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隐墙》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隐墙》经典影评10篇

2018-06-03 20: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隐墙》经典影评10篇

  《隐墙》是一部由Julian Pölsler执导,马蒂娜·格德克 / Karlheinz Hackl / Wolfgang M. Bauer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隐墙》影评(一):《隐墙》:“她用更甚于我的尊严承受着她的命运

  《隐墙》:“她用更甚于我的尊严承受着她的命运”

  文/姜小瑁

  2013-06-24

  quot;如今有时我会迷失自己思想里,就好像这森林开始在我的内心生根发芽,用我的大脑,念着它古老恒久心思。而那时,第二个夏天时,我还没有到达那一步,外物与本我的界限还甚为分明。现在要我在书写中区别早前的自我和新的自我,我觉得很困难。所谓新的自我,我都不确定,它是不是在慢慢变成一个更大的,我们。"

  这段女主角影片接近尾声时的独白恰到好处总结了影片的主线,而对于这段话结尾提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肯定回答,”是“。《隐墙》这部电影是孤独的,但它不是为了孤独而孤独,而是为了超越而孤独。就像曾经有人说只有知道饥饿痛苦才能体会饱餐的快乐,人也只有知道孤独的滋味才会明白相伴的可贵。只是在影片中相伴不一定非要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相反,《隐墙》展现了人与动物自然和自我内心的灵魂对话可能,它展现的是一种超越的状态

  《隐墙》整部影片的叙述框架一个女人的自白,她将自己在过去几年内的经历付诸纸笔,与此同时画面在我们的眼前展开。影片的呈现方式特别,全片只有极少极少的现场对白(更准确地说是现场独白,因为人狗狗、和小牛之间的语言交流只能是单向的),其余的部分要么是纯粹的画面加配乐或自然之声,要么是以旁白做引。值得一提的是,在《隐墙》中画面和旁白的关系也有了小小的创新,旁白不再单向地为解说画面和推进剧情服务;相反,画面倒更像是为女人回忆录配的动态插图

  《隐墙》的基调是惊悚的,甚至是恐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影片的主题达成了完美呼应,因为孤独——完全与世隔绝生死未明的孤独——是恐怖的。这种恐怖的气氛几乎渗透在每一帧壮美的画面里,在女主角第一次接触隐墙时更是来的让人措手不及故事背景是女主人公、一个叫雨果的男人、一个叫路易斯的女人和他们的猎犬卢克斯到奥地利北部的一个山中小村落度假,安顿好后雨果和路易斯便动身去了村里,留下女主人公和猎犬卢克斯独自在小猎屋中,然而两个人当天夜里并没有回来。导演阴郁的画面和恐怖的配乐给了进村的唯一一条盘山公路特写暗示着不祥的降临。第二天,女主人公和卢克斯沿着这条公路找寻雨果和路易斯的踪迹。卢克斯毫无征兆的痛苦低嚎将先前的恐怖特写全然唤醒,此时画面虽然阳光明媚、景色秀美,但气氛却很恐怖,因为此时的人物处在盘山公路的拐角处,我们无法想象拐过弯之后到底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随后,导演运用了两种镜头视角。我们先是借用了猎犬卢克斯的视角,蜷缩在女主人公的后方不敢前行,眼见她离我们越来越远。随着女主人公转身向前,我们也突然被安置到了她的前方,眼见她前进的脚步因撞上了一个看不见的物体戛然而止。至此,影片的标题宣告了自己的物理存在——女主人公撞上了一堵隐形的墙。

  对于女主人公来说,一股恐怖感同样遍布了她的全身。她无法得知这个看不见的、可怕东西怎么会出现在这条路上,而雨果和路易斯怎么会没有碰上它。她更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村民没有对这个现象产生好奇。最后一个问题很快就有了答案——因为这是一座死亡之谷,山谷中的人都已经死光了。她再次回到这堵隐墙前,双手触摸着这个可怕的东西。在自然和未知力量面前,人的力量和认知是如此渺小,因此导演也把人物缩小、将景物扩大,同时将人物放置在画面的一个角落中,通过这种巨大反差来强调人所处的极端境地。而这也是《隐墙》这部电影的一个构图特点:人很少会主导画面;主导画面的是自然和某种未知的神秘力量。

  像前文提到的,这座山谷是死亡之谷,所有与人类社会有关意象——装运木头卡车、小木屋——都被这道隐形的墙隔开了。墙内,卡车上的起重装置永无止境重复机械的无生命运动,小木屋前的水井不停地喷涌出新鲜的水,只是小木屋的主人——一对已逝的老夫妻——永远静止在了某个未知的时间点。像是死神来得太快,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还没有退去生命的迹象就被打成了蜡像。这些画面是恐怖的,甚至比完全死寂的画面更恐怖,因为流动的水和不停运动的起重装置像是死神的炫耀,它用生的力量书写着死的恐惧,正如影片通过孤寂刻画相伴的可贵。这道隐形的墙就像是展览橱窗,女主人公在橱窗内看到了可能会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这种与死亡隔窗对望的感觉怎么会不恐怖呢。

  与被死神突袭的老夫妻相比,女主人公的遭遇更加悲惨。因为死神似乎决定了要和她做一场胜负已经很明显游戏。死神不会突然降临封印住她的生命,而是给了她足够的时间,让她自己在生与死的碰撞中消磨掉生的渴望。这种生死的碰撞一方面生理的,同时又是精神的。在隐墙圈起的巨大围场中,女主人公不仅有爱犬卢克斯相伴,还邂逅了待产的母牛和同样待产的花猫,不久以后它们都成功地诞下了新生命。女主为这些动物伙伴都起了人类的名字相依为命也使他们情同家人。然而为了生存女主人公不得不杀生,她只能通过频繁射杀野鹿来维持自己这个”小家庭“的生存,但在这个死亡之谷中,野鹿也是可贵的生命。这种物理上的生与死也逐渐引导女主人公去思考关于生和死的终极命题。开始的时候,身处绝境的女主人公依然能够保持理性,因为她相信”只有像人一样思考才能免除死亡“。但这样的想法在不可抗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面前越发荒谬起来,因为这种完全隔绝式的生存已经让主人公与周遭的自然慢慢融合在一起,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的自我”正慢慢变成一个更大的我们“。在整个蜕变过程中,理性正被逐步边缘化,感性逐渐趋于主导。比如在自然界中鹿到了发情期,主人公夜晚和衣而睡,躺在床上听着这股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声。此时的人物也只占画面右下角九分之一的地方,画面的其余部分则是神秘、恐怖、不可探的黑暗

  而影片也将第一头被射杀的野鹿的惨死过程尽数展现,似乎在突出所有生命体在死神降临那一刻无谓的挣扎。主人公将这一整个过程尽收眼底,从此刻起她也便踏上了无止境心灵挣扎,因为鹿的垂死挣扎其实就是她此刻生活的翻版。频繁地射杀动物使主人公生病,她的理性此时也几近崩溃。她无法想象那些以猎杀为乐趣的人是怎么想的,只能躲在寒冷被窝中想象着那颗被自己挖出的、已经冻成冰的鹿心。她逐渐意识到人是以抗拒自然的方式活着;他们变得残暴无度,毫无可爱之处。人类的”理性“为无辜生灵判了死刑。人完全可以不用这样活着。女主人公也在一种新的、完全和谐秩序中逐渐成长

  然而好景不长,人类的出现打破了主人公辛苦建立起来的联系平衡一个男人突然闯入了主人公的夏季牧场,用斧头杀死了小牛。猎犬卢克斯英勇地扑上去与男人战斗,主人公跑回小屋中去拿枪。导演刻意对这一连串的动作用了慢镜头,我们追随着女主人公跑回小屋、等待着她再次出现、再等待着她上膛、瞄准、射击。这组慢镜头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一切都已经来不及。小牛已死、卢克斯垂死,主人公生命中为数不多依靠就这样突然离去讽刺的是,主人公渴望已久的人类同伴竟是以残忍无度的凶手和死神的身份出现,他拆散了这个在绝境中苦苦求生的小家庭,带来了浓郁绝望和死亡气息。这组镜头中穿插着现在与过去的闪回,作为回忆作者出现的女主人公勇敢地盯着镜头,她的眼神中写满了各种复杂情绪,或许有难过、有对自己的震惊、还有对未来的恐惧。而镜头和屏幕也成了片中隐墙的一部分,主人公隔着这道墙与观众进行真挚的眼神交流,可是这个交流只能是单向的,因为屏幕外/墙外的我们无法给屏幕内/墙内的她足够生的勇气

  影片结尾,主人公的绝境求生还在继续,她依旧努力铲除着杂草,试图为这座山谷留一线生机。但正如主人公自己所言,逝者不再,而现在的一切远不是终结,一切还在向前。未来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就过去而言,她用更甚于我们的尊严承受着她的命运。

  《隐墙》影评(二):有了这堵墙 我们才能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这绝不是一部波澜壮阔 跌宕起伏的《鲁滨逊漂流记》,也不是悬念迭起 惊悚恐怖的《林中小屋》,更不是什么科幻玄幻加迷幻的《ET外星人》,我能理解有时固执的在你听着女主角持续的心理独白,会依然强打精神,坚信导演会在影片最后给予自己这样忠实的观众一个交代,或者哪怕就像《迷雾》一样设计一个令人意外的结局,但片尾的字幕告诉了我们:你想多了。

  然而,这只是一部记录了一个人因为一堵墙围着一群动物在一座山里孤独一辈子的励志电影吗?

  我试图在这里抛砖引玉,为大家提供一些线索,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影片。

  在新闻里曾听过过世上有着一批人厌倦并放弃优越物质生活,脱离现代社会,义无反顾选择前往荒郊野外,他们不带任何现代化设备,杜绝一切外界联系,去回归自然,享受一种原始纯粹的隐居生活。

  国内更多的是以宗教名义自称隐士的人,把这个过程称为修行。

  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不同的是,她似乎是被迫如此的。

  透过影片,我们可以观察到女主角由发现隐墙的惊恐,继而焦虑,然后先抗争后绝望,直至回归平静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而在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为生存而抗争的日子里,女主角似乎不知不觉已经习惯,甚至于陶醉在这样一个与动物伙伴们以及大自然为伍,简单纯粹而又原始的生活状态之中无法自拔。

  凭什么就说她无法自拔了呢?

  接下来的情节来了:一个人类,而且相对女主角而言的一名异性人类陡然出现了,却是以杀死女主角动物朋友的方式出现,我们孤独的,困惑的,平日喃喃自语滔滔不绝的女主角在这时竟没有一句话哪怕一个字,也没有给那个男人一句话一个字的机会迅速用枪结果了这个有可能对她提供帮助的陌生人想想鲁滨逊是怎样对待星期五的)她继续选择如此这般地生活,只是因为这个不幸陌生男人如同她自己一般为了求生猎杀了女主角的动物朋友(仅限牛狗猫和乌鸦而且是白的)这就像孤独绝望的荒岛求生者,终有一天在海面上发现了一艘船,却选择了放弃逃脱的一线希望,不再探究,不再抗争,不再思考,只是一味地为了这副躯壳的存在苟延残喘地活下去,继续活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回归到自然界中人类原有的位置,终其一生

  为什么是墙是隐形的?这堵隐墙究竟隐掉了什么?

  我只知道,有了这堵墙,我们才得以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隐墙》影评(三):你的孤独不只是一座花园

  这部影片没有人物对白、没有反转的情节、没有高潮、没有特效、唯一的女主角甚至没有姓名。在电影界以视觉奇观普遍追求的当下,《隐墙》选择极端而尖锐地直接指向内心。以毅然决然的反叛姿态呈现了一出完全由内心独白组成的戏剧。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更像一部影像化的诗歌哲学文本

  故事有着平静的开场,女主角跟随一对收藏夫妇去郊外游玩。到达目的地后,老夫妇决定出去走走,留下自己的狗与女主角一起等在小木屋中。但老夫妇一去不返,再无音信。女人决定出去寻找。

  这是一片人迹罕至山区风景如画。途中,女人遇到了那条为她开路的狗,正低头委屈不解的呜呜叫着。女人以为它弄伤了自己,拍了拍它的头就继续前行,却突然撞上了一道屏障

  这是前所未有的恐惧体验,她的前方一览无余,没有任何阻挡,但竟然无法通过,像有一堵隐形的玻璃幕墙树立在面前。她惊慌失措地用手去摸,那堵隐墙可以碰触但无法看见。这太过惊异,她呆坐在路边想着到底发生了什么,然而这注定不可能得到答案。

  怀着巨大的恐惧她向小木屋折返,在路上看到一对居住在附近的老人,男人在水井前打水,妻子呆坐在屋前。她想冲过去求救,但又被一堵隐墙挡住。她渐渐明白,自己被孤立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可能再也无法走出去。而隐墙那一侧的夫妻也犹如蜡像。只有流水淙淙流过。那是另一个封闭的空间。

  还好,度假小木屋中有着相对充足的生活用品。女人开始与那只狗相依为伴。不久,一直猫和一头怀孕的母牛闯入了她的生活。女人与三只动物成为了这个孤立世界的全部生命。她也感到绝望,但在自我了断的念头闪过后,她给了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照顾那三只动物。这是一次人类自身存在境遇的映照,我们活着的理由往往都如此荒诞不经却也温情脉脉。一个施爱的客体、一个微小的兴趣都能成为寄托生命的借口。

  于是,她每天给猫和狗搅拌食物、割草喂牛,定时挤奶。她独自开荒,用巨大的镰刀在恶毒的太阳下耕作;在晴天里打猎;在春天为冬季储存木柴。在解决生计之后,她开始构筑精神空间,翻找出小木屋中的纸笔开始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播种后的希冀、极寒中的困厄、对自己处境的绝望、对生命的留恋以及对这样荒诞处境的思辨……

  在这个孤绝的空间中,女人承担着多种身份,她是人,需要营养的食物、温暖的住所和可以安放的精神,所以她需要割草种地,捕杀动物,记下日记。同时,某种程度上,她又扮演着神,在面对冰雪初融时河边的一条狐狸,她会放低枪口,看见一只被群体遗弃的白色乌鸦,她会用垃圾喂养,她可以选择哪些生灵可以存活,哪些必须死去,生杀予夺,她是唯一的主宰。但她也是最卑微的生命,漫天的风雪和极端的孤独随时会将她吞没。她的境遇成为了全人类残酷且荒诞处境的象征。被毫无理由地至于一块蛮荒之地,被看不到的隐形墙壁困在其中,肉身的禁锢与精神的孤独,正是人类注定的困境。

  正如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怜悯动物,同情人类,因为他们没被问过想不想,就来到世间,或许人类更可怜吧。因为他们拥有的智慧刚好够他们抗拒一切以自然的方式运作,这让他们变得凶恶和绝望。其实人不用这样活着的。世上没有比爱更合理的激情。它让爱人者和被爱者的生活都更加轻松。它是我们的唯一出路。是我们过上更美好生活的唯一希望。

  女人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之后,遇到了一个不知何处而来的闯入者正在屠杀她的牛,遇到另一个人本应令她惊喜,但她却举枪击毙了那个男人。这是一个讽喻性的场景。在寻求爱与群体归宿的时候,我们也总在互相伤害。最终,人们仍将沦于孤独。

  《隐墙》影评(四):身为人的自觉

  我之所以有意愿为这部电影写评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强烈地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

  从这个女性(我认为无关女性与男性,拥有性别只是电影现实化的需要,也许只是作者认为女性现实中较于男性更为敏感,内心的丰富更加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可,所以才拟用一名女性作为主角)最开始对于卢克斯(狗)称不上信赖的态度来说,她是个难以“讨好”的人。有时候我会想,有的人崇尚善良、纯洁、美好、正义、道德、宗教、爱情等等一些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厌弃邪恶、肮脏、丑陋、罪恶、叛逆、散漫、欲望一些是的非的东西,也许仅仅是从了他人的引导;那么“他人”做这些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会不会只是为谋求自身的自以为的“安稳”处境而试图利用一系列的价值观同化世界?也许疼痛对于身心健康的人而言是剧烈的、试图抗拒的,可是谁又能说服谁“疼痛是万恶的”?

  这部影片的视角单纯的近乎纯粹,女人的脑中似乎除却生存的技能剩下的只有类似婴儿认可的空白。

  影片中女人与狗作伴生活,再至遇到牛、遇到猫,连续遇见生命的惊喜;女人为口粮从牛身上挤奶;为救猫深夜提灯闯入森林;埋葬死去的小猫(这是唯一一处我认为不是十分符合“空白认识”的行为,但是却是身为有过社交经验的人的烙印);为陌生的公牛杀了威胁生命的男人;为死去的狗缅怀;为小屋中的母牛感同身受;为谋生杀死鹿,一系列碎片、伴生似的镜头表现了女人的情绪从最初的抵抗到最后妥协……所有的一切虽然经过了女人的口述却丝毫没有理所应当,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心而发、顺理成章的。

  隐墙,是隐藏的、透明的,但是墙总是阻止着人向外,而外面的人都是静止的、“死的”。整部影片主角都未曾刻意的做过破坏墙壁的行为,却总是在无意处能得出“墙十分坚固”的结论。很明显,这是一面物化的心墙,你我的心。一个人身处社会再如何生活如鱼得水,都无法改变仍是一个独立的人的事实。拥有自己的世界,是所有人挂在嘴上的,却是再虚幻不过,可又是毋庸置疑的。

  这是一个人放大的内心世界,没有语言的交流,却有语言的记述。在结尾,语言已不再是记述的意义,而是表达。

  《隐墙》影评(五):融入到自然中是多么美好

  这难道不是一部清新自然的片子吗?不是一部把人和人类社会分开,放到自然中去,像动物一样简单生活的片子吗?我觉得就是阿。太清爽,太舒服,太宁静了!为毛我看得好享受啊!那大自然的美景,那几个动物,还有一个普通的女人,(不是什么漂亮女人,那没意义),这里这个女人已经是一个最原始的动物了好吧,在大自然中和其他动物们一起本能的生存着。

  隐墙只是把她和人类社会隔离开了而已。

  她一步步融入到了自然里,和周围的一切浑然一体了。(就是老子说的道)

  开始她断不了作为人的属性

  后来和动物们有了牵绊和感情,尤其狗,虽然是动物,但是它有感情,沾有一点人的属性吧

  后来狗死了,纸也用完了,又脱离了一些人的特性,她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了,又像纯动物迈进了一步。

  里面她关于生命啊,时间的感受都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我觉得大部分还是需要意会吧。

  后来那个男人的出现就是说明这个女人已经不属于人类社会了好吧,她是属于动物和自然的,当然要保护狗狗了。

  “也许人类更可怜吧,因为他们拥有的智慧,刚好够他们抗拒一切以自然的方式运作,这让他们变得凶恶和绝望,且不怎么可爱。”对 ,以自然的方式运作。

  回归自然,以自然的方式运作,太舒服了,太宁静了。

  如果电影本意不是我看出来的意思,那我也宁愿按我看出来的意思来看,因为太美好了。看来我是一个热爱自然的孩子。

  《隐墙》影评(六):生与死的思考,时间的长河,我为自己筑起了一道墙

  我想看完就要写一点,不然怕自己会忘记,但会忘记吗?应该不会,这部对很久没有看电影的人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露。也许离去的两个人象征着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还以为如从前般青春的人,只是说着,走走就不见了,于是我们被送上一块陌生的土地,虽然眼前的场景熟悉,还有以往的资源,但他们都变了,只有我们自己了,这是第一次接触生与死的隔离,心灵的长,这道无形的墙,就这样提示着我们,以往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了。我们与这个世界就这样被隔开了,行走在这静溺中,只有我们自己。会突然增加一些伙伴,熟悉又陌生,慢慢接受他们,慢慢在这神秘的森林世界行走,慢慢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规则,但一切只能依靠于我们自己,慢慢习惯,偶然还会在山顶的牧场寻觅到放松,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仿佛又回到了以往,灵克斯的陪伴如同家人,一切那么亲切温暖。在山中静静地坐着,把心情放平静,或看看漫天繁星,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渺小到曾经的痛苦与悲伤都不再存在,而后越发的喜欢将自己沉入到这神秘而又熟悉的环境。日子就是这样的重复,虽然劳累,但开始渐渐忘却,这是活下去的本能,已不再与他抗衡,接受了现实,接受了生死,接受了曾经突如其来的成长。一个入侵者的闯入,打破了本有的宁静,试图将他的规则欲望带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本能的反应已不是曾经试图找到同类寻求温暖的灵魂,举起枪,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了闯入我们世界的异类。没有同情,没有纠结,没有后悔,因为他毁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平衡,我与另一个灵魂的平衡,这个灵魂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就如同自己般重要。而后的时间,我们已变得更加冷静,因为在我们心中,另一道隐墙已经筑起,要牢牢保护住自己对灵克斯亦或自己的这份爱,不会在轻易被谁打破。

  隐喻:

  离去的一对老夫妻象征着自己的长辈

  牛、狗、猫、乌鸦都象征着某一部分的自己。

  树上的衣服象征着逝者

  静止的老人象征着回忆中的长辈

  森林象征着时间与自我

  入侵者象征着外界的同类

  所写的纸张代表着一直对外界抵抗的思考

  仅以以上文字祭奠内心难得的平静与顿悟的心喜

  《隐墙》影评(七):林断山明竹隐墙

  极考验耐力和瞌睡指数五星的电影,整部影片里只有一个女人和一只狗、一只猫还有一头牛被莫名其妙的照在了一堵透明的墙里,与世隔绝,基本上没有对白,也无所谓情节和高潮,只有大段的心理独白。。。

  很多影评都分析女人如何顽强的生活把这一切真实化了。。。我不以为然,更倾向于讲述的是抑郁症患者的孤独,有一阵子恍惚甚至觉得其实片子里说展现的小木屋,与世隔绝的阿尔卑斯山其实只不过就是女人的心,她把自己和外部世界隔绝开来,虽然没有人的陪伴,但是她刚好有一条狗,又有了一只猫,猫又下了只小猫,又来了一头牛,牛又下了只小牛!她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自给自足不被人打扰的生活。。。波动的内心世界有时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猎场,平和了后又会回到暖意融融的夏季牧场,她躲在隐墙后面思考着很多哲学问题:如何去爱?生与死。。。直到最后突然来了个莫名其妙的男人,莫名其妙的砍死了她的小牛,打死了她的狗。。。她毫不犹豫的开枪射死了自己三年来第一次见到的同类。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她为何要杀死男人?!有人来了,证明隐墙已经不复存在了,她应该可以回到原来的世界了,但是她没有,她甚至都没有去看墙还在不在,只是又回到了寒风凛冽的冬季猎场,继续着独自一人的生活,喂着一只不被同伴接受的白色乌鸦。。。

  到这里就结束了,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见到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什么她获得了救赎,她受到了激励走出隔绝世界,也不是谜底性结局:没有告诉你究竟为啥会有墙,这事的真相到底是啥?想来这便是欧洲电影的高明之处,也是阴暗之处所在吧,没有救赎没有励志没有谜底,她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出来,没有人可以医好别人的孤独。。。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完成自己一生的旅程,于是听着《阳关三叠》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仔细品品其实和《隐墙》有很多相似之处:烦乱的呱噪,衰败的景象。。。但是内心平静后看着天上飞的鸟,闻着池塘里徐徐的荷香,自我安慰道:老天对我还挺好,至少夜里下了场雨,让我享受了一天的清凉!嘿嘿,都是自己的事都是自己的心,谁不是活在那个竹林里隐隐的墙后呢,隐墙里的女人在夏季牧场静静的坐一夜看星星,鹧鸪天里的老苏嗅着香气闭上眼睛享受一天的清凉。。。

  诶,好吧,我承认我这说话的路子有点要向《舌尖上的中国》的节奏奔。。。于是就此收口!

  :对了,还有两点可以证明我的论点,也就是影片演绎的并不是个真实的世界:1.动物们身上有时候会有一层黄黄光,与女人格格不入的感觉(当然您也可以认为是油灯照出来的光哈)2.女人所有的动物都是母的,好巧对不对,公的都死了,母猫下的小猫珍珠死了,母牛下的小公牛也死了,最后那条狗也死了。。。

  嗯,舒服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也算是我想要记录的内心想法和分析了,不是为了给谁看,也不是为了让谁帮忙分析,只是不吐不快而已,哈哈!

  当然,要是您能耐着性子看了我的这个小想法,然后产生了兴趣,再耐着性子看了这部片子,我好高兴能讨论交流,这大抵是排解孤独的一种最大众的方式了。。。阿门

  《隐墙》影评(八):孤独是一个好命题

  最近看了《隐墙》。2012年出的片子。原著是奥地利作家的一部想说。其实你难以想象这部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可以这样的深刻,这样的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以至于我十分怀疑斯皮尔伯格的《穹顶之下》完全是剽窃了它的创意。一道看不见的墙,阻隔了通往城市与喧嚣的路,原本美好的旅行突然间没有了同伴,于是女主人公只能在一条狗的陪伴下开始在原始的环境中生活,成为唯一有理性但是最好不要去思考的动物。“隐墙”的意义不是惩罚,而是一次自我反思和救赎的过程。一个人在墙中的世界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简单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去忘掉时间的流逝。虽然今年大热的美剧把这个故事阐发的十分复杂,而且人物众多,我相信从Marlen的原著出发,再看看Martina主演的电影,就完全可以理解人性在一个特定时空下的畸变了。

  德国电影很无聊,看的时候确实需要点耐心,而且听着自言自语的独白简直就会怀疑这样的片子到底有没有意义。但是通常外面看起来不怎么样的东西,藏着很多值得去发掘的东西。就算是苦丁茶也有人爱啊,何况看多了大片稍微调整下思维也是不错的。Marina在这部片子里比在巴德尔麦因霍夫集团里的扮相好了不少。作为一个经验老到的女演员,她给我的感觉是过于硬朗,虽然大多数德国女演员都是这样的形象。但是在最无助的境地里,她的表现显的既符合理性又不缺失女性之美。

  片子的色调很舒服,一面尽情展现阳光下德奥山区的安宁幽美,一面铺设夜晚无人只有自己心跳相伴的压抑。我承认,大多数时间只有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的电影是很闷的,片名改成《那山,那人,那狗》倒是十分合适,但是比起只有两个人的《Gravity》,我觉得在节奏的把握上完全不逊色。

  早几年第十放映室还很火的时候,我时常能从中发掘出一些很赞的电影。有一部忘了名字的,说是一群人到野外郊游进了一个山洞,然后迷路了,他们开始争吵,开始失去理智,最后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吃人”的生存者游戏(饥饿游戏什么的都弱爆了)。对于这种题材我觉得不是口味太重的最好别轻易看,但是结局很值得思考,这也是为什么让我把两部片子联系起来的原因。一部让人看到希望的影片是烂俗的,至少它没有超越“大团圆”这种思维定式的束缚。以为走出了山洞和以为自己回到尘世的幻想是那么的美好,可惜那不是真的,哪怕支撑到了最后,对不起,你依然没有希望。好在,《隐墙》的导演还算是人性化,倒没有搞出这么惊悚的结局。但是结局还是不想剧透了,说出来大概过于肤浅苍白。

  回到现实中,这堵墙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下出去,立在我们的心口上,立在人与人之间无形的缝隙中。很多时候它包围了我们隔绝外界的打扰,而更可能的是它变成了一种障碍和自我的牢笼。但是生活就要这样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习惯墙的存在,适应孤独是一个好命题。

  《隐墙》影评(九):《隐墙》的象征

  《隐墙》的象征

  我没有读过《隐墙》的原著小说,所以并不确定自己的解读是否准确。但是如同这部片子的主角一样,每个人对周围世界的解读都是现象学的,包括对这部影片的感受。这使得我可以畅所欲言而无所顾虑——我要提醒本文的读者,如果你看不懂,或者即便你自认为看懂了,你我的中间也隔着一堵隐形的墙。

  这大概是影片得到好评的原因。每个人对世界的体验就像被一堵隐墙隔开,墙内是孤独的感受、解读、变化、领悟,墙外是另一个无法到达的区域。这种体验难与他人说,借助语言可以部分达成——然而语言也不尽可靠,比如主角也曾经对自己的日记产生困惑——然后在倾听者那里再打一次折扣,再加进一些倾听者的个人体验,然后在叙述者看来,已经变成另一番模样,成为墙外永恒的死寂了。

  导演给主角设定了抑郁的标签,这使得影片似乎是抑郁症病人的自我疗愈。但我宁愿忘掉这一点,因为这种导致孤独的隐形的墙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不管是抑郁症还是健康人。我理解的隐墙是由于个体体验的主观性(我觉得…)带来的边界,也许还包括文化的独特性(即群体体验的主观性,我们觉得…)带来的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隐形边界。举例来说,“作为一个抑郁症病人,我觉得生活都是黑色的”vs“你太悲观了”;或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vs“我们80后是最倒霉的一代人,生活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来”。什么感觉?完全没法交流。

  总之主角被隔绝在这里了。这处禁地满目苍翠的绿色,有狭窄却安全的狩猎小屋可以越冬,有开阔而生机勃勃的牧场可以度夏,头上还有浩瀚深邃的星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这是影片的基调(这也是我拒绝抑郁症标签的原因之一),暗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庄稼有奶有肉,有枪护身,生存条件良好,生活无虞。星星的灵性之光高挂空中,指引着沉思的方向(我注意到从未有月亮出现,因为月亮会将沉思指向距离较近的家庭生活,在占星术中,月亮代表情绪而非理性和智慧)。这样看来,这不但不是一个绝望的流放地,反而是一个适合哲思的龙场呢。

  主角的动物伙伴有一条狗、一只猫和新下的小猫、一头奶牛和新下的小牛、最后又多了一只白乌鸦。狗是忠诚的伙伴,寄托着主角的友情,即便小狗死去,它的灵魂仍长伴左右,表现主角已经足够强大到无需伙伴客观存在。猫是自由的灵魂,象征着主角的灵性,所以猫一直存活到最后。小猫是完美的礼物,象征主角失去的珍宝,那是与既往美好回忆的告别。奶牛是可靠的基础,象征者主角的生活所需不竭,它也活到最后。小牛则是一个迷一般的存在,似乎只是影片中的路人,主角甚至没有给它取名字。在影片中奶牛和猫都不请自来,并且生下了孩子,我猜测难道在原著中主角有夭折的孩子?否则生小猫和生小牛就有点重复了。最后出现的白乌鸦,则是对自己不受欢迎的孤独的投影,给白乌鸦喂食,象征接纳自己的不受欢迎,以及自我关怀和赋能。

  突然闯入的男子带来的是冲突和死亡,揭露了没有彻底领悟前的平静的虚假。当我们自以为领悟的时候,常常并未抵达终点,这种自以为的领悟是一种可怕的诱惑,指向沉溺和歧途。(例如在卧虎藏龙中,李慕白跟俞秀莲说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但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的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冲突潜藏在这种虚假的平静里,并且能量更加惊人,一爆发就是毁灭性的。然而爆发的好处在于,它将人从沉溺和歧途中唤醒,并指向终极的领悟。在文字所能表达的极限里,终极的领悟似乎指向起点,但境界不同。从α点Ω点,身未动心已远。所以在影片的最终,主角已经不关心隐墙延伸到哪里,也似乎不在乎被困在隐墙内了。牛和猫出现在隐墙内似乎不存在逻辑上的问题,生物似乎不受隐墙的限制。但是如果其他人类都能跑到高山牧场,似乎意味着隐墙早已消失了。这正符合禅宗的义理: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心里的墙消失了,现实的墙就不存在了。

  《隐墙》影评(十):一个抑郁者的内心世界

  这应该就是那种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吧,让人思考的余地太大,即使多看几遍也很难理解导演到底想说什么。个人觉得本片是一部自闭症患者内心世界的缩影,女主角在片头也在暗示:带领她来到这个山谷的老人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如果不是他在收藏生涯中患了抑郁症,也许我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一个抑郁症患者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把自己柔弱的内心(女主角)禁锢在了这里。在自闭者的内心中,虽有日夜的更替,却无时间流逝的概念,一如邻居永远在接水的老人和长椅上的老妇。影片接近最后日记里也说:现在我相信时间是静止的,而我在其间穿行,有时缓慢,有时又极速前进。无法逾越的隐墙则是内心与社会的边界,对于这堵无形的墙,他们怀疑过,抗争过,影片中,每当女主角靠近这堵墙,就有一股嗡嗡声,仿佛发自脑海深——这种描述非常贴切。当一个人漂泊在外,置身于陌生的坏境,无助的面对茫茫的人海时,脑子里会有这种声音,让人无法思考。这应该也是自闭者准备走出内心步入社会的第一感觉吧。抗争的失败,带来对外在世界的绝望,孤独者们只能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摸索着自己的生存法则。而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和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互动应该都是一种渴望被理解的心理吧。最后,男人的出现代表着外界社会和内心世界的一次交互,一次冲突,当女主角抱起卢克斯,渴望被理解的心理最终逝去,她停止了日记的记述,断绝了仅有的能于外界敞开心扉的方式,在时而低沉时而婉转,倾诉一般的提琴音中走入了永远无法开启的内心之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