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回家》观后感精选10篇
《小姐回家》是一部由蔺玉彬执导,王佳静 / 宋孝玄 / 闫骥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短片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姐回家》观后感(一):我们的理想还埋在土里
刚哥抛砖在前的评论让我很不爽,更甚于后面几个童鞋的瞎扯乱造。因为我发现四年过去了,刚哥还是那个没有任何逻辑思维的冒哥,头上一句腚上一句的不知道在谈些什么,但刚哥仍然是个吃着老干妈的有情怀的人,偶尔蹦出的几句话让我深深迷醉。譬如那句让我心念到现在的--电影是对我口味的好姑娘。简直让我不能自拔,还有被折叠的上一篇评论的结尾--我们的理想还埋在土里,直接让我做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刚哥帅气!当然蔺哥更帅气,但蔺哥的《小姐回家》却一点都不帅。不帅到以至于我需要看完《爸爸去哪儿》才能再看一遍片子。
作为导演的学生,一个比较熟悉导演的思想活动的朋友,原本想从一个较为客观平实的角度来分析下这部短片,可细思之下断然打住。因为如果不是导演的朋友谁会花半小时来看这样一部没有床戏·不搞笑·不煽情只凭小姐两字开撸的短片,会花一小时来写半篇文绉绉且自以为是头头是道的评论。因此,对不住了蔺哥,作为你的忠实小弟要吐一下对这部电影的不快了。
从现实的制作流程来看,导演是依托大学生为班底制作的片子,因此脱离不了大学生电影的范畴,因此就以慕尼黑电影学院对学生电影的评判为标准来分析下《小姐回家》。
1、有没有讲一个好故事
答;否。
可能是因为与导演太过熟悉的缘故,从片子定题之后到获知片子拍摄期间传来的讯息(其实就是几张晒图),就基本得知了影片的大概走向,到看完片子开头的前五分钟,甚至就自我感觉获取了片子的所有信息,导致了失去了一部分在剧情上继续观看下去的动力--一个小姐不断被抛弃,歧视直至毁灭的过程。在观影的同时其实很希望导演有打我脸的惊喜,但不幸的是直到结束剧情就是照这样的脉络发展下去的如死水一般不起丝毫波澜。当然剧作功力并不一定只是是起承转合才是好作品,能有意味的讲好一个普通的琐事也是很彰显功力的,可惜导演在这一点上仍旧没有做好。导演沉湎于自己狭窄的世界观,单纯的认为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对善恶的认识只存留于表象,仅从个人道德的观点来做出脸谱化的创作,这是对自己,对合作伙伴,对观影者极大的不负责任,是在放纵自己'情情爱爱”的并自以为是的小情绪,以为披上边缘题材的外衣就能讲述一个真实真切的被大家遗忘的故事,描绘一个被社会主观遗忘的群体。其实导演这只是在描摹贾樟柯所认为的除上海,北京之外另一种盆景,一种同样孤悬在半空的盆景。因为导演根本不会想也可能不愿想边缘人物这个特殊群体的模糊界限,也不会想到个体在整体的社会环境里是多么的渺小,而导演演绎的小姐是那样的不真实,那样的肤浅。
而导演设置的公交车段落和无穷无尽的独白(以“小姐”回忆为主线讲述整个故事)更是可恶至极。无论你多么想表达你眼中的保定这个意像都应该在整个影片的架构允许之下,而不是生搬硬套进如此长的一个段落。就像你在迪拜酒店吃饭,无论你多想表达马桶的豪华,但是这在餐桌上都不是你应该提及的。
以主人公回忆讲述整个故事多常见于史诗性或者自传性题材的电影譬如大家都知道的阿甘还有《O记三合会档案》这种港产黑帮片回忆录。而在《小姐回家》中运用这样的叙事手法我是根本不能理解,既无羽毛飞舞的寓意,也没有推动剧情的作用,实在感觉有些不伦不类。
导演完全是以一种自我的方式在在潜意识的自恋,根本忽视了电影的架构。
答;中规中矩,略有亮点。
除了几处声音的失误(可能是收音的缘故)和由于剪辑失误造成的画面跳,镜头语言基本上中规中矩完成了叙事的要求,并明显可看出导演的一定风格在里面,几处摇镜头在里面更是可圈可点,这是全片唯一值得肯定的一点,虽然距离专业仍旧差距很大,但总体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答;差,极差。
由于导演视野和格局上的天然缺陷,导致整部影片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当然“自我'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王家卫的电影从来都是自我,《太阳照常升起》也是自我表达的极致,可是这个自我有很大解读的空间。而《小姐》并没有展示出太多对事件背后的思考,仅仅停留在小姐这个意像的本身来展现,也就是说导演只是为大家展示了一个不常见的符号,至于这个符号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会有这样的符号导演根本没有涉及。同理,我们喜欢小武,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小偷的身份就喜欢他,喜欢他是因为真正了解了他的境遇,知晓了那部分被人忽略却真真切切大量存在的人群才对他有了喜爱。这就是我们只是喜爱或者是说猎奇震惊于那个不被展示的群体,并不是喜欢他小偷身份的符号。
蔺哥,引用刚哥的话结尾---我们的理想仍旧埋在土里。
《小姐回家》观后感(二):一堆有故事的人
中秋望月,观此片,忽感悲伤,于是随曲(天空之城)附词,轻轻吟唱,不禁泪下,沾裳。
还记得那年初见你
怦然心动的战栗
也许你已记不起
在我心里徘徊孤寂
我知道我不能有你
你的话儿我不能理解深意
你亦不明白
我是多么想爱你
不弃也不分离
天空它落下一片云
打湿了我想你
在那遥远的天际 残留着你气息
还记得那天又见你
不能自禁心落雨
不敢再遇见你
抓住我心难逃避
于是花儿送给你
只为祈求你
我还是想要坚持下去
不甘的争取
可天空又下起雨
浇灭了我的心
你不能就此不理我
还把我逃避
在今年的中秋矣
望月又想起你
不甘的四处找寻
希望你别忘记
我的心为你
可人性本贱矣
让我再次爱上你
可怜了王和宋的爱情啊!问世间何物阻隔,让这对鸳鸯,终散迷茫?因为王那不想从良的心;因为那被强拆,却不盖的三层大房;也因为那残缺的身体和哪受过刺激的灵魂配不上一段高贵的爱情。所以都是有故事的人,但只是一堆,不是一群~~~
《小姐回家》观后感(三):回家不是终点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部平实的影片;一幅城市的剪影,一段无助的人生。小姐从东莞回到保定,她已不再是那个16岁花季懵懂的少女,但她依旧单纯;保定也已不再是那个落后破旧的小城,但它仍旧尘封。《小姐回家》讲述了弃卖从良的王佳靖,在东莞扫黄事件后踏上回家之路的故事。
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传统家庭,王佳靖缺少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她望向窗外,看着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心里充满了无助。只有胸前的小台灯还能温暖她的心,然而一次又一次地欺骗,使它的光变得越来越微弱。她到了保定,住进了出租房,找到了工作,也认识了宋孝玄。一个会叫她“王佳靖”的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为她带来了阳光,她再也不需要瑟缩的生活在微弱的灯光下了,于是她扫掉过去的灰尘与黑暗,面对着眼前的希望痴笑着。王佳靖是单纯的,她愿意去相信,愿意去爱。也正是因为如此,她越容易受伤。
知道了过去的宋孝玄走了,独留王佳靖一人站在“大房子”前面。此刻,大厦崩塌了,公交车司机挣脱了几十年如一日的路线,驶向自己的心,但终究还是要回去的。王佳靖回家了,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会回归到最初的起点,然而,这并不是结局。此刻的无助不会成为今后的病痛,以前我们哭过的,以后一定会笑着说出来。
《小姐回家》观后感(四):如此生活三十年,知道大厦崩塌
一部很现实的短片,没有过多的做作,矫情,给人很深的反思。女主角因男友原因从事色情交易,最后女主角离他而去,当女主角在一个新的城市,又重新遇见了一个新的男人,而最后,那个男的知道了女主角的往后,在一次车震之后,两人也不了了之。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女主角坐车回家,车里放着万能青年旅舍的歌,而镜头则是窗外城市的发展,从高楼大厦,到城郊的破落房屋,最后,司机一句—我开这条线路20年了,我受够了。 但最后,司机还是在终点站停车了。乘客一个一个下车,这组场景,中国虽改革开放30年,人们物质生活虽然提升了,但内心的寂寞孤独反而越加越深,明天,因为生活而奔波,虽然,想过反抗,想过开始新的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但这些,终被生活的磨刀石磨刀碎成灰烬。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坍,云层深入的黑暗呀,淹没心低的景观。
《小姐回家》观后感(五):敢问家在何方
本片根据东莞扫黄的真实事件改编,既有艺术的思考,也有鞭笞现实的力量。聚焦边缘人物,没有用力过猛的批判,更不是色情电影。它只是借小姐的视角心平气和地述说,被生活甩了巴掌却又无力反击。有的只是一声叹息。小姐回家。敢问家在何方?
不想重复,公交司机不想重复二十年来的线路,王家靖不想重复在东莞的生活。本以为挥别错的就能和对的相逢,谁知道只是掉进另一个轮回的漩涡。“后来,我遇见了宋孝玄。”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美丽故事的开始,就不会有王家靖唇边五味杂陈的弧度了。生活是这样子,不如诗,转身撞到现实,又能如何。她尝试在超市值夜班,和小心翼翼叫自己名字的男生谈恋爱,过四平八稳的生活。她摔掉象征着过去的台灯,满怀期待地摆上绿色植物,憧憬着全新的生活,向往着在新的城市拥有自己不大却温暖的家。就在这时候,生活却狠狠甩了她一巴掌……影片末尾,有大量保定街景的镜头:蹬三轮的老太太,高楼也好废墟也罢。配合音乐,不难感受到创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也许这些篇幅与故事主线关系不大,会显得有些莫名,但它是有人文关怀在里面的,我认为十分可贵。小姐最终踏上了回家的路,可是这条路要走多久呢?
这是whatever映像的第二部作品。相较于第一部《失恋者》叙事更完整,表达更流畅,思想也更深刻。据我了解,拍摄条件有限,周期也比较短,但单是从镜头的运用中就能感受到主创的用心。一年一部,很荣幸和whatever一起成长。真诚祝福whatever越来越好。《小姐回家》,推荐给你们。
《小姐回家》观后感(六):不去过度解读《小姐回家》
都知道我们不能单一的去评价一部影片,它没有好坏之分,作为观众的作用就是倾听,去感受这一幕幕的影像是导演对我们倾诉的怎样的情感。而对于《小姐回家》,这是导演心中积压许久的一次感情的迸发,它夹杂这太多的东西更不需要去过度的解读。
看着电影在各个视频网站登上推荐的榜单,也看着扑面而来的骂声一片,模糊了每个人对电影的概念,和评判其中的心中一杆秤。有的人看不懂,有的人骂拍的烂。有的人说故事没有结局,有人说爱着这样的叙事。人们在片子中找寻的东西不同,也就出现了谁都不尝试去理解谁的局面。人们看着片名中的“小姐”含着兴奋的心情点进来,发现没有自己想要的黄色或者暴力刺激。抱着“裤子都脱了就给我看这个”的心态骂着演员。有的人希望是一个曲折离奇辗转反侧偶像剧,男欢女爱悲欢离合,但一路通畅到底的剧情也让人失望的吐槽着编剧。有的人想象着硬碰硬的黑暗场景,酣畅淋漓的镜头切换,但却碰上了这样偏执的爱着长镜头的导演。
在电影刚刚上传的时候有人跟我讨论过其中的问题,他说但凡在影片开头部分就可以猜到结局的都是失败的。但简单的叙事,想把人们带进一种生活状态,而并非一定要故弄玄虚。把它的真实感最大化,平平淡淡磕磕碰碰,就是一种慢慢的流淌。王佳静自始至终是相信爱情的,不是因为她是小姐得不到爱而单纯的懵懂的去一味渴望,她天真的在相信每一个人,相信每一种爱,但善良的人往往都得不到好结局,这不是因为她是王佳静,她在一个被设置的故事中,她在人们的荧屏前,而是因为她就是一个真真实实离你并不远的人,像每一个女人。
说太多都像极了一种自说自话。
从去年的《失恋者》到今年的《小姐回家》,影片在逐渐脱掉过于小众的帽子,但其中不停积蓄感情只是随着发展而消散并非爆发的软暴力,并不被大多数的观众接受。且制作团队过于年轻,制作技术有限,无法对这种方法迎刃有余的展现,便有了最明显的问题。想去刻画一个边缘人物,又想把她模糊成最平凡的。想去表达对一种生活状态的爆发,但又去抒发城市的特殊味道。想说的话太多,但最终每一句都只说一点,不够明白也就不够好。
导演是性情的,每一个愿意去为这个故事疯的都是性情的。
看电影本来应该是让人轻松的事情,但解读电影真的会心力交瘁。不能过度解读的揣测,也生怕错过细节。
影片可以偏叙事,偏场面,偏剪辑,也可以什么都不偏,只为了纪实。这不是单纯的在模仿一种风格,更像为了不停的解剖可怜人。少台词,少演技,是想通过试听讲一些,但凡牵扯话语就变的苍白的东西,不明不白的情愫。爱和伤害相互依存的状态。就好像大白天的车震,你看着老奶奶满腹的疑问,我看着左侧的狗咬狗感谢上天的赐予。还有轰鸣的火车声,撕扯的猫叫,摇起镜头一个荒芜的家,公车司机的呐喊消化…
最后小姐回家了,最后小姐也病了。这都不算结局,小姐还是会相信,这才是一个结局。爱会让人留下伤疤,也会让人忘了疼。
半夜两点,写完这些东西含含糊糊的忘了最初想表达的。太久没写影片,这是临走前答应送给蔺导的。在看了几遍之后,想去客观的评价,但还是被已经有的思想钳制太多。有时间再来修改。
《小姐回家》观后感(七):等一个后来
灰暗,将城市的天空的磨洗,夹杂着傍晚的余晖,写下几笔浑厚的苍凉。一个看似坚实的身影,陪伴在这片荒凉的风景,本以为是最终的守候,可惜只是途经。一个没有温度的夏天,连呼吸都略显冰冷。随着黯然离去的背影,一颗渺小而脆弱的心,是否用尽了最后一丝鲜活的血液,伴着日光一点点消散,只剩下一片苍茫的夜色。
房间是脏乱的,破旧是王佳靖摆脱不掉的环境。无论是出租屋,借住地还是家,都是残破的。就像她所处的社会,本就杂乱纷扰,冷漠无情,无助与渺小根本就唤不起一丝怜悯与同情。在此混沌中,心又如何可以清明。无力,是生活的全部状态,改变不了生活,更左右不了命运。贫穷、卑微,是社会的现实,容不下一丝幻想。
台灯和花朵象征着两段爱情,更预示了两份感情的结局。台灯,没有了电便不会亮起。周乙拿走了钱,借口离开了。或许这不能算做爱情,却是一段曾被照亮过的时光。灯被扔掉了,换上了一盆纯白、美丽的花。王佳靖的心里也换了人。可是,花最终是会枯萎的,看似充满生机活力,实则经不起一丝风霜雨打。当过往被揪出,那个好人也只会无情的伤害着自己。就如汽车旁的两只动物一样,冷漠对立。
城市中的风景不断翻新重建着,破旧与繁华杂乱分布着,体现着人生的失意与无常。就连公交车的司机都不安于重复的路线,大胆的坐出了改变,那么,王佳靖的人生是否会迎来新生。医院里是一片温暖与明亮,或许那是她一直向往的地方。这片安静是她最终的结束,还是一个崭新的开始,生命破败是否还能燃气希望的火焰
越平凡越真实,越残破越现实,后来会是怎样,我们无从得知。
《小姐回家》观后感(八):关于我有没有看懂
昨晚看了一部电影,叫《Pina》。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跟钦哥聊天。
我之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聊微信不是因为电影不好看或者太无聊(虽然很无聊),而是因为这个电影让我看不下去。
我看不下去的原因是因为它太刺激了,非常的戳,来自于生理层面的戳,让我觉得它很牛逼。
跟钦哥聊微信的内容是对于蔺老师的《小姐回家》进行观点交换或者是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认同感,最后我们果不其然的找到了认同感,我们对于《小姐回家》的观点都是:不太好。
今天早上醒来的时候还沉浸在《Pina》的刺激中,浑身充满了负能量的节奏感的时候,看到了蔺老师的长微博,然后我觉得你们这些可恶的人类,肯定是惹蔺老师不开心惹!
看完长微博后发现,蔺老师果然不开心了。
所以我觉得我想说点什么,说一下我的看法。我之所以产生想说点什么的冲动,是因为我还沉浸在另一部电影带给我的刺激中。
所以我得到了导演自我解读的情况下,又看了一遍《小姐回家》,可我还是觉得不太好,那这就说明了这种“不好”的结论不是因为没看懂导演意图而得到的,而是来自于最基本的感官体验,也就是说这个电影从技术和手法层面来讲,就不算太好。
记得看蔺老师处女作的时候,浑身有种炸毛的感觉,尤其是《bangbangbang》想起来的时候,那一瞬间我甚至觉得对于这个配乐的运用蔺老师已经超越昆丁辣!然后整部电影看下来也觉得挺爽的,虽然有点生疏,但也没多大硬伤,所以在我心里对蔺老师进行了很高的评价,觉得蔺老师挺好的,蔺老师我要给你生猴子之类的,可毕竟《失恋者》并不是一个纯叙事电影,所以对镜头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流畅程度没那么大要求,等到了这样的纯叙事文的时候,可能发现自己在散文上的造诣居然写不好记叙文,当然,这个“写好”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记流水账记得溜不算。而这个电影感觉挺拼凑的,一点儿都不流畅,各个段落的组合有点生硬,总有一些穿越的感觉。说实话,如果不看简介,我真无法准确的复述这个故事。还有配乐问题,我真觉得《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不太适合,当时我还想,上次用了《bangbangbang》这次可以用《A Satisfied Mind》呀!
我记得看之前,看到蔺老师的一句话:“不喜欢贾樟柯的不要看。”然后我觉得我挺喜欢贾樟柯的啊,就看吧,然后看完了之后觉得蔺老师在营销方面应该略有造诣吧!因为通篇下来除了所谓的“关注底层人民”的取材之外,真没找到一些关于贾樟柯风格的东西。整个观影感受就好像在《乡村爱情里》寻找小武一样,各种违和感丛生,这种违和感产生的感觉是因为我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但是方法不太到位,如果说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的人看来,大概就只剩《乡村爱情》了罢。
最后想跟主创们说点啥,首先,确实看到了你们的诚意和真心,非常感谢于你们对于梦想的执着和对于电影的热爱,但有时候热爱和诚意也不会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其次,非常理解你们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的热爱,但也要能客观和理智的对待,就好像20多年以来我妈从没觉得我丑但也会说:你长这熊样怎么找对象!一样。最后,对于蔺老师的脑残粉,长点儿心吧,脑残粉才是高级黑。
蔺老师应该会做出一个东西老回击这些评价或者说粉碎这些弱点的。绝对。
看看我们的理想还埋在土里。
《小姐回家》观后感(九):荒
是在凌晨一点看到这部微电影的,窗外漆黑的夜色压下来,远处偶尔听得几声狗吠。我带上耳机隔绝一切,却抵不过心里渐渐涌起的喧嚣。
不想过多谈论影片情节,半小时观看下来,或许画面更令我悲恸与唏嘘。我不止一次的听到过别人说,蔺老师致力于拍摄保定,他想把这座生活许久的小城拍出一种味道。起先我以为这味道是“古朴”,之后我才无力发现,原来蔺老师给它赋予的定义是“荒”。
荒芜的城市,荒凉的人心,荒唐的结局。
《小姐回家》中,真正意义上的“家”只出现在短短一个片段,犹如昙花一现,其余的生活都在城市这个大背景中看似有条不紊的进行。那么城市便无可避免渲染上一层深意。如画面中展现的,城市既繁华又破落,那些正在逝去的和发展的景观俨然成为一个矛盾体,衬得这不伦不类的城市风格愈加无可救药。便利店值夜班却睡的一塌糊涂的女店员,开公交20年想要改变路线却又将乘客送到终点的司机,坐在巷口对车震视而不见的老奶奶……人人都在这日复一日的城市中变得麻木,城市也因为人们的麻木而日日轮回。
惟有这样一个人,我想她一定是蔺老师的意料之外,却令我几欲落泪。公交车上,窗外错杂的景色一一退去,而一条古道上,一位骑着三轮的老奶奶蓦然跃进车窗的视线。她吃力向前,仿佛是在追赶公交,可最终还是被快速行驶的公交落下,渐行渐远。她放佛是保定这座城的缩影,一边追逐着发达的科技,一边却又被苍老绊住!伴着《杀死那个石家庄人》,我们不免在“如此生活三十年”的歌声里,悲哀的发觉彼此的确都已“淹没心底的景观”。
我想,这便是令我历久弥新的痛感,并非大多数人所关注的“对边缘人物的怜悯”,抑或蔺老师“对社会阴暗的无声控诉”,反而应该是我对这个城市深深的惭愧与敬意——我只看到了它的发展,对它不堪重负的破败却视而不见。我怨过它坍塌的墙体,凹凸不平的路面,从未修缮的遗迹,我却忘了它饱经风霜,在用一隅不朽撑起一片天。它终究是养育了我们的土地,是家的意义。
影片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仍然致敬蔺老师,谢谢你用另一种爱,诠释了保定。
《小姐回家》观后感(十):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这里,有现代化三十多层的商务中心,也有电焊时刻刺耳的铁艺小店、有前卫时尚的先天下万博裕华购物场,也有贴满办证的电线杆被踩踏的绿化带、有自古传下来的朴实无华,也有外地人插不上嘴的家乡话、有临近京津的绝佳地理位置,也有一直以来高考分数线的居高不下、有高级的火车站太阳能电池板,有文明全国的驴肉火烧古莲花池直隶总督府,也是全球震惊的PM2.5上榜城市前三甲……
看到保定被放到镜头下,看到了它的变化,在我出生的第17个年头里,它变成了这样,就好像是中国重返联合国一样感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地方,不管它怎么样,我们对它的感情无法割舍,这里有家,有家就好。
在看到女主角经历了许多后回到家里,美好寓意的画一如既往迎接着她,只是之后的对比总让人觉得更加心酸,就好像保定要成为副中心,邻里之间都喜上眉梢,结果只有房价它一涨再涨。
电影开始的开始,暧昧的灯光、玩味的话语、不加掩饰的水渍声低吟声,女性委身于男性身下的姿态被几张海报传递了出来,但女性与生俱来的柔弱姿态和渴望被呵护的心理却被毫不留情的击碎了。别人什么时候那么可信了,世界哪里有那么温柔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在极度信任危机的现代社会,走投无路了还是要回家,那个有些物质化却有亲情,抚育你并给予你包容的家。
在工业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城市化的脚步加快,当思想渐渐挣脱束缚解放出来变得愈加多元化,当国内环境基本稳定的时候,我们反而对现实产生了怀疑与不满,然后一己之力敌不过工业文明、开始对过去产生怀念与感慨、信息爆炸扑面而来,我们招架不住的痛恨自已无能为力,伤感日复一日的繁杂琐碎。然后才寻得改变,希望是真的有后来。
说真的,谁又能做到whatever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