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光》的观后感10篇
《我看到了光》是一部由马克·亚伯拉罕执导,汤姆·希德勒斯顿 / 伊丽莎白·奥尔森 / 切莉·琼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看到了光》观后感(一):没那么糟!
因为抖森看了这部电影,之前看到了太多负面的评价,说是烂片,叙事平淡,毫无亮点,所以做好了为抖森的颜和歌坚持两小时的准备,结果电影看完了,却出乎意料的好看。
其实这电影里抖森的颜真不算亮点,大多时候都苍白憔悴,满脸病容,虽然年轻,却让人觉得暮气沉沉(音乐很不错,唱弹俱佳)。电影讲述了美国40年代乡村歌手汉克威廉姆斯从成名到去世短短几年的人生经历。电影节奏缓慢,叙事平淡,像一个文笔不佳的学生写的流水账日记,看完后,你没感受到汉克威廉姆斯作为一个乡村音乐巨星荣光,只是一个人面对真实生活的无奈绝望。无法治愈的病痛,糟糕的童年,紧张的婆媳关系,敏感的汉克通过酗酒和滥交让生活变得更糟,抖森饰演的汉克眼中常常流露出的无奈和厌倦让人动容,他是一个可怜的人,哪怕他是汉克威廉姆斯,哪怕他天赋奇才,他也身在泥沼中。
最后,我想电影名叫我看见了光也有这样一层意思吧,只有身在黑暗中的人才能看到光!
《我看到了光》观后感(二):美国乡村乐之王Hank Williams
其歌曲作品"Jambalaya (on the Bayou)"
后来被世界各国歌手
(包括Karen Carpenter、小野丽莎、邓丽君...)
多次翻唱
他就是
Hank Williams
而他仅仅只活了29年
Hank Williams
《我看到了光》观后感(三):本文不含剧透,因为本片没有剧情
作为抖森路人粉,最开始在电影院看到预告片我是很期待的。记得当时刚看完crimson peak没多久,想当然以为人物传记片能让抖森有机会展现演技,然而我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本片刚上映,看到学校附近的angelika film center有排片,周六晚上抖森还会亲临现场与观众Q&A。我十分激动,早早买好票,准备膜拜男神。在观影前,还做了点research,大概看了一下人物原型HANK WILLIAMS的wikipedia主页,对人物生平有了基本了解。
进入正式观影阶段,因为整部片子都是采用了浓重的美国南方口音,让我有些不适,所以前二十分钟还不能完全适应,有些走神。开始我以为走神只是因为我没办法理解对白,没想到在渐渐适应了这种南方口音后,我还是不断走神。我一直是自诩为很有观影道德的观众,看电影时候一般不会掏出手机来玩(即使是看时间也很少),然而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两次掏出手机看时间,并重复完成了挖鼻子、抓痒、喝水、看抖森面相等一系列活动。同时我注意到,我隔壁座位的抖森迷妹(在Q&A环节坚持手机录完了整个过程),也在影片进行了一小半后就对影片内容失去了大部分兴趣,不断掏出手机来看,以至于前前后后观影过程中玩手机的时间超过了半个小时。
究竟是怎样的魔力,能让观众在观影时有如此无法集中注意力?关键就是故事结构的松散以及人物刻画过于平面。在观影结束后的三个小时,我试图回忆影片的剧情梗概,然而只能回想起一些片段,并很难找到一条贯穿前后的线索来串起所有情节。人物传记片很容易存在的问题就是流水账式的叙事,这就更需要在电影中有选择地展现一些重要的情节。Hank Williams的一生短暂而耀眼,我本来以为这会比较容易在影片中进行有重点地讲述,但是在本片中,各种事情的发展时间安排都较为平均,且很大篇幅用来拍摄抖森演唱各种歌曲。我理解导演想用歌曲中的歌词来串联人物一生起伏的想法,但是在故事情节不够印象深刻的前提下,用歌曲串联的作用就不是很好,反而让人觉得好像是在拖时长。
人物性格模糊也是本片致命的缺点之一。生活中我们的经验是,每个人性格不同,造就了每个人行为方式的不同,所以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影片中的角色们没有让人记忆深刻的性格特点,因此各种争吵及冲突,都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好像是导演说这里该有冲突了,所以才发生了冲突。人物的行为没有性格特点的支撑,显得没有逻辑而且喜怒无常。
在表演上,作为最主要的演员,虽然可以看出抖森确实花了心思,吉他、演唱部分都超出我的期待,但人物本身似乎并没有很脱离演员的固有形象。我记得观众反应最为热烈的,分别是男主勾搭各种女性(抖森展现个人魅力),以及男主喝醉犯蠢玩车库自动门(抖森扮蠢萌)这两个场景。男主在身体经历病痛、事业遭受挫折时的迷茫和痛苦,反而表现得很一般,没有什么亮点。在这里,我忍不住要把本片和同期上映的由Ethan Hawke主演的类似题材(歌手传记)电影Born to Be Blue相比。Blue中,开片第一个场景,是男主在人生最低谷看着自己的trumpet,在这个镜头中,没有一句对白,只有对演员和乐器的特写,Ethan Hawke的眼神充满了迷茫、恐惧和不安,让我在影片开始就受到了极大震撼,这种震撼的体验,我在观看I saw the light中完全没有感受到。
整体而言,如果没有抖森的个人魅力,我想我绝对不会去看这部电影。个人魅力是明星的立身之本,然而作为演员,如果过多关注于此,也会因此丧失了挖掘角色深度的可能性。当然,这部影片的失败,并不主要在于抖森的演技,但是抖森最近老接这种烂片,到底是想干嘛?
《我看到了光》观后感(四):在挣扎中死去
人和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片中那个年代我们对万恶的资本主义的印象,可是,汉克·威廉姆斯的痛楚,除了病痛的折磨,更是他对家庭和妻子个人感受的漠视带来的,这与金钱无关。比较今日,有钱、有豪宅对于很多人来说,个人感受又算得了什么?...当然,又有人会给片中妻子贴上“自私”的标签了。
整部片子情绪起伏不大,乡村音乐的风格更强化了这种感受,让人感觉自己和汉克一样,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被煎熬。聚光灯下的风光,不能照亮汉克心中的另一面,所以只能在彷徨中挣扎着死去。
嗨不起,哭不出。生活够平淡了,难道还要在影院中温习一遍?这大概是评分不高的原因吧。
《我看到了光》观后感(五):只为听歌看看也是可以的
还是在百事通看的。
页面上看到个高个子男人戴礼帽背吉他站在麦克风前,仔细看原来是抖森。想起来,好像前阵子听说他主演了一个音乐传记片,之后就无声息了。
开头还是很抓人的,一道光照下来,背吉他唱歌的人,声音很浑厚好听,歌也好听。我在电影里听到的歌都觉得好听。就这么开始了,抖森穿西装结领带还是很绅士的样子,他出演的是美国乡村音乐巨星汉克威廉姆斯,他应该是很努力了,唱念俱佳,但是大概还是太有辨识度了,他还是抖森。也许是因为我不了解汉克威廉姆斯,直到最后听到《什锦菜》我才知道这也是他的歌,这首歌被翻唱的不知道多少回了啊。
汉克威廉姆斯29岁猝死,他短短生命里创作了大量流行的歌曲,成为一代巨星,也许这也是他这么年轻就失去生命的原因。整部片子像音乐会集,中间穿插了他的生活,他的第一任太太,她努力的为他接洽工作,促使他成名,他的妈妈,他的经纪人,后来与第一任太太的分裂,很渣啊,然后是追求第二任太太,很戏剧性,这期间,他酗酒太打猎,他爽约,他被人爱戴,最后他死在去演出途中。
这部电影平铺直叙,就这么结束了。大家在音乐会间歇跑完了龙套。
但是在电影里听到那些歌也是很值得的。真动听。片名的这首《我看到了光》也非常美,在人们得知他死后自发唱起了这首歌。
《我看到了光》观后感(六):没错就是为了抖森
没错我就是为了看抖森来的,才发现原来抖森除了演技好,会念小黄文,跳舞很棒,连唱歌都这么行……
一开始真觉得她老婆是为了钱才到她身边的,虽然他并不在乎。直到看到了否认去找她,在院子前的那一幕,原来我是爱你的,只是害怕你除了爱我,还爱很多人。
然后就是到了老婆生小孩,然后抖森焦急地在产房门口的样子,虽然医生一开口就是说孩子很好,但抖森一开口就是问他老婆怎么样了。直到这时还是很有爱的……
也就直到那时。
如果那时候在车上两个人一起,他是不是就不会那么早过世了。
可是没有如果。
《我看到了光》观后感(七):我看见光--致Tom的情书
这几天不管是在干些什么,工作还是学习,脑袋里都自带背景音乐。从move it on over到lovesick blues,重复最多的还是I Saw the Light。
我是因为Tom才知道的这部电影,也才知道的Hank Williams。这位伟大但早夭的乡村传奇,影响了之后的无数音乐人,像Bob Dylan,猫王,还有Beatles。
作为一部传记片,不免有些枯燥无趣。看首映时,坐在旁边的友人打着哈欠计算着他什么时候该死。可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已经远远超出了本以为连半个钟都坚持不了的我对它的预期。正因如此,我才给出了难得的五颗星(当然其中至少三颗半星是给Tom的)。虽然许多梗老套陈旧,有些故意要卖弄南部幽默,但是Tom几乎靠着一己之力完成了整部片最美好的地方。
片头,在I Saw the Light这几个字刚打出来以后的第一个镜头,就是Tom带着他那顶标志性的牛仔帽斜坐在一个高脚凳上。一条腿弯曲地搭着另一条腿撑在地上,抱着一把吉他,头稍稍侧着低下。一道光打在他完美的侧脸上,仿佛全身都在散发着神圣的光。这一幕虽然被外媒评价为”不妥且俗“(就像小学生写作文,如果题目是美好的一天那第一句话就是“我的一天真美好啊”一样不妥),我却觉得这段开头真的太美。
Tom为了这部片子非常努力,作为一位英国绅士来说,他把南部口音模仿到了极致,听起来毫不吃力,就连他所唱的每一首歌里的每一个字,都少有破绽。就音乐性来讲,虽然当然不如Hank Williams本人,但是他的唱腔带着自己独有的韵味和节奏,非常特别,却又令人惊喜的相似。(现在网上可以找到一小段他演唱Move it on over的cli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_zfXq1us1I,可以试听看看)
电影里有几个很有趣的片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party时跑去玩车库的电子升降门。一按钮门就升起来了,一按钮门又下去了。Tom在门外诶嘿嘿嘿的笑着,像个找到新鲜玩具的幼童(抖三岁么么哒)。另一个情节是Tom的经纪人带他去找一个类似演出的承包商之类的角色。商人一定要他摘掉帽子(为了看清他美丽的脸),Tom死活不摘,商人没办法了,问他,“You do have hair, right?" 当时身边的妹子们都快笑出声音来了可能都在心里呐喊不要嘲笑我老公的发际线吧……
当然除了表扬my森的美貌努力与演技,红女巫Elizabeth Olsen在本片中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她扮演的Audrey Sheppard,作为Hank Williams的第一任妻子,非常美丽强势且有自己的想法,基本上承担了Hank经纪人的角色帮他处理一应事务。但是,我实在是太爱作为Scarlet Witch的她,听着她操着熟练的南部口音唱歌演戏实在是有点出戏。
以前知道Tom是学霸还会跳舞,并没想到歌喉也能如此动人。他抱着宝宝小心翼翼唱着自己写的歌的样子,苏到极致。整部片里,即使他一直穿着老头衫,宽松的白背心和西裤,迷人的眼睛也经常被帽檐的阴影挡住,即便在演到最后因酗酒和滥用药物已经瘦到极其单薄的程度时,他仍然全身散发着光芒。
电影结束后,我和朋友兴奋到了极点,整晚都在讨论他美好的容颜和难以忘记的曲调。即便在之后几天去看High-rise的时候,嘴里也都哼着I saw the light, I saw the light.
我们相信,那天,我们看见了光。
High-rise影评请点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600524/
《我看到了光》观后感(八):我看见了光背后孤寂的身影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会说这部片除了抖森外,剧情乏善可陈。在我看来,抖森为这部传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剧情、人物内心的纠结与痛苦都透过细节表现出来,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抖森几近完美的诠释了汉克这位传奇歌手的形象。电影中对汉克一生的演绎不一定非要深刻挖掘其中的戏剧冲突和矛盾,也可以是隐晦和暗示性的,通过人物表情动作、拍摄手法和灯光的明暗来显示出来,再加以观影者的想象和体悟。片中的每首歌都代表了汉克在每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和情感流露,有幸福、有试图挽救婚姻和爱情,有挣扎,有颓唐,有绝望,更有孤独,抖森在片中的诠释,更像是一个被女人保护得过好的男孩想蜕变成独当一面的男人而失败的形象。他酗酒的发生大多在妻子与母亲、自己与妻子的情感交流失败后而变得更加严重,他没有办法解决自己最爱的人之间的矛盾,转而投入不同女人的怀抱和酒精中,寻求慰藉与自我隔离尘世的空间。或许我不了解汉克其人,但我却了解了抖森所演绎的汉克,懂得了他表现出来的挣扎、绝望,desperate ,我觉得每个人的影片观感都是不一样的,或许你看的过程睡着了,但我看的还是非常投入的。最后,为抖森的演技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