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印度的女儿》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10篇

2018-04-19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10篇

  《印度的女儿》是一部由Leslee Udwin执导,Jyoti's Mother Asha Devi / Badri Singh / Mukesh Si主演的一部犯罪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一):别教我不穿裙子,教你儿子别去强奸

  感觉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根本没有办法冷静的看完这部纪录片,基本上我看的时候心里一直在发抖。好在BBC的拍摄角度非常棒,加害人,受害人父母,加害人父母,受害人老师,正,反方律师,法官,进步人士等等各种社会力量都有采访,在各种不同的观念下,简直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印度是一个一直标榜自由民主的国家,然而极大的贫富差距和落后的经济水平,文化观念的断层,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又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

  因为标榜自由民主,这个国家的贫民生活在飞满小虫破烂垃圾堆一样地方,干着最底层劳动力的工作(不是歧视这些工种,只是这是劳动报酬极低又极没有技术含量却是大部分印度人的工作),却还洋洋自得以为自己身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种强大的自我洗脑简直比朝鲜还可怕。

  断层的文化观念是由于教育水平的低下造成的,甚至最重要的还有来自家庭的教育观念,不读书被容忍,打架斗殴被放纵,男孩从小就比女孩得到的多,导致在印度传统观念中,女孩根本不被当成人一样的看待。

  我想起《为什么贫穷》系列在约旦,男人可以娶很多个老婆,妇女也同样没有地位,丈夫从来不工作全家就等救济,当妇女获得学习技能和就业的机会时,丈夫马上感觉家庭里无上的主人地位遭到了动摇。这和印度不是一样吗?印度经济这几年发展很快,妇女有了学习和就业的机会,那些成天无所事事的男人马上闹不住了,内心深处的男权思想动摇了却因为贫穷和无能改变不了自身,于是怪到女人身上,是女人半夜出门的错,是女人总穿那么少的错,是女人不肯默默接受被强奸的错,甚至同样是女人,也不肯支持被害的女孩,只因为她内心也根种着男权思想。

  这是这个国家最可怕的地方。强奸在任何思想进步的国家,只要发生,就会被判重刑,在监狱里被其他囚犯所深恶痛绝,身为强奸犯起码有羞耻心和罪恶感。而在印度,强奸犯不会感到自己错了,因为没有人告诉他做错了,家庭观念包容,没有受到教育,法制宽松纵容,反而被强奸的女性要因为社会观念的影响连活下去都要受到煎熬。

  其实整个东南亚重男轻女的思想都较为严重,中国也不例外,对此我深有感受,但是越发达的城市,女性的地位就相对越高。实际上,女性脱离了“剩女”“女汉子”这些带有一定歧视性的词语,甚至不结婚不生育,可以过得十分成功,但是因为只有女性有生育的职能,这种职能在家庭和社会观念的压迫下变成了女性的责任,尤其在类似中国这样家庭观念深根蒂固的国家,女性过得并不容易,当然比起印度,我觉得我们还是幸福多了。

  我曾经很喜欢电影里的印度,神秘的宗教文化,鲜艳夺目的民族特色,充斥着自由思想的国度。现在看来,大概我一辈子都不会去印度了。

  最后,借用片里抗议的口号“别教我不穿裙子,教你儿子别去强奸”。看到这个我真的泪目了,希望未来这个国家的民主能够更进步一些。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二):冷眼观印度

  听迷失音乐来看的。

  一直都对这个国家没什么好感,印象就是脏乱差,贫富差距很大,虽然上层阶级的受教育程度很高,英语也很普及,但由文化和陋习而潜移默化的人民素质,尤其是底层人民,是改变不了的。而且这种差距更从侧面揭露了印度种姓制度所造成的一些问题。

  这个国家在方方面面都复杂得可怕,由宗教和经济阶层造成的差异可以让同一个国家的人像是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一个世界文明的,受教育的,开化的,讲人权的,而另一个世界赤贫的,肮脏的,压抑的,为了生存而放弃尊严和底线的。记录片里,那些罪犯和他们家人所表达的观点和另一群人道组织,甚至是走上街头去游行的人,他们的差距真是天壤之别让人震惊。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距?何种文化的传承会造成这样的结局?甘地做过什么又改变了多少?

  乔蒂的不幸遭遇只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更多隐藏在背后无人知晓的强奸惨案,以及种种社会问题。这部纪录片真正想反映的是这整个国家对这个悲剧的态度、国家法律体系,甚至整个民主体系的腐败和无效。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三):希望这个世界对于女性的善意越来越多

  @bili。 跟 日本电影告白,韩国电影素媛,看完一样沉重。

  所以摔跤吧爸爸中的女儿幸福了,有人敢强奸,直接开摔,还避免了家暴。

  “如果一个禽兽被清除,社会会变化吗?不会。这个社会的人民,他们的固有思想需要改变。想要改变的唯一办法就是教育。 因为教育给予女孩自我珍视自我价值,也教会年轻男性,女性的价值。她的死做出了巨大变革。第一是把对女性的认知问题的广泛讨论。如果年轻人想要去推动,我们就会成功。”

  连美国的巴菲特,在纪录片都特意提及,女性因为文化因素受到的限制……全球问题。

  昨晚睡前看到台湾作家自杀,因为年少被老师诱奸,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创伤。这个世界会好吗?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四):别教我怎么穿衣服,教你儿子别去强奸

  看那个司机说的话“强奸,女人比男人的责任更大”,在印度我们都知道男女是不平等的,而这种不平等最重最明显地就是体现在人们的观念中,男权思想,男人是不会接受男女平等的。甚至于强奸案的发生,大多舆论都倒戈在女性身上:正经家的女孩子不会穿成这样,晚上七点后女孩子是不被允许单独在街上溜达的等等。在被判决死刑后,这个司机说了一句话“现在这个事情发生了,到新德里的强奸就不会再发生了吗,只是以后人们会再做完后把她们杀了,那些女孩的结局只有死,不会像我们还把她扔下车。”印度女性遭受强奸几乎是羞于提起,因为在印度一个女性遭受强奸比死了还要痛苦,没有人会提起这种羞辱,而强奸犯接着逍遥法外,这也和她们的家庭观念有关,纪录片中被告的辩护律师说“如果我的女儿有婚前性行为,让她的家人及家族蒙受羞辱,我会把她活活烧死,所有的父母都该如此。”

  印度的强奸案带有很强烈的男女不平等色彩在里面,但反观之去看这些强奸犯,大多是生活穷苦,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劳工,他们几乎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坦白说,印度给人的印象美好光明的一面是泰姬陵,而肮脏的一面随地可见,看看那些穷苦的人,活得连条柯基都不如。

  印度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下层的需要教育,印度强奸罪率之高有一重要原因是他们男女不平等的观念,而这观念要改变唯一的方法就是教育。每个国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中国也是。但即使是在男女平等的社会依然还是会有强奸事件发生,但最大的进步就是不再闭口不提让强奸犯逍遥法外,而是勇敢站出来捍卫权利!我们该为家里有一个强奸犯感到耻辱,而不应该为家里有一个被强奸的人感到羞耻,我想当舆论导向变成这样的时候,我们就赢了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五):不仅仅是女权

  像这样的强奸事件绝对不是偶然事件。作为首都的新德里,也是一个世界的强奸之都。首都都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更别说其他城市。

  强奸犯的独白大言不惭,认为归根结底是女生的错,女生不该这么晚出街,这么晚出去都是坏女孩。

  令人心寒的事,作为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律师、警察,还有为强奸犯辩护,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然后把错全然归于女性。

  一位律师,他语言优美,把女性比喻成花和砖石,并说,“砖石你扔在地下,你就不能怪别人对她做什么了。”最后声称印度文化是最好的文化,而印度文化没有女性。

  难以置信。在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的口中说出来。这样的道理如果被信服,是有多可怕。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文化,都不可能缺少女性。

  乔蒂是接受过高教育的一位医学院学生,虽然家境一般,但父母却把她视若珠宝,而她本人也相信,女生并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她是印度具有新思想的新青年。

  恐怕很多女生并未能像乔蒂那样,社会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受过教育的她们,受到强奸也不会反抗,男权社会也使得她们麻木。像《追风筝的人》里的哈桑,已经被社会给同化了,觉得自己就应该接受这不公平待遇。

  像乔蒂父母说的那样,乔蒂名字寓意着光。 希望乔蒂的确是光,这件事带来了讨论,带来斗争,带来反思。但是要改变印度这种社会风气,绝不会是一朝一夕,一个命令下来,就让女孩随意穿上自己中意的裙子,便可安安全全。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六):从今天起,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出门在外,我一直有个愚蠢的成见。以为显富难免被偷,穿着过于暴露,自然会招来性侵犯。却从来没有反思过,这究竟是谁的错?

  肤浅如我,竟然也曾经到印度去教女孩们要有梦想,要懂得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可当我访问孩子们的家庭,我因害怕被驱逐而不敢质疑。当我看到街头的游行,我因外国人的身份敏感而不敢旁观。甚至当我在印度旅行时,我也因为德里的强奸危险而不敢在公共场合往返。

  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所谓的“进步青年”像我一样,行事懦弱,口号倒是喊得响当当。

  甚至一度,我以为“女权主义”这四个字听起来太过极端,以为两性地位的差异只需要一点点观念上的改变。但我又何尝不知道,在我的班上有女同学被家里要求不能读博士学位,在我的家乡有女人仍然不可以上桌吃饭,甚至我的母亲,也因为有过一段不成功的婚姻而自我鄙夷,认为自己再配不上一个优秀的男人或一个美满的家庭。

  女性被社会观念中被贬低,被物化,被看作男人的玩物和附属,绝不是某个地区的特别现象,也绝对不仅仅一天两天。我们需要的改变,绝不是口头上的政治正确,而是坚定地前进,勇敢地呐喊,争取哪怕一丝的希望,不做哪怕一点的退让。

  从今天开始,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我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为由的侵犯。

  我不允许,以任何政策为实的压制。

  我不允许,以任何玩笑为名的歧视。

  那么你呢?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七):Hope for the better

  On March 27th, Anitya, Ranjit, Sonam and I were having dinner together in a modern shopping mall in the center of Bangalore. Hearing that I was to catch an early flight next morning and I planned to go to the airport by taxi, Ranjit insisted on picking me up and dropping me off at the airport. I refused of course since I did not to wake him up 2 o'clock in the night. He messaged, "you are unaware of some special circumstances in India."

  efore that I had a conversation with Rhea, an Indian girl pursuing her master of sociology in a university in Mumbai. She said, in India, it is believed that a girl should not walk alone on the street after 9 o'clock. We discussed about how women suffered from patriarchism and the idea of entitlement deeply rooted in the mentality of man, even subconsciously.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heard this movie, India's daughter.

  在印度的旅途中,因为被朋友照顾得很好,我并没有机会直面印度这并不美好的一面。但是,印度对于女性自由的限制常常在不经意间展现。12点乘车回住处的路上站着的都是男性,没看到一个女性在公交站台等车。据说班加罗尔和德里比起来已经算非常安全了。我和Anitya说,我一直以为外媒关于印度rape的报道是exaggeration,她说,不是的,这真的在发生,而且只有大城市的影响力大的案件得到了报道,更多的发生在更偏远的地方的大多数案例并没有得到媒体关注及报道。她也告诉我说,印度人也对rape行为深恶痛绝,最近有个rapist直接被群众乱棍打死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一直坚信男女平等的女性来说,我无法理解在一个历史同样悠久的邻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rape culture。rapist固然可恨,但是他们毫不后悔的态度只不过是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social illness,追根溯源,rapist本身也是受害者。在印度的旅途中,我问了当地的朋友,是不是教育和医疗完全免费并得到公立医院及学校完全免费这一答案。但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uneducated,我无法理解。我的确看到许多印度年轻人在街上闲逛,不知其目的所在。在中国,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也有,但是更多的人都在工作。纪录片中提到一个数据,其中一个未成年的rapist每个月就挣300-400 rupee,这相当于30-40元人民币,而上海今年的最低月工资标准是2020元。对于文化进步来说,教育可能是治本之策,但是我认为更直接快速的方法是发展经济,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份decent job,可以有足够经济能力结婚生子,每天不会在毫无希望,对未来毫不憧憬之中生活,也许许多悲剧就不会发生。这一届的印度政府非常重视经济发展,希望India's daughters未来能少一些痛苦,多一些欢乐。

  最后,感激且珍惜能在九点以后一个人在路上行走的权利。谢谢上海。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八):女人既不是珠宝也不是娇花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没法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保持冷静,真的有时候恨不得分分钟扇死那个强奸犯和他的律师。

  令我最恶心觉得最丧心病狂的不是这个女孩被六个人轮奸,也不是他们伸进她的体内把她的肠子拉出来,而是犯人的辩护律师口口声声说的:"Boys and girls are not equal. Housework and housekeeping is for girls, not roaming in discos and bars at night, doing wrong things, wearing the wrong clothes." “You can't clap with one hand. It takes two hands to clap. A girl is far more responsible for rape than a guy。”哦,如果按照这种逻辑你是不是要觉得如果走在街上被车撞了也是行人的过错,谁让你出门的;如果出门无故被别人打了一顿也是被打人的过错吧,谁让你出门的呢……律师在这个国家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吧,一个律师的言论都如此的不负责,思想可以如此落后那么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一个正经人家的女孩子晚上九点不会出现在外面” MD,晚上九点看完电影回家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情。在一个男女如此不平等的国家,这个善良的女孩子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家庭贫困,却劝服爸爸拿给她置办嫁妆的钱给她交学费同时做那么多兼职。这样的女孩子你去哪里找啊啊啊,至少我身边没有。对待抢她钱包的小男孩都可以如此宽容,那请你告诉我她不正经不善良谁善良。

  2012年刚从新闻中看到这个强奸案的时候还只是觉得这些人怎么这么残忍罪行这么恶毒,其行为已经没有了人性,如今看到他们的言论,觉得他们连”禽兽“二字都配不上。现在最为可怕的并不是强奸案本身,而是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在谴责这个因轮奸而死的女孩子,从而为男性开脱。小时候,一直以为我们都是21世纪的人了,男女平等都基本实现了吧。后来慢慢的发现真的是too young too simple,抛开印度不说,在我们大天朝也还有多少地方觉得女孩子就不必要上学了,还有多少地方有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还有多少人觉得女人天生就是要相夫教子的……当然,一直以来女性在家庭关系中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都非常大,可以说是维系家庭关系的核心,但是如果拿家庭来捆绑一个女性的事业与抱负是不是有些不公平。这几年女权主义盛行,越来越多善良正义的人们都站出来为女性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Emma勇敢的用她发抖的声音呼吁着He or She,在央视春晚结束后马上有一批人站出来写倡议书说央视在歧视女性,三八妇女节百度和Google的doodle截然不同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这时候有一些人又站出来了:”还尼玛一帮没事儿干的闲人出来解读几张Doodle的涵义和象征,你国真是太适合搞文字狱了“”"百度妇女节Doodle的设计者在微博上解释设计意图被网民群喷——“你就是物化女性就是就是”——这些人自证了你国“窗帘是蓝色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理”式教育的成功“ 好吧,可能拿doodle是真的有点夸张,但是百度的涂鸦在某种意义上和这个片子中律师的言语不谋而合“女人是珠宝,是娇花,应该被放在寺庙里保护”。。。

  不过,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还要很久,我们也不知道还有多漫长,幸好,我们这个社会已经有很多人站出来了,在愤怒之后深思才是我们要做的吧。愿一切安好。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九):傳統不是擋箭牌,價值選擇是終極追求

  在B站上看的,一開始的時候我關閉了彈幕只想仔細的品味這部紀錄片,最後進入到字幕的時候我打開了字幕,看到我們的人民(應該主要是我們大陸同胞吧)在呼喊殺死那個未成年的男孩,大腦中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不能脫開歷史來談此類問題,就像我們中華民族已經習慣了追求個案正義,而忽視程序的價值(影片中某位印度官員所堅持的)而我會說出以上這句話,也是因為我已經被西方法律知識所“污染”,我接受大陸多年的標準法學教育,西方的法律思想已經潛移默化的侵入我的頭腦中,所以我才意識到,喔,我們的人民最最重視的還是一個個的個案正義。觀點本身並無對錯,只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價值選擇。

  影片一開始的時候,字幕組的朋友們就提醒我們,這部影片在印度是禁播的。印度如果如同影片中那位官員所宣稱的那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這樣一部在我們(或者至少是我)看來如此深刻、尖銳反映印度社會矛盾、問題的影片為什麼會在印度被禁播呢,那麼,言論自由的限度到底在哪裡,其又應當如何被使用呢?在民主制度發源的國家,人民又是如何來看待言論自由的問題呢,在習得西方法律文明的東亞國家、地區(如日本、台灣)人們,又是如何來看待言論自由的問題呢?【這個問題我會隨著研究的深入來慢慢填坑】

  我們不能拿(文化)傳統(習俗)來作為所有與我們不同觀點的擋箭牌,就如同電影中的那位辯護律師的言論,“這是我們的傳統,我們印度的文化是世界上最棒的,所以,這樣的做法(強姦并殺害那個女孩)並沒有什麼不妥,我們應當責備受害人,而不是加害人。”我們是不是也總是用類似的調子在談問題,我並不讚成全盤的西化,但是,在面對與我們的傳統習俗不同的問題上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思考一下,到底怎麼樣做才是更“文明”的,更進化的。但是,為了防止我的觀點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斷章取義,我在這裡必須要補種一下的是,似乎,在對制度的選擇上,並不存在真正的、最“文明”的結論,因為,文明是一元的,更加複雜的系統,就更加文明;而文化卻是多元的,我們對於文化、制度的選擇是基於我們最終的價值訴求的,這樣,或許並不存在什麼最優解,而只有最適合的。但是,羅馬法的發展歷程(由地區法擴展至跨越洲際的 “市民法”*)也告訴我們,總有一些觀點、規則,是能夠得到越來越多人支持的,雖然我並不支持所謂的“普世”價值觀,但是以文化特點來作為所有問題的擋箭牌,就會像我們看到的電影中那位律師的解釋一樣讓人覺得荒謬吧。

  *最初適用於非羅馬公民的是“萬民法”,但是後來,隨著越來越多,幾乎是全部的羅馬帝國子民取得羅馬帝國的公民身份后。“萬民法”被使用的越來越少,而“市民法”實際上已經成為通行全羅馬帝國的法律。

  《印度的女儿》观后感(十):MAKE A BIG EFFORT

  以下内容根据回忆,可能与真实有出入。

  导演说自己的拍摄都取得了相关的许可,在剪辑后给片中的相关人员看,大家都表示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最后在印度播放预告片之后被印度官方禁播,原因是他们认为内容"not correct"。但是导演说他们根本就没有看过这个电影。

  我比较惊讶的是导演说她对于片中强奸犯的死刑的态度,未必是一个最好的做法,因为:1)可能会像片中那个被采访的强奸犯所说的,以后其他的罪犯会直接杀死受害者, 2)大家可能会认为死刑意味着这个事情的结束,但是这个暴力的模式是“思维定式“,”暴力的循环“(mind set, circulation of violence)。因为她最开始采访强奸犯的时候以为他们的想法荒谬是因为教育水平低的问题,后来采访到片中教育水平非常高的律师,想法更加离谱,所以是整个发现时整个社会的问题。片中一个强奸犯的母亲就是在十几岁的时候被嫁到现在这个家庭,饱受丈夫的暴力伤害。

  她说根据脑科学的相关研究,基本上一个小孩的mind-set在6岁就差不多确定下来,所以她现在所致力于的“人权教育”希望在小孩小的时候就可以介入。

  有人好像问她关于在大学女性面对性暴力的问题,她说这个问题现在在大学是一个严峻问题。要告诉对方我不想要这样,我会举报你blabla。如果你要对抗你的既定的认为这件事很羞耻'mind-set',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make a big effort)。

  既然谈到意识形态,还有人问她关于宗教的问题,这也是我当时在想的问题,联想到巴黎最近遭到的恐怖袭击。她说宗教真的是一个问题(‘religion is a real problem’). 你可以站在你的立场上说你是对的,其他人是错的。但是最基本的原则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人问他关于在印度旅行的安全问题,她说女性最好不要单独出行,不要在夜晚出门,如果出门最好不要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可以选择两三个人的那种类似小摩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