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凡之路》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不凡之路》的影评10篇

2018-05-09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凡之路》的影评10篇

  《不凡之路》是一部由格伦·威尔斯执导,戴夫·帕特尔 / 佐伊·克罗维兹 / 罗伯特·帕特里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凡之路》影评(一):平凡之路与后会无期

  第一次听朴树的歌是,那些花儿

  第一次看韩寒小说是,三重门。

  我想这是属于我们时代的两个人,不是90后,也不是80后。

  刚刚从电影院里看完出来,我感觉不到这电影讲的是什么,因为我正和看电影的姑娘谈情说爱,也可能影院空调坏了,热的我没心情看。

  网上一直拿《小时代》和后会无期比较,我想这只不过是一个时代两类人的冲突,一个追求物质的淫乐,一个追求梦想愚钝

  我一向自诩自己是一个旅行者,爱上那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曾看过人山人海,我曾经也在追寻生命意义,但后来最终发现我的钱不够用了,我没有能力500元走遍中国,也没有让人见我一面就有想资助我的冲动,我得回来养活自己,后来的我也只能这么顺其自然的活着。

  最近,我喜欢上了一个姑娘,数了数手指,发现我喜欢的姑娘一双手都数不完,最后只能拿脚。

  回头看看我们也只是过着别人活过日子,无论你多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多想和世界一样,但这些都有人做过。我们只是平凡的公民

  《不凡之路》影评(二):《不凡之路》:心感悲伤之时,去看看海

  (芷宁写于2015年8月4日)

  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容纳百川的海似乎有着特别慰藉和治愈的力量文艺身份诸多的寺山修司也曾说过:“心感悲伤之时,去看看海。孑然一身之夜,去看看海。”美国影片《不凡之路(The Road Within)》改编自2010年的德国影片《文森特想去海边(Vincent Wants to Sea)》,这一脱胎之处,就表明着这是一部以看海为旅行目的地、以治愈疗伤为主旨公路片。

  影片整体结构精巧,叙事简捷流畅,主次两条线索明确而清晰人物塑造形象有趣,且该片还是一部比较特别的公路片,和其他同类型影片显著不同点是,该片的主人公们都是非同寻常的——三个在常人眼里不正常年轻人,患有图雷特综合征(常见症状频繁运动性抽动和声带抽动)的文森特、患有严重强迫症的阿历克斯和患有严重厌食症的玛丽,因机缘巧合、各种因由,逃离了所在治疗中心,出发去了海边,其中阿历克斯的参与其中,有点阴差阳错的喜剧效果

  正常人在旅行途中都会遭遇形形色色的事,彼此间产生矛盾摩擦也在所难免,何况三个从治疗中心溜出来的患有疾病年轻人。虽说“如果你决定要出发,那么旅行中最困难部分已经结束”,但对于文森特及其小伙伴来说,决定出发恰恰是旅程中最容易的部分,他们只是偶然出行,对地理缺乏了解,只有个要去海边的意向,最糟的是,三人刚驾着偷来的医生的车外出没多久,文森特的那个强势爸爸就停了他的信用卡……

  然而,就像大多数的旅程都会带给经历者多多少少的感悟和帮助一样,在这个状况百出、问题连连、磕磕绊绊的出逃之旅中,三个在精神上或神经上“病入膏肓”的人,逐渐学会了一点自我治愈和相互帮助,并试图构建起相对和睦人际关系,这虽然看上去有点理想主义,但在这样一部影片中却被呈现得自然,让良善的观众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

  不似很多讲述病患生活片段的影片那般被呈现得或悲情煽情矫情,《平凡之路》的基调是轻松的,风格愉悦,纠结的心理、产生的纠纷和遭遇的状况大多以略显夸张而逗趣的手法呈现,其中戴夫·帕特尔饰演的有着极度洁癖的阿历克斯仿佛是来调节影片气氛节奏的,当然,观众对他的状况也深感同情,更为其最终能勇敢地跨出心理障碍朋友们取得互信友爱而感到欣慰

  相较于相对简单的阿历克斯,文森特和玛丽就显得复杂了许多,特别是新近进入治疗中心的文森特,他那时常发作的症状,在发作时不受控制说出的怪话或做出的怪动作,都仿佛代表着一种压抑极点叛逆。而在文森特的内心深处,早年间父母离异的起因就在于他的突然病发,母亲去世后,和父亲及其家庭不好的文森特被送到了治疗中心,这在文森特心中刻下了被放逐的伤痕,而母亲于海边微笑照片成了文森特想要看大海的诱因,其实这是这个年轻人迫切需要追寻往昔温暖、重拾亲情慰藉的讯号。

  本片还有一点令人欣慰,它明确地表明了成长不仅仅是孩子们要做的事,有时候家长具有成熟的心理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发现孩子患有疾病或缺陷,对一个家庭而言不啻为灭顶之灾,父母那原本骄傲的心不得不一遍遍地承受绝望打击痛苦折磨,让失意失落的父母、甚至心生羞耻感的父母,如何与这样的孩子相处下去,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影片的副线索中,让气急败坏地寻找着孩子的、看似冷漠的暴脾气的父亲也获得了心灵上的慰藉和成长,让绝望而绝强的成人也有了喘息机会和宣泄的出口,可以看做是一种对等的人文关怀

  海还是海,风还是风,天空上面还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去海边的旅行只是通往理解互融途中的一个小站,也是通往更多理解之路的给养站,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想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小。吉田喜重说:“这个世界虽然充满了无序性,但是人们仍然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这就是人类真实状态。”即便是突发的旅行,三个患病年轻人的旅行充满了无序性,但仍不失为一次必要的、不平凡的旅行。

  (杂志约稿)

  《不凡之路》影评(三):他们不是怪物

  这部“在路上”题材的电影非常不同。很少会有人想到这样的视角,也更少有人愿意把这样的人物作为主角。这部《不凡之路》改编自德国影片《文森特想去看海》。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电影很勇敢,因为导演决定以三个病人作为主角。

  在人类的文化中,疾病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早已超出了医学范畴,成为了文明和文化之中的某种隐喻。有些疾病会引发人们的同情,但有些却令人厌恶,唯恐避之不及。《不凡之路》所选取的不是像《抗癌的我》或者《九顶假发的女孩》那类引人同情的癌症,那类电影注定会引发人们普遍的怜惜情感,从而让电影容易呈现出励志色彩。但《不凡之路》选择了三个心理障碍患者,一个是患有秽语抽动综合征的文森特,一个是患有强迫症和洁癖的阿历克斯,另外一个是患有厌食症的女孩玛丽。从文化层面来看,心理和精神疾病由于其怪异的症状,和自身无法控制的行为语言,会造成很多尴尬,相比于生理上的疾痛,这些心理疾患更像文明上的伤疤。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为这部电影奠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心理基础

  文森特的父亲是一位政客,母亲的去世不但对他打击很大,也更进一步让他与父亲疏离。父亲把他送入了一家治疗中心。表面上看是为他矫正疾病,但实际上就是某种程度的隔离与抛弃。在治疗中心,阿历克斯成为了他的室友,之后他又与女孩玛丽结识。文森特想逃出这里,和玛丽一起偷了治疗中心主任的车钥匙,阴差阳错地也带上了阿历克斯。三个人一路飞奔,在路上,这些与正常生活格格不入的“患者”一点点试图相互接纳,又一点点试着融入正常世界。

  从他们上车飞奔开始,电影突然间出现了一抹亮色。那种奔向自由世界的感觉成为了最强烈的上路动机。其实,更有趣的是,电影展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三个人集体出逃的“飞跃疯人院”;另一条是文森特的父亲和治疗中心的主任一起寻找孩子。如果说,第一条线展示了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那么第二条线就负责展现治愈和救赎。在此之前,作为政客的父亲把形象和秩序看做最重要的东西。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体面的,但儿子这种古怪的疾病却成为了自己竞选的负资产。这一路的追逐过程中,父亲已经远离了职业身份而更加向一个单纯的父亲身份靠近,他向治疗中心的负责人渐渐吐露心声内心所有坚硬的东西一点点剥落、融化。他回忆起那些美好时光,与妻子在海边的留影,孩子刚出生时的希冀。父亲在路上接纳了现实,也接纳了“不完美”甚至“残缺”的儿子,而与此同时,那三个年轻人也与这个世界相互和解。

  这三种疾病的设定非常有趣,严重的洁癖与强迫症根本无法融入现实世界,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不洁的;秽语抽动综合征则是反文明的、看似充满攻击性;更不要提根本无法进食的厌食症了。原本,这些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弃儿,不但被正常世界抛弃,甚至相互之间也处于敌对状态。但在出逃过程中,他们为了求生,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取长补短配合。他们首先不再相互嘲笑,懂得接纳对方,这是治愈的第一步,然后,他们开始试着尽量矫正自己的行为,尝试进入正常世界。阿历克斯经常念叨着“行为矫正”,这是治疗中心一直对他们强调的。但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在一个被隔离和圈禁的状态下,行为矫正近乎空谈,他们只能加深“自己是怪物”的心理暗示。但这一次出逃,却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矫正。

  《不凡之路》用一条路治愈了处于两端的人,被追逐者和追逐者都在这次旅程中向心理上的中间点靠近,他们最终见到了彼此,但已经不是先前的“追与逃”的关系,而是达成了和解。三个病人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愿意寻求解决方案,而作为父亲,他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病症”,看似正常的自己似乎也并非没有问题。

  《不凡之路》中,人们最熟悉演员可能是戴夫•帕特尔,这个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成名的男演员这一次的表现依旧不俗,神经质的、故意毁坏形象的表演确实令人印象深刻。这三个演员非常精巧地呈现了一个慢慢打开内心的过程,开始,他们的古怪举止令人不适,但渐渐地,人们得以看到三颗孤独甚至绝望的心,最终,你会被那种倔强所打动。我们在生活中总会碰到“不同的人”,或许我们不任由自己施加恶意与冷眼,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怪物。

  (文/杨时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