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者》经典观后感10篇
《暗黑者》是一部由周琳皓执导,郭京飞 / 李倩 / 经超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黑者》观后感(一):迎合网络文化的暗黑者
小说原作我没看,但电视剧的暗黑者,处处透露出新时代网络文化成长下的新青年娱乐气息。显然在当今的网络文化中,娱乐性质的片子比严谨的推理片更具传播力,也更符合出品商的利益。
而如果你对网络文化有所了解的话,里面人物折射出来的元素都是引发共鸣的要点。人类因为相似而互相喜欢,如果你能从本片看到你的影子,这显然是编剧所希望看到。而片子是腾讯和慈文传媒集团出品,显然腾讯也是掏了钱包推广自己的视频领域,可惜腾讯视频太卡。
那么我现在来解析一下本片。
罗飞---喜欢喝酸奶的分裂忧桑且逗比的内分泌紊乱的犯罪学教授
梁音---迷恋死亡黑暗元素的哥特萝莉属性的验尸官
尹剑---身材柔弱但观察入微的痕迹学达人
穆剑云---S属性嘴毒傲娇的怪阿姨属性的心理学专家
熊原---外表恐怖但却异常喜欢萌系宠物的爆破组炸弹拆卸专家
韩灏---总在纠结而纠结的专案组组长。
曾日华---负责网络方面情报收集的黑客专家。
薛天---看似正常的私人理财顾问
周皓---习惯性拍马屁,但却经常拍到马腿上的二队逗比队长。是韩灏在网游战场的好基友。
丁局长---自我感觉良好具有唐僧潜质但有些可爱的老爷。
DARKER---精通各种炸弹,机关,黑客等物理技术,擅长心理,犯罪,战略高智商布局,到最后准确无误的实施。到最后每次相安无事的逃脱,他是谁,他是一个人吗,还是一个组织?
你也看到了,这里面没几个正常意义上中国古代所推崇的普通人。大家都是有各种属性组成的新时代新新人类。而当时最早得知此片的我是通过穆阿姨所推理的凌波丽的段子开始的。
显然编剧在观众的心理认知偏好和认同上做了很多功课,定位也十分准确。在娱乐性上,打破警局推理片一贯的沉闷。人物塑造上根据趋于个性化。总而言之,5分给3分是绝对没有问题。看在片子逗比的份上,我给4分
《暗黑者》观后感(二):可以跟美国媲美的犯罪题材影片
我是通过网络剧《暗黑者》的影响下去看完三部小说,这个小说要比网络剧好看的多,不拖沓,一气呵成。可以跟美国有的一拼,但很遗憾导演似乎不按小说拍成电影,而是硬要拍成长达40多集的拖沓大剧,这无疑给中国电影市场增加一丝暗谈的气息,要知道每年就有两三.四部分烂片在上映,而且三观不正,亳无逻辑。像这部《暗黑者》的小说,不但没有白痴对话,而且说的有理有据绝不啰嗦,不拍成电影,太可惜了。小说的描写偏向阴暗,但有温馨。而网络剧,则完全是活脱脱的小品剧,人物描写完全是白痴,除了韩灏这个角色正常外,基本上都是在瞎闹。尤其是网络剧中的男主角动不动就秀智商,简直是模仿英剧 。以上评论都是我个人观点,大家还是先看小说,再看网络剧比较好。
《暗黑者》观后感(三):#电视剧# #小说# #暗黑者# #死亡通知单#
第一季已阅,基本上是在二十几集的时候实在忍不住去看了原著。都挺棒的,不过,还是原著更棒。
1、原著逻辑更清楚,基本上原著埋下的每一个伏笔后面都有解释,这样的作者真是棒呆。bug也很少,作者基本上把他的每一个细节都圆回来了。相比之下,电视剧就弱了很多,为了扩充容量,做了大量的改编,bug也增加了一大堆。
2、可能为了原著读者的剧透,新加了很多新人物,事实上也成功了,看了原著回来,同样表示根本无法剧透,前面三十几集的容量基本上都是新加,基本上最后十集才开始死亡通知单第一部内容。
3、原著案件情节丰富很多,推理过程也很爽。但网络剧两集一个案件的容量决定了故事的情节不可能太复杂,所以推理就基本只用拐一两个弯即可,没什么难度性了。
4、原著基调相当沉重,每个人物都是很悲情,看的时候也很难受。做成了网络剧之后,加了不少娱乐性,加了好几个专为喜剧效果而生的角色。
《暗黑者》观后感(四):吐槽类评价
我觉得这部戏可以和Legal High某个案子结合起来看。‘
那个案子讲的是,不管你杀没杀人,只要证据不足,就得无罪释放。
这恰恰和Darker的理念相反,Darker主张的正是制裁法律无法制裁之人。
LH是一部在我看来三观很正的日剧。当今社会,尽管法律还有种种不健全之处,但没有什么能比法律更为公正。这也是我一直秉持的观点,但特别有意思的是,看完暗黑者,我竟也在某一瞬间赞成Darker的行为。
在观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很想吐槽罗飞,或者准确的说,是他的扮演者。我一般不会针对演员进行吐槽,罗飞扮演者是唯一例外。
为什么?!
在暗黑者之前,我正好刚看过他在约会专家里的表演。客观来说,他在约会专家里对角色的诠释还是不错的,搞怪一点也很符合角色性格。但是,当我打开暗黑者第一集,再次看到他浮夸的表演之后,我就对此人在心中画了个大大的问号,大概又看了几集,出现此人的狮吼之后,我就果断画叉了。
第一次这样演绎或许有点喜剧效果,但每次都一样,很让人反感好吗?!根本无法忍受啊亲!!!
我也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在那一瞬间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我猜测,罗飞这个角色是重要因素之一。本该是Darker的对立面,却被诠释得“正经的时候看着苦逼不正经的时候看着傻逼”,让人如何能认同??!!
所以跪求第二季换主演吧!我能忍受编剧逻辑上的bug因为找bug也算乐趣之一,但我无法忍受一放主角罗飞的画面我就快进然后错过重点了啊啊啊啊啊啊!
好吧,回归剧本身。
我不是不赞同Darker的存在,而是要对Darker提出几个问题:
1. 如何能肯定你的死亡通知单没有发错?
这点可以参见颜如玉之案,事实证明Darker错了,而原著里也有Darker杀死无辜之人的情节。一个人再智慧,他的判断也不可能永远都是正确的。
不过这是法律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法律也会错杀无辜之人。
2. 如何决定惩罚力度?
这是我最质疑的一点。五分之一案中,五个人都没有直接造成老人死亡,为什么杀了其中三个人?而女记者也间接杀人了,Darker却放过了她。Darker对罪恶的衡量标准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质问,正是我们依赖法治的原因,至少法律有一套标准来决定惩罚力度。
3. 为何不信任法律?
有这杀人的智商,何不当个手不染血的人,拿到他们犯罪的确凿证据,如认罪录音之类,交给法律来制裁呢?
当然,我这只是针对电视剧里的案子,有很多案子我觉得法律也可以有所作用,但Darker却非要自己动手,实在不理解。不过据说电视剧有不少案子不是原著里的,所以有机会还是去看看原著吧。
最后还是要吐槽一下编剧,这剧给我的感觉就是,JC被Darker耍着玩啊!
Darker抛一个案子,他们调查一个案子,JC局简直就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婴儿有木有?!
反正觉得这剧主题思想还是有点问题,不是说Darker不对,就是某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暗黑者》观后感(五):好剧留名
14年的网剧,当时完全错过了,不是没看到,悬疑推理类一向是我的观剧首选,只是觉得网剧太low,而且当时国产剧的通病是节奏慢,bug多,喜欢掺杂各种感情戏,遇上这类我会迅速弃掉去看原著来安慰一下受伤的心灵,当然也遇上过原著就是个渣的,比如他来了请闭眼,言情界的翘楚,推理界的耻辱,情节上的硬伤谁来也拯救不了。
暗黑者我没看原著,一是剧本身不错,避开了我的雷点,能吸引我一口气看下去;二是原著党对改编剧天生就持有批判性的态度,作为郭京飞的新晋粉丝,没忍心站到对立面去。观剧之初,郭京飞是我的最大看点,他对主角罗飞的塑造,有点萌有点崩,除去高智商低情商,生活不能自理的通用模板之外,还加入了一些搞笑的元素,例如装逼失败后的强装镇定,还有一闭眼分离出去的那个妖娆的娘娘腔。这些年看推理破案剧,主角帅的硬汉的傻的普通的(说句题外话,这两年似乎统一在往帅的方向发展)一应俱全,但是画风清奇的,只此一家(为偶像的角色塑造能力感到骄傲)。
对于剧情我一开始完全没抱希望,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当惊喜来临时还有那么点小感动。开篇一个反转情节直接将罗飞的形象立了起来,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对他的人格魅力多了些期待,引人注目;法外制裁者的设定在当时也不算新颖,但与主角的关系这条暗线随着情节发展逐渐展露清晰,这就让人觉得有趣且意外,不由自主地调动脑筋思考到底是谁,引人入胜;推理剧的基石是案件发生和解决的逻辑性是否合理,能达到的高度则要看这个过程具备几分地方特色,我们对很多国产剧的代入感还没有美剧强,我想就是因为距离自己的生活相差太远,难以引发共鸣。暗黑者讲述的这些案件至少是用了心的,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让人时而大快人心,时而遗憾不已,回味悠长,引人发省。
法律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但现有的法律不健全,执行和监督的程序不完善,无数人有能力钻它的空子,尤其是体制内的人,相反愿意守规矩的人被束手束脚,想要制裁前者反而困难重重,甚至如果身处低位,水平再高也无能为力。因此人们在情感上认同法外制裁者,比如DARKER,甚至是超级英雄,指望借用他们的执行力打击犯罪,然而同时又希望这些人自身受到约束,因为除了受害者之外,没人愿意看到自己身边存在一个危险人物,说白了大家对法外制裁者的期许就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简称外挂,能保护所有人的只有法律,因此在体制健全之前这是个死结。
暗黑者多少表达出了这层意思,我看剧的时候都有些担心他会被禁掉,光是为这份大胆也该给他们鼓个掌。
《暗黑者》观后感(六):凤凰之涅槃------------------《暗黑者》
说实话,已经好多年没有看过国产剧了,国产剧三宗罪:情节缓慢,台词无聊,人物幼稚。而这次的《暗黑者》,实在是给我惊喜,让已经看惯了美剧的我大开眼界啊!
自己总结了一下这部剧集之所以成功吸引观众的原因。
1、谢天谢地,这是一部没有大明星的剧集,中国明星们的身价大家应该也是略有耳闻的,动辄一集片酬30、40万,甚至50、60万,尼玛,这个拍戏总共能够投资多少啊?这一个人就是上千万的片酬,钱都给片酬了,拿什么来拍戏啊,这部戏就做得很好,钱要用在刀刃上嘛。回想那些真正给我们惊喜的电视剧,到底是什么真正吸引了你?《亮剑》、《黎明之前》、《激情燃烧的岁月》-------------------
2、人物形象丰满,不再高大全。一反传统剧集里主人公高大全的形象,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自己黑暗的一面,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能够打动人。
罗飞,A面,富二代,警校教授,当年警校第一名毕业,所有成绩优秀的近乎作弊,思维敏捷,有洞察秋毫的观察力,却在毕业后意外的拒绝了加入警队,而选择了留校任教。B面,十二年前血海深仇,十二年未能解决的秘密,时时刻刻折磨着他,从未远去。罗飞这个人物一开始就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如果大家看过美剧《超感警探》,应该会想到里面的主人公Patrick Jane,一样多年前的血海深仇,一样的才华出众,甚至连一些习惯都有相似之处,一样的爱戴围巾,一样的爱那张沙发,罗非爱喝酸奶, Jane爱喝tea。他们平静的外表之下一样都掩盖着汹涌澎湃的仇恨。
穆剑云,A面,警局的心理专家,冷艳貌美,是大家心中的女神,个性高傲,生人勿近,毒舌。B面,当年为了留在国外,甘心接受老师的潜规则,刀子嘴豆腐心,心地善良。
梁音,A面,刚毕业的警局小法医,“暗黑萝莉”,狂爱哥特范,热爱和死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口头禅:“活人就是XXXXXX”。B面,小小年纪曾经不明原因呢2次堕胎。这个人物让人想到了《NCIS》里的Abby。
曾日华,A面,警局的电脑专家,超级黑客,沉迷网游,爱美女。B面,当年为了出名,偷了最好朋友的研究成果,成就了自己的名声,得以成功加入了警队。
熊原,A面,肌肉男,暴烈刑警,武力值爆棚,肌肉发达头脑简单。B面,热爱小狗,在小狗面前温柔似水。
尹剑,A面,深度近视的痕迹专家,“警界耻辱”,胆小如鼠,个性怯懦,说话吞吞吐吐,据说警察学校毕业的合格率是99.9%,而他恰巧是那个0.1%。B面,为了正义可以战胜自己的弱点。(看到结束还是觉得这个人物没那么简单)
韩灏,A面,刑警队重案组组长,警队英雄,嫉恶如仇,头脑敏锐,深得下属拥戴,但喜欢为了一些小事纠结。B面,哈哈,这个就不透露了,得看到最后几集。
薛天,A面,热心,美国归来的金融专家,财富市场上战无不胜,典型的高富帅,罗飞的好友,似乎和每个案子都能扯上那么点联系。B面,呵呵。
3、情节紧凑,DARKER这个人物贯穿始终,就好像《超感警探》里面的Red John。平均2集一个案子,每集大高潮,小高潮不断,结局往往出乎意料,反转频频。里面的故事颇接地气,你一定在某天的报纸中看到过,直戳社会现实。
4、语言对白诙谐,笑料不断。
5、 注重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那间审讯室没有,类似的审讯室再《神盾局特工》《识骨寻踪》里都出现过哦!
6、连片头都很有美剧范,完全不像国产片了,剧组肯定花了不少心思在上面。
期待下一季!
《暗黑者》观后感(七):怀着对一部网络剧最大的宽容
嘛,说到底不过是一部网络剧,审的宽【蓄须的JC、和尸体合影还发朋友圈的法医】投资少【这个剧是没有化妆没有打光么,所有演员都跟营养不良一样】角色OOC【主要是韩队】我都忍了,毕竟,网络剧嘛,看着图一乐呵,又不贡献收视率的,况且,嗯,郭京飞是个好演员!
作为看过原著的人,一直以为自己会开着上帝视角看到一部悬疑片,刚看了2集就发现自己错了,这是逗比破案单元剧啊!当然后面还是有主线剧情的...【上帝视角还在^_^Y
编剧有才,死亡通知单第一部本是三部中篇幅最短的,硬是给抻成了46集的连续剧。但是我一直觉得原著第一部是节奏控制的最好的,从郑郝明的被杀,到牵扯出18年【剧中是12年】的惨案,到专案组的成立再到罗飞的秘密的揭开韩浩被要挟杀掉邓桦,一步一步没有停顿。也许编剧是想要借鉴单元剧的形式,但是前半部分的逗比实在让后面的主线剧情没法儿在严肃起来,整部剧都很松弛。
另外一个遗憾就是韩浩和罗飞之间的紧张关系没有得到展现,这让韩浩后面的黑化变得特别突兀,而且如果不是不服罗飞,韩浩被抓之后又怎么会逃跑呢?
至于darker假冒薛天的设定,感觉跟原著第二部中小E假冒杜明强太过相似了,比较好奇编剧想到下一季怎么圆回来没有,当然,还有下一季的情况下在
《暗黑者》观后感(八):非常属于我
不谈剧情,不谈人物,不谈推理,不谈与原著差距,我是死亡通知单的脑残粉,更是E的脑残粉,对E真是不能再爱了!不完美的部分都能通过脑补而显得无懈可击。一个男人的强大与孤独简直是征服部分女青年崇拜与爱慕的拔刀必见血的利器!(尽管从现实的情感出发显得矫情,但总得有人不能幸免于吧,有奇葩存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完整的世界……
E(Darker)满足现代坏人的各项必备要素,如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过人的智慧,有敏锐、细致的洞察力,有坚定的信念、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韧性……他走在一条荒无人烟的蹊径上,而这条道路被现代社会法制所不容。其实撇开这一点,E算得上是一个睿智优雅风度翩翩年轻有为的成功男士。高智商犯罪很多,这个词呈阴性,第一印象就是犯罪分子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而做出损人利己的事儿。但是,E所具备的暗黑属性从情感上讲是具有一定道义的,加上观众或读者恶有恶报的感情偏向,一动恻隐之心,很容易令人滋生英雄情结。(话说在某种意义上,英雄难道不是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吗……
聪明人与聪明人的对决最是容易令人打起鸡血。警察罗飞与通缉犯E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却坚持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论。前者坚定地走法律途径惩恶扬善,捍卫法律效力不容侵犯;后者则认为仅仅靠法律伸张正义力所不逮,以恶治恶才更有利于实现恶有恶报。前者像是中药疗程长,起效慢;后者像是西药见效快而有较大副作用——冲撞了法律。正如书中所说:“罪恶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但我们却无法因此成为朋友。”而两者的成长都深受袁志邦的影响,都是名师下的高徒,其对决简直令围观者直冒星星眼!(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爱看热闹。。)
《死亡通知单》系列虽标榜着“刑警罗飞系列”,但罗飞的形象略有些弱于E。大约是因为对决全程中E是鲶鱼而罗飞是沙丁鱼?E的作案手法每每令人拍案叫绝,能玩转三十六计,每次惩凶都师出有名大快人心;而罗飞处于我明敌暗的境地显得每次都很被动,分赛的结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觉得他对于自己所维护的规则是否有些愚忠了,如果不是通过其他案件对他的能力的渲染,那么最终由他终结E的使命之后,他的结局就是没于观众或读者的扔拖鞋、砸鸡蛋、喷口水的多重攻击之下了。所以,在处理怎样让罗飞和E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是颇耗精力的。
电视剧在对E的塑造,明线上是一个着“夜行衣”的在作案时的侧影抑或在案件结束后抒着情的背影,袁志邦死后的一个眼部特写已经顶天了;暗线上是偶尔出来打打酱油的薛天,其实他每次出现都很会挑时机。这谁明谁暗其实也不好区分,要说前者是暗线,后者是明线也是公是公的理婆是婆的理。而原著对E的描写有种大隐隐于市的味道,每次作案都在变更身份,放长线的时候才将身份挑明绑定。
不管第二季什么时候上桌,第一季已经足够了。就这样结局就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未遂的使命,都是一条身后有着鲶鱼追赶着的活蹦乱跳生机勃勃的沙丁鱼,游戏还会继续,生活也还会继续。最重要的是,此时的E没有任何弱点,致使其陨落的齿轮尚未启动,真正地自由随性而强大无敌。在我看来,E就应该是这样的姿态,感情予他应该是馈赠补偿而非禁锢毁灭。看完原著,E与罗飞的对决已经不再重要,让不完整的故事成就一个无瑕的偶像吧。
以上只是一个脑残粉的幼稚无忌的臆想。
《暗黑者》观后感(九):就是随便扯了点犊子
没办法半星么……
肤浅地说一句这部剧基本没有颜值 哦韩灏还看的过去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有些受害者长得我都想替darker捅死
开个玩笑嗯……
为什么没人觉得剧情稍微有点不太现实 比如我记得有一集提到什么在地铁站边上的KFC一共有四家……你来上海找找边上没地铁站的KFC才几家눈_눈我个人觉得设定可以不太现实比如罗飞的分身或者说性格明显不靠谱的警察们还有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办公基地 这些剧情需要
但是其他一些奇怪的手法什么的…比柯南都不科学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老师说评价别人要先说好的方面可是我偏不】
我觉得这部剧我能看完的动力 是它有针对社会现象做出比较隐晦【误】的指出 我们身边存在了太多做好事反而遭殃的人 还有校园暴力等等事件 所以现在在说拐卖儿童要判死刑 王尼玛会声讨那12个美国留学生 因为这样的事每天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上演 然而没有darker也没有罗飞
然后我想说什么一下子忘了……
哦 前几天在博物馆遇到一个小男孩很紧张地问我借手机打电话说和家长走散了 打扮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但是我没有仔细观察 因为楚楚可怜的样子我怕一个不忍心就借给他了 似乎他手上带的是apple watch 但是我依旧落荒而逃 因为我不能保证善良带给我的结果会是什么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还是没有借手机给他为什么我就不说了 一同学上周刚被骗走一部5s
很多人心里都住着darker 想要手刃罪犯的人比比皆是
试问如果那个小男孩真的是骗子 会不会都想去和指使他的人谈谈
试问在darker惩罚那些人的时候 没有人也希望他们去死吗
《暗黑者》观后感(十):《暗黑者》:比电视剧牛逼那么一点的网剧
首发自我的微信订阅号【80遗后的影视随笔】:yiping80hou
对于习惯看美剧的我来说,总觉国产电视剧有那么一点无聊,甚至有时候不理解为什么一个梗能演好几集,加上多是婚姻啊、家庭啊、手撕鬼子啊之类的题材,确实无法提起年轻人的兴趣吧。甚至有几个朋友最近在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对于该剧我可不敢评价,但是国产政治剧现阶段播放的估计也就这么一部,别的估计也没什么可看的,可见我朝电视剧题材的单一。
所以,在广电将手伸向网络之前,所有人都对网剧有着很高的期待,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题材宽泛。于是就有了诸如《青春期》等一系列色情擦边球的作品,悲哀。还好,现如今网剧已经开始步入正轨,于是主流的作品几乎都是无厘头似的喜剧,《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都是幽默感爆棚的作品。但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暗黑者》的出现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在何处?我觉得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整部剧所处于思辨状态,即原始的公平与现代的法治。这种对立,也体现在了剧中的核心角色,罗飞与Darker之间。罗飞,作为警官学校教授,坚信法律才是唯一的准绳,这是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坚持这一价值观,就要面对调查取证与依法审判的体制、流程的束缚,这一束缚,无论在哪个国家都难以避免的,就像最近刚刚逃脱重罚的刀锋战士。而Darker则作为法律之外的暗黑执法者,则可以免去复杂的流程,用非法的手段来进行调查以及打击报复。这一点,Darker就像一个古老的制裁者,用着传统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准绳来执行惩罚。于是,本质的矛盾就成了贯穿整剧的核心,这一核心,就决定了这部剧所拥有的价值。
整部剧采用了两集一个案件的模式,叙事还算充分。得益于其极具现实性的核心矛盾,故事中不乏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射。例如记者汪蕊被Darker通缉故事,表面上指责的是不负责任的媒体,但是本质上却凸显了当下社会为了名利而不折手段的客观现实,另一个关于“杀夫夺财”的故事也是如此,上位的小三必然面对社会道德的谴责,从而被大众单方面的定义为“罪人”,但是在法律进行调查取证之后,终于将有罪之人绳之以法。这些故事,都颇有思辨的价值。
如果非要对《暗黑者》挑一些毛病的话,我觉得问题还是有的,作为一部长达46集的网络剧,对于剧本创作要求还是很高的,所以整部剧亮点非常多,但同时也有一些拖沓的桥段。而且受限于网剧的制作成本,《暗黑者》的制作难称精良,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导演能够用有限的资源做到现在的程度也是值得肯定,相信第二季或许会有极大改进。
最后,对于该剧的更大期望,是能够将现象的测写上升到理论的探讨。对于此,或许可以借鉴《攻壳机动队》的TV版,如若能创造出如“Stand Alone Complex”类似的理念,那么可以相信《暗黑者》必将成为划时代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