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动荡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动荡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57: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动荡读后感精选10篇

  《动荡》是一本由[德]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荡》读后感(一):《动荡》一个混乱的年代孕育着新的希望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是一位德国诗人。1957年,在他的第一本诗集《狼的辩护》中,便已初显大师才能。他不仅能用精湛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也能通过叙事将生动的细节描写与对世界的愤怒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展现出一个现代作家对政治的厌恶。汉斯的写作生涯可谓是一帆风顺,除了连续不断的诗歌创作,他还发表了很多随笔、散文、小说、评论和翻译作品。自1962年起他先后获得了十几项文学奖,在德国文坛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五角大楼前,学生将鲜花插到军警的枪口里

  《动荡》读后感(二):重温动荡年代的历史

  拿到这本书,撕开塑封,我并不是第一个翻阅的人,而是我的外婆(今年70岁了),她拿进房间里读了一中午,连午饭都不吃,我很惊讶,因为她不是个爱看书的人,还有老花眼,一般看不了多久,眼睛就受不了啦。外婆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本书真的写得好,作者很有水平”,她说看了前面三十页,很简单的一首诗《厨房便条》(描述了阶级斗争)给她感触很深,必须是要有经历的人才能体会。 我外婆为什么会看这本书,她告诉我是书名“动荡”,吸引了她,不管是社会还是家庭都会有动荡,都会有斗争。在外婆几十年的经历中,最深刻的还是“下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在那时,我们的父辈都还小,了解和感受的不深,尤其是对我们年轻一代只能通过历史书去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从老辈人口中去获悉动荡给社会带来的苦。 而作者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德国著名诗人,在书中以半自传的方式,详细记述了他所经历过的动荡时代——20世纪60年代,以及所经历过的东西方的重大历史事件。不免感叹作者身为作家那得天独厚的身份,使得他能够穿梭多地,探访与记录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境遇,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众多政治领袖和文学名人。 或许文人都是风流的,作者也不例外,在有了妻女的情况下,他又与美丽的俄国姑娘玛莎生活在了一起,这也是书中的女主角。因此,书里是从1963年两人相遇开始展开,一直到1970年结束,整整十年在东西方的游历,让他充分意识到对动荡时代的回忆,只能靠客观和真实的记录,才能给后人借鉴参考的价值。 没错,他也是这么做的,在85岁高龄,通过对多年前日记的整理,写就了这部朴实的回忆录,重新审视动荡年代。当然,对于没有一些人生阅历的人来说,譬如我,读起来是非常无聊的,也没有体会,的确是在读一本啰嗦的历史日记,大部分是作者稀松平常的往事,只是夹杂着对身边朋友名人的生活轶事的描写,但正如我外婆说的,越简单的东西往往引申出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这也是文学写作里常说的以小见大。 书里描写了不少事件与运动,说实话,很多我都未曾听过,例如足球战争、布拉格之春、德意志之秋等,背后的发生也是因为受到政治、社会、文化、道德的冲击,高涨的学生思潮、工人罢工、妇女运动,甚嚣尘上的反战呐喊、个性解放和反主流文化。从现在看来,这些是每个国家都必将经历的,正因为有这些事件的影响,无论好坏都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我们无法追究事件的根源,只能拨开迷雾,去反思历史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否定它的存在。这是本好书,可惜现在的我不能读懂它,若干年后,我必将重读此书,希望带给我不一样的体会。最后吐槽一下,外国人的名字真的太复杂了,书里提及的事件和名人也多,十分感谢译者的注释,让读者能及时了解对应的人物,及其做出的一些贡献。

  《动荡》读后感(三):以一颗不惊的心,回应这波澜

  回忆录似乎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都是因为一些缘由将故事放入心底,或是因为偶然的事件,尘封的往事开启,选择将自己亲历的故事告诉给世人。《动荡》的作者也不例外,“如果不是那一天,我在我的地下室,惊讶地发现一些东西的话,我将一直保持我固有的顾忌……”那么,这顾忌是什么呢?

  当黑色的幕布揭开,最开始的确是两则新闻。看似与作者没什么关系,而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分界点——我们能透过这个回忆录看到他与这个新闻的交织点。能够看到作为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从他的角度来看历史上发生的这些事件。从他的文字中,看不出来惶恐,能平静的诉说他所真切经历的故事。

  本书是一本半生回忆录,只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的故事。那是美国和苏联冷战,国际形势虽体现着大体的和平,又有着激烈的斗争。整本书以时间为轴,中间插入了自己现在的回忆。足球战争、布拉格之春、德意志之秋、越南战争、尼克松访华……这些历史事件以他的角度,向世人展现这些激烈的过程。经历了这些故事,他和其中玛莎的感情纠葛更是关于个人生活的动荡。两个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人,说是因为爱情走向了一起,却又因为爱情的消逝走向了分开,到最后,玛莎在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结束这动荡的人生,动荡的世界。

  看豆瓣短评说,作者像是个德国的鲁迅。但其实不然,他没有鲁迅那么激进,没有鲁迅那种捶胸顿足的向社会呐喊。他的文风像是一个讲故事的老者,只是按照自己的时间线去向大家描述这个事实,希望大家站在客观的角度来思考冷战,思考那段时间发生的事件。

  文章在中间插入了2015年,在阅读到中间才明白作者写作的目的。似乎是怕读者读到一半没了兴致一般,出来继续引导读者们继续读下去。作者是一个诗人,在每一个章节之后都会有一首现代诗来总结。如今现代诗歌已经不再流行,可能作为读者的我早已没了品鉴能力,怎敢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待。书的内容包含了太多的人名,贴心的译者在底下为这些人编辑了简要的概述,读者们能够简单了解到一些他们。

  这本书的史料很足,听说也是拉锯了很久的一部作品。可能大家对于60年代不足够了解,而通过这本书,能够简单了解一些。关于诗歌,这个时代似乎不再需要那些慷慨激昂的陈词,可能更多的都是一些搞怪的趣味诗歌?(也许是)我们可能更需要眼界开阔,有着执着的爱国政治理想的诗人。但是无论怎样,要像作者那样,用一颗不惊的心,来看待这波澜的世界。

  《动荡》读后感(四):一个老人的回忆,一段真实的岁月

  “如果不是有一天,我在我的地下室,惊讶地发现一些东西的话,我将一直保持我自己固有的顾忌······”这次偶然的发现,促使八十五岁高龄的作者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重新串联起他生平所经历的东西方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个“舒适的左派”,恩岑斯贝格尔用自己十年来东西方游历的经历,为我们展现出了彻底震撼世界的动荡的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世界呈现出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管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两者力量相当,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地位,都采取了一定的政治手段。长期僵持冷战,整个世界仿佛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以引爆。纵观全球来说,这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作者是德国著名诗人、作家,涉猎戏剧、电影、歌剧、翻译等多个领域。在文学、散文和新闻写作领域留下了可观足迹。恩岑斯贝格尔著述颇丰,已被译成40余种语言,被认为是健在的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

  在作者所写的《动荡》一书中,比起其他历史类书籍来说,这本要归为作者的回忆录。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曾两次深入探访过苏联、古巴、柬埔寨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他在本书中所讲述的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多少会带一些主观的个人感受。本书中记录了与赫鲁晓夫、卡斯特罗、西哈努克、杜布切克、聂鲁达等众多政治领袖和文学名人接触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还有足球战争、布拉格之春、德意志之秋、越南战争、尼克松访华••••••前所未有的政治、社会、文化、道德冲击,高涨的学生思潮、工人罢工、妇女运动,甚嚣尘上的反战呐喊、个性解放、反主流文化••••••

  我虽然有学过这段历史,但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在本书中,我学到了好多东西,以前只是知道这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历史背景,再结合这些分析事件的影响、意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毕竟教科书上学到的东西更主要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但这本书里讲述的历史,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读作者的日记,思绪会不由的和作者一起去想想那段动荡年代,试着去感受当时的恐惧与不安。

  作者以主观的态度去记录历史故事,让我觉得这段历史更鲜活。再加上翻译者姚月,精通德国文化,所以她翻译的语句恰到好处。她被誉为“中德民间文化交流信使”。已出版译作《比空气轻》《将军和他的子女们》。

  《动荡》读后感(五):动荡1960

  死亡在继续。此刻

  他找到了伴随他直至生命结束的仇敌

  ——汉斯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德国著名诗人、作家。自1963年获得毕希纳奖起,先后得过伯尔奖、雷马克奖、海涅奖等国内外多个著名文学奖项。2010年获得著名的索宁奖,该奖颁奖词称,恩岑斯贝格尔“在文学、散文和新闻写作领域留下了可观足迹。”不知道为啥看着这段介绍想到了金星老师那个德国老公汉斯,一个沉重一个轻快,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职业心态,铸就了不同的人生。

  初闻动荡时,仅看着封面那句话,就使我心生波澜!这是一句翻译过来的话,又或许是译者看了书以后想到的话。汉斯的文笔虽也难得,但我能有幸拜读这部佳作却是需要感谢姚月这位被誉为“中德民间文化交流信使”的翻译家,且不提他翻译的正文,单单是这句我一直提到的封面的“如果不是有一天,我在我的地下室,惊讶地发现一些东西的话,我将一直保持我自己固有的顾忌……”就已经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究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生了什么?让这位老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翻开了序言的我更是心存疑惑地切切实实惊讶了!那是向以鲜老师写的一篇时间简史,从中,我知道了,在那片几乎是整个国家重要的作家们,政治领导人聚居的别墅区的某一栋别墅里,周围都是政见不同的思想家住着,有一对父女,甚至可以说一家三口,都在一张床,一片区域殒命!这一对父女,在三四十年间自杀殒命,他们用生命表示了对于当时斯大林们抗议,他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却也忍受着内心与外界的双重压迫,法捷耶夫甚至还写了遗书而这遗书却不是留给家人的,而是留给当局的。然而很无奈,被忽视甚至于是被刻意隐瞒了。他的遗愿(想埋在哪)也没能被执行。那是一个年代的悲剧,也是一个年代遗留下来的烙印。

  正文以5个小标题,分别撰述了汉斯首遇俄罗斯,苏联日记,前提,回忆动荡,此后,分别用记述,倒叙,回忆,不同角度不同人称引述出那些深埋在他记忆里,连亲人、学生都不愿意吐露的事情,每一篇都可以单独拆开来看,从青年/中年深陷俄罗斯政治漩涡到老年对想要附加他名写书著作的女儿学生讳莫如深,这个老人终于决定自己来讲述那个年代鲜为人知的故事,给予我们这个新世纪的人一点发人深省的东西。

  看了一遍仍旧不是太懂的我也只能说出这么些浅见了,条条框框说的仔细看看也有点汗颜。建议推荐序先不要去看,年代之类的事件大多错综复杂,看得头大。看完正文后,浮光掠影在心中打下一些事情的烙印以后再去看时间简史,将时间与事件顺连起来,为心中的记忆安上年代会更加顺利地看懂一本书。

  正是因为我们活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才更需要明白动荡的二十世纪发生了什么,从而去珍惜现在的发展,当下的和平!

  《动荡》读后感(六):动荡中,谁的眼泪落在洋葱案板上

  他是诗人,写“透过敞开的厨房门/我看见泼洒的牛奶/三十年战争的重复/落在洋葱案板上的泪水”;他穿黑色高领毛衣和格子西装,在中年时经历了上个世纪的动荡岁月,又在年老时回忆动荡,与自己的分身对话,不断问自己在那时做那些事情的时候,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是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被誉为健在的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索宁奖给他的颁奖词是 “在文学、散文和新闻写作领域留下了可观足迹”。

  回忆动荡:被平凡震撼的时候,要抓住椅子

  人类永远无法跳出时代生存,无论曾经,还是现在。

  时代是人类天然且永恒的标签,如同编年体中的年份,为漫长而久远的历史圈了一个又一个圆圈,好记,又便于区分,各有各的特性。上个世纪6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于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便只好顺势成为动荡不安的人们。

  历史比小说精彩,而经历历史的每一个个体的命运走向都比历史本身更能体现人们不易察觉的细小曲折。足球战争、布拉格之春、德意志之秋、越南战争、尼克松访华……这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曾强烈地冲击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轨迹。即使是从1963年起,先后获得毕希纳奖、伯尔奖、雷马克奖、海涅奖等多个文学奖项的恩岑斯贝格尔 ,也只能在时代的浪潮中,选择最好的方式前行,而不是用他喜欢的方式生活。

  作为一个“舒适的左派”,恩岑斯贝格尔所能选择的最好的方式是游历世界。穿梭于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他在笔记中写下赫鲁晓夫、卡斯特罗、西哈努克、杜布切克、聂鲁达等人的名字,也写下普通的个体的曲折命运。学生思潮、工人罢工、妇女运动、反战呐喊、个性解放、反主流文化……汹涌的人群中,他因为偶然或必然的原因走向他们,与他们发生一些交集,看到他们疯狂的青春,也看到他们动荡的生活,然后在不断重复的颠簸中,被平凡震撼。

  “被平凡震撼,就好比是在飞机上,当飞机遭遇气流,你会抓住椅子。”他这样形容平凡的震撼,却没有说他抓住了哪一把椅子,这椅子有没有真实与正义的重量,或者俄罗斯姑娘的味道。

  拼凑记忆与忘掉未来,他狠狠地选择了前者

  多年以后,动荡中的平凡个体渐渐被人们忘却,那段混乱的生活也在地球周而复始的公转与自转间一点一点恢复平静。新的时代赋予人类新生,人们渐渐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过充实或空虚地日子,追寻不同于往日的意义。

  机缘巧合下,恩岑斯贝格尔偶然在地下室发现尘封半个世纪之久的日记。

  这个耄耋老人像在照镜子,却不是为了看清他此刻的样子。他想在镜子中看到曾经的他,并与他对话。尽管他已经忘记了大部分的事情,又无法理解重要的事情,只能用拼凑记忆的方式来完成这场时隔多年的对话。

  他必须完成这场对话——动荡中,还有他为之疯狂的爱情。

  她是流离失所的女人,与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人一样,她热情的表象下有着厚重的孤独与不安。在他的记忆中,她妖娆迷人,有一双大大的、有穿透力的、成熟的眼睛,是可以迅速变幻在金属灰和绿松色之间的闪光的蓝色眼睛。他们经历了爱情的全部过程,从相互吸引到彼此拥抱,在动荡中一起生活,又在动荡中离开对方。他说:“这疯狂的爱是一场战争,没有败者,也没有胜者。”

  如果与时光对抗注定不会胜利,那么,那些与爱情角逐的人有没有可能不会失败?在动荡中,又是谁的眼泪曾经落在了洋葱案板上?

  他没有机会重新书写过去,再没有办法对洋葱案板上的眼泪避而不见。于是,在破凑记忆与忘掉未来这两桩事情中,他狠狠地选择了前者,清醒而固执。

  《动荡》读后感(七):苦难中追求简朴

  汉斯在书中回忆63、66、67年经历的如烟往事,回忆是片段式的,仿佛是被打乱的拼图。这些元素里有苏联、古巴、德国,还有诗人、爱人、敌人。

  汉斯描述的世界里,人们都是复杂、难以捉摸的。一位历经沧桑的夫人“会同时表现出忧伤、自负、轻浮、傲气、爱河智慧”,汉斯喜欢的一位客人“在严肃和犬儒之间游刃有余”。戴维布鲁克斯在《品格之路》中把这种表现成为“悲观现实主义”,苦难让人们透过事情表面,触及其本质,更深入了解自己。

  在苦难中幸存的人们,最终会追求简朴的美丽和庄严。他们渴望将一切复杂变为单纯,并用最清晰、最自然的方法去处理所有事情。而诗歌正是一种简洁而单纯的表达方式,所以许多作家往往也是诗人。

  《动荡》读后感(八):我们不曾知道的动荡岁月

  《动荡》读后感(九):《动荡》--回望自我的言语,连标签都来不及加上

  《动荡》--回望自我的言语,连标签都来不及加上

  对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而言,“意识形态”这个词早已十分遥远。而只有对切身经历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人来说,才有资格真切的说一句:“那就是当时的生活。”

  所以,即使作者恩岑斯贝格尔曾以同龄人无可企及的才华、高度、运气、敏锐的眼光和笔触,得以在20世纪60年代两次深入探访苏联、古巴、柬埔寨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与赫鲁晓夫、卡斯特罗、西哈努克、杜布切克、聂鲁达等众多政治领袖和文学名人接触,并凭借难得的“好人缘”,在众多人群间游走之余,还能被标识成一个“舒适的左派”—那时的左派,身上的标签似乎多是 “一群对现实有强烈改变意愿、而不论成功与否和后果的人”,简直人人避之不及—事过多年后,竟也难以消除掉对那个特殊时代进行探究的全部好奇心。因此,虽然同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乃至中国的作家在本书中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可书中这般辛辣文字,当真是让一众早在文学史里见惯了“意识形态”这个词语的人,仍会有一种面对着“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连小黄人电影里都会有一堆那个年代的符号以示怀念、致敬:大至国家事件如布拉格之春、德意志之秋、越南战争等,小至群体运动如学生思潮、工人罢工、妇女运动,思想文化震荡如反战呐喊、个性解放、反主流文化••••••一系列历史事件战火劫余的废墟之上,在长久的灵与肉的探讨中,物质如同最随性的第三者,无论与前二者中的哪个随机结合,都能偶然地碰撞出火花。故而虽历经时间和空间的流变,作者在面对自己多年前写下的日记时,既没有因为曾淋漓地记录所思所想表现出如释重负的解脱感,也没想着要在与他人谈论过往时“不经意地”以之体现自己的“先见之明”,反而要以之为线索,与自我对话,对字里行间的往事来一场艰难的破译。译文更是让我们大吃一惊—经过这么多年,纸上的时间流逝的速度,依旧快的不够被用来对眼前事物下出确切定义,所以各种临时判断下,“贴标签”成为辅助记忆的方式;而这种快的难以回望的状态一旦起了头,便再难停止,故而从前的模糊印象更加模糊,从前的失去无人提起;被强求遗忘的内容历经沉浮重组后,头脑里甚至会忘掉去遗忘的要求本身,于是,当“标签”的内容甚至没被本人记住之时,它的可信度自然同本身曾代表的意义一样,被岁月一个照面之下,打个哈哈就强拉着前行,似乎和过往的那个时代、那些问题一样,即使依旧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位置,却让人再也捉摸不透--是否当真可以继续视而不见?

  时代虽然在改变,事件虽然已遥远,但是,问题中的通病依然。“每个参与了混乱的人,他所负的责任只多不少”,于是,经历了2016年这个政治上的“大型魔幻现实主义元年”,再看多年前的《动荡》,想来多少能给2017年添加一些理性的凉。

  《动荡》读后感(十):充满理想与暴力、青春与混乱的年代-----《动荡:亲历20世纪60年代运动》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那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

  那是西方各种政治思潮方兴未艾的时代;

  那是“时髦放纵的60年代”;

  那是一个“崇尚自由、享乐、和社会进步的时代”(百度百科词条语);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动荡:亲历20世纪60年代运动》,是一名德国作家的回忆录,记录的就是这段“充满理想与暴力、青春与混乱的年代”。作者汉斯·马克努斯·恩岑斯贝格尔是德国著名诗人、作家,2010年获得著名的索宁奖,颁奖词尊称其“在文学、散文和新闻写作领域留下了可观足迹。”

  那个年代太特殊,所以,必须先梳理一下那是个怎样的时代:

  二战结束后的50、60年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遍及全球;围绕处理战败国问题、战争遗留问题、经济多边问题、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等问题,围绕着两种制度的冲突以及不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两大阵营的对抗在全球范围内似乎无处不在,而对抗的核心,即是美苏对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动荡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