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10篇

2018-05-16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10篇

  《朗读者 第二季》是一部由董卿 / 刘欣执导,董卿 / 姚明 / 胡歌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一):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第一集,我看的很匆忙,赶着ddl一边写论文一边放直播,还用另一个手机在刷着微博话题跟着动态。但看着那熟悉舞台熟悉的灯光和熟悉的她,我仿佛又回到节目的现场,门开,灯亮,声响,她款款走出,我自内心深处爆发出一声尖叫,世间美好,汇聚一人,不负如来不负卿。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初生牛犊到稍涉人世,董老师将朗读者比喻自己孩子,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更是这个孩子成长见证人。阅读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读不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少有时间精力会去停下来认真的将书本上的文字朗读出来,而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我们读书的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朗读者节目初心目标,坚守董老师的一个梦和一份执着

  我不太爱去宣扬董老师为了这个节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说长了多少白发,因为这一切都是她的事业责任,她在这其中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品质,她也从中获得了满足快乐。但是我们依旧不得不说,董老师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做电视的艰难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最终只被部分人检验,而电视节目面向的却是数十万的挑剔的、风格迥异、审美不一的观众们,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前一天的宣传海报,董老师的眼角多了的几条皱纹,眼下的发乌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泪,这些我们应该看见。

  第一季正赶上我高三,每周的朗读者便成为我一周的作文素材,我已经不记得我的作文里出现过多少次许渊冲先生,出现过多少次胡玮炜,朗读者于我,是快速获取文学新知的好途径,是快速了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径。

  第二季播出此时,我已经来到大学,我不再急功近利的为考试而读书,我已经拥有了慢慢读书的时间和精力,此时我将朗读者视作志同道合好友,我将与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这期间我还会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认识贾平凹先生,我会与姚明一起读海明威,我会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阅历的人同行,他们在指引着我,以朗读者的身份,以朗读的方式

  朗读有力量魔力魅力生命力

  它让过路人驻足,它让旁观者倾耳;它让古老的文字复活,它让厚重的书本起舞;它让现场的人凝神,它让荧屏前的你我静气。

  神秘的力量,让人心动。

  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

  朗读者第二季,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二):致《朗读者》:初心不改

  这是一封稍稍有些迟来的回执。

一封迟来的回执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接触到《朗读者》这个节目,并不是在电视荧屏上。

  我对于第一季《朗读者》的印象,始于“声音”。我有晨跑的习惯,跑步时喜欢戴着耳机听些什么。很偶然,有一天早上我在晨跑时,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秦玥飞的片段(朗读《泥泞》)和郭小平校长故事与朗读的《如果》。作为一名工科生,我之前对这些关注甚少,那时方知道这档节目。后来,《朗读者》就成了我晨跑时的专属BGM;我也上网搜到了播出时间,从此推掉了周六晚上朋友们出去玩的邀请“我就不去了,有一个想看的节目晚上播出。”没多久,第一季节目就结束了。过了一年,盼星星月亮,终于在上周末等到了第二季节目开播。

  第二季第一期在上个周末如约而至了。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初心”。在我看来,这个词的选择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个看似用滥了的词,节目组没有选择避讳,而是请来了各位嘉宾,来诠释他们的初心。我自身 “大学生+喜欢篮球”的身份,让我在第一期的嘉宾中,对薛其坤教授和姚明这两位嘉宾印象深刻

  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中节目组在细节明显更为用心。姚明在访谈中提到自己正是在“奔跑时空气流动声和球鞋磨擦地板和进球时刷网而过的声音”,这些不全神贯注就不会察觉到的细微的声音中,开始爱上篮球的。这里,节目组用心的配上了相应的背景音,瞬间就带入了那个场景之中。薛其坤教授朗读的内容是《礼记·大学》节选,也用心的配了相应的翻译字幕。而且,在访谈中适时插入的图片也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境

  我想,正是这些细节,显现出了节目组的“初心”,和把这份初心坚持做下去的诚意。这个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太多了,真诚反而更能打动人。真的很感谢节目组,让我有幸尚在大学时期就了解了许多道理,吸收了很多思想;我也真正地被文学打动,产生了对于读本的兴趣——看完节目后,就去图书馆借来了《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阅读。也摘抄了喜欢的读本片段,比如《真实高贵》和《八十抒怀》。

  我感到了你们十二万分的诚意,我也想认真的用这篇评价来作出回应:真的有人因为这个节目而感受到了文学的光,感受到了人不只是靠吃米而活着的。你们的坚守和真诚,一定会换来更多人的真心谢谢你们,谢谢剪辑师的精妙剪辑,节目节奏把控;谢谢胡德夫先生的演奏;谢谢嘉宾的故事与朗读;谢谢主持人抛出的引人深思问题;更要谢谢你们,所坚守的那份初心。

  我的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目啊?”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想,“朗读嘛,我普通话不行,读不好。”可是嘉宾用并不标准普通话朗读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大抵是因为节目氛围中有我很喜欢的“人情味”吧。不仅仅是读书,朗读;而是通过访谈,把人物情感和书本,和当时的作者想传达的思想情感相结合。 “情感”也正是节目的核心所在。这些才让我意识到,朗读真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想,《朗读者》节目所追求的也不仅仅是让观众留下感动泪水,而更多的,是感动过后的思考。节目的播出,就像是在水中投了一颗石子,而观众的感受与思考就是投下石子后泛起的涟漪。比如姚明在节目中提及的“竞技体育确实是残酷的,但是我们也要感谢对手,正是那些离开的人成就了我们。”这些思考更让我们对节目印象深刻,而不是像快餐文化一般,简单的一过了之。

  谢谢董卿,谢谢节目组,正是你们的初心和不忘初心的坚守,让我的生命中又多了一道文学的光。

  最后,真的想做一波硬广:CCTV-1,每周六晚20点黄金档,《朗读者》第二季与您不见不散。希望大家都去看,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三):《朗读者 第二季》,初心不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路上,每到重要的转折关口,很多人都会停下脚步,回想一下一路走来的那份“初心”,才能更坚定地继续走下去。作为去年文化类节目中的翘楚,在这个重新出发的重要时刻,《朗读者》把第二季第一期的主题定为,初心。

  什么是初心?初心可能是一份远大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初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和物理系的学者们共同朗读了一段大学献给清华大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叶企孙先生以及为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前辈们。那正是它们的初心之所在,也是他们的治学之道。

  丹顶鹤的守护人徐卓以一篇张抗抗的《白色大鸟的故乡》献给他的家人。“很多年一直想去叫做扎龙的那个地方,只是因为那些白色的大鸟——丹顶鹤。”

  而姚明作为中国篮协的主席,他对于篮球和运动员这份职业也有不同理解。对他来说,可能初心并不是获得地位头衔,而是最终能够让更多人认同,让大家真的可以去模仿和喜欢的东西。正如海明威的《天真的高贵》中所写的,“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大家所熟知的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先生更是在现场分享了他年轻时候经历。卖过冰棍儿,做过农活,修过大坝,一直到42岁才开始正式创业。如今已蝉联多次内地首富的他依然勤勉,“一个人要做点事业,首先要有理想,现在的我应该是不需要再继续赚钱了吧,我这几辈子也用不完。但我还在努力工作,只想要为社会国家做点贡献。”

  最后一位是一直说着陕西话的贾平凹先生。他自我调侃说不说普通话是因为不普通,董卿老师立马补了句,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普通了,现场笑声一片。后来谈到秦岭,谈到家乡,谈到初心,最后与众多的朋友一起朗读了先生的多段作品。这些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却听得人内心波澜万丈。文字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这份真情和悲悯,便是他的初心吧。

  整期节目看完,内心感慨万千。总觉得看不够似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内心感受太多,凝于心,却难出于口。《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而我也愿意追随它的脚步,不忘初心,不计过往,也将如董卿老师在获白玉兰奖的时候所说的那样,“一往无前始终如一。”

  《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四):文化节目如何“高而不冷”

  考完试终于补了第一期“初心”。文化节目怎样做到高而不冷?《朗读者》给了很好的答案

  文言文大概是很多人语文噩梦,但它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发展传承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也承载了很多传统文化中精髓的部分。《大学》便是其中一篇。电视节目的受众是很广的,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节目中对于每一句话都配了白话文注释,足以看出节目组的用心以及诚意。

  其次从内容来看,“初心”这个主题词的选择是很温暖的很美好的,就像主持人所说“初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更能激起广大受众的共鸣,或者说是感同身受

  喧嚣中回归本真的一股清流,五星好评

  《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五):朗读者 第二季

  关于朗读者这个节目啊,真的是有太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话了。

  很开心可以去到现场参与录制,听她聊着第二季选择嘉宾的用心,听她对着对讲说“面光要有‘倾泻’的感觉”,看她在对嘉宾朗读的场景镜头不满意时,告诉工作人员要降低背景图片对比度,听她在灯暗工作人员摔倒时“在楼梯上贴一个反光标志”的建议,看她拿出手机打开微信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刚刚录好的部分………听她对嘉宾娓娓道来采访,看她对节目镜头,灯光的用心。看着她眼含热泪对观众说,“其实做这个节目就是想和大家分享,分享很多很多人的故事,分享很多很多人的感情,分享这些经典的文字里,用泪,用血,用命换来的思想,希望给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带来一些宽慰。”感受过她在现场给观众放宣片之后问大家,“好看嘛?”的骄傲。听她讲着做这个朗读者的初心,“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看,还有人在读,我们这个节目就一定要做好,献给大家。”也看过在观众表达对第一季节目的喜爱时,她眼中的小骄傲“第一季很棒是吧?第二季更棒!第三季更更棒!”看过她在多次录制不满意时生气的“最后一次啦!”也感受到过她对于录制出彩的嘉宾结束后说“完美。”小雀跃。还记得她在导演让嘉宾再录一遍的时候走上台说“不用啦,我都想好后期怎么做啦!”她也曾开玩笑般地对我们说过“真羡慕你们,只要鼓掌就好啦。”记得她说过的“唱歌比主持容易,主持一个字都不能错的,唱歌我只要哼哼就好啦。”记得差点又把她自己唱哭的当你老了,记得全场起立大合唱的至少还有你,记得她无数次的哽咽……

  能陪她录到凌晨,也是再幸福不过了。

  虽然现在都还是未知数,但感觉一切又已经近在咫尺,于是忍不住脑补,那个需要她全身心投入的节目。即使看过所有的录制内容,我也仍愿意安静的坐在电视机前面认真的看完节目,只有看过了播出的版本,你才知道,她的努力,她的用心,远不止我们所能看到的。访谈内容的摘取,朗读镜头的剪切,一切的一切,都只能让我由衷感慨,董卿,真强大

  所以别回头了,亲爱的,骄傲地向前走吧。

  如果你看到这里,那么别忘了每周晚上八点,中央一套 朗读者第二季 我们不见不散!

  《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六):朗读依旧,初心不改

  盼了一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在首播前的几分钟,我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紧张,甚至在节目开播后大门打开的瞬间,自己还哭了。《朗读者》于卿卿而言是特别的,于我而言更是不一样。它用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情感,让很多人爱上朗读。在这一季里,朗读的形式更是多元化,场景也更丰富,更能让人瞬间进入读本,体会那种感情,第一期已经完了,我很期待后面董卿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不一样的精彩

  《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七):《朗读者》第二季,初心犹在

  看了《朗读者》第一期的初心,感触颇多!

  喜欢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的读本《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感受到了中国最顶尖大学的校长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中华传统的学术精神。修己报国,这是薛其坤的初心。

  也喜欢姚明朗读的读本《真正的高贵》,当他问出“赢了是荣誉,那输了是什么?”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一名体育人表达自己信念的方式,就像他面向篮筐时只想着把球投进那么简单直接。“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这是姚明的初心。

  还有丹顶鹤守护人徐卓,哇哈哈创始人宗庆后,著名作家贾平凹,每一段故事及朗读读本表达的内容各不相同,却自有力量。

  看完节目后我就在想,我的初心它还在吗?辗转难眠,最近一直在准备未来新的方向。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为了目的而忘记初衷,这也是这个节目传达给我们的精神。

  感谢《朗读者》这个节目。节目开头的札记里引用了孔子的话“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应该就是朗读者的初心吧。我想引用孟子的一句话“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也许做一档优秀的文化节目很难,要感谢制片人和主创团队的坚持,谢谢你们给无数孤独前行的人照亮了一道光!

  《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八):朗读者,你好啊。

  朗读者,又见面了。

  去年三月份,我穿着不薄不厚的外套坐在街边的面馆里吸粉条,面馆里墙挂着个小黑电视机,上面放着朗读者。我现在还记得那一期的嘉宾是徐静蕾,她捧着本<奶奶的星星>,边念边泛泪。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节目。

  我也是第一次接触以“阅读”为主题的文化综艺节目。但我并不对这样的节目形式感到困惑或是不解。我甚至是很清晰的意识到,<朗读者>出现的必要性。

  这个必要性在过去一年里随着朗读者的大放异彩而被各大媒体以及制作人本人做了很好的诠释。所以,这篇观后感里就不提这个。

  来重点说说第二季吧。

  还是很熟悉的札记开头。

  舒缓的,温柔的却又不失力量的开场白。简单大方的灰色画面。

  没有花里胡哨的布景和妆容却格外让人感到一种认真与庄重。

  很符合节目的定位,高而不冷的文化节目,唤醒人们对于文字和阅读的感知。

  这一季的赞助多了,采访室布置的也更温馨了哈哈哈。色彩和打光都很好。

  再说内容。有诙谐幽默如薛其坤,感人至深如徐卓,鼓动人心如姚明。

  每位嘉宾的个性都非常鲜明,有笑有泪,有轻松也有沉重。

  节目能做到这一点其实非常不容易,因为在现场时一位嘉宾未经剪辑的采访就长达一个多小时,而后期及导演要把这么长一段访谈浓缩成短短十分钟。在这同时还要突出内容的主题和重点,让观众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抓住信息的核心。

  团队真是,太棒了。

  左下角的文言翻译让我感受到了制作人满满的诚意。朗读和文字应属于田野,属于方言,属于每一个平凡的人。

  这才是朗读,这才是朗读者。

  我希望大家都来看朗读者,都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个节目。

  这是整个团队的心血,是制片人颠倒日夜的工作成果。

  当然,我不是要求真心必须换来真心,我想说的是,他们的付出都有一定的重量,才能继续顶住朗读者的光环。我们须得认真对待这种韧性与毅力。

  不过分的说,董卿以及她的朗读者是我文学世界里最盛大的一场烟火。

  我的编导老师告诉我“雅俗共赏”这个词是对一部影视作品、一档节目的最高评论。

  那我,就把这个词献给朗读者。

  献给董卿的电视理想

  《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九):“我担心她对我催泪,但她没有” 作家毕飞宇谈董卿与《朗读者》

  作家毕飞宇是2017年《朗读者》第一季的嘉宾,在那次节目中,他敞开自己,跟董卿聊起了“漂泊”。

  “你究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让你对家的概念是漂泊这样两个字?”董卿开门见山。

  “第一个,我没有根。第二个就是,我父母的工作移动性比较大。我的父亲是一个身世很不明朗的一个人,他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即使后来有一个所谓的养父,在他很年轻的时候也去世了。所以我们家没有根。”毕飞宇这样回答。

  董卿接着说:“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有根的地方,就是有一个在清明节可以磕头的地方。”

  董卿的话打开了毕飞宇的记忆:“你知道在我的童年时代,觉得最神秘的和最羡慕的事情是什么呢?是看我的小伙伴上坟。为什么到了那个特定的日子,下雨或不下雨,许多家庭排成小的队伍,在父亲的带领之下,一个人代表一个家族,对着泥土说话的时候。”

  毕飞宇记得,那次对谈中有好几次,他都处在想哭的情绪边缘。“如果那天,董卿再往前推一点点,我很可能会大哭。当然如果隔天新闻出现‘毕飞宇在《朗读者》嚎啕大哭’,我很可能会多增加200个读者。但董卿没有,她激励推动我们情感的同时,还保存了非常高贵的理性。”

  十多年前,莫言对毕飞宇说过一句话,“好的小说必定是让人欲哭无泪。”毕飞宇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董卿和《朗读者》。

  毕飞宇是录制当天的最后一个嘉宾。当时已近半夜12点,两人录完对谈开始录毕飞宇的朗读片段时,已经凌晨2点。董卿记得,毕飞宇没有一句怨言,始终非常耐心地配合。

  录制结束后,董卿觉得歉疚,给毕飞宇发信息,后来毕飞宇回了一条信息,董卿一直保存着,并在很多场合多次引用——“我去过欧洲很多国家,那里的人们都喜欢朗读。但是在中国,少了这样一件事情,少了属于耳朵的一顿饭,现在咱们把它补上。”

“她消解了我的紧张”

  (那次和董卿的对谈)发生得很自然。我们坐了下来,她先说,然后我就开口了。实际上,我是一个惧怕电视的人,我紧张,这可能和我的职业有关。我的工作是封闭的,而电视这东西太开放了,我觉得我不能把控,我对我不能把控的局面都会紧张。我估计董卿感受到了我的紧张,她能体谅我的紧张,然后,她消解了这种心态。

  节目导演告诉我,我和董卿的对话是八分钟,到了结束的时候,我发现我吐噜嘴了,一口气聊了一个多小时,这让我吓了一大跳,我有点后悔,也来不及了,就随它去吧。有好几个地方我其实有点担心,担心她把我的话接过去,然后开始对我催泪。如果那样的话,我会不知所措,恼羞成怒也有可能。董卿却没有那样。

  后来董卿告诉我,在对话的时候她有一个感觉,我是一个泪点比较低的人。她说得特别对。因为我健身,许多人对我是误解的,以为我是一个硬汉,从不流泪的那种。作家都脆弱,哪里有什么硬汉?动情的时候我会流泪,嚎啕都是可能的,可我真心不愿意在公众面前那样,那会让我崩溃。我很感谢董卿,感谢她的感受力,她没有把她的嘉宾推向窘境。董卿是安全的,她不会为了节目牺牲和她对话的人,这是我最满意的地方。

“做一次农民吧,只管播”

  《朗读者》的价值在哪里呢?我觉得李敬泽概括得特别好。他说,《朗读者》揭示的是众多访谈者广阔而又隐秘的内心,它让你关注具体的人,然后,从具体的人出发,引出朗读,引出一本书,最终达到引领阅读的目的。

  举个例子吧,我看了《朗读者》第一季许渊冲的那一集,那可以说是访谈类节目的经典。看完了董卿对许先生的访谈,我对许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第二天就把许先生翻译的《包法利夫人》买了回来。我是中文系出身的作家,学生时代就读过《包法利夫人》,是“李译本”。因为《朗读者》的刺激,我把“许译本”又读了一遍,这就是《朗读者》对阅读的贡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除了写作,我一直在做的公益,就是推广阅读。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因为我是写作的人,哪怕是为了我自己,我也要做这样的事。我认为《朗读者》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写作的人,具体到个人,我觉得就是我自己。因为是央视的节目,《朗读者》对阅读的推动可谓盛况空前。

  人们总在问,《朗读者》这类知识类节目的大火,有多少会转化为对知识本身的渴求?我想说,我是乡下长大的,乡下人对一件事情很偏执,那就是播种。播种是一种不确定的行为,它的收成最终取决于日照和风雨,所谓看天吃饭就是这个道理。说白了,播种不是农民的行为,而是农民的智慧。阅读也是这样的,你必须播种,最后的收成你反而管不着。一个农民能因为年头不好就不播种么?不能。我是一个作家,我之所以能保持好我的状态,不是知识分子的智慧在帮助我,而是农民的智慧在发生作用。我就是播种,也就是写,不管别的。如果我要对《朗读者》和董卿有什么寄语,就一句话,做一次农民吧,只管播,去他妈的收获。收获就在大地上,你慌什么慌?话又说回来了,谁能预知收获?

“姚明激发了我们对海明威的阅读热情”

  《朗读者》第二季,我和许多媒体朋友一样,只提前看了董卿对姚明和薛其坤的访谈。我想说,我更加喜爱姚明了,他真是一个伟大的竞技者和体育人。他的境界到了。在访谈的时候,姚明谈到了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的选拔,因为名额的限制,一部分队员被淘汰了,他们发出了刺耳的嚎哭。说到这里,姚明问了董卿一个问题,他说:“能说他们是失败者么?”他说得很平静,却结结实实地打动我,这才是“巨人”应有的腔调。

  到了这个环节,我反而不关心姚明,我关心姚明会朗读什么。谢天谢地,姚明选择了海明威。这是有逻辑的。海明威是一个高贵的写作者,他的许多作品都在说同样的事——人类可以被击倒,但不会被击败,这是“垮掉的一代”留给这个世界的文学遗言。我觉得,就姚明而言,他不是奥运冠军,不是NBA的冠军,因为阿克琉斯之踵,他被迫提前退役、被淘汰。极端地说,姚明就是那个被击倒的人。我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生活其实就是由我们这些被击倒的众生构成的,被击倒是生活的真相、本质,它具有终极性和真理性,但人类的尊严始终在那里。姚明激发了我们对海明威的阅读热情,这才是《朗读者》该干的事。

  薛其坤教授朗读的是《大学》,这让我格外高兴,解气啊。去年,我很想读苏轼的《前赤壁赋》,董卿硬是没答应,她说,文言在电视上不合适,弄得我非常失落。薛教授选择了文言,非常好,文言实在有一种特殊的美。薛教授为什么会选择《大学》呢?我看很合理,人家是物理学家嘛。我们都知道的,《大学》里头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格物”,就是探求事物,一个是“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实际上,“物理学”这个学科的名称从日本引进来之前,我们的“物理”叫做“格物致知”,简称“格致”,鲁迅的时代就是这样。由薛教授来朗读“格物致知”,实在是般配。我相信,因为薛其坤喜欢上《大学》的年轻人一定会多出许多。只要结合薛教授的访谈,你会发现,文言也是好理解的,说到底,它也不是外语。

  我不会去预测《朗读者》第二季的收视率,那是无聊的。但是,我认为《朗读者》第二季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它更开阔,它的话题更具有社会性。在精神上,它是拓展的。

  《朗读者 第二季》观后感(十):《朗读者》第二季:以声传情,步履不停

  董卿曾说过,坚守一颗庄重之心,给文学以礼遇——不要赋予书“强心针”的功能。“生活里还可以有一顿饭,是耳朵的饭。”一卷书,一盏茶,在轻声吟诵中走入诗意的世界;一段文,一个人,从翰墨幽香中感受文化的沉淀。

  《朗读者》第二季要回归了。短短2分钟的宣传片,却让我看哭了四次。之前我从未想过,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宣传片竟有这般打动人心、催人泪下的力量。成年以后观影观剧,常刻意求一份距离,只愿统观通览,带几分抽离的目光,感受全篇的意境便好。但这一次,我却被《朗读者》第二季的宣传片击中了心底那个最柔软的地方。

  董卿一袭白衣,目光聚焦于泛黄的书籍,书页在指尖轻轻翻动。几案上一杯香茶轻烟袅袅,一切都那么宁静安逸。“朗读需要什么?”一行字幕悄然浮现,就这样牵起万千思绪,让你随着它的脚步静静思索。

  朗读需要好天气、安静的环境、一本名著,又或者丰富的阅历、雷动的掌声,还是他人的陪伴,甚至光明?

《朗读者2》宣传片独家首发,董卿读书暖心来袭朗读者 第2季_综艺_高清

  答案一个个揭晓,我的泪水就这样一次次蓄满了眼眶。

  第一次哭泣应该说是湿了眼睛。当字幕浮现“朗读需要阅历?或者不要”的时候,镜头从一叠叠书前扫过,而捧着一本薄薄的小书轻声朗读的,竟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我本以为拿着书的这双手,应该是一双老者的;镜头里的面容,亦会是一位被岁月赋予沧桑与印记的脸庞。但却偏偏是这样一个水灵灵的孩子,童音稚嫩,目光专注,一板一眼,读得认真。一切都那么恬淡安宁,仿佛阅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性,在孩子童真面庞的映衬里被诠释得那样纯粹而美好。

  第二次哭泣是真的流泪了,那是在我看到坍圮的房屋与静坐读书的女孩的时候。三个镜头的切换里,先是看到歪斜废弃的房屋、再看到小女孩认真朗读的脸庞、最后是在这满目萧索的断壁残垣里,小女孩只身坐在角落里读书。她是那样陶醉在书的世界里。枯藤老树,昏暗天空,毫无生气的环境似乎不曾影响她分毫。她就那样坐在一旁,脖子上系着的红领巾是画面里唯一鲜艳的色彩,但她眼中看到、口中吟诵的书中世界应该是更五彩斑斓的吧。的确,朗读与书籍已是最好的陪伴。

  第三次哭是在最后的一个片段,泪水伴着惊讶与感慨汹涌而出。空荡荡的教室里,一个小女孩坐在位子上,墙上贴着“厚积薄发 宁静致远”的座右铭、干净的黑板、整齐的桌椅,一切看起来都是普通学校的模样。我单纯地以为,关于“朗读与光”的讨论大抵会与电有关。然而当我看到镜头缓缓转向,熹微的阳光竟照在一本盲文之上。而小女孩则不疾不徐,用双手触摸凹凸不平的纸张。她无法用眼睛阅读,但依然不曾停下阅读的步伐。双眼无法令她看到大千世界,手中书本却带领她的心灵走向远方。她或许永远无法看到光芒的模样,但有书在手,此生就不会缺少光明。

  镜头回转,当董卿合上她手中那本书的时候,我仿佛读懂了她所有无声的含义。董卿不曾言说一字,诗与远方的意义便跃然眼前。那一刻,我第四次流泪了。

  在《朗读者》第二季的宣传片里,昔日我们以为的朗读的必需品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没有强大的嘉宾阵容、不自夸第一季骄人的成绩、不用炫目的效果吸引眼球,只有朗朗的书声、平实的画面。从长者到少年,从雪域高原到繁华都市,从大学生到失明的女孩,人人皆可朗读,处处都有书香。

  那一刻我看到,让朗读回归本质,始终是董卿做这档节目的初心。镜头里的她,白衣胜雪,笑意温婉,在眸光流转间,告诉每一个人:朗读不需要理由。

  看完短片,想起董卿——这个始终与知性、优雅、从容、智慧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女性。从去年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到《开学第一课》再到《朗读者》,2017年最火的非流量级明星,大概非她莫属。但此刻,她打动我的不仅是专业素养与高情商,更有职业女性那份不断进取、努力付出的坚持。

  从浙江卫视到上海东方卫视再到央视,从青歌赛到春晚,直到《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董卿不断用一个又一个鲜活、大气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

  她的才情与学识也一次次让人眼前一亮。

  与之相伴的,我们也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为她创造一顶又一顶皇冠。但大众眼中的功成名就并未令董卿驻足,她对自己始终有着清醒的判断,“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天才,更不是什么全才。”——对于自我成长的追求,始终都是正在进行时的课题。

  一个真诚的人,懂得真实地面对自己,于是才有极尽细致的自我观察与剖析;一个追求新意的人,能够不断挑战自我,于是才能在事业和生活上,一次次作出改变。

  在制作《朗读者》的一年多里,董卿常说,“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她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面对周遭的世界。学习,成为一种缓冲,成为反思、充实自己的途径。在这样的维度上,观众所赞美的才情与专业,实则是她自身丰富的学养与深厚的内涵所产生的折射,厚积薄发。

  半日从容尽日忙。不同于“昙花一现”般的现象级媒体人,董卿总能用一种协调、平和、谦逊的姿态,展现尊重的底色,做好观众和嘉宾的桥梁。而这一切,都来自漫长岁月里点点滴滴的积淀。

董卿获第25届电视文艺星光奖,发表获奖感言被倪萍、朱迅点赞_腾讯视频

  第25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的典礼上,《朗读者》斩获了星光奖电视文艺栏目大奖。董卿发表获奖感言时曾引用歌德的话说,“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做《朗读者》的节目制作人和主持人,是董卿真正意义上自己独立经营和管理的一次尝试。从前端的筹划到终端出场做主持的完整呈现,董卿也在这种转型中进行更复杂的历练,尝试人生更多的未知与可能。

  “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她也曾坦言,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曾动摇过、痛哭过,想过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但她不曾放弃,不曾止步,从内向外主动探求的驱动力让她不断积累着人生。是电视打动了董卿,而能够以此温暖他人,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处惊不变,处变不惊,董卿的端庄与机智、从容淡定与出口成章,都源于日复一日的努力与前行。为什么优秀如她仍要不懈奋斗?她这样回答:因为想让自己的孩子明白,所有的幸福都不是唾手可得的。

  从文学世界里借一双翅膀,在传统与诗意中找寻“回家之路”。《朗读者》是董卿一直想做的节目,23年的主持人生涯仿佛回到了起点,她与观众一起静下来、慢下来,感受文字的魅力,朗读的力量。“朗读”重文字,“者”重人。董卿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在《朗读者》中终于得以实现。

董卿以制作人身份携《朗读者》亮相戛纳春季电视节MIPFormats的主舞台

  今年4月,董卿以制作人身份携《朗读者》亮相戛纳春季电视节MIPFormats的主舞台,全程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原创节目。这位不曾止步的女性,在这一次让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走出了国门,带向了海外。传播弘扬优秀文化,在董卿看来责无旁贷。

  董卿曾说,纵然时光流逝,但爱书的情怀从未消退,是始终如一的执着,让《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节目的品牌。董卿无疑是执着的,她坚信“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而是情怀”,执着地希望治愈当下喧嚣社会里人们的“集体健忘”,回归文字的时代。《朗读者》让“朗读”这件事,既讲究得阳春白雪,也简单到下里巴人。

  “不要抱着目的去读一本书”,从未怀揣广采众家野心,才能磊落字间锦衣夜行。《朗读者》第二季的回归,无疑让人更加期待,这一次将听到哪些直抵灵魂、触动人心的文字,姚明、胡歌、王石、贾平凹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以及一些拥有着不平凡故事的平凡人物又会带来何种诠释与韵味

董卿

  董卿曾说过,坚守一颗庄重之心,给文学以礼遇——不要赋予书“强心针”的功能。“生活里还可以有一顿饭,是耳朵的饭。”一卷书,一盏茶,在轻声吟诵中走入诗意的世界;一段文,一个人,从翰墨幽香中感受文化的沉淀。对于朗读和朗读者本身最真挚的情感仍将是《朗读者》第二季最打动人心的看点,一如董卿那份持久的执着与付出,都将成为这档节目的性格与亮点,饱含深情又充满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