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卖猪》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卖猪》的观后感10篇

2018-05-30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卖猪》的观后感10篇

  《卖猪》是一部由陈西峰执导,喜剧 / 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卖猪》观后感(一):风格喜人,细节仍然需要斟酌。

  优点不说了。捧的已经不少。只说一下我的看法:1、时代感不强。是文革、文革后改革开放之初、还是现代?没有交代。按贾平凹线索和片中场景,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初,不知道对不对。但有些情节让我糊涂国家集中收购生猪应该是计划经济时期,但看片中内容似乎私营经济又发展不错了。

  2、按理动画片不应该要求那么明确的时代感,但这部片子本身就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从某些细节看,受众应该是成年人,这就不能不要求交代清楚了。从《小武》到《三峡好人》,天朝好多在外获奖的片子,都有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雾里看花模糊时代印记来强掺细节的主观故意。这是不是另外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装苦逼呢?

  3、我并不是和新闻联播一个口径。中国30年的发展不是问题少了,恰恰相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但天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艺术家使命就是如实的揭示这种矛盾和问题。我欣赏理直气壮的呐喊,鄙视假装苦逼的谄媚。

  4、有些细节。比如小儿子冲着大路裤子的细节,好像不是中国人习惯。倒是在欧美片中俯仰皆是。这是不是另一种谄媚呢。

  5、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艺术家,要有敢于直面人生、社会和国家机器勇气。伊朗的政治氛围难道比天朝优异?我讨厌一边像郭美美开着玛莎拉蒂,一边又跟人说做小三如何不容易。所以,我讨厌贾樟柯总拿《三峡好人》的票房事儿,好像他生在中国受了多大委屈。那是因为1、你能力不足;2、勇气不够

  《卖猪》观后感(二):对过去的缅怀吧

  也许因为我很念旧缘故吧,个人认为这部片子的感觉还是挺好的,因为那种年代感的画面质感正中我的下怀。至于剧情,也许是因为是短片的缘故吧,所以剧情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主要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那个狂流鼻涕小男孩,另一个则是一只小猪,呵呵,应该是大公猪吧,在差不多快要到最后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压抑的,因为小男孩生活的艰难,以及公猪只能自己发春的行为,都让我觉得那个年代的无奈,但当我看到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小男孩为公猪的错误而鞭笞公猪的时候,逐渐就骑到公猪的身上,小男孩和公猪一起在黄土高坡上狂奔,我能看出,那一刻他们是快乐的,真的其实快乐真的很简单,这也是这部电影对我的启发吧!现在的我想要的太多,所以我总是在迷失者自我,所以,无欲无求或者有限的索要才能让我更加快乐

  《卖猪》观后感(三):得了那么多大奖!国内鲜为人知!更可惜这只是一部短片!但却是极为珍贵星星之火!

  深圳原创动画《卖猪》凭借独特视觉元素、原生态民族风格,获得第11届东京动画公募单元最高奖项

  荣获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电影节金鹏奖动画奖

  加拿大国际电影节皇盘奖

  该片故事灵感源于贾平凹写的《祭父》一文。文中父子三人卖猪的酸涩经历,令创作团队感动不已,并决定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为此导演陈西峰还特地联系贾平凹本人,而贾平凹也非常支持他们的创作。

  贾平凹《祭父》……………

  ………全家唯一指望的是那头

  猪,但猪总是长一身红绒,眼里出血似地盼它长大了,父亲领着我

  们兄弟将猪拉到十五里的镇上去交售,但猪瘦不够标准,收购站拒

  绝收。听说二十里外的邻县一个镇上标准低;我们决定重新去交,

  天不明起来,特意给猪喂了最好的食料,使猪肚撑得滚圆,我们却

  饿着,父亲说:“今日把猪交了,咱父子俩一定去饭馆美美吃一顿

  !”这话极大地刺激了我和弟弟,赤脚冒雨将猪拉到了镇上。交售

  猪的队排得很长,眼看着轮到我们了,收购员却喊了一声:“下班

  了!”关门去吃饭。我们叠声叫苦,没有钱去吃饭,又不能离开

  而猪却开始排泄,先是一泡没完没了的尿,再是翘了尾巴要拉,弟

  弟急了,拿脚直踢猪屁股,但最后还是拉下来,望着那老大的一堆

  猪粪,我们明白那是多少钱的分量啊。骂猪,又骂收购员,最后就

  不骂了,因为我和弟弟已经毫无力气了。直等到下午 上班,收购

  员过来在猪的脖子上捏捏,又在猪肚子上揣揣,头不抬他说:“不

  够等级!下一个——”父亲首先急了,忙求着说:“按最低等级收

  了吧。”收购员翻着眼训道:“白给我也不收哩!”已经去验下一

  头猪了。父亲在那里站了好大一会儿,又 过来蹲在猪旁边,他再

  没有说话,手抖着在口袋里掏烟,但没有掏出来,扭头对我们说:

  “回吧。”父子仨默默地拉猪回来,一路上再没有说肚子饥的话。

  《卖猪》观后感(四):卖猪:简单的生活,淳朴思想

  当然这个只有十一分钟的短片并没有太多的剧情,俩兄弟,一头猪,一个流浪艺人(也算是主角)艰难卖猪经历,仅此而已。但让我难忘的是,当小男孩回家骑上猪时,他们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们是无忧无虑的,是天真可爱的。没有担心猪卖不了回家还得饿肚子,没有抱怨自己期待了很久的‘下一次馆子’没有如期而至,他们的快乐是那么容易的到来。他们拥有简单却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拥有快乐悠闲童年

  回想我们小时候的经历,也曾经是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但是到了现在,经历了多少世故,我们童年的快乐消失得无影无踪,再也不会随心的笑。也许这就是这部短片给我的启发。欲望小一点,快乐多一点。抱怨少一点,珍惜眼下的生活,学会知足,懂得满足

  再小小的说一下,一部小小的短片,能传达出如此多的信息很不容易,单是那些中国元素揉合在一起就是很厉害的,加上区域信息,地理特点,时代信息;再加上对人物的刻画心理特点突出,全部在十一分钟的短片里表达出来,可以说,它获奖当之无愧。(画法,技术上的我也不是很懂,就不评论了)

  《卖猪》观后感(五):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动画片《卖猪》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动画片《卖猪》

  动画片《卖猪》,根据作家贾平凹1989年为父亲写的祭文改编,并荣获2012东京国际动漫节大奖。

  创作方是深圳市风动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是该制作公司,原创电影短片“中国风”系列的首部,以陕北黄土高原风情背景

  其获奖,再次验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再次说明,中国动画片依然有人在创作,而不是在糊弄!请看:11分钟,做了6年

  本片描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北高原、粗犷苍凉,高亢的酸曲回荡在黄土坡的上空,引起无限的遐想

  坡上的一户窑洞内,传来小男孩哭泣的声音。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二娃吵嚷着找爹爹要吃的。爹爹无奈,只得命两个儿子将家里那口瘦猪喂得饱饱的,送到镇上生猪收购站换钱。想到马上就能下馆子美美地吃上一顿,二娃心里乐开了花。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和哥哥来到市集。热闹市场上,老艺人吟唱着祖辈传诵的秦腔,各种小吃香气在空中四溢,令二娃留下了口水。哥俩好不容易来到收购站,谁知意想不到状况正等着他们。

  猪拉了一地,份量顿减,于是不够秤,被拒绝收购!

  中国风、陕北元素、皮影手法都糅合一起,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评论诙谐称为“宫崎骏混搭陕北风”。

  导演陈西峰告诉记者,该片故事灵感源于贾平凹写的《祭父》,文中父子三人卖猪的酸涩经历,令创作团队感动不已,并决定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经过改编后,《卖猪》这部动画短片没有原著那么深涩,多了几分趣味、也更好玩儿。其浓烈的原生态风格,加上丰富的背景设计艳丽色彩,以及作为主角的那头猪,有很多网友都从中看出来“宫崎骏的影子”。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IwNDE0NjQ4/v.swf

  《卖猪》观后感(六):卖猪

  这几天连续看了几遍动画短片《卖猪》,很久没看到艺术性质很浓的国产动画短片了,以前倒是看过一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艺术动画短片。像《山水情》《牧笛》《小蝌蚪找妈妈》等一批动画都是非经典的艺术作品。后来随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转型主要制作商业化的动画电影。就很少再开发以前的那种艺术短片了。

  也的确艺术短片其制作成本是很高的,有时候甚至比同等长度的商业动画造价更高。如果没有资金回收渠道是没有多少机构愿意去制作的。近些年来也只有动画院校师生个别的动画人在创作类似的动画短片作品。直到几个月前看到了《卖猪》。

  这是一部很需要制作技术和艺术修养才能完成的作品。首先在人物造型上就比较独特,为了讲述一个黄土高原旧社会发生的故事创作人员把本片的人物造型风格设定为写实风格。毕竟这不是一个童话故事背弃动画的主流卡通风格是很明智的。但是它的写实风格和传统意义上的写实商业动画的造型又有着天壤之别。它极力刻画了当地人外貌特点,把一个个憨厚勤劳的当地群众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些造型让我想起了迪斯尼早期动画电影(比如《101斑点狗》和《猫儿历险记》等)中的人物设定。可以说它们之间有一些共通之处。可毕竟迪斯尼制作的是娱乐性较强的商业动画,所以在类似人设风格的基础上它更偏向于幽默化的夸张,而《卖猪》并没有为了讨好观众而把造型设计的很搞笑。

  在影片的场景和画面上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这个眼前一亮并不是用亮丽的色彩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相反的影片中运用了大量容易让人出现视觉疲劳的土黄色。让观众惊奇可能是因为大家以前很少以这种动画的形式来欣赏这一区域的地形风貌。在初中的地理课上都学过黄土高原的地貌是千沟万壑的。而在一些当地题材的电影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风景。但这一次《卖猪》呈现的可能会让你觉得:哦,原来这才是黄土高原。也许它不是最真实的展现但它却是真实与艺术加工结合

  还有在表现当时的社会风貌的时候影片也是可圈可点的。从两个主角家里窑洞的设定再到城镇建筑的设计无一不反映出当时的时代气息。特别是在去卖猪的路上经过长距离的跋涉似乎看上去很难有出现城市的可能。但是很突然的它就在一个山丘上出现了。城市中的宣传标语交通工具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街上的摊位,售卖的商品以及小贩们叫卖的声音也都会让你感觉很特别。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个说唱艺人在街上表演。他那独特的演奏方式沙哑嗓音很是吸引人们注意力。他在很抢镜的同时也为本片的艺术氛围提高了一个档次

  整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讲述由于家中没有粮食兄弟俩去卖猪的经历。当然最终猪并没有卖成功,可去卖猪的过程的并没有太多的曲折。剧情中充满了心酸与无奈但也给人以欢笑和希望。往往是一些简单的故事却能让人感慨,让人回味。当然如果你亲自看一下的话就不用我说太多了。这的却是一部值得品味的动画作品!

  《卖猪》观后感(七):那么多年来难得一部中国本土式的动画

  说起中国动画,想到的就是70,80后小时候看的那些。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宝莲灯等等。那些在淳朴的年代中诞生出来的淳朴的带有强烈的中国风格的动画,从几何时消失不见了。如今那么多中国的动漫基本可以说延续着日式漫画的造型和太局限于儿童的观众群体。连三国演义这样的题材也逃不开日漫式的人物脸。虽然有一些好的故事,但制作水平也确实有限,多少让人叹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了。

  当一看到《卖猪》的画面,马上就让人回想起小人书,连环画里的白描人物。从前看到这些人物造型是在贺友直那一辈的大师笔下。那时候他们正画着《朝阳沟》等当时的题材连环画。突然这样子笔触和造型在一部现代动画里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有些穿越的感觉。

  有很多人在网上对《卖猪》拍砖,说什么抄袭宫崎骏的路子,没宫崎骏画得好等等。我想说我不觉得陈西峰有想要抄袭或延续宫崎骏的路子。宫崎骏的风格当然对这部动画有影响,但不等于这就是在抄袭。为什么对正真好的民族动画鸡蛋里挑骨头呢?就是因为你想看宫崎骏,那不如直接去看宫崎骏。但你又有没有看到中国式的人物造型和画风?这部片子不是要抄袭宫崎骏,只是有那么一些影响。艺术这东西原本是相互影响着的,宫崎骏动画的背景是田园水彩风格,水彩画不是日本人发明的。井上雄彦后来开始用毛笔画漫画,但毛笔大家都知道是中国人发明的。香港漫画的那些人物造型也是受了日本写实派漫画的影响。美国人的功夫熊猫里有太明显的中国水墨情调,但水墨画这种风格你不能说除了中国人其它人不可以画。如果那样的话那么中国学生画素描也是抄袭了。日本动漫的启蒙导师应该说是迪斯尼,后来发展成了日式动漫自成一派。宫崎骏的田园风,加上中国的白描连环画风,而且结果还是那么出色,值得大家的掌声顶一下。

  中国动漫可惜就在于断层了。前不久有一部叫《打,打个大西瓜》的动画,也是超棒的。风格和这个《卖猪》非常不同,但也无妨,他们都是中国动漫上的一些起眼的亮点。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亮点来振兴咱们的民族动画工业。

  《卖猪》观后感(八):反思之作

  首先,省略100000字的谴责豆瓣抽抽的叨叨。

  之前这片子在人人火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它。我这人有个臭毛病:越是火的东西越不屑于去看-_-#, 所以一直无视这部片子。直到有一天和我们老师聊天的时候,老师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好片子,我说我看了冬春的日子:)。他说动画呢?我说没有╮(︶︿︶)╭ 。 然后他告诉我有这么一个片子,是他八十年代初在翡翠公司工作时候的一个老同事做的O__O",推荐我去看看,我才看到了这么一个反思之作。

  作为一个学动画专业的学生,我也有着同广大动画、电影同胞相同的目标o(╯□╰)o :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优秀的短篇。我的片子虽然目前还没影-_-, 但在目前的剧本阶段,我却有着几个绝对的原则:1,台词能少则少,有的话绝对不要普通话配音。2,片子要具有绘画性,形式要新颖。3,做出真正的中国的片子。

  所以说卖猪这片子基本上是符合了我心目中的影片标准的。

  日漫的风格太过明显,使得国内很多片子在有意的避免大眼睛锥子脸那种美少女战士式的人设,不过这也不失为一种好事。但不知为何,此片的人物总会让我想到恶童,我就是一个爱联想的人没办法╮(╯▽╰)╭。这片子的配音很明智的选用了当地方言,与配乐,环境融为一体,有多明智大家就自己想想吧~画风方面颜色高调温暖,很有西北的粗矿感觉。至于整体的风格,西北的,中国的,自己的。至于什么是中国风的问题,又有写深奥。我曾有幸听到过一位外国同行的话,其大意为:并不是中国风的就一定是好的,中国风只能让别人知道,哦,这片子是中国做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且不说人家说的到底对不对,且不说中国风到底好不好,但是有一点:有一个很牛逼的片子,让外国人一看就知道:这么牛逼的片子一看就是是中国人做的!这感觉!

  所以关于中国风的问题还得认真对待。所以还有个问题放在这话唠论的结尾:为什么能在国际拿大奖的中国化的片子相当一部分都是描述西北偏远地区的呢?从一开始让张艺谋大红大紫的那些个西北片,到陆川的可可西里,甚至是洋人拿了个洋奖的白鹿原,都是西北情结。说到中国风,脑子自理出来的第一印象,京剧,江南庭院,西北黄土地。京剧且不说,就江南小院而言,难免会有些洋人会把它与日本韩国建筑混淆。但是中国就没有其他的“风”了吗?内蒙的草原,新疆的歌舞,藏区的情歌,云贵的雪山,海南的日落。好吧,有人会说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可能会让有些人与其相邻的国家的某些民族混淆。那么中部呢?湘西的苗寨,安吉的白茶,老上海的歌舞,旧广东的妓院、、、不是中国味又是什么味呢?

  《卖猪》观后感(九):中国动画的希望总是停留在短片阶段。。。

  看了感觉很有棒啊(=・ω・=)于是去百度了一下: 深圳原创动画《卖猪》凭借独特的视觉元素、原生态的民族风格,获得第11届东京动画大奖公募单元最高奖项。 该片故事灵感源于贾平凹写的《祭父》一文。 文中父子三人卖猪的酸涩经历,令创作团队感动不已,并决定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为此,导演陈西峰还特地联系贾平凹本人,而贾平凹也非常支持他们的创作。整部片子由《黄土》、《集市》、《猪梦》和《秦腔》四幕组成。 第一幕《黄土》,主要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黄土高原的壮观、凄美、空旷、博大; 第二幕《集市》,充满热闹喧嚣的生活气息。 到了第三幕《猪梦》,则借鉴强烈的陕北布堆画艺术表现形式及灰色调的现实手法,画面对比强烈,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第四幕《秦腔》中的画面主要为音乐服务,一个流浪老者自由地哼唱秦腔,表现人世间的世态炎凉。

  《卖猪》观后感(十):这个仅有11分钟的国漫,为何让日本人都忍不住惊叹

  片名/卖猪

  导演:陈西峰 编剧:陈西峰 类型:喜剧/动画/短片 官方网站:zone.tudou.com/maizhu/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陕北方言 上映日期:2012-06-27(中国大陆) 片长:11分钟 又名:Pig Sale

  剧情简介:

  陕北高原,粗犷苍凉,高亢的酸曲回荡在黄土坡的上空,引起无限的遐想。坡上的一户窑洞内,传来小男孩哭泣的声音。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二娃吵嚷着找爹爹要吃的。爹爹无奈,只得命两个儿子将家里那口瘦猪喂得饱饱的,送到镇上生猪收购站换钱。想到马上就能下馆子美美地吃上一顿,二娃心里乐开了花。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和哥哥来到市集。热闹的市场上,老艺人吟唱着祖辈传诵的秦腔,各种小吃的香气在空中四溢,令二娃留下了口水。哥俩好不容易来到收购站,谁知意想不到的状况正等着他们…… 本片根据作家贾平凹1989年为父亲写的祭文改编,并荣获2012东京国际动漫节大奖。

  本文大约1100多字,点个赞吧

  如果能有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来作为载体的话,那么我们的国漫还是很有希望的。曾几何时,我们沉浸在《大圣归来》炫酷的视觉效果中;曾几何时我们也会对《大鱼海棠》这样画风清奇的作品饱含深情。但是说起我们自己的东西,往往在举例例证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捉襟见肘的尴尬。我们不是没有自己的作品,只不过真正知道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模仿带来的仅仅是形体上的狂欢,但最后的最后在精神层面上我们依旧是不能迎来一种充实的感动的。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作品,他没有《大圣归来》那样华丽的特效,同样没有《大鱼海棠》那样小清新。但是却给予了我们国产动漫一个指引。今后的发展,到底应该遵循哪些规律,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卖猪》这部作品源于贾平凹的小说《祭父》,小说所表达的是对于已故父亲的思念,但是短片所表达的则是要更深。仅仅一味的煽情以及悲苦显然并不足以将这部作品更好的升华,因此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看到了一副荒诞的景象所带给我们的另类的激动。

  浓郁的黄土风格,以及特有的人物装扮,即使是我们不去看完这部作品,也是可以凭借片中的这些特殊的场景来将自己的记忆衍生。熟悉的乡土风其实是亟待我们深入发掘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大圣归来》让我们讲国漫和电影工业很好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对于动作特效而言,技术上问题不会太大。一部《大鱼海棠》更是加深了我们对于宫崎骏国产化的信心。但是这些都是外表的东西,实际上真的让我们觉得国漫中可以产生本能驱使着我们前进的部分还是应该源于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发掘加深。

  回想一下我们之前的作品可以达到的高度就可以知道,从来没有哪一个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是对于别国的模仿借鉴。且不说《大鱼海棠》和《千与千寻》之间差了不知多少个宫崎骏。就是口碑满满的的《大圣归来》他的成功也仅仅是迎合了时下对于好莱坞动画的狂热追捧。

  这些外衣再华丽,除去之后,依旧是看不到一个有着自己特色内涵的东西在里面。因此这样的堆砌意义不大。而那些有过意义的作品无一不是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大闹天宫》是很久之前的作品,之所以流传久远,就是因为将动画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起来。而《卖猪》这部作品同样也是这个道理。里面的画面感以及剪纸等等,凸显的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

  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文化同一定的技艺结合起来的时候,所爆发的能力就不在话下。看看本片所获得的奖项,第十一届,东京动画公募单元最高奖项,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电影节金鹏动画奖,加拿大国际电影节皇盘奖。事实证明,如果将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的时候,我们作品本身是非常具备竞争力的。

  我们不是没有好作品,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会将自己的目光集中到那些我们一味崇拜的对象上去。宫崎骏虽然很好,但是一味的模仿并不会让我们的作品孔武有力。特效华丽确实是很吸引人群的目光。但是空有特效,而缺乏核心的故事依旧是孱弱的。什么时候如果国产动漫可以充分发掘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别人。那么国漫所爆发出来的力量则是无穷的。

  《卖猪》是一部好作品,但是却不应该是最后一部好作品。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卖猪》带给我们的那些硬性的荣誉加身。我们需要的更是可以让原本就比较孱弱的国漫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向。或许传统文化亟待我们发掘的还有很多,或许我们的国漫发展并不是仅仅只有那些可能。毕竟,我们还有太多的传统,而且好作品的根源往往就是我们所忽视的传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