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中人》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梦中人》影评精选10篇

2018-04-15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梦中人》影评精选10篇

  《梦中人》是一部由马可·贝洛基奥执导,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 / 贝热尼丝·贝乔 / 法布里齐奥·吉福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中人》影评(一):又一次,又一次

  又一次,又一次

  —— 关于贝洛奇奥和《梦中人》 "导演双周"主阵地Espase Miramar对面的蓝色大旗总是会被海风吹得鼓鼓作响,联想起"导演双周"已经和官方单元对垒了近半个世纪,不禁感到一股凛冽悲壮。 然而本届"导演双周"的开幕片《梦中人》当天在"金马车"颁奖之后的放映,在开场之前就陷入一片焦灼,导演工会的发言人带着一名英语翻译,在给芬兰导演阿基库里斯马基颁发"金马车奖"之后,霸住话筒,大讲影视工作者失业问题,直到惹得观众反感不已,喝起倒彩"跟我们没关系!""歇会儿吧!"——不过身经百战的他面无惧色,对着众人慷慨激昂了一番,也不等英语翻译,言毕扔下话筒忿忿离场,反倒让观众心情十分复杂影片就在这样微妙氛围里开启了。 这位年近八旬的意大利国宝级导演贝罗奇奥的新作呈现出散文体的面貌;影片由作家Massimo Gramellini的自传改编,讲述了的Massimo在一生中由于幼年母亲无故离世经历心理纠葛,以及这些纠葛投射到人生轨迹上的种种形态有趣的是,影片的选题不难让人联想到他2002年的作品我母亲微笑》,两者都是将母亲这一形象推至近乎神灵位置。 影片的色彩浓郁,时而温暖时而冰冷,人物眼神的高光部分动情无比,让人感叹意大利电影饱含热泪如初;曾经作为左翼电影运动的一员,现今仍是无神论者的贝罗奇奥在影片中仍然难以掩饰强烈的虚无气质;他总是朝向宇宙,并数次在感染力较强的场景使用星空”这个意象。 但实际上,对于母亲死因真相的不断的暗示和揭示,以及追求明确答案故事方向,与整体上月球漫步式的叙事是相左的——小Massimo在窗口扔下拿破仑像,电视节目上的自杀场景,女恋人的高台跳水,都是在将和母亲死亡相关的种种意象不断转换。萨拉热窝守着母亲尸体游戏战争孤儿,对母亲抵触半辈子的报纸读者,在这一切明确无疑地通向答案时,应该果断放弃真相追逐或许更为理智。 不过这也许有时贝洛奇奥的另一矛盾之处,作为不可知论者,他又认为一切是需要结束的,而他又无法接受一个模棱两可的结束,只能在最后一刻坠入现实(许多前作也一样)。 一个老人对于母性的追忆,对于生命秘密的探寻,尽管呢喃散漫,而且絮絮叨叨,但终究是动人的。"导演双周"将其定位开幕片,除了作品本身的量级,实际上更是在对这位饱含深情的老导演致以崇高敬意——因为已然76岁的他又拍出了一部同前作完全不同的作品。 实际上在2015年,人们在心里就已经默认广受褒扬的《吾血之血》为贝罗奇奥的封镜之作;而且早在2011年,他就已经获得了威尼斯奖颁发的“荣誉金狮”——但千万不要怀疑一位老人的激情——表达的激情,拥抱的激情,搏斗的激情,磨练技艺的激情甚至犯下错误的激情。 用什么来开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饱含力量地将拳头挥下去;毕竟在遍地封神的六十年代,谁又能想到一个满嘴絮叨着哲学名词,用自己家人演员拍电影的意大利瘦弱男孩还能在半个世纪后的戛纳获得10分钟的满堂喝彩呢? 2016.5.12 Cannes

  《梦中人》影评(二):逃避虽然可耻但却有用

  意大利语和法语很相似呢,但是语速快起来完全听不清。不像日语,一个音一个音一板一眼的。电影也是一样。日影基本上简单流畅,而欧洲电影叙事风格经常是几条线一起来,回忆与现实穿插得让人迷惑

  本片中男主童年生活与现实交替展现着,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回忆,哪些只是他的想象

  这个失去母亲的小男孩,心中的创伤始终未曾痊愈过。即便已经长大成人额头上的皱纹父亲还多,依然经常在剥那道疤。

  其实,他应该早就猜到了母亲真正的死因。但是承认真相就代表幻想破灭。一路走来,他都逃避着,用各种方式宗教爱情、直面战争之创,这些都无法真正帮助他解脱。所以,只有逃避。因为只有在梦中,才能反复感受妈妈温柔

  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的问题本来就无法解决。就如同那部日剧里所说“逃避虽可耻但是有用”,“在众多的道路中,有时能选择我们喜欢的道路,有时候不能。路上充满了艰辛,却也一定充满了甜蜜温馨。虽然有时候也会逃避,但是我们会深呼吸,寻找其他的道路,然后再回来。”

  生活总要继续下去。痛苦难忍时,就逃吧,直到可以继续前行。

  《梦中人》影评(三):Regret nothing in matters of love and a lot of love...

  缓慢开篇平淡发展,几次看困;读信的高潮眼泪猝不及防。最后真相早已不出预料。即便如此,也请依然笃信母爱之深博,珍惜亲子羁绊

  重病的母亲死于自杀,幼子迄今无法释怀。假使深爱之夫至亲之子要求病重的妻母隐忍苟活,又算不算得自私

  动物皆知自保,却有母鹿舍身狮口;人性本该伟大,但上帝岂又不准人自私犯错了?

  逝者往矣。

  句号

  接不接受?释不释怀?

  问号

  不接受如何?不释怀又如何?

  其实是个伪问题。

  句号。

  凡事有始即有终,茫茫宇宙如此,短短人生如此,深深感情也如此。

  Massimo也好,Simone也好,谁又不是mona罢了?

  得不到的总是期待失去了的总是怀念

  在眼角的难免嫌弃,在嘴边的难免抱怨

  活在当下敝帚自珍吧,

  互相伤害相亲相爱吧。

  人生岂能没有遗憾

  惟愿此恨绵绵终无绝期。

  唯有爱与深爱不可辜负。

  《梦中人》影评(四):母与子

  电影里有三个意象:耶稣、贝尔芬格与都灵足球队。它们是忏悔之地,它们是独裁的指引,它们是——母亲。

  有时我憎恶一种对女人的想象,容器式的、柔软的,圣洁之光永照男人儿子犯下的罪恶

  然而电影中的母亲与恶魔只有一步之遥。她在看恐怖片时发出意味不明的笑,她自杀,她躺在床上微微张开双腿,捉挠青春期儿子的胳肢窝。甚至,她在纸盒里多呆一秒,就会成为贝尔芬格。

  意大利人悬崖勒马,只用摇晃的腰肢和处子的背叛点到为止

  影片中还有几个儿子。一个拒绝母亲的死(主人公),一个渴望母亲的死(写信者),一个无视母亲的死(游戏机男孩),一个赞美母亲的死(主席)。

  所以,儿子与母亲,当然不是“快去拥抱吧”这样的心灵鸡汤口号能够概括的关系。想起姜文在访谈中提及的关于《太阳照常升起》的创作想法,同样是拒绝一个样板化的“母亲”。但我的感觉是姜文不大懂女人,而意大利人是真情种。

  《梦中人》影评(五):一场俄狄浦斯之梦

  文 | 西西缪

  首发于 奇遇电影

  2017-3-30

  《梦中人》的故事很简单,如果你在期待奇情,也许你会失望;如果你想了解主人内心的秘密,也许你会发现到头来一场空;如果你希望看到主人公最终的抉择,也许你无法找到有效的答案。

  电影通过主人公三段不同的岁月时间点,交叉相错地呈现有关主人公对母亲意外离世的不同心态

  电影结尾,当主人公得知母亲死因的真相,依然无法正真走出伤痛,忘掉关于母亲的记忆

  也许,导演旨在通过破碎的叙事处理,散文化情节,从而表现这一场梦,终究失落本质

  《梦中人》的导演马可•贝罗奇奥,是现意大利国宝级导演之一,与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并称为意大利的双子星。

意大利国宝级导演马可•贝罗奇奥

  不过较之于贝托鲁奇而言,贝罗奇奥对于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没有那么所熟知。

  两位导演曾经合作过一部导演合集电影《爱情与愤怒》(1969)。该合集中的电影人,还包括帕索里尼和戈达尔等重量级导演。可想而知,贝罗奇奥在意大利电影界的地位了。

爱情与愤怒 (1969)7.61969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 马可·贝洛基奥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Elda Tattoli 让-吕克·戈达尔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卡洛·利扎尼 / Tom Baker Julian Beck《爱情与愤怒》(1969)

  如果说贝罗奇奥的电影如同其本人一样,对于中国观众是陌生的,那么正如大多数导演的影迷说过的那样,他的电影是非私人化的。

  但这种私人化也奠定了他的作者电影风格。譬如,上文所提电影《爱情与愤怒》,在越战期间拍摄,旨在通过导演们的个人创作体现他们各自对当时政局的看法

  那么与戈达尔极具意识形态的电影一样,也许贝罗奇奥的大多数电影都在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他通过影像化的符号诠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也许,《梦中人》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片中三段式交叉的叙事在不断重复着回忆死去的母亲的命题,包含了导演自身对宗教、对战乱、对家庭关系的各种阐释。

  如果说,母亲已是梦里之人,那么通过一个人物三段时光描述则可以说,童年以及少年时代的叙事也许都是成年时候的回忆。

  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回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在过去的记忆中寻找着母亲的身影、寻找着自己对母亲那份感情。

  表面上这看似是一种童年留下来的阴影经验,实际上这就是恋母情结延续。而该电影的重点也许就在于,揭示这场俄狄浦斯之梦的过程

  ——关于时间:破碎的记忆——

  将童年与少年时代看作成人马西莫的回忆,电影的叙事依据顺序不断闪回。这些零碎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交织中似乎形成了一个循环,童年是这段故事的开始,亦是这部电影最后终止的时间点。

  这是一种恋母弑父的情结;是每一个人内心存在的情结。

  拉康认为,儿童在镜像阶段之后,便会进入俄狄浦斯阶段。在镜像阶段,父亲被假定为缺席,幼儿只知道母亲的存在,并下意识地想取代父亲的功能

  拉康说,这是幼儿与父亲功能的同化。等到儿童完成初次认同后,父亲便介入进来。他迫使儿童与母亲分离,并让幼儿最终屈服于“法”的压制,最终形成与父亲的二次同化。而在第二次认同前,儿童往往会产生“恋母弑父”的情感

  电影中,马西莫的童年时期,父亲的确是缺席的。导演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叙述童年时期他与母亲单独在一起的时光,既是在表现他和母亲的感情,并暗含了他与父亲关系疏离的本质。冲突就在于,马西莫的俄狄浦斯情结之所以这么严重便是由母亲的死直接导致的。

  母亲真正与他分开;而父亲的冷漠与带有一定保护性质隐瞒增加了他内心的抵触行为,加强了他矛盾的恋母情结。

  导演运用电视场景人物“贝法戈”的意象,不断重复于儿童马西莫的脑海中,揭示他因母亲的死而压抑的内心。

  这个意象“贝法戈”是神秘的、带有一定宗教意味。

  也许儿童马西莫的做法就如同我们童年时期模仿电视里面的行为一样,但从一个天主教国家角度来说,导演将母亲离世对儿童内心造成的伤害,比喻成了孩子打破原有宗教观念,认同另一种神秘力量。断裂性的异化认知预示着这份伤害的巨大性。

  巨大的伤害最终转化为了记忆的伤痕。虽然少年时期的马西莫在成长中不断改变自己的态度,但他同样不能接受母亲已死的事实,谎称母亲生活在美国纽约。

  这种看似是小孩绝无恶意欺骗,实际上还是在表明他内心的痛苦

  如果说他进入教堂,接受教会的圣餐,侧面反映了,他将痛苦寄托于表面的宗教信仰上,但这是他自欺欺人手段,仍在说明他无法面对痛苦。

  当他接受父亲善意谎言,认同母亲因心脏病而死。代表了上文所提的“对父亲的二次认同”。

  这种认同是促使他从少年成长为成人的关键因素

  成年的马西莫看似释然了很多,当他给那位讨厌自己母亲的来信回信时,他表现出了作为编辑者的良好职业素质,仿佛在久久徘徊于痛苦中选择走出来。但这不是故事的结局,他不仅没有走出来,反而发现了母亲的死因另有真相,于是这份痛苦终将变成一份循环的记忆。不是所有的事都是人们所想的,因为时间的流逝,就能遗忘,就能变好;但这不意味走向最坏,只是这个伤疤永远会存留,因为深爱。

  ——关于空间:伤痛的延续——

  零碎的时空将故事的叙事散文化,但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尽管时空在流逝,主人公马西莫在不断地变化,而无论是童年、少年还是成人时段,空间上的家是没有改变面貌的。

  并不是说这个空间一层不变,随着年代的变化,这个空间局部也在不断改变。显然,马西莫成年之后并不住在这里,房子开始变得老旧,遮灰布说明了这间房子早就没人住了。

  这间房子的大致样貌没有变化。导演通过这样的处理,在帮助观众快速了解时间段发生变化的同时,赋予了这间房子更为特殊的意义。这间房子承载了太多东西,它包含了马西莫成长的点滴;见证了马西莫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它也许代表的就是马西莫的母亲。

  如同马西莫的父亲所说:“房子归你,无论怎样,房子都是你的。当然还有你母亲所有的东西,也都是你的。”从某种层面上说,也许只有当成年马西莫回到这个空间,他才能完整回忆童年往事、回忆少年时代的经历。

  只有在这个空间中,他才最接近历史的岁月。所以不变的空间是他伤痛回忆的延续。只有这个空间,能促使他体会童年时候母亲的爱;让他找到正真的答案。

  实际上童年片段,已经暗示了母亲真正的死因。泳池作为另一层空间,代表了另一个重要的意象。

  儿童马西莫跟着母亲一起看电视,才知道“贝法戈”,这个支撑他破碎童年的意象;而母亲死后,他通过观看电视上的一场跳水比赛,开始高兴模仿,并在沙发上重复跳水的动作。

  无疑,他不仅在跳水的节目中看见过这个动作,他也在关于“贝法戈”的电视故事中看见过“跳水”的动作。

  泳池成为了他暂时躲避伤痛的地方,但实际上泳池却是让他最接近真相的地方。

  也许在他的潜意识中,他知道母亲很有可能是跳楼自杀的。而得知真相的他,来到泳池,见证了女友从跳水台跳下的画面。通过这层真实的亲眼所见,他最终确定了母亲死因的真相。

  “贝法戈”和“泳池跳水”这两组意象既代表马西莫童年时期和母亲的时光,又是母亲死后,童年、少年的马西莫唯一的安慰。

  但这两组意象恰恰和母亲一样,给了他错误的认知,这两组意象恰恰暗示了母亲死亡的动机。

  最大的打击在于,当你因为深爱而感受沉重的痛苦时,却发现实际上这份深爱是虚无的。

  当马西莫得知母亲的死并不像父亲所说的那般,因为爱着他们而死;反而是因为自身的软弱而跳楼自杀时,他疲惫地说道:“白费了无数的眼泪”。

  仿佛囊括着时空中所有的记忆在一瞬间都化为了虚无。

  那么结尾他与母亲在家捉迷藏的童年景象,可以说是他幻想的回忆。回忆中,他找寻着母亲,而最终母亲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但幻想的回忆,终将是一场梦,一场与事实相反的梦。现实生活中的他不断找寻母亲,但母亲不可能再出现。这是一种因虚无而产生的循环之梦;一种伤痛之后再次经历打击的自欺欺人之梦。

  ——时空中的俄狄浦斯之梦——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情结,注定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场俄狄浦斯之梦。

  电影中,记忆深处就是一场梦,梦中的母亲是马西莫深爱的对象;梦中的母亲同样全然深爱着马西莫。

  幼儿时期的我们在潜意识中存在这份朦胧而复杂的感情;在心中隐藏着这样一场不切实际的春梦。

  对于儿童马西莫来说,梦没有实现,而母亲却真正死去。于是精神上,回忆与梦交织,成为延续生命的动力。

  所以,这份无限的梦境循环着、重复着,说明了得知真相的马西莫,依然愿意回想已回忆了无数次的过去;幻想母亲对他的拥抱与爱意。

  经历了伤痛之后的情感,就像已经铸成的事实一样,很难改变,即便母亲的爱意在事实上并不存在他自身所想的那般深度;即便另一个女人会在他生命中出现。

  马西莫的女友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导演将这个角色赋予了医生的身份,更是在隐喻她对马西莫来说,是心灵上的医生。

  她让马西莫忘掉“贝法戈”,她让马西莫放下他母亲,放下母亲的死。

  日后,也许她将真正能够治愈马西莫的心灵,他们可能会在一起、结婚生子。但这不代表,马西莫能真正忘记自己的母亲;不代表马西莫的女友能取代他母亲在他心中的位置。

  时空记忆中的母亲,早已成为了最遥远而又最接近完美的意象;梦中人成为了脑海中,爱的幻想的巨大潜力。即便有伤痕,它也比现实生活唯美。如果这终将成为一种遗憾,那就让回忆中的虚幻之梦继续做下去吧!

  马可•贝罗奇奥再次运用生动的影像构建了一份抽象的概念,阐释了生命中无数的可能性。

  也许,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这样讲故事了;他的电影面向的依然是小众的作者风格爱好者,但当诗意性的镜头深入生活的不同面时,当中一定包含导演想要诉说的生活真谛。

  《梦中人》影评(六):有搖滾黑膠

  馬可貝洛奇歐少數溫情的電影

  驚喜的是莫西蒙國中(或高中)到同學家中, 有真空管

  翻開的黑膠唱片第一張是 Deep Purple <Machine Head>,

  再來是King Crimson <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

  然後是 Rolling Stones <Sticky Fingers>, 原版的, 牛仔褲拉鍊還可上下拉. 是的, 我們哈這張哈很久了

  隱隱若現的是King Crimson <Lark's Tongues in Aspic>

  吸血鬼黑白電影是穆瑙的那版?

  《梦中人》影评(七):母爱与仇恨

  母爱与仇恨

  《梦中人》(Fai beisogni 2016)是部耐人寻味的电影。“爱”与“恨”、“情”与“仇”这类主题经常会在文艺作品有所呈现,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无论如何被演绎,我们似乎都很难有太多新鲜感,只是故事不同罢了。本片虽未完全摆脱爱恨之范畴,但它却让故事发生在一对母子之间,而且是围绕着儿子对亡母由爱到恨的情感变化展开的,这究竟是什么回事呢?

  “维护”母爱是为了“爱”吗?男主马西莫在9岁时,其母被癌症的病情吓倒跳楼自杀,但这一真相被所有亲友隐瞒,代之告诉小马西莫的是,母亲因心脏病突发而离世。显然,大家都在维护“母爱”,主要目的是不想让小马西莫感到自己是被母亲“抛弃”的。维护幼小心灵不受伤害这是一种爱,但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爱”也变成了一种“害”。因为大家本以为等小马西莫长大了,他自然会明了这一切并接受真相的,然而,即便真相很容易追寻,他也一直就是没有闹明白真相,这或许有他自身的原因:他更愿意相信母亲是病死的而不是寻死的;当然更多的原因还是他父亲也不愿意面对这一真相,因为在他大概上中学了的时候,他有一次就母亲的死因正儿八经地追问过父亲一次,但我们从他父亲当年那个雪夜不是伤心欲绝而是气急败坏的表情看,他父亲应当对他母亲的死承担一定的责任,所以他父亲仍然隐瞒了真相,仍然诱导他相信母亲对他的爱,对家庭的爱。正因为如此,他一直活在“母爱”当中,甚至母亲喜欢的一个恐怖片角色都成了他日后生活的精神支柱;他一辈子没有摆脱悲伤,但糟糕的是他因此无法再去爱别人,他失去了“爱”的能力。

  更糟糕的是,因失去爱的能力,他虽活了大半辈子,但也没有活出个人样,就像和他同车的女孩所说的,他只敢“躲在角落里”,甚至“不敢冒险说些愚蠢的话”,他事实上成了个loser,或者说他一直在享受着自己的“沉沦”。他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也希望改变,所以,当有个总裁希望见他时,他非常乐意地就去了,拿他自己的话说,他虽然没有野心,但他仍有“远大的抱负”。然而,正当他有望成为这个有钱人的传记作者时,这个有钱人却饮弹自尽了,他甚至没利用好这个事件写一篇像样的报道(片中展示的那份报道的作者好像不是他吧?),连报纸主编都认为这是他难得的机会。这位有钱人虽然跟他仅聊了数句,但丢给了他一个悖论:失去母亲的孤儿为何到如今没有任何成就?因为在他看来,幸福的人一生往往不会有什么成就,因为缺乏适量的仇恨。有钱人讲这话的言外之意是:他要么事业有成,要么幸福,但两者都不占的情况,只能说他从事了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当一名足球记者。有钱人对他的人生把脉应当给了他极大的触动,他选择去做一名战地记者。他虽体会了危险生活,但他仍然对什么事情都缺乏热情,即便在有女性愿意跟他亲近时。显然,失去爱的能力并不能靠改变生活的方式方法而得拯救。

  战地记者的那段经历似乎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仇恨可压制人的恐惧和忧伤。那个在母亲尸体旁还能继续玩游戏机的小男孩,他为何能够那么淡定?马西莫和他同事伪造现场抓拍小男孩的镜头,只是想表明战争的残酷和不人道吗?我想不尽然,战争还能扭曲人性。我不相信小男孩对母亲的死亡真的能够无动于衷,但如果想继续生存,他必须表明自己并不是危险源,那么像傻瓜一样的呆着便是最好的展示,这或许是母亲早已教导过的,亦或是苦难教会他的。我相信小男孩的这种态度是在聚积更大的仇恨,而仇恨是能够让人暂时忘却恐惧和忧伤的。在仇恨面前,丧母之痛、对战争的恐惧真的是其次了。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成人才有的心理,但我觉得,苦难中的孩子会比他的同龄人懂得更多。

  马西莫作出了上述人生选择,是想摆脱丧失母爱的恐惧和忧伤,但他未能如愿,显然他缺少一点仇恨。事实上,他也一直在维护母爱,不想背叛母爱,甚至年近半百他也仍想捍卫母爱的尊严。幼小的他向照顾他的女佣寻求母爱被拒后,他从此就不想再背叛母爱了;他向同学谎称母亲仍在,只是搬去纽约了,他这种维护母爱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维护某种自尊;当那个有钱人问他是否是孤儿时,他立即抱臂于胸,一副决不让人怀疑他有母爱架势。如此,他幼时无法摆脱恐惧,长大亦无法摆脱忧伤,那他又是如何在母爱中找到点仇恨呢?这还得从他追寻母亲死亡真相开始。他整理母亲遗物时,心脏突然出毛病,喘不过气来,他以为是母亲的遗传,那位女医生告诉他乳腺癌与心脏病并无关联,他开始意识到亲友可能对他隐瞒了母亲死亡的真相。他利用他幼年丧母的经历帮助他报社同事回复一位读者来信,结果让他在读者群中大出风头,却遭到报社同事的不屑,甚至被攻击为“卖弄悲伤,博取同情”,对此他虽想不通但也不相信这是因为同事的妒忌。就在他烦恼之际,女医生向他发出了爱的邀约。本来他对这位女医生就有好感,因为她是帮他撼动骗局的第一人,但不放下母爱他是无法顺当地接受另一份感情的。于是,他想处理掉母亲的遗物。然而,在整理遗物的过程中,他回忆起那个雪夜、母亲离世后父亲的态度、母亲不让他看女人跳楼的电视镜头,他认定母亲是自杀身亡的,但他需要确证。于是,他深夜叫来教母,教母拿旧时的报纸便证明了一切。因此,他理解同事为何讥讽他了,他终于对母亲的行为表达了愤怒,甚至很仇恨地说出“白费了那么多眼泪”这样绝情的话,当然,他更多地是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因为真相就近在咫尺,是他自己不想去追寻,其实他一直都更愿意相信那个谎言。但无论如何,他从真相中找到了点仇恨,这足以让他可以“放下”母亲去接受另一个女人了。(文/石板栽花 2017年3月28日星期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