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10篇

2018-05-07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10篇

  《Bike与旧电钢》是一部由邵攀执导,张宜蘇 / 张鹏程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一):追着乌云洗澡

  肉体精神在这部纪录片中始终进行着赤裸裸的死磕,不戴一点掩饰与躲藏,兵来将往,互不相让。而战场,不在镜头里,而是每天发生在这两个“只变老不长大”的老男孩身体上。无论是张鹏程背包里艳俗的各种行头,还是张宜苏龟头上不洁的脓疮,都是战场上散不去的袅袅硝烟

  一开始可能还觉得“失去”是一种伤害,后来才发现他们拥有强大武器就是“失去”,他们对待失去时那种带有几分高尚玩世不恭和发疯一般的平静如刺刀一样锐利,生活的种种艰辛都成了家乡话中爽快脏话口头禅——“噫嘻”——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没了,就好了。新的一天再来。比如鹏程节日一般的“删除硬盘所有A片”仪式,比如宜苏叙述朱莉跳楼时的淡定

  张鹏程是个顶可爱的吉普赛式人物,尤其是他年轻那会儿,快乐汗水一样从他的舌头和毛孔里分泌出来,同车上的小娘们儿也好,监视器后面的大导演也罢,你必须要用充满干燥笑声的厚毛巾才能干净。隔着镜头的观众,亦然。而宜苏呢,宜苏仿佛是古书中的圣贤,一瓢食一箪饮,君子固穷,不改其乐;只不过手中把玩的不是竹简而是奔腾着Linux的主板和连接着midi效果器的键盘。生活环境有多污浊,多不堪(水泥地上铺张旧报纸就可以拉屎了,床头笔记本电脑上沾满痰迹),那个钢琴歌声中的世界就有多炫丽,多纯洁,多让人忍不住泪如泉涌,后脊发颤,就好像<肖申克救赎>中的犯人听到歌剧“费加罗婚礼”时一般出神。

  所以在这个不快乐现世中,你看到张鹏程那么没心没肺地笑,光着脊梁海豚音,你恍惚自己似乎也年轻过,也自傲过,也大大咧咧吊儿郎当过,可绝不会在三十六岁继续,年龄本身似乎就是伊甸园里的果子,虽然不智慧,当让你懂得要摘片叶子遮羞,那叶子就是人民币。张鹏程不,张鹏程吃饭不刷碗,他会倒上开水把碗沿的油抹进去,并且告诉你刷碗有浪费油,水,洗洁精,三重罪孽,然后咕噜噜喝下——这甚至比阿城<棋王>中经典的吃饭剔牙场景还“销魂”。

  而面对宜苏,你会对自己的物质生活发出尖锐的质疑:你在干什么?作为国内第一代玩midi的音乐人,作为精通Linux的数码玩家,他教人音乐是不。收。费。的。他一年只穿两身衣服,靠去云龙湖和下雨洗澡,你自己呢?也许是因为太珍爱,或者瞧不上任何标价,他决定不出卖自己的音乐手艺,他孜孜不倦教导任何一个找到他的人,给鹏程说知道了哆来咪可以拿数字记下脑海里的旋律,给姑娘演示用屁股坐在钢琴上也能发出声音然后说“一定要创作”,给邻居家的小孩子讲你每次不快乐的时候这么敲下去慢慢就会好起来……如果说现实对肉体的攻城略地看着让人心酸,那么精神对于肉体的回击让人酣畅淋漓

  作为一个面对阴天都会怅然若失的人,想想那些追着乌云洗澡的灵魂吧。

  如果我不能做

  我想做的事情

  那么我的工作就是

  不做我不愿做的

  事情

  这不是同一回事

  但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

  事情

  ……

  ——尼基•乔万里《雨天棉花糖》

  《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二):商品梦想

  下午在先锋书店青年电影双周活动上,看了南京本地导演邵攀的纪录片作品《Bike与旧电钢》。近三个小时时间匆匆而逝,丝毫不会觉得冗长枯燥。这部片子描写的是两个坚持音乐梦想的普通人故事,对于同样热爱音乐的我来说,看这样一部电影,感触很多。晚上回到家里已经接近十点,但还是想在电脑前敲打出一些文字,一吐胸中之意。

  片中的主人公张鹏程和张宜苏虽然性格和出生背景差异很大,但共同的特点是热爱音乐,在艰难为了生存而努力之余,一直没有放弃这一梦想。

  从表面上看,张鹏程是一个表现欲极强、始终乐呵呵的人来疯。长期担任司仪的他能够一直在台上闹腾两个小时,在日常生活里也总是一副非常“作”的架势,在片中最典型的镜头,就是他居然为删除电脑里的日本A片举办了一个小小的悼念仪式。然而他的这种“作”和“疯”或许只是把生活当做舞台,用如戏的状态演绎人生,从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这种需要通过闹腾和他人的关注来获取存在感的人,其内心往往会非常的孤独。他的这种孤独,在自己写的歌《命运馒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当张鹏程在片中唱起这样的四句话——“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选择自杀和命运斗争,我和你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的时候,台下的我和片中他的那位朋友一样,都有着强烈的流泪的冲动。每个人都需要在生命中找到某种他者来寻求意义,笛卡尔靠思考证明自己的存在,在现代社会里,我和身边的很多人有时候是靠发微博朋友圈和各种文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对于张鹏程来说,如果说那种插科打诨式的喜剧表演是他用来证明存在感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话,那么音乐就是他内心获得存在感的终极依托。他的歌旋律简单歌词质朴,但当他处于歌唱的状态时,那声音里是满满的、真诚的生活的滋味

  与张鹏程类似,音乐同样是张宜苏寻求存在感的终极依托。母亲早逝,父亲酗酒、凶暴,自己又面临从台湾到大陆以来的种种不适应,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开始接触到音乐,并喜欢上它。在父亲去世之后,音乐便成为他存在的最大意义,他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义妹朱莉的情意,通过音乐培养出一大批音乐人,通过音乐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正是因为有音乐作为生命支撑,他对于一切的外在形式都显得非常的随意穿着随意、吃饭随意、生活随意。

  更令人赞叹的是,作为一个在音乐上已经具有相当的才华和造诣的音乐导师,张宜苏居然从来没有从音乐上获得过一分钱的收益。他带出来那么多成功的音乐人,但给这些学生的上课都是免费的;他也从来不接受给别人付费写歌或编曲。他坚持“免费和共享”是音乐的最大真谛,为了这样的原则,他宁可去建筑工地搬砖、常年倒卖电子垃圾,也不愿意靠音乐获利。这样一位偏执理想主义者,在当代商业社会近乎神一样的存在。

  跟张宜苏相比,张鹏程在这一问题上就显得灵活许多。当他去会所应聘,唱起自己的原创歌曲对方质疑娱乐性不够的时候,他马上声称娱乐性是自己的最大优势。而可以想见的是,张鹏程在会所越发疯狂地以娱乐让自己被观众消费,他回到家中写出的歌里,孤独感和迷茫感就越发强烈。

  我们就是处在这样的二律背反之中:坚持对音乐的热爱,拒绝把它商品化,就难以解决生存的问题,没有物质,更无法谈到音乐这样的精神追求;而依靠音乐来谋生,靠出卖音乐来获利,自身热爱的音乐又会被异化成商品,从而使得自己的坚守和热爱跟其本来的面目渐行渐远。对于这样的悖反,我身边很多做音乐的朋友都有遇到,我理解他们的困惑,而这样的困惑我自己也会有,因而我始终没有勇气让自己完全以歌唱为生,而只是在本职工作之余搞搞创作,唱唱自己用心写出的歌。但即便如此,对于那些热爱音乐、并且全身心做音乐的人,我仍然保有深深敬意

  最后附上我两年前写的微小说《歌者》,相信此中之意,热爱音乐的朋友们都能体味。

  歌者

  二十一点十一分。城市中心流浪酒吧人头攒动,声音嘲杂。酒吧深处的舞台上,一位三十多岁的男歌手吉他调好了音,开始唱歌。

  这是他在这家酒吧的第一次驻唱演出

  这是他三十多年生涯里第一次驻唱演出。

  “感谢今天到场的所有朋友,希望大家喜欢我的歌声。下面给大家带来第一首歌——《鹿港小镇》。”歌手用略带颤抖的声音说道,他羞涩目光甚至不敢正视前方。

  “什么歌啊?没听说过。来首《把根留住》吧,哈哈!”离歌手最近的桌子上,一位微醺的老板模样的中年男子喊道,他随即大声吼了起来,“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

  歌手一时愣住了,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场面。台下的调音师冲他使了使眼色,示意他就按客人意思唱。歌手颇有点不情愿,他没有再说任何话,唱起了《把根留住》。

  歌手的声音完全被淹没在老板的吼叫声里,消失于无形。

  二十一点三十五分。歌手弯下腰来喝了口水,随即冲台下说道:“下面给大家带来一首BEYOND乐队的《祝你愉快》,献给我的哥哥,也献给各位朋友生命里每一个帮助过你们的人。”

  台下稀稀落落地响起了一点点掌声,大多数人还在那里大口喝酒,大声说话,旁若无人

  歌手轻轻地吟唱了起来,歌声中带了浓厚忧郁悲伤正当他转换和弦,准备开始变调唱副歌部分的时候,台下突然响起了一个高亢的声音:“黄家驹,牛逼,《海阔天空》,《海阔天空》……”

  说话的是一位20多岁的男子,身穿土蓝色的劣质西服,黑色裤子上,泥点仍然清晰可见。他高喊着“海阔天空”,异常兴奋

  歌手继续着自己的歌唱,可男子的声音仍然持续,并且越发高亢:“海阔天空,黄家驹,海阔天空,黄家驹……”酒吧四处顿时响起了哄笑声,这哄笑随即化成更为大声的喧哗和吵闹,夹杂着酒精味道香烟烟雾空气也越发浑浊

  歌手发现,自己的调已经不知道跑到了哪里。

  二十一点四十七分。坐在舞台上的歌手已经双颊通红,满头大汗。他用手胡乱擦了擦汗,用刻意修饰的平静的语调说道:“下面给大家唱一首我自己写的歌——《姑娘》,献给远方的爱人。”

  台下已经听不到任何掌声。中年老板、西服男子都已经趴到在同伴的怀里,醉得不知所以。而那些醒着的人则在继续劝酒,继续大声争吵和嬉笑,已经没有人再去注意台上的小伙子

  歌手自顾自地唱起了《姑娘》,他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初恋者的模样:那是十年前的大学校园,他与姑娘在学校里的小花园里相拥道别。那一天,歌手向姑娘许诺,总有一天,要为她写一首歌,在大庭广众面前歌唱。

  二十一点五十分。歌手的《姑娘》还没有唱完。他的歌声似乎与台下的喧闹声来自两个世界。

  突然间,歌手想起,今天正是姑娘的生日。顿时,歌手的双手微微发抖,好几个音顿时弹错了,他停止了歌唱,在舞台上呜咽起来。泪水瞬间滴到了他坐的椅子上,他的吉他上,缓缓地流到舞台上。

  台下的人们还在那里放肆地笑,放肆地喝,放肆地吵,没有任何人注意到,台上的歌手早已泪流满面

  2012年3月15日夜创作于单位办公室

  (本小说发表于2012年3月22日出版的《江苏文学周讯》。)

  《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触点(关于片长)

  发现是有许多人觉得片子过于长,剪辑不够精炼,而我反而觉得这种记录方式客观坦白的。倘若去掉所谓的多余镜头,反而有点像官方纪录片,或者是普通的人物传。

  导演是把很多元素呈现在我们面前,让观众自己精简,注重情节的人能从里面找到线索自己串联,而另一些人则思于细节。最关键的是片里的话语本身就很有趣搞笑,有时候加点没那么有推动价值的镜头反而正好是让自己停歇回味一下。

  周宜苏里面那首《吃喝拉撒之余》不同时段共放了3,4次,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很好玩,第二次看体会到这种独特的音乐方式是亦是奇人对热爱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当后来了解他的感情之事,更感受到了伤感期许

  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忽然产生好感,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伟大之事,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细节,或者是一组无关痛痒的长镜头,本片里有些非关键镜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种瞬间。这些场景很有代入感,感觉在看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诸如此类独立纪录片相比广为人知的片子而言更加私人化,这类影像的记录方式是很讲气质的,和导演的平易近人一样,看完后觉得没有太多章法的结构是一种顺其自然随性,一种呈现主次的宽容。我们都有自己的触角,能感动其中便值得称赞。

  《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四):一个喜欢说“噫嘻”的火云邪神

  如果真有个“不正常人研究中心”,那么徐州的张宜苏绝对是里面的NO.1。如果他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估计他一定能和庄周很聊的来。在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一个人居然还能这样坚持自我,守住内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中国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了。到我42岁的时候,我是否还能像他一样,一直保持内心的愉悦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我不敢想。人应该活好当下的每一天,每一天都应该去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生活,而不是现在一天一天的冷漠下去,对别人对自己。正如片子中有个戴眼镜的小胖子说的“把人活到最本质,想干什么就赶紧去干,不要浪费时间”,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有的人在25岁的时候放弃了,有的人在26岁的时候放弃了。有的人在30岁的时候放弃了。出于危机感,为了将来的自以为的好生活,放弃了当下的每一天,一天天的冷漠下去,对自己对别人。我感觉自己正一天一天把自己卖掉。最后,想不到中国有这么好的纪录片,感谢导演邵攀。

  《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五):做让自己开心的事

  上次看了《bike与旧电钢》。很有趣,又好笑又好像一种力量。这个世界,感性的人还是很多。于是乎,他们搞音乐,拍电影,弄文字,然后出成果。有人说,这些本质上都是殊途同归,都是关于自己的一种表达。

  人活在世上都是要表达的,只是大家的方式不一样。

  姜文在他的电影里宣扬英雄主义情结,他的表达就很有逼格,就像他自己说的,站着把钱赚了。

  我喜欢听周杰伦和陈奕迅的歌,他们也在表达,但他们的表达里面也参杂了别人的,有的作品是大家一起完成,将个人表达与观众兴趣慢慢走向融合,相比之下,陈绮贞的表达就纯粹一些,也可能太个人化了,所以喜欢的,不喜欢的泾渭分明。

  搞艺术的,表达也就艺术。喜欢文艺的(也就是文艺青年)表达也就如其人,如其感。如说晴朗的天气,那太普通了,不足以表达出我对这个世界的感触。所以他们可能会说:我听到风的声音,风在抚摸我的耳朵以及今天的天气是明亮的.....他们会用旁的事物表现。

  生活中还有一群可爱的人,憨乎乎的,朴实的。你觉得他的感受就别人少一些,就不细腻了么。他们可能不是直接表达喜好的人,他们不经常看文学,但他们研究菜谱。他们对电影没什么兴趣,但对于妈妈传下的习俗,邻里的家常常参与。他们的生活就像那东北话一样,糙却实打实地有趣着。

  所以 , 我们需要啊,需要书,需要文艺作品,也需要热闹的菜市场和挑水果的人们。需要生生不息的表达。

  就像张宜苏需要他的那把破电子琴一样。

  from《bike与旧电钢》

  《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六):何须随波逐流?人应该开心地活着

  第一次看片子,情绪几乎是一路高亢,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如此调动一拨人的情绪,让笑声贯穿全场。紧接着第二天又看了沈洁导演的新作《我为故乡的死寂举行一个良辰吉日》,却又一下子把我的情绪拉到了谷底,这部极具个人色彩的独立纪录片以晦暗的影调揭露着现实的荒谬、理想故乡的远去,它浓烈张狂撕扯的情绪直勾勾地击打着我脆弱的内心,它发出扣问,将故乡的“死寂”赤裸地剥开给你看,直教人不忍直视、不愿听闻!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真正正的存在,我们所回避的正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即便一切都显得如此荒谬惨淡。

  正是这部片子刺激我重新审视《bike》,再次看《bike》,似乎笑声变得微弱而收敛,隐忍的笑声背后饱含的苦涩溢于我心,我觉得我不能再单纯地笑了。我一遍遍梳理着故事情节,感受着片中人物曲折别致的人生,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于是重新收获了某种力量。

  第二次看完全片,脑子里冒出这么几个字:何须随波逐流?

  人潮中,我们本是逐浪之花,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在世俗的公共价值指引下生活,却依然有那么个别的人能保有自己的那份独特,散发出迥异于常人的人格魅力。

  片子以交叉的叙事时空呈现了两位主人公的生命轨迹和生活状貌。为了展现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创作者更是不遗余力地采访了跟两位主人公关联交集的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而跨越时空的影像交集汇合,更建立起今与昔的连结,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命运的时空更迭辗转。

  一开始,片子的镜头跟随着张鹏程,随他穿过街头走上婚庆主持和“百变咖秀”的民俗舞台,他直率地跟同车的姑娘们打趣说荤笑话。他说,“生活非常的枯燥,相当枯燥,异常枯燥,枯燥得要死”,而即便如此,他选择假装欢笑,他说装着装着就真的开心快乐了。似乎这就是他的人生哲学,人生大多数时候的确是乏味和充满苦难的,但我们都不得不面对和承受,于是张鹏程选择了欢笑,即便这欢笑一开始是假装的,但终有一天都会成真。所以不难理解,张鹏程在删除a片的时候都能把这一行为给诗化和仪式化。如此这样的小人物,你不难从他身上受到启发和鼓舞。

  片子给张宜苏的第一个镜头正是90年代宜苏自拍的一段视频,他举着相机去参加侄女张庆的婚礼,其间他就像个自导自演的主持人,模样天真质朴,流露出一种毫无雕琢的自然情怀。他万没有想到,15年前他自拍的影像竟然会出现在今天为他而拍摄的纪录片中,而正如导演将片子的编剧视为造物主一样,这一切就像是冥冥中的天意,有谁能说的清道的明呢?而这一切又无不因主人公张宜苏本人的别趣,他出色的音乐才华,超凡的创作理念,无私的情怀……尽管他的住所逼仄狭小,他本人不修边幅,他的生活环境用“恶劣”一词描述都毫不夸张。

  两个主人公相继出现,似乎没有关联。张程鹏的叙述将两个主人公连结起来,“那一年我认识了老张,我就像是幸运的阿里巴巴,老张的出现为我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门。”而从影片后来的发展我们得知两人的相识竟也是戏剧化的。而连结他们的是对音乐的由衷喜爱。张宜苏在父亲去世后意外与音乐相交,并成为那个年代最早玩MIDI的音乐人。他对音乐的非凡领悟和出色的技艺深得张鹏程的崇拜,于是年轻的张鹏程成为张宜苏的学生。

  张鹏程说,“他(张宜苏)净干些匪夷所思的事,免费教你弹琴、键盘。”这就是张宜苏的原则,他从不收取任何学费,他说音乐是属于全人类的,应该免费共享。 他的学生吴品醇说,在他身上,

  我更震撼的不仅仅是音乐,音乐只是表现手段,一个出口。

  在张宜苏窄小破旧的屋子里,在他的旧电钢上,他创作了最美妙的音乐。

  “当你未来面向无穷……让爱指引你未来的方向……”——张宜苏的原创音乐剧《心缘梦想》片段。

  “那一天,空气阳光里还是那么简单,你让我看到另一个世界,阳光照在旧貌新颜之上……哦,我要显得安详,给你希望……”“……无论你转化成什么形式,你要做你该做的事……”——张宜苏原创音乐剧《吃喝拉撒睡之余》片段。

  张宜苏鼓励张鹏程自己创作,送给他一个“烂笔记本”,张鹏程说这本子至今都还留着。学生时代就喜欢表现和唱歌的张鹏程为了练一副好嗓子不喝酒不吃辣,在老张的鼓励下,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写三首歌。那时候,他总是抱着吉他骑着自行车穿过徐州的街头,而这一路他也没忘了练习弹拨。于是他创作了自己的歌曲《自行车》。张鹏程非常感性,看见卖馒头的人生活不易,就给他们写出歌来,他唱道:“……所有的人都要和命运斗争,无论他们依靠的是什么……”

  徐誉滕为张鹏程录歌——他的原创歌曲《美梦成真》,张鹏程在录音室里一唱就哭。徐说,人们说哪个歌手录歌时都唱哭了,千万别信,这都是做宣传,但张鹏程却是一哭再哭。只有真正投入情感的人才会这样感动自己罢。后来,马来西亚歌手罗宾相中了张鹏程的这首歌。镜头中,张鹏程坐在海边深情地弹唱:“……那究竟是个什么养的人,难道比我更对你情深……”

  为了音乐梦想,张鹏程也曾在北京漂泊一年,而今他闭上双眼回忆起那段往昔,他说:“在那一年的冬天,在我生日的那一天,我抛弃了自己的理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此刻他哽咽着仰躺在房间里。今天他依然会走进ktv给老板推荐自己的歌曲,他对老板说我们都是70后,你或许懂得我……后来他还去剧组拍电影,导演说你该做出惊愕恐惧的表情,埋怨他怎么笑了,他说他真没被吓到。观众笑了,他就这么本真,爱表现却不装。

  吴品醇说,张老师很多的音乐灵感都来自女人、爱情、性,在张老师眼里这一切都是极其自然的。而义妹朱莉对于张宜苏而言就是个极其命中注定般的存在。多年以后,朱莉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张宜苏说,“我曾经这样的幸福过,值了”。于是生命中的一切苦难从此在他都举重若轻。义妹生世坎坷,这让张宜苏一度觉得他们多么地相像,他回忆起曾经在一起的时光,当他弹着琴,义妹轻搂他的肩膀,依偎着聆听他的音乐,这一切都幻化成生命中最幸福美好的旋律。

  他唱:“又一个氢元子分离,支撑着你完美地呼吸……曾经我们俩就这样依偎在一起……”“……如果你相信物质不灭地定律,那就有完美的几率,又让我遇见你。”——张宜苏原创音乐剧《吃喝拉撒睡之余》片段。他将所有的情感都写进了他的音乐里。

  他对学生从不苛责,他总是鼓励。他告诉他的学生不要把他的话当作真理,要相信自己。于是徐誉滕在他的演唱会上唱出自己的原创歌曲《一封信》:“你要选择你自己认为对的道路……”每一个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道路,这便是自由。在老张那里,音乐是最自然的情感表达,它只是工具,不必刻意,更无须神话,运用它去表达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你会关心一个不收学费的老师怎么生存,是的,张宜苏还是个技术控。学生时代就喜欢科学的张宜苏,而今更是对“电子垃圾”深有研究,吃饭就靠组装“电子垃圾”的本事,教音乐却是从不收学费的。他说,Armstong始终是他心目中的大英雄,他说他们不扯淡。

  义妹的死带给张宜苏极大的触动,从那时起,只要有余力,他就会去帮助别人抚平心灵的创伤。他说,本来一切可以不这样(义妹可以不死),人应该开心地活着。

  他告诉他的学生——邻居家的小女孩,你心情不太开心的时候,你就多弹,就愉快了。他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候,就像个十足的大孩子,他们丝毫不怯他,那样自然、开心。

  学生泽丰说,从张老师那儿学到最多的就是做人,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要浪费时间。他喜欢做烧不熟煮不烂的人,我也学他,觉得很开心。谈到张老师追着云彩洗澡的事儿,每个人都笑了。“从他身上我感到了真真正正的快乐”。

  他的学生徐誉滕说,如果将来张老师没有小孩,我们给他养老送终。如果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位老师,该感到无比的幸运吧!

  片子的最后,张宜苏说,“如果我这一生要做什么,就是把我和朱莉的感觉制(用音乐剧的形式)出来,这就是意义。”他说朱莉就是他的珍妮(他的音乐剧中的主人公),这也让我想起阿甘的珍妮,都是多么珍贵而美好的存在!

  再次看完片子,我会心的笑了。

  《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七):二十郎当岁了,还要迷茫吗

  此文作为《bike与旧电钢》的观后感,以及,一些笑点梳理。

  这部电影讲了两个特立独行的人,张鹏程和张宜苏。两个过得像乞丐,行为像疯子,而他们本可以不这样生活。

  第一个戳到我的,相信也是戳到绝大多数人的,是他们两所表现出的才华,与其生活引起的反差,他们明明可以过更好的生活,为什么不呢?但这又让我疑惑,世界上疯子乞丐千千万,而我们会关注他们,是因为他们有才华。你仍然需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变得有价值,才会让你与众不同。疯子没什么与众不同?白领也没什么与众不同?老板公务员教授都没什么与众不同?艺术家也没什么与众不同。但艺术家过着乞丐的生活,就与众不同了。为什么要与众不同呢?为了什么而做什么,仍然让人觉得犹豫。

  第二个,是关于命运。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大多数人屈服于社会屈服于自然屈服于命运。命运这个敌人太强大,强大到我们不知如何对抗他?比如我,现在离开大学本专业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过着贫穷的日子,有时候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我答要过的有意义。拼搏,不一样是有意义的。而不一样,就是不服从社会强迫自己要做的事,不和那些屈服的人一样遵循社会给你定下的规则去生活,金钱、伴侣、物质等等。而社会规则的背后,是命运,看不见摸不着的命运,让人憎恨的命运。然而哲学上有句话讲,“服从上帝的,上帝领着走。对抗上帝的,上帝拖着走”。到最后,到了所谓不再愤青的年龄,到了所谓该成熟的年龄,到了筋疲力尽斗志丧失的年龄,我们是不是该放弃对抗,笑笑当年愚蠢的自己,去过大家一样的生活,唱一曲《平凡之路》,说着平凡是真。几年后,我会不会这样。就像青春期的孩子不会永远叛逆,因为当你比你的父母强的时候,父母管不了你的时候,你叛逆给谁看?当找不到对手时,你骂街给谁看?或许,仍然缺乏一个强大的内心和认知来坚持自我。娶妻生子,挣钱养家,绝不放弃自己的事业,然后死去,这应该是最可能的道路。张宜苏的境界,不理解也达不到了吧。

  第三,张宜苏特立独行的生活。他邋遢,不洗澡,穿着破旧衣服,屋子里堆满电子垃圾,直接在屋里铺着报纸拉屎。然而他会去云龙湖洗澡,洗完澡,将裤衩披在肩头,衬衣挡着下体,然后就这样光着屁股走回家。当下雨的时候,行人纷纷避雨的时候,他会到街上露天洗澡,乌云飘走了,他就追着乌云洗澡。这样的特立独行,让我们做不到之余深深的震撼和羡慕。

  第四,是张宜苏和朱莉的爱情。他们的爱情,让我想到《冒死记录》里的李胜利和雨巧,两个命运悲惨的乞丐的相知。孤独的灵魂渴望爱情。张宜苏和朱莉,一个没有母亲,父亲在高中时去世,一个由残疾的养父抚养长大,生父母不管她,养父又会虐待她。张宜苏收留了朱莉。朱莉在张宜苏的家里洗澡,张宜苏不小心看到,就入迷了,偷偷地看着异性美丽的胴体,他产生冲动。朱莉洗完澡,张宜苏说想和朱莉做爱,朱莉说刚刚认识不合适,张宜苏觉得有道理就没有继续(张宜苏对待性很坦诚很自然,有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甚至更自然)。而有时,张宜苏弹着琴,朱莉会从后边抱住她,静静地听他弹琴。那一瞬间,张宜苏觉得是自己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这也是我最羡慕的瞬间,相知的相爱,有多少幸运的人儿能获得呢?后来,张宜苏离开一段时间,朱莉做了商人的小三,张宜苏也有过别的女人(炮友),但两人仍然常常往来。直到,商人的原配骂了朱莉,或许还有其他原因,朱莉跳楼自杀了。由此可见,朱莉也是个倔强而真挚的人。朱莉的生父母不愿意接受朱莉的遗体,于是朱莉的养父找到了张宜苏。张宜苏带着借来的钱,和朱莉的养父火化了朱莉。坐在轮椅上的朱莉养父,在医院,拿出一把剪刀自杀,幸而张宜苏制止了他。张宜苏开始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的这么痛苦?朱莉,朱莉的养父,还有自己。张宜苏说,他一定要为自己和朱莉写一个音乐剧,他觉得这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事。

  我没有勇气做他们那样的人。因为父母以及一切自己关切的人,以及其他的社会羁绊。并且,我仍然需要在自己的坚持与社会间取得平衡,坚持自己喜欢的事,但得做出成就,养活自己,娶妻生子。这个纪录片,于我而言,除了敬佩之外,最大的意义,就是提供素材了,小说的影视的等等。自己做不到的,不是常常寄托在虚构的人物中吗?

  另外就是笑点梳理了。主要是张鹏程,这的确是个搞笑的人物,可以作为搞笑人物原型。比如张鹏程在拍电影那里,意外地和另外一位演员做出亲吻的动作。应该表现被惊吓(鬼片)时,他却发笑,面对导演的质问,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谁也吓不到我”,还给导演建议“要不然让其他人表现被吓到,我没被吓到,我这个人物怎么能被这点东西吓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另外他删除AV还搞个仪式,配上大气的音乐,有献花又膜拜,真是无厘头。偶尔还口出警句“装逼者,人民群众必揍之”,他是生活中的演员。

  此外,看这部电影,我再次深深地觉得,现实比故事更具有戏剧性。我们编故事拍电影,创造另一个世界,然而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你不知道的另一个世界,这里有着更离奇更戏剧化的故事,以及更有特点的人物。

  《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八):向纯粹的人们致敬

  7号北京的天气出奇的好 下午从朝阳赶到丰台草堂剧场观影 说实话 挺远的 但是三个小时后 我深深的觉得 值了 而且观影会后交流的时候听一哥们儿说从东北赶过来看的 更不禁感叹一部好片子的力量

  说说这部纪录片吧 关于影片主人公 我惊讶于世界上真的存在于像张宜苏这样的人 可以活在破烂堆里做出动人的音乐 追着乌云洗澡 在地上铺张报纸就拉屎 感染性病 只依靠倒卖电子垃圾生存着 自由的生活 近乎赤裸

  即使片子影像质量并不高 画面因为穿插进一些过去的影像资料频繁变换比例 情节也充斥着抽象化和情绪化的色彩 但是当张鹏程自由的唱起“有些人依靠活着和命运抗争”时 影片对于底层小人物的刻画便展现的淋漓尽致 纪录片的魅力就在此吧 故事比状态更吸引人 真实的记录更能触碰人的内心 或许这就是一部为了诠释生活的真实 保持艺术的纯粹而存在的电影 影像质量好像也不算什么了 它拍出来就是好 它存在就是好

  期待更多的人能关注这部好片子 它保留了你可能在别的影片中很难寻觅到的真实 是你的人生不论经历了多少也很难感知到的平行空间中发生的小小故事 或许脏乱的像蟑螂窝 但是你会感觉到小强如野草一般向阳的不屈和生命力 这部片子就像是导演精准的用望远镜对准了有价值的珍宝 而望远镜的另一端 等着你来窥探 看完三小时一定有所触动

  我很欣赏邵攀导演 他说他们不愿申请龙标 不愿为了在院线上映大量删改片子 即使做纪录片没有收入 赔钱 也要保留真实 但是我觉得 它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

  最后 向纯粹的人们致敬

  《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九):靠着椅背,很自在

  张鹏程在那个和自己不搭调的高档录音室里

  唱起《一生何求》

  靠着椅背,很自在

  一生何求

  冷暖哪可休

  回头多少个秋

  寻遍了却偏失去

  未盼却在手

  我得到没有

  没法解释得失错漏

  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

  不知哪里追究

  一生何求

  常判决放弃与拥有

  耗尽我这一生

  触不到已跑开

  一生何求

  迷惘里永远看不透

  没料到我所失的

  竟已是我的所有

  冷暖哪可休

  回头多少个秋

  寻遍了却偏失去

  未盼却在手

  我得到没有

  没法解释得失错漏

  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

  不知哪里追究

  一生何求

  常判决放弃与拥有

  耗尽我这一生

  触不到已跑开

  一生何求

  迷惘里永远看不透

  没料到我所失的

  竟已是我的所有

  一生何求

  曾妥协也试过苦斗

  梦内每点缤纷

  一消散哪可收

  一生何求

  谁计较赞美与诅咒

  没料到我所失的

  竟已是我的所有

  一生何求

  常判决放弃与拥有

  耗尽我这一生

  触不到已跑开

  一生何求

  迷惘里永远看不透

  没料到我所失的

  竟已 是我的所有

  ---END---

  《Bike与旧电钢》观后感(十):《Bike与旧电钢》:双子星座

  有时候会思考一个问题:台湾人口两千多万,跟上海常住人口数量差不多,但台湾在电影、图书、戏剧等文化领域所产生的能量,远远超过上海;乌拉圭人口不过三百多万,但在足球水平上远远超过中国……人口数量跟所产生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是正相关。在众多的人口之中,虽然同质化倾向明显,但总归有一些异类,有一些民间高人隐藏其中,不为大众所发现。看了邵攀的纪录片《Bike与旧电钢》,更加坚信这一点。

  影片的开篇就很有冲击力,张鹏程直接对导演说,你应该前两年来拍我,因为如今过得很颓废,人生四件事:酒、色、财、气,他已经全无挂念,只剩下吃喝拉撒,苟延残喘。人物性格跃然而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人。接着就是他跟着草台班子到农村演出, 民间对主流文化的移植、模仿、解构,始终在进行。影片中,在农村老人八十寿诞的表演段落,充满了对明星演唱会拙劣的模仿,他们是通俗音乐的再通俗,他们用玩笑、戏谑、模仿的方式,消费着通俗文化,又解构通俗文化;张宜苏自拍侄女结婚的段落,模仿主流媒体的现场直播,出镜、采访都是他一个人,他究竟是有意地解构?还是诚心地追逐,其实是要打个问号的。

  整部片子的上半部分,主要讲张鹏程。在同学眼里,他叫张鹏程,在演出的场合,他叫常欢——常常把欢乐带给大家。但他自己却说,生活非常枯燥,现在能做的只有乐观、开心,即使不开心也要假装开心,装着装着,就真的开心了。张鹏程的这段话,让人很容易想到那个假面理论:如果你长期戴着一个面具,那个面具最后会跟你融为一体,而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样子。张鹏程的这段话,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自我疗伤,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唯有如此,才能保护自己,按照现在这种方式继续活下去。

  他有多重身份,有时候是司仪,有时候是歌手,有时候是小品演员,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他才会做自己,在废墟中弹着吉他唱着歌。 朋友说,他从歌手到主持再到小品演员,虽然身份在不断变化,但有一点没变:他很享受在台上那种非常自我的感觉。从头到尾,他都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

  在一张旧照片上,写着两句话:“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张鹏程认为那是他最帅的一张照片。那个时候,他刚辞掉工作,开始练习吉他,追逐梦想,他以为自己能够实现梦想,最后梦想却无情地失落了。我突然想起一个高中同学,她痴迷于张信哲,觉得唯有学习表演,混进演艺圈,才有跟张信哲结合的可能,她爱的纯粹、爱的简单,所以她觉得要去学习表演,却遭到父母的无情拒绝。万念俱灰之下之下,她吃了一瓶安眠药,随后就后悔了,然后给朋友打电话,随后送到医院抢救。随后父母就遂了她的意愿,去学习表演。大学三年,梦想逐渐破灭,她也慢慢接受现实。大学毕业之后,回到老家,找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嫁做人妇,泯然众人矣。她的经历,跟很多人的经历相似,但也有一些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人,比如张鹏程,比如张宣苏,于是他们成了别人眼中的怪人,成了传奇,成了纪录片的男主角。

  张鹏程和张宜苏,是双子星座,对张鹏程而言,认识张宜苏,是人生中的大事件,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其实,他们不过是一个人的双面而已。

  影片的前半部分,很容易给人以错觉,以为张鹏程是主角,最后才发现,张宜苏的经历,更为传奇。张宜苏出生在台湾,八十年代跟着父亲回到江苏老家,读到高中的时候,因为不学政治,没有通过高考预考,恰好那时父亲去世,他便开始了自我放逐。因为对音乐感兴趣,他沉浸其中,自学成才,成为民间高人。他住的房子破烂不堪,衣着像个乞丐,他性格怪异,到了朋友家里,经常会在人家家里留下一泡屎,他觉得这样能给别人带来幸运……就这样怪异的一个人,恣意地生长,他的学生在现实的洪流中,慢慢浮出水面,但他依然像个浪子一样,随波逐流。他自己写歌、自己创作音乐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学生都对他充满了崇敬之情,但谁也无法像他一样生活,他就是现代版的“嵇康”。

  这些民间高人,隐于市井当中,甚至连让人敬佩的机会都不给。时代的洪流浩浩荡荡,总有一些人定在那里,作为一个坐标,让周遭的人意识到,自己随着时代一起翻滚的过程中,究竟失落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