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镇》观后感精选10篇
《纸镇》是一部由杰克·施莱尔执导,纳特·沃尔夫 / 卡拉·迪瓦伊 / 贾斯蒂斯·史密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整部电影的演员让我非常出戏 cara真的不是很适合演戏 场景画面和布局甚至海报都散发着一种小成本廉价电影的气息 奇丑无比的海报更是把想看的欲望压到水底
“paper town” 引用一下这篇影评
【"纸镇"的字面意思.】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7609839/
也就是说 这个teenager的正在于追寻和盲目的爱恋 非常真实的青春期的反应和问题 也是即将毕业 成年所面临的对于未知事物 心理暗示的短暂热爱
导演要表达的东西模模糊糊 又非文艺电影的表达方式 看起来就是无聊大烂片
但粗略一看 电影中其实有几个看起来像样的场景 闯入大楼 公路之旅 结尾
公路那段令人失望 明明是一段多么让人有共鸣的镜头 展现“远方”“未知”啊 以至于联想到在路上的情怀 可成片确是旅游宣传片 美国田园旅行业广告片
构思都很好 所有使故事无聊的是画面感 普通缺少鲜明和辨识度 明明是浪漫的情景 和冷冰冰的大楼一点不搭(又见fight club) 也缺少象征性衬托事物
结尾其实有点落寞 深度一点还可以探讨寻找认识自我 但...色彩依旧提不起任何的兴趣和情感 太普通了 就像任何街头所发生的离别 而不“电影”
这个内核如果拍得好 那就是青春非常正确的认知电影 不俗气甚至有意识流的美感
一部讲成长的电影,迷茫的少年追寻着心中一个崇高的目标,孤注一掷的展开一场圆梦之旅。到了旅途尽头才发现是一场空,但不知不觉中也在途中收获到了更真实可贵的启发和感动。
有时候,生活对于你自己的意义不一定和别人相似,不管是追寻,还是迷失,都是生活,有的人想方设法的去做一些事,争夺一些东西,也有的人,一辈子都在羡慕他人,却也始终没有勇气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但这,也是生活。
成长了,成熟了,回过头看看,会发现,以前的自己,也只是个孩子。
《纸镇》观后感(三):纸的幻想,随风飞逝
这是部带给我些许惊喜的“公路”电影。虽然主角们是一群面临高三毕业的少男少女,但与一般描述“青春期阵痛”的成长故事不同,若撇弃他们的外在,我认为这里处理的主题和人物们的选择,较之他们的实际年龄要成熟得多。
不仅仅是个放大的问号“我是谁?”揭破虚伪,直面自我。不想上大学、生孩子、在完美的小镇过按部就班的人生。此类对话,更常见于中年危机版的致青春电影。
“我相信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奇迹。”开篇男主小Q如是说。他的奇迹就是一个性格飘忽的小“女神” 玛格搬到了自家对面。他对她一见钟情,两小无猜。
当八九岁的他们,过着平凡的美国小镇奥兰多式的生活,却在街上发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尸体。死因是自尽,且死不瞑目。小Q害怕地站在远处,玛格则跑去上仔细观察。性格迥异,为之后人生路线的不同选择形成了铺垫。
进入高中后,小Q和玛格的走向分歧更加明显。玛格和贝卡、蓝希属于女神团,小Q和小本、雷达则属于技术宅。当小Q以为两人再无交集时,玛格意外出现在窗外。她因遭到男友劈腿,而挑唆小Q与自己进行了一夜疯狂的恶作剧报复。
次日,玛格人间蒸发。一个青春美丽、饱受欢迎的少女失踪,可能性非常多。
故事没有走向阴暗、堕落。玛格是自己逃离的,她在逃离她称作的、自己长大的“纸镇”。纸镇Paper Towns,原意是地图印刷公司为防盗版而刻意加印的假城镇,只存在于纸面上。换而言之,是一个虚伪的假象。
于是,30分钟后,缺少了女主的故事,围绕着男主和小朋友们如何解开“玛格去哪里”的这个谜题展开。在钻进小Q的面包车去1200英里外的纽约州找玛格时,每个人的动机都有些不同。有的纯粹是为翘课,寻求刺激;有的是为在上大学与好朋友分道扬镳前,抓紧时间相处;有的为博取男生的好感。他们约定必须赶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每个美国高中生都知道这有多重要。唯独小Q,是真心诚意要找玛格的。
“我先要迷失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当最后准备回家前,意外偶遇玛格时,小Q发现自己错了。他以为他对她很重要,可那是个自己追逐的假象。真相是,玛格选择迷失自己,她的世界他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他们又“分手”了。
剧终的小Q依然相信“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奇迹”。他还是那个小镇长大的男孩,虽然宅宅,有着相熟相知的好友。上大学,就算按部就班,却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偶尔翘课、错过考试,不过是值得回忆的小插曲。玛格成为一个飞进他生命的“意外”,正如一只纸鸢,即有来处,自会飞去。
《纸镇》观后感(四):或许电影没有想象的那么差
可能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第一反应是:没看懂,这不按套路出牌啊!但细细回味就发现:这才是现实,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男女主最后并没有在一起而是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只是给对方人生留下了一笔不浓不淡却足以男主释然。其实观众也该释然了,生活不就是如此吗,没有那么多不可思议也奇迹等着你发生。我们可以改变它的方向,可以拓宽它的轨迹,可能与自己的预期的不一样,但它总是会继续下去的。或许就是不如意的结果才让过程显得那么弥足珍贵而又获益匪浅。迷失过,所以努力过,人生无悔,这样一段经历或许会成为日后回想起来嘴角不自觉上扬的宝藏,伴随一生。
《纸镇》观后感(五):我们不曾了解别人,如同不了解自己一样
当昆丁找到玛戈的时候一般人都会以为是女主高呼感动女主喜极而泣两人拥抱在一起,但现实却不是如此。玛戈很不理解昆丁为何千里迢迢来到纸镇,因为从未有人在她留下线索后如此寻找她,或许她曾期待过,所以在和昆丁吻别的时候有过想让昆丁和自己一起,但昆丁却说“这次我真的要走了”。
昆丁没有抱怨玛戈,也没有后悔驾车1200公里来寻找他,还是在毕业前夕。他知道自己在这段寻找的旅程中看清了玛戈也看清了自己,在计划的生活中出现了有意义的变化,就像玛戈说的,这期间的事情值得昆丁回味一生。确实,有些人希望过一些不同寻常的生活但就算在精彩生活总归会恢复平静,所以昆丁坚定的回到了学校,赶上了毕业舞会,因为那有他的生活,他的挚友。
影片的一开头就告诉我们他喜欢的女生有多特别,有多独一无二但是最后昆丁明白了,玛戈只是一个女孩,而自己除了看清楚了别人也看清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都不曾真的了解别人,通常只是通过某些事件。行为而表面的评定对方,或喜欢或讨厌,昆丁也如此他喜欢玛戈的神秘勇敢,但不曾知道在他看到背后玛戈的真实意图和想法,如今他也勇敢了一次并且真正的和玛戈有了接触和探讨看清了事情也了解了自己,在知道这一切并没有逃避和厌恶而是理智的学会了接受。这是这部影片对我而言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纸镇》观后感(六):我看到你,追随你,然后幡然醒悟,终于认识自己
看到男主角最终释怀,登上大巴说出“she is not special gorgeous thing,she is a girl"的时候,尤其的感同身受。
在年少时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幻想着自己能成为一个浪迹天涯的不羁浪子,什么都不care,什么都不在乎,就像崔健苦行僧里的那样“我只要你的美,不要你的泪。”直到有一天好友嗤笑,明明对自己的未来很有安排和计划、明明很容易焦虑、明明是缺乏安全感的一个人,为什么总装作浪子呢?那一刻终于清晰地意识到,该醒过来了。
我们不必去追求那本来不是自己的人生,他人真正如何我们并不知晓,他人的人生说到底也只是“他人在我们眼里的人生”。
年少时羡慕其他人的生活,到如今幡然醒悟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
至于他人的生活如何呢?I Believe we all will have a wonderful life.
总之就是,各自精彩吧。
转一篇微信的影评,内有截图分屏解说: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TA5MjQ3Ng==&mid=400053786&idx=1&sn=4c03982324da47c756f042be1e234a8a&scene=0#rd
《纸镇》观后感(七):纸镇
一个早熟不甘平凡的少女,一个有着明确人生计划不愿冒险的好孩子,借助毕业季,演绎了一段关于青春、校园、成长、“爱情”、人生的故事。
上面的一段话概括了电影的全部,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在准确些,那就是成长。电影里有很多暗示性的台词和直白对话,来揭示玛格的成长烦恼,她需要的也许不是父母、朋友、同学和朋友,至少这些人里面没有真正懂她的,更有人认为她这样做只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她需要的是,在我看来,一个能理解她,陪伴她,帮助她并与她一同冒险或者说,一起去探索这个多彩世界的灵魂寄托。而现实情况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玛格只是其中之一,而她只是没有走出来。不,前面这几句话,让我陷入了小Q一样的生活轨迹,应该是这样的“她是冒险家,一个寻找水手的船长,而我们已被岸上的牵挂和海上的风浪绊住了脚,锚沉入了大海”。
小Q和雷茜并不是一个不理解人的,或者说损友,只不过像他俩这样的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一条社会公认的人生道路,但又有谁能去干涉另一个人的想法,去评判另一种生活?玛格是孤独的,至少在影片最后她还是希望小Q可以留下。
总有一天小Q可以体会到玛格那种心情,有可能在分别时的一席话,已经可以解释了。写到这儿,我想到了火星哥的一首歌《young girls》,其实这和电影并没有多大联系。电影如果在我上年毕业时看到,也许更能触动我。
她其实并不喜欢你,你也并没有那么喜欢她,怎么样才算喜欢谁说的清呢?“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你生活的每个阶段中你都会经历不同的事或是人,有时候你会害怕做这样或那样的事,不是因为你害怕,你因为你怕给你带来不好的影响,但是你错了。你会错过每个阶段中那些最美好或者说最奇妙的事;如果你开始回忆或者渐渐的有了回忆的意识了,如果你有过哪些别人没有的回忆,你的回忆中就了那些值得回忆的事;不光是回忆,在你经历那些你认为疯狂的事的时候你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说到这里有得上升到文化差异层面了,东西方是存在着很多不单单是文化层次方面的。不能评判他的好与坏,只要你坚持做自己要做的,不要后悔了才反问自己“当初要是做了该多好”可能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的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最后不要让后悔沾满我们的回忆。
《纸镇》观后感(九):paper towns for everyone
整场电影中 有关Margo 这是我最爱的镜头…
那是Margo大半夜拉着Q胡闹了一通之后
两人开车在路上的场景
M把头伸出车窗外
风就那样吹开她棕色的头发
之后她回头看去像是告别
那时我我就知道她铁了心要走
旁边开车的Q还傻傻地沉浸在Margo拉着他玩的喜悦,他们冒险的刺激,以及明天说不定可以和Margo坐在一起吃午饭的幻想里
她总是逞强,还逞强到了最后
但她即使逞强到最后还是一脸拽,并且拽的很帅气——这非常重要。
I have absolutely no idea, but I am excited to find out.
而现在我相信她一定会找到。
书中的M我很喜欢
可能是因为她全部的脆弱都能被看到
当他们俯视整座城市时
电影里的她说的是:paper town,paper people,everything is paper...
而书里她的说法是:我向下看的时候,心里想的其实并不是一切都是纸做的,我想的是我自己才是纸做的。我才是那个脆弱的、可以折叠的人,并不是别人。
这就是区别
于是电影里的那个有些孤单和落寞的镜头
成了我的最爱
因为只有那一幕
才最接近真实的不设防的Margo
记得书里最好笑的部分就是
M超坏的安慰Q说:“我们有可能会被抓住,要是被抓了,就让我一个人说话。你只需要看起来很可爱,就是那种无辜和自信奇异混合的感觉。这样我们就会没事的。”
哈哈哈。对于这一部分,我真是没有抵抗力。
和电影中的呆呆傻傻的男孩子联想起来
还是会笑的想晃腿,我真是爱极了John Green书里那些呆得都冒着些傻气的男孩。
还有,我想M同样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我们都需要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负责,因为在某些程度上我们是这种看法的制造者。
Q 在星运里要比这里帅得多。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 John Green 书里的男主角都有一些呆呆的傻气在,却可爱极了。
其实影视作品中女生之间的友谊十分常见,也是比较好把握和描写的一种关系,而相对来说,要描写男生间的友谊就有些难度了,但《纸镇》里三个男生的友谊真是被刻画地近乎完美。——没有什么比三个有些呆呆冒傻气的男孩子更可爱的了。
Q是属于比较乖的那种孩子的,好好学习,认真上课,从不逃课,没参加过party,和固定的好友一起聊天玩耍,对未来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规划,他从小就是这样,不想惹上任何麻烦。Q的生活平淡如水,M的世界波澜壮阔,所以他会被Margo那种狂放不羁的个性吸引也没什么意外,不过在他迷恋Margo的这些年里,他确实将她神化了,"把一个人看的过于完美始终是一件危险的事" “She's not a miracle,she was a girl. ”——他最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Margo说 a paper town for a paper girl。
Q 的眼里有泪,
但他说,
ut I have to go.
其实这就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高中生活快结束的故事,
所有你痛恨过的都不会重来的故事,
一个很乖的男孩子有了第一次的逃课,
第一次的公路旅行的故事,
一个不乖的女孩子逃离了自己设下的圈套,
he gotta get lost and then find herself 的故事。
记得那个午后
我迷迷糊糊的梦到过
Q和他的伙伴开着车
而我竟一下子重温到了“Margo”全部的心情
我曾说过
也许或多或少
我们都曾是那个Margo
And my favorite line——She was a girl.
《纸镇》观后感(十):那些为爱做过的一件件疯狂的小事,才是人生中最耀眼的奇迹
很喜欢这部片子的基调。一股扑面而来抵挡不住的青春气息。在青春这个自带光环的神圣借口面前,纵是剧情再荒诞、疯狂、幼稚、不可思议,也能被懂得的微笑而包容、释怀了吧。也许毕业舞会、公路旅行这样的戏码离我们尚显遥远,但与三五死党冒险与共、为喜欢的人冲破自己的界限……谁的青春不曾留下一星半点这样的痕迹?
起初并不十分喜欢Q执拗地留在那个paper town继续寻找Margo,更说出了伤害兄弟感情的话——虽然深知,爱情中的多少情绪,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啊。但最后的结局却着实惊艳了一把。同样是临近高中毕业,很容易让人想起几年前大火的泰国小清新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但不同于《初恋》略显矫揉造作的大团圆,本片这个小清新故事在经历了各种狗血不靠谱之后,反倒在最终接上了地气。这大抵也是我所能期待的最好的结局了。就好比甜点终究会吃腻,但木瓜沙拉的酸辣却能长久地唇齿留香。
那个让Q等了太久的吻,初看总是会有些心酸的吧。那个已经不带任何激情与爱欲的吻,似乎是象征了一段人生旅途的终结;曾经多少次Q盼着Margo的那句人生邀约,如今能给出的回复却只是必须回家。但也正像Q说的,若不是因为Margo,又怎可能在临近毕业,当大家都为各种“最后一次”而感伤,他却能因为拥有了众多的“第一次”而激动欣喜?就像一首歌里唱的,在爱情里,you win some or you learn some。Q因为追随Margo而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也让Margo体会到她不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是无足轻重的“纸片人”。而对于Q,Margo也终于从略带遗憾的未能在一起的儿时挚爱,变成了更为亲切的“故知”:故事的故,知己的知。
这段无可复制的故事,便是这趟旅程留给今后的,最好的礼物。而这段“壮举”之后,更壮观华丽的人生冒险,却是细水长流。
看着电影,不知不觉也和最近一直在听的光良的新歌《那些爱过的事》无缝衔接了起来。只不过原来听歌的落脚点更多地放在了副歌的后半段:
只是/我爱过你的事/
却像跟着我的影子/
遗憾的是/你看不到/
我还在爱着你的样子
感谢电影很好地诠释了那些爱过的事,便是成长的仪式。我想,经过了这段寻找Margo的奇妙旅程,Q还会是那个既定目标明确、生活一丝不苟的正经高材生。这段奇遇并不会给他的人生带来地动山摇的震撼。它更像是一束明亮的光、一道清新的风,温暖了毕业季的一整个夏天。对于那些一同分享过这份温暖的伙伴们,即使大家终免不了渐行渐远,即使这个夏天是再也回不去的从前,回望时也一定是祝福和骄傲大过感伤。祝福且坚信爱过的人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开启精彩的人生。而那些连自己都不曾料想到的为爱做过的一件件疯狂的小事,才是人生中最耀眼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