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首摇滚上月球》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一首摇滚上月球》的观后感10篇

2018-05-11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首摇滚上月球》的观后感10篇

  《一首摇滚上月球》是一部由黄嘉俊执导,潘于冈 / 巫锦辉 / 欧阳东麟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首摇滚上月球》观后感(一):任何的矫情苦难面前都太可笑

  在我们这个人社会,从来都是并存着两个世界

  一个是0分以上的世界,一个是0分以下的世界。

  0分,就是我们的基本生存的正常值,从无到有起点

  如果你在0分之上,并且冲刺着,将要达到八九十分,那么恭喜你,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你都是这个社会的幸运儿。如果你是三四十分,那么也同样恭喜你,你也是幸运儿,因为你一定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0分之下的人在苦难中挣扎

  困熊霸,一支被誉为全台湾最缺觉的老爸们的摇滚乐团,他们与众不同的不是他们都是超级老爸,也不是他们都已年过半百,也不是他们都是业余音乐人,而是因为,他们都的罕见病症患儿的父亲

  他们的孩子,有的身体脆得就像玻璃,不能碰伤,否则会失血不止,会有生命危险;有的是大脑出现问题,身体完全能动弹,就像植物人,和人交流只能靠眨眼;有的是智力体力双重衰退,进食要靠一跟插在胃里的塑料导管;有的是身体失去协调行动不便,连语言表达能力都在逐渐丧失•••总之,他们得的都是人类罕见的、连名字稀奇古怪的病症,他们就像上帝造人时不小心失手,弄坏了他们身上某个开关,他们的某些方面完全地封闭起来,因此也将他们父母生活一起封闭起来。他们的生活已经不能奢求质量,他们的人生已经不能奢谈什么追求改变,他们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照顾好这些罕见病患儿,虽然前途毫无希望,也要咬牙前行。

  他们精力耗散,他们几近崩溃,他们选择坚强,他们是全台湾最困的爸爸,所以他们叫困熊霸。

  他们组建摇滚乐队是要以摇滚精神昭告世人:他们永不服输,在苦难面前,绝不服软!

  他们用团结告诉自己亲人:他们还有激昂抗争力量

  他们用歌声告诉自己孩子:BABY,ILOVE YOU!

  他们虽然活在0分以下,他们的生活甚至是不断地向更多的负分迈进,但他们的精神,却在挺进九十八、九十九、一百。

  不要说他们是坚强的男人,他们也曾在黑夜里痛哭,他们也曾与妻子相拥而泣,他们也曾歇斯底里,他们也怕忍受不住煎熬而彻底崩溃,他们想过自杀,他们想过逃避

  但是他们最终就像月球,把光明一面留给世人,把黑暗的一面留给自己。

  他们抱团取暖,他们互相打气,他们彼此鼓励

  他们成立乐团不是晒幸福,也不是秀苦难,更不是博同情,他们就是要用怒吼把心底积攒的压抑迸发出来,他们就是要用狂野把上帝的粗心狠狠抹平。

  他们玩的不是「爸爸去哪儿」,他们玩的是「爸爸在这儿」!

  托马斯·卡莱尔说,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谈人生。没错,困熊霸是一群在黑夜里孤独痛哭的男人,所以,他们集体站出来,用音乐谈人生。

  今天,在0分以上的世界,到处洋溢着脂粉气,那些打高分狂妄自大耀武扬威者,那些打中分的恃骄邀宠、俾倪他人者,就连那打低分的家伙们,也不忘晒晒幸福、秀秀得意,都是一幅得得瑟瑟的矫情样儿。

  是的,在0分之上,确实有傲人的资本,也有撒娇嬉笑的自由,可是,在苦难面前,你的这些矫情就是臭狗屎!一切的娇柔自宠和装腔作势都太可笑,因为没有经过苦难的锤炼,矫情永远也不能变成勇敢,0分以上的人永远变不成0分以下的神。

  矫情的人啊,赶快感谢主吧,祂给了你幸运,祂让你幸福,你一定要祷告,这一生,请祂不要赐给你苦难!

  刘翁余 「观影笔记

  2014年8月20日

  微信号:ok808ok

  QQ:79907458

  《一首摇滚上月球》观后感(二):与命运和平共处

  看的第一部台湾纪录片是《不老骑士》,还记得当时在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影厅里哭的稀里哗啦,泪腺整个被冲垮。《一首摇滚上月球》是第二部。

  知道《一首摇滚上月球》这部片子应该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当年因为离港错过了电影节的放映,没想到竟是现在才补上,这部片子我在还没看的时候就知道我肯定喜欢它,大概是因为已经了解了台湾人拍这类题材的调性吧,如果是在大陆,这种罕见疾病家庭故事肯定又慧被拍成感动中国,可以被写在高考作文里做经典例证,可是在台湾,台湾人更喜欢用一种平和视角去呈现生活中温情与感动,遇上一个甚至不止一个罕病的孩子,于我们看来可能整个家的天都要塌下来了,可是片中的几位老爸和他们的家庭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他们如何与不公平的命运和平共处,没有怨恨没有后悔、没有哭天抢地,只是像平凡的爸爸妈妈和父母一样与孩子相处,但却投了多上很多倍的精力与爱。他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我们无法想象痛苦与不便,然而他们传递出来却是更加超乎我们想象的乐观与正能量

  《一首摇滚上月球》观后感(三):与电影基本无关!随便谈谈对于两岸三地摇滚乐队的印象

  首先声明,本人才疏学浅,略听过那么几只乐队的音乐,主观性太强或者说的不对的请各位看官指教。

  对于花不起钱经常去影院看电影的穷屌丝来说,每次去影院选电影看必定是要考虑再三的。虽然是有一段时间一个星期要去影院看上几部电影,但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已经过去了,现在到了连网上订票的十块钱手续费也掏不起的地步了。

  -----------------------------屌丝的分隔线----------------------------------------

  之所以选中了去看这部电影呢,是在北京MAO看了四分卫&脱拉库的演出。这两只乐队之前没怎么听过,但是现场很不错,不但能把场面控制热闹同时作品旋律也算非常抓耳的(鉴于livehouse的音效就不不说唱功歌词什么的了)。脱拉库呢,解散了十年重新归来,不年轻了却依旧热血涛涛,虽然那啥吉他手老耀发福的程度快赶上电影里的老爸们了吧,哈哈哈,不过实在是特欢乐的一个团,有机会朋友们千万要去看他们的现场!呃,说回来,创作“一首摇滚上月球”的四分卫则是十几年来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音乐理想,他们没像五月天一样大红大紫我都觉得不可信(难道是阿山不如阿信那么能装?!)特别推荐他们早期的专辑“Deep Blue”,几乎每一首歌都很好听,而且表达了他们对于海洋敬意和对海洋生态环保反思。主场阿山是个温柔男子(呃,不知道怎么描述了),喜欢穿着衬衫舞台上唱歌;影片里没有出场的其他成员是贝斯手奥迪(身材高大很帅),吉他手虎神(很受欢迎),前鼓手李牧凡(离队后在北京生活)等等(其实我也就在MAO见到他们一面= =)。总而言之,就是集温柔和爆发于一体的热血台湾乐队;再简而言之,对于关注地下乐队和独立音乐不多的同学们来说,可以看作是不出名版的五月天。

  插句题外话,这也是为什么十年前的五月天狂热粉丝如今甚少关注他们的原因之一:因为有太多同样出色声音没有被听到,相比较现在一张演唱会门票动辄上500的知名乐团,我更乐意去关注独立乐团和地下音乐。具体的下面可能会说到。

  -------------------------班门弄斧,大神请轻拍!------------------------------

  好了,这是我去看这场电影之前的小插曲理由:其实我就是想去看看台湾乐团在这场以亲情和家庭为主题的纪录片里做了些什么。当然,最后的成果更多的是来自电影本身传达出的正能量和大家对这个世界的感触。这方面大家的感想大概也差不多,或许有类似经历的人会有更多共鸣吧。

  接下来还是回到我想讲的主题,简单比较一下两岸三地(台湾,大陆,香港)的摇滚乐队风格

  全球化是个抽象的词,想要解释它其实很简单:那我自己来说,来自 浙江 的我在 香港 读大学,然后去 北京 看女朋友,在北京看了一场 台湾 乐队的演出。这样的事情在几十年前可不是件普遍的事,现在的时代就是如此。

  ----------------------------------正文----------------------------------------------

  台湾

  台湾的音乐市场是非成熟的,从每张唱片制作就能看出来,台版的cd永远是每张不同,有着创意设计和插图;或者大众对于音乐的消费,垦丁春呐,海洋音乐节,跨年演出,良好的市场给予了台湾乐队非常好的成长土壤包容听众品位给予了不同乐队风格自由发挥的空间总的来说,就是成名最好,坚持自己的音乐不太出名也饿不死。这一点实在比大陆的环境好太多了。

  台湾乐队的风格非常多,硬要分的话,我会把他们分成两个大类(我不听重金,死金,各种特别重的摇滚,所以其实我在这里是比较大众接受的摇滚乐):一类是用音乐来表达自己一些细腻感情比如说苏打绿,苏打绿算是Indie rock成功典范(但是,现在都给“小时代”唱歌了好吗?!,哭哭哦)比如说希望歌迷们正视生命中负面经验的“牢骚系”TizzyBac等等,都是非常擅长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的。另外再推荐两只超级好听的团,“那我懂你意思了”和“Mary see the future”。(好吧,我不是来显摆的,我是来推荐音乐的!朋友们,别再听凤凰传奇了......同理,求各位混迹豆瓣的大神推荐好听的乐队!)

  另外一类呢就是台湾的团团团团团,热血乐队,代表五月天,口号,即使我们四十了站台上一化妆一皱眉一OAOA脑残粉还是没法把持!其他的如四分卫,脱拉库等等都是这样类型。他们用摇滚来传达他们的能量,很刻意地让观众受到感染迸发对生命的热情(不妨怀疑这能量的可持续性)。我很爱这样的音乐,想法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摇滚不是治病的良药,只是一剂强心剂,真正让我们坚强只是一首“倔强”或者“一首摇滚上月球”吗?难道不是我们自己所经历的事,我们所萌发的对生活的思考态度嘛?好吧,我不是在批判,千万不要以为我在批评。我热爱五月天,我热爱四分卫,我热爱脱拉库。但是我绝不认为热情是摇滚的灵魂,粉丝们热爱他们心目中的乐队决不可是因为抓耳的旋律和煽情的歌词,而是听完之后沉淀下来的那些东西,是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想法。举个例子,让你深受感动奋而前行的是“睏熊霸”乐队的歌曲还是老爸们的柔情坚韧?以上请所有热爱摇滚乐的人们共勉。

  香港

  好吧,我先承认我对香港的摇滚圈除了Beyond之外一无所知。也没听到过让人印象深刻的年轻摇滚乐队,还请有资历的前辈们推荐一下。但是我对于他们的整体印象是:小资,无聊,吵闹。香港的环境还是适合流行音乐,钱多人傻,反正我给我的香港同学们放歌是没有人懂得欣赏的。同理我对流行音乐也不感冒。再写下去要讨论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神马的了,在穿帮之前我先就此打住。

  大陆

  我关注的最多的是大陆的地下音乐。为什么,因为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你从音乐中能对中国当代的年轻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首先有多少人受众就表明了中国年轻人的音乐素养如何,陈奕迅唱歌是好听,但还有更多好听的音乐大家不感兴趣;音乐也不只是表达爱情工具,它还可以涉及更多其他的想法和情感。有多少人年轻人听万青(万能青年旅店),多少人听海龟先生,多少人听丢火车相比之下,多少人听凤凰传奇,听棒子的大烂歌。首先,我认为做音乐的目的应该很单纯,无非是处于对于音乐的喜爱,而不是为了那一叠一叠的钞票和所谓的人气。君不见,有多少背负音乐的少年在地下乐队绞尽脑汁创作一张发自肺腑的专辑,又有多少不劳而获的当红明星背着三十六级作词人给他们写的狗屁词。现在的状况好多了,有豆瓣虾米微音乐等平台给了独立音乐被听到的机会;一系列的livehouse和音乐节在一线城市人气不低;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给了独立乐队一展身手的舞台。所以你可以听到“夜空中最亮的心”一夜爆红。但是但是但是,还有大量的没有被听到。

  大陆的摇滚乐队几乎每一只都不一样,因为他们走过了坎坷,都怀着各自的经历和理想,操着四方口音。比如说痛仰(痛苦的信仰)从“愤怒的哪吒”到“双手合十的哪吒“的故事,比如说来自汕头南澳岛的玩具船长用音乐表达他们对于小海岛风俗依恋;比如说衣湿用宜宾话戏谑而又认真地唱”我深深的脑壳头“时究竟怀着是怎样的感情?太多太多,需要我们去聆听的声音。

  因为不仅仅是聆听音乐,伴随着音乐,我们可以了解,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其他的年轻人用身体和灵魂经历着怎样的经历,歌唱着怎样或让人心酸落泪或让人为之欣喜的故事。

  《一首摇滚上月球》观后感(四):充满父爱的摇滚梦!

  在看豆列的时候无意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一下子就吸引过去。这是关于一个叫“睏熊霸”的摇滚乐团的纪录片,六位罕见儿童的爸爸平均年龄超过52岁,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职业,剧中的歌赢得了第50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原创歌曲 。

6位罕见病儿童的爸爸组成的乐队,其中还有4位是零基础。

  巫爸是教会的行政人员,他的两个孩子都得了罕见疾病,他发现在罕见疾病家庭中,父亲的位置的缺失。

巫爸说,在罕见儿童家庭中,爸爸在工作,爸爸逃跑了,或者说他不愿意去面对,抛弃了妈妈和孩子,这是很不公平的。他想要找到这些家庭的父亲,互相支撑。

  在这些父亲中,其中有些父亲有点乐器基础,他们想参加海洋音乐祭为目标组成了一个摇滚乐队。

  虽然是罕见疾病,但对于病情没有过多的涉及,更多程度上是表现出6位罕见疾病家庭的不易,长时期照顾子女。

郑爸帮儿子洗头。

  比较崩溃的是看到巫爸在深夜要反复帮以诺洗澡,因为以诺有神经焦虑,洗完澡不久又要去洗澡。巫爸巫妈等孩子睡下时候,看着孩子的病历讨论病情,孩子的病又到了新的历程新的症状,看着至亲病情一天一天加重,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

大概是在练团之后吧,两位爸爸喝着啤酒聊天,谈到互相相识以及相互扶持。巫爸说,有一天以欣以诺一定会比我们早走,最起码还有很多我们身边的伙伴们。

  听到巫爸的话才发现,其实他们都了解子女会先于自己离开这件事,瞬间好像什么话语都显得多余。

几乎没什么机会睡觉的巫爸圣诞节郑爸去看望小儿子

  郑爸三个孩子都患有罕见疾病,为了照顾孩子从电子商铺转变为街头捏面人。

  郑爸说,“如果知道这是罕见疾病的话,我想我会用一千万倍的父亲的爱来爱他们。”,比起生活的艰难更多还是看到他们对孩子的爱以及面对孩子生活流逝的勇气。

  纪录片中全部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摇滚在影片中更多是父亲的精神世界一个能量的支撑点,他们像其他追求梦想的人一样也想过放弃,但他们相同的经历又让他们更加坚韧。记录片除了满满的正能量之外,更多的就是诠释了面对困难时候的态度,现实的残酷与压力,永远只能自己面对。

  《一首摇滚上月球》观后感(五):沙漏

  我是因为陈绮贞才知道这部电影的。

  在13年big issue的专访里,绮贞解释了她对新专辑每首歌的理解

  09 沙漏 View with a Grain of Sand

  「那时候我在伊通街租了一间房子,在那房子里写了第一本散文集。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写歌遇到很多困难,一直写不出来,可能因为租来的房子,家具都不是自己的。之后朋友送了我一张书桌,有天下午,我坐在书桌前看《一首摇滚上月球》,一位父亲跟得了罕见疾病儿童的故事。我哭得很崩溃,边哭边想想像当那位父亲七十岁的时候,牵着五十岁的儿子散步在沙滩上时,儿子仍旧会提出七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于是我把小孩可能会问的问题写出来,写着写着,突然觉得生命这件事情,很难。但我似乎又可以感受他们的伤痛,所以我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平息那种灼热的感觉。边写边哭,哭完之后仿佛看见这对父子在对话后,在夕阳之中开开心心地回家。」

  (其他见http://www.douban.com/note/322282340/)

  沙漏的歌词:

  我与沙子盖一座城堡

  为什么浪一来就不见了

  我与沙子画一幅画

  为什么风一吹就不见了

  我与沙子全都关起来

  为什么时间会不留下

  昨天的伤痕还在吗

  昨天的脚印去哪里了

  他们说 生命像一粒沙

  如果生命它会说话

  它会说谢谢你爱它

  像大海爱着浪花

  我与沙子全都睡着了

  说着他们我也睡着了

  在梦里我看见他们

  一闪一闪还为我亮着

  他们说 生命像一粒沙

  如果生命它会说话

  它会说谢谢你爱它

  像大海爱着浪花

  他们说 生命像一粒沙

  如果生命它会说话

  它会说谢谢你爱它

  像大海爱着浪花

  他们说 生命像一粒沙

  如果生命它会说话

  我会说谢谢你爱我

  像大海爱着浪花

  像大海爱着浪花

  我与沙子盖一座城堡

  为什么浪一来就不见了

  昨天的伤痕还在吗

  昨天的脚印去哪里了

  在时间的歌巡回里

  绮贞唱沙漏的时候屏幕上放了很多乐手小时候和父母的合照

  应该是在向这部电影致敬吧

  《一首摇滚上月球》观后感(六):影字(7):一首搖滾,一串魚旦,一個自己

  當我們嚐到生命的苦痛時,往往就以為自己是唯一痛苦那一個。或許苦與樂無法分擔,生命難免有獨自承受一切的時候,但凝聚的力量還是重要的。我用一串魚旦來比喻《一首搖滾上月球》的結構,將六名艱苦養育著患有罕見病症的孩子的老爸串聯,搖滾正是那支竹籤,凝聚了不同的苦辣,觀眾提著竹籤,嚐到魚旦上的辛辣味道。

  紀錄片的題材和表現形式往往使人卻步,像炒蠍子那類食物不是人人願意(鼓起勇氣)一嚐其味。吃東西當然有文化指向,電影亦然,香港的紀錄片產出之少影響到人們觀賞紀錄片的耐性,而「搖滾」這支竹籤正有助觀眾提起這老爸們的魚旦。

  勵志的內容我不欲多說,重要是我們如何理解別人的生活。從別人的苦痛中,擺脫自己心裡的苦痛。表面上,人從許多故事中明白到許多教訓,了解到不同的苦難,然而一般的群眾依然沒有從這些內容中汲取任何東西,只停留在消費層面,浪費了作品超越一般「使用」性質以上的「作用」,亦即是從感受中轉化成個人的力量。

  平均年齡52歲開始學習搖滾樂,漠視界限與所謂的不可能,我想起旺角街頭的威哥唱的《我的快樂時代》。人生不過想做著自己覺得很棒的事,本來照顧罕見病患就是了不起的事,但對老爸而言,這是老天的安排,他們只管硬著頭皮承擔。搖滾,成為他們必須為自己完成的一件事,以抗衡著非自願但必需承受的苦痛,以達至平衡,在忙亂的生涯中,他們都享受練團的時間,一如《天與地》阿Yan提醒宋以朗,無論如何,不時也要彈一彈結他,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電影以簡單不過的脈絡透析如何承擔和轉化,現實的艱難和壓力始終無份與人分擔,面對的方法仍是要靠自己。我們常認為別人做某件事不可行,是因為覺得自己不能,自己未有犧牲的準備和迎難而上的勇氣,更重要是在一些非物質的追求上,卻以物質來加以計算。為自己做一件事,是一個過程,沒有結果。結果是外在因素給予的,過程卻是自己一手創造,完全屬於個人的。

  《一首搖滾上月球》歌詞

  寫一首搖滾上月球

  新聞台最好趕快播

  怎麼樣?我特別的激動

  超過光速飛到月球的背後

  我有超強的能耐

  從今以後沒有不可能

  我的韌性就是我的青春

  從今以後沒有不可能

  在乎的是,我愛的人,絕對要快樂?

  寫一首搖滾上月球

  喜歡把歌詞都唱錯

  怎麼樣?我不怕全宇宙

  把麻煩危險困難都往身上丟

  我有超強的能耐

  難忘的,失去的,好多疼痛在胸口,撕裂我們的青春

  遺忘的,愛過的,還是擦乾了眼眸,對抗浩瀚的人生

  把不可能變可能,一首搖滾上月球,吶喊我們的歌聲

  Fly me to the moon

  《一首摇滚上月球》观后感(七):为「放下」而喝彩

  看完电影,第一个感觉就是导演对六个罕病家庭的「病」着墨太少,只是蜻蜓点水,略微一提就带过了。想来导演跟拍了那么久,类似的素材应该只会多不会少才对,难道是导演刻意为之,将影片的基调从「消费痛苦」转向「苦中作乐」?

  因为工作的原因,有机会专访到黑糖导演,他是这样回答的:

  这六个家庭的痛苦,大家都可以想象到,不用我告诉大家,我要告诉大家一些无法想象的——就是他们的热血,他们的精神。我觉得我已经在片中把这些「最棒的味道」捕捉下来了。如果我没有抓到,我才需要加一大堆的「调味料」下去,把它弄得很煽情,但是这部电影不需要,罕爸本身的精神已经够强了。

  纯粹,很好。

  后来,我又有机会访问几位罕爸,李爸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郑爸孩子走的那一天,其他几位罕爸和黑糖导演都去了。郑爸一直都很开心,很乐观,但是在那一天,面对我们几个罕爸和导演,他哭了,嚎啕大哭。「虽然照顾他很辛苦,但我很喜欢照顾他」,郑爸一直哭一直哭,我们和导演也陪他哭。后来,我看导演,他带了摄影机,可是全程都摆在一边,没有拍。

  克制,很好。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不在于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而在于能克制本性的欲望。动物屈服于欲望,想做什么就去做。人懂得自制,可以压制自己的本能。

  当一位纪录片导演面泪流满面的被拍摄者,能够控制自己不去拍摄

  而选择放下摄像机去与被拍摄者共同经历悲伤的时候

  闪耀着的,是对外深沉的尊重与对内巨大的克制

  正是这样一种纯粹,这样一种尊重与克制,让这部纪录片承载了生命的重量。

  《一首摇滚上月球》观后感(八):采访导演黄嘉俊 李爸 【不逃避 不放弃 总会有另一种可能】

  第 50 届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大奖得主不是家喻户晓的亚洲天后王菲,而是 6 个平均年龄超过 50 岁的台湾老爸,他们组了一个乐团叫“困熊霸”,获奖歌曲是纪录片《一首摇滚上月球》中老爸们演唱的 I Love You。

  这 6 个老爸不是专业音乐人,其中 4 个还是乐器“零基础”,没有任何乐团经验。你问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都有患“罕见疾病”的孩子,用多少钱都治不好。甚至有的爸爸不只一个小孩生病。他们每一天都要应对工作、照顾家庭,还要护理患病的孩子。有的孩子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吃东西,甚至会先于自己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他们共同要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也会因为自己的孩子而一同遭受异样的眼光。

  在这些不幸的背后,还有很多超乎常人想象的老爸们的爱与坚持。所以有了 I Love You 和 Your Smile 这两首歌——当四分卫乐队主唱陈如山去到 6 个爸爸们的家,看到他们有泪又有笑的生活后,马上就写了出来。

  我们的爱 就算残破

  也要呼喊世界每一个角落

  I Love You 我愿意为你寂寞

  偶尔烟火灿烂时分泪光闪烁

  I Love You 我会认真地对你说

  I Love You I Love You

  ——I Love You

  Your Smile is my beautiful world

  Your Smile is my fantasy chord

  I always fight for your smile

  一起流汗 一起喝醉

  一起跌倒 一起大哭一场疯狂流眼泪

  一起微笑 一起凋谢 坚持到最后

  ——Your Smile

  这部历时 6 年之久创作的纪录片里,有 6 个罕见病家庭各自生活的不易、心酸、泪水与痛苦,也有病友之间互相扶助的情谊与欢笑。在 6 个爸爸想要组摇滚乐团参加贡寮国际海洋音乐祭的表演,和那么多专业的年轻人竞争参加资格时,真的就好像人类当初登上月球那么难。

  Q:听说您之前是广告片导演,怎么会想到拍这样一部纪录片?

  A黄嘉俊:我算是一个少年得志的人,广告导演名利双收。那时我对人生是没有兴趣的,只在乎自己,其他人对我来说没有帮助的意义,与你为伍,或被你利用,或与你为敌,或是根本不相关。

  后来因为遇到了台湾的 9•21 大地震,我刚好在灾区,看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那个画面真的让我非常震撼,挖土机挖出来的都是尸体。我在想,如果那天晚上我没有逃过,也跟着走了,那过去我自以为是追求的那些功名财富,就全都没有了。

  那个意外让我在年轻的时候有机会跌了一大跤,让我重新去认识和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命的本质。后来也因为我看到、听到许多灾民的故事,让我觉得原来我活得好狭隘,只是在台湾一个小镇里,就有这么多不同的人,而且他们用非常不一样的方式在生活。所以我开始真正对人感兴趣。我以前曾非常主观地以为只有一种价值观,好和坏。但从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很无知,而且在面对生命和大自然这种你完全无法抵抗的力量时,让我觉得应该保有一份谦卑。

  Q:拍摄《一首摇滚上月球》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黄嘉俊:得到了心灵的满足。我现在拍纪录片,把它当做旅行,离开束缚自己的地方,闯到别人的生命里去旅行。

  这是一个学习很多在课堂上完全学不到的大智慧的过程。老实说,我在旁边拍这些“罕爸”,我都觉得,天啊,要是我,我早就跑了!他们怎么有可能、有办法去面对?你看他们的生活中不断会有很多冲突,有很多内心纠葛,可是你带着摄影机,让这个故事,让这个旅程不断继续,陪伴他们走下去,慢慢会观察到,会找到那个答案,会找到真理从何而来。所以每一次去拍摄就像是一场历练,又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新的能量,我是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生命越来越强壮。

  老实说,放弃和逃避真的很容易,就像这部片子里面讲的,很多罕见病家庭里的爸爸都跑掉了,自杀也是一种逃避。我想通过这部片子告诉大家,不要选择逃避。

  就像我现在很喜欢在课堂上跟我的学生说:以前在学校里面,考试卷上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那你们要好好学习,不要写错了。但是将来你出了社会之后,在人生的试卷上,大部分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甚至是找不到答案的。就像《一首摇滚上月球》里面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得了治不好的病。不管你再有钱,再有势力,再有人脉,社会地位再高,治不好就是治不好。那怎么办?以前我们学到的就是无论如何你要去找到答案,拼命就对了。可是今天老师却告诉你,没有标准答案,大部分的问题是无解的,怎么办? 其实,这个才是真正的重点。这个时候,你该去想,我怎么样去面对,怎么样去接受这样的处境。只要你不放弃,不逃避,总会有另一种可能。

  Q:最近有很多自杀的新闻报道出来,有过自杀念头的人也不在少数。您说生命中死亡是最可怕的事情,对于有些自杀的人却觉得活着更难,那么关于生和死,您怎么看?

  A黄嘉俊: 生命中最惨的不是病,不是穷,而是死。死了就没有机会了,可是只要你活下去,就有机会。现在,大陆、台湾,还有日本,自杀率都很高,其实出问题的是主流价值,主流价值把人逼得要跳下去,它告诉你就是没希望,你就是失败者,它没有告诉你希望在哪里。

  我透过纪录片,讲这些罕见病家庭关于生命的故事,想要告诉大家他们是怎么活了下来,他们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尤其这些在主流社会里头,早就该死了千百遍的人,我要让大家看到他们竟然可以活得这么好。既然这些遭遇极度困难与灾难的人都有办法活得比我们好,那我相信观众在看到这样的故事,也会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会安静地好好检视一下自己,到底想要怎样活着?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糟糕?我家人对我这么好,我为什么还要对他们不理不睬,对他们那么凶?我希望我的影片能成为一面镜子,就像我当年在地震灾区,与死亡擦肩而过之后重新去审视自己那样。

  另外,我也很想颠覆台湾的一个主流价值观。台语里有句话是——钱会淹脚目,就是赚钱多得淹掉膝盖。但是,自从台湾经历了经济泡沫化,人们不再像以前,只要努力就能赚到钱,现在可能努力去赚也赚不到。这时大家回过头来重新去思考,所谓的幸福、快乐是什么?真正的满足是在哪里?这个时候反而看到了那个一直被忽略了的家庭。

  在好的时代我们从来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很多东西唾手可得,也理所当然。可当好的时代不在的时候,当你一切都没有办法掌握的时候,回头看看,在你的手掌心,一直都拥有的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其实是你的家庭和家人。不管你成为首富还是乞丐,也只有你的家人会对你不离不弃,陪伴着你。那才是你一直都拥有的财富。

  这样一种观念慢慢被大家理解的话,我相信,在这个以功利为追求目标的社会,大家那种焦虑感就会越来越少。

  Q:照顾小孩已经很疲惫了,怎么会有精力再来加入纪录片的拍摄?

  A李爸:说实话,在我的内心里,有时候真的很不想让人家知道,怕别人说闲话“生的孩子病成这样,你是不是做了什么坏事,被报应了……”很多这种闲话。你心里会有很大压力,也很痛苦。

  后来我们成立了一个结节硬化症协会,慢慢把我培养得比较不怕媒体和别人的眼光。协会里的监事、理事全部都是病友,没有一个是专业的或是来替我们撑腰使募款比较方便的政党人士。因为当时觉得我们不要被任何人牵着走会比较好。我们没有经验,完全都要自己来。我接了这个会长也是一种幸运,如果不突破这一关的话,我永远走不出来,永远只会躲在角落。

  当导演说要拍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我想我可以代表结节硬化症来传达这个病种的状态,我觉得蛮有意义的,就答应了导演。

  Q:怎么会想到要去做乐队?

  A李爸:起因是这样的,台湾的罕见疾病基金会针对所有病类,为生病的孩子开办画画班和音乐班。一般都是妈妈带孩子去,爸爸只是充当司机的角色,负责把老婆孩子送到就赶紧跑人。总觉得家里有个生病的孩子,就不想要去面对外人,也不能像妈妈们一样,不同病种间也可以聊开。妈妈可以这样,但作为男人就很难做到这些。

  所以长期以来,巫爸一直说,哎,这些爸爸们都跑到哪里去了?怎么只有我一个人来啊?他说我们爸爸也应该要纾解,应该要聚在一起发泄一下。之后他就成立了一个“不落跑老爸俱乐部”并且找到了我。我就很犹豫,但考虑了下,最起码,我可以混在里面,他们唱歌,弹钢琴,我在那边弹吉他,做个样子嘛!就这样起来了,并且慢慢也融入了这个集体。

  在导演刚开始拍摄的前四年,是很枯燥的,当时还没有组成乐团。我们去哪他就跟到哪,那你刻意要摆动作,他会说“自然一点,自然一点,要你真正的生活”。我想,这个电影如果放出去的话,应该没有人想要看,光拍我们和小孩子的生活,太闷了,这个谁要看啊?已经拍了四年了,导演有一天跟我们讲,要不然我们这几个人弄个乐团来玩一玩,好不好。我们说,好啊!其实这个发现很重要,导演在我们中间找到了一个元素——音乐。他看的到,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也没察觉,他看到了我们心目中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音乐梦。其实我小时候有喜欢吉他,因为家庭条件不足以支撑就放弃了。勇爸在歌厅做鼓手。还有潘爸,因为他女儿瘫痪也不能说话,可是潘爸讲话给她,她往潘爸的身上蹭表示她听得懂。所以潘爸也想吹萨克斯给女儿听。而且导演本身就是玩音乐的,听说他还是一个天生音感很好,有绝对音感的孩子,弹吉他、吹萨克斯,他都会,所以他建议搞乐团,也寄托着他自己的音乐梦想。

  更重要的是,也只有在音乐中,我们这些爸爸才最放松,仿佛忘了自己有生病的小孩,可以打打闹闹在一起,很开心。

  Q:为什么会叫“睏熊霸”乐队?

  A李爸:“困熊霸”是台语,“睡太饱”的意思,在台语里发音是 kun qiong ba。大家在取团名的时候,郑爸一直在旁边打瞌睡,巫爸看到就说:“怎么不出意见,在偷偷睡觉?”郑爸几乎是很本能地丢过来一句:“睡都睡不饱,怎么想名字。”就是郑爸这句话给了我们灵感,因为爸爸们为了照顾孩子,经常睡不饱也睡不好。对于这些老爸来说,睡饱觉也是追求的梦想之一。但是我们没有直接用“睡太饱”做团名,我们用了谐音,改成“困熊霸”这三个字。“困”是一种自嘲的感觉,“熊”萌萌的,“霸”和“爸”也是谐音,并且我们觉得“霸”这个字既有正面的力量,也不局限于我们这个年纪,我们还想要唱给年轻的朋友听。

  Q:这些年,家里有一个罕见病的孩子,是怎样走过来的?

  A李爸:第一,团队,包括我的家庭,我太太及她的父母。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团队,就是病友团队。要是没有他们,我想我大概也活不下来了。

  第二,做公益。我接下结节硬化症协会会长的时候,也希望别人来疗愈我。常常晚上接到一些电话,有的还是从内地打来台湾的。有一次,一个爸爸,很无助,自己的孩子得了结节硬化症,问怎么办,怎么会这样子,爸爸哭了,好慌张。我安慰他,好像我的智慧就开启了,我告诉他我怎样度过,我的经验是怎样,当挂上电话,我也疗愈了。因为一半的话,你自己也听了进去。所以,当我伸手去拉别人的时候,也是拉了自己一把。而且,当你要拉人一把的时候,你也会把脚步蹲稳一点,这样才不会被拉下水。所以在帮助人的这个过程中,你不断地变坚强了,因为学会自己去调整自己了。

  本来觉得自己已经很惨了,很痛苦了,发现还有人比你更需要帮助,当伸手给予帮助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拥有的价值。我把这样的心态,也传授给我的儿子和女儿,我们一起去做。我女儿是结节硬化症患者,在罕见疾病基金会,她发现可以帮帮这,帮帮那儿。有些人坐轮椅,不能动,有些人连拐头都要请别人帮他,反而我女儿会觉得自己不那么糟糕。我的儿子,是正常的孩子,可以跟拄着拐杖,坐着轮椅的孩子在那边丢球,一样可以玩得很开心。他完全不会在意这些身上长了泡泡龙,脓包烂疮,甚至连手指都不能分开的人,他还能跟他们彼此照顾。当有一天,他回到学校,回到社会,看到这些人,他不会觉得奇怪。他们如果需要,我儿子反而还会去帮忙。因为他已经熟悉和适应这个环境,他也生出了悲悯的心。

  Q:在困境当中,您是如何保持向善的心?又是怎样看待摇滚精神的?

  A李爸:摇滚精神是一种坚持,是不为现状所屈服的。我妈妈和爸爸相差 28 岁,我爸爸是从内陆撤退到台湾的军人,我的外公把妈妈嫁给爸爸是出于现实考虑,但是,我的妈妈就在那个时候得了轻微的忧郁症,她无法接受正值青春的自己嫁给那样的爸爸。所以,妈妈也一直有精神上的障碍,使得我从小都有一种想要个温暖的家的渴望。

  所以我遇到我女朋友的时候就很期望跟她结婚。可是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女儿会得上罕见疾病,我觉得是上帝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怎么会这样。我太太在孩子生病后的前三年,每天下班回到家对着女儿都会哭。那种痛苦,是无法言说和形容的。

  我以为我这一生,拿的永远是一张烂牌。可是没想到拿烂牌的人,最后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人。乔布斯也是这样,在一手烂牌的情况下创造了世界奇迹。我们这些爸爸们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生命的奇迹。金马奖,我哪个边也不挨,我想都没有想过。王宇,我从小到大都在看他的电影,他演了一辈子的戏也只拿过一次金马奖。我们好像就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捡到了这个奖。那我下一次还要拿,我觉得不可能了嘛,所以真的是奇迹。

  回过头来,我跟老天爷讲, 你对我也太好了吧!原来拿这个奖,我比王宇容易多了,只不过你托一个孩子来给我照顾。我跟我太太讲,也许老天爷认为,我们这一对夫妻是最优秀,最适合托付孩子的,所以老天爷拿这样一个奖来回报我们。

  【编后语】

  隐隐看到导演想要通过这部片子颠覆一些主流价值观。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进行了探讨。什么是人生的成功与快乐?幸福与踏实?或许并不再是一味地追逐功名和财富,这样就不会在再怎样挣也挣不到,争也争不到的时刻,觉得无路与绝望,也希望在挣也挣不到,争也争不到的时候,回到家,有灯有饭有拥抱。

  更让我好奇的是,这么重的病,要是在内地工薪家庭,估计就是三座大山了吧。但是影片中每个家庭好像没有被药费搞垮,是得到了怎样的帮助支持?

  李爸在回台湾后,通过新浪微博回答:”台灣罕見病的藥,非常稀有的往往戲稱「孤兒藥」,需經過健保局審核通過後,才會由健保給付(全民買單)。健保局未通過前,透過醫院醫師認可向藥商以「恩慈療法」專案申請,也算是協助藥商測試用藥,需要配合提供檢查數據。

  把關的機制一定有也很嚴謹,但不一定合理,例如有些藥雖然通過健保給付但須在一定嚴重情況才能申請用藥。罕見疾病病情只會越來越差,試問在病發嚴重情況下控制住了又有何用,又不能回復或痊癒,還不如在發病輕微狀態下控制住,多點正常活動。所以相關機構正尋法案方式解決中....

  再分享一下之后见到 巫爸后,他对我说的话:“我们这些男人,作为罕见病孩子的父亲,在事业上几乎就是止步不前,没有成功和成就可说了。边缘,不可能再去竞争,要照顾小孩,人生要做出妥协与调整。也不是所有罕见病家庭像我们电影当中这样,哎!怎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最后的最后,推荐《一首摇滚上月球》 也推荐四分卫乐队的《爱可以让我们在一起》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25719714/ 这张专辑。电影里讲述的是罕见病家庭的故事,是我们健康的常人想都不敢想,见都很难见到的。可是明明在看完电影之后,发现,反而是我们被治愈,被鼓舞,被激励。我们需要扒开自己的心,问一问自己,现在这样过的真得很好吗? 上学也好,工作也好,我们是被主流价值观牵着鼻子随波逐流吗?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吗? 努力赚钱为了什么?有了孩子后是要成为孩子的父母?还是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首摇滚上月球》不俗,或许正是没有将“罕见病”这个话题放大,给观众像科教片一样普及一下就完了,而是从更具有普世性的视角去呈现,让常人得以共鸣和反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