盲山》仍然延续《盲井》的现实主义,从绝望看到更绝望,这是我看这部影片的最大心理感受,山里的盲如果是是因为地域的闭塞,那么城镇里的盲是否可以视为人性的缺失使得人人只为自己,而对不关自己的事情就永远视而不见。李扬导演的社会的洞察总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无心留意和关心的问题,所以在看影片中会有一种自我代入式的反思。这也是李扬导演影片中很可贵的特质,片子的群中好像正是生活中的你,我,他。(推荐影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1273062/&dt_ref=02B380E3F459AA448E530105625086E976469B6FD190C6BA3391E2987596D519DA894359571DDD63&dt_dapp=1)那么到了现在,盲系列的收官之作《盲·道》,前面所说的这些,我全部没有看见,我看到的只为了体现现实主义而设定的尴尬剧情和李扬不再的失望。一个仿佛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与《海边的曼彻斯特》合成的中国地化版矫揉造作的电影。其实在看整部影片的时候,我始终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当看完的时候,我终于明白少的也许是李扬以前最重要的特点—真实。在看《盲井》和《盲山》时,我始终都有种看的不再是电影而是现实生活的感受,总会被一种震撼似的逼真所打动心灵。然而在这部影片中,仿佛是在看一部刻意的说教片,也许与剧情和人物演技都有关系,剧情不再深刻地揭露事实,只是敷衍性地说说,导演给我们遮了把扇子,让我们看得见,又看不全,当然不得不考虑到国内审查形式和资方的压力,但我始终不认同,剧情的硬伤可以归咎于此,先不说盲女和片中专业或者非专业演员的尴尬演技,如果只论李扬导演本身饰演的这个角色,我认为其人物设定就无法深入其中的挖掘深刻的社会意义,最多也只是如《海边的曼彻斯特》一般的自我封闭伪装而已,如此一来,整个故事不再是现实主义了,而是一部关乎互相拯救的温情故事,而影片流露出的种种台词与剧情,更加让我难以将他视为拍摄现实主义如此好的李扬导演的作品。如果这是一部温情作品,那么还好,如果这是一部写实作品那真的很差。

  李扬导演在现场的提问时,曾提到过:“《盲·道》中“道”又是“盗”,所以在片中会有一些偷盗的情节。”可是整片看下来,我并没有理解到这个盗的意思是否映射了什么又代表了什么,是否是说我们每个都是不完整的个体,唯有相互补充,才能救赎自己?

  也许是期待越大失望就会越大,《盲·道》展映当天,豆瓣评分从9.2跳水到4.9现在更是低到4.7,同作为李扬导演的忠实观众,不得不说看了电影后的失望或者更多的是希望的丢失。

  我在豆瓣上的短评是这样:虽远不及前两部,但总好过大多数。这就像我们的社会,纵使它有种种弊病,却能让我们安安稳稳,免于战乱纷争。一部片子永远无法成为衡量一个导演到底如何的标尺,中和盲系列三部而看,我依旧会相信李扬导演的社会洞察力与社会反思心理还在,还会再拍出值得期待的片子!最后依旧感谢李扬导演!

  《盲·道》观后感(三):盲道

  给李杨导演及其团队打满分。

  那么多的虽然,都抵不过一个但是:十年来,李杨的几个剧本被毙掉,《盲道》也是经历审查、撤资等重重困难才获准公映。坚持拍摄底层现实的导演越来越少了,李杨睽违十年,再次出手,有妥协、有圆融,但关注现实的初心未改。

  至于三部曲的说法,片方实在没钱做宣发了,只能借前两部的光。没钱请好演员,导演也只能自己上阵。

  那些抱着看前两部的心态来看本片后失望的观众,请注意一个现实情况:现实题材影片在政治和商业的双重挤压下,已逐渐在影院里消失殆尽。李杨依然在坚持做着费力不讨好的事,观众应该珍惜爱护这样的导演,而不能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去批判。

  《盲·道》观后感(四):《盲·道》:失了现实感还谈什么底层

  导演: 李杨

  主演: 李杨 / 杜函梦 / 于越 / 胡明

  可以说这次李杨导演的新片再也没有了什么话题性可言,甚至来说是一部相当失败的作品,尤其是在与这个系列的前两部作品相比之下,本片没能收一个好尾,而且从电影的故事来看也与之前两部不具有什么可比性,先天的尖锐感就不足,甚至来说本片在一定程度上还有一种令人莫名其妙的浪漫主义倾向,这都是在导演之前电影中少见的元素,可这种不同并没能令电影更丰富更多元,反而是叫影片给观众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甚至在最想用力打动观众的时候令观众笑场,可见本片并没能表现出一种成熟的面貌,反而是在生涩的质感下令人失望。

  其实就这个故事而言也不乏话题性和社会性,可是导演在处理这个题材时显然有些避重就轻,似乎更是要突出赵亮这个角色而非强迫孩子乞讨这个事实,而且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也无心来展示现实的情况和背后的原因,反而是在赵亮与小女孩的情感上大做文章,这条路对于李杨导演来说简直就是一条不归路,无论是在情节的设置还是人物的塑造甚至在表演上,都做得十分不到位,甚至来说电影几乎是在走一条烂俗的煽情路线,这可能是对于李杨的观众来说非常不能接受的一点,很大程度上本片因此也令观众倍感失望。

  首映上影片未结束已经有观众离场,甚至在最后的时刻笑场,这样的表现令本片的前景非常不被看好,李杨没能坚持自己的电影语言和追求,尽管是亲自披挂上阵出演了本片,可不但没能令观众欣喜,反而觉得太突出表现自己饰演的人物感觉有些自恋和自以为是,反而叫观众看着觉着别扭。

  这样一部失去了现实感的《盲·道》也就别谈什么社会矛盾或是底层生存了,那些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口号和卖弄,就影像本身而言没有了任何意义可言。

  《盲·道》观后感(五):知识分子堕落史

  看的媒体首映场,就一个字:太烂了。很难想象《盲井》《盲山》的震撼之后,十年之后等来这么一部剧情弱智节奏混乱的电影,中途大伙几次笑场。龙标拿到了,李杨也死了。《盲井》《盲山》中锋利的批判性不见了,为了龙标也失去了对人性恶的聚焦,批判性丧失后导演加入了配乐弥补,这也无限放大了节奏缓慢的缺点,而前两部《盲》是基本没有配乐的,因为剧情的震撼本无需配乐。导演会后说他为了电影上映一直在妥协,中途也遇到过撤资,如果说《不成问题的问题》拍的是一部国企改革史,那三部《盲》的轨迹就是知识分子向社会妥协的过程,很遗憾但可以理解,我们不都是这样的么?映后我问李杨:“您觉得是不是分级制度出台后您可以拍的更好?因为太喜欢之前的《盲山》《盲井》,这部批判性是不是差了些?李杨很尴尬的笑了笑,没有回答。ps:崔健老师没有听完导演谈就走了。

  《盲·道》观后感(六):一无是处,烂到惊人

  烂到惊人。

  两个主角的人设,从前半段就没能给人展现任何魅力甚至带来任何好感。小女孩喜怒无常且没有一个自洽的性格。按理说从小被人打骂虐待强行乞讨,性格应该以畏缩敏感为主,那为什么八音盒掉地上了被骂了一句还敢怼回去?反派那几个打骂你你就不怼了?带回家然后『作』到被赶出去,赶出去了又『作』着要回去,反反复复一来二去这不跟俩神经病似的么。

  为什么要设计『前著名歌手』这样一个背景在里面?换个别的职业一样也能成立。要设置歌手这个职业那好歹也唱一段啊,像《心花怒放》那样。而且开路虎住大房子,那说明还不是独立音乐人、草根歌手。光鲜的流行明星?犯事出狱了之后立马走上了装瞎子乞讨骗钱之路?毫无过渡,完全强行硬掰。再者,按照以前丰足的生活方式,即使落魄了也不会轻易抢车偷超市吧。

  而且抢车偷超市真的没有任何后续吗?为了人间大爱,偷个车偷点儿超市零食算什么?『我们虽然穷然我们也有开车吃零食的权利!』小女孩吃零食那一段的表演真是尴尬到外太空,烂到现场一片哗然,好几个人就在那一段退场了。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似乎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没有结束的意思。我终于忍不住了悄悄问一起来观影的姑娘:

  我:这电影难道有 3 个小时?

  姑娘:我看看票……110分钟。(看了下时间)那还有 5 分钟就结束了。

  我:这还吃着零食唱着歌呢,怎么结束?

  ……

  我:应该最后就是突然和反派打了一架然后大家都死了吧。

  然后果然就死了。

  既然在北京拍,而且没有回避各种地铁站名和地标建筑,为什么各种空间位置又非常矛盾?男主开着赃车带小女孩外出,出门的时候是北四环东向西行驶,结果回来的时候又是东三环从南往北行驶。家住在百子湾,乞讨在新中关,被刺在东北四环,就这么近乎穿城的生活范围,还能处处遇到同一个女警察或者同一波反派,这概率也是……

  开头的床戏是什么作用?说明男主性功能正常?好与《天浴》差异化?这么一看立意突然迷幻了起来——天浴和盲道的共同点都是,有性生活的那一个最后都会死掉。

  手持摄影和后期配音普通话真的无法共存,分分钟出戏。为什么不直接拍成个迷幻电影??

  剧情滥俗到惊人,像另一篇影评说的,放到 50 年前还能接受,现在?怀疑导演平时根本不看别的影视作品。拍类型片好歹也需要做功课的吧?这片子的编剧低劣得像是被洗钱机构强行给了个命题然后写了几个小时就写出来的。如果拿音乐类比的话,就像是那种词曲编唱都一塌糊涂但非说胜在质朴感人的低质量民谣。所以导演你真的真诚地在做《盲·道》这部片子吗?你就这个水平?

  总之这是近年来在影院观影的一次最差体验。上一次有这么烂的还是《东成西就 2012》。感觉全场的智商都被侮辱了。

  《盲·道》观后感(七):多年后提到《盲道》,我仍会想起今天的这份愤怒与悲哀

  本文首发于电影公众号《光影潮生曲》(gycsq0926),欢迎大家关注。

  我的短评被推到了目前最热的位置,有些诚惶诚恐,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想了想还是应该写篇长评,好好说下对这部片子的感受,毕竟短评碍于字数限制,可能表达的不够完善,还是长评好一些,说话也更自由一些。

  短评的内容,是我在电影结束之后第一时间发的,上次这样做还是《家族之苦2》,同样是北影节的片子,那时候发是因为难以按耐心中的激动,真的比我想象中要好看许多,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部优秀的续作推荐给更多的人知晓。而这次目的也一样,但恰恰相反,我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期待这部电影很久的那些朋友们这部电影有多糟糕。

  为什么?因为我也是期待大军中的一员。

  《盲·道》观后感(八):从盲井到盲山看盲道

  李杨,一个被大多数人遗忘的名字,中戏北影不包分配后,渐渐的催生了第六代导演,尽管李杨不是国内读完的学院派,但是我还是把她划分第六代。

  虽然在中国内地,拍摄出来的电影作品被禁,并非是第六代的专利,专攻摄影不爱看剧本的老张也被禁过,不过老张运气好,当年他毕业有国家财政支持,官方投资,公费旅游各大影展,活着在戛纳拿下了评审团大奖,也让葛大爷开启了影帝之路。

  不同于第六代七君子的小武,苏州河,青红,蓝风筝,二十四城记,李杨走出了他自己的独立电影人之路,78年考入国家话剧院,87年才到慕尼黑学戏剧,出名要趁早,这是文艺界的金规铁律,这样的人也算是另类。

  刚看盲井的时候还小,高考暑假路边买的碟片,4块钱的那种盗版,好吧我承认,我那时候准备买岛国爱情动作片的,无良盗版商写的禁片两个字吸引了我而已,播放后画面掺不忍睹粗糙的让人想骂娘,但是猎奇心态的我还是强忍着看了下去,廉价摄影器材深刻的拍摄出了中国北方的落后与贫穷,剧组的采景就在真实的小镇,来来往往的人群当中找不到丝毫温暖,眼神中充满着空洞与木然,这是时代的气息,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两个骗子和一个傻子之间爱恨情仇,两骗子准备欺骗宝强进煤矿赚大钱,又在煤老板面前谎称青年是自己的亲戚,工作一段时间后,下井时找机会故意制造矿难,谋害宝强,并以此要挟煤老板拿出封口费,完事走人后,继续在下一个矿场实施新的赚钱大计。

  盲井就截取了这样的罪恶循环过程中的一节,并且夹杂了各种细节,如两位大叔加害过宝强的亲人,带宝强找妓女等以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善变。当二叔对王宝强产生了恻隐之心后,这次计划也就注定会失败,这样的循环也就到此终结了。最终,两位大叔反目相杀死于井内,王宝强也应了那句我成了一个坏人,无意间领走封口费然后离开。

  特别是嫖娼和K歌的那两场戏,导演绝对是找真正的妓女演的,奇丑无比,画面简直辣眼睛,两农民工和妓女躲在简陋的小歌厅搂搂抱抱唱着社会主义好,然后去同样简陋的小旅馆开房,宋金民完事后抽烟充满满足与悔恨,解决生理需要后又心疼那100块嫖资,原因是没有给家里儿子买书,同时也塑造了活生生的人性情感。

  影片用着粗糙的画质、简单的记录、浓厚的乡音,在讲这样一个残酷的故事,无非是想显露真实。但从剧情本身所及,仿若是曝光了某个行业的黑暗和恐怖,映射了祖国底层的矛盾和蒙昧,却又因着角色的独立,别于生活高于现实,语出惊人又收敛自控,让这出戏中戏演得震撼和遗憾,独立电影永远的痛,缺钱啊。

  该片03年获得柏林小银熊,而宝强也拿下台湾最佳新人,但是获奖后二人的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变,因为被禁了,谁让你把自家的伤口扒开给别人看了,不知道藏着捂着么,该,好在懂艺术的欧洲人买账,把此片奉若经典,不然在天朝李杨真得快饿死。

  李杨他哥骂过李杨,你丫的拍这类的苦情片有人看么,丢街上5块钱一张的盗版光碟都没人买!可这货就是个死脑筋~~

  07年,我大三,李杨推出了盲山,当时心中激动异常,伪文艺小青年的我极力想提升自己的逼格,以此来彰显和别人的不同,我在网上到处搜索,剃掉了一堆阉割版之后,下载了韩语版的种子,然后找到了中文版的字幕,那天晚上,我裹着被子在寝室,边看边骂广电。

  盲山的剧情就更加简单了,四川贫困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被人贩子以贩药采购的骗局卖到了西北的大山村里面,迷药醒后发现身份证钱包一起不见了,她开始了一次次的出逃冒险,而在该过程中,她渐渐意识到能相信的人只有自己和一个辍学务农的小孩子而已。

  和盲井一样,李杨一点一点的把残酷的现实展现在你的眼前。这部电影撕去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当年戛纳记者是这样评价的。所以他没有任何斩获,个人感觉缺点在于整部电影充满着李杨的个人愤怒,或许盲井的遭遇深深的刺痛了他,画面下的人物简单而且粗暴。

  他对片子的拿捏,张弛的掌握,细节的完美,都是那么地出色,但是它并不像纪录片。我心目中的优秀纪录片应该是带有更少的感情色彩,更多地以纪实旁观的角度来拍摄。而李杨显然放了太多的情绪在里面。导演很愤怒,喊出口的却又有点失声。 镜头下的村民是淳朴的,也是愚昧野蛮的,美剧性爱大师里面讲到做爱,说人类的性行为,近代才有了生殖之外的意义,当然,生殖还是性的最主要意义,所以,当我看到雪梅的婆婆公公和她老公一起扒开雪梅的衣服时,我只看到一种原始的状态,完全一点前戏都没有,粗犷而丑陋的农民,只知道插入,再插入,丑陋却又真实,看的我揪心又犯恶心。最后村子里的一堆光棍还调侃问,白不白,大不大。活深深的一部被拐卖妇女的血泪史。

  人这种动物,最大的优点是适应性强,最大的缺点也是适应性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也发生在这群被拐的妇女身上,这群女人从刚来时候的反抗,辱骂,殴打,到漠然的接受,接受了一切粗重的农活,接受了丑陋愚昧的丈夫,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大饼,活下去,活下去就可以跑出去。

  偷偷的谢了信给邮差,转身就被交到了丈夫手中。希望寄托在最高学历的表弟之上,不过是被人睡了之后他去了外面打工。找杂货店老板借钱却出卖了肉体换来了40元嫖资。踏上了出城的车却被村民拦了下来,想见义勇为的乘客被女友拉了一下却又坐了下去。终于怀孕了,绝望的拍打自己的肚子,最后还是顺从了。 更加血淋淋的是当领导下乡视察,学校的小孩子举着花朵站在村口稚嫩的喊着热烈欢迎,小学时候的我不是一样的被老师拉到校门口做过同样的事情么,村长让人把买来的媳妇全如同牛羊牲口一般运到山上,威胁每家不要给村子抹黑,一群被拐卖的妇女被两个村民看管蹲在小树林,而领导在两个小记者摄影采访下装腔作势的听着村长的汇报。而后来唯一可以信赖的小孩子去镇上寄出去了她的信件,警察来了,愚昧野蛮的村民缺围着了警车,丈夫年迈的老母亲死不要脸的躺在警车前面大叫,要把人带走就先从我身上碾过去。警察被逼无奈丢下了她去城市里找救援,丈夫拖着她要跑路,绝望的她举起了菜刀对着丑陋的男人脖子一刀砍下,画面突然而至,镜片就此终结,就如同电影里面的村民一样,粗暴而且愤怒,与后世血虾的镜头一样充满着绝望,当年我的感觉就是想拿着一把无限子弹的加特林突突突死这群禽兽。

  但当我听到,雪梅的老公说,才7000元,城里娶老婆哪个不花这几个钱?确实,城里娶媳妇更贵,好比我就娶不起,我就知道,事情远非我想的那么简单。这群人身上,既有几千年来的懦弱和保守,又保留着原始的野蛮,同时,还有对现实的无奈,旧时现实中农村的婚姻,大多数都是以经济来维系的,当女权的观念和旧有的思维观念冲突时,当女人的职能并不仅限于生儿育女时,又该如何来引导解决呢?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旧有的农村观念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和这个时代背离,城市化已经让农村的女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一个旧时代的40岁男子,若是找不到老婆,还可以通过童养媳,或是高额的聘礼解决问题,那么现在呢?买老婆违法,童养媳更违法,高额的聘礼?又有多少人愿意住在破旧闭塞的农村乡下呢?但同时,人类原始的进化冲动,让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的渴望,又在永远的推动着他们。你管这叫爱情,我呸,这只是生殖而已。

  1991-1995年,获解救的被拐女性人数为80555人。解救妇女是如此之难,落后地区的村民不仅对暴行熟视无睹,还会参与其中,利益链条又如此复杂,让解救行为如大海捞针。即使被解救,也会因为病态的观念而饱受歧视,人们认为你是不洁和不幸的,然而不洁总是排在前列,像无形的巨大标签,离婚对于女性来说就代表着贬值,这意味着难找好的婆家,这无疑又造成了二次伤害。WHO的数据里,中国是世界少数几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而吞农药曾经是农村地区最常见的自杀选择,我就见过不少吞农药的。

  在社交媒体发酵郜艳敏这个词后,我看到了更让人心碎的报道。在腾讯的一篇采访里,8年之后,除了月工资从90元提高到了600元,一切都没有变。20年的代课教师,却只有如此微薄的工资,并且,和拿腔捏调令人作呕的官方文宣描述的“丈夫已经知道妻子是个受社会尊敬的‘名人’,已经不敢打他了。”所不同的是“现在,这个比郜艳敏大6岁的羊倌丈夫经常赌钱输了就打她。”而这个善良的女人,却依然对这个伤害她如此之深的村庄保持善意,以她为原型的“宣传”电影拍完时剧组说,“郜老师,我们就不给你稿费了,给你20万块,让你自己用”。郜艳敏却一分钱没要,全给村里修路。

  困难里催生崇高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变态的价值观,而让妇女承受各种痛苦,而欣赏其中的“伟大”更是这个国度长久以来的猥琐偏好。王小波在《拒绝崇高》一文里说的很清楚: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个人总要做出一些牺牲——牺牲“自我”,成就“超我”——这些牺牲就是崇高的行为。我从不拒绝演出这样的戏,但总希望剧情合理一些——我觉得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举例来说,洪水冲走国家财产,我们年轻人有抢救之责,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总要问问捞些什么。捞木头尚称合理,捞稻草就太过分。这种言论是对崇高唱了反调。现在的人会同意,这罪不在我:剧本编得实在差劲。由此就可以推导出:崇高并不总是对的,低下的一方有时也会有些道理。”

  在这场新媒体的呐喊与喧嚣之后,那些背后的问题仍将长久的困扰着我们。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农村教育资源的稀缺,人们也会拷问教育对改善落后地区人民生存状况的有效性。而当媒体开始以旁观者的心态报道越南新娘时,它们却忽略了越南新娘和被拐新娘实际是同一种产物。根据2014年的人口统计,中国男性比女性人口多3376万人,而新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也就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了115.88个男孩。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城市里女性抱怨找不到结婚对象,但真实的情况是,反而大量农村落后地区男性根本无法正常渠道娶妻。而在未来这个问题还会越来越严重。

  十年回顾,依然绝望。你问我这个世界会好嘛?我真的不知道。那种恶和黑暗让人反胃和难以直视。然而我们依然且必须试图鼓起勇气,为了无数个郜艳敏,也为了我们自己。

  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每部电影的收益百分之5必须无条件捐献给该基金会,该会职能是关爱、扶助业内弱势群体,引进和介绍高科技在电影方面的应用和发展,支持电影技术的创新,现在是2016年,我想问问,这么多钱,你们这群孙子拿着这么多钱都干嘛去了?

  一直到现在电影的分级制度还没有开展,当中国的电影业,一哄而上的拙劣的模仿着西方人的作品时,当中国的导演以为宏大的场面就是解放军洒菊花,以为激情就是摆两个高难度的回形针造型时,以为艺术就是找各国的明星破坏环境拍出一个不伦不类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为浪漫就是找一堆奇形怪状的演员拍出一个武侠版的哈姆雷特,我喵了个咪的,哈姆雷特除了在英国有点人气,欧洲又有多少国家说英语?不知道做作的莎士比亚一样的招人烦么?姜大叔好不容易拍个鬼子来了却别人喊了多少年的卖国贼,李杨的电影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我在李杨的身上看到了人文的关怀,社会人的基本责任感。

  最近看报道盲道今年上映,讲述的是堕落音乐家与流浪儿童之间的救赎故事,终于来点音乐题材类别的了,不知道能不能过审,也不知道阉割多少,也不知道能不能播,也不知道有没有院线上,但是李杨,我真的欠你一张电影票,再贵我也买。

  《盲·道》观后感(九):妥协的李扬

  李杨的“妥协”

  出品人,制片人,导演,美术,剪辑,男主都是同一个名字—李杨

  看完《盲·道》后是失望与遗憾,但更多的是心酸。独立电影人对市场、行业、部门机构的无奈与妥协。

  盲·道,道即道路、亦是道德。对导演而言,盲了道路;对故事里的人,盲了道德。故事依旧直击人性,落魄的音乐人与乞讨儿童的故事,一如既往讲在我们身边的人物,我们匆匆走过,无暇关注或者冷漠待之。像李扬的故事,却没有了李扬的尖锐与愤怒。故事背景中人群的声音还能听见苟延残喘的最后一丝骄傲的反抗。李扬想做李扬,但做李扬的代价是妥协,可是妥协之后的李扬还是李扬吗?

  映后的访谈,导演不语也能看出这部片子的不容易。观众付了钱,大抵要值回票价,片子不好,骂声一片,理解。而我,看到的是影片幕后的不易,这些抵消了我的失望。

  导演也是知道好坏的,因对于“李扬”两字而言,影片能够上映已属不易。

  投资方说不能挣钱,我要撤资,导演说自己扛吧;明星说我不想得奖,只想挣钱,导演说自己演吧;部门说这些情节太灰暗,要删,导演…

  故事台词整体不在状态,为什么不是方言?演员事情比较多没有时间学习方言。沉默后耿直的不懂游戏规则的导演说:这些不怪演员,怪导演。

  那么电影是什么呢?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也许吧!

  《盲·道》观后感(十):十年磨一剑 看不出来是把剑

  看了盲山深深被导演的才华所折服,于是又看了这部盲道,导演十年磨一剑,又是自编自导自演,真的是期待值爆棚。本来以为看到的是一部毫不孙色,甚至超越盲山的作品,可我忍着尴尬癌看完以后,真心想吐槽一句,这是什么烂片,导演您的才华呢?您的专业水平呢?您的自尊呢?您的良心呢?

  十年就拍这么一玩意儿,您的良心不会痛吗?!翻了翻您的微博,我仿佛明白了什么?悲哀,鲁迅先生说过,残忍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掉给人看【原文记不清了,大概有这么个意思】!!!!

  李杨导演,尊重自己,尊重观众,不要靠着吃盲山的老本来忽悠观众!多少人在黑暗中依然坚持前行,可你本来走在阳光大道上,你却选择了后退,在某个阴暗的角落苟且偷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