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找小糖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寻找小糖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04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小糖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寻找小糖人》是一部由马利克·本德杰鲁执导,Steve Segerman / Dennis Coffey / Mike Theodor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一):歌手不红是因为选错发行商了

  底特律那地方,到处是劳苦工人或者就是无所事事落魄鬼,平日的生活本来就没有色彩,他们想听的是能麻痹他们,可以发泄的享乐音乐,Rodriguez 那歌去揭他们的伤口,没人愿意听。可惜了Rodriguez 不在纽约。

  不过美国流行音乐竞争激烈也是一个方面,我记得美国69年发行的唱片是60万张,像The Free Design这样的乐队也因为发行成绩不好而解约(推荐他们那首When Love Is Young)。像Simon & Garfunkel的The Sound of Silence要不是当时某个电台DJ力挺,也被打入默默无籍当中去了。

  还有那唱片公司老板,黑心资本家,把歌手的版权费给黑了,电影里问起他来,色厉内荏装做赤脚不怕穿鞋的样子自己已经破产了,什么都不在乎。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二):一篇很官腔的影评

  最好的纪录片挖掘出连最有想象力编剧也无法写出的人间故事,这些故事被统称为传奇发现展示传奇不仅需要无与伦比运气,更不可少的是一往无前坚韧决心,因为传奇之稀世罕见,因此在它被大众认可之前,追随者寥寥,坚信者孤单

  年轻的瑞典导演马利克·本德让劳尔就是这样一位坚信者,2006年,他在背包旅行寻找音乐短片题材路途上,在南非,第一次听说了这样一个恍若传奇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默默无闻的美国音乐人罗德里格兹在种族隔离的南非成为了堪比披头士的天皇巨星,唱响了整整一个世代旋律,卖出百万张唱片。然而巨星与他的南非拥趸们却在近三十年间从未谋面,不曾交换过任何讯息,也不知彼此的存在,歌迷们对这位神秘偶像结局的唯一消息仅仅是一条他在舞台上自杀的流言。几十年后,拜两位资深歌迷不屈不挠努力,以及现代网络时代的来临,拥趸们终于发现罗德里格兹尚在人间,然而事业并不如意,那个曾经唱出摄人心歌声的歌手已经在工地做了几十年的体力工人,拆除旧屋,搭建房顶,艰难养活全家。1998年,在歌迷的热情邀请下,罗德里格兹终于第一次踏上了南非,踏上了这块对他顶礼膜拜的土地。几万张演唱会票在顷刻间售空,望着台上近于死者复生的巨星,台下的歌迷似真似幻,如在梦中。罗德里格兹却平静依然,他对歌迷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感谢你们让我活着。”演唱会后,巨星飞回美国,依然是默默无闻的建筑工人,一切似乎被改变了,一切似乎又毫无改变。

  导演马利克被这个故事的传奇性,以及故事中展示的奇特跌宕的人生际遇,以及人性在际遇中变幻出的复杂色泽深深着迷。他放弃了短片的计划,一头扎入了这个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人的故事当中。他用了数年时间走遍南非和美国,收集故事中方方面面信息,访谈了几乎每个掺了一脚的当事人,从音乐制作人,到南非乐迷,从厂牌老板,到分销公司,从记者,到邻居,从同事,到子女,直到最后罗德里格兹自己。这个长达三十年之久的跌宕故事被导演不疾不徐地慢慢展开,让故事中每个人讲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片浮生,最终拼出的图画朴素得让人感慨震撼得让人瞠目。全片背景音乐使用始终是罗德里格兹自己的唱片,用他的歌曲描写他的故事,在合适时机选择合适的主题,可谓配合天衣无缝

  这部片子升华之处在于,在描写了一个人的传奇之外,导演不忘将大视野投向塑造这个人的世界。罗德里格兹的故乡底特律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浮出水面。在我看来,全片最美的一段镜头并非开头如同风光片一般的航拍南非海岸,却是结尾罗德里格兹一袭黑衣,蹒跚走过雪地中的底特律街道,随着他的步伐,镜头平移,背景如画卷徐徐舒展开了一幅厂房高耸,白烟滚滚的工业城图景,配上前景孤独冷硬如一道黑色伤疤的罗德里格兹,奇幻对比气氛,宛如现实出现的宫崎骏电影画面。在那之后,借由罗德里格兹建筑工地同事之口对他卓尔不群的诗人人格的描述,是这副场景最好的注脚。

  《寻找小糖人》2012年于各大电影节大放瑰彩,并一举夺得第八十五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影片口碑票房上都堪称纪录片门类的丰收。借助影片成功的助力,罗德里格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事业四十年后终于在美国起步,开遍全美的巡演场场一票难求。不知是不是与长年的重体力劳动有关,罗德里格兹的身材依然清瘦强健一身黑衣墨镜的他虽已迈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七十大关,但仍不显老态。访谈中他表示,他珍惜所有公开演出机会,这位曾经唱着“我在同性恋吧演,在妓女吧演,在摩托葬礼演,在礼堂演,在音乐厅演,在修了一半的房子里演”的天才歌手终于在自己的国家找到了广阔的舞台。

  在与《寻找小糖人》相关的人身上,似乎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直到2014年5月,导演马利克·本德让劳尔被人发现死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住所,死因为自杀。据家人说他生前被抑郁症困扰,最终还是没能闯过这一关。话说在拍摄过程中,导演马利克在数年制作中弹尽粮绝,后期不得不用手机app拍摄10%的镜头,访谈中自称有整整两年没买衣服,甚至申请了个人破产。这种种挫折都没能阻止他完成影片,最终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样一位百折不挠的导演的令人扼腕的结局为《寻找小糖人》的种种传奇中,再度增添了一笔鲜明而复杂的色彩。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三):《寻找小糖人》札记

  当罗德里格兹站在几千个南非听众面前时,我无法停止不哭泣。

  当他对着狂呼不止的人群说出“谢谢你们让我活着时”,我无法停止不哭泣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说不出我的难过,但是我很难过,一个月后才着手写这些文字,也许关于人生,关于梦想话题一直都是沉重的,人们不会轻易去触碰,生活得轻松总好过沉重。片中纪录的罗德里格兹的生活轨迹从最初的神秘到最终的水落石出,返观过去,会发现一切都顺其自然,他在过着他实实在在的生活,实实在在的艺术,他的一切都是艺术。

  美好的艺术与艺术家有他们自身赖以存活的方式,世界这么大,北半球无人聆听你,也许有一天南半球会有,或许,像罗德里格兹这样的艺术家还有很多不曾被人所知道,他们默默走过自己的人生轨迹,走向一个无人知晓的结局,没有扬名立万,没有锦衣玉食,有的只不对宇宙人生,对生存与生命的艺术感知,过一种不被打扰,也不打扰别人的生活。

  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寻找小糖人》的主创上台领奖时说,“罗德里格兹没来,因为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出现而抢占太多注意力”,这样的实在真的让人心生敬畏

  这个社会以及每天都爬行在其中的生物从来都不是公平的,一个人无法一生都去怨恨一切,只要实实在在,如自己的心意勇敢地活,就足够了。

  罗德里格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有时穿着燕尾服来做这些脏活,你可以想像这该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人,他尊重自己的生活尊重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他尊重自己。

  假如他的声音没有在南非延续,假如他的一切都中断在北美,假如没有这部纪录片,在未来的未来,人们把罗德里格兹发现,那些在未来的片中出现的人们,极度感伤,说着缅怀的话语,会让这一切都变成一场悲剧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梵高,也不会有第二个罗德里格兹,每一场艺术的发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懂得的人才值得拥有,在这个物质构成的世界里,作为一个物质实体存在的人,而能超越物质本体的束缚,活出真我的罗德里格兹,叫人喜欢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四):灯火阑珊处,寻找小糖人!

  灯火阑珊处,寻找小糖人

  ——音乐传记片《Searching for Sugar Man》杂感

  偶然看了美国歌手Rodriguez的传奇纪录片《Searching for Sugar Man》(中译名《寻找小糖人》),神奇,震撼,却又伤感至心的真相故事。

  影片内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在南非能和“披头士”相提并论,甚至比“滚石”更红的美国民谣歌手,在美国本土却籍籍无名,出版了两张专辑销声匿迹。关于他本人的一切信息都像迷雾,无从考证。而“他在舞台上冲自己脑袋开了一枪”“在身上浇汽油,一把火烧了自己”——这样诡异传闻让九十年代南非的一位铁饭歌迷决心探寻偶像的下落或真实死因。在执着不懈的寻访和线索收集中,他终于找到Rodriguez,并见证了一个“死与生”的伟大奇迹

  贯穿这个“奇迹”的是音乐,影片开头便伴随Rodriguez的名曲《Sugar Man》,蜿蜒行驶于海岸公路群山之间。老实说Rodriguez嗓音稍有点怪异,但那沉郁感却倏然打动人心(这感觉很像多年前同样非常偶然听到Damien Jurado的《Desert》时的突然沉迷),然后是歌词,“小糖人,请快一点,因为这一切已让我疲惫,给你这枚蓝色硬币,能不能帮我带回,五彩斑斓梦境?你带来了银色魔法船,我们雀跃着,喝着汽水,还有甜美的玛丽珍……”精心雕琢又纯天然的梦境中,快乐忧伤就像硬币的两面,失速旋转在现实里。纯真睿智对俺这个“歌词控”几乎是绝杀武器,虽然俺滴烂英语听不懂他具体在唱些啥,但不妨碍俺跨越语种滴“神交”和“误读”哈。

  在所有音乐家种类中,民谣大师也许是最接近真正诗人的种类,“Rodriguez的歌词在同时代的音乐家中,能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鲍勃•迪伦……”“到今天我们依然不明白他(Rodriguez)为何没能红起来,也许因为歌词中的那些政治性……”受访者这样百思不解地惋叹。

  俺不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但从很多歌名和影片中的一些歌词来看,Rodriguez 应该是位接地气儿的生活诗人。就像生活中的无数禁区对人的诱惑,“禁歌”亦总是有种别样魅力收藏馆的工作人员拿出当时被毁掉的唱片,说到歌词,微笑叹气。

  “街道角落里的小糖人”。

  ——听摇滚滴筒子肯定都知道这些“糖人”是谁,也许他们还有一个更通俗名字:“Du 贩子”。世俗眼光里的“毒”,在那个世界里被叫做“糖”(也或许是唯一能让人逃离困顿现实的“药”)。

  说到这些“糖”,俺第一时间想到滴是15年后和《小糖人》遥相呼应滴The Jesus and Mary Chain成名专辑《Psychocandy》(迷幻糖)——这张开创了一个审美流派的《迷幻糖》里的种种,不正是一个努力和现实交战着的“五彩斑斓的梦境”吗?在《Some Candy Talking》中JAMC更是反复吟唱“我想要你的糖,我想要你的糖……”。当然,就像“Sugar”和“Candy” 的不尽相同,当年是“原料”,如今是“成品”。而人家Rodriguez知道用“蓝色硬币”购买,那哥儿俩纯粹就撒娇耍赖,手段无耻些哈,咳咳。

  “Du 品”似乎从来都是粘在“摇滚乐”身上的一块商标,无数的“神曲”(咳,褒义哈)和“毁灭”似乎都和Du 品脱不了干系。于是俺一直在想这些“精神糖果”的意义,为何许多卓越的艺术家都离不开这颗“糖”,这剂“药”,这份“毒”?——也许,“糖”“药”“毒”正是艺术本身吧。

  忘了哪位哲学家(?)说过,“艺术和宗教,让人脱离动物世界”。用俺滴理解通俗化一下——“审美”和“信仰”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王小波说过“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过”,同样,只有真正滴“信仰”才能创造奇迹。

  “谢谢你们让我活着。”

  ——当Rodriguez在98年站上巨大演出场地的璀璨舞台,面对那数万“朝圣”的歌迷,三十年的泥瓦工人挎着吉他,对着话筒恬淡安详地向大众致谢。唱片产业让他在二十几年前悄然“死”去,痴心歌迷却让他在“信仰”中粲然“复活”。

  这是歌手的传奇,却也是歌迷的传奇。那些望不到边的白色座椅,那些欢呼哭泣的年青脸孔,台上的歌手已花甲,台下的歌迷永远年青。这又让俺想起去年的5月19日,北京那个雷雨夏夜,那个永远难忘的“美景良辰”。 舞台上年过花甲的偶像,俺们无法在青春时和他们相遇,但却终究没有错过。就像Rodriguez没有错过地球另一侧用心灵搭建的神殿。歌手会老,歌迷却永远年青——南非的虔诚歌迷穿越时光让偶像死而复生。

  Rodriguez的专辑《Cold Fact》(冰冷事实)和《Coming From Reality》(从现实来)的确像那些让人泪流满面的现实预言。在南非卖出上百万唱片的Rodriguez在他的家乡底特律干了几十年泥瓦工……俺最见不得滴两件事就是“对孩子犯罪”和“让(真正的)艺术家受苦”,前者毁灭纯净,后者折磨精神。梵高,爱伦坡,卡夫卡,王尔德永远是俺想起就想哭的名字。

  Rodriguez无疑是带着“糖果”独行于城市角落的智者,几十年辗转于萧条街道,“穿着燕尾服”干着重苦力,修补着人们的屋顶。他走过东西南北,从白走到黑,经过人们眼前却不被人们看见。冥冥中一个女孩偶然浏览网站,却看到陌生人寻找自己父亲的信息。当话线那头低沉的一声“老糖”的呼唤,当沉静老头推开旧屋的狭窄窗户露出羞怯微笑,那个站在街角阴影里,给人们带来“精神糖果”的忧郁“小糖人”,终于走进了世俗领地——虽然他已经不需要世俗的任何馈赠。

  没有好年代或坏年代——引用达明的一句歌词——只能希望那些为我们带来光,却在铜牛鼎里煎熬着的艺术家们——“可再生在某梦幻年代”,别再错过任何幸福。

  谢谢这部结构缜密,画面诗意的影片,让我们进行了一场心灵长征;谢谢Rodriguez,让人明白了世间优雅;谢谢“偏执狂”歌迷,让我们知道了Rodriguez。

  2013-1-27/18:52

  ool于成都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五):乐坛传奇的另一种可能

  你很难用一个词去概括罗德里格斯。隐士?奇才?遗珠?即便在看完《寻找小糖人》后,你依然会觉得不可思议,也许你还会想,天啊,要是这个故事给好莱坞拍成传记片,不知会有多励志多煽情?但事实是,有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会让大多数的编剧自惭形秽,以至于这些故事只能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一点一滴还原出来,方能让人看到其真实的力量。

  乐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例子并非没有,但去到罗德里格斯这种落差级却实属罕见。一方面是他当年在美国实在太没名气,就连业内人,除了参与专辑制作发行之外的唱片公司人员外,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存在;另一方面却是多年以后,这张早就被人遗忘的专辑,竟飘洋过海来到南非,并摇身成为当地青年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代表音乐,他的歌中唱到了爱、性与毒品,体制的腐败与改变,启蒙了一代年轻人的心智,他则成为了南非家喻户晓的巨星。对于在大洋对岸发生的一切,罗德里格斯并不知道;而在南非乐迷则认为罗德里格斯已经自杀身亡,这似乎是对于一个“乐坛传奇”合理的结局。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部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一开始显得过于精心铺排,影片一开始聚焦一个唱片店老板和一个音乐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寻找罗德里格斯的过程,制造出“罗德里格斯是谁?他究竟怎么样了?”的悬念,其叙事性堪比好莱坞电影。而不光是片中的南非歌迷,影片观众也都期待着见到罗德里格斯真人,期待看到他获得自己应有的掌声、鲜花乃至金钱。所以不难想象,当一个所有人都一直以为已经死去的传奇巨星突然出现在舞台上,台下的观众会做出什么样的回应?影片用难得一见的史料加上一些动画表现方式,重现出罗德里格斯在1998年访问南非的盛况,这无疑是片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然而导演无意去渲染这种励志气息,片中所展示出罗德里格斯在台下的生活态度,则更为最触动心灵。他依旧保持着那种蓝领的生活方式,尽管他在南非舞台上比滚石乐队还受到欢迎,但他却坚持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清醒和谦逊。

  片中没人能说清罗德里格斯当年为什么在美国未能走红,当中的原因太过微妙,影片也故意略过了一些争议性的话题,譬如唱片畅销背后的版权费归属,以及为何罗德里格斯多年来未能从中得到一丝一厘。不过这些问题现在都不再重要了,因为它们看起来都像是一个关于通讯不发达时代的玩笑。《寻找小糖人》在上月底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影片也让更多美国人知道了罗德里格斯的存在,他的音乐开始在南非以外的世界得到关注,他今年在美国有好几场演出,甚至6月份还会到巴黎开唱。然而在影片中,这个70岁的老人依然住在底特律破败的房屋中,他的演出酬劳大多数分给了家人和朋友,当看到他孤身一人在雪地中佝偻着前行,你能感到当一个人用一生去坚守一种生活方式,其实是一件多么伟大和震撼的事情。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六):legend follows its own way

  Life is like an invitation,but nobody ensures you a pleasing one. We are expecting a happy ending all the time, while sometimes it turns out to be a mess. Worries would not help, and a real sugar man can always find the hidden amusements somehow. The unknown big thing is happening somewhere else, that's how your work pays off. People gather and celebrate, but a real sugar man tranquilly walks his own way.

  An excellent movie! Gentle, touching, and inspiring.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七):罗德里格斯给我们的启示

  现代社会需要有一些传奇的故事去吸引眼球,罗德里格斯的故事就很传奇。一个在美国默默无闻的歌手,在南非却大获成功。这样的故事充满了传奇性戏剧性,十分吸引观众的目光,让人有足够的兴趣能够看下去。但是我看完这个纪录片,我觉得真正打动我的不是故事的传奇性,而是罗德里格斯对生活的态度。

  罗德里格斯之前的音乐生涯无疑是失败的,唱片的销路不好。音乐市场很残酷,如果你不能为唱片公司赚钱,那就只能走人了。不能继续自己的音乐梦想,让人惊讶的是,他又回到了之前的工作,他又成为一个体力劳动者,他翻修建筑物住宅。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怀才不遇的民谣乐手,似乎应该过着一种穷困潦倒的生活。恰恰相反,他过得还不错,后来有人采访他,问他是否喜欢他的工作,他回答道“是的,体力活让人血流通畅”,同时他面带着微笑。

  在他女儿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得知,罗德里格斯从来没有表露出任何失望,他只是继续前行,继续生存,同时他也看了很多书,参与了政治运动,社区活动,努力为那些底层的工人阶级,贫困的人发声。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音乐呈现的精神似乎也完整地贯彻在自己的行动当中。在他同事的眼里,他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就像在从事一项神圣的工作,他有着诗人和艺术家的气质,能够让他去超越平凡,虽然他的音乐梦想失败了,但是精神还在。他想做的就是磨炼的自己的理念,将其表达出来,而且他知道,音乐只是其中一种方法,除了音乐还有更多方法。

  他表现出的那种积极乐观奉献的精神,对待劳动的态度,都让我大受启发。就像他女儿说的,不能因为贫穷没钱,就意味着不能拥有远大的理想,不能拥有丰富的精神层面。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八):如此安宁

  一开始看了10分钟,字幕越来越多有点迷糊,跑到网上看了影片简介才发现原来是这样传奇的故事。看完后一度怀疑他的真实性。但是后来看到这部纪录片的主角真实的存在才发现,高人真是大隐隐于市。最开始以为真是个悲剧呢,像梵高一样,像高更一样,都那么的怀才不遇,到死都没被人发现,另所有人如此惋惜。结果不是主人公死了,他依然活着,最后终于被人发现。可惜的居然是影片导演,只能说抑郁症真的是隐形杀手。希望可以拍个让更多人了解抑郁症的片子。

  南非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国度,他们是如此的需要精神领袖,他们到底是被什么东西压抑成这样,让主人公的唱片如此畅销。富裕了那么多人。这个世界,还真是挺复杂的。

  片子非常难得,看到后面热泪盈眶。他是那么的平和,知道自己的唱片卖的那么好也不追究什么。只是安静的做他的建筑体力工作,演唱会的钱也分给大家。内心宁静的人。

  大家都支持正版,让真的做事情的人,无忧无虑就好了。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九):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糖

  当好友笑笑哥向我介绍这部电影剧情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你是在讲故事吧?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弄得好友特意强调,这是真事,是一部纪录片,不是“伪”纪录片。怀着好奇心,我打开了这部影片。

  故事情节确实有些离奇,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算是个传奇。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歌手罗德里格斯在发行了两张几乎卖不出去的专辑后(百度资料上说专辑在美国本土销量为6张)退出了乐坛,谁料到他的专辑竟然在南非大受好评,成为超越猫王和滚石的存在。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歌迷们自发开始寻找这位默默无闻的音乐人,终于在发现一位修理房屋做体力劳动的工人就是他们要找的人。

  笑笑哥说,这老爷子的传奇经历属于“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典型,一语中的,概括得非常精炼。一个被美国本土埋没的天皇巨星在南非找到了他的舞台。是金子不论到哪里都会发光的。结合影片中的时代背景,《Cold Fact》的歌词正是当时陷入迷茫混乱中的南非社会所需要的,在高压政治下的一种呐喊,它的影响力之大,以至于当局在唱片上做了手脚,让人们无法听到这首歌曲。这似曾相识的情形让我想到以前读过的一部小说中的段子,说某某家孩子学坏了,会唱黄色歌曲了,领导叉着腰说道,那谁家的小谁啊,学坏了哈,那么多好歌曲不唱,非唱那什么村边的晚上,你们说,俩人大晚上的去村边干嘛啊?这是准备破坏社会主义劳动成果吗?旁边有人提醒,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莫斯科是苏联的一个地名。领导一听更生气了,大手一挥,那更不行了!居然跑去苏联老大哥的地界去搞破坏?!反了这兔崽子了!现在读来自然是笑话一桩,但反思一下,为什么所谓的“禁歌”“禁书”能有市场呢?确实其中有一部分的确是糟粕,但很多被禁的原因却是不符合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甚至于揭露了统治阶级不愿承认的事实。但是只要有了合适的土壤,真相总会发芽会开花结果的。罗德里格斯的歌曲能够在南非唱响,必然也是这样的原因。

  看完此片,我想起了阿甘正传里一句经典的台词,“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生命的惊喜不也在于此吗?在找到老爷子之前,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魄前音乐人,尽管罗德里格斯从事的是最辛苦的体力劳动,但对于女儿们来说,并未限制于她们的眼界,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去图书馆,这些貌似和他所在阶层不沾边的活动却是女儿们的家常便饭。世上没有高贵的人,只有高贵的灵魂。在艺术文化的熏陶下,几个女儿在镜头前都是一副镇定自若侃侃而谈的模样,丝毫没有怯场。不也得益于父亲从小的教导方式吗。影片的最后,罗德里格斯在南非的演唱会异常成功,受欢迎程度出乎了他自己的预料,这难道不是生命带给他的惊喜吗?

  很佩服老爷子的心态,繁华过后,他依然是那个住在四十年老房子的老人,过着平淡的生活。话说,《寻找小糖人》这部纪录片的拍摄真的要归功于导演不懈努力,因为罗德里格斯本人三次辞演了这部电影,理由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直到最后,答应出演本片的原因也不过是,实在是被导演烦得不得不接受了。

  影片中的音乐很不错,用内行人笑笑哥的话说,属于轻摇滚混合民谣的感觉;用外行人我的话说,就是好听两个字,歌词中有一种对现实的描述和调侃。推荐理由,一个不传奇的人经历的传奇故事,虽有几分出乎意料,却是人生美丽所在。

  《寻找小糖人》观后感(十):寻找小糖人

  有些人还来不及说一声你好,就已经说了再见。

  比如我第一次知道Malik Bendjelloul。

  午后,我在办公室里昏昏欲睡地刷微博,然后跳入眼帘的是Malik逝世的消息,微博下附带他的奥斯卡获奖作品《寻找小糖人》。

  出于直觉的,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好奇。百度Malik,网页跳出了这个男人一张温文尔雅的脸,充满了书卷气。

  年仅36岁,死因不明

  这些零散的信息,足以使人浮想联翩。所以毫不犹豫地去看了《寻找小糖人》,想通过这部唯一作品去了解Malik,却出乎意料地了解了Rodriguez。

  Rodriguez的才华得到了唱片公司、制片人的一致认可,甚至这些人都认为他的音乐好过Bob Dylan。但他的专辑在美国发行后,只销售出了6张。为此唱片公司与他解约了,他开始了雇佣劳动力的生活。生活状况一直潦倒。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盗版唱片被传到了南非,受到了南非青年的热烈推崇。连续25年,他的唱片都是热销。但对这些南非青年而言,Rodriguez就是个迷——除了唱片,没有他的任何信息。于是,这些歌迷开始自发地寻找他,多数人以为他以一种壮烈的方式走向了死亡——在演唱会上,把汽油浇在身上点燃,焚烧至死。但最终他们却发现他们的偶像还好好地生活在底特律。于是,在这些南非歌迷的邀请下,Rodriguez在南非开了巡回演唱会,场场爆满,观众热情异常。但Rodriguez却始终宁静。他将演唱会的收入都给了家人,自己依旧继续着潦倒的生活。在演唱会结束后,依旧做着雇佣劳动力。

  一个人,是怎样过着低调的生活,却有着无比张扬的内心,使得生命具有无限张力?

  我并没有通过《寻找小糖人》对Malik多一点了解,但却因为Rodriguez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也许,这就是Malik的伟大之处。

  人生,是讲运,还是讲命?

  个体的人生成就有多大程度是历史特定时期的必然?

  那如果一个人,预先知道了时代的脉搏,人生是否可以走得更加顺畅一点?

  那么运怎么说?

  到底是时代给了天才展现自己的机会,还是天才给了这个时代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若追问至最后,终将是对人生无限性的思索,那还是好好读读哲学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