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交恐惧症》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社交恐惧症》影评10篇

2018-04-25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交恐惧症》影评10篇

  《社交恐惧症》是一部由洪锡宰执导,卞耀汉 / 李柱胜 / 柳俊烈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交恐惧症》影评(一):我们需要谈谈何为恐惧

  全片散场后,听到有位妹子问她身边的闺蜜(其实也记不得是闺蜜还是男票了):为什么这部片子要叫社交恐惧症(Socialphobia)?

  听这个问题时候觉得蛮幼稚的,因为虽然没有具象表表现恐惧的场景,或者说至少在我看没有明显表达,但某些时刻仍然会强调一种压迫感造成观看者的不适,不过现在回头琢磨琢磨,这确实提炼出这样一个命题,即何为恐惧。当然,我们还是谈谈电影本身所想阐述的恐惧吧。

  电影本身的题材老实说并不新鲜,每个国家都有,特别是对韩国这样一个随时浸淫在网络暴力国度中更是稀松平常,就拿近期他国的作品来说,美国导演贾森·雷特曼就有一部《男人女人孩子》也是类似题材,或者应该说是同一大框架下的另一面,那部影片本身的观感如何就无需多提,看过的都自由定夺。其实我也完全可以抛开电影本身,大谈卞小哥本身怎么帅怎么童颜怎么嫩得出水……(以下省略一千字)可归结到影片本身,还是得要客观冷静地说,电影本身的质素只能算是在我的预期范围以内的中等偏上,有亮点,但更多的时候,更像是在客观阐述一个既定事实,这点倒是和小哥在电影中旁观者角色定位比较类似。

  从我了解到的前期的宣传物料中来看,片方还是有意向小哥方向靠拢,以他目前的人气,这当然无可厚非,而且从角色的实际设定看,也确实还是担起了男主角身份。但是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同样因为角色的实际设定,其实小哥在其中更多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从而决定其发挥空间并不大,并且在后半段更为明显,这和戏份多少无关,他只是承担了角色本身应该承担的地位

  影片故事本身的结构仍然是悬疑片惯常使用的“怀疑—推翻”的方式来层层递进,从而达到一种类循环效果,实际上仍是标准的线性叙事。导演本身并没有更深层的意愿去挖掘故事背后的社会意义,或者至少是说表达得暧昧不清,但我所理解独立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要阐释一些什么,可以是导演的自我表达,或者就是需要达到一种社会启示性。但我至少并没有在片中看到导演有这方面野心,也许他自身也在恐惧着些什么。如果他能够像影片中李柱胜饰演的另一位男主角一样愿意去追逐争取真相,哪怕最后的真相更是反过来加害于自己,也许影片会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当然,能够设置这样的角色说明导演本身是有这样一种反思,这也是影片为什么至少是在合格线以上的水准可仍尚未达到出色的水准。

  影片确实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点,比如针对表现“网络”这一题材而插入了大量的后期特效。并且在配乐这一方面使用了由电子合成器构成的鼓点效果,虽然不多,但合理的插入恰当好处地平添了一份压抑感。片中后半段有一处情节没有任何演员登场,却将上述两者结合,反而造成了种冲击,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形式上的新颖,也一定程度弱化了故事情节本身带给观者的思考,不过关键,还是故事本身不够强硬,缺一点锐气。

  题外话一些,这次在乘上海地铁赶着去其他电影院看片的途中,看到内地贾樟柯导演的这样一句广告语,虽然本质上是商业性质广告,但广告语本身还是让我有些触动:十年前我想用电影改变世界,十年后我想用世界改变电影。会有些唏嘘,不过其实稍微了解他的影迷都知道贾樟柯这几年确实是在默默尝试与内地电影的大环境达成一种和解,但是和解并不代表失去锋芒,所以我们仍然能看到《天注定》和《山河故人》,后者仍然入围了今年早前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没错,小哥的新片《Madonna》也入围了戛纳,但是是第二梯队的一种关注单元)和本届上海电影节的官方推荐单元。并且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韩国早两年另外一部真正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电影《熔炉》,其中有一句异曲同工台词:我们一路走来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啊,虽然看上去什么都改变不了,但至少应该表达一些观点证明自己的存在。

  说这些并非是想突出劣势,而是觉得电影本身可以做得更好。当然,也许正是因为小哥主演的电影,所以更希望能够出彩,心理自设门槛也就更高了些吧。

  影片最后,智勇(小哥饰演的角色)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离开背影,一切似乎恢复了平静,而我多希望,他不要再恐惧,而是能回头多看一眼。

  :我的原博→→http://weibo.com/p/1001603856298285398571,有微调

  《社交恐惧症》影评(二):不要随便攻击他人

  这部电影的题材非常好,完全的展露了当今网络世界存在的普遍问题,部分网民持着网络世界是虚拟观念随意的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根本不顾当事人看了之后的感受,其实网络世界已经成为现实中的一部分,受到它的影响也很大,语言暴力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是可以夺取他人精神上的健康从而导致身体上的残害。社交恐惧症,里面的主角或许都有,只知道批评他人,不准他人批评自己,用盔甲伪装着自己,却用锋芒的利剑刺伤别人,在他们的内心其实不是那么想伤害别人的,只是不知道方法善待他人。网民的恶语一句又一句的往人身上抛,却不知道这已经给他们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不管怎样,在现实中也好,在网络世界也好,请三思而后行,为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多多考虑他人的感受。

  《社交恐惧症》影评(三):谈电影的已经很多了,我只想提问

  电影起因是某个大兵自杀了。而A女就在网上嘲讽侮辱死者结果引发了网民群起而攻之,辱骂扒皮。结果,A女就自杀了。当然,自杀的原因其实也没有讲明,但大家就认定了是因为网民的攻击。

  于是某几个首当其冲的网民就被JC叔叔约谈了,聊天过程见图。

  《社交恐惧症》影评(四):今年的韩影,不要错过这一部。(随感非影评)

  今年总共也没看几部新片,韩影更少,加起来也就四部,因此万万不敢直言这部是上半年里最好的韩影之内的云云。但这是我个人今年新片里第一个五星,纪念一下,就多发几句牢骚

  再次强调下,打星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是非粗暴简单的,只能说在时下这样影像媒体滥觞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最快捷成本最低的商业选择手段。我个人打分的习惯通常是将之放至于同一小范围体系来考察。一个导演手下的一系列电影。或者说一种类型下的电影。或者说一段时日里一个区域的电影。而不做笼统的评价。你很难说《现代启示录》和《四百下》谁高谁低。在我看来这样的比较没有多少意义。

  回到这部片子上,其实五星并非说它本身无可挑剔。其实本片除了摄影上几近完美,无论从叙事的漏洞上或是题材本身挖掘的深度上都并非是高水准之作。但在我看来,它的出现的意义是其他类型片无法替代的。在韩式犯罪类型片发展到今天,它非常难得的让人看到了几乎剔除以往所有惯用伎俩的韩式犯罪。不歇斯底里,不一味迎合国民政府愿望,不使用快速剪辑,不用背景音乐,不突兀地装模作样

  一以贯之的稀疏日常从头到尾,表面节奏并没有迎合观者心态,让剧情自然发生,但实际上又紧扣疑点的伏笔牢牢抓住观者的注意力。其中角色设定上的多重视角也很有层次感。片中人在直播现杀时,我们也在直播片中人。两位男演员的表演比起同辈也显得自然纯熟很多。卞能延续在《未生》里的出色发挥的确很欣慰

  最后说一下题材内容。其实网络暴力的话题已经成为咱们这个时代经久不衰的热题。扫了一眼短评,看到有友邻差评的原因是:不如《搜索》。这让我感到疑惑,我不清楚他认为《搜索》与之相比到底高在哪里。在那部(在我看来)完全挂羊头卖狗肉的明星扎堆却无卵用的片子中,网络暴力已经被稀释到几乎消失的地步,离异女人自强不息,高赵恋前传,姚晨版新闻编辑室。都有,就是不关网爆任何事。呈现社会议题如果始终需要以非常戏剧化的情节来做支撑事实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而这部片子的魅力正在于展现了去戏剧化应用在呈现社会事件中的功效,每一步都打破观者的既有期待,当你感觉按照以往看电影的经验它接下来该怎样怎样的时候,事实上它并没有怎样怎样。如果我没猜错,应该有很多观众在看到结尾道多利上吊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这群傻逼上天台看见的又是一句吊死鬼的死尸吧。但电影这时候用了滑稽的方法处理了这个事件的发展,但是作为具有上帝视角的观者而言,其实这样的滑稽比一具死尸要来得更加残忍

  像类似这样的细节处理,片中还有很多。每一个细节往深了去都是你我所处的时下的网络生态和现实世界交汇而可能产生荒诞事实。在键盘侠们将道德底线调至最低为了毫无成本的虚幻正义摩拳擦掌蠢蠢欲动的时候,当大多数人误以为绝对的个人主义就等同于“我没有义务发表你想看的内容”的时候。没有人能理得清到底是谁杀死了她。

  蔡康永在一篇访谈中有这样一席话让我印象极深也极为鞭笞我,让我反思自己行径。在很长的一段时日内我是那种为了在言语上胜过别人不顾一切的人。但这如今成为我每当想起就忍不住低下头的一个缺陷。这是一种疾病,这是一种匮乏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在网络上面发言的人,常常都是对文字有掌握能力的人,对文字有掌握能力的人常常是文艺青年文艺青年人生常常很可怕,所以,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常在网络上写东西的人讲的话,他们只是爱讲话而已,不是他们很有本事,讲出对的、有智慧的话来。很多沉默的人是过得很好的,他们只是不善于整天在脸书上一小时一篇文章。这是我给年轻人的第一个建议。”

  片中女生同学对女生的评价:她看了很多书,为人冷漠,说话从不留情。老师的评价:你对别人头头是道,为什么不自己拿出一点作品来呢,只顾批评别人的人无从进步。

  也许很多观者在途中和我有过一样的顾虑,为什么警察不介入此事呢。为什么他们可以轻易地到达别人的家中而不受管制呢。在已经出了人命的情况下,他们短时间内又对下一个目标做出同样的事这样真的可以吗。

  警察的缺席真是这部片子的神来之笔。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法律观照不到的角落实在太多太多了。网暴的真空是其中之一。

  这些年你我围观了太多伶牙俐齿牙尖嘴利的人的盛会,他们轻易的评断一个人在网络上呈现的某个片段就等于这个人的全部。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假想敌画像。但因为他们在言语上的胜利,他们赢得了史无前例的喝彩。一方面,审美上,这是个言语严重败退甚至退无可退的时代,另一方面,某种程度是,这又是一个言语决定一切的时代。

  如果有可能,越多的人看这部片子越好。

  最最后,这部的摄影很出色,很好地参与了整部片子的建构,是除了主角之外的主角。

  《社交恐惧症》影评(五):在网络中捍卫自己

  《社交恐惧症》这个名字很吸引人,让我产生极大兴趣,我已经很久没看过韩国电影,当看完这部电影,好年轻的韩国靓仔贡献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网络暴力。

  这个故事用了一场直播现杀争起来的矛盾生动地再现网络矛盾,网络暴力充斥着周围,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这又会牵扯出水军,论坛等等组织,从网络到现实,从网络性格转化成人性的悲剧,直播了两次的现杀,也是够够的。

  一群年轻人组织了一场现杀直播,用网络语言攻击着发了恶帖的人,人肉出来,去她家直播现场自杀,从而引发了一堆的问题。

  直到结局,网络暴力仍然充斥着。

  正如我曾经想过的那样,没有一成不变的话题,一场网络暴力后,另一场的丑闻爆发,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那里的时候,而被忽视的网络暴力就成了历史,没人会提及。然而伤害者永远是伤害者,受伤者还是受伤者。

  就像男二一样,被迫退学,改名字,可是前事依旧会被揪出来,再次受到伤害,第二次躲避。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话负上代价,如果一意孤行,我只能告诉你,网络暴力远远比电影残酷得多。

  黑客的存在也很厉害

  只要有网线的存在,就会侵入摄影头的系统,拔了网线,就有些无能为力。我当时看到这就想,妹子们玩电脑这也太危险了,明明摄影头都没开,理工科男生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把摄像头黑了。

  如果你喜欢弹幕,中间的那段纯字幕,加上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一阵紧张气氛油然而生,你看不清字幕写地啥,时间很短,正好中了圈套,音乐加上这样的节奏画面,就是为了让你因为电影变得紧张而烦躁

  在网络的环境下,试着尽量不要暴露自己的情绪隐私,尽管这与网络的自由论相悖,但是如果你惹上什么麻烦的话,我想送上一句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今天,一位“黑妹子”袁姗姗在TED的演讲视频应该会充斥到大家的眼球里了吧。

  即使她如此深情地演讲,也无法阻止还有负面的评论。

  “也是从那段时间开始,我重拾起了扔了多年的小提琴,也开始了健身,运动让自己变得身心愉快,不工作的时候,练琴和健身会让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根本没时间在网上过多停留,顾不上网友的围观。

  我建议沉迷网络世界的年轻人可以每天挤出一点儿时间锻炼身体,当你有朝一日被他人欺负的时候,至少你可以想我一样身轻如燕的自如翻滚。”

  不要隐藏我们的诚实,倔强地活下去。

  人言可畏。

  我曾经想过,是不是越闲,刷微博的频率越多?网络打架斗殴的时间就越多?

  在这里,你永远打不过一个时间很闲的人,在最后一句问候他全家之后,关掉微博,任他再骂。如果你继续骂下去,就会陷入死循环,你永远打不过时间很多的人。

  尽早结束战斗,不理睬就是了。

  自己的事情还翻腾不及,还给别人扯淡给自己赌气,这是自己找烦恼受。

  让人言变得可敬。

  这也许是个乌托邦的故事,好好和自己的朋友家人在一起。

  袁姗姗演讲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OTk1NDMzNg==.html?from=s1.8-1-1.2

  《社交恐惧症》影评(六):個人电影清单#152.《社交恐惧症》

  個人評分:★★★☆

  先抛开电影本身,韩国电影值得让人称赞的是无论电影本身叙事性如何,但犯罪类或者剧情类电影的选材总能抓住观众的G点,这点不可否认要比国产量产电影选材要么是鬼故事(还永远都是假鬼)要么就是各种轻喜剧狗血都市爱情剧要好。

  网络暴力虽然说不上是新颖题材,最近被人骂到网都不想上的陈凯歌之前拍的《搜索》其实算是类型片里算是很不错的一个代表。平心而论这一部电影在节奏和故事戏剧性发展方面都要逊色于《搜索》,但另一方面由于少了剧情戏剧性,这部电影在网络暴力的真实还原度上其实会显得更高。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电影结局如何发展,网络暴力题材电影到最后警示观众的结论都是:当你认为自己站在一个当下主流价值观受大部分人认可(甚至绝对认可)的位置去用恶言相对批判另一种少数派(甚至多数派)观点时,在第三方中立派眼中你的鲁莽和武断已经为你自己扣上了「激进」的帽子。

  我在这里大胆将这段时间「同性恋婚姻合法」这个大热话题搬上来作为一个网络暴力的讨论例子。

  首先我有必要申明自己对于同性恋的立场:不支持、但对其对其不歧视且保持绝对的尊重。

  倒绝非否定认同同性恋的人为自己的价值观捍卫话语权有什么不对,重点是捍卫的力度。其实相信不只是我,很多人都能在微博、微信上看到很多关于同性恋认同者对恐同者的言语攻击,且我发现这类攻击者以异性恋者居多,倒是许多同性恋对这个事件保持发言态度上的理智——他/她们作为真正当事人倒是以内心的欣慰愉悦且理智安静的状态回应这个事件而非哗众取宠大肆宣扬。我所目及是极少男生转发这则新闻,倒是有些男生转发那则「美国大法官拟长文从法律角度发表对同性恋合法化感到愤怒」的长文,但很快这些男生就被同性恋认同者扣以「直男」或者「直男癌」的称号。

  恐同难道是一种错误或者说狭隘的价值观?我不这么认为。甚至举个荒诞夸张的例子,如果我说五十年后世界通过了「兽交」合法化,那时世界认为爱应不分性别更应跨越种族,那时你会作何感想。

  必须声明,这绝没有污蔑同性恋的朋友们,我想表达的是:一个时代背景下一种不为人们所接受的观念理应有它被排斥的理由,但支持它的人有去捍卫的权利,但这应该建立在双方互尊互重的前提下。

  曾经的恐同者如今已转为沉默或默许的大多数,而同性恋支持者此时更应对他们表示更大的尊重而非骂其狭隘或直男癌。毕竟,恐同者排斥同性恋就如同同性恋只对同性恋感兴趣一样,仅仅是出于一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这不应涉及到道德层面的批判。再毕竟,人类的生殖繁衍的本质,需要靠异性恋去维持。

  再说一次,我十分尊重同性恋,且对其的尊重高于对其的不支持程度——很大方面我这样的态度也是受到网络评论观点的影响的。

  不知道这算不算跑题了,但无论哪个论题都好,兼听则明、保持语言批判性的克制——应是我们当下每个网民的基本素质,这是我上面所说一切的核心。

  《社交恐惧症》影评(七):现实压力引发网络暴力

  因为网络不记名所以人们肆意的不计后果的发表着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当把一个人推在网民的风口浪尖上,他将遭受到无限大的攻击。网民一边辱骂一边嘲笑,完全考虑不到那个被攻击的人的心里感受。精神伤痛远比肉体伤痛要来的深,如果一个人遭受到网络暴力,那么对他心里的打击是不可抚灭的伤痛,就像是被吸到黑洞一样,无可自拔。

  关于这个题目,我也有疑问。我想大概是现在社会人们遭受到来自各界不同的压力,无从发泄,从而从网络上寻求慰藉。辱骂着那个大家都辱骂的人,可能他的心里会好受些。人们越是依赖网络,沉迷在网络中无可自拔,越是远离现实,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冷漠。越是冷漠就越是说出更加恶毒的话。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的那个校园暴力事件。暴力录像在网络上曝光了,微博热搜上全是关于这个事件。顺理成章的,施暴者成为众矢之的,被网友们各种程度的辱骂,甚至遭到人肉,网民完全考虑不到那个施暴者也只是孩子。一边骂着施暴着一边又安慰着被害者。而这个事件的结尾,就像电影的结尾提到的那样,被新的事件所代替。网民擦了擦嘴,放亮目光,迎接着新的猎物。

  像电影中死去的姑娘一样,有太多的人是网络暴力的被害者,而到底还是谁来为他们埋单?逼死他们的,就是太多太多的网友,以及那些污言秽语。

  网络到底该不该实名制呢。这个问题被探讨了好久,可至今没有一个正确的回答。而这种网民随意发表言论到底是言论自由还是什么?

  我也是众多网民中的一员,我也依赖着网络,但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戒掉网络。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将越来越发达。但是我还是希望网民们可以放下手机电脑,其实现实并不是像网络一样充斥着各种的负面消息,其实现实还是很美好的。

  回归到电影,大概以前卞耀汉总是演独立短篇电影,所以在看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到有太多的投资,不过有一些关于网络上对话的特效还是做的不错的。总体来说三星半。

  《社交恐惧症》影评(八):管好自己的手和嘴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有关网络暴力的电影吧

  故事情节紧凑,镜头拍的也不错,BGM也配合情节发展,看得我是惊心动魄,生怕突然出现了什么。不过最恐怖的镜头,是闵荷英死之前摄像头拍下的片段。脸色苍白,毫无血色。

  看完后的心情还是挺沉重的。生怕勇民也自杀,整个心都是揪着呢。看到志雄最后接到勇民电话,急忙跑到他家,看到勇民拿刀的样子,大喊他的名字。真的让我很动容,差点哭啊。那个时候的勇民一定很绝望,即使他以前做过不对的事情,可是还是让人很心疼啊。

  在调查过程中,牵扯的网络中的事情,真的是让人看的无语。再次让人感叹人言可畏。越来越发达的科技,让我们逐渐迷失了自己,过着没有社交媒体就不能活的生活。就包括现在写影评的我,不是也是通过网络跟你们分享我的感受吗?所以这是避免不了的客观事实,改变不了的现实。

  参加现杀的那些视频直播的人,真的是好好地诠释了一句话,“看热闹不嫌事大”。刚开始作为围观者,被卷入到其中,后来又成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难道就没有点儿觉悟和反省吧。

  可是并没有,知道最后把勇民所隐藏的事情揭发后,一群人杀到了他家,奚落数落看不起。勇民代表那些著名黑子,黑别人红了之后,又被当成众矢之的,被别人挖出黑料。这些人固然可怕,可如果没有旁观者的添油加醋和凑热闹。他们又怎么活跃的起来。只能说现在闲人还是有很多。大家都抱着“那么多人也不少我一个”的看法,加入到施暴中。

  当事人当然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直到抵抗不了,以死来了结。那这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说是自杀,你信吗?我不信。难道那些留言和舆论没有激化他们的恐惧?让他们不得不走向死亡吗?

  影片叫《社交恐惧症》。如果以后网络暴力不能制止,估计患上这种恐惧症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吧。生活在这个透明的时代里,我们没有隐私,越想越恐怖。以此片提醒自己吧,不要做键盘侠,管好自己的嘴,有些事并不是你看到那样。将心比心下,不要轻易下结论。

  (卞耀汉和李柱胜演的真好,特别是卞耀汉,演技真实自然,不错不错,不过我还没看过未生,看来要去看看他和时完了)

  《社交恐惧症》影评(九):分身——《社交恐惧症》观影记

  卡麦隆·韦斯特有一本著名的心理学小说《二十四重人格》;池城有一部比较有名的韩剧《kmhm》,都在讲多重人格的话题

  《社交恐惧症》试图呈现给观众一个虚拟世界的力量,尽管那力量不能用任何度量衡来给一个描述,让人能有具体的感同身受

  影片算是比较短的100来分钟,前60分钟我以为看到了韩国制作的烂片,就靠卞耀汉的一些人气和柳俊烈够能放的开的"丑"撑场面,还好,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后劲还是有的,尤其个别镜头单用暗黑背景屏幕,全程再现网络聊天实景,导演的用心集中在下半场薄发,渐渐引出他要表达的情绪,此处不用"情怀"之类的词汇,因为网络暴力的主题,私以为用"情绪"更妥帖一些

  影片里前后两段几乎一样的场面是一种悲凉的纠缠,前一个不可挽回的结束,后一个由参与者变成被加害的人,原因却全都是因为隔着屏幕毫没由来的指责,参与的人个个都极尽谩骂之能势,甚至可能只听说了一个字眼,就已经编好了一篇长长的檄文

  结尾卞耀汉有几句画外音:"热闹了一阵之后,就被女团的丑闻很快盖过去了",可被毁了人生的永民再也没有回过鹭梁津,更不要说他曾有过的理想……

  其实,虚拟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就像是交替显现出的一个人不同的分身,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一会唯唯诺诺,一会因为可以匿名就不可一世的跋扈起来,有时候记性好到睚眦必报,又有时候因为可以躲在屏幕背后,赶趟儿似的去关注下一个"绯闻",平日里份内的职责面前呆若木鸡,用上网名了,摇身一变,挥斥方遒,明明压制的很好的脾气,在网络世界里和一个素不相识的某某嘴仗开到天际……

  其实虚拟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是表象不同的一个世界:千百年来,历史里写的都是"弱肉强食",《六龙飞天》里天下第一剑最终就说了一句话: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是了,这是这世界的第一个分身吧,第二个分身就是虚拟的世界吧,它还有那么多不同的分身,有时候是温暖,是热情,是慷慨,是真诚,有时候是冷漠,是残酷,是好斗,是自私……还有还有,囿于词汇和篇幅的那些

  如果说真实和虚拟是世界不同的两个互为关照的面,人们一直以为自己完全拎得清两者的分界,也许有点自视过高了

  有一句话:从生活逃入文学注定失败,因为文学写的必然是生活!把这句话可以改为:从真实世界逃入虚拟世界注定失败,因为虚拟反映的必然是真实!

  《社交恐惧症》影评(十):和国内一部电影很相似

  和国内一部电影很相似,应该是搜索。表现都不太一样。主体都是网络暴力。

  卞耀汉2011年,出演韩国独立电影《周六勤务》“道延”一角正式出道。同年,出演独立电影《灾难电影》。2012年,分别接拍独立电影《目击者的夜晚》,《乌鸦少年》与《Magic Hour》。2013年7月3日,参演曹义锡、金丙书执导的电影《监视者们》上映,该片讲述特殊犯罪科监视班队员与银行盗窃团伙之间发生的故事 。同年,参演韩国禁烟社教片《三面镜子》,与金政勋导演合作电影《野狗》。2014年6月4日,卞耀汉参演由李桢凡导演,张东健、金敏喜主演的电影《哭泣的男人》上映,该片讲述一个黑帮杀手为了守护心爱的女人而奋力一搏的故事 。10月17日,卞耀汉出演tvN金土剧《未生》饰演“韩石律”,这也是他的首部电视剧作品,讲述人生只有围棋的主人公在职业入段失败后,面对冷酷的现实而展开的故事,以社会新鲜人的视角描绘职场人们的面貌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