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郊游》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郊游》经典影评10篇

2018-05-27 21: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郊游》经典影评10篇

  《郊游》是一部由蔡明亮执导,李康生 / 陆弈静 / 陈湘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郊游》影评(一):磨人的情绪蔡明亮

  郊游

  1.母亲望着熟睡的孩子

  2.榕树下走在灌木孩童

  3.努力拉穿并乘坐的男子

  4.两上年纪一上一下举售房板子,分别披披蓝黄雨衣。问题:如何克制群众目光?(举售房板子时几乎无可抑制)

  5.吃饭。

  6.回到售房板子画面,左侧稍注意可以看到有一排同样售房宣传的人。

  7.河边

  8.拉进卖房板(其实是两个男人,远看会有中年胖太太性别模糊

  9.卖房人蹲泥泞地里抽烟,拉远,有栏。

  10.继续拉进,是御用男主角变老了的模样。在背诵满江红。眼里血丝很重,有泪慢慢盈满(同步开始唱满江红)

  11.超市冷冻柜玻璃,靠近刷码,会让人产生在玻璃另一端错觉

  12.三人吃饭紧跟刷牙。

  目前感想不同片段穿插,让观众个人梳理脉络线索。一般新导演不敢这么做,无法讨好观众,无法预测口碑,只是心中有底的尝试,也倒是符合蔡明亮的曲线

  13.女在废墟面对一幅画站立许久,尿尿,以后白天,男,吃盒饭,鸡腿。

  14.男走在极现代通往独栋公寓的现代性楼上。眺望公寓景观之后坐在了床上。—睡过去了。

  15.他醒了,眼睛里红彤彤的,喝酒,我试图从杯子质地判断他是否在还在新房子。—在自己家,中间女孩儿不在,是一个做好了的娃娃,他靠在她头上以后用枕头试图闷气这个假娃娃—抠它的眼睛,吃掉它的皮肤。我不知道男孩子在不在。他抱着哭。

  16.一家人祝男人生日快乐

  17.躺在浴缸里,想事情沉重的想事情。

  18.女男一前一后站,女逐渐流泪,男喝酒,忍着不流泪。旁边有车或轻轨在飞逝。他慢慢上前,把头靠在了她的肩膀上,镜头从远后上方监控方位摄,他们前面的墙壁上有一团白光。女走掉,男继续一人颓废喝酒。之后也走。

  一个思考:非常难说好或不好,因为凭蔡,你就知道他想拍什么就几乎可以拍什么,片子内容在他的掌控范围内。技术上没有软肋表演情绪均到位,意识形态漫无边际,非常少之对话,但是非常磨人,不适宜95%的人。

  《郊游》影评(二):蔡明亮大概是我最喜歡的導演前五名

  蔡明亮大概是我最喜歡的導演前五名。

  這是我人生第二次看的蔡明亮,是在金馬影展看的首映,之前第一次看過他的電影,是在那年金馬影展的半年前,在學校老師放給我們看,他第一部電影,<青少年哪吒>。

  第一次看他的電影,覺得雖然有點奇幻卻不算難懂,看的中途就一直很喜歡他的說故事手法與風格,音樂,各種喻意和對愛情與城市的探究,很難想像為何他會被大家都說很難懂,所以第一次看他的電影,感覺是喜歡上這導演和更想進一步看更多他的電影。

  然後到了那一年中間的那個暑假,剛好因為工作的關係要拍一天蔡李陸小影展的映後座談,在學學文創舉行的,那一天剛好是播蔡明亮先生的<行者>系列(確實是那一篇我實在有點忘了,翻查下來應該是當中的<金剛經>),而在拍攝前我們就順便坐了下來看,在看了電影的3分之2後,最後的3分之1我實在是忍不住睡著了,與我共事朋友大概從影片開始的幾分鐘後就直接睡到結束了。醒來的當下我是覺得愧疚的,除了因為不解他的內容也因為對自己睡著的不尊重所難過,不過在聽完蔡明亮先生說了他的創作理念與一些拍電影的心得後,他說了兩件事讓我難忘,也影響了我到現在,他說,他從來不會解釋影片中的任何事情,我們看到了什麼,就是什麼了。然後他又說,他覺得做影片的意義不一定只是說故事,如果一段影片能影響了某個人一點點也就足夠了,假如今天看了影片的人睡著了,可是因為這段影片得到了充足的睡眠,他也很開心,因為影片有了意義。(題外話:後來暑假我回澳門期間有把<行者>香港篇開給我一個非電影愛好者的好朋友看,他看了大概5分鐘後,直接在我家睡了快3個小時。)

  此後蔡明亮先生已在我心中佔了不少的位置,因為他某程度上開啟了我對影像,對藝術的視野,有時候有些事情就是這麼簡單,明明想得到,卻還是要被點醒了才懂得。然後那年在澳門的暑假,我用了蔡明亮先生啟發我的拍了一部小小的短片,那一次,我好像體驗到了藝術的生長,那種自然我到現在還是印象深刻

  然後到了金馬影展,好不容易搶到了首映的票,尤記得那天觀影的感覺,那震撼的14分鐘空鏡除了震撼還是震撼,我敢肯定的說沒有完全看懂他在說什麼,畢竟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部長片,也是他生命的結晶,結合了他幾十年的歷練,我一個二十幾歲的小伙子怎麼可能一下看透,不過從李康生,陳湘琪,楊貴媚,陸奕靜的身上都看到了什麼樣的演技叫爐火純青。

  李康生作為蔡明亮先生的御用男主角,整部片基本上都以他為主導,蔡明亮先生的片其實都以他為主導,從他的臉他的苦他的笑他的面無表情已足夠撐起這部電影,而當下我的感覺也尤其震撼可能是因為對上看他的第一部長片就是<青少年哪吒>,再看下一部長片就是這部<郊遊>了,那種感受筆墨難似形容。

  後來我自己親自走到了那廢墟看著那壁畫,看了許久,好像看到了什麼又好像沒有,然後我相信像蔡明亮先生所說的,無論你看到什麼都好,那就是意義了。

  《郊游》影评(三):一个我看不懂的故事

  我第一次看蔡明亮的电影,就是这部郊游。貌似蔡明亮是个很有名的导演,李康生是一个很有名的演员。看完这部郊游以后,我绝对不会再去看他们的其他电影了。

  郊游并不是一个很难看的电影,而是一个看了好像没看过,没看过又好像看过的电影。这个电影的故事是什么,人物关系是什么,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三个问题在我看了一个半小时以后,我还是没有弄明白。所以我就没有继续看下去。即使继续看下去,我也不会有任何答案,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反而更有趣

  首先谈谈电影的含义。我没有看过导演的其他电影,自然也就理解不了导演的意图。看了一个半小时还没搞懂,那么再看下去也无异于自虐了。虽然不知道故事,人物关系和含义,但是这部片子从审美体验上还是很舒服的。长镜头,干净的画面,雨的声音,吃白菜的声音,风的声音。这些东西在影片中以一种非常美、非常和谐方式展示出来。这样就足够了。这部电影就好像诗歌一样,对我来说并不需要什么含义或者启示。需要的只是一种审美体验而已。

  再谈故事和人物关系。

  没看过导演的其他电影,或者没有相关的知识的话,是很难理解这个电影的人物和故事的。所以我也没什么兴趣去理解。如果导演真的觉得这些东西很重要的话,他会在电影中交代清楚。如果他没有交代,那就说明这些东西都无所谓。只要欣赏一下长镜头的美感享受一下就好了。

  如果说这个电影真的有想要表达的东西,我认为是一种情绪。男主角的痛苦绝望,孩子的孤独。这些情绪在电影中十分强烈

  最后,这是一部我看不懂的电影,是我不想去看懂,懒得看懂的电影。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没有必要看完,就已经很好了。

  《郊游》影评(四):看月亮

  看到一半时想到了一年前看贾木许《天堂陌影》的情境,躲在黑色幕帘里插着耳机的我,整个世界只有我和他们。当时看完天堂没影的我几乎泪流满面了,那大概是一种爱莫能助冷冷亲切感。《郊游》开篇的一些较短的长镜头很迷人,我几乎是毫不出神地在沉浸的。到后面镜头越拉越长甚至固定在某个画面后,我好像被拉近片子里,融入进去了,我想了很多很多事情,很多不解的事情,仿佛都在这诡谲的沉默豁然开朗了。有些想法则越走越幽深,钻到了脑子深处。

  摄影漂亮剪辑也很棒。

  故事,或者甚至算不上是故事,前前后后的呼应像是零落的函数,这样的结构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有一种探求谜底感觉,当连结的那个弧度发现时候,心里会有一丝欢愉

  有些行为艺术的感觉,但是有一点过头了。可能这恰恰是蔡明亮吧。

  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开头的五六个镜头;两人站在风中举牌的场景;小康啃鸡腿;三人坐在路边吃盒饭;唱满江红;男厕所洗漱;小康啃高丽菜。

  其中觉得最可圈可点的就是啃鸡腿、吃盒饭、啃高丽菜了。

  墙面的风景出现了两次而且第二次时间特别长,可能因为太长了,反而淡了印象。

  因为女演员的的变换,看片中始终没搞清楚到底谁是孩子妈。后来看了简介才知道,仨演一角儿啊...

  据说此片对于蔡明亮来说是相当个人化和私密的,我想,对于观众也是。认真看下来就像经历了一场“郊游”,一部片子留在脑海里的记忆因为渗入了个人隐秘参与而变得秘密饱满

  这大概就是蔡明亮所说的“看月亮”的意义了。

  挺不错的。

  《郊游》影评(五):P掉一代宗师的神作

  没有所谓的问答剪辑,黑暗中的光明一直指引着我们无端陷入困境甚至绝望之地的每一刻。最后的镜头 我一直在猜导演敢不敢把这个镜头一个镜头到最后,太考验演员了,看似简单的调度,太困难了。

  蔡明亮太吝啬了,看完了最后的字幕,都舍不得一点点干干净净的音乐

  李康生击败了我亲爱的梁先生拿到了影帝,不知道他需要怎么样的自信在这样密集特写长镜头下如此自如自信的表达自己。这个人的气质像王小波,很像,一直觉得电影和诗像,情绪的描摹。从路边吟诗,五分钟长镜头,画左的李康生吟诵两次诗,路边野餐,四分钟镜头,机位摆正;夜晚喝酒,将近4分钟镜头,在画右

  我们分析,套用镜头语言和视听语言规则的一切公式去分析何以至此?我们能描摹的一二是一部宏大的耗费巨大心血出来的艺术品,前期拍摄过程我相信每个镜头的选择经过精心的安排必不可少的,可真正难得是判断吧

  看电影让我学习生存

  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我们学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模仿

  如这个导演表达的,情绪/记忆/爱,某个角落都被我们遗忘

  最后的长镜头场景总让我想起阿彼察邦 幻梦墓园 里 那个 破旧学校女主所在教室

  个体记忆宏大的表达也可以这么细微 这么狰狞

  《郊游》影评(六):和蔡明亮一块儿去郊游

  (二) 故事里

  在每个城市 在林立的华丽高楼投下的阴影里 都有太多的小康们在黯淡劳碌着 奔波着 他们留着汗 淌着泪 为了活下去 为了自己或是完整或是残缺的家 一次又一次挣扎 他们行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永远和它的繁荣舒适无关 就像小康 每天举着广告牌 但广告牌里兜售的永远是别人的幸福人生 而小康最大的奢侈只是在没人的时候 溜进家居展示厅里 在为别人展示用的白色大床上 昏昏睡去

  阳光照在酣睡着的小康身上 梦里大概就没有饥饿 贫困了吧 没有狂风暴雨大作 没有一站就是一天的街口 没有一举就是一天的广告牌

  在城市里 幸运的我们有舒适的住所体面的工作 有稳定收入忙碌奔波的同时 许多人也都在不同程度地经历小康 或是超市女员工的孤独 孑然一身缘由千千万 但寂寞姿态总是一样的

  我们总是一个人 一个人上班 一个人下班 一个人回家 一个人做点什么对付似乎多出来的时间 就像那位超市的女员工 身边没有孩子 拿变质了的超市食物流浪狗成为她工作后的最大消遣 她给流浪狗们取了名字 和他们说话 像对朋友 也像在对孩子

  孩子永远是快乐的 不管是在废弃的仓库还是后头的新家 他们都能挂着笑脸成为整部电影里唯一没有流泪的两个主要角色 但长大后我们就会渐渐发现惨淡的现实总会狠狠地抽着回忆憧憬耳光 那幅废弃大楼墙上是一个城市艺人画的一幅老照片 照片是1871年由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生拍摄的 记录了台湾南部风景 墙画大概让女员工想到她曾经见过的相似景色 那也许是她的故乡 或者只是简单地让她对画上的景色心驰神往

  美好却只是墙上的一幅画 而现实是我们看着小康在雨中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唱着满江红 在酒精疲惫共同作用的夜晚将一颗高丽菜小姐撕咬了个稀巴烂

  生活似乎已经到了绝境 但超市女员工出现了 兄妹之间的爱 (妹妹同超市女员工躺在床上说话 说到房子像鬼屋请求女员工保护她 还希望她也能保护哥哥)小康对儿女的爱 尤其是这个超市女员工对小康一家关爱让他们生活的城市黑暗角落里亮起了一盏灯

  但这盏灯实在太小太微弱 驱散不了生活厚重阴霾 他们走到了一起 也只是两个惨淡生活的叠加 所以有了影片开头那个缓慢梳着头发女人 撩开头发终于露出的侧脸却全是疲惫 所以 这是生活

  所以 女员工在满地断砖残瓦上对着心中的风景就是这么一泡尿下去

  名字永远在陈述着相反的事实 比如叫坤的几乎永远是男性 叫男的几乎永远是女性 蔡导取名叫明亮 但电影讲述的故事却不明亮 但很感谢蔡导怀着一颗温润的心去拍阴影处用力活着的他们 生活不完美 我们也总是在有意或无意地无视许多存在 我们不会真正关心自己城市墙根下活着的小康们 不会去在意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意他们的人生轨迹 我们甚至也不会思考自己一路走来的所得所失 大多数时候 我们都孤独 少的不仅仅只是一个陪伴 好好想想生活逼着我们都放下了什么 心中的风景可能永远都到不了 而我们却为了它离简单的宁静越来越远

  感谢蔡导 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看小康们的生活 也反思我们自己的生活

  有人说过蔡导的电影是艺术品 是应该陈列在博物馆里 个人很赞同 你需要沉下来 用心看 好好看 这都需要一个很好的状态

  那么天气不错的时候 和蔡明亮一块去郊游吧

  (完)

  写于蔡明亮导演作品展映(2015年1月5日 中国研究中心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堪培拉)后

  《郊游》影评(七):和蔡明亮一块儿去郊游

  很早就知道蔡明亮 但看他的作品还是第一回 去展映之前对他和他的电影作品在网上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作为文艺片 蔡导的作品不会有故事性很强的情节 但还是被出现在影片中的几处惊人长的特写弄得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的是 在那么长的时间 太多次不知道该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哪个部分 是演员的表情 动作 还是周围的静物 光线 又或者是声音 几乎没有什么对白的故事 几乎没有什么故事的影片 想的是好好捕捉细节来解读影片

  (一)故事

  孩子们从一棵巨大的树树周绕过朝河边走去 他们发现一处 目测是排污管 攒了一管黑漆漆的脏水 再后来 父亲和孩子们在河滩上散步 孩子打闹嬉笑着 好久没下雨 河床大片大片地暴露在外面 远处 窄瘦的河面在河的中心勉强撑着不大的地儿 盼着一场暴雨带来雨水

  排污管里的死水 即将干涸的河流 映照着小康惨淡的光景 单亲父亲小康靠在街头举房地产广告牌为生并育有一儿一女 白天 他在车水马龙的路口举广告牌 一站就是好久 在极为短暂的休息空档 他会在马路对面没过人头的杂草里方便 蹲在地上嘬几口烟 然后回到马路这头 继续举他的广告牌 这一站又是好久 然后去马路那头的杂草里方便 蹲在地上休息 抽烟 就这样周而复始 晚上和孩子们吃盒饭 可能是全家一天最好的一顿或许也是唯一的一顿饭 他们在公共卫生间里完成简单的洗漱后 就回到废弃仓库里的家 三个人挤在一张姑且称之为床的地方睡下 就这样日复一日

  狂风暴雨如期而至 雨水充盈了干涸已久的河道 小康的生活没有丝毫改变 风雨交加 只让他的工作环境变得更糟 风太大 他甚至站不稳 雨衣的帽沿不住地遮挡他的视线 他念着满江红 唱着满江红 一曲未尽 生活的辛酸无情 心底的悲凉委屈早已揉成浑浊的眼泪和着雨水肆意地流了满面

  孩子们如果不用上学白天就去超市闲逛 打发时间 如果够幸运 遇上超市派免费试吃 就能作为他们的“早中餐” 一次妹妹在超市买了一颗高丽菜 这样她晚上睡觉就有抱抱熊了 后来她和哥哥一起给高丽菜画上眉毛 眼睛 鼻子 嘴 他们终于也有了一个玩具 高丽菜小姐

  也是在超市 妹妹遇见了一位超市的女员工 由于缺乏足够的洗浴条件 妹妹全身早已腥臭难闻 超市的女员工起初误以为是冷柜里的海鲜变质 但很快发现发臭的其实是冷柜旁边踱步的妹妹 她带妹妹去公共卫生间 在洗脸池洗头 洗手 用烘干机把头发烘干 水洗去了身上的污垢 也温暖了小小的心 一家三口的生活似乎从妹妹这儿开始了变化

  孩子们不在身边的时候 醉醺醺的小康发现了躺在枕边的高丽菜 疲惫混杂着酒精 小康找到了一个发泄他压抑太久欲望的绝佳对象 高丽菜小姐 他看着枕边的高丽菜 高丽菜似乎也在看着他 忽地小康就拿着枕头死死捂住高丽菜 很快他又把高丽菜翻了出来 捧在手心 就这么看着 然后对着高丽菜小姐的嘴亲了下去

  一口之后 小康急剧厌恶起手中那颗画着脸的菜 他用手指对着高丽菜小姐的眼睛硬深深地戳了下去 一下接着一下 一块接着一块 小康毁了那张让他恶心的脸 像饥饿太久的狼发了疯似的撕扯着猎物 他一口一口地把没有脸的高丽菜小姐咬烂 小康歇斯底里只是想撕碎自己丑陋的生活

  他知道烂成一滩的高丽菜小姐仅仅只是一颗高丽菜 在高丽菜小姐的碎块铺了满身后 对生活徒生的绝望感让小康像个受尽委屈的孩子一样号啕大哭 泪水宣泄的是小康生活无尽的潦倒不堪

  又是一个暴雨倾盆 狂风大作的夜晚 他决定带着两个孩子离开 逃离让他疲惫恶心的生活 但是超市的女员工意外出现 她截住了孩子们也破坏了小康的逃跑计划 一道火柴亮光划破黑暗 一家三口已经和女员工出现在室内 她和孩子们在给小康过生日 唱生日歌 小康呆站在一旁

  小康躺在浴缸里愣神 生活在这次未遂的出逃后似乎开始变得不一样 房子的四壁 屋顶都因为大火熏黑 而这个女人的存在却明亮了这个甚至让人觉得恐怖的黑色居室 在这里 孩子们有人指导学习 有人陪着去看玩具有床睡 小康可以吃苹果 可以喝酒 可以躺在按摩椅上就这样什么都不做 他们都能洗得干干净净的 穿的干干净净的

  女员工带小康去看那幅她无意间发现的一幅画在废弃大楼墙壁上的风景画 画的是河滩上满满的圆润的鹅卵石 岸上的排树 远处的大山 她看着画 泪如雨下 小康时而看看画 时而盯着她 灌几口酒 再看看画 再看看她 又是几口酒下肚 再后来 小康终于试探着把头轻轻地靠在女员工的肩上

  她多少有些惊动 两人就这么站着 但很快女员工离开 最后小康也离开了 只剩这个废弃大楼内的墙画 斑驳的四壁 碎了满地的墙块 砖块 还有楼外投进来的光

  他们最后应该走到一起了吧 因为影片一开始有一个女人坐在两个熟睡的孩子身旁 不停地梳着头发 头发满满地铺了她一脸 她就这么不紧不慢地梳着梳着 孩子在熟睡 偶尔翻动弄出动静 墙壁很黑 和超市女员工的家一样

  (未完待续)

  写于蔡明亮导演作品展映(2015年1月5日 中国研究中心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堪培拉)后

  《郊游》影评(八):“无用”影像

  这本电影去看之前,也想过看不下去的话就中场走人,但结果一路看下来,边看边想,竟然完全没有厌腻。在每一个无剧情的间隙想生活的细节,形成跟银幕之间的一种清醒的对话。蔡明亮自己也讲,他希望观众有“看电影”的自觉,不被电影操控。我觉得“对话”的发生,一是观者自己经历的要求,一是影院氛围(电脑屏幕让画面细节不可解读)

  这本片子讲一个父亲和两个孩子的底层“生存”,已经被剥夺“生活”尊严,降格为“生存”状态,没有娱乐,也少有社会交往。所以他的电影里关注的多是吃喝拉撒,用慢镜头表现,因为底层人根本就没有,也不需要时间观念。

  “生存”白描

  吃。电影里反复表现人的饮食,从开篇两兄妹在超市“试吃”,到尚有尊严的父子三人一起吃盒饭(父子温情-平稳),到李康生一个人蹲草地啃鸡腿(欲不可得-迷乱),到疯啃高丽菜的狂乱愤懑跟懊悔(生存感叹-奔溃),到最后杨贵梅(?)给康生和孩子吃苹果(情感回归-平稳)。整个“吃”已经布好片子的底线,可以看出整体的架构。

  喝。镜头不多,但都传神。一是康生在空房子里喝酒抽烟,烟酒钱还是从儿子那里“抢”来,这个镜头几乎没有给烟酒,全被李康生有点老态的无奈的脸占据。蔡明亮叫人看人,“看我的电影,看李康生的脸就可以”,镜头不扫烟酒,极聪明的。另外一场在片子最后,康生跟女子进入废墟,喝酒,开始的晕眩无力,中间的清醒,和最后顺着酒兴的倚靠。这两个镜头串起“真实”的悲苦到“虚构空间”(废墟里的画)里的短暂释放,你可以看到他喝酒状态演变的全程。

  撒。李康生举广告牌,去草丛里撒尿。当生活降至生存,都没有需要“遮挡”的概念了,前面的草有或者没有都是一样的。另一个是废弃房子里,风景画前女子蹲下小便,不过度阐释,可能就是一个偶然的日常行为。

  睡。非常让人动容的一场是他进豪宅,透过窗户长久地看窗外,和身穿黑衣躺白床。呼噜打得很响,完全不是住在卑微小茅屋里,在床上看着孩子,清醒着难以入睡的状态。这场还有个镜头有点意思(如果没记错的话),他进豪宅之前,脸贴在窗户外面看。这是写实化的疏离,社会对底层的排斥。另一场,小女孩被好心阿姨抱着,一起睡在床上,色调虽冷,但是近景私密,是片子里难得温暖的片段。

  浴。超市管理员和爸爸,两次给小孩洗澡,虽然镜头一如既往的长,但是非常丰富,细看每个人的态度跟反应。最后是李康生自己在女子家里洗澡,沉在浴缸里,女人后来进来把浴缸刷了一遍,用空气清新剂喷了整个浴室。(注意蔡对气味的表达,包括售货员闻到女孩的头发臭的片段。有时候“真实”可以接近一种荒谬,好笑也心酸)

  这样一种“生存”表述,孤独和疏离,更逼出真实的“自我”。跟朋友聊过这种处境,她认为活着一天就要对得起自己一天,就算偷抢也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我不能苟同,每个人对“尊严”的定义不一样。东方观念里,“道德感”和“懦弱”的叠加,让李康生演的父亲不会迈出这一步,愤懑只能唱歌跟喝酒发泄,自我消化。可是当他举着广告牌站在画面最中央,左边的车子开走,你看到路边现出跟他一样的一群卑微的人,每个后面拖着一个家庭。路的对面有巨幅广告牌,也是豪宅广告,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图像是跟那个不可见的富人阶层的唯一联系。

  废墟和彼岸

  废墟是社会环境,也是生存状态。所有在片子里出现的建筑物(除了康生睡过一觉的豪宅),都是废墟,反衬人与动植物的生命感。废墟破房子里出现的壁画是“彼岸”,看得见达不到。这幅画并不是有意画上去,是蔡明亮在采景的时候偶然看到,觉得有意思,之后联系到当时画这幅壁画的艺术家,才知道这是1982年一个英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台湾。蔡明亮问,你画在这儿是画给谁看呢?艺术家说,遇到的人就看到。

  遇到就看到,其实也是看蔡明亮电影比较合适的心态。他说自己做电影,比较想做“月亮”,想看的时候就看看,然后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月亮无用,他的电影无用,但两者都必需。

  慢节奏表达

  最后想提一下他电影的慢节奏。从他的谈吐跟思维节奏,觉得他本身并不是“慢”的人。李康生也说,一开始演他的戏,一场转头的戏,他连头都转得很慢,蔡导一直要求他“放轻松,转得快些,自然些”,试了很多次,弄得蔡有点窝火,李越来越紧张。后来李终于说,慢其实就是我比较自然的状态。那个时候蔡明亮才了解到演员的状态不能去拗,所以就放下节奏来跟随。

  拍到后面几部戏,由于改成数码摄像,不用再担心胶片成本问题,所以越来越大胆,拍戏常常很久都不喊“卡”。这时候反而是李康生需要尽力去想,“变着法子给他东西”。

  我觉得人看他的东西会不耐烦,因为他的作品大多轻情节的表达(《行者》更甚),也可能是因为一个急于求成的社会,什么东西都资讯化,功能化,作品里没有信息,自然“无用”了。

  《郊游》影评(九):导演懒得编故事,我也懒得分段

  虽然导演自己都说不看重情节,但这个片子还是有情节的啊。因为前半部分李康生是会赚得同情的,但是到了中间有个转折,他的形象反过来了,直到结尾之前,观众应该是被引导着去否定他的。这种对观众情绪的把控,应该也属于情节的一种吧。然后到了收尾的那个镜头,前面的铺垫,加上时间上又拉得那么长,那得是累积了多少复杂的情感,结果到最后就像是摆摆手,憋出来一句“也罢也罢”。因为境况不同,所以和解可以看做是对他人的宽容。但是对社会,对满地的碎片和壁画中触不到的景象,谁又能说和解不是个无奈之举呢?看得出来,蔡明亮对台湾有感情,只不过表达出来不像杨德昌那么知识分子式地又带刺又直白。他更像个艺术家吧,而且是不介意别人对他敬而远之的那种。

  《郊游》影评(十):气味之后

  如果说在我看过的有限的一两部蔡明亮的电影中,他还尝试过“叙事”,那么只能说,在郊游中已经完全没有了叙事痕迹。

  导演抛弃了所有“动作”,完全从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中选取了一些极具表现生活状态的切片,将这些“状态切片”剪辑在一起,从而构成了这样一部完全“静止”的电影。

  但我不认为这是蔡明亮个人风格化影像的一次极端实验,恰恰相反,我感受到他作品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熟度跟自由度。

  阴冷潮湿的天气,昏黄地灯光,全程冷色调,前半部分又尝试了很多欧洲片导演惯用的大远景,人行走在广漠冰冷的场景中,有孤独感,声音却处理的异常清晰,包括悉悉索索地喘息声却给人温暖。捕捉人物表情的特写镜头也准确到令我印象深刻。还有后半部分,壁画,遭遇过火灾的房子,暴风雨中树丛和摇曳的破船,这些元素放到一起,将蔡明亮吊诡的审美升华出了美学层面上的某种诗意(以前我对他的审美是存疑的,总觉得过犹不及,有些甚至有点恶心)。这次,演员的演出依然具有一种纪录片式的真实,但同时又在后来那种抽象、超现实的构景中回归电影质感。

  个人风格日臻成熟是一方面,但这种“成熟”最重要的支点还是影片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他有很大突破。

  尽管我不知道导演本人是不是以个人情感作为入口来拍的, 剧本形成的原始动机到底是什么。但最终结果就是我发现这次他的镜头下不再是都市男女情感状态这类虚无的表达,而是实实在在地展现了由于贫穷,被钉死在“生活”二字上的社会底层,丧家之犬。最关键的是,在每一个似乎是不可忍受的“生活切片”中,他们生而为人有痛感有尊严,有冷酷有温暖。这种人文关怀,我一度感叹,蔡明亮你真的不是被贾樟柯附体吗!

  当然,问题也还是有很多。譬如,导演貌似是习惯了用长镜头逼观众思考,这一部虽然那些长镜、空镜已经有所指,不再让我感到神经无力,但在结尾处还是分了神。

  我似乎明白导演的用意(那种细思极恐,认真会流泪的人生况味)但回到宏观的电影层面,这种明显强加来导演意图还是不怎么高明的(影迷少也是有原因的)。

  anyway,这次我给了高分,完全是因为看到一个看重气味的导演,终于给出了气味的来源,并且这个来源可以用美好形容。期待下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