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冰雪11天》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冰雪11天》影评10篇

2022-03-22 03:01: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冰雪11天》影评10篇

  《冰雪11天》是一部由陈国星 / 王小列执导,刘桦 / 冯远征 / 黄奕主演的一部剧情 / 灾难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雪11天》影评(一):《冰雪11天》郭家铭用冰雪温暖“TA”的心

  《冰雪11天》无疑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主旋律电影并不一定代表着古板和乏味,相反的,这部电影通过对2008年初广州火车站滞留乘客的真实情形再现,通过对郭家铭饰演的普通警察在危急时刻坚守岗位的人物塑造,让观众在如今这个喧嚣的时代,感受到一丝真实的感动!

  《冰雪11天》用刘桦的话说,这部影片没有任何的叙事技巧,故事发展也并未追求太多的起承转合。只是用平常的镜头,描述了一件真实存在过的事情,假如有人把这部影片称之为纪录片,或许也并不是不可以。通过纪录片的视角,也许观众更加相信自己看到的那一个个晕倒的女孩、失散的亲友、困倦的特警…..都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情形,也许这样,观众菜梗能被郭家铭饰演的这个普通警察所感动!

  标题中的“TA”并没有特定的指向某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并不确定:“TA”可能是片中郭家铭饰演的阿波,因为这11天的昏天暗地让他真正懂得了家庭的温暖有多么来之不易;“TA”可能是感情濒临破裂的妻子,但因为这11天的牵肠挂肚让她真正明白了爱人在自己心中的无可替代;“TA”可能是广州40余万滞留旅客中的任何一位,他们不知这位特警姓甚名谁,可是在这11天的漫长等待中,他们已然融为一体,感受着彼此的悲观与期待;“TA”也有可能是为一位看到这部影片的观众,当一张张万分焦急的脸出现在大银幕上,一个个身负重任的民警坚守岗位,尽管阿波只是其中之一,但是,观众无疑也被这个平凡的人所打动着!

  郭家铭在《冰雪11天》中的戏份并不是很多,但阿波这个角色却是片中心理活动最丰富的人物。当他奔赴一线时,内心深处一定还在不甘心的想着那个曾经很温馨如今却要不复存在的家,一个可爱的儿子和让自己又爱又恨的娇妻,也许在他看来,腊月二十,春节倒计时的日子里,别人家一定在为过年忙碌着,尽享天伦,其乐融融。可是再看看当下的自己,天上飘着冰冷的雨雪,自己的内心却比着雨雪冰冷一万倍,然而不断涌入车站的人流却无情的打断了他的思路,他不得不收拾好心情,去面对比他更需要人理解的乘客。

  因为真实,所以感人,因为真实,所以难忘!冰雪之中,看着阿波偷偷捡起一颗乘客遗落的芒果,背过身塞到嘴里一顿狼吞虎咽时,你怎能不被他感动?人海之中,看着阿波对愤怒的乘客左右推搡,再想想那个让人既向往又恐惧的家,你怎能不为他感到痛心?阿波的坚强、无奈、隐忍、苦楚、无私和宽容,都通过郭家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演绎的淋漓尽致。

  影片的结局当然是好的,好到让人感觉有些假。阿波的结局时好的,此处的好,却让人发自肺腑的想去祝贺他。挤碎了手镯却重获了妻子的芳心,经历了11天的冰天雪地,却用这大自然的冰雪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冰雪11天》影评(二):灾难片类型、视角的分寸感以及大片气场

  11月1号《冰雪11天》公映,距离它的对外首映是15天,15天的间隔已足够我去忘记很多细节,实际上,作为从业者,对主旋律电影进行评论本就是一件“怎落笔都不对”的事,普通观众在心理上对“主旋律影片”的普遍抵触的事实,即使在这类片子的创作者那里也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吧。不过,今年曾在人民大会堂首映的两部主旋律电影,《雨中的树》也好、《冰雪11天》也好,从导演到演员都在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或者下一部作品)去在观众心里做一种力量微薄的扭转,这样努力的结果是,2012年的主旋律电影,不论是《雨》还是《冰》,都不至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扭捏生硬、毫无美感。

  豆瓣里写《冰雪11天》的影片类型,其中之一是“灾难片”。当主线剧情开始荡漾全场的时候,我仍能记得当时我确实小声对同事说过这样的话:“有那么一股《泰坦尼克号》的劲儿。”春运和高考时的景象,大概是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的奇观,且每年如此。枢纽城市的火车站广场聚集的人群,包括旅客、车站工作人员以及维持秩序的警察,暴露在冬天的冷风里,无从抵御,如斯场景,早就该有第七艺术的镜头去对准他们,但对准时请不要小知识分子居高临下式的悲悯,不要毫无意义的指责,更不要莫名其妙的歌颂:比如像“那些懂得忍耐和顺从的人民”、“那些为人民服务、舍小家为大家、令人感动的工作人员”这类的词句。还好,《冰雪11天》虽是主旋律电影,但恰有及时性和分寸感,它的视线不是居高临下,也不是对主角们一味仰视,而是一种正经的接触。

  《冰雪11天》以08年春节的南国冰雪冻雨灾害为背景展开,那时全球经济危机的烙印正在萌芽,作为打工者聚集之地的广州大概还未做好准备接受大背景的考验。事实上,这个背景本身正可以被拿来作为灾难片的温室,这体现了主旋律影片的价值,它们在无意间为中国特色的灾难片开辟了一条大道,陈国星、王小列拍摄冻雨之下几十万群众被迫停留在广州火车站的场面,并将之放置在电影当中,这不仅仅是一种只与视觉有关的奇迹。

  电影里覆盖着大雪的铁道具有美感,会让我这个曾经的铁路工想起一年前江南大雪之时在野外荒凉的铁轨上跋涉的情形,这些场景回味起来极有味道,但放诸彼时彼刻则属于是一种被盼望快些过去的艰难困苦,11天后在通电的那一刻,车站里的屏幕上,关于车次的信息开始逐渐显示出来,被天意和“特殊国情”滞留在那里很久很久的旅客们睁开眼睛,和作为观众的我一起看到那时的一幕,不知会不会生出一种“真如梦与幻”的感觉,艰辛之后,乃有被反衬出来的欣喜,影片里旅客在拥挤之后终于登上火车,一瞬间的安稳让人心有戚戚。

  就这样,一部反季节拍摄的主旋律影片竟然歪打正着地成了今年迄今为止最有大片感觉的国产电影。

  饰演警察的冯远征的表演能够给人坚实感,刘桦、巩汉林则具有亲和力,虽然中间穿插的试图惹人发笑的情节对于这样一部影片的不易被发觉的价值而言,是一种雪上加霜似的伤害,但出于商业目的的考量,这样的伤害情有可原。李健《异乡人》在电影里出现,黄奕饰演的记者坐在夜晚未打烊的小饭店里,一时镜头切向寒风中被阻挡在火车站外相互依靠望眼欲穿的人们,一时则是远在南京的她的男友的最后通牒式的催促,此时《异乡人》歌声从小店里传出,这种搭配,令我无比难过,那些城市里的车站啊,不知曾有多少人在此离别便永远再无相见的机会。

  《冰雪11天》影评(三):《冰雪11天》:那场讴歌无法修饰的灾难

  引:2008年那场雪,我挤在西客站苦等了5小时,归途列车迟迟不见进站,于是果断退票,放弃回家过年。那一年,有多少人放弃回家过年,又有多少人坚守到最后,我不知道,也无法想象,直到看了4年后的《冰雪11天》。

  《冰雪11天》,典型的中国式灾难片,没有冰天雪地的胜景,没有山崩地裂的场面,更不会有叹为观止的特技,只有黑压压的中国人。大凡中国人高度聚集的地方,就是灾难,北上广下班高峰期如此,黄金周各大景区如此,每年的春运更是如此。

  2008年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公路断网航班取消,铁路也因为供电受损秩序大乱。时值年关春运,4万人容量的广州火车站,滞留百万等候归途列车的打工流民。原本就够灾难深重的春运,终于不堪重负,面临史上最严峻的公共安全危机。这样的题材登陆中国银屏,固然首先是个主旋律的片子。没错,《冰雪11天》企图讴歌我党奋战在广州火车站的公安干警,歌颂他们智勇双全苦熬11天,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确保了思归的百姓回家过年——但它依旧无法掩饰我们内心深痛的灾难。

  一面是冯远征和刘桦领衔的干警顶着重压,紧张地维持随时可能崩盘的车站秩序,一边是日晒雨淋挤成一团,数天没吃没喝没厕所可上的乘客。人群中任何一个骚动,都可能引发一场海啸般,干警们的防线随时可能被冲破,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严重的踩踏与伤亡。维持秩序的公安干警如临大敌,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但与干警们的透支的身心压力相比,乘客们承受的显然要大得多,挤压得变型的乘客队伍即是危害的策动者,也是危害的直接受害者。那黑压压的攒动的人潮,那一张张焦虑而无奈的脸,那一个个震撼的资料画面,告诉我们,这显然是只有中国才能发生的灾难。

  春运灾难的电影此前多少也有人涉猎,两年前大丰收的《人在囧途》就是其中代表,只不过是用喜剧的手法来实现。两年前还有一部叫《归途列车》的纪录片问世,旅居加拿大的导演范立欣追踪广州打工的张昌华一家三年来春运返家的历程,借此呈现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此片荣获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并受到美国《时代》周刊眷顾。因为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2008年的广州春运雪上加霜,这也赋予了《冰雪11天》的更加震撼镜头。可惜《冰雪11天》缺乏《归途列车》的人文情怀,视角过于保守,过多眷顾讴歌干警奋战使得主题扁平。

  《冰雪11天》场面震撼有余,甚至可以催人泪下,然而这是一场用讴歌也无法修饰的灾难——这个灾害有来自天象的,也有来自社会深层的,影片其实可以承载更多的时代使命。比如用更加微观的镜头展现乘客经受的灾难,即展示他们来自天象带来的灾难,同时稍加思考一下广州的繁荣与民工流的牺牲,电影将插上人文的翅膀一飞冲天。

  【约稿请加QQ38379683 并注明“约稿+媒体名”;读者请加“老曾家”QQ群167743626】

  《冰雪11天》影评(四):有感于《冰雪11天》拍摄现场

  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日期了,只知道大概是在2012年的5月或6月,初夏。我在网上找到一个群众演员兼职。群众演员,用港片里的说法就是“跑龙套”。1天50块,预留一天,每多一个钟加10块钱。

  我们在拍摄现场领了棉袄和包包,扮演滞留火车站的北上民工。活倒不难,只是自己找个位置保持不动,装出失神落魄的样子,而专业演员则在旁边不断地一遍遍地重复某个镜头。更多时候就在那里干等着,导演一声令下,即刻进行战斗状态。这相当考验一个的人耐力。羊城初夏的晴天是“高温高湿”的代名词,此时让你穿着棉袄坐上一整天,没有休息也没有水,哪怕你竭力保持安静,不久之后脸和耳朵还是会开始发热,进而头晕眼胀,像坐上了长途的拥挤列车。大家一直期盼着拍摄工作的结束,5点、6点、7点、8点,我们总觉得应该会在某个整点结束,但这小小愿景每次都落空。

  吃饭了。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盒饭。每人拿一份菜,一份饭。米饭像高校食堂的一样,保证没有香味。菜有两种:炒青菜基本没油,像水煮的一般,菜脯炒蛋基本没蛋,咸得要命,倒是好下饭。如果一份不够吃,可多拿一份。几百人个个一样。“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这话说得特对,我们吃着一样烂的饭菜,没有嫉妒,没有鄙夷。

  导演还没吃,也许这是演艺圈里的优良传统,让群众先吃吧?后来有辆面包车打破了我一厢情愿的猜测。那车来势汹汹,从上面抬下来一块木板,板上盛有酒菜,用薄膜盖着。导演、主演等几个人就坐在我们面前边吃边讨论。丝毫不在意众人贪婪的眼光,似乎早已熟悉这一幕。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预留一天意为从九点半留到这一天结束,而工钱仍旧是五十块。那次我们工作到凌晨一点多,算是加多了一个钟,足有十六个钟头,领了六十块,平均每个钟有三块七毛五。中间没有休息,没有饮水,只有两餐极为简单的饭,还得眼巴巴看着指挥人员在你身边吃香喝辣。有些人自己先撤回了,所以他们没有拿到一分钱。我倒是拿了钱,然后在公交与地铁皆已停开的广州的深夜里,拿这六十块钱打的回学校。

  我完全体谅制片方。毕竟钱是通过中介拿到的,吃饭方面则可理解为群众演员太多,交通上也许是制片方不熟悉这城市,不知道深夜里的变化。这一切都不能给我留下一丝半点的阴影。但这次经历的的确确在我心里投下一个阴暗面,制片现场的某些冷酷场面使我打心里发寒。在此之前,我几乎崇敬任何制作电影的人,以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值得人们竖起大拇指。不过打那一天过后,我觉得他们当中的某些只配得上人们的中指。

  陈国星扎了个小辫。在他身边有两个人,一个中年大叔,稍胖,圆头虎脸,还攒了一脸大胡子;一个瘦高文艺青年,似乎是操作器械的。陈国星是不折不扣的导演,那大胡子也被工作人员叫做导演,但《冰雪11天》职员表所列的两个导演都不是他,大概是副导演吧。

  大胡子很凶悍。大家对其命令反应稍慢或领悟稍错,动辄破口大骂,直至人格侮辱,好像周边人都欠他的债。开工不久即有人气不过而离开现场。制片方工作组人员也对其畏惧有加,小声劝慰受气的群众演员。一整个上午,我们都处于萧杀的气氛当中,完全不是以前在电视看到的轻松有趣。

  为了拍摄一个“孩子哭”的镜头,大胡子不惜使用恐吓与暴力,而且对象还不止一个。我记得那最终上了银屏的小女孩(片中72分11秒处),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是多么令人心酸!小女孩并不知道她在演戏,被大胡子一把抢过,又吼又捻,竟似要杀她一般。她全身颤抖,战栗着、不断地、无助地哭喊“妈妈”,我分明可以感到她是那么的心悸与惶恐。大胡子很满意,对其母亲说:“你孩子将来要当明星。”

  大家只是静静地看着,没人上前去劝阻,哪怕几个孩子的妈妈,也未对大胡子加以颜色。从她们礼貌式的笑脸中,无法断定其真正想法。也许她们也心疼自己的孩子吧?只是未在现场所发作罢了。大胡子于是频频得手。

  《冰雪11天》讲述了雪灾来临时公安民警、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用智慧与毅力保障滞留火车站的民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故事,剧情紧凑,感情丰满,那浓浓的亲情、友情与爱情触手可及,像寒天里的阳光一般温暖人心。《冰雪11天》的拍摄现场冷血而无情,它禁锢了人们心中那片光明的天地。冰雪带给这个世界一场残酷,为了演绎这残酷中的温情,我们又人为制造了另一场残酷。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美利坚某个小镇,一个银行绑匪被击毙在一个小男孩身边,溅了他一身血。小男孩几乎吓破了胆,号啕大哭。谈判专家尼尔森巧妙地化解了小男孩所处的危局:他说这是一场演习。第二天,媒体集体失声,不报道此事,只为了保护小男孩幼小的心灵。所有人都说:这只是一场演习。他们明白,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必定给小男孩带来阴影,血淋淋的噩梦也许会伴随他一生。

  而在华夏大地上,为了体现某些人的伟大,不惜伤害另一些人。鬼才相信大胡子的屁话,如果那小女孩记得这事,那么她这一生也许与电影无缘。甚至再也体会不到看电影的乐趣,她会以为电影里的东西都建立在痛苦与恐惧之上。

  无论是真是假,西方故事本身已经体现了美国式价值观,它尊重每个个体的意志,不伤害哪怕一个无辜的人;而东方制片现场却明明白白反映了早已印记在我们每个人脑海中的观念:集体就是一切,为了集体可以牺牲个人。个人意志在集体面前屁都不如。

  小女孩哭了,上了镜,她真乖;在她之前那几个哭不出来的孩子太坏了,错失了上镜的大好机会,要打屁股。

  《冰雪11天》影评(五):《冰雪11天》:郭家铭特警人生的砺练之旅

  文 / 赤叶青枫

  春运是最受国人关注的一年一度的大事之一,期间发生的故事无不令人感叹唏嘘。而在往年春运中,又以2008年的那次最令人记忆犹新:当春运撞上雪灾,真真是“雪上加霜”。近日,各大院线上映了一部名为《冰雪11天》的电影,它正是以2008年广州站春运为背景,以纪实的拍摄手法再度还原了那令人刻骨铭心的春运记忆。

  影片以群戏为主,冯远征、刘桦、郭家铭、黄奕、柳岩、侯勇、奚美娟、巩汉林等新老艺人齐齐上阵,拼尽全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形象,其中又以郭家铭饰演的特警阿波最易引人共鸣。

  一方面,阿波和妻子出现了严重的情感危机,已然到了准备离婚的地步;另一方面,面对广州火车站的人山人海以及那无数晕倒、哭泣、呐喊的滞留旅客,不眠不休连续工作多日的他不堪重荷,要不是那份高度的责任感支撑着他,怕是早已倒下……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角色与很多正处于事业拼搏期的80后颇是相似,感情/家庭与工作往往两难全。该如何处理好这些棘手问题阿波并无特别好的办法供荧幕下的我们做参考,分身乏术、焦头烂额的他只能且顾眼下。

  经过演艺圈的多年打磨,郭家铭渐渐淡化偶像艺人的耀眼光环,积极往实力派转型。《冰雪11天》虽非他独挑大梁之作,但能与冯远征、刘桦等众多老戏骨同台飙戏,较为难得,因此看得出,他很珍惜这次机会。听说为了更好的诠释角色,他还曾真的去广州站广场体验了半个月的基层民警生活,每天都身穿警服和真正的警察一起在广场上巡逻执勤、维持治安。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特殊的生活体验,所以他洗尽铅华后,演起特警来很是像模像样:对于破坏秩序的少数旅客,他虚张声势,连哄带吓,成功令之前叫嚷不休的那些人噤声,迅速稳定了局面;面对拥挤人群,他不慌不乱,有条不紊,耐心做着各种答疑或安抚工作;当他饥渴难耐时,从地上偷偷捡起一枚乘客遗落的芒果,背过身塞到嘴里一顿狼吞虎咽……那一帧帧、一幕幕,他表现的是那么的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让人会暂时忘记《新永不瞑目》里的肖童抑或《甲午大海战》中的光绪皇帝等他之前塑造的多个角色,从而为眼前这位青年特警的工作的不易与艰辛唏嘘不已。

  至于阿波的家庭方面,因影片的重心并不在此,故而并未给郭家铭过多的发挥空间。不过他还是较好地把握住了与之相关几场戏,无论是之前与妻子电话沟通时的隐忍与压抑,还是面对儿子时的激动与疼爱,亦或是和妻子冰释前嫌后的兴奋与甜蜜……他都将一个平凡男人对于家庭问题的无奈与幸福生活的向往展现的淋漓极致。

  在郭家铭的诸多作品里,《冰雪11天》或许还算不上他最好的代表作,但阿波一角却是他迄今为止饰演过最贴近普通大众同时也最引人共鸣的成功角色。但愿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能多塑造一些更接地气的角色,并不断磨练演技,使演艺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冰雪11天》影评(六):大灾无情人有情 郭家铭演技蜕变献真心

  别指望看《冰雪11天》就能得到像看《后天》或者《2012》那样的视觉刺激。虽然,《冰雪11天》确实是一部灾难片,但是它又绝不是好莱坞式的那种动不动就山崩地裂,烈焰熔城,或者暴雪寒潮冰封世界的灾难大片。《冰雪11天》没有豪华的明星阵容,也没有让人震撼的电脑特效,甚至都没有直接将镜头对准冰与雪,但是这部灾难大片真实揪心,会让每一个观众都会触动,那些黑压压的人潮,那些同胞的各种表情的面孔都会告诉你什么是中国,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安危又是谁在保护着。

  影片以2008年发生在我国南方的特大冰雪灾害为背景,展现了在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都受阻的情况下广州公安民警保护及疏导滞留在广州火车站百万旅客的11天完整过程。是的,没错,《冰雪11天》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歌颂国家歌颂公安民警等部门。但影片不仅仅是赞颂,更是记录与展现,是在用非一般的电影手段在大银幕上讲述咱们老百姓的真实故事,经历过2008年冰雪灾害,以及那些每年春节期间被淹没在春运大潮人流中的人们,还有坚守在岗位的铁路职工以及协助春运的各种警力都懂,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多么的真实。

  冯远征饰演的公安局长,刘桦、郭家铭饰演的警察,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而小保姆,饭馆老板一家,饭馆服务员记者,以及无数的警察与手握车票等待回家的人们,这些专业或是业余的演员们,都是让这部纪录片式的非纪录片更为真实感人。

  《冰雪11天》中展示了无数的警察形象,但除了刘桦、冯远征、侯勇这样有着丰富表演经验已然已经到了一定境界的实力派老演员来说,郭家铭在片中饰演特警队队长同样让人过目不忘,郭家铭在片中与柳岩饰演一对夫妻。在冰雪灾害到来时,他正与妻子离婚,心情郁闷,但是面对难以预见的灾难,面对车站广场上的人潮,面对家庭、孩子、女人以及母亲和同事等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郭家铭都保持独特的态度,坚持履行自己应尽的各项职责。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冰雪11天》有电影的拍摄的画面,还有大量当年滞留广州火车站时的实拍画面,真实画面结合电影艺术处理的手法,让《冰雪11天》接地气,而郭家铭的戏份虽然有限,但与刘桦、冯远征、侯勇这样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老戏骨放在一起也可圈可点。

  从新版《永不瞑目》中不同风格的肖童到电视剧《要过好日子》的小人物常江,还有数部影视剧各种不同角色的打磨,郭家铭稳扎实打的锻炼着自己的演技,一步一步的前行,一点一点的成长,已然从一个偶像派升格成演技派,就好像在《冰雪11天》他饰演的这个奋战在事故一线的特警,用从容不迫的表演诠释了一个背负着各种压力的男人,他的苦恼、担忧、愤怒与坚毅、诚恳都展示的恰到好处,让人觉得亲近又自然,就如同身边的人一样,没有半点浮夸刻意的感觉,让人对他未来的演艺之路充满了期待。

  《冰雪11天》影评(七):《冰雪11天》:危难时承担超越极限的责任

  电影《冰雪11天》讲述了2008年年初的那场大雪灾所造成的春运拥堵,相信大部分国人(特别是身在南方的旅客)都会记忆犹新,那场雪灾造成了南方多省的交通中断、甚至是断水断电。电影没有把大雪灾的视角扩展到整个中国南方,而是对准了珠三角的交通枢纽广州火车站,那里在遭受雪灾最严重的11天里,每天滞留旅客超过30万人,面临随时可能突发的踩踏事件,广州火车站警方面临严峻考验。

  1、 回家的路有多远?

  《冰雪11天》描绘的是一组春运群像,由郭家铭、刘桦、冯远征饰演的公安干警,还有田小洁、巩汉林等饰演的归途旅客,以及黄奕饰演的记者等等。春运是年底一件举国关注和几乎全民参与的大事,在外谋生的人纷纷收拾行囊踏上归途。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一切可以使用的大型交通工具都在春运期间全速开动,把上亿人次的旅客安全送回家中,这对于铁路部门来说,是一场恶仗。

  《冰雪11天》中对准众多归途旅客,在雪灾到来之后,他们滞留在广州火车站的露天广场,人数超过30万,甚至还越来越多,高度拥挤的场面几近失控边缘。这种情形相信大多数人都亲身经历过,春运回家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影片不仅表现了春运的艰难,也展现了在外漂流的人对家的思念,家再远,也要过年回去一趟。

  2、 郭家铭的表演突破

  青年演员郭家铭在片中饰演一名火车站派出所的警员,和柳岩在片中饰演一对刚刚离异的夫妻。工作忙以及婆媳关系处理不当,是这对夫妻离婚的主因,但导演实际上还是给两人的感情埋下伏笔,双方其实都还爱着对方,只是不肯低头。郭家铭在《冰雪11天》中的表演扎实稳重,不造作也不过火,他没有可以去塑造警员高大全的形象,力求达到一种警员真实的生活状态。

  面对数十万滞留旅客,公安干警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是一种排山倒海的压力,每位滞留旅客的生命都掌握在他们手中,稍有不慎发生踩踏事件,后果难以想象。在这种巨大的压力面前,郭家铭饰演的警员和同事们不眠不休维持秩序,每一次有列车开出送走一批旅客,都要如临大敌,警员们在高压下工作的一面在银幕上看到,也会使群众了解到他们的辛劳,郭家铭朴实的演技相信能够将观众带入剧情当中。

  3、 生动的主旋律

  《冰雪11天》从预告和海报上来看很像主旋律,但其实这部影片的视角不同,影片表现的是一群平凡的人在春运期间面对的种种困难和考验,这其实就是“你我他”的画像,很难想象还有多少中国人没有经历过春运,只有在外漂流的人才知道春运的艰苦和必要,踏上回家的路,虽然万分艰辛,但必须不辞劳苦。影片展现的不仅是警员和铁路的艰辛,还有旅客的辛劳,如果亲身经历过2008年那场雪灾中的春运,看这部电影会感同身受。

  《冰雪11天》影评(八):让我们用2012的手法来重新组织一下剧情吧

  首先,必须要有三、四个人物主线,主角必须是个白领小资,职业最好是医生、律师思密达,必须是公知范。第一镜头就是人山人海的站台。第一句台词就是“这个社会肿么了?”还必须安排一个藕断丝连的前妻或者矛盾很深的配偶。然后就被堵住了。还必须要有个农民工,这个人必须要勇敢朴实。插科打诨的任务就交个他。白富美要有一个。萝莉也比不可少。然后就一个小集体为中心展开,各种冒险,各种个人主义。政府组织救灾什么的只能当背景,而且主管必须要犯官僚主义,造点不必要的麻烦,然后就必须有个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下属。靠发动人民群众给扭转过来了,后来主管痛心疾首,跟下属相逢一炮泯恩仇。最后十分钟给个警车开道就可以。这个剧本其实非常好弄,流水线的作品。土鳖还是土,弄不来的。

  《冰雪11天》影评(九):能不能就谈电影,收起你们loser的负能量吧!

  从来不写影评,评论里负能量实在太多看不下去了,能不能不要那么黑暗?!!!很多人都是为了黑主旋律而黑主旋律,实在是非常不能忍!换做是你就换来一句该做的,你会怎么想?这么多人,很多未尽之处是肯定的,怨气能不能收一收,多替别人想想?

  不可否认,很多主旋律电影一味高大全,很假,但是这部片子还不至于,局长丢了警官证,小波离婚了,大家都是普通人。里面人物比起万历首辅张居正里面的张居正真实多了,那里的批评的确很中肯的,但是这里的很多指责都是无来由的。

  当然,从电影的角度,一定要说是灾难大片这种宣传就太浮夸了,完全没搞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这种题材拍成纪录片会动人一点,哪怕是伪纪,影片有点那种意思,但是人物处理上又是故事片的调调。一边用故事片的手法一味写实,卫生巾这种合理的艺术加工不多,一边又没利用纪录片的写实优势,使得这部片子除了平淡还是平淡,连煽情都没煽好,从艺术以及思想上就更没什么可说的了。说白了,导演功力不行。

  《冰雪11天》影评(十):当警察快20年了,没遇到过这局面,坚决要管住他们,坚决要帮助他们

  有了《雨中的树》的经验,对《冰雪11天》这部同样在人民大会堂首映的献礼片有种天然的期待和好感。

  电影根据08年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广州公安成功疏散蜂拥而至的百万春运旅客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作为南方人,大致能回忆起08年初那场满地雪,出行都像滑雪的情景,广州火车站的拥堵也是从报纸上一点点获知,比如公安站着睡着,哺乳的公安妈妈,把晕倒的母子托举出人群等等,记得当时看着温暖的瞬间,为老百姓心底里的善良深深感动。

  导演王小列也说,他第一次看到素材的时候,完全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没法想象4万公安干警如何控制住这40多万人。这么多人在那么极端的情况下还能听从指挥,想想真要感谢老百姓,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是啊,隐忍的老百姓啊,他们大声的叫嚣,但心底里是善良的。他们被驯服,服从指挥是一种理解。

  娄烨曾说全世界的电影都在解决时间问题。决定一个故事容载空间的是时间。

  《冰雪11天》的长度是11天,从腊月十八开始,一天一天逼近人流的最高峰,直到最后的释放。

  冯远征饰演的公安局局长在连续工作几个通宵时,一个疏忽就是无以计数的人命,巨大的压力让他的情绪到达崩溃的边缘,与上级大吵之后。他说:“我感觉已经到达承受和忍耐的极限。我当警察快20年了,没遇到过这局面,坚决要管住他们,坚决要帮助他们。”

  当时就是个“一绊千人倒”的局面,公安干警要以4万人去挡住40万人流。当看到特警分成区块疏导人流的场面,既滑稽又心酸,缓慢前进的人群,等得失去了表情,不自主地跟着前面的人移动,但他们心里装着的都是回家的渴望。而挡着他们的人,何尝好过?

  一个人坐在空旷的长椅上,冯远征静静地在心里反思与上级的争吵:“我以前不是这样,他以前也不是这样。我从未在工作中心情如此沉重,感情如此脆弱,气氛如此压抑,我已经融入你们,你们的家也是我们漫长旅途的终点。”

  大家因为“回家过年”这一中国传统而被困在广州火车站,彼此理解,彼此依存。

  当11天后,火车站前空了,没有人员伤亡,这一公共危机解除了,冯远征说:“勇敢不是不怕,是带着恐惧前行。希望以后团聚的日子会变得更多,更多。”

  电影落幕。

  很喜欢电影中冯远征的表演。正如冯小刚导演谈及冯在《一九四二》中的表演时所评价的,他是塑造力很强的一个人,看他演戏你绝对不会有跳戏的感觉。正如再好看的苹果被虫子蛀了一口,就不好吃了。他这样形容冯远征的演技:

  “他的分寸感特别好,该有戏的时候他有戏,没戏的时候他很知道自己不抢戏。”

  《冰雪11天》里是如此,《非诚勿扰》里是如此,《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更是如此。

  他的层次感就是分寸了。多一分过了,少一分缺味。他和刘桦的表演皆是如此,自然、真实。

  放映前,刘桦说:“我自认职业素质不高,从业30年,没什么水平能在荧幕上让观众感动。但这部《冰雪11天》一定能感动大家。我为自己饰演了一个公安民警感到无上的荣耀。”

  我认为,也是如此。

  电影11月1日上映,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影院支持。这是一部讲述老百姓回家的故事,每个人都能看见那在年前盼回家又怕回家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