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丽江·拉夫斯基》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丽江·拉夫斯基》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24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丽江·拉夫斯基》经典观后感10篇

  《丽江·拉夫斯基》是一部由萧寒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丽江·拉夫斯基》观后感(一):前赴后继蠢蠢欲动

  曾经前辈说,现在的世道里,好多人活得佛里佛气的。从来没有去过丽江,但是去过凤凰耳濡目染之下,难免将两个地方进行虚无的比较,比较之下,擅自得出了“实在没什么差别”的结论。有幸看了提前点映场,一坐下的时候看了眼进度条,80分钟,完了,坐得住吗?80分钟后,摸摸自己良心,实在没有理由被逼拖进度条,总以为自己对丽江已经很熟悉,以为那里的人从里到外都散发着逼格的气息,看完片子之后,总算感觉到了一些世俗正常,他们的烦恼,他们的美好,在烟雾缭绕的嘴唇里一丝丝往外吐,欲望执念都没有错,蠢蠢欲动也没有错,因为他们都活得很像一簇簇会思考芦苇狂风来临时噼里啪啦打来打去相互纠缠着对天长啸:我很diao!

  Goodbye,楚门世界里的丽江。

  《丽江·拉夫斯基》观后感(二):问世间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到丽江看看答案

  我想导演一定是对丽江有深厚感情才会抱着摄像机在那里驻扎着拍下自己的第一部纪录长片。当然,他也有资源,能找到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也有本事,能让他们把自己同性恋、离婚离家出走婆媳关系这类家务事对着镜头说出来。

  这种本事就是萧寒(即导演)问问题功力:很多受访者口中透露出来的那些够震撼够劲爆的信息,是靠他追问出来的。但他的问题只是引爆点,爆的是那些人在被问之后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正呼应了电影题目里的“拉夫斯基”——即演员角色合二为一,进入无我境界

  那些小细节,比如离婚男说“我爱女儿”时的不自信;离婚女手指里夹着烟,指责前夫那股子恨意;客栈老板挥着手板数落别家客栈老板;年轻妈妈一边稳住在身上乱爬的女儿一边忍着泪说“我输得起”;鼓手回答不了问题的时候拍鼓解除尴尬;还有顶着两头短发的一对拉拉分析自我情感……一个词来形容,sexy。

  这些东西真实,有感染力,但是你又怎么知道这些人对着镜头没有夸大自己、表现自己?可是,话又说回来,谁在生活中存在夸大自己表现自己的意识?所以嘛,还是应了这个术语“拉夫斯基”。人间百态,facebook。Lijiang Facebook正是这部片子的英文名。

  我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萧寒是十几年前,那时韩寒出名,谈话主持人萧寒和高中生韩寒来了一场对话印象中,高中生韩寒稚嫩机灵;而年轻的主持人萧寒机智潇洒、能控场;十几年过去了,看到萧寒的作品,他在摄像机后面问问题,和从前一样能控场,但是问的问题,更像是一个过来人问的。

  爱情有很多种表现,但我觉得爱人和爱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可以画四个坐标轴:能不能得到,会不会放下;有没有欲望,负不负责任。任何感情问题,终归是在讨论这些问题,这片子也是。

  也许导演自己,也是Lijiang Facebook的一份子。

  《丽江·拉夫斯基》观后感(三):丽江•非死不可(吐槽是全世界最不费气力也最不用负责的事儿

  十年前,谈论丽江、大理或香格里拉什么的是件很小众时髦的事儿,去过的人不多,回来的人说起来也多觉得那儿安静浪漫,甚至还带点神秘感;而今,再谈论这些地方,就跟看电影《心花路放》差不多,是件爆米花气十足的事儿,说不上粗俗,但就是纯商业的路数,跟文艺几乎不沾边儿。所以,到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时候看到一本关于丽江众生相的纪录片,自然也不能以早几年是否仙风道骨的标准评价

  片子很简单,四组七人,对着镜头絮叨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对过去将来的理解话题不算新鲜,无外乎艳遇,婚姻事业是的,现在的丽江给人的印象也就这些下三路引发的事儿了,来这儿,狂欢,荷尔蒙上升,睡人或者被睡,离开或留下,晒着阳光混搭着满城的酒吧音乐和鼓声到处满嘴火车,腆着脸装真诚,却翻来倒去那些被嚼烂了的舌根子观点,这么评价丽江一点都不过分,因为早些年那些抱着美好愿景的真有才还特别烂漫的人儿们早不在那儿混了,同样的,在凤凰,阳朔,泸沽湖畔也不见那些人的踪影,这些地方和丽江一样,早烂了~这样略带嘲讽的结论还真不是我坐在家里的电脑前瞎编的,而是去全国各地兜一圈差不多就能达成的共识,如果现在还把丽江当作什么圣地,以为那儿有点纯粹的东西,那就真的有点拿无聊有趣,欺负观众们家里网速慢的意思了。

  所以,当那些不再值得被稀罕的丽江往事被一帮其实算新丽江人的主角们拎出来当谈资的时候,我难免忍不住要问一句:why 丽江?

  是的,如果这片子在我这被降了星,那片名绝对难辞其咎,不论是丽江•拉夫斯基还是lijiang facebook,这样的名字难免让人把片子的内容地域挂钩,但问题就在于,这些故事跟丽江的关系真的那么难舍难分么?好吧,客栈离婚夫妇算是最跟丽江密不可分的一对,还因为一家共有的客栈藕断丝连,纳西族青年和山东媳妇也算是独特的本地产物,但那位可爱的东北寸头叛逆金子和非主流发型拉拉恋人又是什么情况!?金子的不羁和对母亲的叛逆以及拉拉们的爱情故事背景放到任何一个大城市会有违和感么?不仅不会,搞不好反而可能因为都市原因,凸显张力。那对于一本缀着丽江名字的电影来说,这样的选角就有点搞siao了不是吗?

  相应的,当故事内容本身和丽江一样,不怎么吸引我的时候,其余的片子相关元素优劣点也就被放大了。毫无情趣的空镜头,看不出构图和剪辑顺序思考;过于随意采访场景选取导致背景画面和背景音极易把观众对人物情绪抽离出来;大部分对象说太多却没办法口吐莲花,都让片子很难抓住我的注意力。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那段客栈老板娘微醺时在丽江的街道上边游走边讲故事,也许是全篇为数不多的能让人感觉到斯坦尼拉夫斯基理论影子的段落。我没拍过纪录片,甚至也没涉足过电影领域,但最基本的一些审美要求,这片子都显得差强人意诚意不足

  丽江的众生相,在这个时代,即将被隐去面目,他们的故事会陆续和大多数全国各地的大小城镇发生的日常一样,不再有任何独特的代表性。如果说最好的表演就是生活舞台上,那前提就是这个台子得搭得起来,覆巢之下无完卵,丽江这座城被淘汰了,那这儿不那么独特的人和事自然也就显得索然无味。相反,有的片子讲的只是故事,几乎不提在哪发生,却让人常常能嗅出某座城市的气息,呃,那本片子叫《浮城谜事》。

  哦对,我又忘了,丽江拉夫斯基不是本商业电影……

  《丽江·拉夫斯基》观后感(四):是逃避还是找寻另一种生活方式

  我才从丽江回来一个多月,说实在的,对于大理的好感更胜于丽江,也许是因为在很久之前就对云南尤其对丽江充满期待,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吧,又可能因为我在丽江看到了更商业化的道路以及更浮躁更乌托邦的人们,而在丽江这个如此适合养老的地方居然大部分是风华正茂年轻人,我不确定大多数像我一样的年轻人留在丽江是为了梦想还是逃避,我只知道一开始我去云南的目的只是为了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刚毕业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场灾难,我需要更明确的定位以及目标,所以我希望找个地方一个人想清楚,事实证明去了丽江只会麻痹自己,让我产生飘飘然的错觉机缘巧合看到这部关于丽江的片子,是晚上十二点开始看,最开始本来是抱着看一会儿就睡觉的心态结果一看看到快两点。先说题目也许很多人并没看懂这个题目,我知道这个题目很乌托邦,也很适合丽江主题,拉夫斯基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演员的自我修养,他创造了一整套戏剧教学和表演体系,被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他说过一句话好的演员根本不是在“表演”,而仅仅是“生活”在舞台上。所以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说一种丽江生活方式,关于丽江的生活,其实一句话总结来说就是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尽沉迷。 其实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猜测这部片子大概和风景纪录片一个类型,无非是找几个人为主线,也许是酒吧老板,客栈掌柜,流浪歌手等等极具丽江特色的代表角色,再以云南的美景为辅线,玉龙雪山、束河、大研、拉市海等等,当我看完片子我才意识到,其实这并不是一部客观的纪录片,导演兼摄像的萧寒老师其实是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视角,边思考边引导我们去看他眼中的丽江,片中镜头的质量并不高,许多镜头摇晃、虚焦、没有构图、也并不唯美,以前我们做节目老是说最忌讳的就是大篇幅的对话,而且以固定景别拍摄,当然纪录片和节目制作不一样,所以萧老师的片子里几乎全是以萧寒老师和角色的对话为主,就像是一次谈话节目,也像是一个老朋友和他们的聊天,我觉得一个成功的纪录片导演是可以和他所拍摄的人成为好友,是可以在一个地方呆很久,领略到游客看不见这个地方的魅力,或是对拍摄地有更深刻感触,很明显,萧老师和他们的关系不错,虽然大篇幅的对话是很冒险的一件事情,但是导演把它处理得很好,因为每一段对话没有多余的字节,让我都可以看得进去,而且印象深刻,比如金子的一句话:如果是处女,我保证提起裤子就跑,一下子刻画出金子的形象,他本质不那么坏,只是一个被安排过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孩子。还有那个风情万种的老板娘啾啾,说:我头一天晚上去享受我的私人生活,我可以去泡吧,去跟帅哥聊天,我很开心,第二天醒来我依然可以为你做早餐,这并不是因为我愧疚,而是因为我心里有你,其实看出她是个很潇洒很特别的人,没有普世的爱情观,爱的很随性,这并不是贬义,而是一个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当然我这么说也片面人性复杂,不是一点两点就能全面刻画出来的,但是从萧老师给我们引导式的记录我们能看到她们的这一面。萧老师说过一句话,从来就没有完全客观真实的纪录片,这句话我非常赞同,因为不论什么新闻也好,评论也好,纪录片也好,从来就没有绝对真实客观,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人写的,人制作的,人就是主观的,你让一个人如何做到完全摒弃自己的思想,去客观衡量一个东西? 再说说这部片子几个主角,其实雷子和啾啾是这部片子的最重点,萧老师在片子快结束的时候以斯坦尼夫拉夫斯基的一句话点题:好的演员根本不是在“表演”,而仅仅是“生活”在舞台上,而在这句话的前几个镜头,就是和雷子的对话,萧老师问雷子:你觉得不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表演状态,雷子说。可能有吧,其实看到这里我觉得稍微有一点生搬硬套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剪辑掉了许多镜头,少了自然的过渡,所以才会显得突兀和生硬。 再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一对拉拉,李洋子和冯哲,冯哲是有过比较丰富工作经历的人,而李洋子是从来没参加过工作的人,李洋子还染了一头非常艳丽粉色头发,其实这一对很有看点,她们剖析了一些爱情观念和拉拉之间相处模式,其实剖析的非常到位,冯哲其实对于丽江这种懒散的状态比较不满的,也试图走出去,但最后都回来了,也许正印证了那句话,丽江就是麻醉剂,而李洋子是标准的丽江一族,懒散,无所事事,无法走到外面去,因为在丽江呆的太久,而丧失了走出去的勇气,那些在丽江生活的心安理得甚至洋洋得意的人,让我想起了海上钢琴师那个1900,也许曾有想法要出去,可是因为大环境影响,和自己内心对外面世界的恐惧不适应,日复一日的再熟悉的环境里窝着,并且始终自我催眠,相当程度上是可悲的。而且在她们两个跟萧老师对话的过程中,我觉得她们在阐述这些事情的时候,不仅毫不遮掩,甚至带有表演意味,迫不及待的想传递给摄像机他们的想法,也正好点了题,她们俩其实也是生活在舞台上的人,即使她们并没有意识到。在介绍冯哲的时候有个小字幕打着已离开,我猜测她们两个最终还是分手了,而冯哲大概走出去了,走到她认为对的世界,过着她认为对的生活方式,毕竟他们两个不考虑未来,只享受现在的柏拉图式恋爱很难长久。 而比较有特色的就是那个纳西族的小伙子和山东姑娘,纳西族小伙子很有魅力,会打鼓,个子高高的,对女性朋友都很温柔体贴,所以有很多的女性朋友,当萧老师问到一些让他觉得尴尬的问题,他会顾左右而言他,会假装在打鼓,但是过于理想化而不知柴米油盐贵。而片中那个山东女人则为生活撑起一片天,一个人带孩子、忍受婆婆公公暴躁脾气、还总是因为自己的老公对女性朋友过于好而感到委屈,山东女性传统包容特质在这个女人身上尽显,而在面对那个喜欢她老公的女孩时,说只要你现在过来,我立马就跟他离婚,把他让给你,也凸显出这个女人的坚毅。 片中刻画人物主要从与他们的对话凸显出人物的特质,还用了许多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情绪波动,虽然鲜少特别精致特别考究的镜头,但是故事确实讲得很清楚了,几个人物之间并无关联,但是这就是不同特点的人生活在丽江的丽江style,她们生活在丽江这个大舞台上,生活在许多人的梦想之地,可是舞台上的精彩也有舞台下的无奈,看完影片,我打消了再一次去丽江的念头,在分清楚自己到底是去享受丽江的阳光还是逃避外面的世界。

  《丽江·拉夫斯基》观后感(五):丽江,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地方。

  先说说片名。拉夫斯基,世界上公认的两大表演体系其中之一(中国认为还有第三大表演体系,就是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艺术体系。在此,就不多提了)全称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个体系讲究的是演员表演时的无我之境,既演员和角色二者合一。《霸王别姬》里说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人戏不分,应该就是这个体系的最高境界了。

  第二大体系是布莱希特体系。和拉夫斯基体系的主张完全不同,布莱希特体系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要求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再去表演角色。

  我想大部分人都应该是无意识的贯穿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理念在生活在表演吧。不知道导演是否想借此片,此寓意来告诉我们,各位小伙伴们,是时候站起来用布莱希特的方法看看这个世界了。

  还记得宁浩导演的《心花路放》里,临海而居的小客栈夜夜笙歌。在酒精和夜幕的作用,每个人都可以站在舞台上大声的喊出自己的“欲望”!朋友看完后,一拍大腿说了一句这和丽江太像了!

  丽江,在我心里一直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方式存在着。你可以理解北漂族,每天尘土飞扬带上面罩,日日循环着在路上、被堵着的小忧伤。也可以看懂魔都是一张色彩过度饱和的照片,颜色美艳的让人意乱情迷,按下快门后,出来的却是一片光秃秃的惨白。可丽江,一切的美与丑都被艺术化为一种“美”。在这里,一切的human nature都那么顺其自然被人接受!

  这部真实电影,纪录了四组人与丽江的前身今世的缘分。有和大部分人一样,在丽江发生艳遇了,奉子成婚的雷子和妖妖;有逃离母亲安排的人生,从大连离家出走到丽江的金子;有一对同性恋人,在丽江开起了自己的客栈,虽然她们在拍摄结束后的一年还是分手了,还是离开了丽江;还有一个当地的少数民族,会打鼓,呆傻萌,极具女人缘的小武和他25岁的妻子。

  这样的四组人就组成了一个小世界,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着自己的故事。关于他们的个人生活,我无意多言。片中的每一位受访者也通过这次对话和拍摄对自我进行了程度或高或低的剖析。我想,内心的所有情绪的震动都来自于更这部片子更内核的东西,human nature。

  超现实主义认为,理智、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生活经验都是对于精神、对于人的本能需要的强制和桎梏,只有抛弃它们,才能“解放精神”。赵妖妖会手拿香烟,眼神挑逗的告诉你,她想要的爱情是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可她会在外面享受刺激新鲜感的私人生活之后,第二天早上在为你准备好美味的早餐;雷子会告诉你,他从来不主动往别人床上爬,但他的原则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两个同性恋人可以手牵着手逛商城,也会坐下来和你讲述她们之间阴阳失调的爱情故事。

  这样的一种“解放精神”可能会让你无名的愤怒,又或者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他们的“欲望”也许都被释放了,那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呢?是不断的竖起空中花园的堡垒和是去丽江释放一次自己呢?

  我无法下定义的说到当下年轻人的时代病是什么?刻奇?自拍?还是微信陌陌摇一摇?我们是需要更多像丽江这样的休息中转站吗?我一个朋友,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去了丽江,在那生活了半年。回来之后,他告诉我,在我有一定的定力之前别轻易去丽江。所以,我至今也没有去。我至今还在寻找。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当雷子说,他没有办法离开丽江,他太爱那里。现在让他去北上广,过着地下室吃馒头的日子已经不可能的时候,当他最初的导演梦已恍如上辈子的梦想的时候,我想起了这个故事——猫城。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少年,喜欢背着他的包丈走天下,没有目的地,只跟随自己的感觉。有一天,他依旧坐上火车漫无目的跟随火车的轰鸣声寻找他的下一个去处。不知开了多久,车窗外出现了一条美丽的河,午后暖人的阳光让人慵懒。山、树、河,还有小镇,给人静谧的感觉。火车刚停下,少年便背着包跳下车。除了他,没有其他旅客在此下车。他刚下车,火车便扬长而去。车站里没有工作人员。他慢步走进小镇。小镇里一片寂静,看不见一个人影。所有店铺都关着门。不论他怎么敲门喊叫也没有一点动静。看来这是一个无人小镇。空空荡荡,好不真实。但是,在明天早晨之前,不会再有火车,所以他只能在这里过夜。他随意的晃荡,打发时间。不知不觉太阳就落山了,少年看到一大波猫慢悠悠的走进小镇里。这些猫,个头都偏大,成群结队的架势颇为浩大。少年立马找了一个钟楼躲了起来。他被眼前的这一目惊呆了。这些猫轻车熟路的,就像回家一样,有的打开店铺大门,有的蹲坐在马路边看报纸,还有的在喵喵喵的聊天。当夜幕完全降临时,猫儿越来越多。在餐厅用餐,酒吧喝酒,唱歌跳舞的。少年就在钟楼上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快天亮时,猫儿就把店门关上,又成群结队的离开小镇。少年从钟楼上下来,找到了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准备养足精神,晚上继续奋战。天亮了,少年回到车站。火车还是准点的停在站台上,依旧没有乘客下车,也没有人上车。少年犹豫了一会,决定再呆一夜。他还想多看一看这座猫城奇异的景象。从何时起,又是为何,这里变成了猫城?这座猫城的结构又是怎么回事?猫儿们到底在这里做什么?如果可能,他希望弄清这些。亲眼目睹过这番奇景的,恐怕除了他再没有别人了。可就在这天夜里,钟楼下的广场上发生了一场小小的骚动。

  “你不觉得好像有人的气味吗?”一只大花猫说

  “好像是哦,我这两天一直闻到一股怪味。”一只黑猫说

  “不太可能吧,人是进不来这里的。这里可是猫城!”白猫懒散的回答

  “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找找看吧。”大花猫发话,于是,猫儿们就三三两两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始在进行地毯式搜寻。猫儿们的鼻子灵敏极了。没用多少时间,它们便发现钟楼就是那股气味的来源。少年也听见了它们那柔软的爪子爬上台阶、步步逼近的声音。完蛋了,他想。它们个头很大,拥有锋锐的大爪子和尖利的白牙。而且这座小镇是人类不可涉足的场所。如果被抓住,不知会受到怎样的对待,而且还知道了它们的秘密,它们还会让他安然无恙地离开吗。

  三只猫儿爬上钟楼,使劲闻着气味。“好奇怪啊,明明有气味,怎么会没有人的呢?”大花猫一边闻一边说,“要不咱们再去别的地方找找看吧。”于是,它们百思不解地离去了。猫儿们的脚步声顺着台阶向下,消失在夜晚的黑暗中。

  少年松了一口气,也觉得莫名其妙。要知道,猫儿们和他是在极其狭窄的地方遇见的,就像人们常说的,差不多鼻尖碰着鼻尖。不可能看漏。但不知为何,猫儿们似乎看不见他的身影。他把自己的手竖在眼前。看得清清楚楚,并没有变成透明的。只是不在是五指分明的手掌了。

  这部真实电影是2012年的作品。时隔两年,不知道这些主角们现在如何?荧幕黑了,可他们的,我们的生活都还在继续着。

  .s. 在《丽江,拉夫斯基》举行的校园放映会上看到了这部真实电影。当屏幕黑场,灯光重新照亮教室的那一刻,我已经大脑缺氧无法快速吸收消化了。好像想说的话太多,却不知如何开头。就像今天这篇文章,我能说的,说的明白的,也只是那么冰山一角。映像深刻的是,放映结束后,导演和大家做交流,谈到真实电影和小众艺术。导演很诚恳的说到想把小众艺术带入大众视野,希望以后电影院除了商业大片之外还能有艺术电影的一席之地!

  《丽江·拉夫斯基》观后感(六):生活于生活之中,真实在真实之外

  1928年,俄国戏剧学家斯坦尼夫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详尽的叙述了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础内容的斯坦尼夫拉夫斯基戏剧体系,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

  然而,生活不是表演,但又总有点“做给什么人看”的不自觉表演性。就好像日记这种东西,明明是只给自己看的私密文字,写的时候却要么有点隐藏,要么“也许有一天会被什么人看到”的过度表现。

  回到这部纪录片,在学校的报告厅看的。确实真实,嘈杂的酒吧的夜晚,微微过曝的白天,和生活得奇形怪状的人(无贬义,只是相比于大多数人如此吧)。观后交流的时候摄像师说的很对,影片里的人并没有局限于丽江,他们就好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所以在这里,我想像个朋友一样,在倾听他们的诉说之后,谈谈我的想法。

  雷子,一个有游吟诗人气质的客栈老板。

  年少是也许是个不错的恋爱对象,情感细腻,声音温柔。然而正如他妻子指责的,人不能总活的像个孩子。生活是琐碎的,没那么想当然。相信很多人看到他说“教育孩子很简单”的说辞都有想抽他的冲动,从喝什么牌子奶粉,到幼儿园、小学怎么入学,怎么给小姑娘扎辫子,怎么教她懂得分享,甚至怎么启蒙性教育……you can you up啊!

  但他就是觉得简单啊,爱孩子也不一定要去看她。表达的直接,坦然。另一个主人公金子在说自己不孝的时候,也是如此坦然,这大概会让很多年轻的孩子惊异,怎么可以如此笃定,怎么可以如此明目张胆的违背现世道德观,但就是如此的,没有什么可迷茫的,只是随时间积累下来认为对的生活方式。所谓价值观,就是认为对的东西,那么金子认为他不能好好工作,他就说“我是不是一个能安安稳稳工作的人”并以此为基准去生活,而不是去试图改变什么。人年轻的时候总是以完美要求自己,要乐观,要温和,要勇敢善良,不怕伤害,然后慢慢在时间的洪流中妥协,接受一个慢慢既定下来的真实的自己,哪怕有瑕疵也不觉得有任何错。于是就有了千差万别的人,和世界。

  然后想说说那对强势的拉拉。

  她们都很善于表达,而且对她们彼此的性格,为什么吵架、打架,都很深刻的剖析。说得很有道理,但语言流畅到我甚至在想,她们是不是已经很多次向别人阐述她们的分析,语气有点迫不及待,还带点洋洋得意。我总觉得那里不对,太和谐了。无论是家长的封建可以理解,还是大马路上不拥抱亲吻的公德心,她们展现出来的好像是真实的、不一样的生活,她们有认真的思考,且能达到某种平衡。拍摄是在大白天,我想说,换个有雨的喝了酒的晚上试试,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真实。

  夜晚时候人都是自私的,况且很多事,我们都懂都明白,只是……不开心

  还有两个女人,赵妖妖和小武妻(不提小武是因为他很简单其实,他是七个人里面最不愿说实话,却“真实”的最多的人)。

  她们很像,在心态上。“嫁了个不争气的男人我认了,他怎么怎么不好我都能宽容,虽然我受了委屈,但我该做的我都做得问心无愧”。只是妖妖虽然不漂亮,却带着岁月和客栈老板娘独有的风情气息,开始把玩各种复杂的关系与情感。而小武妻似乎更习惯于好好照顾孩子,在微博鸡汤中get正能量。

  影片里中的所有人,好像都没什么疑问,只是在展现,在描述他们既定的生活状态,他们倾诉,也没有期待你给他们什么建议。是啊,那就这样吧,不然,还能怎样呢?

  也许这样认真地剖析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能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也许这些你从未经历过的事情会对你未来的某个决策有帮助,也许我根本没有必要这样一定要在结尾去想一个“影片的意义”…….

  无论是在丽江束河还是别的哪里,我们“在此“,在生活之中,而我们的内心的真实,也许往往在不尽真实的表达中体现。

  :摄像师不愧播主毕业,表达思路很清晰,声音也好听~~

  《丽江·拉夫斯基》观后感(七):《丽江——拉夫斯基》

  原来纪录片也可以拍得如此有故事性,在双十一的晚上,各种巧合之下在学校的报告厅里观赏到了这样的一部纪录片。

  打着丽江的旗号本以为是去欣赏丽江的人文景观的,没想到看到了用导演萧寒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一部“毁三观”片子,影片记录了在丽江生活的四段七人的生活状况,其实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采访,片子里面大段都是人物在回答问题,穿插着一点丽江生活的镜头,而主题是那个最能引起观看效应的婚恋话题。贯穿整部片子的是一对离婚夫妇,男的叫雷子,女的叫啾啾,在丽江的背景下,两人充满了文艺色彩和浪漫,但是吹箫的高雅和老板娘的风情万种在婚恋的框架下显得格格不入,两人很快坠入爱河,结婚生女,并很快厌倦彼此,争吵不断而最终离婚,但男方和女方至今生活在婚前两人共同经营的一家酒吧的屋檐下,并且带着自己各自的男女朋友,还有他们的女儿,这样的组合即使在丽江这么美丽的夜色也掩盖不了它的怪异,但却是如此真实地存在着,当雷子理所当然的说着无所谓责任的话语时,有种想去打他一拳却又不知道以何种理由来提起自己的拳头的感觉;第二段是一个人的独白,一个挣脱母亲安排的叛逆儿子的生活状态,一个酒吧老板,在丽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有个从未见面的孩子,一直躲避母亲的寻找,影片定格在他与一个漂亮女子慢慢走入夜色的画面中,意境不言而喻,这种场面估计又没有传达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但是你又从那男子口里所说的束河酒吧老板都应该拉出去枪毙、我也不是一个好东西和如果是处女我提着裤子就跑的言语中感觉到他本质不坏,他就在丽江这样的迷乡里,腐烂且光鲜的存在着。

  给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第三段的一对小情侣,当影片画面进入的时候,酷酷的墨镜打鼓店老板,和新房里忙碌的看孩女人,我以为这是一个正能量的一对,因为我以为我看到了一个家庭,一个“温馨”的家庭,可是接下来的采访依然如此这么有话题性,男的有众多女性朋友,女的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山东媳妇,之所以感触,可能因为同为山东女人所以会特别的感受到她的隐忍,她的坚强,她说,恋爱时,她先问得男方,“我喜欢你,怎么办”,显露了她的勇敢,婚后,将家里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接揽下来,操持各种家务活,还要忍受公公婆婆的脾气,但是她都任劳任怨的忍下来了,我看到她的懂事和隐忍,除此之外,谈到老公的女性朋友们,她选择大气且无奈的不理会,那句我可以输得起这个男人,我也可以输得起这个家庭,我可以独自的生活,彰显出她的坚强,这些都是山东女人所独有的特性,但是这样的女人却大部分生活不如意,忍受着痛苦并坚强得活着,因为上天给了她们这样的贤惠就没有给她们在这个社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我祝福她,并告诫着自己……

  最后一对就更不合常规,一对拉拉,但是我却特别的喜欢,因为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幸福和爱情,虽然并不是常人之情,她们要面对很多的困难,甚至是其中一个的生活状态很是让人所不能理解,没有上过班,整天很闲,但是她们在一起的感觉很好,或许她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来,但是现在很快乐就足矣。同样祝福她们。

  导演带着笑容上了舞台,可能被台下的同学的问题所雷到,其实很想站起来跟导演交流一下,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佩服导演能够让那些人可以毫无顾虑的去说出自己心里的话,然后可以呈现出来让我们欣赏,整部片子导演最终定位于多种价值观的体现和每个人各自的体会,至于那个拉夫斯基,由于实在不是文科出身,不晓得具体含义也不知道最后那句名言的作者,至于角色问题,确实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在每个不同的时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至于怎么演,那就看我们自己了。

  《丽江·拉夫斯基》观后感(八):转载自苹果的影评

  昨天按计划去五道口看了丽江•拉夫斯基(描述几对年轻人在丽江的生活)。感受还是有些,想写下来,怕自己慢慢忘了。

  感觉,在那里生活下来的外地人,生活比较慵懒,完全释放了自己的心,感觉生活到处都是随心所意。感觉,他们的随心不是一种让人向信的自我解脱,相反地,感觉是一种逃避。

  首先出现的是一对夫妻,酒吧里遇见,彼此吸引,很快结婚有了Baby。在丽江婚后的日子,也很快地,他们发现越来越多彼此不能忍受的地方,不断地吵架、因酒吧地工作仍在一起、不停地吵架、放弃一起工作的机会、最终离婚。男人离开一起工作的酒吧之后,去了云南的其它地方,但很快回到了丽江,他说,他已经被丽江同化了,在其它地方感觉生存不下去。不知道是丽江真的让他流连忘返还是早已习惯的一种精神鸦片。一直都很相信一句话——一个有实力的女子,无论走那条路都会走成星光大道,披荆斩棘,披星戴月,她总活的风生水起,不卑不亢。可能安逸的生活会让我们退去身上的刺,我们没法再像从前披荆斩棘披星戴月,但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暂时的困难会马上过去的。所以,对第一对夫妻中的男人,不是很理解。相反,女人很洒脱,她继续在追求着自己的小幸福,目前已找到自己心爱的男人。对她说的一句话印象比较深,她希望婚后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生活,希望彼此都能有各自的空间,具体表现是,女人在玩了一晚上后清晨回到家,仍然会给男人做可口的早餐,但做早餐不是放纵后的愧疚,而是开心之后,仍对彼此的依恋。对女人的想法,感觉到每个人的想法真是不一样,虽然不认同,但还是欣赏她。

  第二幕,一男人,他说他是82的,说实话,在他未说年龄前,我感觉他是72的,或者更大一些也不为过。总体感觉是,家里很有钱,但母亲都是按照母亲的意愿去安排他的生活,因为不满或者说是报复,他与家里断了联系。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公子哥的不负责。问,你有小孩吗,答,有吧。不知道早些年的他,是如何度过,不知道他完全不与年龄相符的脸庞经历了多少事情。可能是被时间这把石灰将情感冲刷得无影无踪,一切都显得无所谓,不过也有可能是落寞中的无可奈何吧。他讲到丽江的艳遇时,开玩笑地说,丽江酒吧的老板,十个至少有9个应该拉出去枪毙,都不是好男人,当然也包括他。这里的生活,这里的艳遇,也许是经历太多,他总结了一句话,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总结得好简单。

  接下来一个人,忘了叫什么名字,第一眼看上去,感觉是一个居家好男人。可能是像他说的,丽江的机会到处都是,他的艳遇至少也有5、6次,他是一已婚人士。后来采访到他的家里,他媳妇感觉是一幸福的小媳妇。媳妇说,家里的饭都是男人做,除了早餐,因为他们都睡到很晚,基本不吃早餐,午餐和晚餐都是男人做。当时我听到感觉还是蛮惊讶的,人真的是有两面性,你永远不知道他在你不熟悉的领域会表现为什么样子。

  后来是小武夫妻。小武老婆是整个纪录片中最喜欢的人,很真很积极,生活很苦,但她依然努力去过好每一天。他俩第一次见面的对话很直接,你有女朋友吗——没有耶——我也没有男朋友我很喜欢你——我也是,之后他俩就在一起了,结婚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据小武老婆描述(纪录片中拍小武的画现都比较暗,我没看太清),小武很帅,第一眼她就迷上了,很高,她很喜欢。婚前,小武很招人女孩喜欢包括她老婆,婚后仍如此,甚至有人追到家里去。小武老婆对这个事的做法很让我敬佩,有一次她看到小武手机中和另一女孩的暧昧短信,当时就给女孩去了电话,你来吧,你来我就将他让给你,你来我就和他离婚。她的这一举动,让看惯了发现第三者之后撕打场面的我很惊讶,也让电话那头的女孩害怕了,连忙解释与小武只是朋友,当时也让我想起了失恋33天中海清扮演的角色——我肚子里是个宝而你肚子里的却是个瘤。记者问她,不害怕小武真被别人抢走么,她说,我以前看过别人说的话,感觉很有道理,好男人是抢不走的,如果真能抢走,那就给她吧。看来,我们多看看书还是蛮有好处的,扩大自己的胸怀。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对小武老婆很敬佩。她公公的脾气很不好,有一次,小武在公交车上丢了1500块钱,回到家后,她公公将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扔了出去,当时她的宝贝还不到百天。她很快描述过去,解释道,这有什么办法呢,老人嘛,让让他。可能自己还没有进入到这样的家庭生活,感觉她真是个好女孩。相反地,小武不是很真诚,记者说到暧昧短信时,起初都不承认。

  最后,有印象的是一对拉拉。可能是因为少见,从片子中了解,拉拉的脾气一般比较暴躁,而且很喜欢动武。这让我的对拉拉的想法有些颠覆。我一直以为,女孩之间是因为互相吸引而成就了她们在一起。拉拉中扮演女性的女孩,相对比较正常,也在上班(纪录片中为数不多的上班族)。扮演男性的女孩,没有上过班,除了自己的爱人,还喜欢看街上的美女,也喜欢让人介绍美女,也是暴力的始作俑者,这一点挺搞不懂的。

  整个纪录片,让我对丽江的感觉发生了不大不小的改变。转念想想,同学在那里拍的蓝天白云,一堆友人在干净的湖边的围圈而坐,也许丽江还是蛮好的吧。

  2012-06-17 23:46 苹果

  http://www.yuexiamen.com/space-87-do-blog-id-612.html

  《丽江·拉夫斯基》观后感(九):一个逃难的地方

  一直以来,丽江在我心里就像一个梦想,我想过那样慢节奏的生活,一只大狗一只猫,一群可以听故事的路人,一个唱歌好听的人,感觉那就是我最喜欢的日子,其实只是我没有真的体验过,也许真的过上了,我也会迷惘,我也会出不来,就是喜欢逃避罢了,也许我们都不想面对,想逃到一个简单的生活圈,想从安静中寻找自己,却没料到,丽江像毒品一样会麻醉我们,也会让我们上瘾,也许只会游离的更深~~

  丽江生活的人,我以为他们每个人都会很开心,却不想各式各样的烦恼,不愿负责的态度,一切都随心行而为,我不知道这到底该算我们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还是说这是人的本性的劣根性。

  突然觉得有多少人是为了逃难而去?受不了城市,逃到那个安静的地方。为艳遇寻欢的地方。丽江可能已经商业的不成样子,就像是把网络虚拟的聊天室搬到了一个真实的地方,我不知道这些人到底开心么~~云南应该是三年内一定会去的地方,丽江,等我~~让我看看真是的你

  《丽江·拉夫斯基》观后感(十):灯亮之前,不要说话

  距离场终的灯光亮起,也已经历了数度昏昼轮转、笔起笔落。

  然每每落笔的文字总是不尚合意,不是条分缕析成了铁面无趣的社会批判,便是煮成了一锅私人事件和情感的乱炖,两者都不大兴得摆上台面。

  归根到底是缺少那么一份恰到好处的情绪。

  *

  照灯灭了,故事才算正式开始。

  二十来人的场子,既没有几人聚于一室的局促和彼此互闻吐息,也没有影院场所的嘈杂。

  所有人的身影都被黑暗一统。

  不再分你你我我,这些故事才是真正向各人内心敞开的。

  *

  观影过程之初,心态有些摇摆不定。

  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此时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反倒是不甚妥当的。

  光影浓淡之间,荧屏上的人物和观众早也已搅在一道分不了彼此。

  两者的关系是演员和看客,更是同谋。

  这时候谁也没有能力撇清关系,占据道德制高点,两袖清风孑然独立,众人皆醉我独醒。在阴影的绝对势力下,真实的故事与人生的百亿种可能性纠缠在一起,谁又敢高声分辩说这不是心底其中一个最密不可宣的自我,谁又敢否定这不是想而不敢涉足的人生路径其中之一。

  或许也有坚守城池拒不入戏的人,但黑暗总有保持其沉默的威慑力。

  随这些活在真真假假人生剧本中的演员投身这一幕幕剧中。虽然跌宕起伏喜忧参半,但竟也自得其乐。

  也正是这种交织在一起的状态,不多不少。

  正如饮酒,小酌最佳。

  刻意保持冷醒或是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则皆失了乐趣。

  *

  场终灯亮之前,不要说话。

  灯光灭明之间,趁着微醺的兴致实现一回那个挤在现实夹缝里的自我。

  也正是小众艺术不必声张的秘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